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水浒传论文2500字

水浒传论文2500字

2016-02-06 11:31: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一《马原论文-从水浒传看历史唯物主义》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水浒传论文25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一
《马原论文-从水浒传看历史唯物主义》

马原论文

从水浒传看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记述的是关于农民起义军的来历兴衰,但是从水浒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同样能够看到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影子.

关键词:水浒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阶级斗争

正文: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性著作,水浒传从诞生之日起便广泛流传,全书记述了以宋江晁盖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经历了初期的发展强大,中期的反抗斗争,后期的受降招安,以及最后的悲剧收场的兴盛衰亡,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农民起义军的发展及没落规律.而从这本奇书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诞生在几个世纪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子,本论文便从水浒传出发,初步探讨水浒传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水浒传全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招降一些好汉上梁山;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

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三分之二以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对比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几点:

一: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水浒传中,这一点表现的尤其明显.全书讲述的就是梁山起义军的反抗过程.北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收复失地,对内却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压榨,以高俅,蔡京为首的贪官污吏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地主阶级和贵族阶级不断的利用手中的资源从劳苦大众身上掠夺资源,最终激

发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愤怒,爆发了农民起义.从七星聚义劫生辰纲到梁山聚义后洗劫地主贵族再到对抗官军,进攻府县州衙,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由最初的隐而不显到最后的彻底爆发,而斗争形式也由开始的小型冲突发展到后来的大规模战争,阶级之间的斗争趋向于暴力化,规模化.两个阶级之间关于资源和土地的矛盾通过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一系列战争除了带来血腥和死亡,同样带来社会的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军事和科技的飞跃.在战争中,军事思想,战略指挥艺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水浒传中的故事背景是北宋年间,忠君思想盛行.哪怕是在梁山的起义军中也存在这大批的拥君分子,最出名的当属宋江.在梁山起义军乃至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军,其针对的对象并不是象征着专制统治皇权的皇帝,而是那些贪官污吏,在起义军将士看来,剥削他们的并不是真龙天子,而是那些有负皇恩的官员们,所以不少起义军的心里仍然存在习的好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拥君思想.这一点与封建专制社会的存在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千多年的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直接决定了君王至上思想的形成,在宋江等人看来,皇帝仍然代表着当时这个社会的秩序和权力,而这种忠君思想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王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和对思想的腐蚀.正如梁山起义军最后接受招安,为北宋王朝除辽平叛

一样.在皇权思想的影响下,梁山义军选择的是为北宋王朝开疆拓土,将浩荡皇恩广播天下,将皇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

三: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毫无疑问,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实践史.纵观水浒全文,无论是梁山义军还是江南方腊的起义部队,作为战斗主力的就是无数的劳动人民.梁山的辉煌和强大是靠着这些不知名的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建立的,宋江也好,晁盖也罢,缺了这些平凡但不平庸的老百姓,他们根本无法建立起赫赫梁山.但正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这些人民群众在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前赴后继的反抗统治阶级时,尽管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受到当时皇权思想的影响,梁山义军把目标定位在杀死贪官污吏,并通过暴力反抗的方式引起皇帝的注意,进而实现他们的政治诉求和生活诉求.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下无法避免的,因此,梁山义军乃至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屈指可数.无论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起义还是后来的黄巢起义亦或是李自成起义,哪怕是到了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开始轰轰烈烈,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收尾. 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在这一点上,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农民起义军并没有完成,正如上文所说,由于社会的存在形态,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梁山义军们没有完成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因此他们的起义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当时中国的状况,而他们提出的一些口号也只能成为招揽义军成员的空号罢了.完成阶级斗争的任务一直流传下去,知道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带领下,才真真正正的完成了社会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真真正正实现了农民运动的目标,改变了两千多年的血泪史.

综上所述,从水浒传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我们可以知道,缺少了科学的思想指导的农民起义是不可能会成功的,因为农民阶级的知识和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农民起义军缺乏强有力的战略方向指挥和思想指挥,要想获得对资本主义的胜利,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大山,只能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符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思想.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二
《《水浒传》相关的论文》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试论西门庆形象的衍变

《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

一脉相承的历史小说——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略论《水浒传》故事的形成过程

《水浒》的民间释读及意义阐述

酒、酒文化与酒的艺术——解读古典名著《水浒全传》

谈《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缺憾

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以《水浒传》为例

水浒:一个失衡的世界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从梁山泊与祝家庄、曾头市的同构关系说起 论《水浒传》的双重文化品格

试论《水浒传》与苏中地区之关系

《水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水浒传》道德观个体价值取向的形成原因

谈《水浒传》中运用对照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水浒传》人物潘金莲形象评议

《水浒》中人物结局之类型

论金批《水浒》三种人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水浒传》的错位艺术浅谈

浅析《金瓶梅》的超越特征——《水浒传》和《金瓶梅》的有关比较

摭论《水浒》潘金莲思想性格的抗争性与悲剧性

略论《水浒传》、《红楼梦》时间表达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侠文化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义”之比较

失落的感性与理性——浅议《水浒传》中的阎婆惜命案

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试论《水浒》系列中忠奸斗争的主题

历史的悲剧 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郭勋“移置阎婆事”考辨──论《水浒传》版本嬗递过程中一处情节的移动 叶昼《水浒传》评点的通俗品格

论《水浒传》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甜梦与恶魇——论比较《红字》中海丝特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英文) 《水浒传》人物的道德取向

《水浒》故事演变与农民起义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并陈善恶 美丑并举——摭论《水浒》潘金莲思想性格的矛盾对立

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

试论《水浒传》的阳刚之美

略论《水浒》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略论《水浒传》与道教

《水浒传》的思想性与逻辑性质疑

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现代阐释

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

“水浒英雄”形象指瑕

下降到物质——肉体形象——论《水浒传》中的英雄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

《新水浒》与清末民初的《水浒》批评

情与理的抗衡——从李贽、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析其妇女观

施耐庵《水浒传》独特的艺术匠心

论《水浒传》文化整合思想对宋江、吴用形象的影响

水火不能相容 忠义难以两全──试论《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矛盾

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论《水浒传》中关于“酒”的描写

《水浒传》形成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完善

《水浒传》招安问题辨析

鲁迅《水浒》研究的“精神说”试析

《水浒传》宋江“神道设教”故事嬗变考论

论《水浒传》的宗教文化意识

金圣叹批《水浒传》浅析之一

《水浒传》的女性景观

论墨家社会理想对《水浒传》的影响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淡彩浓墨总相宜:《水浒传》的肖像描写

《水浒》中的欲望与伦理──也论《水浒》的主题

座次表与《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

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

《水浒传》的艺术定位论

论《水浒传》中的“天人合一”观

谈《水浒》英雄的局限性

漫谈《水浒》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类型

从《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的消长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从梁山的三代首领形象看《水浒传》招安与反招安的主题思想x

论《水浒传》中的詈骂词“鸟”

“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试绎《水浒传》的整体结构逻辑

简论《水浒》的人物对话艺术成就

从《水浒传》中看“三”的运用

谈《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

早期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戏曲质素

论《水浒传》中的性格类绰号

小说《水浒传》与电视剧《水浒传》塑造的几个主要英雄人物比较

传神写照与写照传神——《史记》、《水浒传》人物塑造方法比较

失去自我的生灵──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

论谷斯范《新水浒》的批判意识与更新意识——兼论《新水浒》的文学历史意义 痴情与梦幻──《水浒传》新解

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关于《三国》与《水浒》的对比和联想

《水浒传》与墨子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水浒传》叙事结构新形态

论《水浒传》的悲剧意义

论《水浒传》的叙事逻辑

从文化心态的层面看《水浒传》的造反与招安

《水浒传》的文化品位

古代水浒故事的主题演变探析

中华民族文学语言的瑰宝──论《水浒传》的文学语言

《水浒传》中的婚姻描写及其意义

《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

《水浒传》与《红楼梦》的特指问句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通俗小说

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价值

从《水浒传》看中国古典小说的梦幻性及其它

灵魂的畸变,人性的异化──《水浒传》女性透视

《水浒》女性形象漫说──兼谈《水浒》的“话语”

《水浒传》妇女描写之我见

关于《水浒》的结构艺术

浅谈宋江形象复杂性之成因

自觉的忧患与被动的毁灭——宋江的悲剧人格与命运

谈宋江的双重性格特征

一个超悲剧人物的审美意蕴——宋江典型性格解读

简论《李逵负荆》与《水浒传》七十三回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水浒》首领别议

《水浒传》与《聊斋志异》中复仇描写比较

从阅读妇女的视角论《水浒》之女性形象

《洪吉童传》简析及与《水浒传》的比较研究

《水浒》主题新论

论《水浒传》的“嗜杀”与化解

语用学与翻译——《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翻译之管见

《水浒传》女性的悲哀

水浒戏中的搽旦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 《水浒传》出错原因分析

《水浒传》的早期传播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与明清书评家的点评

论《水浒》语境中“粗卤”的美学效果

论《水浒传》的多元婚姻文化

《水浒》与宋元杭州的说唱艺术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说再质疑

论《水浒传》中“将”的语义与用法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影视传播

《水浒传》市井文化的现象学阅读

论《水浒传》的市民文化色彩

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水浒传》中的乡村意象

《水浒》中群众文化的地方色彩

《水浒传》中独特的女性形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与“武松醉打蒋门神”之比较——谈《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水浒英雄性质分析

审美回归与英雄失色——兼论《金瓶梅》中的“水浒”人物

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

谈《水浒传》的结构艺术

《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中的英雄人物比较研究

论《水浒传》的设色之道及其“五色”构图原理

从燕青形象之演变看《水浒传》作者的矛盾心态

《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

《水浒传》中的诗化意象

论金批《水浒传》对小说语言技巧的探索

从金圣叹评《水浒》看其创作思想

《水浒传》的女性价值评判体系

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

论《金瓶梅》对《水浒传》女性观的扬弃与超越

《水浒传》的公案叙事形态论析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谈《水浒传》对几个小情节的处理

《水浒传》“莫”字问句简析

论《水浒传》中的复仇描写

《水浒全传》选择疑问句考察

忠义难两全 水火不相容——试论《水浒传》中宋江忠义性格的矛盾

纵横刀笔趣 俯仰水浒情——论范正红水浒“印”、“话”的艺术特色

《棋王》与《水浒》

《水浒传》前两回是点睛之笔

论《水浒传》中蒋门神等次要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水浒》“杀嫂”辩

失落的世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描写的比较

《水浒传》的情节及其组合规律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水浒传》美刺说与《南总里见八犬传》劝惩说之比较

论《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水浒传》一百零八人的基本情况及其终局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念与道、释思想

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

《水浒全传》动量词“番、回、次”等刍议

毛泽东与《水浒传》

《水浒传》酒肉文化与北方游牧习俗的关系及其意义

李贽与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评之比较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中两类人物的双重审美标准 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

《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水浒传》尚侠思想的遗传与变异

《水浒传》与方腊明教起义

《水浒传》主题新探

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

论《金瓶梅》对《水浒传》的接受

试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性格的对照模式

《水浒传》中的指示代词与地点专有名词组合

《水浒传》中一组用来量“人”的集合量词的修辞效果

《水浒》与当代文学

《水浒》作者施耐庵生平研究

《水浒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价值分析

《水浒传》——中国法制文学的典范之作

是忠良聚义而非农民起义——关于《水浒》的主题及其反传统价值 从宋江与李逵的关系看《水浒》主题思想的表现及其矛盾性 论金本《水浒传》的文体革新

《水浒传》的抒情艺术

《水浒传》的线性叙事

儒家文化人格与《水浒传》的创作

《水浒传》方言趣谈

论《水浒传》中“被”、“吃”二词用法上的异同

《水浒传》中的体育文化

浅析金批《水浒传》的叙事学理论

《水浒传》的被动句

《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

二十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

借勺水兴洪波——《水浒传》次要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辩证关系 论《水浒传》的遮掩性意蕴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水浒全传》中的“把”字句

论《水浒传》与英侠传奇的三种类型

缺席·物化·异化——《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性生存状况 历史文化心态的裸露——略论《水浒》的历史文化意识

试谈《水浒传》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

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对《水浒》宗教

此儒家非彼儒家——《水浒传》和《荡寇志》文化价值取向之比较 论《水浒传》的结构艺术特色

试论《水浒传》悲剧人物林冲艺术形象的特点

论《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

《水浒新鉴》是一部有新意的好书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三
《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论文》

(20—20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______得分: 学号:姓名

《水浒传》解读

《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

摘要:在西欧国家,最早翻译这部名著的是法国汉学家巴赞。他用的题目为《水浒传摘译》,西方的这些节选本大都不完整,而且大多数都不是由汉语直接翻译的,所以不太忠于原著,但也有颇多欧洲人喜爱。西方最早的七十回《水浒传》译本是德文,题名是《强盗与士兵》。《水浒传》的外译本众多,译的比较好的要数一九三三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欧洲人比较喜欢专门表现个别英雄的节选译本。西方的《水浒传》译本大都不是由汉语直接翻译的,而是你译的好,我再根据你的译成我的文字。

关键词:《水浒传》;翻译;西方;节选译本;全译本;语言;文化

《水浒传》在国内可谓是妇孺皆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了。在国外,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传》现已翻译成英、法、德、意大利、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鲜、越南、日本、印尼及拉丁文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今天我就在论文中讨论一下《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

一、传播的程度

虽说《水浒传》被许多译者译成德文、法文、英文,然而与在亚洲国家的传播相比较,《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远不如在东亚及东南亚国家流传的广。其影响程度也不及在亚洲。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东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语言与汉语为同一体系,而西方国家是另一体系,故翻译时较为困难和不准确,所以影响了传播。

2.《水浒传》成书与明朝,正逢明清闭关锁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断绝。而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多为中国藩属国,故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虽说如此,但也有不少译本对《水浒传》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西方最早的译本

在西欧国家,最早翻译这部名著的是法国汉学家巴赞。他用的题目为《水浒传摘译》,当时发表在巴黎1850年第57期《亚洲杂志》上,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西方学术杂志上发表最早的《水浒传》片段译文。那么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此文译者、著名汉学家—巴赞。安东尼•巴赞(Antoine Bazin,1799—1863),他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他学会了通俗汉语,在中国白话和通俗文学领域研究卓著,除了他的《突厥历史研究》,还著有《官话语法》,精译了四部元曲《盩(zhōu)梅香》、《合汗衫》、《货郎担》、《窦娥冤》(合集为《中国戏剧》)和《琵琶记》,撰写了关于元代文学概论《元朝一世纪》。

三、西方《水浒传》的节选译本

在法国的巴赞翻译《水浒传》三十多年后,也就是一八八三年,意大利也出现了《水浒传》的意文译本。译者是意大利人安德拉斯。他节译了鲁智深的故事,取名为《佛牙记》,在米兰出版。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人又把《佛牙记》译成德文出版,书名又改为《鲁达上山始末记》。而另一个意大利人安德烈奥吉又把《水浒传》中杨雄、石秀、裴如海和潘巧云的故事翻译成书,取名为《菩萨的人》。

到了一九二七年,柏林出版了一本专门说武松的译本,名为《强盗与兵》。译者是爱林斯达。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变成了戴宗神行法整武松,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就是这么一本书,后来又被英译在伦敦一家杂志上连载,书名又改为《一个中国巨人的历险记》。《水浒传》的德文译本是最多的,书名五花八门非常有趣:节译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译名为《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另外还有《强盗们设置的圈套》([德]弗朗茨·库恩)、《黄泥岗的袭击》,内容是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西方的这些节选本大都不完整,而且大多数都不是由汉语直接翻译的,所以不太忠于原著,但也有颇多欧洲人喜爱。

四、西方《水浒传》的全译本

西方最早的七十回《水浒传》译本是德文,题名是《强盗与士兵》和法文译本《中国的勇士们》,英译版《水浒》。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有英文版的《梁山泊的强盗》、意大利文版的《匪徒》等。 俄文译本《水浒传》出现较晚,是由前苏联的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翻译的,这是水浒传第一次被完整的译成俄文,除此之外,罗加乔夫还是第一个将《西游记》完整地译为俄文的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水浒传》译本在叙利亚同读者见面,这是第一次译成阿拉伯文字,并在阿拉伯国家出版发行的中国古典小说。 几年以后,我国与外国合作出版的第一部古典名著英文版《水浒传》也已问世。它由沙博理翻译,并获得全国书籍装帧整体设计奖。

《水浒传》的外译本众多,译的比较好的要数一九三三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一九三八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泼尔·西登斯屈里克·布克。她自幼来中国,从中国老师谈中文经典,精通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她根据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翻译《水浒传》,比较准确、生动、忠于原著。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给姚克的信》),可见其译本之成功。因赛珍珠的译本是用英文译成,又较忠于原著,故很快又传遍欧洲,使欧洲也有了比较完整、可靠的译本。

五、《水浒传》在西方传播的现象分析

1、欧洲人比较喜欢专门表现个别英雄的节选译本。从众多节选本大受欢迎可以看出来,西方人比较喜欢那些个人英雄。

我个人认为,联系一下中西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发现西方人比较喜欢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则是崇尚任侠之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主要强调个人对整体的作用,虽个人作用不可埋没,但是是在为集体考虑的前提下。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过于强调个人。但无论在哪里,对个人的要求都是满高的,要求你这个人要有比较出众的能力,否则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的。前者表现在侠会率领一帮人做事,英雄主义者只喜欢单条,比如他们的决斗。后者表在侠和英雄在某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说,他们更喜欢一个个英雄单打独斗的节选本,而不是一个“宋江”领导整个梁山,与敌人斗争的全译本。

2、西方的《水浒传》译本大都不是由汉语直接翻译的,而是你译的好,我再根据你的译成我的文字。

我觉着,这种事情的发生首先是因为他们的语系同为拉丁语系,差别并不大,方便翻译。其次,是因为与中国当时的文化交流断裂,不太容易找到原版。除此之外,这也和西方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注重实用,也崇尚自由,他们认为只要翻译过来有用就行,才不用管是不是忠实于原著。而中国人的性格里有正统,传承的思想,所以翻译一般都是直接找来原版翻译。

不管怎样,《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是非常优秀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大力传播弘扬我国文化,增强我国软实力,让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里有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水浒传〉英文节译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者:梁佳英;《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4期

2、《〈水浒传〉在国外》作者:佚名;《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2期

3、《〈水浒传〉的十大译本》 作者:姚看江湖(网名)

4、《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及其对西方的叛逆》 作者:庄华萍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四
《【中文毕业论文】浅议水浒传以招安为结局的必然性-初稿》

浅议《水浒传》以招安为结局的必然性

江西铅山 余建华 (中文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古典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自该小说问世以来,历代众家对其发表过议论与评价。有对水浒英雄们“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大加赞赏,但却对以宋江为首的领导者,走了投降路线(招安),造成众多英雄命运的历史悲剧而批判,指责的;有对水浒英雄们(尤其是指宋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接受“招安”,其主观愿望是为了“平虏,保民,安国”这种爱国的正义举动大加赞赏的;也有对以上观点采取折衷办法的。

本文是想从宋江起义和招安史料上有明文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宋人的笔记和元人杂剧等文艺体裁的文字记录;以及作品本身结构,创作规律和作者主观创作意识。这三个层面来谈一谈对这部书,最终以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的结局的必然性,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水浒英雄 招安 历史的必然性 文学创作的规律性 作者思想的动因力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水浒传》是一部累积型白话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讲史与小说的合流。它内容与体裁既来源于小说,但又不全是小说的继承,同时还采用了长篇的讲史体制,从而把讲史与小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招安”问题历来是众写手的“金字招牌”。无非或褒,或贬,或折衷。笔者今天不想再走他们的老路子,仅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子”精神,和近二年内在学校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也就斗胆地想从三个小层面浅议《水浒传》以招安为结局的必然性。以求教于老师。

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招安(投降),史书上有明文记载

《水浒传》是作为一部小说流传在读者中间的,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虚构。大凡熟悉宋代历史的人,都能在宋史典籍里见到几处零星记载着宋江与方腊的起义(叛乱)的内容,只不过文字简略罢了。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我国北方爆发了一场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叛乱)。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南方方腊起义约略同时。关于这次起义,《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东都事略·侯蒙传》等史籍都记载极为简略,关于宋江等人的结局,或言擒之,或言降之,互有出入。

《宋史》卷二十二《徽宋本纪》云: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云:„„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动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南宋人所撰野史中述及宋江等事迹的,如王稱《东都事略》卷一百零三《侯蒙传》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谿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闲不忘君,忠臣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李焘《续宋编资治通鉴》卷十八云: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

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

李zhī《十朝纲要》卷十八云: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又云:(三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指方腊)上苑洞。

由以上各项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或者说可以证明北宋末年确有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于河、朔,京东一带的事实,且声势浩大,其结局是梁山宋江一伙招安了(也就是投降了),做了正规军去替朝廷出力了。这些史料固然简单、单薄一些,但其大体方向是一致的——起义军招安了。只不过《水浒传》的作者把它演义出更加轰轰烈烈一部大起义小说罢了。

二、《水浒》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说话人的话本,宋人笔记,元人杂剧等体裁中

上面也说了单凭简单的史料,当然写不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水浒》的故事大部分是有一定的根据来的。它们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有的根据说话人的话本,有的根据宋人笔记,有的又是根据元人的杂剧等。

北宋末年,正值女真、蒙古民族先后南侵中原。加之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致使外忧内患,民不聊生,民族危在旦夕。饱受虐待的百姓,恨透了统治阶级。凡是能够与贪官污吏作斗争的团体或个人,都成了他们同情与颂扬的对象,寄托希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宋江等人在山东地界起事,大约确如《水浒传》中所说,以“替天行道”为标榜,“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专门对付贪官污吏,所以得到了民众百姓的同情与歌颂。虽然后来终于投降了朝廷,但是众多英雄的奇闻轶事,还是“深入人心,播腾人口,街谈巷论,流传不息。”

南宋时“说话”盛行(宋人称说书为“说话”,说书艺人为“说话人”,说书人所用的脚本为“话本”,见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及吴自牧《梦梁录》)。

有人把宋江等英雄故事笔录下来,作为说话人的话本。也有人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英名,虚构些可喜可悲的事情,写成话本,供给说话人演出,于是这类故事便在民间越传越神,越说越丰富起来,流传面也就越来越广了。

水浒英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时候,也适好是说话、杂剧等众多的文学样式繁荣和成型之时。宋后期以来,水浒英雄的故事,已被艺人们演义得淋漓尽致,民众也以听水浒故事为乐事。(只不过当时所演的英雄故事,不叫水浒英雄故事罢了,“水浒”一词是《水浒传》的作者加上去的。)众多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杂剧相继问世。宋庐陵人罗烨所著的《醉翁谈录》的“小说开辟”一节内,录有话本一百零七种,分为八类。其中公案类有“石头孙立”一种,朴刀类有“青面兽”一种,杆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两种,大概都是水浒故事的刍形吧。《水浒传》中所写孙立,杨志,鲁智深,武松等人的事迹,或许有一部分便是根据这几种话本,可惜现在那话本只存目录,故事如何,无从知道了。

元代的无名氏所辑的《宣和遣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内容非常简单,可能只是说话人的提纲,但却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最原始风貌,恐怕是最早话本了。此书着力叙写了“杨志卖刀”,“晁盖七义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末尾还提及受张叔夜“招诱”,并说:“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元代也出现了一批水浒剧目,水浒的情节和人物,也日渐曲折和丰满。水浒英雄也由原先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录的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后又发展壮大为一百零八人。对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水泊梁山的描写,也更接近《水浒传》了。其中的英雄人物“李逵、武松、杨志、林冲、鲁智深、宋江”等已有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末之讲史(下)》中,录了洪迈的《夷坚乙志》里的一段话:“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卒。

未几,其所亲王生亡而复醒,见蔡受冥谴,嘱生归告其妻,云“今只是理会郓州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乙志》成于乾道二年,长宣和六年不过四十余年,耳目甚近,冥谴固小说家言,杀降则不容虚造,山泺健儿终局,盖如是而已。”

从先生摘录的资料(《夷坚乙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浒英雄的结局是“杀降”了。

《宣和遗事》云: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往诸路巡检司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从《宣和遗事》的记载中,我们更能看出《水浒传》后半部宋江等受招安平方腊的蓝本了。元朝和明初杂剧盛行,很多取才于梁山泊英雄故事,如今已大半失传了,除此之外,宋人笔记如王明清《挥麈后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邹浩《道乡集》都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些后被《水浒传》为蓝本的故事,在此就不一一录出了。总之,宋江一伙受招安的结局,在那时的各种体裁文艺中均能找出来。

三、《水浒传》以宋江等英雄受招安的结局:即是小说创作规律本身的要求,也是作者自身主观意识形态的书面表达

纵观这部巨著,可谓洋洋洒洒,书中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读之:使人捧腹大笑,使人暗然伤神;使人嗟叹不已,使人悲咽不止。天下奇书也!这样一部极富生命力的作品,其思想性理所当然是复杂的,多样,岂能用一法去量之、裁之。文学作品的鉴赏定要依据文学自身的规律而论,只有这样才是鉴赏之宗!过去,很多人一谈到《水浒》中的“招安”问题,就会马上用“阶级论学说”去套,就会用“政治思维”去理解“文学思维”。笔者认为,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论”,更不是“实事求是”地去看待问题。人类社会中的阶级产生是人类野蛮社会过渡到人类文明社会的标志。如果我们不按照其自身规律办事,就会出现偏差和谬误。

下面我们先从这部小说的结构上来分析,看看作者安排水浒英雄最终以招安为结局,是不是有其特殊地历史必然性。

小说可以看成是“聚义——忠义——招安”的三部曲。第一部:聚义。从第一回至第六十回。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水浒起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向整个社会伸延开去,勾画出来宋代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显示出不同的人物怎样在其独特的命运里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英雄们之所以走上水泊梁山,作者突出的是“逼”与“无奈”。正因为突出了这一点,众人物的举动就被染上悲壮的英雄色彩。这就和那些传统地唱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山大王们划清了历史的界线。正如金圣叹所云:“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

水浒英雄被“逼”而上水泊梁山后,又是通过什么来结伙的呢?也就是说他们凝聚力是什么?一个斗大“义”字使然。这伙人的出身反映出的是社会的多层面:他们并不完全是农民,其中有渔民、流民、城镇平民、手工业者、猎户、小商人,也有下层的知识分子、行脚僧、江湖道士,有封建政权机构中的小官吏、小军官,甚至有不少中小地主,也在不堪官府压迫下参加了起义军的行列。正如书中所云:“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在这个阶段,作者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命运描述,深入地刻画了英雄们义聚梁山的窘境。

第二部:忠义。从第六十四回至第八十二回。在第六十回里,书中写道厚首领晁盖在曾义市中箭身亡,宋公明被义推为梁山的新首领。宋江也就发表“易帜”的演说词:“小可

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从此开始,梁山的精神也逐渐从“聚义”走向“忠义”。在小说里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把原来的“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形式发生了变化,内容自然也有新的内涵。这无疑不是作者为后来英雄们的集体招安埋下的有力伏笔。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标志着梁山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谓形势喜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这个阶段是梁山的军事鼎盛时期。宋江高举“替天行道”;“护国保民”的义旗,利用忠、孝、仁、义的个人魅力,团结拢络诸多好汉,智取卢俊义,燕青,赚关胜,擒索超,捉史文恭;兵打北京城,智取大名府,兵陷东平府;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就是在这一种情形下,作者也没有忘记对“义”的延伸和对“忠”的巩固的刻画。智赚卢员外,活捉史文恭,张清等好汉是义的延伸,放走童贯、高太尉等人也正是忠于朝廷的表现。

第三部:招安。从第八十二回至第一百二十回。以八十二的“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为转折,梁山受招安已成定局,正式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宋江将梁山寨前一直悬挂的杏黄旗帜:“替天行道”,撤换为两面红旗:一面是“顺天”;一面为“护国”。真正地“易帜”了,身份正了,成了朝廷命官了。“顺天”后的英雄们,自然也就得去“护国”了。

水泊里的英雄们为什么会从“聚义,忠义走向招安”的道路呢?从上面的结构和情节分析中,我们不难认识到英雄们是受了传统的忠、孝、仁、义的礼教束缚。他们把归依朝廷是“忠义”的最完善的终结。正如宋江对武行者(武松)所言:“„„如得朝廷招安,„„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燕顺劝“霹雳火”秦明投靠梁山时,秦明听罢,便下厅道:“秦明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朝廷教我做到兵马总管,兼受统制使官职,又不曾亏了秦明,我如何肯做强人,背反朝廷?你们众位要杀时,便杀了我。”此时的秦明对入伙一事,可谓以死相报,不肯相从。“他们”要留一个好名,怎肯做强人,背反朝廷,这是大逆不道之事,这种思想不要讲是在宋朝,就是到了辛亥革命后,大多数国人还有这种思想,故而有那么多的“臣民”还要留辫子(清朝的特产)。英雄们在那种制度下还不可能认识到“赵官家”王朝的腐朽统治是自己坎坷命运的根源,是天下所有民众受苦受难的根源。他们只能是一种混浊不清的感觉。只知“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还只有一些“死生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同姓弟兄之谊罢了。真可谓“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相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虽有鲁达,武松,李逵,林冲等人的反招安之声:“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但最终还是以宋江为代表的招安派占了上风,“瞻依廊庙”去了。因此,我要说水浒英雄故事结局为招安是该书情节、结构、人物性格所致,其必然性就在此。

翻过头来看一看,本书作者的主观意识如何?谈到本书作者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因为至今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作者的问题,非本文求证,暂放一放不谈),但大抵不出是罗、施二人。

依据文学创作本质论而言,每个时代的作品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一个作者的作品同样也会印刻上那个作者的印记。这是创作规律,无可回避地事实。《水浒》这部巨著也是如此。

《水浒传》这部小说是在长期民间创作的基础上,经过说话人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累积而成的。书作者广泛搜集了宋元以来的有关水浒题材,依据了少量真实史料,吸取《大宋宣和遗事》采取长篇讲史规模的长处,同时又保持“小

说”虚构的特征与生动细腻的描绘技巧(圣叹有云,春秋之笔)。终于形成了中国第一部真正地白话长篇章回小说。它标志着讲史与小说的合流,是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想象与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形成本书感人的艺术形象。如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等就是本书的新亮点,精彩华章。这些传奇故事体制是作者的新创造,体现了作者在长篇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必须把它提高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去考察”。《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究竟产生于怎样一个“历史范围”,它的出现,究竟蕴涵怎样的时代意义?

宋江这支起义军的千军万马的大聚义,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它却符合宋元明三代以至中国封建时代的多次农民起义实际情况与客观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历史,才产生了《水浒》这样的小说。

《水浒》反映的时代,确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历史时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对外屈膝,缴纳岁贡;一方面穷凶极恶,掠夺民众。有名的“花石纳”,使百姓破产,激起“饥民并起为盗”。《水浒》选择了这个时代,把宋江起义军的历史事件描写成声势浩大的千军万马攻城夺县的人民大起义,也是符合这一时期历史生活的真实的。

但同时还必须看到,水浒故事在本书形成之前,曾长期流传于民间,又经过了说话艺术与元杂剧的种种艺术手段的再加,从而距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越来越远,打上了种种的民间意识,增添了浓厚的市民色彩。比如“招安”与“征辽”就体现了梁 山好汉“顺天护国”的愿望,而“到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成为书中众好汉的共同人生理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后人来结合宋元以来,民族矛盾的历史相联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关于施耐庵,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他曾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未必可信。但他生长淮北,时代较罗贯中为早,元末轰轰烈烈地农民大起义,当是亲身经历过的。正因为作者的身世的原由,才以作品在“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的悲剧氛围中结束。尽管其中含了“早知鸠毒埋黄泉,学取鸱夷泛钓船”的一些人生遗憾,但他们毕竟是道义上的胜利者(风风火火闯过九州吗!)他们只有如此选择,从而获得了“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的某种人生崇高感。

至此,作者基本上完成了他的悲剧情节的构建,也不正是自身情感的一种宣泄吗?小说这种结局理所当然为作者自身主观意识形态的书面表达。是书中情节所至,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真实!

注释:

①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张燕瑾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重印

参考页码:(90页—96页)ISBN7-04-010497-0

② 鲁迅全集(9)/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重印

参考页码:(139—149页)ISBN7-02-001532-8

参考文献:

1. 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小说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鲁迅著《鲁迅全集》(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 [清]金圣叹评点 文子生校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上、下)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五
《禁《水浒传》的那些往事-论文》

水浒传论文2500字篇六
《本科论文 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姓 名:

指导教师: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

类 别:

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

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摘 要] 梁山群雄在宋江的领导下,怀着“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的宏愿走上了招安的道路。但是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得到逆转,朝廷的言而无信致使宋江成了断送大家性命的刽子手,《水浒传》到最后不过是一场让所有读者扼腕心堵的大悲剧。

[关键词] 招安 结局 悲剧

施耐庵的水浒传《水浒传》在我国流传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早已成为一本家喻户晓的大众读物,它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事迹。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在当时引起了极大了影响,甚至对当时的封建统治产生了巨大威胁,那么最终他们又是如何走上了一条招安的道路呢?等待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招安的必然性

首先,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致使众好汉走上招安道路的主要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从未间断,但失败者始终占据大半。正所谓官逼民反,多数的起义目的并不是指像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他们最低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才不得已走上起义的道路的。众所周知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中说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人们是在走投无路面临死亡的情况下才起义的,因此在这种动机下引发的起义一般都会半途夭折,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能够生存下去,并不是打下江山自己做皇帝。梁山的起义军也是如此,他们无一不是被贪官污吏、土豪劣坤欺诈得走投无路,才逼上梁山聚义在一起的,所以《水浒传》注定要以悲剧结尾。书中后半部写众人在宋江的带领下走上了招安的道路,这并不是宋江个人的错误了,而是历史原因造就了这一结果。古语讲“普天之下,莫非皇土”,起义军首领的宋江始终怀着“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的宏愿,迫切希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之下,招安是摆在梁山前的必行之路。书中第八十三回至百十九回他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日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在宋江看来,忠于皇帝、忠于宋朝和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是一回事,这是他的局限性,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者奴役广大劳苦大众,使其臣服于自己残暴统治的精神枷锁,是加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梁山好汉作为一支义军就必须做到忠孝两全,孝的对象自然是指父母、长辈,忠的对象无疑就是朝廷和高高在上得皇帝,稍有差池不免就是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其次,梁山内部关于招安与反招安的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以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为代表是反对招安的,就连梁山的智囊吴用也多次劝解宋江招安之路行不通。宋江的一意孤行,致使军心涣散,组织内部出现裂痕。第八十二回写道,梁山全伙终于如宋江所愿,“顺成天意”正式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其标志是宋江将梁山寨前一直悬挂的杏黄旗帜“替天行道”撤换为两面红旗:一面是“顺天”;一面为“护国”,这一修改也就意味着大家正式成为了朝廷的命官,就这样固若金汤的梁山根据地不攻自破了。这时梁山好汉成了一支合法队伍,他们似乎可以受到平等待遇了,但是结果并不如人所愿。

二、悲剧结局

招安之日起,众英雄的悲惨结局也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发生的三件大事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第一、征讨方腊。征讨方腊是《水浒传》里边写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宋江领导群雄奋勇杀“敌”,结果在成为朝廷的忠臣同时也成了结束众兄弟生命的刽子手。在这之前,梁山兄弟已经参加了三场战争:即征讨北部的辽国、平定了河北田虎之乱、剿灭了淮西的王庆。这三次战争,梁山并无牺牲,可谓大获全胜。但起义军并未因作战有功而受朝廷重用, 相反在奸臣谗言之后皇帝下旨“凡一应出征官员将军头目,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违

者治罪”,打了胜仗的队伍不能够入城,宋江不高兴,弟兄们更不高兴。吴用反映到宋江那里,宋江说:“虽然朝廷出榜禁治,理合如此。汝诸将士,无故不得入城。我等山间林下,卤莽军汉极多;倘或因而惹事,必然以法治罪,却又坏了声名。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此时的宋江已经走到了不能够回头的地步,他的说辞也已经没有了说服力,他只能够利用弟兄们对他的忠心让弟兄们接受这样的现实。果然,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这就绝了梁山泊好汉重新造反的路子,宋江以死相逼,这些重情义的兄弟岂敢再言。尽管大家如何不服如何不痛快,却都为了宋江的所谓忠义而牺牲了自己的主意。这些一方面说明了朝廷奸臣当道,不守信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江忠于皇帝效忠于朝廷的思想已到了顽固不化,无可救药的地步。梁山英雄在最后的征讨方腊战争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付出了无比沉重代价。最后梁山泊义军虽然是胜利了,但是可以说这是一个鱼死网破的结果,在这次战争中,阵亡头领竟达五十九员之多,部分由于病残需留外地养息和告退,战争结束后,在杭州检点将佐,梁山泊出征的众位好汉,“止剩得三十六员回军”。在班师回朝途中,鲁智深坐化,林冲、杨志、杨雄、时迂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全身隐退。梁山一百零八人出征,“凯旋”而归时仅仅剩下二十七人,入京时又辞去四人,其结果不可不谓悲壮。此时梁山好汉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只是任人宰割了。此时燕青的一句话说得非常有预见性“功成名遂而退,今后恐有危险来”,结果不就是如此嘛。

第二、加官进爵。二十三位英雄“凯旋”而归,这次可以说大家为大宋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受到重赏,但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不免再次让读者伤心顿足,死神并没有离去,悲剧在继续上演。虽然大家有了官职,如宋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总管,副头目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但是殊不知这些官位并没有实权,形同虚设,封与不封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不过是统治者玩弄的把戏罢了。因为梁山泊好汉对朝廷来说已经失去了再利用价值,四大战役已经为统治者解掉了心头之患,过河拆桥永诀后患当然是首选方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何况有奸臣谗言,起义军最终走向灭亡可以说是注定的结局。

第三、御赐毒酒。即使宋江众人如此效忠朝廷,,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遭逼迫被害致死的厄运,微宗不久之后就“差天使赍御酒到楚州”赏赐宋江,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在这种愚昧封建礼制左右之下,最终宋江因酒中的慢性毒药而死,微宗又以同样手段把水银掺入酒中将卢俊义置于死地。虽然朝廷如此薄情寡义,但宋江死之前依然是不加悔改,他对李逵说“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大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了,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到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宋江自知必死,却有意害死自己的兄弟李逵,这不能不说明宋江的忠君思想已到了愚忠的地步,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吴用虽然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但他向来清醒地看出封建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放过他们的。在他得知宋江已死后更是悲痛欲绝,在蓼儿洼哭祭宋江等人后,与花荣双双自缢而亡。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事业就这样失败了。

《水浒传》在我国古代曾一度被列为禁书,多次被集中焚毁,致使我国真本流传甚少,而邻国日本却保存有多个版本,这也应给我们带来一些反省。书中把封建阶级的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明确的指出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朝廷与广大的农民大众始终是两个矛盾对立面。《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起义英雄和朝廷官军的斗争,反而成了朝廷手中的武器 ,被利用去从事各种征战,特别是着重描写他们在征服另一支起义队伍的过程中,几乎耗尽了力量。一支起义队伍被残酷的镇压了,另一支起义队伍也悲惨地失败了。两支农民起义队伍的互相残杀,正是封建朝廷的罪恶计谋。由此可见,《水浒传》不是在美化招安,而是对招

安作出了严酷的批评。梁山的英雄们的斗争历程和他们的悲惨结局,客观上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条血的教训:被压迫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立场、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法调和的,已经举起了反抗旗帜的被压迫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不被消灭,就必须继续斗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倘若妥协,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封建反动阶级所谓招安充其量只是个骗局,其结果不过是为了把农民起义军推向覆灭的深渊。

参考文献

1、朱世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百部赏析》,华夏出版社,1990第一版。

2、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3、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4、张伟:《水浒传的人生智慧》,海潮出版社,2005第一版。

5、任大惠:《水浒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底一版。

6、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出版社。

7、李殿元、王钰:《水浒传之谜》,中国广播小说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水浒传论文25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水浒传论文1500字 水浒传论文2000字 经济学基础论文25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水浒传论文25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水浒传论文25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31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