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别云间赏欣阅读

别云间赏欣阅读

2016-02-14 10:50: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一《【阅读欣赏+训练】《别云间》(田K)》 ...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一
《【阅读欣赏+训练】《别云间》(田K)》

1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主题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1

2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题库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 2

3 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二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疏通并感受诗歌内容:

1 2.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

4

5

四、整体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

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

黄昏:残酷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 ........

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

五、画面色彩斑斓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六、经典赏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感情?

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感情

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

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敌众我寡的危急。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 了三个画面依次是?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6.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

“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7.“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二、写作背景: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诗歌经典赏析

1. “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 “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5.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

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三
《别云间 考试赏析》

别云间【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解释:三年来戎马倥惚kōnghū颠沛四方 , 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 , 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 ?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 , 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 , 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灵旗 ] 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2、这首诀别故乡之作 , 表达了诗人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 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诗从回忆三年来的抗清历程写起。“毅魄归来日 , 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 , 感情由悲而壮 , 格调由低沉而高亢 , 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四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题》

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6.“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 “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 “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5.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五
《古诗赏析 别云间》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此诗首联写的内容是__回顾三年征战生活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__哀个人之不幸________,二是_悲国事之不可收拾。

3.最能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强的斗志、大无畏的精神的一联是_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_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3分)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5.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6. 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__战斗行踪; 表现对家乡的_无限眷恋_____。

7.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诗人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气概,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高度的爱国热忱。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六
《诵读欣赏 别云间》

诵读欣赏 别云间

总第 课时 备课人:郭新红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2、把握诗歌主旨。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背诵、理解、感悟、赏析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名句

教学方法:诵读 感悟 欣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

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指导朗诵

1、学生试读诗歌两边,划出停顿节奏

2、指几名学生朗诵,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至熟练

四、设疑自探

学生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学生自主探究:

1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3、诗歌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你由此

会想到那些诗句?

4、《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5、“欲别故乡难”,你认为作者“难”在哪里?

五、解疑合探

1、针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指名评价

3、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明确:

1)、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2)、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

4)、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

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5)、抗清事业尚未成功,母亲妻子尚在,自己踏上死亡之路,再

也难见故园和亲人,表达作者难以割舍的感情。

六、质疑再探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解疑

七、运用拓展

1、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2、学生自编习题,教师择优让学生训练

八、背诵诗歌

九、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七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

古诗二首复习提纲

《雁门太守行》

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运用比喻,"金鳞"与"黑云"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首联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颔联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营,以死报效朝庭。颈联写潜师夜战,一场苦战。尾联写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易水”二字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了潜师夜袭是一场苦战,将士们将九死一生。

战鼓“声不起”写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5、总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问题: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6、全诗共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

7、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出一个怎样的场面?

比喻、夸张。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8、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从哪一句可以读出?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壮美;苍凉、悲壮 颔联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9.“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1、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4、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问: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15、本诗作者为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16、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

17、“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8、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1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1、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别云间》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作者运用典故,“又”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又”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2、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京变窄了。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难见故园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问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5、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7、“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8、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9、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10、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11、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12、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13、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1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别云间赏欣阅读篇八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别云间_教案》

白璧镇一中课时教案

执笔教师 所教班级 总第 课时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招展。

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谁愿意再试试?

生15: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

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

生16: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

生17: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

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 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

生18:(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19: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

生20: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对。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

生2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22: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

生2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

(学生鼓掌)

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

生:(齐)比!

(教师板书:比)


别云间赏欣阅读相关热词搜索:别云间赏析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 别云间赏析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别云间赏欣阅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别云间赏欣阅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294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