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蚊力负山

蚊力负山

2016-02-06 10:35: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蚊力负山篇一《自作自受因果定律》 ...

蚊力负山篇一
《自作自受因果定律》

自作自受因果定律

在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中,还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自作自受的因果定理。无明是生死的本源,是一切生命个体的本体心体中的违背法界全息规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它是生命本体自身发生生死的内因。一切生命形态的生死流转过程都是由生命本体的无明这个内因引起的,所以其任何结果也是生命本身造成的。也就是说,任何生命个体的本体是一切生命现象的载体和因果过程的承担者。所以,一切生命的下降堕落生死或上升进化涅槃的因果过程都是自作自受。一切的思想意识行为过程无论是别业还是共业,也无论是造生死业还是造涅槃业,都必然是自作自受。因为任何个体和集体的行为都是受自心的思想意识支配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过程就是自己造业的过程。以自己所造业为原因,必然产生一定的后果;这个后果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必然自己承受。如果是个人别业造成的因果,必然个人自己承受。如果是集体的共业造成的因果,必然自己集体承受。自作自受的因果定理,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心病尚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大悲经》【31】258上14:“不善恶业障故,堕在地狱畜生饿鬼,以本造业,自作自受。”《佛说长阿含经》【53】251上14阎罗王对下地狱的罪人说:“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过,亦非先祖过,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作恶,汝今自受。”《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59】152下2:“彼诸众生,以自业力,作种种罪,自作自受,非彼他人。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妙法圣念处经》【59】366下7:“福乐苦恼,自作自受。作罪决定,如住冤家;作善亦然,如亲善友。”《佛说孛经》【42】278下2:“为恶罪追,虽久不解;作善福随,终不败亡。祸福在己,愚谓之远。„言命在天,谓善无益,谓恶无殃,愚痴之极。祸福之报,自然如响,响应随声,非从天堕。”《杂阿含经》【52】516下~517下3:“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趋(自作),善恶果自受。恶业(自作)堕地狱(自受),为善(自作)上升天(自受),修习胜妙道(自作),漏尽般涅槃(自受)。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别译杂阿含经》【53】360上9:“如人自造作,自获于果报(自受),行善(自作)自获善(自受),行恶(自作)恶自报(自受)。譬如下种子(自作),随种得果报(自受),汝今种苦子(自作),后必还自受。”自作自受,自食其果: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如今种种子,后必还自受。《菩萨处胎经》【45】702下3释迦牟尼佛说:“如人种果树,子苦果亦苦,为罪得黑报,苦经劫数报。种甘得甘果,还受甘果报,香甜甚甘美,得受清白报。”自作自受,自食其果,“自受无人代”,别人代替不得(702下10)。

《醒世恒言》卷十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

“自作”是“因”,“自受”是“果”;“自作”谓以自己业力所造作为前因,“自受”谓必然自己承担其后果,别人代替不得。“自作自受”是善恶因果报应的自然规律,原因和结果的必然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无论任何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一经发生,都必然自己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承担必然的后果,不可能由别人代替其承担后果。其中所说“彼诸众生,以自业力,作种种罪,自作自受,非彼他人。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自业力,就是自力;以自力自作种种罪为因,其所受罪报为果;所以必然自作自受。“非彼他人”,不是他人的他力给你造成的,不能赖到他人头上。每个众生都是由于自业力、自力的原因,自受其造成的痛苦后果。

关于别业的业力因果,如下所说:

《大般涅槃经》【29】460上11:“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缚)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毱(鞠:古代革制的皮球。拍鞠paijv:谓自作自受)。”这是讲生死因果自作自受。

《大般涅槃经》【29】459下2:“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这是讲涅槃因果自作自受。此自作自受的涅槃因果分为五乘:依十二因缘说善恶因果报应是人乘天乘入三乘解脱法的基础; 依十二因缘说四圣谛解脱生死入涅槃是声闻乘解脱法;依十二因缘观世间法无常苦空无我寂静涅槃是缘觉乘解脱法;逆顺观十二缘起入三解脱门是菩萨乘解脱法。由

此十二因缘开启人天涅槃正路。

共业业力因果的情形如下所说:

【世界是谁创造的】《大悲经》【31】224上12上帝梵天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因为经常不听如来所说正法,无智邪见,未断颠倒心的缘故,曾经狂妄地说,一切众生都是我创造的,所有的世界都是我创造的。我现在向佛请教,所有的世界是谁创造的?一切众生是谁创造的?释迦牟尼佛说:所有的世界都是众生创造的!一切众生都是众生自己创造的!众生的共业创造了世界,众生的别业创造了自己。”这是业力的规律。业力的规律就是十二因缘因果律。十二因缘因果律是众生生死涅槃的规律。业力犹如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果律好比产品质量控制的因果图。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不同的因,造成不同的果。因生则果生,因灭则果灭。„生死疾苦是众生自己创造的,涅槃极乐也要靠众生自己创造。

【佛不说佛造世间】《文殊师利问经》【46】246下9~247上8释迦牟尼佛说:“佛不说佛造世间。世间一切众生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一切众生,无论长命短命,有病无病,富贵贫贱,生于何道,都是自己创造的,都是由自己的业力创造的,不是天地创造的,也不是我创造的。在自作自受的善恶因果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譬如植物,因得日月光照而生长。但是,各种花或开,或合,或落,其命运是各各不同的。这并非是日月有私心有分别心造成的,因为日月是无心的。所以,花是自开自落,不是日月的过错。如来说法,亦复如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来说法,要通过听法者自觉改造自己的行为才能起作用而发生变化。

自作自受的因果定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谁收自作自受。

自作自受定理还包括了内因外因关系定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可以转化为外因,外因必须经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自作自受,自作是自己的业力,是自力;自力所作,自己承受,别人代替不得。佛菩萨之所以教化众生,就是因为内因可以转化为外因同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佛菩萨来说,教化众生是他们的自力,对于众生则是他力,如果众生自心发生响应,则他力可以通过众生的自力发挥作用,如果众生自心不响应,则他力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没有自力就没有他力;他力不靠自力就不能发挥效力。所以佛菩萨普度众生,靠的是智慧,不是靠顽力。

有一个神力不敌业力的故事,说的道理就是他力不敌业力。【神力不敌业力】据《增益阿含经》【51】2下2—12上9以及《毗奈耶杂事》十八。

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目揵连的神通第一,无人能比。佛的祖国迦毗罗城,遭到琉璃王的报复,佛曾以神力,三次都预先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琉璃王虽然每次遇到佛的阻拦都回军,但灭掉迦毗罗城报仇雪恨的心始终没有停息。目揵连听说琉璃王要灭佛的祖国,马上找佛,请求用神力帮助迦毗罗城的人民。目揵连对佛说:“我可以用我的神力将琉璃王以及他的大军掷到他方世界!”佛说:“你能取迦毗罗城释种的宿缘业力掷置他方世界吗?你还是回到你的位置上吧。”目揵连又说:“我能用我的神力移此迦毗罗城置虚空中!”佛说:“你能移释种宿缘业力置虚空中吗?你还是回到你的位置吧。”目揵连又说:“请佛准许我用我的神力以铁笼罩住迦毗罗城!”佛说:“你能以铁笼罩住释种宿缘业力吗?释种宿缘业力今日已熟,必当受到报应。”据传说,目揵连不相信神力不敌业力,在琉璃王大军的包围中,用神通飞入城内,在释种中找了五百位优秀的人物,放进他的钵中,由空中飞出城外郊野的安全地带。可是等他往自己的钵中一看,五百人都化为血水了。从此以后,目揵连终于知道,真的神力不敌业力了。

佛对比丘们说释种业力之因缘:过去很久之前,罗悦城中有捕鱼村,时值饥荒,人皆吃草根度日,一斗金只能买一斗米。当时村中有一个大鱼池塘,城中人都来捕鱼充饥。时水中有两种鱼,亦名居巢,二名两舌。是时二鱼相互说:“我们对这些人未曾犯有过失,我们是水族,不在陆地,而这些人竟然来捕杀我们,日后我们必将报复。比丘当知,彼时罗悦城人就是今日的释种人,彼时居巢鱼就是今日的琉璃王,彼时的两舌鱼就是今日的好苦梵志,那时见鱼在岸上而笑的小孩,就是今日的我。我现在有时患头痛,似头戴须弥山。由此可见,业力因果终久不息。”

在佛将要涅槃前夕,目揵连入罗悦城乞食,遭到执杖梵志的围攻,身体被打得稀巴烂,目揵连以神通力回到祗洹精舍舍利弗处。舍利弗说:“你于世尊弟子中神通第一,何不以神力躲避?”目揵连说:“我宿世业力极重,现在我连神字都记不起来了,何况能发通力?”当时,很多比丘都有疑问,问佛说:“圣者目

揵连有何业力,竟遭外道粉碎其身?”佛说:“他往古时,做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对母发怒,说:‘如何得勇力人,打她一顿。’因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证圣道为神通第一,究竟神力不敌业力,所以仍受此业力之报。”

神力不敌业力的故事说明,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无论是神力愿力,都不能改变已经造成后果的业力。所以,念佛的关键是弄清楚佛为什么能解脱生死,学习佛的思想意识行为,依靠自力,改往修来,而不是依赖佛的愿力他力。

可见,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是释迦牟尼佛实践科学理论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凡是承认这个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老老实实修行的就是佛教徒,凡是不承认或违背或反对这个规律的就是外道。

在中国,有两个附佛外道或是违背或是反对这个规律的。一个是西藏的喇嘛教,它的活佛转世制度是喇嘛教维护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的重要政策。喇嘛教表面上是佛教,实际上活佛转世制度是违背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的。佛说【一切众生贵贱不定】《摩登伽经》【55】183下3:“一切众生贵贱不定。虽有尊贵而为恶者,犹名下贱;若卑贱人能为善事便为豪贵。是故,一切称尊贵者由修善业,不以种族名为胜人。”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农奴统治者通过活佛转世生生世世都是压迫剥削农奴的统治者,则农奴就是生生世世都是被压迫剥削的农奴;活佛永远也成不了佛,农奴也永远成不了佛。这就完全违背了佛教普度众生人人成佛的最高宗旨。而且释迦牟尼佛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大悲根以解除众生受苦为本”“一切罪恶以不信因果为根本。”压迫剥削百姓是“极大重罪”!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批判阿阇世王时说的。第二个附佛外道就是道绰以来的净土宗。其中反对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最不遗余力的是印光。其次就是步印光后尘的净空、净宗。

撰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人善根微小,智慧不足,能力有限,诚知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萤火之光难照大地,蚊力负山难肩重任,但怀小愿,愿全人类中一切真菩萨执行释迦牟尼佛的最高指示,行动起来,完全彻底清除小乘思想造成的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建立一个以具有深谋远略大智慧的菩萨队伍为领导核心的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佛教徒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大乘佛教组织,健步进入大乘佛教的新时代。(【深谋远略】《佛花经》

【27】250下2.影响深刻而长远的谋略。)

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佛明传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28日于广东铝厂无量佛精舍撰 愿以此功德

增长佛智慧

修行菩萨行

圆成菩提果

发行人 佛顿广 4014.8.28

蚊力负山篇二
《民本主义道德的民主思想》

民本主义道德的民主思想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符合《佛花经》菩提大树原理的民本主义道德的民主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凡是与菩提大树王原理相吻合之处,都可以学习借鉴。有很多极为精彩的地方,甚至只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共产党员这些名词置换为菩萨、菩萨组织,把中国置换为全世界全人类就可以把它当作我们的精神食粮(当然我只是指学习他的内容,融汇佛经的原理,不是指完全抄袭他的文章)。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上也是这样。《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994—998页,毛泽东说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二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三是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作风。他说“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

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如经中扫地得道的故事);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如经中的自恣如照镜洗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佛经说虚妄识心)和政治微生物(佛经说三毒)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我们的菩萨组织)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之所以发生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中国(全世界、全人类)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根据菩提大树王原理:菩提属于众生。菩萨只有以满足最广大民众的利益需求为为唯一目的,以大悲水利益全人类一切民众,才能成为群众的领袖,才能成佛。)的中国共产党人(菩萨组织成员),相信自己的事业(大乘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佛语:不惜身命),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虚妄识心、贪瞋痴三毒)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毛泽东所说的三大作风,是现代大乘佛教组织可以借鉴的,也是必须的。(卍摄受众生戒)《毛泽东文集》第3卷242(1944.12.15)“我们工作作风中的一项极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独断专行,而不善于启发人们的批评讨论,不善于运用民主作风。当然,这是拿我们解放区的这种作风与那种作风比较,而不是拿我们解放区与国民党区域作比较。我们解放区是民主的地方,国民党那里是封建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是原则上有区别的。但是,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人尚未学会运用民主作风,旧社会传染来的官僚主义作风(卍按:也可以是官本主义思想自身滋生的),依然存在。别人提不得不同的意见,提了就不高兴。只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为怕碰钉子,受打击,遭报复,人们不敢大胆提意见。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作风,这种作风阻塞着我们事业(大乘事业)的进步,也阻塞着工作人员的进步。我提议各地对此点进行教育,在党内(在菩萨组织内),在党外(在菩萨组织外),都大大地提倡民主作风。不论什么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不是恶意攻击,允许大家讲话,讲错了也不要紧。各级领导人员,有责任听别人的话。实行两条原则:(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果没有‘言者无罪’一条,并且是真的,不是假的,就不可能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自从整风以来,我们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受到了一切善良人民的称赞的,这是很光荣的。但是我们仍有严重缺点,我们许多人中仍然缺乏民主作风,我们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如果我们改正了这个缺点,那我们就能团结更广大的人民(卍三聚戒中的摄受众生戒),我们的事业(大乘事业)就能获得更大的与更快的发展。”《毛泽东文集》第2卷411(1942.4.20)《关于整顿三风》三风指的是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朋党作风),党八股的文风。“我们首先要使在座的同志,还要经过在座的同志使延安所有的干部都懂得,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件有很大意义的事情,是做一件有全国性意义的工作,做一件建设党的事,使我们党的工作更完善更健全。现在中央已经下了决心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要把我们的学风、党风、文风改变,扩大正风,缩小和消灭歪风。”文中提出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整顿三

风,实际上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文中说:“批评是批评别人,自我批评是批评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干工作要有一个重心,今天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心,在自己考虑一下、研究一下,自己反省一下,重心在自己,自己正确的东西便把它扩大,不正确的东西便把它清除、取消。要使我们所有的学生、干部都了解,在整顿三风时重心在自己。要帮助别人,首先要提高自己,自己不进步,要帮助别人是难的,这一点要讲清楚。我们在座的同志要以身作则,自己进步,要反复研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历史、自己现在的工作,好好地反省一下,要做模范。”

撰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人善根微小,智慧不足,能力有限,诚知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萤火之光难照大地,蚊力负山难肩重任,但怀小愿,愿全人类中一切真菩萨执行释迦牟尼佛的最高指示,行动起来,完全彻底清除小乘思想造成的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建立一个以具有深谋远略大智慧的菩萨队伍为领导核心的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佛教徒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大乘佛教组织,健步进入大乘佛教的新时代。(【深谋远略】《佛花经》

【27】250下2.影响深刻而长远的谋略。)

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佛明传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28日于广东铝厂无量佛精舍撰 愿以此功德

增长佛智慧

修行菩萨道

圆成菩提果

发行人 佛顿广 4014.8.28

蚊力负山篇三
《释迦牟尼佛禁令》

【释迦牟尼佛禁令】释迦牟尼佛在《大悲经》【31】278上8中说“阿难,汝等从今,我不说者,慎莫说之,我所说者,勿令断绝!”

译文:你们从现在开始,凡是我所不说的,千万不要说;凡是我所说的,一定要不使断绝!

释迦牟尼佛是无上法王、佛法本师。一切佛经皆从释迦牟尼佛金口中出,这表现在释迦牟尼佛在《大悲经》中亲自制定的一切佛经的格式中。

《大悲经》【31】281下4—13(《乾隆大藏经》第【31】册第281页下栏第4—第13行)

释迦牟尼佛说:“阿难,我为无上法转轮王,多有法宝功德库藏,多诸助道七觉法财,十力无畏皆悉具足,于诸法中而得自在故名法王。汝持我此八万四千正法宝藏,为诸净信沙门、婆罗门、长者、居士,净信凡夫诸法师等求法义者,具足演说勿生分别,莫作中间灭法人也。是故,阿难,汝若以我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法宝,能为四众而显说者,则于如来无诸过失。若不说者,有大过也。”

《大悲经》294下9—296上14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修行法眼?若我修行佛正法眼,云何久住于诸天人广行流布?世尊,我复云何结集法眼?云何显说?”

作是语已,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有诸大德、诸比丘众集法毗尼(即:毗奈耶;毗尼藏。即:律藏)时,彼大德摩诃迦叶最为上首。阿难,时彼大德诸比丘众,当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阿波陀那:譬喻。大阿波陀那:大譬喻)?何处说摩诃尼陀那(尼陀那:因缘;缘起。摩诃尼陀那:大因缘;大缘起。)?何处说大集法(总名大集部经)?何处说五三法(五法三性:楞伽经)?何处诸天来问?何处天帝释问?何处诸天来下?何处说梵网经(佛说梵网经)?’如是次第,彼诸比丘复当问汝(十二部经):‘阿难,佛在何处说修多罗(契经)?何处说祇夜(应颂,重颂)?何处说毗耶迦罗那(即:和伽那,和伽罗,和罗那。译为:授记,记别)?何处说伽陀(讽诵,孤起颂,偈、颂)?何处说优陀那(译为:自说)?何处说尼陀那(因缘;缘起)?何处说伊帝毗利多迦(即:伊帝目多。译为:本事)?何处说阇多迦(即:阇多伽。译为:本生)?何处说毗弗略(即:毗佛略。译为:方广)?何处说阿波陀那(译为:譬喻)?何处说阿浮陀达磨(即:阿浮达磨,阿毗达磨。译为:未曾有)?何处说忧波提舍(即:优婆提舍。译为:论义)?阿难,佛在何处说声闻藏?佛在何处说缘觉藏?佛在何处说菩萨藏?’”

十二部经:1、契经;2、重颂;3、授记;4、偈;5、自说;6、因缘;7、本事;8、本生;9、方广;

10、譬喻;11、未曾有;12论义。解脱法三藏: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阿难,时彼比丘如是问已,汝应如是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开头格式)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伽耶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阿阇波罗尼拘陀树下修苦行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捺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耆阇崛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富罗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鞞提诃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仙人山中大黑方石。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城庵罗树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池边,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波城竭伽池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伽耶城伽耶山顶。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枳多城阿踰阇园迦罗迦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弗城鸠鸠吒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偷罗城频陀林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阿难,以如是次第在在处处佛所说法,在在处处大众所集,随其时节,随其句义,随其因缘,随其问答发起因缘,随所为人,随所为事,为欲分别显其智故,随其名味句义次第种种演说,随彼由绪有因有缘,善义善味广为人说(表示正文部分格式,即十二部经);佛说经已,一切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结尾格式)。阿难,汝应如是结集法眼,如是分别种种显说。”

如来应供正遍知说如是语,如是我闻一时已,大地极恶六种震动,甚大可畏令人毛竖。当于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现十八相,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中踊边没、边踊中没。十八相者,动遍、动等、遍动、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起遍、起等、遍起、觉遍、觉等、遍觉。

其中略举了一切佛经规范格式19例,格式只有一个。这个格式分为三部分:开头格式:“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正文格式:十二部经;结尾格式:“佛说经已,一切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释迦牟尼佛亲自制定的永远不可更改的一切佛经的规范格式中,其开头格式“佛在„„”中之“佛”字,和结尾格式“佛说经已,„„”中之“佛”字,特别专指“释迦牟尼佛”,表明一切佛经都出自释迦牟尼佛,佛经中一切诸佛都是释迦牟尼佛法身化佛的异名,一切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法身的标月指。释迦牟尼佛的一切佛经经过长期流通的历史过程,都已经收集在几部大藏经中,成为历史的文献。凡是符合这个固定格式的历史文献都名为佛经,凡是没有这个固定格式的历史文献都不是佛经。只有一切佛经构成的理论体系才能代表佛教;凡是违背佛经理论体系的任何人的言论、思想、理论,都不能代表佛教;凡是反对释迦牟尼佛又不思改悔的都应该驱逐出佛教!

释迦牟尼佛亲自制定的永远不可更改的一切佛经的规范格式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实践科学理论体系只有一个唯一的目的、只有一条唯一的道路。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普度众生人人成佛完全彻底解放全人类;这条唯一的道路就是成佛之道。《大般若经》【16】381上7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见同学人,心生欢喜,若财若法,与他共用,唯行一道,所谓佛道,唯佛为师,不尊余人。”所谓“唯行一道,所谓佛道”,就是唯行一条唯一的道路,即成佛之道。所谓“唯佛为师,不尊余人”,就是唯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不崇拜任何个人,更不用说宗派主义祖师。

撰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人善根微小,智慧不足,能力有限,诚知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萤火之光难照大地,蚊力负山难肩重任,但怀小愿,愿全人类中一切真菩萨执行释迦牟尼佛的最高指示,行动起来,完全彻底清除小乘思想造成的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建立一个以具有深谋远略大智慧的菩萨队伍为领导核心的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佛教徒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大乘佛教组织,健步进入大乘佛教的新时代。(【深谋远略】《佛花经》

【27】250下2.影响深刻而长远的谋略。)

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佛明传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28日于广东铝厂无量佛精舍撰

愿以此功德

增长佛智慧

修行菩萨行

圆成菩提道

发行人 佛顿广

4014.8.28

蚊力负山篇四
《三年级下册生字成语》

三年级下册生字成语

1《长城与运河》

驾 并驾齐驱 腾云驾雾

驾轻就熟

折 一波三折 损兵折将

百折不挠 宁折不弯 月中折桂 赔了夫人又折兵 蜒(无) 谱 治谱家传

篇 千篇一律 下笔成章

长篇大论 连篇累册 鸿篇巨制 空话连篇 创 艰苦创业 创业维艰 创家立业

族 非我族类 名门望族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绸 未雨绸缪 绫罗绸缎

2《美丽的南沙群岛》 辽 辽东白豕 鼻孔辽天 阔 高谈阔步 开阔眼界

海阔天空 大刀阔斧

昂首阔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屿(无)

罗 天罗地网 自投罗网 东搜西罗 门可罗雀 库 千仓万库 刀枪入库 资 论资排辈 资深望重

天资卓越

仅 硕果仅存 仅此而已 绝无仅有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合 通力合作 悲欢离合 同流合污 貌合神离 纵横开合

龟 龟年鹤算 悬龟系鱼 一龟一鹤 3《庐山的云雾》 庐 三顾茅庐 结庐而居 庐山面目 初出茅庐 瀑

幻 变幻莫测 风云变幻

变幻无常 梦幻泡影 似 如花似玉 似是而非

文似其人 如狼似虎 得胜的猫儿欢似虎 姿 千姿百态 顾盼生姿

蒲柳之姿 国色天姿 笼 笼络人心 笼中之鸟

天下为笼 罩 云遮雾罩

系 长绳系日 解铃系铃 赤绳系足

泻 一泻千里 悬河泻水 4《翻越远方的大山》 跨 乘鸾跨凤 移山跨海 栏 雕栏玉砌 凭栏远眺 赛 迎神赛会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腊 腊尽春回 岁时伏腊 雅 温文尔雅 际 一望无际 无边无际

响彻云际 茫无际涯 隐 若隐若现 隐姓埋名

隐恶扬善 恻隐之心 绩 绩学之士

纪 坏法乱纪 纲纪废弛 呐 5《雪儿》

剥 抽丝剥茧 生吞活剥

剥肤之痛 剥皮抽筋 鸽 捡

哀 哀鸿遍野 哀声叹气 哀天叫地 哀兵必胜 哀莫大于心死 悠 悠闲自在

任 任重道远 走马上任

任劳任怨 任人唯亲 举贤任能 任其自然 阻 七推八阻 东拦相阻 递 关山迢递 层层递进 盼 左顾右盼 顾盼生姿 6《花瓣飘香》

俯 俯拾即是 俯仰自如 摘 断章摘句 抱蔓摘瓜

捧 捧腹大笑 自吹自捧 拿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措 不知所措 手足无措

进退失措 措手不及 惶 诚惶诚恐 惶惶不安

泽 泽被后世 温润而泽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糊 糊里糊涂 一塌糊涂

养家糊口 大事不糊涂 涂 生灵涂炭 东涂西抹

张皇失措

一败涂地 恐 有恃无恐 争前恐后 怨 怨天怨地 舍 舍己为人 魂不守舍

自怨自艾 舍短取长 舍本求末 怨天尤人 退避三舍 舍我其谁 耕 刀耕火种 舍近求远 不舍昼夜 男耕女织

惹 惹是生非 招蜂惹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懂 似懂非懂 不懂装懂 播 丑声远播 7《菩萨兵》

8《李广射虎》藏 藏头露尾 藏龙卧虎 唐 冯唐易老 藏污纳垢 秋收冬藏 卢 绵里藏针 飞鸟尽,良弓藏 组

区 瓜区豆分 期 后会有期 段 碎尸万段

遥遥无期 脑 肠肥脑满 肝脑涂地

傻头傻脑 探头探脑 惕 昼警夕惕

没头没脑 头昏脑胀

搭 抽抽搭搭 涂脂抹粉 天怒人怨

以德报怨 怨声载道 精耕细作

荒唐无稽 不期而遇

勾肩搭背

低头搭脑 有一搭没一搭 猪 泥猪瓦狗

人怕出名,猪怕壮 呆 呆若木鸡 目瞪口呆 扎 安营扎寨 稳扎稳打 9《少年王勃》

探 探头探脑 探囊取物 昌 繁荣昌盛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阁 亭台楼阁 束之高阁

空中楼阁 云窗雾阁 督 平原督邮 朝邮暮责 宴 新婚宴尔 河清海宴

满门宴

章 断章取义 出口成章

约法三章 照章办事 大做文章 表面文章 鸭 鸭行鹅步 赶鸭子上架 续 狗尾续貂 七断八续 序 循序渐近 长幼有序

井然有序 杂乱无序 10《大作家和小老师》

纳 海纳百川 纳贤招士

纳贡称臣 瓜田不纳履 科 五子登科 金科玉律

科班出身 诉 如泣如诉

豪 英雄豪杰 巧取豪夺

豪言壮语 女中豪杰 土豪劣绅

预 事预则立 难以预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料 料事如神 出人意料 不出所料 偷工减料 联 珠联璧合 浮想联翩 识 老马识途 似曾相识

目不识丁 素不相识 有识之士 不识好歹 不打不相识

触 一触即发 触类旁通

触目惊心 触手可及 11《赶海》

支 支离破碎 乐不可支

独木难支 笑不可支

暑 寒来暑往 寒耕暑耘 舅 乌舅金奴

抓 抓耳挠腮 心痒难抓 眉毛胡子一把抓 逃 逃之夭夭 在劫难逃 死里逃生 虎口逃生 东奔西逃 望风而逃 夹 内外夹攻 夹枪带棒 须 须发皆白 解铃还须系铃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捏 扭捏作态 凭空捏造 捏一把汗 扭扭捏捏 俘

虏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12《荷花》

挤 挤眉弄眼 挤手捏脚 蓬 朝气蓬勃 蓬头垢面 骨 毛骨悚然 刻骨铭心 仙风道骨 骨瘦如柴 脱胎换骨 钢筋铁骨 胀 头昏脑胀

裂 山崩地裂 身败名裂 四分五裂 撕心裂肺 翩 翩翩起舞 风度翩翩 翩若惊鸿

幅 不修边幅 尺幅千里 蹈 重蹈覆辙 手舞足蹈 赴汤蹈火

昨 今是昨非 恍如昨日 梦 如梦初醒 同床异梦 魂牵梦萦 人生如梦 庄周梦蝶 痴人说梦 夜长梦多 13《古诗两首》

紫 紫气东来 万紫千红 大红大紫 姹紫嫣红 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尺短寸长 冰冻三尺 无风三尺浪 疑 疑神疑鬼 不容置疑 半信半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绝 绝口不提 绝处逢生

蚊力负山篇五
《出自《庄子》的成语》

出自《庄子》的成语

内篇部分

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越俎代庖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庄子·齐物论

【形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心如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朝三暮四】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养生主

【目无全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发硎新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注: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与今异意。

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大宗师

【莫逆之交】(相视莫逆)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相忘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相呴相濡)】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应帝王

【向疾强梁】“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

【虚与委蛇】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庄子·胠箧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唇亡齿寒】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道起。

【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庄子·天地

【螳臂当车】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庄子·秋水

【贻笑大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夏虫不可以语冰】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子非鱼】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以管窥天】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至乐

【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达生

【痀偻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呆若木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招摇过市】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子·田子方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于心死】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庄子·知北游

【化腐朽为神奇】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白驹过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庄子·列御寇

【探骊得珠】“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庄子·渔父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6)。

庄子·让王

【捉襟见肘】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执干而舞】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执干而舞(12)。

庄子·外物

【涸辙之鲋+枯鱼之肆】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得鱼忘荃】【得意忘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则阳

【蜗角之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3)。

蚊力负山篇六
《净土宗祖师捏造和篡改佛经违犯禁令(三)》

净土宗祖师捏造和篡改佛经违犯禁令】

释迦牟尼佛不说的,净土宗祖师硬要说;释迦牟尼佛要说的,净土宗祖师偏不说。

【第三】净土宗祖师自赞祖师诽谤本师

《心声录》第29页:“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指蕅益写的《弥陀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意思是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过如此。也就是说本师比不上祖师。藕益能创造佛经吗?净土宗祖师能创造佛经吗?创造佛经的人不能超过讲经的人,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身上披着释迦牟尼佛的法衣,口里却说着蔑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印光这样欺师灭祖还是人吗?

《大般若经》【13】376页批判印光说:“一切有情类,唯佛最为尊,尚无有等者,况复当有胜。„若智若说法,无能及佛者,三千大千界,唯佛独为尊。”“有说世间等佛者,彼言非实为虚诳;若说法王最极尊,此言非妄为谛语。”《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62】406下5批判印光:“若有人言除佛大师。更有圣人超过佛者无有是处。若言唯佛是天人师。更无过者斯有是处。”

【第四】净土宗祖师主张走第二条道路背叛释迦牟尼佛

《唯说念佛》第1页。净土宗略要文(原文)(《大正藏》八三、一六一—一六三)“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道绰在他的《安乐集》中把佛教分裂为两条道路:“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第一条道路是释迦牟尼佛的圣道,第二条道路是净土宗的往生净土。道绰首先说释迦牟尼佛的“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什么人都证不了;而且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大乘圣教五乘圣道都没有人能证得了。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

“若据大乘”一项,是说菩萨乘无人能证;“若论小乘”一项,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人能证;“纵有人天果报”一项,包括人乘天乘果报,也无人能得。我们知道,大乘八万四千法门按层次浅深分为五乘共一道,其中也包括五乘共法的弥陀三经。这一点,在《胜鬘经》中说的很清楚,经中说“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在摄受正法广大义中,以“大地持四重担喻”和“大地有四种宝藏喻”说大乘正法分为五乘。所以,道绰一口否定了释迦牟尼佛的大乘五乘圣道,就等于是全部否定了佛教一切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既然释迦牟尼佛的一切佛法都被道绰否定掉了,那么道绰所说的净土宗往生净土法门就不可能是一切佛法的任何一门了;既然不属于一切佛法的任何一门,那也就是说往生净土是外道了。

在净宗的《唯说念佛》一书中的第一页,“净土宗略要文”说道绰“判一代圣教”,“立圣道净土二门”,其目的就是“舍圣道”,“正归净土”。 “舍”,就是舍弃、抛弃,“舍圣道”,就是抛弃圣道,背叛佛道。既然抛弃了圣道,背叛了佛道,那么,“正归净土”就是真正归依净土外道。净宗的《唯说念佛》第15页说:道绰“立圣道、净土二门,来分判释迦牟尼佛所说一代佛法,目的在于搁舍圣道门修行,完全归依净土法门。”所谓“搁舍”就是割舍,完全抛弃道绰所说的释迦牟尼佛的圣道,就是背叛佛道。既然说“完全归依”净土,与此对立的,就是“完全抛弃”圣道。完全抛弃,就意味着背叛,就不是“暂搁”所能辩解的。所以,完全抛弃释迦牟尼佛的圣道,其实就是背叛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佛道。既已完全抛弃佛道,那就意味着净土宗在本质上已经变成了外道,但它尚挂着佛教之名作为遮羞布,所以名之为附佛外道。

净宗法师的《唯说念佛》第19页。说“凡夫不堪行圣道”,只能走“第二条道路”,叫 “往生净土”。 净土宗的第二条道路论是篡经叛道的附佛外道。净土宗祖师们公然宣称,阿弥陀佛的道路,是不同于释迦牟尼佛的第二条道路。《净空法师法语一百句》第9句说“往生极乐世界,除本师阿弥陀佛外„„。”净土

宗祖师只称阿弥陀佛为本师。阿弥陀佛本来出自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被净土宗抛弃了。净土宗祖师认为在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的五乘圣道难成,而念佛往生净土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容易 ;圣道成佛要断无明烦恼难以成就,而往生成佛不必断无明烦恼,只要能往生,自然必然地就可解脱生死而成佛。他们不明白也不想明白“极乐”“净土”“往生”“解脱”“成佛”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他们不仅彻底否定了十二因缘这个生死与解脱以及五乘一道的基本原理,而且在实际上全盘否定了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体系。他们无视一切佛经都出自释迦牟尼佛并为他的目的服务的这一事实,不懂得否定了释迦牟尼佛的道路同时也就否定了阿弥陀佛的道路这个道理。净土宗的第二条道路论是篡经叛道的附佛外道,是毒害广大信众的毒药,流毒越广,危害就越大。一切真正的佛教徒,若不想佛教被毁灭,就要坚持佛教真理,保护佛法,对于危害佛教的一切思想潮流和流派群起而攻之。为什么说佛教只有一条道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佛经,都出自释迦牟尼佛,都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普度众生人人成佛,完全彻底解放全人类;这条唯一的道路就是佛道、圣道。

【分裂佛教者下地狱】《佛花经》【25】672上4—9“凡夫愚痴,无知无见,无信无解„不信调御,迷误失措„远离正法,住于邪法,舍坦夷道,入险难道,弃背佛意,随逐魔意”。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济诸方等学经》【39】169上9~14说:“妄言两舌,尠(xian,同鲜)闻智少,宣传佛道,别为两分,欲为菩萨当学此法,不当学是,而怀是心,诽谤于佛,毁訾经典,斗乱圣众,寿终身散,便堕地狱,在彼见者,当经无数劫痛,罪犹不毕,当复还生贫匮之门,所当经历众难之患,极远难量。”“宣传佛道,别为两分”,就是说,分裂佛教,把一佛道,分为两部分,说成佛教有两条道路,一是圣道,二是凡道,圣道应当菩萨等圣人所修,凡道应当凡夫所修。怀着分裂佛教的心,诽谤诸佛,诋毁佛教经典,挑拨圣道众生进行宗派斗争,扰乱佛教组织的秩序,这样的人寿终身散便堕地狱。所以我把经意编成顺口溜: 宗派祖师,凡夫愚痴,弃背佛意,随逐魔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自立其论,自以为是;分裂佛教,堕落地狱。

【第五】释迦牟尼佛不说的,净土宗祖师硬要说;释迦牟尼佛要说的,净土宗祖师偏不说。

(一)释迦牟尼佛说生死涅槃因果规律,净土宗祖师偏不说;释迦牟尼佛不说“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祖师硬要说。

【从源而起】《未曾有因缘经》【42】650下4:“求佛道者,从源而起。谓应先广学诸法因缘,解因缘故,信心坚固;信根立故,能起精进;精进力故,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无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是《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佛花经》即《花严经》《大般涅槃经》《诸佛要集经》《力庄严三昧经》金刚三昧经》《菩萨处胎经》《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佛说稻干经》《大乘舍黎娑担摩经》《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四部《阿含经》等大小乘经说解脱法的科学根据,是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诸佛通过他们的非常非常长期的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法界全息科学、生命科学、道德科学的实用基础。释迦牟尼佛的实践科学理论体系以一、法界本元不生不灭规律(含物质不灭定律);

二 、法界全息规律;三、 法界有序化规律;四、 法界无二规律;五、 法界因果规律;六、法界全息(自然信息)积累规律;七、法界全息遗传规律;八、法界本末主从规律;九、 同体大悲道德价值规律;十、法界全息系统可控规律此十大规律为佛教科学原理,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是第五法界因果规律的基本规律。

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51】625上12说到十二因缘缘生法的时候说:“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就是说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固有规律,无论是有佛出世、无佛出世,还是声闻乘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无论在哪个世界哪个地方,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或者说它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自然规律。一切众生、一切生命的个体之所以有生死轮回,是因为其顺十二因缘而行,顺十二因缘即

是顺生死流;三乘贤圣之所以能解脱生死进化成佛,是因为其逆十二因缘而行,逆十二因缘即是逆生死流,最终解脱生死,进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无为涅槃界,无为涅槃界就是佛所说的真正的极乐净土。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和《仁王般若经》都说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乃至从五乘入人天涅槃正路的行者直至等觉菩萨都是居于果报土的非净土。

撰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人善根微小,智慧不足,能力有限,诚知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萤火之光难照大地,蚊力负山难肩重任,但怀小愿,愿全人类中一切真菩萨执行释迦牟尼佛的最高指示,行动起来,完全彻底清除小乘思想造成的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建立一个以具有深谋远略大智慧的菩萨队伍为领导核心的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佛教徒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大乘佛教组织,健步进入大乘佛教的新时代。(【深谋远略】《佛花经》

【27】250下2.影响深刻而长远的谋略。)

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佛明传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28日于广东铝厂无量佛精舍撰

愿以此功德

增长佛智慧

修行菩萨行

圆成菩提道

发行人 佛顿广

4014.8.28

蚊力负山篇七
《违背十二因缘生死涅盘规律的他力论》

违背十二因缘生死涅槃规律的他力论

释迦牟尼佛不说的,印光硬要说。

《印光文钞》(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简称)第127页。印光说“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他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靠他力),不是自己道力(不靠自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违背生死涅槃因果规律,即是外道),已与在此地久用工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他的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佛法”“ 一切法门”,均以断尽烦恼才能解脱生死;而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不用断烦恼就能解脱生死:“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

《印光文钞》128.“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脱生死,其难逾于登天(仗自力了生死难)。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佛所说净土法门不是净土宗的往生西方净土法门,印光混淆视听,浑水摸鱼),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仗他力了生死易)。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沙石沉不沉水,与运往何处无关,即与他力无关)。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沙石与自力有关,沙石无自力,所以必然沉水。沙石沉水与他力无关,所以靠他力不可能不沉水)。”

他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靠断烦恼了脱生死难如登天,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不须断烦恼即可了脱生死。 《印光文钞》12·10“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他力)。仗自力,非烦恼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他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

其主要论点的意思是:“佛法”“ 一切法门”“仗自力”须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念佛法门“仗佛力(他力)”不用断烦恼即可了脱生死。

综合印光这三段文的主要论点是:“佛法”“ 一切法门”“仗自力”须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念佛法门不须断烦恼即可了脱生死。

在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体系中唯依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断尽无明烦恼心垢才能解脱生死进化成佛入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且唯依自力自业自作自受不依他力。从来没有说过唯仗佛力不须断尽烦恼自然解脱生死成佛的内容,因为这是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所决定的。只有九十五种外道邪教不信因果,自立其论,自说解脱生死之法。说净土宗祖师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他们的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完全建立在违背十二因缘生死涅槃规律的他力论上。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说要断烦恼才能度生死,印光偏不说。

断烦恼即是断无明,断无明即是了脱生死;了脱生死、成佛皆以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为科学根据。《佛花经》十地品第六地【26】162—165说十二支分三道三苦。163下:无明、爱、取,三支为“烦恼道”;行、有,二支为“业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为“苦道”,三者合名“三道”。163下14:无明、行、识、名色、六处,五支为“行苦”;触、受,二支为“苦苦”;爱、取、有、生、老死,五支为“坏苦”,合为“三苦”。【26】166下13:爱、取,是“烦恼支”;行、有是“业”。166下6:无明即愚痴,166下14:痴即无明。

印光说“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脱生死,其难逾于登天。”

印光说佛法一切法门欲得灭尽烦恼难如登天,这是犯诽谤正法罪!

印光既然说:佛法一切法门必须断烦恼方可了脱生死“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同时又说念佛法门不须断烦恼即可了脱生死,那么印光所说的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就是不属佛法一切法门之列,那就是说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附佛外道。附佛外道这个名号是银光自己说的意思,因为他的法门虽然号称念佛,却又说他不属于佛法一切法门。附佛外道如“被着狮子皮的驴”。《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22】313下10—314上5说:“于大众中自号大乘如狮子吼者,为名利故诱诳愚痴,令亲附己,共为朋党。譬如有驴,被狮子皮,便自谓以为狮子。有人遥见,谓真狮子,及至鸣已,皆识是驴。咸共唾言:此非狮子,是食不净真弊恶驴。种种呵叱,皆共舍去。”其中“朋党”指的就是象净土宗这样的宗派主义组织。净土宗祖师“诱诳愚痴”,哪些人愚痴?就是印光所说的“愚夫愚妇”。

印光所说的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净土三经都说必须断烦恼,按十二因缘说断烦恼就是了脱生死之业。《佛说阿弥陀经》说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须做到“一心不乱”,一心乱者即是烦恼,一心不乱即是断烦恼。《观无量寿经》【38】214上14说:“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其所说的就是断烦恼了脱生死。《观无量寿经》【38】214上说修三种净业,是得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正因。“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什么是净业?断尽烦恼名之为净业,若有一点不净,都不能称为净业。《观无量寿经》【38】226上8说:“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什么名为净除业障?业障就是烦恼!净除业障就是净除烦恼!什么是净除烦恼?就是断尽烦恼不能留有一丝一毫,若有一丝一毫烦恼都不能称为净除!只有净除了烦恼业障,才能生诸佛前,这样才能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此经名“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即是《观无量寿经》一经的究竟宗旨,连经名都说必须断烦恼才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生诸佛前。《无量寿经》通篇都说断烦恼了脱生死。【垢污】【19】627下12“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邪网、诸见、尘劳、欲堑、垢污,都是烦恼异名;掴裂、消灭、散、坏、洗濯,都是说断尽烦恼。垢污,即污垢,谓识心之污垢。识心虚妄,为无明烦恼所污染成垢,断除无明烦恼心垢,能够返本还源,恢复心体清净自性,犹如洗濯身体污垢,还原其清白一样。【三垢】【19】637下11“消灭三垢”即是断尽烦恼。【心垢】【19】640下10“荡除心垢”。心垢,谓识心之无明烦恼习气污秽结垢。【垢习】【19】642下7“尘劳垢习”。垢,烦恼结成心垢;习,习气;垢习,谓烦恼等心垢所养成的习气。【垢染】【19】648上10 “犹如净水,洗除尘劳垢染”。【三垢障】【19】648下11“灭三垢障”。三垢,谓凡夫识心之贪瞋痴三毒习气污染清净心性,长期积习成垢;障,谓三毒心垢障碍真理,不得解脱生死束缚。【三垢冥】【19】635下6“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消除三垢冥,灭此昏盲暗。三垢冥,贪瞋痴三种烦恼心垢无明。消除三垢冥,即是断尽无明烦恼覆盖。灭此昏盲暗:昏盲暗,就象净土宗祖师这样既昏且盲,一盲引众盲,暗无天日。只有灭掉这些昏盲暗即无明烦恼才能了脱生死。

若说念阿弥陀佛,首先须念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的成佛因果是什么?是靠念他佛的六字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吗?阿弥陀佛未成佛前,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他往哪里生?如果阿弥陀佛按照印光所说的念佛法门了脱生死而成佛,有可能吗?不可能!《无量寿经》说,他完全是靠自力,“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菩萨净土之行,普度众生,断尽烦恼,了脱生死,然后成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他普度众生的过程中,他和为他所度的菩萨们一起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没有违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所以他成佛了。如果阿弥陀佛按照净土宗祖师所说的全仗他力“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法门那样,违反十二因缘生死涅槃因果规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无论他念那个佛的六字名号,他将“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流浪生死。

《无量寿经》【19】646下2—12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此世界修菩萨行断烦恼了脱生死究竟一生补处,然后命终转化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原因不是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硬是不说。释迦牟尼佛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不靠念佛得生极乐世界,印光也硬是不说。

这些要紧处印光盲而不见。所以说,净土宗祖师以一盲引众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永远不可能的! 带业往生,是净土宗祖师违背十二因缘生死涅槃规律的外道邪说。

《印光文钞》7“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印光文钞》14·1“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靠他力),可以带业往生。”《印光文钞》14·11“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恼不期断而自断。”

《大宝积经》批判印光外道邪说:带业往生,是往生地狱之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九十一卷说有六十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往昔曾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那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此六十菩萨以悭嫉心,对那二说法比丘妄言诽谤污蔑行淫欲事。当时法师亲友眷属,由六十菩萨离间污蔑,皆令疑惑不生信受,断彼诸众生闻法诸善根。是故六十菩萨由此恶业,已于600万年中生阿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400万年中,生等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200万年中,生黑绳地狱;余业未尽,复于600万年中,生烧热地狱。从地狱殁已,还得为人,500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从此殁已,于末法时代500年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六十菩萨从彼末法时代500年之后,是诸业障消灭干净,然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唯说念佛》第50页。净宗说:“有人说:‘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没断烦恼怎么能往生呢?’这是典型的以圣道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净土门,我们上午也说到《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众生,他烦恼丝毫没有断,罪业无量无边,但能仰仗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是特别法门。”刚刚说《大宝积经》批判印光外道邪说:带业往生,是往生地狱之门,净宗所说也是一样。《观无量寿经》有说不用断烦恼可以带业往生吗?《观无量寿经》【38】214上说修三种净业,是得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正因。“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什么是净业?断尽烦恼名之为净业,若有一点不净,都不能称为净业。《观无量寿经》【38】226上8说:“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什么名为净除业障?业障就是烦恼!净除业障就是净除烦恼!什么是净除烦恼?就是断尽烦恼不能留有一丝一毫,若有一丝一毫烦恼都不能称为净除!只有净除了烦恼业障,才能生诸佛前,这样才能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撰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人善根微小,智慧不足,能力有限,诚知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萤火之光难照大地,蚊力负山难肩重任,但怀小愿,愿全人类中一切真菩萨执行释迦牟尼佛的最高指示,行动起来,完全彻底清除小乘思想造成的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建立一个以具有深谋远略大智慧的菩萨队伍为领导核心的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佛教徒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大乘佛教组织,健步进入大乘佛教的新时代。(【深谋远略】《佛花经》

【27】250下2.影响深刻而长远的谋略。)

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佛明传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28日于广东铝厂无量佛精舍撰 愿以此功德

增长佛智慧

修行菩萨行

圆成菩提果

发行人 佛顿广 4014.8.28


蚊力负山相关热词搜索:蚊力负山疲 蚊思负山 蚊力神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蚊力负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蚊力负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19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