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思辨的故事

思辨的故事

2016-02-06 12:37: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思辨的故事篇一《思辨如何讲故事和听故事》 ...

思辨的故事篇一
《思辨如何讲故事和听故事》

思辨如何讲故事和听故事

讲故事人人都会,但要讲好一个故事确实不容易。讲不好会把一个精彩的故事变得索然寡味,讲得好就像窦文涛在《文涛拍案》里讲的故事,给人一种超级享受。可见,讲故事是一门学问,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让听者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还要有所感悟。故事能不能即兴讲好,与讲者的当时的心绪有关,与选择的主题有关,也与在下的听众有关。听众不是讲者可以随便改变的,但讲者可以根据听众随时变化故事,主动权掌握在讲者这里这么说,一场故事会的评价怎么样,关键还是讲者自己。

怎么样才能讲好故事呢?

一般来说,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肚子里装了很多的故事,可以信手拈来。可就是因为能这么随意做到,往往不注意选题。讲故事最要注重的是听众的感受,所以选题一定要看对象和环境。对喜欢搞笑而相对知识较浅的群体,故事可以多一些捧腹笑料,越容易明白越好;对一个喜欢哲理而相对知识层面较高的群体,就要讲可以演绎的逻辑故事,要能调动他们参与一起思考,之后还要能让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启发,人家才觉得满足;跟企业家讲故事,就要让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通俗易懂好运用的管理理念或者方法或者工具,能帮助企业提升效益;跟员工讲故事,就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积极主动,有梦想又不好高务远。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一定会深入人心,谁听谁喜欢。但是,假设搞错了对象和环境,同样是很精美的故事,可能会被人认为讲者不仅浅薄,而且根本不懂时宜,不说出来人家在心中鄙视你,说出来了谁都觉得尴尬,但全是因为讲者的原因,与听众无关。

故事讲得好,还要听众会听,怎么样才算得上是会听故事呢?

不少的人听完故事后就是哈哈一乐了事,一点收获也没有,这没有价值。假若是因为讲者没有好的选题或者不适应大众需求倒也罢了,但还有一些同样的听众获得了很深的感悟,这说明不会听故事的人听热闹,会听故事的人听门道。能听出门道的人是会听故事的人,他们往往能针对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演绎,得出一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哲理,这比不会听故事的人前进了不少。但还有一类人,不仅能听懂故事,还能发现其折射出来的光芒,最宝贵的是他们能将这种光芒用于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者工作管理之道,这样的人才真正属于最会听故事的人。

会讲故事的人凭经验应该能对故事的作用有所预料,懂得适可而止,留有悬念,不要一股脑儿什么都讲明白讲透彻了,不给别人想象的空间或者根据自己意愿运用的空间,讲者更要善于循循诱导,不要搞悬而又悬,要慢慢引导和释放,帮助听者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加以运用和发挥,才有价值。

我特别喜欢讲故事,未必讲得多好,但曾经因为讲故事获得了意外的收获,不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故事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最大的作用是不同的群体听后产生了不同的作用,这个很有意思。

鳄鱼的故事。

假设你不小心被鳄鱼咬住了一只胳膊,鳄鱼是不会立即吃你的,它会一直咬着不放,当你用另外一只手去帮助的时候,鳄鱼会立即把你的两只胳膊咬住,但这时它还不会急着吃你,当你用一只脚去对付的时候,鳄鱼会立即把你的这条腿连同原来的一双胳膊都咬住,但这时它还是不会吃你,直到把你的四肢都稳稳地咬住的时候,它才开始吃你。可见,假设一个人的一只手或者一条腿被鳄鱼咬住的时候,想活命,不能用其他的肢体来帮助,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忍痛割爱——挥刀斩断这只手或者这条腿。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鳄鱼理论。

有一个炒股票的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颇有感悟:假设我的股票被套牢后,一旦到了我定的止损点,就立即抛售出去,再寻找其他的机会赚钱,千万不可以在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再

续资金,结果可能是全部赔光。他不仅这么跟我说,而且当天下午就做了这么一个决定:抛售早就该抛售而一直舍不得干掉的股票,重新选择了其他的机会。一个月后,他的重新选择已经翻番,而原来的股票已经陷入ST并停牌的境地。他的这个决定,让他一个月内少损失100万,又赚回了100万,两相差就是200万。他每次见到我总是非常客气地招待我,但我享受的不是他的招待,而是讲故事能产生这种奇迹的喜悦。

在2008年三季度金融危机最颠峰的时候,我去跟一个经营工厂的老总讲这个故事,希望她能够有所收获。我把前面这个故事跟她讲了一遍,而且把讲完故事后产生的结果也告诉了她,让她想想是不是可以运用于自己的企业。第三天下午我再去她那里的时候,她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你的一个故事让我至少赚了一百万。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一直养着将近200号工人,可是现在又没有定单,负担很重,而且依目前走势可能未来一年都不会有好转,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我想到了你的故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所有的工人自谋出路,但保持联络,也就是说,我不辞退员工但也不留用员工,保持松散关系,将来一旦恢复了生产经营秩序,我再请大家。就这个决定,我判断未来一年能帮我至少节省100万。这以后,她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喝茶、抽烟,更重要的是讲故事。

长工住房故事。

改日,我又去了第二个朋友那里,跟她讲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地主,有一座广阔的庄园,长年养着一群长工帮他家干活。长工们世世代代都在他家打工,并且娶妻生子、繁养生息。由于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地主就在庄园一个非常偏僻的角落盖了一排窝棚给他们居住。几代过去了,尽管长工们还是住窝棚,但也积攒了不少银两。这时,有一个参谋给地主出主意:长工们都有钱了,可能会远走高飞单独干,你要想办法稳住他们。地主问怎么办,参谋继续说:你给他们在偏僻的地方盖上比较高档的院落房子,每户一个独立小院。地主不得其解,参谋继续说,这样,你就可以把房子卖给他们,他们祖祖辈辈在你这里赚的钱不是又回到了你的腰包吗,他们没有钱了怎么能跑得掉呢?地主认为有道理,但又担心过去还有微薄的房租,现在不是连房租也收不了了?参谋说,房租可以继续收,但不能叫这个名称,改为物业管理费,还是原来哪个价格就好了,而且,长工们感觉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多么开心啊,对主人会感激不尽,以后会更加努力卖命地干活了。地主非常满意,但还有担心,既然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后再过几年挣了很多钱,不是就可以不在这里干活了吗?参谋说:非也,主人您大可不必如此操心,因为土地是您的,他们住的地方随时可以随您所愿挪作他用,直接推平就是,给他们适当的补偿,之后您再帮他们盖上楼房,连同补偿和他们这几代人赚的钱一起作为新的楼价收回,周而复始,您永远都不用担心。地主笑得合不拢嘴。

故事讲完了,我故意问她这个故事对她运作企业有什么帮助。不知道是旁边有人的原因,还是她一时没有想出来,没有及时给我答案。倒是旁边的人性子直心急嘴巴快:这不就是我们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最现实的写照吗?答案虽然没有错误,但应该不是我要的,因为我讲故事的对象是企业家,得给出一个贴近企业的解释才讲有所值啊。

企业家果然聪明过人,隔日,就我们俩在喝茶的时候,她说:我想给所有老员工一个交代,让大家对企业持股,我们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业者有其股,共同创造、共同分享,这样大家都能够积极投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园,而且我们可以共同承担风险,也可以减少我的个人意志,我就做大家的大家长,为大家服务。她的这番话真的让我感动,最感动的是,一个看似非常容易理解为负面的故事,结果被她悟出一个正面的道理,让企业从此不再孤独思考,开始众志成城。我在暗自庆幸自己的谋略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个企业家的与众不同的伟大之处,并当面溢于言表。她对我说,上个故事如果只能当作100万的话,这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永动机,恐怕十个100万也买不来呀。

我要说的讲故事和听故事本来讲完了,但原始的故事又因为产生了新的实践而被提升和刷新,以后讲故事的时候可能光讲原始的故事不够,一定要讲后面这部分,当故事再被提升和刷新的时候,新的故事又会产生。等着我吧,列位读者。

思辨的故事篇二
《故事情境导入,趣中思辨》

故事情境导入,趣中思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课的开始,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故事情境,容易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同时,也由故事引发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先用故事的形式引入:“唐僧西天取经,这一天孙悟空找到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分了一块给猪八戒。八戒有意见了,说‘我肚子这么大,一块怎么够呀!我想吃两块。’孙悟空想给猪八戒两块,但大小要喝原来一样,你会分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呢?第二天,沙和尚来分西瓜了,这次八戒叫着要吃3份,应该怎么分?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反思:一个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小故事,却让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回味无穷,这使我深有感触:“小故事”的魅力何在?我想关键在个“趣”字!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问题的核心是孙悟空为什么要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分子由1份变成2份,扩大了2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4也扩大了2倍,即8,分数的大小才不变,这就深入浅出地渗透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含义,为进一步发现规律埋下伏笔。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寓意深刻而又轻松幽默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利用无意注意来促进有意注意的集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在注意力及知识上做好准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隐藏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尽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思辨的故事篇三
《新旧太公 感音鱼雷等8个思辨故事》

思辨的故事篇四
《系统思考小故事》

系统思考小故事

故事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宋国的城门失火了。离城门不远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鱼都把头冒出水面,挤在一起看热闹,还七嘴八舌地议论:“真好看!浓烟滚滚,越烧越旺。”“瞧,那些人慌的乱的,哟!当兵的都来了!”“这城门还真够经烧的,烧了这么久还没倒。”„„

一条老泥鳅听见上面吵吵嚷嚷的,也从泥里钻出来看个究竟。一见城门失火,老泥鳅担心地叫起来:“哎呀!这下我们可糟了!”

看热闹的鱼都把头扭过头来,看着这条大惊小怪的老泥鳅。一条胖头鱼粗声粗气地说:“嘿!老家伙!胡说什么呢?城门失火了,关我们鱼什么事呀?”“就是,还能把池塘烧起来不成?”所有的鱼都说。

“唉!”老泥鳅叹息着说,“城门失火,真正倒霉的可能是你们呀!我嘛,钻到泥里去或许还能逃过这一劫。”说完,又钻回到泥里去了。

过了一会,那些看热闹的鱼终于发现情况不妙了。人们纷纷拿着盆子和水桶来舀池塘的水去救火。等到火被浇灭时,小池塘的水也舀干了。那些鱼,有的被人捡了去,剩下的也都干死了。

(给教师的建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教学时可以从鱼儿的语言入手,分析鱼儿的心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内的元素看似单立,但往往在某个变量的作用下会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考虑问题不能只看眼前,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努力做到全面,防患于未然。)

故事2:前后关联 帅克大都总是赢

东欧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叫帅克的人特别聪明,跟人打赌时总是赢。 一天,一个警察找到他,要对他进行敲诈,说有人告他偷了东西。帅克一口咬定自己从没偷过东西,家里的东西都是他打赌赢来的。

警察不信,说:“除非你和我赌一次我认为不可能的事,如果你赢了,我才相信。”

帅克当即答应:“好,我打赌你明天会长出一条尾巴。如果你赢了,我就输给你100元,反过来你就要给我100元。”

警察一听,心想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于是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警察来到帅克家,得意地说自己根本没长尾巴。

帅克说:“我没有检查,怎么知道是真的,你得脱下裤子给我瞧瞧。” 警察一见四处无人, 就照办了。不料帅克高兴地冲进内屋,大声说:“我赢了!”然后拿出一大叠钱,数了100元给警察。

这时,警察的父亲、舅舅、姨夫走出来,每人狠狠地给警察一耳光,说:“真不像话,露出屁股让人摸。“

这是怎么回事?警察的父亲、舅舅、姨夫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

(给教师的建议:在这里如果把帅克与警察的打赌当做一个系统,那它不过是另一场赌局——与警察的父亲等人打赌的一个部分,即后一赌局是前一赌局的“母系统”。在这两个赌局中,有一点事相同的,那就是帅克与两边打的赌,两边的人都认为绝不可能输,所以他们非赌不可;另一点却不同,有一方参与打赌的人,

的确赢了,但产生了一个被当事人认为“无关紧要”的附加后果(脱裤子),这以后果却成了在第二个赌局中使设局人得胜的关键内容。所以,尽管设局人在前面一局输了,但在后面的一局中却得到了加倍的回报。)

盲人摸象与系统思考

“盲人摸象”的故事众所周知,抱着腿的认为大象就是一根柱头,摸着身体的认为象是一面墙……这则故事其实含意深刻,盲人“眼”中的象显然不符合实际,但他们完全错了吗?“盲人摸象”的故事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有关系吗?它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现实启示?

象腿的确是大象的一部分,盲人并非完全无凭无据,他的错误在于以局部代替了整体。盲人以他所感受到的局部“真实”代替了整体的真实,因此我们说,这是因其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结果错误。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无论是大的市场策略的制定,还是小到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务处理,扪心自问:我们都尽可能了解到了更全面的情况吗﹖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是最接近合理和客观?

我们认为,每个人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水平不同,还因为时空本身的不可重复性,人们在认识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产生偏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容易看清自己了解熟悉的局部,而无法看到,甚至自然排斥你并不了解的其它同时存在的真实情况。当然“局部”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威之于国家是局部,子公司或部门之于集团又是更小的局部。

因此充分意识到作为人本身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并在工作中努力克服它、注意它,一切从客观出发,从全局出发来处理大小问题,这是我们全集团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明确的一点,这也就是刘汉元总裁一直倡导的“系统思考”!

那么,如何尽可能减少偏差,不做井底之蛙,看到山外青山天外天呢?

一是必须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不了解的或没有亲自调查研究的,切忌乱发言论,更不可乱作决定,也不能不负责任地以空话套话敷衍了事;二是靠沟通、宣传。只有沟通,方可能了解,才可能找到共同点,由对抗到理解和合作,最终形成一个有力的团体。从而用团体的智慧来弥补客观存在的认识局限。

四个盲人只要真诚沟通,他们就能“看”到完整的大象,就由局部走向了全面。这就是“盲人摸象”的系统思考。

思辨的故事篇五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作者:达毅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年第08期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理解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原则之一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生阅读教材后,我讲了如下故事:

超市,一名初中女孩在小食品柜台前,随意扯开包装吃自己喜欢的食品。监控录像中保安发现后,过去及时制止,将这个女孩带到收银台,要求她支付拆开包装的商品。她没有钱。于是保安找来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小偷”字样,用带子挂在女孩的脖子上展览示众达两小时。导致大量顾客围观。

问题一:保安的做法合适吗?小女孩的什么权益受到侵犯?

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非常高。基本的观点有:小女孩的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小女孩的行为确实不当,理应受到惩罚,根据法律规定,她造成的损失由家长予以赔偿,而不是通过这种侵害她的人身权利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二:如果你是超市老板,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超市对于违法的顾客,没有处罚的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打110报警,由警察根据超市的录像,对小女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学生理解就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我讲了第二个故事:

在一个旅游城市,一名外国游客突发疾病,情况危急,他的同伴招呼一辆出租车,把病人送到医院。这位的哥很热心,一路狂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了医院。医生说太及时了,再晚十分钟就有生命危险。新闻媒体对这个事情进行了采访报道。全市对这位的哥的行为表示赞赏,因为他的行为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在大家欣喜之余,的哥收到了警察的处罚通知。因为他一路闯了五个红灯,罚款1000元。

问题一:警察对该司机的处罚有道理吗?

学生的观点有两类。一类认为,的哥的做法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表现,其行为提升了当地的形象,违反交规是情况所迫,出于无奈。

学生的另一类观点是,的哥的举动是一种善举,但他确实违反了交通法规。善举不能抵消过失,不能因为善举而不受到法律的处罚。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终于认识到,任何人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进一步理解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案例揭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今日说法案例:现年50岁的王先生日前遇到了一件令自己感到极其不舒服的事情。他70多岁的老母亲在法院起诉他未尽赡养义务。49年前,王先生的父母离异。法院判决他母亲每月给付抚养费五元。可是王先生的母亲一去再没有音信。49年后,他的70多岁生活贫困仍然孤身一人的母亲找上门来要求王先生尽赡养义务。邻居们坚决反对他去赡养母亲,理由是他母亲从他一岁时离家后就没有尽过任何抚养义务。

请问:王先生有赡养他母亲的义务吗?

学生们都知道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是很积极的。仍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不赡养。因为他的母亲没有尽抚养的义务,现在王先生也可以不尽赡养的义务。在我国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另一种观点:王先生必须尽赡养的义务。理由是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都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带有强制性。可是这不是与教材的理论相矛盾吗? 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王先生的母亲不尽抚养义务,王先生有要求母亲履行抚养义务的权利。即使王先生年纪尚小,法律规定可以由他的父亲代为行使权利。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父亲没有行使。49年后,他的母亲有权要求王先生履行赡养自己的义务。而王先生对自己年迈的母亲也有赡养的义务。

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重点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故事:一个深秋的黄昏,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飞去。有只小雁觉得同大伙一起飞行太慢,于是它离开大伙独自飞行。天黑了,它饥渴交加,刚落地准备找点儿东西吃,忽然听见“叭”的一声,一个猎人向它射击,幸好子弹擦羽而过。它又立即起飞,勉强飞过了一座大山。它以为

大山过后就是南方,哪知仍是关山重重,只好落下来休息。刚着地,一只老虎闯出树林,它又勉强飞到小溪旁,刚想喝口水消消干渴和疲劳,树林中突然蹿出一只狐狸,这下它吓瘫了身子。后悔不该离开集体,但为时已晚。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离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做“离群的小雁”。

课的最后展示视频: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在南海守礁二十年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思政课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的思辨之中,学生相互说的还是权利义务关系,还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教学在延续,思辨在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岷县第一中学)

思辨的故事篇六
《思辨性》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

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2012“思辨性”作文得高分有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2.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世间男(女)子无数,吾只爱你一人……如此而而。

3.另外一种理解,即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之一瓢,即可知三千弱水,此乃以小见大、窥一斑知全豹也。

思辨的故事篇七
《关于思考的短文故事》

关于思考的短文故事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

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归途上,我琢磨着农民的话,对自己说: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欲知原因何在,有人便向他推荐智者。

知者深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麽形状?”这人摇头: “水哪有什麽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象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

“我知道了,水的形状象花瓶。”智者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考。智者弯腰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象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象水,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有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的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模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所触摸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象这个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感谢:张棋祯推荐zqz718@sohu.com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

「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

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一条大蛇为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蛇也在那天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 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6�7�6�7我�6�7�6�7我�6�7�6�7”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

“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昂首吐信地吓吓他们啊!”“我�6�7�6�7”大蛇又为之语塞。

管理者激励员工,并不是要凡事以“爱”为手段进行管理,它所指的是内在的态度与意识。管理者应该以“诚心善意”为出发点对待部属,但是在方法上不见得都是用“胡萝卜”,别忘了,“棒子”也是管理的工具之一。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

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摘自《羊城晚报》在北极圈里,北极熊是没什么天敌的,但是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却可轻易地逮到它。爱斯基摩人是怎么办到的?就是靠上帝给人的智慧吧!

他们杀死一只海豹,把它的血倒进一个水桶里,用一把两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央,因为气温太低,海豹血很快凝固,匕首就结在血中间,像一个超大型的棒冰。这些做完之后,把棒冰倒出来,丢在雪原上就可以了。

北极熊有一个特性:嗜血如命。这就足以害死它了。它的鼻子特灵,可以在好几公里之外就嗅到血腥味。当它闻到爱斯基摩人丢在雪地上的血棒冰气味,就会迅速赶到,并开始舔起美味的血棒冰。舔着舔着,它的舌头渐渐麻痹,但是无论如何,它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美食。

忽然,血的味道变得更好——那是更新鲜的血,温热的血。

于是它越舔越起劲——原来,那正是它自己的鲜血——当它舔到棒冰的中央部分,匕首扎破了它的舌头,血冒出来。这时,它的舌头早已麻木,没有了感觉,而鼻子却很敏感,知道新鲜的血来了。这样不断舔食的结果是:舌头伤得更深,血流得更多,通通吞下去自己的喉咙里。

最后,北极熊失血过多,休克晕厥过去,爱斯基摩人就走过去,几乎不必花力气,就可以轻松捕获它。

在我们的生命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里,我们也很可能是一只北极熊,如果我们所抱的是一种错误观念的话。

美国有一家周刊,曾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500强大企业的退休CEO们填一份问卷。其中前十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有相同的答复,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会希望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这10个人都说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一定不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那么,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必急着回答,先想想,你会是那只北极熊吗?你会一边吸着自己的血,一边享受幸福的感觉吗?

为了追求成功/财富/人生目标,很多人一场场重演这北极熊的血腥剧,虽然最终实现目标了,可是却失去了太多无法弥补的生活/友情/爱情/亲情/健康


思辨的故事相关热词搜索:思辨的禅趣 思辨的张力 思辨的禅趣pdf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思辨的故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思辨的故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46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