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

2016-02-08 12:51: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一《政治学学习感想》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学的感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一
《政治学学习感想》

政治学学习感想

转眼学习政治学已经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了,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渐渐有感觉,这个过程中自己确实有不少的收获。 从理科转向学习文科,起初是有一点点的不适应,首先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一样。这也是我学习政治学以来的最大感触。

以前学习物理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和老师的思想去研究,将这些原理进行抽象和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反过来运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样的,遇到实际问题要经过抽象,形成相对应的模型,再用相关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研究遇到个案则要进行具体分析,对原理内的某些条件加以改进,这个原理就会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互相矛盾之处,只能全是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分析得出结果。理科研究的最终结果和目的是将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研究透彻。因此我认为理科主要学习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又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

文科学习主要则是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对人、对物的看法,和思想的升华。所以由于起初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了我在起初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将老师的观

点全盘接受作为的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特别是在发现很多政治学的研究成果是在对以前成熟的甚至是被奉为经典的思想的批驳中得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我知道了文科学习需要的是将老师的讲授内容、课本的内容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和接受,这样经过反复思考比较和对相关知识的搜集整理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才有学习的价值。

当然通过学习,我更深切认识到,对于文科学习来说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必须的,作为一个理科生而言在这方面是相当欠缺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一点就特别的明显。在阅读《民主转型和巩固的问题》一书的时候,其中的很多基础性的名词和基础知识我都不理解,比如最开篇的自由主义和民主的区别,全能主义的定义里的克里斯马等等。这只是一些小例子,但确实对我准确、深入理解本书的观点和论证对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作为一个理科生而言学习文科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由于常年的理性思维,在思考问题时相对会严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相对有条理,论证会更具有说服力。同样由于理科的跳跃性思维,在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扩大,同时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会使自己的研范围有所扩展。这些都为我的政治学

学习提供了优势。

对于权威要敢于换个角度研究甚至是向其提出挑战,是政治学学习和研究的必要精神,这是我的另一个很深的感触。

在经典选读课程中,通过粗略翻阅《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让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感触。黑格尔哲学被许多人奉为西方哲学的顶峰,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他的矛盾对立和斗争哲学,以及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论断,被西方奉为不可动摇的经典。对于我们而言,由于长期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政治环境,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信仰和不允许质疑的经典。但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作者波普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和柏拉图、黑格尔的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他不断提醒读者注意马克思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帮助被压迫者的强烈欲望,并认为马克思有开放的心灵,敏锐的现实感,不信道德空言。但作者同时认为,尽管马克思有许多功绩,但对历史进程的预言落空了。波普认为马克思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其的历史主义,马克思研究社会的科学方式是对历史作出预言,但其学说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并没有提供正面的、建设性的意见。与马克思的宏大体系相反,波普主张一种“零星的社会工程”,即以具体的进步方案代替无所不包的历史预言,在不断的纠错和改进中逐步向前发展。这些论述使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研究,对

于社会发展就会不同的认识。那么推而广之,在政治学的学习中,在研读经典的时候,就应该如波普一样以批判的精神来读、来思考,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经典也有可能过时或者被论证是有错误的,因此要在科学理性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向经典提出挑战,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只有如此才能将前人的思想更好的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才能推动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

读书要将书中的内容和观点要与实际相联系,反复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也是我的一点感想。在经典选读的课程中,我还仔细的研读了《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中的理论框架部分。起初读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但仔细研读之下,类比书中的观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比如对不同非民主政体中民主转型和巩固的方式、途径、任务的论述,查找书中相对应的国家做例子进行研究,使我对民主构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见解,也理解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民主转型和巩固的方式途径,才能避免违背客观规律盲目的进行民主转型和巩固造成民主的倒退。再如对于民主巩固的五个场域的论述,根据理解寻找实际例子,使我理解了五个场域只有相互联系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更使我了解到了对于民主巩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进行。通过将书中的观点与当今民主的发展实际的联系,让我更好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也让读书本书不再那么枯燥,能够安心将书读

完、读透。

当然通过对于政治学的学习还有很多其他收获,比如基础知识中的西方政治制度、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等等,但我想思想的升华远比基础知识的收获更有意义,所以我想我这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收获是自己在看待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对于如何分析实际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见解。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二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习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

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习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三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李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政治学,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政治学的起源、发展、政治关系和政党制度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深刻的理论引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现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简述政治学的起源及现实意义

(一)起源

政治学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西方,政治学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两字。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我国政治学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开始真正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

但是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早已存在,只是没有整理形成一门学说。我国既是政治大国也是政治小国,比如说,我们常听到的“垂帘听政”,在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有了后来的吕后临朝;还有宋朝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都提到过政治。

(二)现实意义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知识,也为政治从业人员、政治学从业人员、普通公民提供帮助。政治是一个很抽象的事物,政治似乎离我们太近,又似乎离我们太远;政治有时候很高尚,有时候比较黑暗;政治有时候很伟大,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又很渺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所以正确对待政治,对我们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浅谈政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好多人谈起政治学都会说很乏味,没有意思,其实政治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离不开政治。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等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结合实际谈谈我对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的理解。

(一)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现实政治的属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的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的实质是利益,政治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利益是政治关系的纽带、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利益关系就没有任何政治关系可谈。这里又涉及到利益的层次,大部分人谈到利益都会认为利益就是金钱,其实不然,利益的本质是利益主体的需要。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利益是人与社会联结起来的唯一纽带;利益背后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利益又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以上是对政治关系的理解,也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延伸。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学习政治关系,我觉得对怎样处理“一切社会关系” 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我相信这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

(二) 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及政党制度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认为应当多关心国家政治,应当对国体、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以及国家结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人类历史上主要有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四种国体。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比如说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形式,包括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理论形态。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

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统一外交权;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身份。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有:从法律体系看,联邦制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在联邦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联邦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从国家组织机构的设置看,除联邦国家设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外,各成员单位还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后者同中央机关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并在各自辖域内独立行使权力;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看,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在联邦宪法中作了明确的划分;国家主权由联邦与各组成单位分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国民享有联邦和各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

政党制度是指根据已通过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类型。

综上所述,下面列举一些国家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

三、通过学习政治学,应当培养的几种政治意识

1、培养宏观的政治意识,把政治眼光放长放远,不仅培养个人的政治素养、还要培养对民族、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政治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胸怀,把思想放宽,不要局限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把眼光放远,做一个真正有政治头脑的人。

2、巩固强化信仰意识,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

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3、强化责任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做贡献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4、培养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培养服务意识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让人民满意”应是其履行职责的最终目标。强化服务意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四
《学习心得体会政治》

赴湖北黄冈高三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郭宏辉 2014年10月 为了帮助高三教师提高今年高考复习教学的质量,大幅提升我校今年二本人数,在学校领导曾书记,年级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加了由湖北黄冈市文海教科院举办的“2015届高考复习设计与高效课堂研讨会”。做为高三政治教师,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湖北黄冈中学余利平老师、湖北省麻城第一中学范道文老师的精彩讲座,获益颇丰。现将收获概括如下:

一、湖北黄冈中学余利平老师《用新课标理念指导高考备考》

(一)、研究高考,把握命题趋势,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研究新课程标准

2、研究考试大纲(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

3、研究新教材

4、研究新课标高考

(二)、搞好规划,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的计划性

(三)、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生成,提高复习的准确性

1、要正确理解和储备知识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

2、要注重知识的建构

“点”是指最核心的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线”是指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整理,可以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面”是指在“点”和“线”的基础上,通过拓宽知识,使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变得丰满和具体

3、要注重知识重组和生成

转换:是基于知识本身的内涵,通过分解、组合以及合理推导,以形成新的知识。整合:是通过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以丰富知识的内涵。

拓展:是主干知识在全面、准确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创新:把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性)与实际问题(特殊性)相结合,作出描述、阐释和论证,形成新的知识。

4、要注重某些反复考查的知识

对于科技的作用,2011年,2012年反复考查。2012年,16,38都考查公平正义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10年、2012年中几乎以相同的形式考查。

(四)、注重能力,加强能力训练,提高复习的适应性

(五)、突出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热点的选取:“恒温”问题,“高温”问题

2、热点的学习

宏观掌握时政热点事件——专题学习系统化 合理划分子专题——专题学习具体化 多学科、多角度分析——专题学习科学化 适当的时政专题作业——专题学习练习化

(六)、学思读练,掌握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系统性

(七) 钻研真题,增强答题能力,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分析高考的考查特征,领会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 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和常见错误,注意高考答题的踩分点 ;对比高考试题及其答案,领悟答题方式方法和技巧,提高答题水平 (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

分析答案——欣赏答案——模仿答案——质疑答案——变式答案

二、湖北省麻城第一中学范道文老师《我的高三二轮复习备考》

(一)2015届高三政治学科的困惑:

1. 一轮复习中是否穿插讲解解题方法以及讲解的深度

2. 二轮复习的侧重点,时间、内容的安排

3.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审题,形成完整、准确的答题思路

4. 课本语言与高考题答案的差距如何解决

5. 上届做法的经验及教训

(二)2015届高三二轮复习备考文综政治讲座

1、新课标高考文综政治试卷展评

2014年文综政治(课标版全国卷1)试卷结构及知识分布

政治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演变状况、考查范围、分值分布,不仅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成绩,而且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因而成为历年高考备考的不二课题。纵观2014年文综政治(课标版全国卷1)试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感性认识。(1)板块相当明晰。试卷还是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样的板块分类来分类布局,几乎没有交错混合型考题,其中《经济生活》4+1题、《政治生活》3+1题,《文化生活》1+1题、《生活与哲学》4+2题(主观题最后一问有文化或哲学的归属之争,按内容及分值等我们还是把它划分为哲学)。(2)题型相对稳定。仍然是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中选项编制基本采用两两组合的方式,“四选二”已

成为主流——如12道选择题中有10道为“四选二”。但也有题型的变化创新,在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今年政治试卷大题最后一问采用拟定公益广告词的方式命题,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3)知识点分布相当广泛。12小题为经济学计算题,考查存款利息计算。13小题是一道图表题,考查消费水平。14小题是一道关于企业知识的选择题,考查企业经营战略,15小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的选择题,16小题是关于财政收入增长的问题,17小题是关于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8小题是关于国际社会中的联合国的有关问题,19小题是关于文化多样性知识,20小题是关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知识,21题是关于辩证法的联系知识,22小题是关于哲学认识论的知识,23小题是关于唯物史观中的价值观知识。主观题的38题考查的是政府的依法行政、市场机制的作用,39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意识的作用。(4)分值相对稳定。

2、2015年高考文综政治命题展望

(1).问题设置仍将基于话题等新情景材料而设置

高考政治试题选材范围广泛,贴近学生生活,立意科学,材料新颖,反映时代发展的变迁、紧扣社会的脉搏,使试题显示出多元、活泼、规范、科学的鲜明风格,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去正确认知社会问题。

(2).答案组织仍将注重基础性、开放性、生成性

新课标文综政治高考试题往往通过提供材料来设置问题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答案学生有时觉得无从下手,其实相当部分政治主观题答案是课本知识,注重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即所谓“取材在书外,答案(大部分)在书中” 或“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考生不能脱离书本,高考答案还是很重基础的。 ---这是要重视学生的背诵、记忆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高考答案组织充分大胆运用生活经验、生活语言。如39题答案中出现的“求知欲望、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 “学生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等生活韵味明显。当然,生活语言不能等同于口语化语言。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答案的语言包括课本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和创新语言或生活语言等

2015年高考答案的组织在这方面仍将保持稳定,但试题开放并不是说天马行空,畅所欲言,毕竟高考的选拔性质没有变,阅卷操作的标准化没有变。一定要选好对象,精准分析。试题答案组织及其生成过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答案的自主构建和即时生成。

(3).试题仍将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摒弃“繁、难、旧、重”的知识,使中学生学习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众多,但由

于各考点的轻重、冷热程度不同,能够进入高考试题的往往是那些比较重要的同时对板块内容具有框架作用的知识,亦即我们常说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2015年高考仍将会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消化和落实,构建学科知识框架。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应依据高考大纲的具体内容范围重新整合主干知识,形成大小适度、方便实用的主干知识体系,强化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试题仍将凸显国家意志,直击重大热点问题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重大时政信息的能力,规定的时政考查范围为上年4月至下年3月。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某种程度上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选材直击重大热点问题,有的还直接考查了社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2014年文综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粮食安全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等,都是当前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2015年高考仍将以问题为中心,以国内国际以及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而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备考中,我们应关注那些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民生、长效、正能量、人类共性的时政材料,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学生思考和解答热点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防止政治课堂时政化倾向,减少教学的盲目随意性。 2015年最大时政热点之一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其主题是依法治国,这是政治课本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梳理如下:

3、文综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展示

(1).时间总体安排

全学年仍按三轮复习法进行,每轮的复习时间计划如下:

2014年5月——2015年1月,为第一轮复习时间,七个月左右。

2015年2月——2015年4月,为第二轮复习时间,两个月左右。

2015年5月——至高考前,为第三轮复习时间,一个月左右。

2.相关环节做法

备课

二轮复习要想学生成绩上台阶,必须备好课,此时备课的内容包括:备学生(思想状况、知识掌握程度、增分点、薄弱点、解决办法)、备专题(专题设置、专题内容、专题框架、专题训练)、备考纲(考点分布、考点变化、考点考查情况)、备高考题(命题特点、命题趋势、启示启发)

讲课

Ⅰ专题讲课

二轮复习不能搞成二遍复习,重来一遍,而是要完成知识重组、体系构建,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重组知识,有人采用以话题或问题为中心,如讲城镇化,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角度来解读,我采用以主体或主干知识为中心。 《经济生活》二轮复习简介

总体要求:1.构建知识网络,厘清知识板块

2.读、背、记、练结合,多措并举

3.抓住主体和关键词,搞好“串珠子” “梳辫子” “上梯子”

Ⅱ试卷评讲课

由于课本知识已经复习了一遍,此时评讲试卷应该带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至少是强化),如审题方法、答题要求、答案规范、时间把握等等。

▲主观题解题的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

▲教给学生一些重要的能迅速得分的答题技巧。如抄题目、抄材料、表态等在高考中都是有分的。

▲适度多答,增大保险系数

批改

二轮复习时,师生都很忙,所有的练习或训练都全批全改估计有困难,这时就要灵活处理。有的可以直接把答案印给学生,有的改部分学生的,重点学生甚至可以面批面改。当然,若是正规训练或考试,则必须及时、认真批改,并且最好做到用红笔划出答案关键词或要点,给学生强烈的踩点给分暗示。

训练

Ⅰ从内容上讲,专题训练

针对新课标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常考典型题,进行专题训练,过好题型关。 ▲选择题按材料一般分为:计算、曲线类;图表、漫画类;古文、古诗类

▲主观题按设问一般分为:体现类、反映类、原因类、对策或途径类、意义或影响类、认识(评价)、启示类、依据类、图表类、综合探究型

不同类型的主观题都有各自的题型特点、审题方法、答题要求,主观题也有其共性的东西:思维方法注重归纳和演绎,设问角度注重“三么”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Ⅱ从时间上讲,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容量为“12+2”,分值为100分,时间为50分钟,与高考要求一致,此时往往还要根据学校及年级的统筹安排,才能确定每周的限时训练次数、时间等。 考试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五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政治学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践行原理

摘要: 本文分别从政治学概述,学习政治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践行政治学原理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对政治学的认识,以达到初步了解政治学,明白政治学宗旨的目的。

关键字:政治学 意义 践行 1.政治学概述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发展是在本世纪,前后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发展时期。第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前四十年。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中断了。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迎来了中国政治学第二次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呼吁:“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此后,政治学在我国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发展,至今才有几十年时间,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研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研究中国现实政治。为此,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领域一方面对“多元政治”、“精英政治”、“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领域。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

1

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政治学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政治学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必然要过群居的生活。“公民身份的不同构成就是不同的政体” ,“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 ,公民和城邦的概念是“人”通向“善”的桥梁。认为政治的目的乃是追“求善”,追求城邦的善,追求具有公民权的全邦人过上优良的生活。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观念分化极其严重,就政治学而言,可谓是一个和尚一本经。政治的目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这是根本性问题,也是政治学的起点。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然存在。人民群众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所以,必须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问题,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是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人是政治动物”。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内,过着一种集体生活。能够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认识和理念。“人是理性动物”。我们要为世界赋予意义和价值,要对周围的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恰当的理由。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而不同的理念又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极端的政治理念会导致极端的政治行为,如种族优越主义、法西斯主义、强权主义、极权主义、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等等。极端冲突的理念,也会造成“文明的冲

2

突”和巨大的社会决裂,如教派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圣战”和宗教迫害;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导致的争论、“冷战”、“清算”甚至武力讨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使社会成员在社会“正义”观念上达成最广泛的共识。

三是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人要组成社会生活,会有许多不同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如何组织才算“公正”?如何组织才能发挥各个成员的最大效用?所以,“公平”和“效率”可以说是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时最为根本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会形成许多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反应了不同的“公平”观和“效率”观。政治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以便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政治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持久、能够为条件变化而做出调整留有余地、能够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适度平衡的制度安排。

四是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人也是文明的动物。正由于如此,强权政治,暴力掠夺,黑社会和强盗逻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不论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实施,都受到普遍谴责。冲突是难免的,但野蛮的流血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政治是一场游戏,文明的规则被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时候,进行的是一场文明的比赛:胜者心安理得,败者服服帖帖。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不择手段”的原则盛行的时候,进行的一定是一场生死搏斗:对于胜者来说,“打天下坐天下,谁不服就拔刀相见”;对于败者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个时候,胜者势必“斩草除根”,“除恶务尽”;败者势必“卧薪尝胆”,报仇雪恨。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寻求不同团体和平和有效地实现自己目标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学不是斗争的学科,而是富于建设和实践的学科。

五是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

3

研究,广大国家管理干部不仅能够知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研究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懂得行政管理的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规律,这必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其治国安邦的能力,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是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从国际的角度讲,全球化的浪潮将各民族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安排和政治游戏规则各不相同。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就要研究别人的政治。

3.工作中践行政治学原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呼唤着政治学的普及和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更后好地执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应对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机遇和挑战,确定对外战略,处理对外关系,制定对外政策,未来的政治家们需要政治系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公务员的成长需要政治学理论的滋养和引领,公务员要想很好应对各种政治挑战,必须具备政治学理论的武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把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同政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将政治学的理论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认为作为对一名新时期的公务员来说,应该强化以下几种政治意识

3.1强化信仰意识

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

4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3.2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做贡献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意识,除了政府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学习和强化责任意识、塑造和推广责任文化、督办和考核责任落实等措施外,我们自身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以无私奉献为目标,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群众负责精神,要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事事时时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责任来要求自己,办公讲质量、办事讲效率、做事讲原则,尽职尽责地搞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3.3要强化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3.4强化服务意识

5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六
《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卷四读后感学术 2007-11-10 22:13:54 阅读316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政体、城邦、公民的概念:

1、三者的概念看其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建立在国家理论基础上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国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邦。政体则是“关于城邦居民的某种制度或安排。”“而城邦的含义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简言之,是以维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的组合体”

2、关于公民的讨论:

我们还要清楚公民的概念: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于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首先强调的是要有参与城邦权力机构的权利。那么,哪些人可以享有这一权利从而能够成为城邦公民呢?在他看来,侨民和奴隶显然不得称为公民,儿童与老人也不能算做“全称公民”,因为这些人“只有诉讼法权或不完全的诉讼法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定义,对于一切称为公民的人们,最广涵而切当地说明了他们的政治地位,„„那些人们如果一旦参加城邦政体,享有了政治权利,他们就的确是公民了”。这里,“享有政治权利”第一次成为公民资格的必要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公民资格所受的严格限制,因为,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然而在古希腊,就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因为工匠不大可能具备“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这一良好的公民品德。同样,“忙于田畴”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来培育善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看来,在一个亚氏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善良之人的德行与良好公民的德行相同还是不同?

例子,水手的的功能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目标,即航行的安全。同样,公民尽管不尽一致,但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则是所有公民合理谋求的目标。他们的共同体就是他们的政体,因而,公民的德行于他们的政体有关。所以,政体如果有多种形式,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公民的德行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但是善人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当然善人与公民的德行也有重合的地方。也就是在某些城邦中善人与好公民的德行是相同的,在同一城邦中,只有政治家、和有能力领导公共事务的人才既是好公民又是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很显然,在他看来,公民必定是属于某一个城邦的,这一点可以类同于现代定义中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国籍”。亚氏反复强调的“既能被统治又能统治”的公民品德,也可以相应地被诠释为“既能忠实地履行义务又能充分地行使权利”。如此看来,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的界定已经暗合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定义了,或者说为现代公民的定义提供了原初的范式。这样,我们不妨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民称做“原初公民”或“前现代公民”,对应于民族国家产生之后的“现代公民”。

二、政体的划分:

1、根据城邦所追求的目的对政体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统治者对国家终极目的的不同态度,形成不同的统治宗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划分政体类型的第一个标淮:“以绝对公正的原则来判断,凡照顾到公利的各种政体就是正当或正宗或叫正确的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这一标准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标准,是从根本性质上对政体进行的分类.

2、根据政权形态对政体的划分

将政体进行了最基本的划分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了第一个政体划分称准.即根据“政权形态”,在正当政体和变态政体中又分别划分出三种不同政体:在正确政体中,也就是为共同利益着想的政体中,最高治权由一人掌握的是君主政体,由少数人掌握的是贵族政体,由多数人掌握的是共和政体;在变态政体中,依照同样的人数标准,可划分为僣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其中僣主制是君主制的变态,寡头制是贵族制的变态,平民制是共和制的变态。但亚里士多德同时指出,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并非绝对的划分标准,“人数标准”还有两点补充原则:首先,人数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原则。人数并非划分贵族制与共和制/寡头制与平民制的准确依据,而要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划分标准:在正当政体中人数因素要与才德因素相结合,少数人联系于才德之士,而多数人则与贫穷结合因此,‘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门望)教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其次,人数为

辅的原则: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明确提出第二个标准,只是因为人数是一种方便的概括的直接的标志,但实际上,“人数这个因素应该为次要的属性„„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主要分别不在人数的为多为少,两者在原则上的分别应该为贫富的分别。与此相对应,“贵族政体的主要特征是以才德为受任公职(名位)的依据:才德为贵族政体的特征,正如财富为寡头政体的特征,自由人身份为平民政体的特征。” 第二个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性标准(阶级性标准)

3、根据法制性对政体更具体的划分

在具体分析各种政体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又对之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划分,在这些特殊的小标准中,隐含着亚里士多德的第三个政体划分标准—法制性标准。所谓“法制性标准”,是指以人的意志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将政体划分为法制政体与人治政体这是在对政权的动态运作状况进行现实考察后提炼出来的。在城邦中,根据不同的劳动分工,划分出不同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匠、商人、武士、行政、司法、议事机构等等,各群体在政权运作过程中影响力大小和行为为一式的不同又造成同类政体之间的差异,各自分化出若干变异品种,法制性原则就是划分这些变异政体的标准之一。在平民政体中,按“人的意志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程度’又可以划分出五种政体,其中第三、第四种政体属于“其治理完全以法律为依归的”法治政体。而最末一种极端的平民政体“其政事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属于人治政体

同样,寡头政体中也包括人治政体(“权门政治”)和法治政体。

另外.在探讨君主制的具体形态时,亚里士多德也提到人治与法治的问题。

法制性标准在价值性标准和政治性标准的基础上,解决了统治依据的问题。

三、六种政体的评价

1、六种政体的特征

(1)君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指出,主要特征有3个:王室的始祖由优异的才德和卓绝的功勋起家,建制的目的在于同平民群众相抗衡;一人掌握最高权力,全权统治着所有人民,管理一切政事,具有专制的性质;王位的继承采取世袭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政体适合于古代。王权经历代削弱,在现代已不多见了。

(2)僭主政体的特征也有3个:僭主的权力的僭窃得来;对人民实行暴力统治,施政专以私利为尚,压迫贫民,消灭异己,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限制他的权力;王位也采取世袭制。这是所有世间自由人全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因此僭主制是短促的。

(3)贵族政体的特征在于:其统治者是少数贤良,以才德为受任官职的依据;从法制意义上说,已具备较好的法律,而且由于贤良为政,不会乱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政体在大多数城邦中难于建立。

(4)寡头政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财富为权力的实际基础,最高治权往往由少数豪门贵族掌握;他们因财富的优裕则要求一切方面都优先,追求着不平等;在他们执掌政权时,权力可以超越法律,既取盛名,又贪厚利,恃强凌弱,掠夺贫民;少数执政者往往是终身制,甚至是世袭继承。寡头政体难于保全,或由平民推翻或由于自相倾轧的内讧而发生变革。

(5)平民政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自由为宗旨。自由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人人轮流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现在司法行政方面,有从全体人民当中选举陪审员、职官的任用制度,废除了职务终身制。在议事方面,有抽签参加议事会的制度。平民政体的又一特征是实行公职的津贴制度,使贫穷的公民可以担任公职,鼓励参政。平民政体较接近于共和政体。

(6)共和政体则指贫富两要素混合的政体。在这种政体中,由中产阶级掌握了职权。这是因为中产阶级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别人的财物,也不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它能遵循理性生活,很少有野心。也就是第四卷中提到的最优的政体,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中产阶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化身,并认为“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共和政体兼顾了富人和穷人的利益,不趋向任何一端。因此这种政体消除了党派之争,避免了内讧,由内在均势而保持其稳定, 更为主要者,他认为共和政体崇尚法制,主张以法治国。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当然是法制好。因为不论把治权寄托于任何人(或一组人),而个人则难免感情用

事,办事不公。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他说:“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能做到正义即公平。亚里士多德把共和政体看作是理想的政体,期望在各城邦中普遍建立起来。亚里士多德推崇共和政体,从方法论上看,既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又有浓厚的折衷主义成分。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七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12届 陈海钦

在开始阅读《政治学》之前,我先去查阅了一些资料试着先了解《政治学》的作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三段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他的思想对西方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还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他所在时代已有的全部学科,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主要有:《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结合《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我选取了《政治学》这本书进行阅读,我阅读《政治学》的第一目标是争取能够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字面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是深刻领会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但是当我开始读第一卷时就发觉自己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感觉比较艰难,但我激励自己一定要努力阅读,结合网络查找的资料辅助阅读。那么接下来我想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总结和感受。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

述政治问题的著作,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首先我就本书的总体结构做一下梳理:

全文共有八卷,写作分为两个表达层次,分别为探讨理想国家并涉及以往理想国家的探讨和研究现实国家,现实政府的形式,探讨民主制国家和寡头制国家衰落的原因以及安定的最好办法。每卷分别表达的主题如下:

卷一:论家庭,指出城邦的来源组成及重要性。

城邦其实就是某一种社会团体,而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按照时间的次序,最先有家庭;家庭结合成村落,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城邦虽然在时间上慢于个人和家庭出现,但就其本性而言,要先进于个人和家庭。关于家庭本文就奴隶制度展开了讨论。接着对贸易进行了讨论。最后讲到统治者应当具有完美的伦理德性。总之,每一个家庭都是构成城邦的一部分,而成员的组合是构成家庭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善德必须符合整体的善德。

卷二:论理论城邦和优良城邦,对早期理论作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讲述苏格拉底等思想家们以划一来求完整,实际上不符合城邦的

本质,指出他们理想中的城邦最高成就实际上是城邦的消亡。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城邦由不同种类的人组合而成。

详细阐述了财产共有,妇孺归公的柏拉图式的社会理想将会带来巨大问题和麻烦,必定无法实现和消失。

对柏拉图式的《法律篇》以及政体进行批判和质疑,并证明理想的善政并不是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混合。

卷二还讲了克里特、拉根尼和迦太基三邦的政制,其中讲述克里特政制时提到当城邦面临政治解体的危难境地时,强大有力的邻国就会产生入侵的念头。联想到我们国家也是如此,目前我们国家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只有不断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相信很多外交问题会逐步解决。

卷三: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政体类型学”部分,研究国家的性质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借此阐述公民和政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沿袭了希罗多德——柏拉图的政体分类理论,并予以展开发扬,构成亚氏政治哲学的中坚部分。他在书中指出,要想研究“城邦制度”,必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城邦”。而本书在第一卷也有讲述到何为城邦。决定城邦同或异,主要应当是政制的异同。而种族的异同却不足以成为标准。

卷三除此之外还详细的讲述了公民、德性、政体、政体类型、寡头和平民政体的公正、城邦权力归属问题、官员选任和法律的统治等。

其中叙述了五个种属的君主政体分别为史诗时代的古制、蛮族君

王、民选总裁、斯巴达式的诸王和绝对权力的君主。政体的三个正宗类型分别为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共和政体,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变态类型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所指的理想国家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第二等最好国家。他的理想始终是法律统治而绝非专制统治,即使国王是哲学家。他接受这个观点,不是作为对人类品德缺点的一个让步,而是作为好政府的固有部分,因而是理想国家的特征和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卷四: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在卷四第一章中就提到,对于政体的研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何者为最优良的政体;其次,应考虑适合于不同种类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的政体;再次,还该考虑在某些假设的情况中哪种政体最为相宜,并研究怎么样才能创制这种政体,并且在建构成以后又怎样可使它久远存在;最后,还应懂得最相宜于一般城邦政体的通用形式。

在阅读此书前,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不太理解,此书中第四章有介绍,正确地解释“平民政体”一词,应该是由人数多,但自由而贫穷的人控制的政体;类似的,正确地解释“寡头政体”,应该是人数较少但富有而出身较高的人控制的政体。

卷五、卷六:论述政变和革命,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寡头制和民主制都处于不稳定的均势之中,因此二者都存在向各自极端发展而走向毁灭的危险。

寡头制政体可能因群众蒙受不公正待遇或统治集团内部自相倾轧而向极端发展,丧失统治的基础而沦落为专横的小派别的统治;

民主制则可能因党争或对财物、名誉、优越的追求或因不比列的增长而成为暴民的统治。

对此,亚里士多德建议统治者应该保有那种几乎是藐视一切自有行动的权力,尽可能表现得不像是一位专制的君主在统治,避免公开暴露专制统治者的不道德行为。统治者要确立一系列法律,设法让平民保持富裕,或得中产阶级的忠诚。

卷七、卷八:理想国家的建设。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三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善良,即本性、习惯和理性。本性毫无疑问是首要的。也就是说,他首先必须是人而不是动物。

动物主要靠自然本性生活,很少受习惯的影响,而人的生活除了受本性的影响,还要受习惯和理性的影响。习惯和理性是人所独有的。本性、习惯、理性三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特别是当理性能够统御本性和习惯的时候,人才可以过上至善的生活。而对于最优良的城邦而言,公民的善和城邦的善是一致的。所以最优良城邦中的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培养或培训公民的德性,使公民灵魂的这三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城邦的少年儿童进行教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八
《《政治学》读后感》

哈罗德·拉斯韦尔。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他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美国人称其为研究领域的达芬奇。拉斯韦尔1902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 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由于拉斯韦尔研究范围的广泛,所以他和以往的政治学者不同,他的著作中综合了很多不同学科的不同观点,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并将这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进而将政治学研究真正地转向到“人”的研究。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创作于1936年,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开篇著作。就如此书的题目,本书主要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谁得到什么?何时、如何得到?来进行论述的。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要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就像他开篇说的:“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政治学的任务在于阐明情况,而政治哲学则要为政治选择提供辩诉。本书仅限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提出任何选择意见。” 本书分四篇共十章:第一篇:精英;第二篇:方法;第三篇:结果;第四篇:概论。也就是对who,what,when,how,即政治学的研究客体、行为、时间以及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第一章“精英”,阐明了拉斯韦尔所主张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全书的导言。所谓权势人物,“就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得最多的那些人”。拉斯韦尔将他们称之为“精英”。所谓价值,他把尊重、安全、收入等作为有代表性的但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他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作为衡量权势和权势人物的有用尺度,譬如获得尊重愈多的人往往愈少安全。他充分地注意到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动向是采用传统研究中没有包括的一些研究方法,主张政治学家应该不仅指望的助于历史学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得到帮助,而应该与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等有更密切的接触。拉斯韦尔还主张,政治学的任务在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是为政治选择提供辩护。他相信,“权势和权势人物”能够作为政治学进行分析的一个统一的参照系统。

第2至5章构成第二篇“方法”,在这四章里,拉斯韦尔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分别具体分析了精英是如何使用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等方法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拉斯韦尔认为,这些方法是精英为达到自己的特定目标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无论处于支配地位的精英还是反对派精英,都要运用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这些方法,而精英集团的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用这些方法成功地操纵环境。

第6至9章第三篇“结果”,各用一章分析了各种精英人物在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精英之间价值(尊重、安全、收入等)如何分配,并根据这些特点对精英人物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社会变化的重大政治意义,就在于直接影响各种价值在不同类型的精英之间分配的结果。作者承认,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对社会成员的精神控制不仅体现在一般的教育活动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10章即第四篇“概论”是全书的总结。拉斯韦尔在概括和重申第二、第三篇中的重要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对权势人物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就不能使用某个单一的标准,不同的政治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他把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分别当作一个参照系统,认为强调和偏爱某个参照系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见解。除了前三

篇说道的各方面对权势人物的影响和对政治的影响外,作为一般的民众(群众)也是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整个政治环境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在第三篇中描写的“人格”这一章,其中着重探讨以林肯为典型代表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人格。作者在在对林肯的分析中,他充分地运用了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首先他肯定了林肯人格中的优势特征,“林肯在他的公开声明和官方行动中态度坚定,同时也显露出能够调整他的战术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一种机动灵活的能力。他一直保持着对局势的强有力的然而又不是盛气凌人的控制。”也分析了其性格中的弱点,“林肯经受着失眠症、自卑感、负担过重、悲观情绪等各种折磨。有时候总统曾想要自杀。”也强调了林肯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抑制”,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与林肯的公开形象分不开的是他的文雅温和的性格。在一切地方和在他的同事们中间,他的仁慈宽厚是尽人皆知的。”另外又导致了“他在管教自己的孩子方面怎样毫无办法,他对他的苛刻的妻子怎样过分放任。对这种温和性格的真正量度在于即使碰到挑衅他还是继续如此。林肯听任自己大发雷霆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但是“有一次一个想要强迫总统同意他的要求的军官用轻蔑的态度说:‘我看你已经打定主意不公平对待我了!’林肯的面部在痛苦中抽搐起来,据说他当时就抓住这个军官的领口并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人撵出房间。”最后作者把林肯归入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作者把林肯的人格归因于他早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的人生经历中的坎坷。的确,我们都知道,林肯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出生贫寒,9岁时母亲去世,15岁才开始读书;24岁时他与人合伙做生意,却经营不善而倒闭,并因此负了15年的债;25岁时他的初恋安妮因病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此后经常出现情绪抑郁;32岁时他与玛丽.托德小姐结婚,婚后时因妻子脾气暴躁而经常有家不归;35他时开始竞选公职,几乎输掉了每次的重大竞选;52岁时他当选美国总统,结果南北战争很快爆发,北军在人员、军备上都优于南军,却在战场中一再失手,本来计划打两年的内战整整打了四年。这些都令林肯饱受煎熬。在人格的形成中,首先作者认为,“林肯对广大公众的赞赏是抱有强烈渴望的”。 作者又说“林肯人格的大部分是为了反对过分要求广大公众赞赏的热望而构筑起来的一道防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抑制部分。作者认为这种人格部分的形成在童年甚至婴儿时期的事件就已经能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用举例说,“林肯就是因为他的谨小慎微和忠厚老实而出名的。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破坏倾向很少爆发出来成为外在的表现,我们只知道林肯对希尔兹的极端施虐狂式的攻击„„”这就构成了林肯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人格。

从作者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说的“人格”,是指一个个实在的政治家的个人的人格。拉斯韦尔主张,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影响人格类型之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林肯为例,分析了人格形成的条件和环境。他认为,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形势下,不同类型的人格的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并具体地分析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格。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能还不是很透彻。但从总体感觉来看,拉斯韦尔的这本《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

何得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我也意识到政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谈谈就能明白的,也不是几句概括的话就能说清楚的。政治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科学。读了这本书后,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九
《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起来——学习政治学感想》

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起来

——浅谈学习政治学原理的感想

通过这一学期对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国家、阶级、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到了世界各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方面的千差万别,的确受益匪浅。但同时脑海中也对社会发展问题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对我国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以下,我将通过发问形式就“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起来”一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起来?

一、党和国家要完善选官制度,帮助官员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现今,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成为一种潮流。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在决定今后的就业方向时,会毅然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位?其中自然不乏“当官要为民做主”者,但我们看到更多的人是为了有一个“铁饭碗”,为了平步青云,为了有一天一言九鼎…为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如果真的进入政府部门,试问:他们会为一方百姓谋取多少福利?又会为自己聚敛多少钱财?所以,政府的官员要为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究竟是要做人民的公仆,还是要让人民成为自己的公仆?究竟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要人民“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我们的一代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正因为他给自己这样的定位,他才成就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业,铺展了我国伟大民族复兴的蓝图。可生活在改革开放今天的安逸生活中的一些官员,每天灯谜酒色、歌舞升平,攥着大把人民几辈子攒下的血汗钱为自

己的奢侈买单,却从不深入乡间体察人民疾苦,慰问父老乡亲。这样的官员,我们如此听之任之,我们的社会如何真正优秀起来?

因此,我认为选拔公务员应该更加严格选拔制度,让新选拔的公务员先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贫穷与艰苦,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地与老百姓打交道,真心实意地考虑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真正无私地为一方百姓做出些贡献。然后从他们中选出更优秀、更合适的人才。这样的选拔,选出来的才是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 “一心为民”的赤子,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 “大公无私”的好官。

二、党和国家要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的中国和世界越来越清晰:我们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却也看到世界其他国家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实力;我们看到中国人才机制的不断发展,却也看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人才有着比我们更多的机遇;我们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却也看到那么多中华文化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门下一个个都是洋徒弟...究其原因,是我们国家人才的培养机制有着很大的问题:学校教育 “格式化”,人们普遍眼高手低的受教育心理…当学校教育出的所谓“人才”像是生产线上流水作业产出的毫无差别的商品;当每一个走出校门的人都没有只属于自己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绩;当许多青年踏进大学的校门根本不是因为怀揣梦想,而只是完成社会或者父母为自己在这个年龄安排的“应该”走的路;当许多人带着满脸的鄙夷情愿虚度光阴也不想去所谓的技术院校学习一项手艺…我们终于发现了社会的悲哀,我们的社会没有精英教育,我们的社会缺少专家,我们的社会极端地反映着“木桶原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各个方面所掌握的知识都一

样,没有人有突出特长,他们的合作就和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质量是一样的,也许只会在时间长短上有所差别。我们认清了这样的现状,却迟迟没有大力整改,我们的社会如何真正优秀起来?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党和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政府职能来发挥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改变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脱节的现状,也改变人们学习和就业的心态。学校教育更应该突出的是孔夫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成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每一个国人也应该努力给自己准确定向:不论读大学还是学技术,凭借实力、争做专业专家、实现自身价值才称得上是社会的栋梁。我们希望,希望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虽不一定面面俱到,却各自有着自己的专长,他们的合作就会充分体现出每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更能凸显出团队协作的力量。

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起来?说到底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官者应该心系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为民者亦须心系祖国命运、民族复兴;执政者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公,劳动者也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想,如果每一个国人都以“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都能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找到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们的社会一定可以真正优秀起来,我们的民族也一定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篇十
《政治读书心得》

政治读书心得

我在这个寒假中,看了一本书名叫《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由丛日云所编写的。本书是认识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尝试。不过,作者不是一般地谈论西方政治文化,百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研究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了解他的经历。一个单位要聘用一个职工,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要对方提供一个履历表。一种政治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物,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机缘等原因。都经历了由孕生到成熟、由朦胧到清晰、分解与融汇、蜕变与新生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本书通过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色勒出西方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公权与制衡等价值的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过程,给我们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西方政治文化的来龙去脉的知识,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政治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本书主要有三大编1)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与公民文化,2)古代罗马:共和精神与法律传统,3)中世纪西欧:日耳曼自由传统与基督教二元主义。

从这一本书中,我可以知道西方的各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逐渐演变成大国,然后为世界做出一番贡献。每一个国家都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例如英国,本来是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国家,但是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意思到封建王朝的统治会有许多弊端,然后就进行了几番起义,最终通过《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最高权力在国会手中,初步形成了民主共和的局面,单丝还保存了封建残存:国王。这件事产生的影响很大,是英国从人治转向法治,经济不断发展,后来还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且我月我知道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许多条件的,例如希腊雅典,正由于他们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但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但是单靠环境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法律,就像罗马帝国,拥有很好的法律系统,因此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还有现在许多国家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法律,因此国家的秩序才能够维持。同样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在《共同宣言》颁布时正式成立,后来有许多国家对其进行运用饿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当时苏联内外受压,列宁果断的把目标改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胜利了,并且在后来国家的实力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以及创新,开创了在落后的国家中也可以实行社会主义。还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精神,如共和精神,共和国精神,理性传统柏拉图等等。我可以从这本书独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以后学习历史和政治打定了一定的基础,以防以后的知识会不充足。

下面的这个是我认为比较好的的章节节选:(谢谢大家的欣赏)

第一章 城邦:公民文化的摇篮: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这流上溯其源头,我们来到公元前8~前4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这是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开端。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众多城邦林立的极为独特的政治景观和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公民”(Citizen)这个概念就形成于城邦政治结构之中,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谈到“民主”(Democracy),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的确,正是在城邦的背景下,希腊人赋予“民主”概念最原始的内涵。尽管在其他民族的历史上,人们也能发现某些民主的发达程度是古代任何民族所无法相比的。公元前数百年间曾繁盛于地中海沿岸的那些希腊城邦是十分独特的国家形式。构成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一些要素,就是在城邦的摇篮中孕育形成的。

如果我们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与上古时代其他几个古老文化: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文化,哪怕进行一个精力的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显著的差异。希腊城邦文化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如果将这几个上古文明视为兄弟的话,其中希腊这位“小老弟”与那几位兄长似乎是同父异母所生。

造成希腊城邦文明个性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些深层的奥秘恐怕今天的研究水平还无力破解。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将一些可以辨识容易把握的因素提出来加以讨论。它们包括:城邦形成的地理环境、城邦文化发展的历史机缘等。后边我们还要结合希腊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讨论希腊人的民族特点,这属于先天因素;以及他们建立和发展城邦创造城邦文化的历史,也就是他们后天努力所选择和开创的道路。

第二章“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像雅典人这样,在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此独立自主,温文尔雅而又多才多艺。在现有的国家中,只有雅典在遇到考验时,被证明是比它的名声更加伟大;只有雅典,入侵的敌人不以战败为耻辱;它的臣民不因统治者不够资格而抱怨。不但现代,而且后世也将对我们表示赞叹。”

——伯利克里在纪念阵亡将士墓前的演说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心得,谢谢观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政治学的论文 关于政治学的书籍 政治学的邀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政治学的感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政治学的感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80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