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

2016-02-05 11:12: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一《看见,看不见》 ...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一
《看见,看不见》

话题作文“看不见”写作指导与范文讲评:2012年顺德二模“看不见”作文评讲资料

有人说,我们往往看见现象,却看不见本质;看见成功,却看不见付出;看见物质,却看不见精神;看见结果,却看不见过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看不见”的感受与认识,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与具体写作提示:

该作文题实际上是以“看不见”为话题的话题类作文。考生立意时可紧扣材料(导语)来写话题,也可以不受材料(导语)的限制来写话题。

(一)立意的角度与思路:

把“看得见”与“看不见”对照起来,也可以单独写“看不见”。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物质的东西往往看得见,而“看不见”的精神素养(如道德、责任、自信、勇气、毅力、人格)更不可缺少。看得见是表象,看不见的是内在,是本质。透过看得见的,才能发现看不见的。只看到花草树木而没感悟到春天,必定不会理解生命的蓬勃以及四季的更替;只为看得见的嫁妆婚礼而兴高采烈而未理解爱情的真谛,必定永远无法理解爱情似淡茶,平淡而余味无穷的含义,等等。

(二)具体立意举例:

(1)正面立意举例:成功在于看不见的地方,世人只见文化瑰宝中的《周易》,没有人看得见文王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创造源于看不见的付出,我们只看见科学家牛顿的成果所带来的便利,看不见他研究中的付出与努力;奇迹来自看不见的协作,我们看得到的是“天宫一号”顺利进入绕地轨道的运行,看不到的是大量科技人员的默默奉献——我们看见了他们留下的成就与美好,却无法看见他们破茧成蝶前的失败与努力。

(2)反面立意举例:看得见明星代言的广告,看不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看得见的是一个城市的高楼大厦,看不见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幸福感;有目共睹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不见的是多么美好的传统被滑落——看得见的硬实力固然不可或缺,看不见的软实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永续推力。

总之,考生无论是紧扣材料(导语)来立意,还是离开材料(导语)来立意;无论是正面立意,还是反面立意,无论选择写记叙性文体还是写议论性文体,都必须紧扣话题“看不见”展开,在话题的范围之内作文。否则,判为扣题不紧,偏题或完全跑题。

范文讲评一:看不见,那一些曾经的建筑

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拆、拆、拆,鲜红的“拆”字快要成为城市的一股新潮流。只是,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如今却成了一堆沙砾,看不见了。(将看不见具体化,由社会现象引出中心)

表面看来,高楼大厦,无比壮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但那里也充斥着欲望,它没有灵魂,只是一栋栋散发着铜臭味的建筑物。我总想在那一堆高楼大厦里寻找那一些曾经的建筑,那一些带着老一代人的智慧,蕴含着文化的建筑,可是,看不见了。它们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我们只能在历史中缅怀它们的存在。

人被社会推挤着,文化被物欲消解着,那些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在某些人眼里还比不上一张张红色的人民币。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郁达夫故居也因市政建设被拆了;骑楼也慢慢地淡出了佛山人的视线之中;重庆的嘉陵江索道也早已成为曾经。当这一幕幕的事件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你看不见吗?那些建筑、遗迹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城市的文化符号。可这一切曾经令我们动容的存在,已经看不见了。(城市的发展是看得见的,但那些曾经的建筑却看不见了。通过排比叙例列举看不见的典型建筑,由建筑引申到文化,增加思想的深度)

我们读书,常被书中那伤感的情节所感动,然而对于那些带有深厚文化气息的建筑的被拆除,

怎么就能装作看不见,视而不见呢?不,我们不能容忍它们只可以成为记忆中的曾经。若是北京没有了长城,没有了四合院;若北方没有了窑洞,没有了土砖房;若西安没有了兵马俑;若岭南没有了骑楼。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看不见,那些曾经的建筑,这是我们心口上永远的痛。(排比叙例,具体化)繁华或许是城市的一个代名词,但是城市的发展不应以文化的消亡为代价。正如余秋雨所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城市太拥挤,太浮躁,在那我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找不到思想的安宁处,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找不到文化的痕迹。一座城市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只能在书本或照片中去寻找,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分析这些建筑看不见的后果、影响,追问为什么)

为了保护余下的文化建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拿出像美国少女朱丽娅•希尔那样的毅力,为了保护一颗千年红杉树,在树上生活了七百多天;我们应该拿出像青岛政府一样的决心,采取各种措施去保护老舍的故居;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表明我们的态度,不要让余下的文化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追问怎么办)

城市拆迁的背后,有着我们不愿揭开的伤疤。或许,把那些曾经的建筑拆除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文化上的空虚绝非利益二字可以填满。大地在哭泣,请不要再假装看不见。(扣题,首尾呼应,提出呼吁。)

评分:52分

范文讲评二: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当求发展的呼喊声传入我们的耳中后,我们看见了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钱包鼓胀起来。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利益,但是,它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而这些,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对比破题,引出观点)

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看到路上的行人都掩着嘴鼻出门,当看到毒日下高举的讨工资牌,当看到铺天盖地的投诉新闻,我们能假装看不见吗?不能。这些画面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叩击着我们的内心,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公民意识何在?”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是一个公民,当面对着这些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问题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简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的文化之根被摧毁,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走在大街上,耳边没有了小贩的叫卖声,只有推土机在轰轰作响。青石板小巷、骑楼、四合院等纷纷倒下,连一生致力于保护古迹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也被发展的车轮碾成粉碎时,我们还能假装看不见吗?(具体化,我们假装看不见的事例)不能。这些古迹,凝聚了我们千年来的文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没有了四合院的北京还有意思吗?没有了骑楼的广州还叫广州吗?只有雷同的高楼的城市能让人感动吗?不能。当一个城市没有了古迹,没有了文化之根,它的发展必定是不能长远的。所以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的文化之根被吞噬,不能假装看不见家园被毁,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追问为什么,分析面对文化之根被毁,为什么不能假装看不见)

鲁迅曾说过:“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身为社会中的一员,身为一个公民,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改善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要正视问题,改变现状,让社会的发展是真正的发展。而这并不需要我们费多大的劲,只需拾起我们的公民意识,履行我们的公民责任。当看到假发展带来的危害时,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应像“拇指妹”那样站起来,像“举牌哥”那样行动起来。这样,才能变假发展为真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追问怎么办)

我曾为格蕾莎修女的救世情怀深深感动,当她遭遇他人不解与质疑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能假装看不见地上饿倒的人们。”因此,当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时,我们也应坚

定地说:“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然后,挺身而出,为社会贡献自己微小但不可或缺的力量。(引用切合话题,扣题,首尾呼应,提出呼吁)

评分:52分

范文讲评三:别看不见你的道德

大戴礼记有这么一句:“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道不明,非德不尊。”做人就应讲道德,不是道德的事我不去做。然而,当今却有一些人明知所做的事为不道德,却依然熟视无睹。道德滑坡无疑给社会带来了伤害,增添了不信任感,所以,请不要看不见你的道德,不要无视它。(引用,对比破题,提出中心)

看不见道德的人是可恶的,因为他们泯灭了人性的根源善,缺失道德的人终究是以被后人唾弃而告终;看不见道德人又是可悲的,为钱财、权势而放弃了道德,穷得只有钱,只剩下权,因此请别看不见你的道德。(简单分析为什么)

看不见道德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更会失去信誉,伤害自己。前不久发生的毒胶囊事件,骇人听闻。对于用皮革废料来制作胶囊这一潜规则,多数药企心知肚明,然而纵是知道这危害却依然选择看不见,把个人的道德、企业的良知放在一边,因为他们看见的是利润,是金钱,最终让这些皮革废料走上生产线,流毒于市场。他们不是真的看不见,而是选择性失明。医者用药是为了救人,可从未听说过是要致患者于死地的杀手,药企的行为失去的不仅是广大民众的信任,失去的更是良心。王阳明说“擒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贼,而且贼心不改,企业道德的缺失,让他们看不见。(反面举例,看不见道德) 道德其实就像孔子口中说的仁爱之心。将道德放在心中的人,待人待己都让人温暖。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托起了一个生命;拾荒老人陈贤妹,抱起了小悦悦,也拾起人性的道德。无论贫富,无论地位,但凡看见道德,愿意给予他人帮助的人,无不在传播着温暖,而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世界便充满爱。所以请别再看不见你的道德了。(正面举例,形成对比)

“头顶灿烂星空,心中道德律令”,请别看不见你的道德。当有老人摔倒,伸出你的手,给予帮助;当你的谈话声妨碍了同桌的学习,请你停下来,为他提供一份安宁;当你看见有人在对公共设施进行破坏,请不要冷眼旁观,而应该去劝阻他。此时,你扶起的是道德,收获的是快乐。(排比叙例,追问怎么办)

看见道德,拥抱善良吧!(提出呼吁)

评分:47分。

升格作文训练

学生原作亮相:看不见,但心能会

佛家有云:人生在世,有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我们可能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看不见在宁静的背后有着汹涌的海浪。

面对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我能体会到他体内中国龙的吟啸;面对着曼德拉只身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英勇身躯,我能体会到他内心渴望和平的念头,所以,即使前路再多的暗涌我看不见,但我能体会到汹涌的危险。

面对命运的蹂躏,虽看不见,但我心能会,并且不惧。还记得《红与黑》里于连.索黑尔面对死刑时“我不想对死刑上诉,即使你用毒药、刀子、火枪、火炭,终结一个危害你的生命,我都不会对死刑上诉。”那份面对死亡依然不放弃心中那份对自由的向往,我虽看不见,但是那种刚毅的精神,我能体会;还记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面对鲨鱼时毫不怯懦的身躯,以胜利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虽然我看不见他的举动,但我能体会到心中的那团烈火;还记得海伦凯勒以毅力创造巨著《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虽看不见她眼中的世界,但我却能体会她心中的渴求,一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看不见,但心能会,不惧命运的洗礼。

(前后出现两个难以统一的中心,消解了主题,弱化了中心)

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我们却看不见那些“第一名”在课室中挑灯夜读,为学习而汗流浃背的样子;当我们在埋怨酷暑的天气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干扰时,我们却看不见拿在三伏天里为高考拼命苦读的“高考吊瓶班”;当我们在苦恼为何自己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时,我们却看不见那些在贫困山村努力的新生代,当我们在惆怅我们的人生苦恼时,我们却看不见家人为身边担心得手心出汗的场面。

刘墉曾说:“我们经常在仰望头顶闪耀着光芒的时候,却看不见地上有更令人惊异的能量”,身边许多看不见的现象,你是否用心真正去感受一次?是否曾想过这些看不见的背后的含义?是否想过当五十多岁的瘦弱身躯背着一个两岁女孩的场面?我们是否该为我们的看不见而感到后悔?

珍惜看不见,感受看不见,用心承载着梦想飞翔吧!

评分:43分。作者写作素养不错,在写作方面花了不少的心思。除去语言表达不通顺和书写不够工整这两个不足,最大的问题是作者写作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对自己的写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前半部分写“看不见,但心能会”,后半部分列举我们种种看不见的现象,提醒我们要关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两部分内容完全割裂。造成此问题在于作者在写“看不见,我心能会”时,没有想清楚既然看不见,那么我心能会的具体是什么,因为没想清楚,就不知道全文要表达什么,写着写着就东拉西扯了。所以,首要解决问题:动笔写作前,想清楚,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一定要相当清晰。

教师升格展示:看不见,但心能会

佛家有云:人生在世,有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痛苦,显露在脸上,我们看得见,内心我们无法看见,但我们可以心领神会,因为看得见的痛苦和看不见的内心是有所联系的。因此,看不见,但心能会。

面对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我能体会到他体内中国龙的吟啸;面对着曼德拉只身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一生,我能体会到他内心渴望和平的愿景,所以,即使我们无法身处其中,也看不见,但我依然能感受那些仁人志士心中的那团火的热度,因为,看得见外在的可能会稍逊即逝,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反而或许会成为永恒。

面对命运的蹂躏,虽看不见,但我心能会,并且感动不已。还记得《红与黑》里于连.索黑尔面对死刑时“我不想对死刑上诉,即使你用毒药、刀子、火枪、火炭,终结一个危害你的生命,我都不会对死刑上诉。”那份面对死亡依然不放弃心中那份对自由的向往,我虽看不见,但我能体会;还记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面对鲨鱼时毫不怯懦的身躯,我看不见,但我能体会到心中的那团烈火;还记得海伦凯勒以毅力创造巨著《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虽看不见她眼中的世界,但我却能体会她心中的渴求。这一切的过往,都看不见,但是我们心能会,因为他们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远比那看得见的外貌容颜更加强烈,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强壮了他们的内心,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中的尘埃,我们每一个躯体最终都会归于消亡,我们最终也会成为那一个个看不见的过往,但总有一些东西即使看不见却依然动人心魄、抨击内心。而那正是人的精神所在。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那看得见的躯体,而是人心中那团看不见的热火。孔老夫子终其一生,为克己复礼、社会大同上下求索,如丧家之犬,注定也只能化为一抔黄土,但他却成为千年以来知识分子的理想标杆,他的那一份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的精神,我们心能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烈一场,注定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但他们却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座不巧的丰碑,那一份舍己为人,“舍小家成大家”的精神我们心能会。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我们心中自有一方净土,时刻为它们而保留,因为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精神撑起了人类的脊梁,丰富了我们原本贫瘠的内心。

刘墉曾说:“我们经常在仰望头顶闪耀着光芒的时候,却看不见地上有更令人惊异的能量”,当我们把这些看不见的能量聚积起来的时候,我们终会发现,不朽也就产生了。

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删掉后半部分?老师是如何在写作过程中保证“具体化、为什么、扣题”三要素的完整性?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二
《看得见与看不见》

《看得见与看不见》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我们看得见表层,却未必看得透其本质。我们若雾里看花,只待水中月,镜中花,看见又与看不见有何区别?错罢,也只能咬断银牙往下吞。事实上,人们往往看见眼前利益而忽略未来影响,或站在一方立场上维护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想来目光短浅一词形容这些“睁眼瞎”的人再恰当不过了。面对人生,放远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层迷惑。受角度迷惑,看得见表层,却看不清本质,“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有朋友曾戏言,见前方仙女折纤腰以微步,步步生莲,肩若削成,腰若约束,观其背影则以遐想万分,沉醉其中,正欲望其龙章凤姿,顾巧“回眸一笑,但见粉尘掉,点点雀斑遮不住,可与东施争天下。”当时听完后,一笑置之,待细言想之,此中大有一方真理。看见不一定是真的。面对大变革,大动荡,百家争鸣的社会,老子是局外人,远离纷纷扰扰世界;孔子是戏中人,积极投身于救世中;墨子是旁观者,独善其身在乱世,再说比干,看到身为商朝大臣之重担,却看不到水深火热之黎民,看到以身殉国之大义,却看不到社会时代进步之时势。比干剖心以死直谏,奈何纣王实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看不透本质,商灭亡已是“板上钉钉”收眼睛迷惑,看得见表层,却看不清本质。唐玄宗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却没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崇祯看到袁崇焕手握兵权,可登高一呼,便可改朝换代,却看不到袁崇焕一死,“长城自毁,靼奴挥军南下”,秦始皇看到万民臣服,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妃嫔媵嫱,却看不到“国亡且瞬间,十五年华刹那间。”为何?心之塞也,孟子曰:“山经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大千花花世界,人们总易被色彩所迷惑,看不到本质。受利益驱使,看到眼前实质利益,却看不到后果,好比,人们在看到经济在腾飞,却看不到环境在污染,谁会想到数年前的经济发展,会导致现今惊现五公斤的老鼠?这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中了。看到事物光彩亮丽的外表,却看不到其丑陋污浊的本质。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只有从多角度上,才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眼睛会被欺骗,但心不会,用心看透事物的本质。当你正为自己现在所看到的而洋洋自得,你确定你看见他的本质了吗?高三:玮翊诺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三
《看得见与看不见》

看得见与看不见

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我们看得见表层,却未必看得透其本质。我们若雾里看花,只待水中月,镜中花,看见又与看不见有何区别?错罢,也只能咬断银牙往下吞。事实上,人们往往看见眼前利益而忽略未来影响,或站在一方立场上维护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想来目光短浅一词形容这些“睁眼瞎”的人再恰当不过了。面对人生,放远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层迷惑。

受角度迷惑,看得见表层,却看不清本质,“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有朋友曾戏言,见前方仙女折纤腰以微步,步步生莲,肩若削成,腰若约束,观其背影则以遐想万分,沉醉其中,正欲望其龙章凤姿,顾巧“回眸一笑,但见粉尘掉,点点雀斑遮不住,可与东施争天下。”当时听完后,一笑置之,待细言想之,此中大有一方真理。看见不一定是真的。面对大变革,大动荡,百家争鸣的社会,老子是局外人,远离纷纷扰扰世界;孔子是戏中人,积极投身于救世中;墨子是旁观者,独善其身在乱世,再说比干,看到身为商朝大臣之重担,却看不到水深火热之黎民,看到以身殉国之大义,却看不到社会时代进步之时势。比干剖心以死直谏,奈何纣王实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看不透本质,商灭亡已是“板上钉钉” 收眼睛迷惑,看得见表层,却看不清本质。唐玄宗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却没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崇祯看到袁崇焕手握兵权,可登高一呼,便可改朝换代,却看不到袁崇焕一死,“长城自毁,靼奴挥军南下”,秦始皇看到万民臣服,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妃嫔媵嫱,却看不到“国亡且瞬间,十五年华刹那间。”为何?心之塞也,孟子曰:“山经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大千花花世界,人们总易被色彩所迷惑,看不到本质。

受利益驱使,看到眼前实质利益,却看不到后果,好比,人们在看到经济在腾飞,却看不到环境在污染,谁会想到数年前的经济发展,会导致现今惊现五公斤的老鼠?这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中了。

看到事物光彩亮丽的外表,却看不到其丑陋污浊的本质。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只有从多角度上,才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眼睛会被欺骗,但心不会,用心看透事物的本质。

当你正为自己现在所看到的而洋洋自得,你确定你看见他的本质了吗?

高三:玮翊诺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四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巴师夏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这种区别可太大了,因为一般情况都是,当时的后果看起来很不错,而后续的结果却很糟糕,或者恰恰相反。于是,事情经常就是,坏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而好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迫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

当然,无论在卫生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同样的现象。通常,一种当时让人觉得舒坦的好习惯,后来总是带来痛苦,比如,生活放荡、懒隋、挥霍浪费。一个人如果仅仅注意到一种习惯的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没有洞悉那些当时看不到的后果,他就会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天生的嗜好,也自以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说明了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当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处于无知之中,因此,他就根据行动的当下的后果调整自己的行动,在他年幼的时候,他也只能看到这种后果。只有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他才知道还应该考虑其他后果。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导师教会他认识到这一点:经验和远见。经验有效而残酷地教育了他。我们的深切感受教导我们了解一个行动的所有后果:火如果烧到我们自己,从这一感受中,我们最终必然认识到,火在燃烧。不过,我还是想尽可能地用一个更温和的导师即远见替代这位过于粗暴的老师。为此,我将研究一下几个经济现象的各种后果,把看得见的后果与看不见的后果进行一番对比。

1、破窗理论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围观者,哪怕有三五十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你的话很有道理,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据此推论,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导致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绝不会有这种好事!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们的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别的事了。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修补这扇窗户,那么,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已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别的事。

下面让我们把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看这一事故对它的影响。现在窗户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个法郎,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这是积极的事实,也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还是完好,对整个工业,乃至全国的就业,都没有好处。

现在,让我们站在詹姆斯•好人先生的角度考虑一下。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但也不会比从前多。第二种情况。假如窗户没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这6个法郎去买鞋,于是,他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而由于詹姆斯•好人先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综合起来考虑,对享用和劳动进行一下估计,那么,我们已经丧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价值。

作一个概括,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了,社会损失了某些价值”。我们必然会同意这么一个令贸易保护主义者毛骨惊然的公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工业观察报》对此会有何看法?或者令人尊敬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们,你们对此还有何话说?你们的老师曾经那么精确地计算过,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扰了人家很有独创性的计算,尤其是因为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立法中。不过我还是请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见的一面放到一边,考虑一下那些看不见的一面。

读者在进行观察时,必须谨记,在我讲的那个小故事中,并非只有当事的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隐藏在幕后,我请他对此予以关注。一方是詹姆斯•好人先生,他代表着消费者,他本来可以有两样享受,但由于一个破坏行为,而只能享受一样。代表另一方出场的是玻璃工,表示生产者,他张开双臂欢迎窗户打碎的事故。第三方则是鞋匠(或者别的行当的商人),他的劳动却由于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样大小的损失。这第三个人一直藏在阴影中,使我们一直没有留意到,但他却是这一问题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们揭示了我们从破坏行动中能得到利润的想法是多么地荒唐。正是他,马上就可以教导我们。以为从限制贸易中能够得到多少好处的想法,其实更荒唐。毕竟,所有的破坏性行为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为贸易限制辩护的论证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实就只是这种老百姓的话:如果没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干什么去呀。

2、军队复员

一个国家跟一个人差不多。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舒服一些,他就得弄清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对一个国家来说,获得安全保障可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为了获得这种保障,必须动员十万人,花费一亿法郎,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这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换取的一种享受。

对于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请大家不要有误会。

一位议员提出要复员十万军人,这将减轻纳税人一亿法郎的税负。假定有人现在对他的提议作出反应:“这十万人和这一亿法郎是维护我们的安全所不可或缺的,这的确是某种代价。但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法国就会陷人内乱,或者可能会遭外敌人侵。”在这里,我不想反驳这种看法,这种看法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过,至少从理论上说,却不算经济学上的胡言乱语。真正的胡言乱语是说,这种代价本身就体现了某种收益,因为它能给有些人带来好处。

如果我没有弄错,提出这一复员议案的人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有一位雄辩家冲上去,开始讲起来: 裁撤十万人!你在想什么?他们会成为什么样子?他们靠什么生活,他们从哪儿搞到收入?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到处都有失业现象吗?所有的职位都有很多人等着想干?难道你想把他们扔进市场,加剧竞争,

压低工资水平?如果最后他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不得不由国家来供养这十万人,又有什么好?再考虑一下军队所消费的酒、服装和武器,这些,让很多工厂和驻军城镇有生意可做,对于无数供应商来说,这可是飞来的横财啊。想想你的那种想法可能让这么多工厂关门大吉,你就无动于衷吗?

从这番讲话中我们弄清楚了,他之所以赞同维持十万兵员,并不是因为国家需要这么多人在军队中服役,而是由于经济理由。我下面要驳斥的正是这些说法。

纳税人花上一亿法郎,不光能使十万将士自己过得不错,这一亿法郎也能让他们的供应商过上好日子:这些是看得见的。

但是,来自纳税人口袋的这一亿法郎,就不能用于这些纳税人和他们的供货商的生计了,数额也是一亿法郎。这是看不见的。算一算,想一想,然后你说说,对于全部国民来说,好处在哪儿?

我本人则会告诉你我们在哪儿蒙受了损失。为了让事情容易理解,下面我不说十万人和一亿法郎,我们就说说一个人和一千法郎吧。

假定这儿有个A村庄,征兵官到处转悠,征召到一个人。税务官也同样在村里转了一圈,征到一千法郎的税款。这个人和这笔钱都被押送到东北部的梅斯城,这个人在这里可以过上一年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什么也不用干。如果你只注意梅斯——是的,你确实已经看了几百遍了——你觉得这样可真不错,有利可图啊。但是,如果你回头再看看A村庄,那么,除非你是个瞎子,否则,你就会看到,这个村庄损失了一个劳动力,也损失了可以作为他的劳动报酬的一千法郎,也损失了他细水长流地花这一千法郎所能带来的生意。

乍一看,这些损失似乎己经弥补上了。本来应该在村庄里发生的事现在搬到了梅斯。村庄里的人、钱,仍然好好地在梅斯呢,似乎什么也没有丧失。在那个村庄中,他是一个土里刨食、辛苦劳动的人,是个劳动人民;而在梅斯,他成了位士兵,他的生活整天就是“向右看齐!”、“向左看齐!”而已。在两个地方,金钱的使用和循环是一样的。然而在一个地方,有某个人每年三百天都在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而在另一个地方,他每年三百天却是在干没有收益的事。当然,我们这是假设,对于公共安全来说,军队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要遣散这些军队了。你跟我说,市场上突然增加了十万工人,会加剧竞争压力,从而抑制了工资水平。这是你所看到的。

不过,还有你没有看到的一面。你没有看到,把十万士兵遣散回家,并不是把一亿法郎给弄没了,而是把它归还给纳税人了。你没有看到的是,用这种办法把十万工人扔进市场的同时,也把一亿法郎投人到市场中用以支付他们的劳动;因而,在增加劳动力供应的同时,劳动力的需求也等量增加了,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你说工资将被压低,仅仅是幻觉而已。你没有看到,在遣散之前和遣散之后,与十万人配套的都有一亿法郎,而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遣散之前,国家把一亿法郎给那十万人,他们却什么也不干;而在遣散之后,这一亿法郎却可以让十万人工作。最后一点,你也没有看到,纳税人交出白己的钱,不管是给一位士兵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还是给一位工人换取某种产品或服务,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钱周转的比较长远的后果都是相同的,惟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在第二种情况下,这位纳税人能够得到某种东西,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什么也得不到。结论就是,对于国家来说,维持没有用处的军队是净损失。

我在这里批判的这种诡辩,不可能经受住将其推论到极致的考验,而这是所有理论原则的试金石。不妨考虑一下,如果扩大军队规模能够有利于国家,那么,干嘛不征召本国所有的男人都穿上制服呢?

3、赋税

你是否曾经听什么人说过:“纳税是最好的投资;它们是生命的甘露。想想吧,赋税让多少家庭得以维持生存,然后再想象一下它们对工业的间接影响,它们的好处可真是无穷无尽,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无边

无际。”

为了驳斥这种说法,我不得不重复前面的论证。政治经济学非常清楚,它的论点井不怎么有趣,以至于随便什么人都能说三道四;重复则是最让人高兴的。因此,跟Basile一样,政治经济学也为自己的应用“准备”了好几个谚语,可以肯定,在它看来,教育就是重复。

政府官员花销他们的薪水所享受的好处是可以看得见的,这些钱给他们的供应商带来的好处也是可以看得见的。就你那有限的视野而言,那些话是正确的。但是,竭力想减轻税收负担的纳税人的不幸,你却没有看见。供应他们必需品的那些商人由此而遭受的损失,你就更看不见了,尽管这些事实是明摆着的,完全可以从理智上认识到。

假如一位政府官员自己多花了100苏(法国过去的一种货币单位,20苏等于1法郎——译者注),这就意味着,纳税人自己就要少花100法郎。政府官员的花费是看得见的,因为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而纳税人那边的情况却是看不见的,因为,唉,他没办法再花那笔钱了。

你把国家比喻成一块炎热干旱的土地,而赋税就是救命的及时雨,的确如此。不过,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这场及时雨是从哪儿来的,这场及时雨是不是从潮湿的地方吸上来从而使这个地方也变得干涸了? 你要应该再进一步问问自己,这块土壤从这场及时雨中得到的宝贵的雨水,是不是比它由于蒸发而损失的水分要多?

完全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詹姆斯•好人先生掏出100苏给税务官时,他什么回报也没有得到。后来,当一位政府官员在消费100苏的时候,又把它还给詹姆斯•好人先生,以换取他所需要的同等价值的小麦或者服务。最终的结果是詹姆斯•好人先生损失了5个法郎。

政府官员确实——如果你愿意的活,也可以说几乎总是——能够向詹姆斯•好人先生提供等值的服务,补偿他交纳的那笔税款。如果是这样,那么,双方就都没有损失。这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因此,我们的论点一点都不涉及官员的那些有用的功能,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创造一个政府职位,那么,就请先证明它的用处何在。向詹姆斯•好人先生证明,他付出那笔钱是物有所值,他能得到它所提供的等值的服务。而除了这些内在的固有的效益之外,不要再像支持创建新的官僚机构的人士那样,说什么这些机构可以为官僚本身、为他的家人、为那些供应他们日常用品的商人带来多大的好处;也不要说这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如果詹姆斯•好人先生把100苏给某位政府官员并得到了真正有用的服务,那么,这种情况就跟他把300苏给某位鞋匠从而换到一双鞋一模一样。这是种买卖交换关系,其结果对双方都是公平的。但是,如果詹姆斯•好人先生交出100苏给政府官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甚至给自己带来了麻烦,那么,这就相当于他把自己的钱给了个盗贼。说政府官员花费的这l00苏会给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带来多大的好处,这种说法毫无意义;比起政府官员来说,盗贼也可以用这些钱做更多的事,詹姆斯•好人先生如果没有倒霉地碰上这两位非法的或合法的寄生虫,也完全可以给这笔钱派上更多用场。

因此,我们一定不能仅仅根据看得见的方面就作出判断,而要习惯于根据看不见的方面进行评价。 去年我还在议会财政委员会,因为当时反对党的成员还没有被人从制宪国民大会中全部给轰出来。当时,制宪者们的行为还算很明智。我们曾经听梯也尔先生说:“我毕生都在跟那些保王党人和教会党人作斗争,但自从我们都面临共同的危险以来,我开始了解他们,我们也经常在一起面对面谈话,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怪物。”

是的,如果双方不能经常接触,那么,敌意就会被夸大,而仇恨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多数派能够允许少数派成员进人各个委员会的圈子,那么,也许双方都会认识到,他们的理念之间的差异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他们的意图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正当。

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去年我就在财政委员会。每次,我们的同事一说到要把共和国总统、内阁部长、驻外大使的工资固定在一个比较适中的水平上时,就会有人对他说:

为了得到良好的服务,我们必须让某些官员能够置身于某种声望和尊严的气氛中。这是吸引这些人士奉献他们的才智的办法。无数不幸的人都有求于共和国总统,而如果他总是不得不拒绝帮助他们,他就会处于痛苦之中。各部委和驻外使馆某种程度的奢华,正是宪政政府正常运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等等。 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否值得商榷,但总是值得严肃对待的。不管他的想法是对是错,这样的说法总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而就我本人而言,我可以比我们的很多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士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些反对者不过是被狭隘吝啬和嫉妒心理所驱使罢了。

但真正触动我的经济学家良知的,让我为我的祖国的知识声誉感到羞愧的是,他们从这些论点继续发挥(他们总是忍不住继续发挥一番),最后提出下面这种荒唐的陈词滥调(却总是有人乐于接受):

除此之外,政府高官的奢华生活也可以促进艺术、工业和就业。国家首脑和他的内阁部长们如果不能举行欢宴盛会,就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入到政治中去。降低他们的工资,就必然使巴黎的经济成为无源之水,从而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萧条。

看在上帝的份上,先生们,您至少得尊重算术吧,别不知羞耻地跑到国民制宪大会上说,一个数字加另一个数字的总和,会由于是用这个加那个还是用那个加这个而有所不同,还怪人家不支持你。

那么,好吧,假设我正准备找个工人来帮我在我的田里挖一条沟,为此我准备出100个苏,就在我跟工人快要谈妥的时候,税务官跑来,拿走了我的100苏,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最后这100苏到了内政部长手里。我跟工人的生意没法做了,而部长大人的晚宴上多了一道莱。你是根据什么竟然可以断言,这位官员的支出,增加了全国的经济总量?你难道不明白,这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消费和劳务的转移?一位内阁部长的餐桌上的确更加丰盛了,这没错,但相应地,一位农民的田里的排水却不畅通了,这同样是千真万确的。我承认,巴黎的某位包办宴会者能拿到100苏了,但你也得承认,外省的某个挖沟工人也少挣了5个法郎。对此我们所能说的就是:官员的餐桌和心满意足的包办宴会者是看得见的,而让雨水淹了的田地和挖沟工人没活可干就是看不见的了。

上帝啊,在政治经济学中要证明2加2等于4竟是这么地艰难!而如果你竟然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肯定会大喊起来:“这本来就很简单嘛,谁不明白?你烦不烦啊?”然而,在他们投票的时候,却仿佛你从来就没有证明过任何东西一样,他们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

4、剧院与高雅艺术——国家应该补贴艺术吗?

关于这一问题,正反双方都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有些人会说,艺术可以扩大民族的视野,提升民族的精神水平,并使民族的心灵富有诗意,为此,国家应该扶持艺术。这些人说,艺术可以将本民族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救出来,可以使本民族对优美的东西有一种渴望,因而也可以对她的行为方式、对她的习俗、她的道德甚至还有她的经济产生有益的作用。他们会问,如果没有意大利剧院(Theatre-Italien)和音乐学院,那么,法国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法兰西剧院(Theatre-Franais),法国的戏剧艺术会是什么样?如果没有我们的画廊和博物馆,我们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会是什么样?人们甚至可能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对高雅艺术的集中管理(centralization)和补贴,那么,是否能够发展出这种高雅的趣味?这是法国人的心血所取得、并奉献给整个世界的高贵的成就。面对这么高尚的成就,放弃这种补贴,难道不是最轻率的行为吗?这种补贴分摊到每个公民身上,根本就没有多少,而归根到底,艺术的成就可以让我们在整个欧洲人面前觉得自豪和光荣。

这种种理由,我得承认当然是很雄辩的,不过,我们也可以给出很多同样雄辩的驳斥。首先,我们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分配性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的问题。立法者的权力是否大到可以使他研究艺术家的工资水平问题,从而对艺术家的利润给予补贴?拉马丁曾说过:“如果你取消对剧院的补贴,那么,你在这条路上要走多远?按你的逻辑,你是不是也要关闭大学各个系科、关闭博物馆、研究所和图书室?”对此,人们可以这样回应:如果你想补贴所有美好而有用的事业,那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按你的逻辑,是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五
《看得见与看不见》

《看得见与看不见》夏季,森林为大自然铺上了翠绿的衣装。红阳在地平线缓缓升起,照亮了本一片沉寂黑暗的大地,挂于高树的鸟巢,上演了一个温馨的画面,这就是看不见的亲情。朝阳伴随着云彩拉开了黑色的天幕,金色的阳光舞动于广袤无垠的大地,一片鸟语花香。我漫步于翠绿森林,看这五彩而又生机勃勃的森林王国,春去夏来,有多少诗人词人为夏季而折服,夏是一个充满爱的季节——在沉迷于这生机勃勃的世界同时,我不经意中看见了高树上的两只老乌鸦,正探出头发出饥饿的哀嚎,我驻足于此,情不自禁地为它们而感到伤感,可以清楚看见,它们的毛已经脱落过半了,稀疏的毛只能为它们保住点体温,不使它们的身体完全暴露,却无法支撑它们再去寻找食物了。伤感之后,便是同情,我同情它们老了,却无法如同人类社会的很多老人一样能安享晚年。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却似乎否定了我该有的同情:三只年轻的乌鸦,在远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来,它们的口中正叼着早晨的收获,只见它们扑棱棱地飞进了鸟巢,将那早晨的收获喂给了老乌鸦,过了许久,老乌鸦依旧叫着,但在我听起来,这不再是哀嚎,而是欢乐的微笑与幸福的写照……我想这三只乌鸦一定是它们的孩子,这三只乌鸦正报答它们的养育之恩呢!这温馨的画面无处不映现它们一家人的和睦与幸福。我的眼眶不知何时被泪水润湿了,心中不禁映现出这样的画面——想想这个复杂的人类社会,很多年轻人都以负担重而将老人送进养老院,甚至抛弃了他们。每每在新闻上看到这些消息,我都十分痛心,我指责他们的灵魂,为什么这么狠心。我不想成为什么顶级富豪,我只想成为一只人类世界的乌鸦,一个只会给人带来好运的乌鸦,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只孝敬父母的乌鸦,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只反哺的乌鸦……我们都看得见乌鸦反哺,但我们可曾知道这看得见的乌鸦反哺中却蕴藏着一个看不见而又特别重要的词汇——亲情。初三:任许剑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六
《看见的与看不见的》

看见的与看不见的

【1】本文发表于1850年7月,是巴斯夏最后写作的一篇作品。它的问世耗费了一年多时间,时间之所以拖得这么长,是因为在搬家时丢失了本文的手稿。寻找了很长时间,最终也没有找到。他决定全部重写,并挑选自己刚刚在国民公会发表的讲话作为论证的主要基础。写完之后,巴斯夏又觉得自己太过于严肃了,于是将其付之一炬,重新写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因此,本文是名副其实的三易其稿。——法文版编者注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这种区别可太大了,因为一般情况都是,当时的后果看起来很不错,而后续的结果却很糟糕,或者恰恰相反。于是,事情经常就是,坏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而好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追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 当然,无论在卫生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同样的现象。通常,一种当时让人觉得舒坦的好习惯,后来总是带来痛苦,比如,生活放荡、懒惰、挥霍浪费。一个人如果仅仅注意到一种习惯的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没有洞悉那些当时看不到的后果,他就会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天生的嗜好,也自以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说明了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当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处于无知之中,因此,他就根据行动的当下的后果调整自己的行动,在他年幼的时候,他也只能看到这种后果。只有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他才知道还应该考虑其他后果【2】。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导师教会他认识到这一点:经验和远见。经验有效而残酷地教育了他。我们的深切感受教导我们了解一个行动的所有后果:火如果烧到我们自己,从这一感受中,我们最终必然认识到,火在燃烧。不过,我还是想尽可能地用一个更温和的导师即远见替代这位过于粗暴的老师。为此,我将研究一下几个经济现象的各种后果,把看得见的后果与看不见的后果进行一番对比。

【2】参见《和谐经济论》第十章——法文版编者注

----------

1、破窗理论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3】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围观者,哪怕有三五十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你的话很有道理,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这些都

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据此推论,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导致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绝不会有这种好事!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们的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别的事了。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修补这扇窗户,那么,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已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别的事。

下面让我们把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看这一事故对它的影响。现在窗户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个法郎,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这是积极的事实,也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还是完好,对整个工业,乃至全国的就业,都没有好处。

现在,让我们站在詹姆斯·好人先生的角度考虑一下。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但也不会比从前多。第二种情况。假如窗户没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这6个法郎去买鞋,于是,他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而由于詹姆斯·好人先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综合起来考虑,对享用和劳动进行一下估计,那么,我们已经丧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价值。

作一个概括,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了,社会损失了某些价值”。我们必然会同意这么一个令贸易保护主义者毛骨惊然的公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工业观察报》【4】对此会有何看法?或者令人尊敬的查曼斯先生【5】的弟子们,你们对此还有何话说?你们的老师曾经那么精确地计算过,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扰了人家很有独创性的计算,尤其是因为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立法中。不过我还是请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见的一面放到一边,考虑一下那些看不见的一面。 读者在进行观察时,必须谨记,在我讲的那个小故事中,并非只有当事的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隐藏在幕后,我请他对此予以关注。一方是詹姆斯·好人先生,他代表着消费者,他本来可以有两样享受,但由于一个破坏行为,而只能享受一样。代表另一方出场的是玻璃工,表示生产者,他张开双臂欢迎窗户打碎的事故。第三方则是鞋匠(或者别的行当的商人),他的劳动却由于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样大小的损失。这第三个人一直藏在阴影中,使我们一直没有留意到,但他却是这一问题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们揭示了我们从破坏行动中能得到利润的想法是多么地荒唐。正是他,马上就可以教导我们。以为从限制贸易中能够得到多少好处的想法,其实更荒唐。毕竟,所有的破坏性行为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为贸易限制辩护的论证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实就只是这种老百姓的话:如果没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干什么去呀。

【3】在法语中Jacques Bonhomme就像英语中的“约翰牛”一样,用来指讲究实际的、负责任的、傲慢不逊的普通人。——英译者注

【4】当时法国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组织——国内工业保卫委员会办的一份报纸。——英译者注

【5】Auguste, Vicomte de Saint-Chamans(1777-1861),复辟时期的议员和国务委员,贸易保护主义者,贸易平衡的鼓吹者。巴斯夏所引的他对“壁垒”的著名的立场见他的 Nouvel essai sur lanchesse de snations(1824),后收入他的 Traite d'economie politique(1852)——英译者注

----------

2、军队复员

一个国家跟一个人差不多。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舒服一些,他就得弄清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对一个国家来说,获得安全保障可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为了获得这种保障,必须动员十万人,花费一亿法郎,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这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换取的一种享受。 对于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请大家不要有误会。

一位议员提出要复员十万军人,这将减轻纳税人一亿法郎的税负。假定有人现在对他的提议作出反应:“这十万人和这一亿法郎是维护我们的安全所不可或缺的,这的确是某种代价。但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法国就会陷人内乱,或者可能会遭外敌人侵。”在这里,我不想反驳这种看法,这种看法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过,至少从理论上说,却不算经济学上的胡言乱语。真正的胡言乱语是说,这种代价本身就体现了某种收益,因为它能给有些人带来好处。

如果我没有弄错,提出这一复员议案的人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有一位雄辩家冲上去,开始讲起来:

裁撤十万人!你在想什么?他们会成为什么样子?他们靠什么生活,他们从哪儿搞到收入?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到处都有失业现象吗?所有的职位都有很多人等着想干?难道你想把他们扔进市场,加剧竞争,压低工资水平?如果最后他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不得不由国家来供养这十万人,又有什么好?再考虑一下军队所消费的酒、服装和武器,这些,让很多工厂和驻军城镇有生意可做,对于无数供应商来说,这可是飞来的横财啊。想想你的那种想法可能让这么多工厂关门大吉,你就无动于衷吗?

从这番讲话中我们弄清楚了,他之所以赞同维持十万兵员,并不是因为国家需要这么多人在军队中服役,而是由于经济理由。我下面要驳斥的正是这些说法。

纳税人花上一亿法郎,不光能使十万将士自己过得不错,这一亿法郎也能让他们的供应商过上好日子:这些是看得见的。

但是,来自纳税人口袋的这一亿法郎,就不能用于这些纳税人和他们的供货商的生计了,数额也是一亿法郎。这是看不见的。算一算,想一想,然后你说说,对于全部国民来说,好处在哪儿?

我本人则会告诉你我们在哪儿蒙受了损失。为了让事情容易理解,下面我不说十万人和一亿法郎,我们就说说一个人和一千法郎吧。

假定这儿有个A村庄,征兵官到处转悠,征召到一个人。税务官也同样在村里转了一圈,征到一千法郎的税款。这个人和这笔钱都被押送到东北部的梅斯城,这个人在这里可以过上一年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什么也不用干。如果你只注意梅斯——是的,你确实已经看了几百遍了——你觉得这样可真不错,有利可图啊。但是,如果你回头再看看A村庄,那么,除非你是个瞎子,否则,你就会看到,这个村庄损失了一个劳动力,也损失了可以作为他的劳动报酬的一千法郎,也损失了他细水长流地花这一千法郎所能带来的生意。

乍一看,这些损失似乎已经弥补上了。本来应该在村庄里发生的事现在搬到了梅斯。村庄里的人、钱,仍然好好地在梅斯呢,似乎什么也没有丧失。在那个村庄中,他是一个土里刨食、辛苦劳动的人,是个劳动人民;而在梅斯,他成了位士兵,他的生活整天就是“向右看齐!”、

“向左看齐!”而已。在两个地方,金钱的使用和循环是一样的。然而在一个地方,有某个人每年三百天都在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而在另一个地方,他每年三百天却是在干没有收益的事。当然,我们这是假设,对于公共安全来说,军队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要遣散这些军队了。你跟我说,市场上突然增加了十万工人,会加剧竞争压力,从而抑制了工资水平。这是你所看到的。

不过,还有你没有看到的一面。你没有看到,把十万士兵遣散回家,并不是把一亿法郎给弄没了,而是把它归还给纳税人了。你没有看到的是,用这种办法把十万工人扔进市场的同时,也把一亿法郎投人到市场中用以支付他们的劳动;因而,在增加劳动力供应的同时,劳动力的需求也等量增加了,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你说工资将被压低,仅仅是幻觉而已。你没有看到,在遣散之前和遣散之后,与十万人配套的都有一亿法郎,而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遣散之前,国家把一亿法郎给那十万人,他们却什么也不干;而在遣散之后,这一亿法郎却可以让十万人工作。最后一点,你也没有看到,纳税人交出自己的钱,不管是给一位士兵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还是给一位工人换取某种产品或服务,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钱周转的比较长远的后果都是相同的,惟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在第二种情况下,这位纳税人能够得到某种东西,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什么也得不到。结论就是,对于国家来说,维持没有用处的军队是净损失。

我在这里批判的这种诡辩,不可能经受住将其推论到极致的考验,而这是所有理论原则的试金石。不妨考虑一下,如果扩大军队规模能够有利于国家,那么,干嘛不征召本国所有的男人都穿上制服呢?

----------

3、赋税

你是否曾经听什么人说过:“纳税是最好的投资;它们是生命的甘露。想想吧,赋税让多少家庭得以维持生存,然后再想象一下它们对工业的间接影响,它们的好处可真是无穷无尽,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无边无际。”

为了驳斥这种说法,我不得不重复前面的论证。政治经济学非常清楚,它的论点并不怎么有趣,以至于随便什么人都能说三道四;重复则是最让人高兴的。因此,跟Basile【6】一样,政治经济学也为自己的应用“准备”了好几个谚语,可以肯定,在它看来,教育就是重复。 政府官员花销他们的薪水所享受的好处是可以看得见的,这些钱给他们的供应商带来的好处也是可以看得见的。就你那有限的视野而言,那些话是正确的。但是,竭力想减轻税收负担的纳税人的不幸,你却没有看见。供应他们必需品的那些商人由此而遭受的损失,你就更看不见了,尽管这些事实是明摆着的,完全可以从理智上认识到。

假如一位政府官员自己多花了100苏(法国过去的一种货币单位,20苏等于1法郎——译者注),这就意味着,纳税人自己就要少花5法郎。政府官员的花费是看得见的,因为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而纳税人那边的情况却是看不见的,因为,唉,他没办法再花那笔钱了。 你把国家比喻成一块炎热干旱的土地,而赋税就是救命的及时雨,的确如此。不过,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这场及时雨是从哪儿来的,这场及时雨是不是从潮湿的地方吸上来从而使这个地方也变得干涸了?

你要应该再进一步问问自己,这块土壤从这场及时雨中得到的宝贵的雨水,是不是比它由于蒸发而损失的水分要多?

完全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詹姆斯·好人先生掏出100苏给税务官时,他什么回报也没有得到。后来,当一位政府官员在消费100苏的时候,又把它还给詹姆斯·好人先生,以换取他所需要的同等价值的小麦或者服务。最终的结果是詹姆斯·好人先生损失了5个法郎。 政府官员确实——如果你愿意的活,也可以说几乎总是——能够向詹姆斯·好人先生提供等

值的服务,补偿他交纳的那笔税款。如果是这样,那么,双方就都没有损失。这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因此,我们的论点一点都不涉及官员的那些有用的功能,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创造一个政府职位,那么,就请先证明它的用处何在。向詹姆斯·好人先生证明,他付出那笔钱是物有所值,他能得到它所提供的等值的服务。而除了这些内在的固有的效益之外,不要再像支持创建新的官僚机构的人士那样,说什么这些机构可以为官僚本身、为他的家人、为那些供应他们日常用品的商人带来多大的好处;也不要说这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如果詹姆斯·好人先生把100苏给某位政府官员并得到了真正有用的服务,那么,这种情况就跟他把300苏给某位鞋匠从而换到一双鞋一模一样。这是种买卖交换关系,其结果对双方都是公平的。但是,如果詹姆斯·好人先生交出100苏给政府官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甚至给自己带来了麻烦,那么,这就相当于他把自己的钱给了个盗贼。说政府官员花费的这100苏会给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带来多大的好处,这种说法毫无意义;比起政府官员来说,盗贼也可以用这些钱做更多的事,詹姆斯·好人先生如果没有倒霉地碰上这两位非法的或合法的寄生虫,也完全可以给这笔钱派上更多用场。

因此,我们一定不能仅仅根据看得见的方面就作出判断,而要习惯于根据看不见的方面进行评价。

去年我还在议会财政委员会,因为当时反对党的成员还没有被人从制宪国民大会中全部给轰出来。当时,制宪者们的行为还算很明智。我们曾经听梯也尔先生【7】说:“我毕生都在跟那些保王党人和教会党人作斗争,但自从我们都面临共同的危险以来,我开始了解他们,我们也经常在一起面对面谈话,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怪物。”

是的,如果双方不能经常接触,那么,敌意就会被夸大,而仇恨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多数派能够允许少数派成员进入各个委员会的圈子,那么,也许双方都会认识到,他们的理念之间的差异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他们的意图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正当。 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去年我就在财政委员会。每次,我们的同事一说到要把共和国总统、内阁部长、驻外大使的工资固定在一个比较适中的水平上时,就会有人对他说:

为了得到良好的服务,我们必须让某些官员能够置身于某种声望和尊严的气氛中。这是吸引这些人士奉献他们的才智的办法。无数不幸的人都有求于共和国总统,而如果他总是不得不拒绝帮助他们,他就会处于痛苦之中。各部委和驻外使馆某种程度的奢华,正是宪政政府正常运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等等。

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否值得商榷,但总是值得严肃对待的。不管他的想法是对是错,这样的说法总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而就我本人而言,我可以比我们的很多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士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些反对者不过是被狭隘吝啬和嫉妒心理所驱使罢了。

但真正触动我的经济学家良知的,让我为我的祖国的知识声誉感到羞愧的是,他们从这些论点继续发挥(他们总是忍不住继续发挥一番),最后提出下面这种荒唐的陈词滥调(却总是有人乐于接受):

除此之外,政府高官的奢华生活也可以促进艺术、工业和就业。国家首脑和他的内阁部长们如果不能举行欢宴盛会,就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入到政治中去。降低他们的工资,就必然使巴黎的经济成为无源之水,从而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萧条。

看在上帝的份上,先生们,您至少得尊重算术吧,别不知羞耻地跑到国民制宪大会上说,一个数字加另一个数字的总和,会由于是用这个加那个还是用那个加这个而有所不同,还怪人家不支持你。

那么,好吧,假设我正准备找个工人来帮我在我的田里挖一条沟,为此我准备出100个苏,就在我跟工人快要谈妥的时候,税务官跑来,拿走了我的100苏,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最后这100苏到了内政部长手里。我跟工人的生意没法做了,而部长大人的晚宴上多了一道莱。你是根据什么竟然可以断言,这位官员的支出,增加了全国的经济总量?你难道不明白,这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篇七
作文讲评《看得见和看不见》》

作文材料】 看得见和看不见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看得见的东西往往不可少,而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我们离不开物质的东西,而精神却更不可缺少。如,自信、勇气、毅力、人格。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请认真思索,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 1、这本就是关系型的命题。且从材料和提示中“关系很奇妙”“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来看,作文中二者间关系的论证不可少。 2、“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

系:物质的与精神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形式的与本质的统一。“看得见”是“看不见”的外在形式,“看不见”通过“看得见”来体现。前提:“看得见”的东西往往不可少。既要指出看得见的,又要指出看不见的,防止割裂两者的联系。

二者需统一于同一个事物中。 汶川地震,看得见的是废墟,看不见的是民族精神。

看得见秦桧的阿谀奉承,看不见岳飞的一腔赤诚。

只看得见眼前利益,看不见未来发展。 当今社会中邪恶看得见,正义看不见。 陶渊明看见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成就了其隐士之美名。 3、“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精神却更不可缺少”:精神的(如自信、勇气、毅力、爱情、爱心)远比物质的重要;内在的本质的(人格、水平)远比外在的形式的重要。

看花草树木时去感受暖暖的春意,吃水果蔬菜要注重营养,只要有

爱情,则不要过于看重婚礼的排场,当今社会获得文凭的同时更要有真正的水平。

也就是说“看不见”的精神的内在的本质的是我们真正应该具备的或追求的。

世人皆知《史记》对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的巨大贡献,却看不见司马迁在受宫刑之辱时的痛苦与悲伤。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但它们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共同的本质,那就是蛋白质的同化和异化的不断新陈代谢。 丛飞――每个人都看见了他那灿烂的笑容和那慷慨的双手,但谁又看见了他那辛酸的泪水、他的孤独与无助? 看得见奥巴马的笑容,看不见他背后的辛酸及家庭背景。 我们看见一对情侣甜蜜的依偎在一起走在公寓楼下,可我们没有看见那只不过是一对为掩人耳目假装成情侣的小偷。 看得见的是漂亮的蘑菇,看不见的是它有毒。 看得见的是眼前的繁荣,看不见

的是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不符合题意的。

4、提示中“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需注意。写作时不能老举历史上的名人事例,得从现实生活中找例子来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其实命题者的意图也就在此:在你的生活中如何理解这种种的“看得见”和“看不见”以及它们的关系。

【存在问题】

1、转换话题。全篇只谈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将所给命题扩大了。“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应具体有所指,而不能就笼统地谈物质和精神甚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2、除了引用一段原材料,根本不提“看得见”和“看不见”,成了“自信”“爱心”“毅力”“勇气”等的作文。

3、只说看不见的,丢掉一个方面,尤其在叙述事例的时候。 4、罗列事例不分析,或者分析也不扣题。只摆出来什么什么看得见,什么什么看不见。摆完了就完了。

5、相当一部分同学写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6、照抄《高考教练》作文部分的材料,管它合不合适就往上凑,“卖戒指”那一大段就将近占了整篇作文的一半,还有拳王阿里的、猫晒太阳的等等。

7、没有点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是什么,全篇几乎就是绕口令。而题中明确写出“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

优秀作文】 看得见和看不见

高三16 杨苏莉

一粒珍珠的光茫亮丽可以看得见,而它经历沙砾磨砺时的坚强却看不见;一枝梅花的洁白美丽可以看得见,而它斗雪怒放时的勇敢却看不见。珍珠固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强不放弃的毅力何来四射的光茫?梅花固然洁白,但如果没有战胜凌寒的勇气,何来飘散的淡香?看得见的东西不可少,而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 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闭幕了,


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相关热词搜索:我的双眼唯独看不见你 看不见你 看不见你想你见到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看见什么什么的,却看不见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92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