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安抚逝者家属

安抚逝者家属

2016-02-08 12:54: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安抚逝者家属篇一《丧礼》 丧礼,是人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安抚逝者家属》,供大家学习参考。

安抚逝者家属篇一
《丧礼》

丧礼,是人死后死者亲属生前友好哀悼、纪念死者的礼节和处理死者殓葬祭 奠的礼仪。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丧礼的 。民间丧礼,历来沿袭2000多年前奴隶主贵族用的周礼丧制。

厦门传统的丧礼也是渊源于周礼的。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会风气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能表达自己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 。大户人家更借丧事办理之机,眩耀门风,显赫家族 。传统丧礼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轮番上场,仪式隆重纷繁,色彩斑斓;宗教迷信泛滥成灾,耗费无度,成为厦门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识之士的讥贬抨击。

厦门传统丧礼中的陋俗,解放后屡经破除,直至开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转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厦门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丧事新办,蔚成风气,思想获得有史以来的大解放。

现代厦门丧礼,奠祭如故,却简朴卫生,朝着更科学更适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发展。

大街上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已不复见,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诵经声、精致的彩礼"灵厝"还时而可见,吸引着年轻一代惊异的目光 。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不轻易退出人们的头脑。先行富足的人们,面对财富,还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之间选择了科学和文明的厦门人,是决不会被传统的糟粕永远困惑的 。团此,回顾过去的岁月,对传统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厦门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厦门人对死的传统观念的留恋。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至亲是不死的。每个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亲人,都是活人的"至亲"。这样,每个死去的人都不死,统统还活着。

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着的又是什么?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民间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离开自己的肉体,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灵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撼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 。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厦门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罢了。"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

真是神话故

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传闻 。但是,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厦门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结束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 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响。在厦门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 。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厦门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厦门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狱,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先人,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厦门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基础。

丧礼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远古的原始人类在形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埋葬死者,无礼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随随便便扔到荒野山沟里。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举行仪式,安抚灵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丧礼 。我国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周围地上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规范,形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 。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论述丧礼的著作最多。这些著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论述的各项丧葬礼仪规范,为后世所沿袭 。后世流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丧礼,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礼"。

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把治丧抬高到比赡养更高的位置,成为衡量孝的最高准绳。

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准则 。儒家将人人应尽的

"孝"和统治阶级的

"礼"结合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演习的了 。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满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

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发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始担忧阴间的阎王。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 。从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

厦门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千百年来,厦门传统丧礼,结合了地方色彩,仪式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 。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始终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折点——阳世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盛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对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礼待之,焚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 。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厦门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

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人间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阎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地狱的鬼官,也贪赃枉法,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 。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一直贯穿整个丧期。佛教说诵经可以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 。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狱,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地狱"拯救亲魂之风再盛。

厦门传统丧礼,充满了亲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慈亲之孝,也充满了愚昧和迷信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曾经是这样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希望,我们只能先予宽恕和惋惜——他们确实话得太辛苦了。

人临终的时候,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 。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 。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

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禁止家属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抽泣。被搬铺者,知自己时日已到,即吩咐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在确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能放声号哭举哀 。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散发,取"散发出千尾"、于孙后嗣兴旺之吉意。华丽的服装要更换为素净的布服 。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

死者咽气后,要立即"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

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 。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抚慰丧家。

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 。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负责照料死者 。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属跪在死者脚边,边号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有的两边都贴成白色的X,以示"失双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着线香的乌糖发糕——"碗糕??",给轿夫作点心 。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 。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旁人一看到住家门口摆出了"过山轿",就知道这家有了丧事,同时也知道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了 。辗转相告,死者的讣音很快就传开了。

丧家除了贴纸条,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均不可殓葬 。厦门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匆匆,故厦门人戏称赶急走路的人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 。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丧家亲友见到"过山轿"即知有丧,多会送上银纸,或白纸包的现金。让丧家自购纸钱,资助死者上冥路。丧家答以缠着红丝线的白布块,后改为手帕、红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断根",即与死者断线之意 。这种送金银纸钱的礼节。在"过山轿"烧化后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丧,忙碌一阵之后,家人便开始分头张罗各项事宜。孝子孝妇长跪在灵前,向闻讯前来"探铺"的亲友磕头,陪着亲友号哭,不能脱身 。刚遭丧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头脑混乱,也不能视事。丧事千头万绪,丧家往往请亲族中一位熟悉古礼,有经验、威信高、身体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过的长者代主丧事,凡事由他坐镇指挥,喊起喊落,孝子则依从他的安排 。所以厦门话称一时失去主张的人为"憨孝男",极为形象。在长者安排下,一些人负责登记来探丧的亲友姓名及所给祭礼;一些人带着写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请择日师择定入殓的时辰;一些人忙着缝制或租借丧服;一些人去选购"寿板"(棺材);妇女不断折叠纸钱;厨房里不断浇菜煮饭,款待来探望或帮忙的亲友 。这种从举丧开始到"出山",一直不间断的"流水席",虽不丰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处的亲友带全家老幼一起来

连吃数日,丧家不得辞赶 。这种吃丧的陋习,造成丧家很大负担。

灯火必须昼夜通明、这叫点"长明灯",为死者照亮阴间黑暗的路.丧家昼夜守灵。家里猫的脚被绑起来了,以免它跃过死者遗体。民间传说,尸体被猫跳过,会站立起来,见人就抱,一起倒下 。人们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遗体就要人殓。

厦门丧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殓纳棺。年轻夭折或死于恶疾者,当日就入殓出葬。

入殓前要"乞求"给死者擦洗遗体。"乞水"由孝男孝女执行。他们往附近溪边或水边,一到水边,扔下两个用红丝线系着的铜钱,说:"用土地公买水!"然后取水,啼哭着回家 。亲属在门口等候,等到他们"乞水"回来,一起啼哭入门。这种"乞水"的风俗与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铺棺底用。"乞发"由孝男手提竹筐,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到距离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旧时厦门举炊都用柴草) 。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乞来的水倒在磁钵里,请来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为死者洗净 。"好命人"用一双筷子夹着白布,为死者洗头面,梳头,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样子,比划一番而且。一边拭擦,一边不断对死者说好话,告诉死者已为他拭净了,可以去见以前先到阴府的先辈亲人了 。民间相传用"长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乐土。

死者遗体洗净后,即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张老衫仔裤",多在死者生前择"大生肖年"(如龙年等)制下,也有临时赶制或到"寿衣店"购买的 。"寿衣"外套,男性多为长袍,另加马褂、瓜皮帽,女性多为衣裙披风。女性内衣"白布杉仔",有的还是当年结婚穿着过的 。死者常要穿好几套衣服,以"重"计算,每件算一"重",夹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领(衣)五"重",或正领(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着两条裤,问女性三条裙 。"寿衣"忌皮制,俗传穿着动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地狱,阴官分派投生时,往往被派生为牲畜,故为大忌。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 。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 。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 。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 。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

安抚逝者家属篇二
《逝者如斯》

安抚逝者家属篇三
《海洋所离退休职工丧事办理程序》

海洋所离退休职工丧事办理程序

离退休职工逝世,丧事办理以逝者家属为主,离退办协助遗属办理丧事。当离退办接到遗属通知后,一般工作程序为:

1、首先报告离退办分管所领导和人事处领导,然后会同人事处、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去医院或遗属家里进行悼念和慰问,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离退休干部丧葬处理有关规定,商议丧事办理的有关事宜。

2、与遗属商议以下主要内容:

(1) 提醒遗属办理死亡证明(医院或街道办事处出具)、注销

户口证明(居住辖区派出所办理);

(2) 协助遗属电话通知殡仪馆,根据遗属意愿预定:殡仪车(不

同档次)、棺木(不同档次)、告别厅(大中小)等;殡仪馆电话:84884444

(3) 确定火化时间。若当时定不下来,遗属可另行通知离退办

或所人事部门。

(4) 如果遗属此时提出其他与丧事本身无关的困难问题(如住

房调整、子女调动、困难补助等),可告知待丧事处理完毕后,由所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国家、单位有关政策、规定按程序研究处理,此时不予答复。

3、确定火化时间后,由所人事部门拟发讣告。讣告内容简要介绍逝世者姓名、职务、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原属何部门、何处室、享年、逝世时间、逝世原因、何时举行遗体告别、所内何时发车等。讣告拟好后,经人事处长审阅后及时贴出(讣告用纸不应小于A4纸)。

4、由人事处负责安排所内参加告别仪式的人员、车辆,重要人员(建所元老、老科学家、老领导、老专家等)的遗体告别仪式要通知所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并负责带队前往殡仪馆。

5、所综合处负责安排所领导参加告别仪式的用车。

6、离退办同志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前,提前赶往殡仪馆,协助遗属做好之前准备工作(包括:办理缴纳手续费、鲜花挽联摆放、骨灰盒选购等等)。若遗属提出用车,可与离退办协商解决。

7、告别仪式之后,离退办同志协助安抚遗属,晚于其他参加告别的人员离开殡仪馆,在离开遗属之时,叮嘱他们保存好火化证明,择日到所里领取抚恤金等事项。

8、海洋所人事处等相关部门承担规定以内的单位租车费和单位赠送花圈、挽联等有关费用,其他各项费用由遗属承担。待丧事处理之后,遗属可由离退办同志带领,经人事处到财务处领取丧葬费、抚恤金及其它等费用。按照青岛市规定,丧葬费为1000元, 抚恤金为10个月的基本工资。

9、厅局级以上老干部、老红军、老领导、院士等逝世,根据遗属意愿,可先后联系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局和青岛日报社,按照有关规定刊登讣告。离休党员同志逝世,根据遗属意愿,可在遗体上覆盖党旗。

10、遗体告别仪式程序(一般由殡仪馆人员主持):

(1)将遗体推进鲜花丛中,悬挂遗像,摆放好骨灰盒 (空的)。

(2)摆放好花圈、挽联,(面对遗像)遗像左面为亲属送的花圈,右面为单位、同事、好友送的花圈。

(3)奏哀乐。遗属在遗体左面(面对遗像)一字排开站好。参加告别人员,佩戴白花或手持鲜花(遗属提供),先领导后群众依次按3-5人一组,面对遗像三鞠躬,再由遗体右面缓步之左面,与遗属们分别握手致意,然后离开告别厅。

(4)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参加人员集体乘车返回海洋所。

11、善后事宜:

(1)遗属(老伴)没有工作的,由所人事部门按有关文件精神,办理生活补贴手续。

(2)自费用药巨额或造成家庭困难的,遗属可填写报告,申请我所离退休人员《特困基金》,享受一次性补助,具体额度由《特困基金》工作小组讨论决定。

海洋所离退办

2005年12月23日

安抚逝者家属篇四
《临终关怀》

给生命以尊严-------关于临终关怀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

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

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对人类生命构成巨大威胁,而患了癌症的人,其生理及心理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且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主体,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对临终者的关怀,或者说是对“快要死的人”给予关怀,关怀的内容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

临终关怀的英文是“Hospicecare”,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临终关怀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学者们对这一词的译义也不一样,有的译为“招待所”,有的译为“济贫院”,有的译为“死亡医院”,“重危病人医院”、“安宁院”,在香港译为“善终服务”,台湾译为“安宁照顾”,在中国大陆“临终关怀”一词由天津医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提出,经过几年的实践认可及交流。

“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临终关怀的概念含义有二:

其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它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目标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珍惜有限的人生时光,能够少痛苦,甚至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其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临终关怀又可分为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其中尤其是解除病人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适应角色的转换,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祥、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达到更理性,更平静地接受死亡。

同时,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医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各方面给予病人帮助和关怀,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一保护生命、光大生命的新学科、新服务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临终关怀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林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但它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照护)和发展规律,其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弥补现行医疗保健体系忽视临终病人需求的缺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医疗保健体系更趋完美。

临终关怀作为光大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型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症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常见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主要来自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临终关怀对躯体疼痛的处理的原则是,以患者无痛苦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

对精神上的痛苦,通过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主动倾听病人诉说,而后根据病人心理状况予以解脱,使其安度余生。

美化生活环境,慰藉患者心灵。临终作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优死,安乐”,因而,临终关怀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遥自在。美化生活环境主要包括:温暖舒适,整洁明亮,气味宜人等诸多方面。

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解除心理压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加强关怀照顾,安抚患者家属。病人临终前后,其亲属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安抚照顾患者家属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一方面,通过对病人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以安慰,另一方面要使家属尽早对病人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从而使病人“善终”,使亲属心慰。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93年香港临终关怀医院-南郎医院定义道: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及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它是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 可见,临终关怀包含的主要观念无非是以下5个方面,让我们从这5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我们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1、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

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

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

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闻临终讯息时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大致还会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一、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二、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有时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三、孤独产生的关怀需求,虽然病人有时会有静一静的想法,不过基本上病人并不希望这种静一静被误解为喜欢孤独的反应,事实上病人十分担心陷入孤独当中被家人遗弃,只是心中又不想因为害怕孤独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又想又怕的反应是家人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四、不希望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因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贡献价值所在,当然不希望由于生病就成为家人的负担,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时家人就必须从照顾的想法、方式到行动,想办法让病人产生参与感并介入其中,这样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积极实践自己的生活。

安抚逝者家属篇五
《绷紧安全这根弦》

绷紧安全这根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2日 01 版)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安抚逝者家属篇六
《绷紧安全这根弦》

绷紧安全这根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2日 01 版)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安抚逝者家属篇七
《追悼词》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一位十分敬业的好干部、一位深受群众信赖的村党支部书记——×××同志。

×××同志生于1956年11月,于2012年3月8日凌晨因意外车祸事故不幸去世, 享年58岁。

×××同志高中毕业后,积极应征入伍,1980年7月入党。1992年以来,先后担任下管村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先后被当选为乡、镇人大代表、党代表。

任职期间,×××同志忠于党的事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一心为民,精诚团结,紧密配合,组织和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扎实地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拓宽致富门路,带头脱贫致富,带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迈上小康富裕的道路,为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期间,在水权管理、设施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党工作的一生,为民谋利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干部,群众失去了一个好支书,家庭失去了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他那种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为人正派、真诚待人的高尚品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光辉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我们为他的家庭一夕之间痛失三位亲人感到深深惋惜,为我们党失去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而感到痛惜。

痛定思痛,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同志家庭的安抚工作,向全镇广大干部发出倡议,人人献出一份爱,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伸出援助之手、爱心之手,帮助这个遭遇大灾大难的家庭度过难关。

温家宝总理说过:“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们期待遇难者家属能正确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充满希望,鼓起生活的勇气,尽快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用希望和信心撑起这个不幸的家,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向×××同志及遇难亲属表示沉痛哀悼!

向×××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同志安息吧!

安抚逝者家属篇八
《请让我哭泣——如何安抚丧亲者》

请让我哭泣——如何安抚丧亲者

别让我做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

请让我哭泣

请让我讲述逝者过世前发生的事

别强迫我匆促的做任何决定

即使我的行为变得怪异,也请有点耐心

请让我看到你也是同样的难过

我在动怒的时候,不要漠视

不要尽跟我讲些客套话

请听我说

我若有冒犯,无礼和不够体贴之处,请多包涵。

无论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祈祷。

——《丧亲者应享的权利》

当我们接到消息,说某个认识的人死去时,随着心思快速活动,我们会经历种种反应。那可能是震惊、愤怒、歉疚,或是一种深刻、拉心扯肺的伤痛。当这些复杂的感受从心中划过,我们会开始想到逝者的种种,为他们哀痛。想要做点事情——任何事情——来抚平这样的痛苦。但不幸的是,我们通常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要迟疑尽快联络

最最重要的,是尽快和遭此打击的人联系上。对丧亲者人来说,第一时间的接触,是

他们得到支持的最重要因素。收到丧亲之痛的人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力量和支撑,就像植物依靠阳光而得以生存、茁壮。我们必须伸出援手,丧亲者才能够从我们身上得到力量。

如果距离不成问题,就应到场,倘无不妥,就立刻去探视丧亲者。当然,有时候两地相隔,这是办不到的,若是如此,那就打通电话或写封信去慰问,不要迟疑。

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每次有亲人过世,来安慰的人总会让我们惊讶。他们总是我意想不到的人。起初,我会对某些近亲好友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他们竟没有在我悲伤的时刻有所表示。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悲伤会让那些关系特殊的人手足无措,而真正来的人则比较适合帮忙。关系密切的朋友往往悲不自抑,内心犹豫,而未能到丧宅走动。他们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不由自主上门来吊唁的人,更能有力地为丧亲者打气。因此,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以确定是不是要去安慰人家。

英文字的“安慰”(comfort),是由两个拉丁字根“com”和“fortis ”组成的,意识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亲友过世时,丧亲者强烈地需要安慰,而最亲近的家人却往往无法当彼此的后盾,因为自己也悲不自胜。

有时候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在这种场合不算核心要角的人——反而能付出援助、能量和气力,这常常是那些心力耗竭的至亲所拿不出来的。

例如,幼子罹难,为人父母的受到如此打击,要想彼此扶助,常常难乎其难,他们也许不但不相互扶持,反倒拖拽住对方,往下拉扯。一位社会助人者将这种情形比拟为两根弯曲的棍子,弯曲的部分就是它最痛苦的部分,支撑不了任何人。

一位儿子去世的父亲说道,当他度过了还算不错的一天,快要重见天日了,太太却往往还在窒息的边缘苦苦挣扎。狂暴的拉扯会把快要脱困的人拉下来,引起怨憎,依次又产生愤恨、歉疚和无数负面的情绪。

因此,我们先别以为对方家里人那么多,而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对于丧亲者来说,外来的协助是极为宝贵的,温柔地伸出援手吧。

拥你入怀

再多的鲜花,再多的膳食和慰问卡,都无法取代你个人的同在。心中的温暖,一种特定的慰抚作用,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伸出手来温暖地触碰,被坚实的臂膀拥入怀中,一同落泪,都格外能够抚平悲伤。

我婆婆葬礼的那一天,一位侄儿带给我的肢体接触,让我明白这种身体带给心理的支撑的重要性。那是一个酷寒的十一月天,气温不到华氏十度(摄氏零下四十度)。定居在加州的丈夫和我,身上只有最单薄的衣物,我穿一件质料很轻的外套,我丈夫则是平常上班穿的西装。萧索的墓园里,冷风呼嚎着,大地冰封,我们下了车,脚下吱吱嘎嘎地响。

侄儿大卫为我们开车门,我们下车,他没有走开,反而把大衣拉开来,张开手臂将我们拉向他的身体。大卫块头很大,很轻易地把我们拥入怀中,用大衣阻挡寒风。我们并立着,一直到葬礼结束。

每次讲起这件事,我没有不为之哽咽、热泪盈眶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卫的体温给了我们温暖,而是他那双臂膀带来的庇护,还有那份细心体贴感动了我们夫妻俩,让我们的哀痛好过了点。

当最需要的时候,不同辈分的人相互伸出援手,我很感激那些时刻和记忆。

化解这世上的不幸

卡尔·孟宁格(Carl Menninger )曾说,我们的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化解世界上的不幸。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提供这么做的机会。有时很花力气,有时却轻而易举,有时是在葬礼时用大衣拥着自己的亲属!但是很多人却因怠惰、害怕或自私而裹足不前。

帮助一位遭受丧亲之痛的人,就是在化解这个世界上的不幸。那可能会耽误你的计划,打乱了你的行程的安排,但是帮助别人是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便是给你的犒赏。

罗伯·温宁嘉在《希望的礼物》(A Gift of Hope )一书中,谈到了如何从打击和心碎中熬过来。他采访一百多人,想明瞭他们何以能禁得起生命中重大的悲剧事件。结果有个重要的发现:那些人总是记得某个扶助他们、并且带来希望的人。

露薏丝·卡柔(Louise Carroll)于《安慰》一文中也写道关于哀伤的人,“虽然看不出他眼中含着眼泪,但是身体上的触碰和爱的关怀一定让他的内心为之温暖。往后,他也许记不得当时人家说了什么,但他将会记住那份温暖和亲近。那将会有一层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帮助他度过艰难的时光。”

爱的油膏要怎样才能创造出来呢?只要真心关怀,有助人的意愿、倾听的双耳、诚挚的祈祷,和尽可能到场与他们同在。

初接触到丧亲者,要对他们开口说些什么是很难的,很多人会回避他们,因为想不出该讲什么话才适当。似乎没有任何话语和措辞是对劲的。但是用不着那样,你只要讲出心里的感受就可以了。圣艾修培里曾经写道:“唯有带着真心看待事物才能看得正确,光凭肉眼是看不到要点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太会隐藏自己真正的感情。当我们询问一位痛失所爱的人最近好不好?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可以。”我们要越过这些刻板的答案,探出真情。

与你同在

有时候拥抱或握手所能表达出的切身感受,要比话语来得好。我常问那些丧亲者,什么是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讯息,他们总是一再地说,那时人家讲了些什么话都不记得了,但是那天来到家里的人,他们总都记得。

到丧亲者家中吊唁时,态度要委婉坦然,有同情心。同情心是指从怜悯进入到感同身受,是用一种温厚的方式对他们敞开胸怀。这意味着要把个人的忧虑和需要搁一边,完全把自己腾出来,与丧亲悲痛之人“同在”。

表达同情通常是什么话也不要说。我看到一位牧师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牧师来到逝者的床边,和亲属们一起祷告之后,便进到客厅,脱下外衣,解下领带,然后在

一张摇椅上坐下,一言不发。

我们安宁疗护的义工一看到那位牧师坐镇下来,便明白自己该做的已经告一段落,不必再逗留下去。牧师会照料逝者的妻子,一直到其他亲属赶来。他并没有说什么话,但整个屋子都能因他的存在而感受到那份悲悯。

我叔叔过世的那天晚上,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年轻人前来吊唁,自称是我叔叔十年前中学教过的学生。他说我叔叔是个好人,一位很好的老师。之后他就在屋内的角落坐下,整整逗留了四个小时。

到最后,那位年轻人默默地跪在叔叔的灵柩旁边,之后才辞去,我叔叔一家人和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么漫长、悲伤的四个小时里,那位年轻人什么话也不必说,他的同在胜过千言万语。

附录——

不得体的客套话

人们在内心不安或讲不出话时,通常会说些陈词套话。我和很多有过丧亲之痛的人谈话得知,当一个人刚刚失去所爱时,最不适宜向他们讲些客套话。老掉牙的客套话太做作,太没有意义,一点都帮不上什么忙。事实上,那会让哀戚的人觉得不被人了解,更感到孤单。

请不要说:

时间会治疗一切。

看开点吧。

你心爱的人已经上天堂了。

老天决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了的。

请你节哀。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一切都会没事的。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

请改说:

你一定感到这样的痛苦没有止境。

这种痛苦实在太令人难以承受了。

你心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还很痛苦!

你一定觉得非常的苦。

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

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像你现在的感受。

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我明天再打电话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安抚逝者家属篇九
《先进调解案例》

湖州市优秀人民调解案例评选呈报表

报送单位(盖章):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报送时间:2012年11月7日

安抚逝者家属篇十
《关于临终关怀》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

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

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对人类生命构成巨大威胁,而患了癌症的人,其生理及心理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且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主体,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对临终者的关怀,或者说是对“快要死的人”给予关怀,关怀的内容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

临终关怀的英文是“Hospice care”,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临终关怀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学者们对这一词的译义也不一样,有的译为“招待所”,有的译为“济贫院”,有的译为“死亡医院”,“重危病人医院”、“安宁院”,在香港译为“善终服务”,台湾译为“安宁照顾”,在中国大陆“临终关怀”一词由天津医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提出,经过几年的实践认可及交流。

“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临终关怀的概念含义有二:

其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它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目标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珍惜有限的人生时光,能够少痛苦,甚至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其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临终关怀又可分为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其中尤其是解除病人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适应角色的转换,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祥、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达到更理性,更平静地接受死亡。

同时,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医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各方面给予病人帮助和关怀,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一保护生命、光大生命的新学科、新服务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临终关怀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林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但它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照护)和发展规律,其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弥补现行医疗保健体系忽视临终病人需求的缺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医疗保健体系更趋完美。

临终关怀作为光大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型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症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常见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主要来自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临终关怀对躯体疼痛的处理的原则是,以患者无痛苦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

对精神上的痛苦,通过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主动倾听病人诉说,而后根据病人心理状况予以解脱,使其安度余生。

美化生活环境,慰藉患者心灵。临终作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优死,安乐”,因而,临终关怀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遥自在。美化生活环境主要包括:温暖舒适,整洁明亮,气味宜人等诸多方面。

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解除心理压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加强关怀照顾,安抚患者家属。病人临终前后,其亲属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安抚照顾患者家属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一方面,通过对病人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以安慰,另一方面要使家属尽早对病人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从而使病人“善终”,使亲属心慰。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93年香港临终关怀医院-南郎医院定义道: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及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它是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

可见,临终关怀包含的主要观念无非是以下5个方面,让我们从这5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我们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1、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

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

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闻临终讯息时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大致还会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一、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二、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有时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相关热词搜索:安慰逝者家属 逝者家属感谢信 安慰逝者家属的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安抚逝者家属”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安抚逝者家属"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81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