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不知不觉的意识

不知不觉的意识

2016-02-14 10:40: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一《意识论》 ...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一
《意识论》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二
《意识和注意》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三
《有意识与无意识》

论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通过身体接收到声音、味道、颜色、触感等信息被意识知道的过程,称之为意识过程。大脑里出现的各种想法、记忆、情绪,都会被意识观察到。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是人类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无意识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约言之,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阈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或无意识不等于无(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多重性、多层次的,意识的反映只是一种主要的和本质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其它形式和层次的反映,它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并不能包揽无遗。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全面认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实际上,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也是形成认识和观念、丰富主体认识结构的重要渠道,它对于意识反映来说,也是一种辅助和补偿的反映形式。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原苏联心理学家B ·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幼儿即如此) ,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同意识在一起并同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一、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能被主体所知觉,并能够用语言思维加以表述;而无意识却不能被人们所知觉,通常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状况。意识是明显的、较为清晰的、自觉的;无意识是潜在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例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问题的人,他的注意力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上,但自行车照样向前行驶。毫无疑问,骑车人的骑车意识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他本人察觉。这就是一种习惯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它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这个例子虽然说明了何谓意识和无意识,但仍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人们表述“无意识”的确切含义。

我们现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物质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这就是说,意识具有对象性。如说认识主体对某物有意识或意识到某物,即是指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对它的实际过程的认识或反映。意识的对象不仅指向外界事物,也包括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人们往往使自己的意识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自觉地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揭示了人的意识中的显意识部分,而忽略了意识中尚未被意识到的那些潜在的部分。其实,远在古代,就出现了对无意识的种种猜测,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就包括了对无意识的猜测。又如柏拉图,就把心灵或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有高低级之分。康德早在18世纪就认为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

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由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看来,人们所熟悉的意识,只是整个意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他把整个意识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而意识仿佛是冰山的尖端,即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它的大部分则淹没在海水之下,那就是潜意识。为了全面地认识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深入地探讨了认识阈限以下的意识。起初,他们把这部分未被人们意识到的意识称之为“无意识”,并为后世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所通用。

有的精神分析学者,主张将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并主张将无意识改称“下意识”,亦译为“潜意识”。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会发现,他所说的“无意识”,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他看来,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的能源中心,是不为我们的意识所觉察的,潜伏在心理结构之深层的潜意识方面。在这里,包含着许多有悖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的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以及各种创伤事件,由于有悖

于社会和文化或会引起个人心灵深处的极度不安,它们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但是,不被意识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显然,在他看来,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主要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把意识起源归结于潜意识而不是社会实践,无疑是片面的。但他也确实说对了一半,即人的意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先民、他人和自己以往认识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的意识。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在人的潜意识现象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意识的沉积,即后天潜意识。这就是说,后天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中的潜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这时,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转化为一种文化潜意识了。

就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而言,在整个意识领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知道,意识和理性思维对外界客体信息的接收总是有限的。它只能接收那些明确的并具有条理和规律的信息,即大量的信息是通过神经阈限下的渠道输入人的大脑的。不过,神经阈限下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上升为意识,而是以潜意识的存在状态,贮存在大脑的深层。有学者做过统计,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收14 - 15条信息,每天能够负载8600万条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只有1%能够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成为意识;其余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脑的思维筛选掉了,而成为潜意识。这些贮存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不容易被思维主体激活与发觉,它们深层地、潜在地和沉睡地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意识则是表层地、现实地和显象地存在着。尽管意识和潜意识在脑中贮存的层面不同,但他们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当潜意识在某种外界的刺激下,就会从沉睡中醒悟过来,不自觉地从大脑的深层,跃进到大脑的表层而转化为意识。同样,如果长期不利用和操作某种意识,它就会渐渐被意识主体淡忘,最后会下沉到大脑的深层,而转化为潜意识。这就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三、潜意识是人犯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这一直是认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在讲人为什么会犯错误时,常常谈到三种根源,即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而在谈到认识根源时,往往把人们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种解释固然不错,但是,当主观没有脱离现实,认识没有脱离实践的时候,往往也会犯某些错误。这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当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会在意识的支配之下,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理性思维,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则不同。

如当我们在思考甲现象时,却突然闯进了个乙现象,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对我们来说,甲现象是意识到的,而乙现象则是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当意识一旦失控或稍有疏忽,乙现象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就发生了错误。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过失。弗洛伊德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说,认为这种过失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的,这就是潜意识在从中作祟。错误或过失,作为常态心理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某种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满足,是认识主体潜意识欲望竭力表现自身出现的结果。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人心深处,

有一股潜流存在,从前我们追究梦中隐藏的意义时,触及到了他们的惊人力量。如今,我们已拥有更多的证据,发现它并不是只在梦中才大肆活动;它在人们清醒的情况下,也不时地表现在过失的行为中。”这种错误或过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失误。人们经常会说错话、读错字。例如,本来想说“李老大爷”,但却说成了“李大老爷”,本来要说“现在开会”,但却说成了“现在散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应有的错误,就是因为有能造成语言失误的潜意识在活动。

(2)笔误。例如,人们本来想写“2006年”,但却写成了“2060年”;本来想写“北京市”,但却不知不觉地写成了“南京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当事人心目中,本来就有“2060年”和“南京市”的潜意识的知识存在。出现笔误,正是这种潜意识现象的表现。

(3)遗忘现象。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遗忘现象,如忘记约会、忘记寄信、忘记还书、忘记还债、忘记地名、失落物品、误取物件、错上火车,甚至会山现“骑驴找驴”的可笑事件,。 总之,人们在认识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头脑中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所以弗洛伊德才说:“总而言之,不管是错误行为、偶发行为或最轻微的和最严重的精神病,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我们都可以将之追溯到那些最可厌的和被压抑了的心理因素。”他所说的这个“心理因素”,就是潜意识。

人类认识史证明,主体认识模式的形成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内化而成的,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认识模式的形成是这样,认识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这样。人们的认识模式形成以后,便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来制约认识,它是自发地、自动地在起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例如,一个只有形而上学认识模式的人,常常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尽管他主观上可能也想辩证地看问题,但是无意中还是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想克服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的制约,

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即用辩证的认识模式取代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潜意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所谓评价,是指主体用一定的尺度去衡量或度量对象。

这里的“尺度”,就是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当人们用明确的尺度去评价对象时,这无疑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光是有意识的,还有潜意识的评价。这种潜意识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了某种价值尺度。人们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一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它是善还是恶,是好还是坏。此时,评价者根本就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理会,自己究竟运用了何种尺度。但实际上,他却已经运用了某种自己也不明确的尺度,对该事物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尺度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无意之中起作用的。例如,一个有满脑子封建道德思想的人,一听说寡妇要改嫁,他就会不假思索地大骂为“大逆不道”。可见,封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在他们的脑子中已经根深蒂固,一事当前,便会自发地起作用。

社本132 陈懋钰 2013728219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四
《第三章 意识状态》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五
《认知理论意识状态》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六
《专题七 如何理解人的意识》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七
《意识四态》

意识四态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虽然现代科学高度发达,检测手段日益先进,然对于意识的深层机制仍旧难以彻底了解。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气功修习中的定境(禅境)的研究更乏深入。

根据我在功中的体验基本上可以把人类意识活动分为四种状态,其中有些是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吻合的,有些则在观念上有所不同。由于是自己在功态中的体验,是否其有普遍意义,尚待科学进一步验证.然在传统的师承讲述中,历代前辈的经验大体是类同的,这个问题希望气功同道与学练本功者共同研究探讨,也希望能协助我,提供此类经验的材料,以进一步研究。

在叙述意识活动的四种状态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类意识。

一类是表层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思想、思维、意念等。它是一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传统气功中所谓的后天意识的概念与此较接近,但不完全一样,表层意识相当于佛家功中所说的前六识。

这类意识不是生下来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借助于表象和概念形成的。

什么是表象?比方说,我们面前有一张方木桌。通过双眼,我们先后见它的外形,是方的,有四条腿,大小、颜色等,这就是表象。那么这些表象在脑子里反映出来,变成了概念:咦,这是桌子。这就是一个表层意识的认识过程。刚生下的婴儿,就不知道什么叫桌子,他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由父母或外人反复教导,才能学会。

另外一类叫潜层意识。这部分意识理藏在表层意识之下,在人类清醒状态下,它往住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睡觉或进入气功态时,表层意识减弱,才能部分显现出来。

潜层意识又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叫潜意识、一个层次叫无意识(这里与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同一名词内涵上有所不同)。潜意识里藏伏着很多东西。比如,关于过去的所有事件的记忆。一般人认为,发生过的事,有的记住了,有的根本没有去记,或记过又忘掉了。现代科学上讲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但这些都是从表层意识的层次上来研究的。事实上,根据我功态的体验,潜意识具有惊人的贮藏信息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贮存千万年、亿万年甚至更广阔、更长远 时空中的记忆信息。而且非常精细,包括你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想念头,一一记录在案。无一疏漏。

当练功进入到高级层次时,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这一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一一掠过,甚至回溯到所谓的前生前世,感到自己在这一世前,还有别的存在方式。这种情况传统气功叫宿命通,知道前生后世了。就功态中来讲,确实能体证到这种情况,真实不虚。究竟是什么道理,用现代科学不好说清楚。有人讲是祖宗万代遗传下来的信息,有一定道理,因为有些片断确实会出现自己宗族里的事情.然而,大多数的记忆与祖宗没有直接关系,至少现象是这样的。

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集体无意识”学说,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共同沉积,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还很肤浅,不能解释大多数的现象和问题。

有人说是幻觉,不好说。练功中确实会出现许多幻觉但幻觉中实际有很多信息在里面,它用了幻觉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部功里不好讲得大深,放在二、三部功里面再进一步论述。

上面讲的是潜意识,能发掘出潜意识,就会激发出许多特异功能。如预知、透视、遥视、他心通等等,根据各人的慧根不同,侧重于某一方面,也有比较全面的。但潜意识还属于现象界的层次,也就是还有形有象,层次不算高,功能也不稳定,有时准有时不准,有时灵有时不灵,按佛家功、道家功的说法,还停留在欲界定的层次,欲界充满了欲望,充满了自己主观的想法,所以还达不到自然而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特异功能者和气功师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再往上不易突破。

潜层意识的第二层叫无意识。所谓无意识就是没有任何分析,没有概念,直接进入事物本体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意识。佛道两家讲的“真空妙有”,“虚无”就是指的无意识状态,按道家功境界讲是转识神为元神,佛家功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或者说转第八识为第九识佛识)无意识开发出来层次很高,这时候出的各种神通(特异功能)比较稳定,而且只有你玩它,它玩不了你,这样就不会被各种功能所迷惑。但无意识的境界不好说明白,要自己去体会

从整体上讲意识分为四种状态:即醒觉状态、常睡状态、深睡状态、元觉状态。现分迷于下。

(一)醒觉状态

也就是我们日常清醒时意识的状态。这个状态下,主要是表层意识起主要作用。在这种状态下,我这个小宇宙与自然这个大宇宙是处在二元对立状态的。潜层意识被压抑了,它巨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在醒觉状态下潜意识就不作功了,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比较明显的如直觉,也就是常说的第六感觉,在醒觉状态下同样会产生,比如说有的人对别人的内心想法有一种直觉。一个陌生人一见面,这个人别看他面上笑嘻嘻,其实心里恐怕不怀好意。或者说,有的人对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种预感,比如西方心灵学研究中有这样一事例。一位研究心灵学的专家在傍晚时开车回家,路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想拐到海边去肴看大海。一般人想想时间晚了,不可能就不住下想了。这位专家研究心灵学,他感到这是自己的潜意识用一种特殊形式提示他继续往前开车会有危险。于是将车速放到很慢,一面观察周围情况,果然,在前面一个急转弯处,一根电线杆折倒在路上,已经有一辆汽车撞毁在那里,如果不是他肯定了自己的直觉,继续快速行车的话,很可能也会车毁人亡。

所以潜意识在醒觉状态下也发生作用,但往往不易觉察。

在梅花易数及其他古代占卜术中,很讲究灵应(或称外应),也就是报据周围情况,以及自已当时的灵感(潜意识)来占断。华山派陈抟祖师的心相与心占术就是运用此类方法。

比如一个人来占卜,如果忽见云开日出,心中一动的话,不用看起出什么卦,就可以断来人所问之事必定困难消解,办事顺利,如果恰逢乌云遮日,则表明事情有阻碍。这叫心占。

或者说给别人看相,很可能这个人表面上肥头大耳,福气很大,但看相的人直觉上觉得这个人要糟糕,那就不必看相,直接断他有灾就行了,这叫心相,这里实际上已脱离了术数的范围,纯粹运用的是潜意识的特异功能。

然则一般人在醒觉状态时,潜层意识功用不明显,很难运用于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唯有修行到极高境界之人,在醒觉状态,也能超越物我的二元对立,达到物我合一的禅的境界(也即无意识)。达此境界,则所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符合宇宙自然的规律,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却绝不会做任何不利于别人、不利于自已的事,不会出问题,这就是已经得道了。

(二)常睡状态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睡眠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按脑电波的图形来分可分为慢波睡眠也称正相睡眠(orthodoxicalsleep 和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正相睡眠的特征是:闭目,瞳孔缩小,心率降低,血压及基础代谢降低,脑电波呈高振幅的同步慢波。全身肌肉松驰,但颈部仍较紧张。正相睡眠根据睡眠深度可分为四期。第一与二期可称浅度睡眠,第三第四期可称深度睡眠,一般说来,儿童与青少年时深度睡眠较多,成年人的深度睡眠极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成年人精力不如青少年充沛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深度睡眠。

异相睡眠的特征是:眼球快速运动,心率和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而不规则,脑电波变为去同步的低幅快频波。虽然在此状态下肌肉比正相睡眠更松驰,但往往很快出现躯体局部抽动、紧张、心率增快,男性阴茎勃起,女性阴道充血兴奋,以及血压突然升高,一般说来高血压患者在此阶段易引发脑溢血。

正相睡眠与异相睡眠是交替出现的,开始先进入正相睡眠80-120分钟,然后转入异相睡眠5-30分钟,如此一夜交替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时间越长,最后一次可持续45-70分钟。对成年人来说,异相睡眠约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

人在正相睡眠期间被唤醒,或者说无梦,或者梦境模糊,记忆率只有5%左右,在异相睡眠时唤醒,则大多说在做梦而且生动通真,记忆率在80-94%。

科学家认为,异相睡眠中眼球快速转动表示做梦,异相睡眠是人恢复疲劳必不可少的。根据我练习睡功中的体验认为,异相睡眠并不是人类较好的休息与恢复方式,正相睡眠中前两期睡眠也不完美,因为异相睡眠中,脑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心率血压基础代谢都提高了。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没有得到充分休息,且容易引起一些夜晚易发的疾病,而正相睡眠中,脑活动上虽处于安静状态,肌肉紧张没有充分缓解,且脑活动的安静只是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更好开发出它潜在的能量。

只有正相睡眠中的第三、第四深度睡眠,才是普通人最好的休息状态,但成年人进入此种状态时问极短,甚至没有。

那么,我们练习睡功的第一步,首先是使身体比常规睡眠更松驰,脑部更放松,从而促使深度睡眠的时间加长,使我们得更好的休息。同时,激发出人体自我治疗的本能,使我们的疾病得到治疗。因为深度睡眠态,已相当接近于气功中的虚静状态,具体来讲,已接近佛家讲的“细住”状态,极个别人在深度睡吸时会转入欲界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进入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态,许多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愈。

一般练习睡功3天到半个月左右,深睡状态可比未练功前延长60-150秒,个别甚至更多,长期修炼睡功者,深睡时间可比平常延长10-30分仲,而进入深睡状态一分钟,效果比浅睡30分钟都要好。

练习睡功的第二步,是超越深睡状态,进入到元觉状态,元觉状态非醒非睡,与自然宇宙合一,是最完美的状态。

(三)深睡状态

深睡状态从特征上讲:心率降至极低,闭目,身体极度松驰,基础代谢也降至极低,无梦,基本上没有表层意识活动。

对于常人来说,一般在睡中醒来之后,没有深睡状态的记忆,所以并不知道深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只有修行有素的人,才有深睡的体验。一般说来深睡的体验是这样的:

首先深睡状态是由浅睡状态进入的,在进入深睡状态的瞬间,往往可以感觉到命门处有一股气流沿着督脉直冲入脑,这时会产生一种黑的感觉,起初是不大的一团,接着逐渐蔓延到全身。凡黑色所到之处,都有一种清凉舒快的感觉,有时还会体验到“空”的感觉。

(四)元觉状态

元觉状态,也称本体状态,是人彻悟宇宙本体的一种状态。道家功里叫入定,佛家功里叫禅定或三摩地。在这个状态中,修行者超越了二元对立,即我与自然对立状态,进入到“真空妙有”的境界。何谓真空,放弃了个体意识,好象自己不复存在了,何谓妙有,自己的心灵融入了宇宙的意识,感觉到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我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是很微妙,很玄妙的“有”。一即无限,无限即一,纳须弥于芥子,化芥子为须弥。在禅宗里把这个境界叫法身成就。

在最初进入元觉状态时,往往伴随着无限喜悦的感受和进入无边无际白色光海的体验。

这个状态的体验用语言是难以形容描述的,能用语言表达的不到此境界的万分之一。必须亲身体验,才知妙味,禅宗把这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睡功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即是此境界,此境界为至善至美,道家功里叫“炼虚合道”。

不知不觉的意识篇八
《职业意识与职业心态》


不知不觉的意识相关热词搜索:不知不觉的意思 不知不觉中的爱 不知不觉类似的词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知不觉的意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知不觉的意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291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