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于丹对节日感悟

于丹对节日感悟

2016-02-11 15:53: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一《于丹感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于丹对节日感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一
《于丹感悟》

于丹——心不狠则站不稳。

你该学会的十六件事:

1、学会绝情,该滚的就滚,该留的就留。

2、学会孤独,没有谁会把你当宝护着,世界总是孤单的

3、学会坚强,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活得漂亮,自己笑给自己看,自己哭给自己听

4、学会忍耐,该闭嘴就闭嘴,该沉默就沉默

5、学会珍惜,知心的朋友已经不多,如果再走,就真的只剩下自己了

6、学会视而不见,恶心的东西选择忽视,厌恶的东西选择屏蔽,不会再有人让我不快乐

7、学会满足,所谓知足者常乐也

8、学会独立,不能再一味的麻烦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

9、学会长大,不能再那么任性,那么幼稚,那么孩子气

10、学会认真,认真的对人,认真的对事

11、学会慎重,不该认识的人不要认识,不该插手的事不要插手

12、学会忘记,不能活在过去的时光中,记忆已经逝去,继续现在的生活

13、学会放弃,有些人永远不属于自己,那么就痛快的放手,别拖泥带水,这样不但连累别人,也累垮自己

14、学会冷血,只对对我好的人好

15、学会比以前快乐,即使难过,也要微笑着面对

16、学会残忍,该杀的就杀

于丹的话:

1、满桌佳肴,你得有好牙;腰缠万贯,你得有命花;

2、赏一路风光,你得走得动;拣一座金山,你得能够拿;

3、垄沟里刨食的是条好汉子,病床上数钱的是个傻瓜;

4、千里纵横,你总得有个家,万众首领,你也得有个妈;

5、委屈烦恼,你非得有人听,出色得意,你还得有人夸;

6、酷毙了靓绝了,你要有人爱,摔倒了失足了,你得有人拉;

7、结怨不如结缘,栽刺不如栽花;富贵不如福态,高寿不如高兴。

于丹感悟:

1、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饭店60块,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2、真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

3、成功有个副作用,就是以为过去的做法同样适用于未来。

4、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兴致。

5、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6、说真话的最大好处就是你不必记得你都说些什么。

7、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8、真正的领导不在于谁能领导多少君子,而在于谁能驾驭多少人。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二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盘古开天地

中国有个远古的故事,叫盘古开天地。传说“天地混浊如鸡子(鸡蛋),盘古在其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也就是说,天每天长多少,地每天长多少,盘古每天也长多少,并不因为天高地阔而感到人的渺小。盘古在其中,一日而九变,一天之中,他的生命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我们今天为什么感到自己的生命是贫瘠的、脆弱的,是因为我们停止了生命的成长。我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五六十,黄土埋半截。这些话都在暗示,我们可以不成长。你要是给自己这种暗示,意味着你在这一刻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盘古与天地同长,从容不迫,每天都在长,长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分开了。那时,天极高,地极厚,中国开天辟地是靠盘古顶天立地把天地分开的,所以对盘古有一个人格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神与天,圣与地”,这是中国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之一。 神与天,圣与地

大家从小听过“神圣”这个词,但神与圣不在一个层面上。“神与天”,是指我们在生命的宇宙长空上要做个神;“圣与地”是指在社会人生的大地上要做个圣贤。

什么是神仙?什么是圣贤?我们用另一个概念说,这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儒道兼济”。儒家就是要让我们在大地上像圣贤那样认同规则,担当使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什么是神仙?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一个人虽然生命短暂,但如果精神可以磅礴万里,那就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在。一个人怎么做到顶天立地?就是在社会人格上像儒家那样崇高,在自然人格上像道家那样自我飞跃,这就是儒道兼济。

人最好的状态,是八小时之内穿上职业装,像儒家那样去敬业;八小时之外穿上休闲装,像道家那样去颐养天神。人该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时,就当个圣人;该留连山水自然,放飞梦想的时候,就做个神仙。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辽阔的天地格局。什么叫格局呢?我们说某某工作有局限,思想有局限,何为局限?是一个人的格局较小。领导挑剔你,同事找你麻烦,只能怨自己生命格局不够大。中国文化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成全了我们生命的格局,学习它的长处就是学习它的与天地同生共长,学习它的与神圣同在,学习它的儒道兼济。儒与

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人生命河床的两岸,人尽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不要怕矛盾冲突,有越多的矛盾冲突,就会有越大的生命宽度。我们为什么要谈文化?文化不是我们拿来炫耀的孔雀羽毛,文化不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文化其实是我们人格格局的成长,文化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净地。

我很敬仰庄子的一句话:“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能照见世间万物,看看九江甘棠湖,其实它只能在一种情况下照见,那就是在它安静的时候。那些湍急的河流溪水,它照得出来吗?当溪水冲击悬崖峭壁时,当大海哗哗地泛起很多泡沫时,什么也照不出来。人心也是一样,“圣人之心静乎!”(庄子语)陶渊明心静,所以他拥有田园。我相信,文化是不可泯灭的,我们需要做到的不是灌输,是唤醒,一唤醒,它随时都可以点燃,所以中国人这种天地格局,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日三省乎吾身

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吾身”。有人说,每天反省多累?孔子真的说了三件事需每天反省: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二是“与朋友交而无信乎?”跟朋友交往,我做到守信了吗?我答应人家的事,能做到“重然诺”了吗?一诺千金,生死相托,这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品格。今天社会为什么存在欺诈?存在信誉危机?无诚信罢了。有欺诈的人只要犯一次错,就没有下一次,所以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三是“传不习乎?”我是否通过学习,把人家传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我的生命是否成长了?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三重角色的考察:第一考察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尺度是忠诚;第二是伦理角色,尺度是守信;第三是考察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尺度是学习。如果每个人每天不多问,就问这三件事,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挑剔的机会就会少好多。如果每天反省自己,就会使自己保持在清醒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忠恕之道

《论语》教人的道理特别多。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老夫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只是忠和恕罢了。(下转三版)

朱子注解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随之,再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叫推己。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

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

我们的社会处在两条钱中间,最底下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它确保公民的安全与公平;最上面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它提升我们因为自律而获得的崇高感。忠恕是上面一条线,没有下面那条线根本行不通。那些伤害小学生的恶性事件,那些矿难中的黑心矿主,那些食品造假的人,你能宽恕吗?这些须诉诸法律解决。在此底线之上的,靠道德解决。如果我们真的善于学习古典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古圣先贤穿越千古尘埃,来到今天帮助我们。

二人成仁

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里,重中之重,出现一百零九次之多的字,就是“仁爱”的“仁”。“仁”字简单,但这里有一个很深的道理,二人成仁。什么是“仁爱”?就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跟人之间最简单的关系: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最亲近的是两人,最冲突的也是两人。把两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孔子学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说是“爱人”。又问,我用好多的财力施舍于人,叫仁爱吗?回答说,不是。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孔子学生又问,我该怎么做?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融会贯通儒释道

是中国文化最高境界

孔子说:我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不破坏社会的法则,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标准,从心所欲是主

观,不逾矩是客观。此时,社会与人的内心终于达到和谐,一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梦想水乳交融、内外合一,这才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庄子说:外化内不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生存,一个人在内在层面要承担责任、认同使命。在社会中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你要去遵守,就要求外化。什么叫外化?就是与社会相融合。怎么外化而内不化。举个例子,三锅滚开的水,往第一个锅里扔进去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里扔进一个生的胡萝卜,第三个锅里扔进一把干茶叶。生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软的,鲜嫩的,但被煮开后变得硬邦邦,正如我们有些人被生活煎熬之后态度冷漠,对生活变得充满了指责,抱怨。第二种人就像胡萝卜,本来是很漂亮的,但被水煮呀煮呀,煮成了胡萝卜泥。我们有些人在生活的煎熬下,最后变得失去自我,没有了梦想,这就是“外化内也化”。而第三锅水里投进去的干茶叶,在水里舒展开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一锅香茶,这就是生命相逢最好的状态—— “外化而内不化”。

儒家教我们人与社会,以社会安身立命;道家教我们人与自然,自然超越身心;佛家教我们人与自我,以心灵为基点建立真正的自我。文化不是诘屈聱牙的古文,如果我们把这三点都学会,中国文化就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恭、宽、信、敏、慧”

成就大智慧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要了解别人,懂得人心。有五者行于天下,仁就算做到了。

恭,即“恭则不侮”,即你对他人毕恭毕敬的时候,你自己的生命是不会招致侮辱的。现代人越是精英越会愤怒,其实这是一种“符号性愤怒”。天长日久,愤怒就长在脸上了。谦恭不是做出来的,是内心的态度,越是人格大的人越是很谦恭。

宽,即“宽则得众”,心宽而后乃容。平时就得“宽”,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才能“容”。“习惯性”挑剔的人,永远都往坏处想,就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戴。

信,即“信则人任焉”。即谁守信用谁的职业生涯就宽广,人们就会任用你给你机会。我在大学教书,发现多年后,当初的生活委员往往混得比学习委员好。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生活委员情商高,而与人相处体现的则是情商。

敏,即“敏则有功”。即谁敏锐谁就能建功立业。敏锐是一种大通达,敏锐能提高效率。孔子的智慧无非是有个思维方法——叩其两端而择焉。也就是说一事当前先权衡这件事最大的利弊是什么,坚持或放弃会有什么好坏。

慧,即“慧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足以使用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方说团队领导,谁能看得见个人的精神价值,物质利益足以分享,谁就能带得起团队。

恭、宽、信、敏、慧,“恭”和“宽”教我们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教我们的是做事的态度,“慧”教我们的是做官的风范。五者兼具,你就会成为大智大慧之人。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三
《于丹 读书感悟》

百善孝为先

读于丹《<论语>感悟》--孝敬之道有感

于丹教授用诙谐幽默、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透彻而又入木三分作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解析和经典的诠释。对于《论语》以前我只是片面、部分的了解罢了,觉得这些之乎者矣的文言文是那么地深奥难懂、枯燥乏味。可当我读完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后,她的一番独到的见解,使我真正体会到《论语》中所蕴含的“朴素和温暖”。同时,对她的聪明和睿智由衷地发出赞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看完后发人深省,我对于书中的“孝敬之道”感触颇深甚多。于丹教授咬文嚼字地把《论语》中的孝道分析地淋漓尽致,她用细腻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之基本—孝道,虽然从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吹捧的话语,但却能给予人以心如暖炉、爱如茉莉的美好情感。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当今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又能为父母尽多少的孝道呢?我不禁沉思着„„

书中所例举的“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诠释了父母无私而又伟大的爱。看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酸痛,这就是我真实的写照啊!“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只有当自己身为人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论语中的“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一句深深的打动了我,它教育我们,一定要将父母的生日铭记在心。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有机会就应该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做儿女的还有多少时间与机会,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尽孝呢?是啊,父母亲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奉献着,无论什么时候始终都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用他们一生的爱去牵挂孩

子。而我们做子女的能做的就是—不管再忙都得抽时间好好地多陪陪父母,以孝为行,以敬为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么催人泪下的一句诗,多么令人回味的道理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牢记这句话:“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记住这句话,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快乐了,我们自己的心也得到安慰了。让我们祝福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幸福安康!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四
《观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有感》

观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有感

本次视频公开课主题为千古明月,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有过多少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来为我们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一轮明月之下,我们有了今天相聚的理由。都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明月是见证古今的,明月之光也是遍洒全球的。但是宜春这个地方,对月亮特别钟情,人人都有自己眼中之月,人人都自己心中之月。既然这里的人爱明月,那么明月就能够入心。所以我今天与大家沟通的题目就叫《明月在心》。说起月亮这个形象,最早从《诗经》就开始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那种美好的月色,月色下的佳人,这都是多么长久的传奇。我们的多少神话中都有明月。比如,宜春就有一座明月山,它因山本身得名,因月儿这个人得名,还因为嫦娥奔月的神话而得名。嫦娥是中国人的嫦娥,有那么多的人知道这个神话。今天我们冲天的火箭,仍然是以嫦娥命名。宜春人愿意以自己的多情留住嫦娥,从这里起飞,对她的身上的眷恋,她温柔中演绎的神话,又更多地带有宜春本地的色彩。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的心可能也还会牵挂宜春这个地方。

今天这个时代,大家看到是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忙于一些利润和数字,忙于自己当下的世俗功德,还有多少人有一线情怀和眷顾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静静于一轮清晖之下,仰望天穹呢?但是宜春有这种情怀。这是我到这里来,特别要对大家致敬的地方。就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宜春还能推出主题为情月相融的第三届月亮文化节。人间有情,明月为证。但是,我们今天看月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人间用技巧的事情越来越多,真正动情用情义的事情却在减少。所以心系明月,既是中国自远古以来,一种久远的人文情怀,是我们内心的一份温柔感动,是天人合一交融中的神思,也是不朽的浪漫神话在今天的绵延和演绎。

虽有了更多的时间,但我们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留给自己与月亮相逢的时间?很多的人把节日过成了假日。放假,放假,双休日的假日也就是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但节日不是假日,节日中充满了那种我们对于远古的肃穆、庄严,充满了我们内心平日里不能涌起的温柔与感动。在传统的中国,在朴素辽阔的乡村,但凡有节日,就会有庄严的仪式。人们祈福、人们祭天,人们见证自己亲人之间那种最深切的祝福。每个节日都是红红火火的。我们今天可能说那些节日中含有迷信的成份,它可能是粗陋的、可能是简单的;我们今天可能对乡村的节日、乡村的仪式充满了不屑,但我们可以问一问今天城市的白领,我们多久没有庄严的仪式了。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模式化。在一些大都市,我们能看到,从公路、楼房、立交桥,到人们的名车、名房,到人们穿的名牌西装,中国的北京、上海和纽约、伦敦、巴黎,任何一个城市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当整个世界在生活方式上趋同的时候,我们也面临一种恐惧,就是我们内心这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让我们可以幸福温暖的依据是不是正在减少,人是不是衣食无忧就一定能获得生命寄托的快乐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从太阳坠落之后冷静下来,仰望天空,去真正感受万古明月随清风入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依然能有一点怦然心动。所以我说,宜春找了个好的节日。第三届月亮文化节是与全球同步,到时全球华人同在欣赏一轮明月。其实明月是一个珍爱的理由,在明月之下,我们会照见心中那些隐秘的欢喜和忧伤,我们会顺着人心上的纹路触摸到千古以前那些不死的诗魂,所有浪漫的神话不再被人耻笑,它引导我们放飞一束目光,去追逐、去祝福,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广寒宫中的一个故事。

所有的这一切,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中久违的。所以明月是什么呢?从月亮的本体上来说,中国的哲学从来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这个天人合一,从来都是讲究阴阳相生的。中国哲学最早的起源就是在对立与冲突中找到平衡,找到循环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它永远不是单一的,不是停滞的。所以,中国最大的事物就是阴和阳。而整个天空,白昼属于太阳,夜晚属于太阴,太阳文化和月亮文化共同构成我们的阴阳相生,而月亮本身最大的意味就是盈亏相

大家可以想一想,今天的人,可以有烦恼,可以有愤怒,但是我们还有一种典雅的感伤。感伤其实是一件很高级的事,他不一定是关乎失业或者是失恋,他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理由,它只是你生命中一份柔软的悲缅。所以跟明月相处,不管它照见的是喜是忧,明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理由。明月是从千古而来的,今夜月是曾经照古人的。那些悲欢离合,我们至今不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也不知道“江畔何年初照人”,但是我们只知道,明月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我们仍然知道“圆满光滑不磨影,挂在青天是我心”。如果今天,我们还能够在每一个日子里,赏满月,赏残月,揽明月在心,我们能够放下每一天白天辛苦的操劳,放下阳光下的责任、意义和价值,然后用明月清辉打磨自己的忧伤欢喜,那我们一定会多一种轻盈的力量。审美,其实是疲惫生活中的一种旧俗。你觉得太疲惫、太劳累吗?我觉得睡觉是不管用的,你还不如去这样的审美中,完成一次穿越。明月千古以来都不喧嚣,它寂寞地挂在天上,等待着人来相遇。

我们今天终于就有了一个以“月亮”命名的节日,这个节日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是情月相融。让每个人唤起内心的情愫;以月亮的名义去分担忧伤、去增加欢喜;以月亮的名义去静观天地;以月亮的名义去热爱诗歌、流连于审美;以月亮的名义去让我们的内心圆满光滑;以月亮的名义去爱李白吧,让我们的心中也练就“七分月光”;以月亮的名义去热爱苏东坡吧,让我们也能“把酒问青天”,从天上的宫阙得到一番彻悟,去祝愿“千里共婵娟”;以月亮的名义去怀古、去祝福未来。今天,是一个圆满之月。一个月之后就是中秋佳节,如果以月亮的名义,我们就可让每一天与明月相许,与明月有一个默契,给自己一个生命的节日。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五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

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六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用孔子的智慧来生活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黄 芳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

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

的基础性工作,财务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正好发挥我细心的优点,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人无压力轻飘飘”,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爱”对待他人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爱周围的人。那么怎样爱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我们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意动怒;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 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我们,与机关的其他同志接触较多,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有的同志对制度、程序不了解,在报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我们在处理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同志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财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只有这样,同志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三、以“内省”规划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里的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师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说现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车子将人的身子压弯,职称、职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车子、职称、职位这些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规划,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状态当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老师用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让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

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七
《于丹讲座感悟》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电脑旁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八
《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九
《于丹在成长中感悟》

画外音:经典是从外在灌输的还是从内心唤醒的?经典是供在象牙塔里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还是温暖朴素的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呢?于丹教授是何时开始学习经典的?又是如何认知这些问题的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经典对于我来讲大概有三重意味,第一,经典其实我理解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是内在的深植在我们日常习俗之中的。所谓学习不过是用一种外在的言语把它激活,把它唤醒,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硬生生的道理从外在的灌输。第二重感受就是经典是在人一生的成长中逐渐感悟,伴随着生命历练而能够演进多重意味的,没有哪一个年纪上说读出来的就是绝对正确,对于经典的研读可能永远都是臻于它的本意,但是永远不可能 完全去还原,所谓见仁见智,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密切相关。第三重感受就是读经典会从一开始的崇敬、膜拜觉得繁复、华丽,读到最终返璞归真、恒久温暖,经典读到最后是会觉得它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敬,但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亲近。

画外音: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我读经典。我喜欢这个题目,因为这里面有“我”在,“我”跟经典的关系离得如此之近,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题目里面有一种生命气息。其实在讲完《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后,我自己也在回过头来想,我和经典共生共长去揣摩、研读,这是

一个多长久的关系。其实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蒙昧,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育读,要去记忆,这个概念都没有。那么先来说儒家,其实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大概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过我死记硬背,都经常是带我去一个叔叔阿姨的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是悄悄地跟我聊说你看,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的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是这个老师。然后呢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好,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就要反省一下,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他也是一种老师,因为可以让你反躬内省。有些朋友经常问我,说你到底是什么时候整个背诵下来《论语》的,我可以说到现在我也不能背诵全部《论语》。因为我对《论语》这种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说《论语》是艰深的、远离的,需要我去敬畏而费很大的力气琢磨的,我总觉得它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画外音:幼年时的于丹在父亲耐心地指导下开始接触了经典,这些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就象身边的父亲一样亲切而温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丹开始逐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司马牛曾经问过老师说什么叫做君子啊?然后孔子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不忧不惧啊,一个人内心没有那么多的忧思、忧惶,也没有太多的恐惧、畏惧就够了。司马牛觉得很惶惑,这么简单啊,做到不忧不惧就能是君子了吗?老师很严肃地反问了他一句话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自己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你以为是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他还不是君子吗?其实这句话要年龄很大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所谓君子坦荡荡,这样一句话从小就知道,但小时候不会懂得那种意思,什么叫做坦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画面字:什么叫做坦荡,就是万事进入心中皆能化解。

一个人毕竟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但做完了以后,叩问内心做到不忧不惧,这在一个这么多变化,这么多忧惶,而且有这么多价值判断的当下,这个标准当真不简单。所以读经典挺有意思的,在一开始觉得真的很简单,不难,读来读去,懂了郑板桥那句话,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会觉得最朴素的道理里面有着它最恒久的含义,其实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说现在我要是跟朋友们聊天,说谁能敢拍着胸脯现在就说我是健康的,这个

标准高吗?要说起来这是最朴素的标准,我们逢年过节大家互致平安,桌上祝酒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祝健康,因为他太朴素了,但是绝大多数人真正问问自己从心理到身体觉得也不能说自己就叫有病,但是不是头晕一下就是颈椎疼一下,要不就是腰酸一下,腿发皱,总而言之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这种状态就叫做亚健康,也就是说我们不见得就是病人,但是我们也不敢就说健康就是我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最朴素的标准在今天往往也显得很奢侈,其实感悟到这一点以后,我是真地从内心越发敬仰圣贤,就是因为他们不用一些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膜拜,要远离,他们不因为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而觉得不可企及,他们是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面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是“仁”解释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又多艰难啊,真是知易行难啊。我小的时候读的时候不明白,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对别人好就够了,“仁”不需要那么高的名分,不需要社会的地位,甚至不需要他手中有太多的钱财,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就是如此简单,这后来被孟子推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这也是孔子说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的、少的、朋友都对这个人对一份依托,有一份依赖就够了,

这就是一个人的人心了。其实这段话我也读到很早,大概十来岁时就读到了,从注释上来讲也不困难,好象也明白了。

画外音:于丹教授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为读懂的一句话,在经过了几十年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大型节目叫《感动中国》每年都会评出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于丹教授是这个节目的评委之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于丹教授更深刻理解了儒家的“仁”字呢?。

2006年末,这一年的推选材料到了我们的手里,我看到这里面有一位人物,她普普通通,一生平凡,是一个农村的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去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并不宽裕,她就跟人家讲,反正我吃窝头,你也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也跟着喝稀饭。但是我不会让你断顿,我每天都会来给你做。这样她日复一日,在这些老人家奔走,那么这些老人中还有孤寡老两口无儿无女,她伺候了他们七领先年以后,有一天老太太从炕席底下拿出一小包安眠药,她说这是我们老两口一直在留着到最终有一天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给自己用的,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做,她自己的四个儿女就这样在身边长大,所以她的孩子们一直认为村里这些爷爷奶奶都是自己家人。所以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孩子从很小时候就跑去给这些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一直这样做,这个时间过去三四十年,那么现在这样一个阿姨自己不过60多岁,但是她赡养过和送走的老人,这些年头相

于丹对节日感悟篇十
《于丹感悟人生》

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崇高,而是因为人很脆弱。当我们日复一日毫无目的地忙碌,过分专注事业发展,专注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会在忙碌中将自己置换成囚徒。日复一日忙碌的事也没有丢,自我却找不到了。停下来给自己一些关怀,积攒力量重新上路。精通琴艺,与会弹多少曲子并没有必然关联。范仲淹一生爱好琴艺,但他毕生只会弹一首曲子,叫《履霜》,就是人踏过霜雪那种曲岑清寒的意境。人们因此送给范仲淹一个外号——范履霜。是他的悟性太差了吗?是他的技巧不熟吗?还是为了标新立异?都不是,只是因为此曲深合心意,足以寄托平生,一曲足矣。人生三重境;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当。人生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人生三错;追求完美,责备求全,苛求圆满。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人生三变;乐极生悲,无事生非,绝处逢生。人生三幸;衣食无忧,身心健康,亲情无限。人生三有;真心爱人,知心朋友,自己。在山里安静不算安静,只有回到都市,身处熙熙攘攘的写字楼中,周围都是喧嚣,你心依然安静,那么你就懂得什么是真安静了。大家活得平平顺顺,锦衣玉食时说快乐,不是真乐,能苦中作乐,才算是得到了快乐的真谛。真水无香,无论我们有多少酒、茶、饮料,喝的最多的永远只是白开水。水最安全、最廉价、最健康,所以人们才比喻“君子之交淡如水”,而人的品德“上善若水”。水可以柔软穿石,可以奔腾咆哮,品白开水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白开水都能品出滋味,有琴有酒有茶的时候,你品出的有趣可比别人起点高哦!我在新书的后记里还提到过一位出租车师傅,他的怀里揣着蛐蛐罐,手里握着磨得亮亮的核桃。坐他的车,听他谈笑风生,那一路真是趣味盎然。我们都在奔波忙碌,但路上也有风景,无趣的人生会觉得忍辱负重,有趣的人生可以举重若轻。重量没有变,但趣味成就轻盈。试试找找今天的“不亦快哉”哦!每个人都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降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于丹:其实这本书是我这几年跟大家交一份卷子。人在忙碌在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在休闲在玩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与意思能平衡的时候,就是生

命的意境。生活全是意义一点没意思的话,是没意境的,但是要是游手好闲一点意义都不创造的话,也说不过去,所以我所期待的意境就是意思与意义的平衡。翻开字典,找到有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就会发现这些字多么耐人寻味:思想的“思”,有所思,指心田里的事情;感恩,从心里发出,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汉语里与情绪有关的词汇,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心里的事。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手机段子,说过节,吹捧、忽悠、拉关系,是桌上三宝,都是在酒里完成的。陌生人相遇,先看名片,是某某局长,于是就给局长敬酒,是某某司长,于是就给司长敬酒,见到部长时,就说我连喝三杯。你认识这个人吗?也许根本不认识,你敬的是这张名片。——《于丹趣品人生》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这样的话:“唯酒无量,不及乱”,酒要把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说一定之规,每个人只能喝几两,一个标准就是不及乱,不要把自己喝乱了就好,不要酒后失言失行,乃至失德,喝到自己的酒量恰到好处就可以,这是一个很宽容的标准。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生活呢?于丹教授认为,首先要找到真实的自己,弄清楚自己的一生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然后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但在追寻的过程要适时放松自己,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追寻不是过程,而恰恰是生活本身!白岩松: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讲真话比较容易,实事求是,既不需要勇气,也不需要牺牲。而讲假话需要很大勇气,因为你骗人要承担后果,搞不好就身败名裂。可我们正好相反,讲假话很容易,张口就来,天天讲月月讲,脸不红心不跳。而讲真话需要极大勇气,甚至需要冒坐牢的风险。一个人认认真真在当下,做自己的事情,至于别人说什么,我想只要是善意的那都是别人的权利,一个人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也要尊重别人的声音,我不着急去驳斥,去辩解去纠正,说我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花在证明自己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时间去做别的事了,与其证明自己不如去做自己。——《于丹趣品人生》职场格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于丹对节日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全集 于丹感悟人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于丹对节日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于丹对节日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93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