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

2016-02-04 12:40: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一《六国论翻译》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一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起来看看四周的

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终究灭亡,理应如此。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不到秦去,优秀将领(李牧)仍健在,那么胜负的定数,存亡的道理,应当能够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预料。 唉!(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会害怕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有像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久负的威势挟制,天天削减月月割让,因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却仍有可以不用贿赂(的方法)来战胜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二
《六国论(完整翻译)》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三
《六国论翻译》

六国破灭,(六国的灭亡)非兵不利,(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战不善,(仗打得不好)弊在赂秦。(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率赂秦耶?(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盖失强援,(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完。(不能独自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则获邑,(小的就获得邑镇)大则得城。(大的就获得城池)较秦之所得,(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其实百倍;((前者)实际多百倍)诸侯之所亡,(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其实亦百倍。(实际也要多百倍)则秦之所大欲,(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之所大患,(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固不在战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思厥先祖父,(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暴霜露,(冒着寒霜雨露)斩荆棘,(披荆斩棘)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如弃草芥。(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日割五城,(今天割掉五座城)明日割十城,(明天割掉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起视四境,((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而秦兵又至矣。(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奉之弥繁,((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侵之愈急。(他侵犯得就越厉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至于颠覆,(一直发展到灭亡)理固宜然。(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古人云:“以地事秦,(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犹抱薪救火,(就好像抱柴救火)薪不尽,(柴不烧完)火不灭。”(火就不会灭)此言得之。(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继五国迁灭,((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何哉?(为什么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既丧,(五国已经灭亡了)齐亦不免矣。(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赵之君,(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守其土,(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至丹以荆卿为计,(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始速祸焉。(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尝五战于秦,(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二败而三胜。(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秦击赵者再,(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却之。((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为郡((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的时候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可谓智力孤危,(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亡,(战败了而亡国)诚不得已。(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勿附于秦,(齐国不依附秦国)刺客不行,((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良将犹在,((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则胜负之数,(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之理,(存亡的理数,)当与秦相较,(倘若与秦国相比较,)或未易量。(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呜呼!(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并力西向,(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悲夫!(真可悲啊)有如此之势,(有这样的有利形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日削月割,(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趋于亡。(以至于走向灭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其势弱于秦,(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是又在六国下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四
《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

一、 课内例句

1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攻打赵国两次,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兵。 ..

(注意实词:尝;古今异义:再;词类活用:却;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2、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为小人的坏话被诛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运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底。 ..

(注意实词:洎;虚词:以;词类活用:终;特殊句式:被动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国)消灭得差不多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力穷竭,.......国力危弱,战败而被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 ....

(注意实词:革灭、殆、诚;古今异义:智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假使以前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

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

(注意实词:向、使、附、数、理、量;古今异义:不行;通假字:当。)

5、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去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又是在六国之下了! .......

(注意实词:苟、是;虚词:以;词类活用:下;古今异义:故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大喊一声,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的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焦............土。 .

(注意实词:举;词类活用:炬、焦土;古今异义:可怜;特殊句式:被动句。)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够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啊。

(注意实词:用;古今异义:爪牙;词类活用:上、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吧? ........

(注意实词:所以;虚词:其。)

9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自己)认为凡是这个州有点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所享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

独特。

(注意实词:凡、是、皆、有、始;虚词:而;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10,倚歌而和之。 ..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照曲调伴奏。 ....

(注意实词:倚、和;虚词:而;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二、 课内文言文训练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有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10、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译文:

三、课外文言文训练

我们要重点把握: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

1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翻译1、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译文:

翻译2、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

翻译3、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译文:

翻译4、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

翻译5、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译文:

2、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翻译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

翻译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

3、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

翻译: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译文:

4、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翻译: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译文:

5、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翻译1、兵以此亡者何也?

译文:

翻译2、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译文: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五
《《六国论翻译》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六
《六国论翻译》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③,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⑤、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⑥,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⑦,何哉?与嬴⑧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⑨。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⑩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①本文选自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中的第八篇。

②弊:弊端。

③互丧:相继灭亡。

④独完:单独获得完整。

⑤厥:那些,指六国现在在任的国君。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⑥弥繁:更加频繁。

⑦未尝:没有。迁灭:灭亡。古时一个国家被打败后,这个国家的贵重器物都会被迁走,因此称为“迁灭”。

⑧与嬴:帮助秦国。与:帮助。嬴:在这里指秦国,因为秦国的国姓是“嬴”,所以常常用“嬴”来指代秦国。

⑨始速祸焉:才导致了灾祸的发生。

⑩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邯郸为郡:把邯郸割让给秦国,成为它的一个郡。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六国时是赵国的国都。

三国:指楚国、韩国、魏国这三个和秦国接壤的国家。

并力西向:一起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积威:长期形成的威势。劫:胁迫。

天下之大:这里暗指北宋朝的广大的疆域。

从:跟随。故事:旧事。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拿着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国力亏

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是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战争取得的土地之外,小的得到邑镇,大的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的最大欲望,诸侯国的最大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这么一点的土地。子孙却不爱惜,拿来送给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城,明天割让十城,然后换取一夜的安稳觉。(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虐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奉送给他越多,侵犯各国就也越急。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明了。那么直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讲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灭。”这话是说得对的。

秦始皇齐国人没有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跟着五国一起灭亡,为什么呢?这是他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免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而后灭亡,这是用兵作战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害。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赵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运用了武力而没有坚持到底。况且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将要把各国消灭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孤单,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假使当初三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亲附秦国,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胜败的命运,谁存谁亡的规律,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规定呢。

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呀!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压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削割下去,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挟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各自的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胜过它的形势。如果以据有天下的大国,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以下了。

【评析】

这篇论文出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中的《权书》,原来的题目是《六国》,一般选本都标作《六国论》。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评论史事。他借论说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内在道理是赂秦这一事实,是想说明赂秦的结果反而使秦国日益强盛,自己的国家走向衰弱,并且使那些不赂秦的国家也受到了影响,最终都被秦吞并。他明显地想借古喻今,引起当今执政者的警戒。苏洵在这篇《六国论》中,表明了他反对赂秦,主张联合六国抗秦的想法,实际上他是通过论史来暗指当今的政治:委婉地对北宋妥协苟且偷生的外交政策表达了不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篇七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弊在赂秦。 兵:兵器。利:锋利。善,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国割地求和。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道:原因。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有的人。互,交互,接连。率:都,皆。 有的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4.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表因果的连词。盖:原因是,因为。独:独自,单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因此,所以。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介词,用,凭借。攻取:用攻占(的办法)而夺取。即凭借战争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邑:泛指一般的城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得:动词,得到,获得。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事实上,承上文而表转折的副词。亡:动词,丧失,丢失。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量也要多到百倍。

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则:那么。大:最。 欲:名词,欲望。患:祸患。固:副词,本来。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思:想。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厥:代词,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暴:动词,冒着。以:连词,

表结果,才。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9.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 视:对待。之:代指土地。甚:很。举:都。以:介词,用。予:送。举以予人:拿它(土地)用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芥:小草。 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外一件事情。 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

11.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兵:军队。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暴:形容词,强暴,凶暴。厌:同“餍”,满足。奉:奉送。繁:多。弥、愈:越,更加。急:急迫,厉害。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的各国。 第二天起床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东西越多,秦国侵犯诸侯就越急迫。

1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故:因此,所以。判:决定。 至于:古今异义。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至于”。今义:表另提一事。颠覆:灭亡。理:名词作状语,按照道理。固:本来。宜:应该。然:这样。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于到了灭亡的地步,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1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薪:木柴。灭:熄灭。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是说对了。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终:副词,最后,最终。继:跟着。迁灭:灭亡。与:动词,结交,亲附。既:已经。免:幸免,避免。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

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1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始:副词,起初。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是故:因此,所以。虽:虽然。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斯:这。兵:战争,武力。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能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二败而三胜。 至:等到。以:介词,用。为:动词,作为。计:计策。始:副词,才。速:招致。尝:曾经。而,连词,表并列。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1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再:两次。连:数次,接连。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洎:及,等到。以:因为。诛:被诛杀。为:成为,变成。而,连词,表转折。终:动词,坚持到底。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不能坚持到底。

1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革灭:除去,灭亡。殆:几乎,将要。智力:古今异义。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而,连词,表承接。诚:确实。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情)。

1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假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当:同“倘”,如果。易量:容易判断。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仍然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是容易判断的。

20.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介词,用。封:分封,封赏。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西: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动词,朝着。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2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势:形势。而:连词,表转折,却。为„„所:固定的被动句,“为”表被动。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以致。 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动词,治理。 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势:势力,力量。其:代词,它们,指代六国。于:比。犹:仍然,还。之: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代秦国;第二个“之”是助词,解释为“的”。势:形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它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但是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23.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大之天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假如,如果。以:凭着,凭借。下: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从:蹈,跟随。故事:古今异义。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有情节有人物的事情。是:这。而:连词,表承接。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燕虽小国而后亡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82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