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与浮华相对的

与浮华相对的

2016-02-15 09:40:2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与浮华相对的篇一《贫穷与富有》 1、 ...

与浮华相对的篇一
《贫穷与富有》

1、“贫穷”与“富有”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题目回顾: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门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审题立意:洪培欣语文网

(一)符合题意

1.从材料整体上把握:(1)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不同,结果不同;(2)不要把传统的(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孩子(他人),要尊重独特的感受;(3)辨证看待“贫穷”与“富有”;

(4)换位思考。

2.从父亲的角度立意:(1)目的与结果的关系;(2)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来束缚孩子,要倡导独特的感受体验。

3.从孩子的角度立意:(1)保持纯真;(2)积极的心态对待幸福的感受和理解;(3)倡导一种诗意地生活;(4)乐观坦然面对生活。

(二)基本符合题意

(1)知足常乐;(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别人的长处、优点;

(4)透过现象看本质;(5)眼界、视野;(6)亲近自然;(7)代沟;(8)态度决定一切

(三)偏离题意洪培欣语文网

(1)奋斗并快乐着;(2)学会理解(3)实践出真知;(4)逆境与希望;(5)误解;(6)父爱/可怜天下父母心;(7)感恩;(8)欲望;(9)穷人比富人好/仇富心态;(10)自由;

(11)寻找自己的理想;(12)成功在于不满足;(13)永不满足创造奇迹;(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5)在追求中前进;(16)实践出真理;(17)自信;突出问题。 存在问题:洪培欣语文网

1.部分考生偏离题意。

2.缺乏辨证分析。

3.材料一字不提,套作现象严重。

高考对材料在作文中出现与否不作要求,即均可;但我们要求最好在作文中出现一下,因为既可以用它来引出观点,又可以把它作为论据使用;更重要的是部分阅卷教师对此理解有误——即“不用不行”。在此我们提出“要用材料”)

4.文体不清,议论中叙述故事现象较多。

5.作文基本功差,书写潦草,卷面不洁,错别字多(有一篇多达8个),题目不规范(一本找不出几个规范题目)。

6.个别考生堆积材料,采用小标题(屈原/司马迁/苏轼)

7.扩写了材料。文章中论据陈旧,缺少鲜活的时代气息。

8.观点与论据不统一,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建议:

1.继续加强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指导,力求立意准确、新颖。

2.切实加强文体规范指导,解决文体不清、宿构套作问题。

3.着重加强作文技巧(拟题、开头、点题等)训练,增加得分亮点。

4.继续加强积累与运用,丰富文章内涵。

题目:贫穷与富有

一、理解题目的涵义

一方面贫穷与富有是物质层面的,是可以通过金钱等实物来衡量的。

另一方面贫穷与富有是精神层面的是通过行为思想道德来衡量的

二、确立文章的中心

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的富有,物质上的贫穷并不代表精神上的贫穷

三 、确立写作的文体:议论文

四 、选择写作的材料

㈠.(一辆高档轿车在马路上行驶,突然从里面飞出一个香烟盒,一个塑料瓶、一片片纸屑„„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马路上零零散散地躺着许多不明物体。)从这些现象中折射出的问题发人深思。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这般的富有,然而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如此之贫乏,让人为之感到悲哀、惋惜。

㈡.(丛飞的生活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困,但他坚持不懈地资助上百名山区儿童读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的行为使他拥有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在他富有的精神生活面前,金钱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他始终认为一个人只要灵魂是富有的,那么他就不会是一个穷人,而一个精神贫乏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

五、构思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的结构,先写贫穷与富有的辩证关系,点明中心,再通过社会现象分析精神的贫穷与富有,最后总结概述物质与精神的贫穷和富有。

题目:贫穷与富有

一. 理解题目的涵义 世上有两种人,穷人和富人,但世人通常认为划分他们的标准是物质和财富。其实不然,物质富有的人并不代表精神的富有,同样,物质贫困的人也并不意味着精神的贫乏。因此富人可能是“穷人”,穷人也可能是“富人”。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相通的。

二.确立文章的中心

物质的富有不必强求,但我们一定要做精神、灵魂上的“富人”。

三.确定文章的文体 议论文

四.选择写作的材料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富有,但仅限于物质上。(因为金钱,女儿将金子送走后,他罚女儿吃清水面包,不愿为太太请医生看病,最终仍是因为金钱,被迫与女儿和解。)他的灵魂是贫乏的,金子的光泽让他失去人性,活在用金钱堆砌的城墙里,却得不到亲人的关怀,如此说来,他是真正的“穷人”。

2.苏轼,词坛名家,(他的仕途可谓是大起大落。想当年他谪居黄州,那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让后世人无限叹服。)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如今虽无功名利禄,却换来了荣辱沉浮如烟云的潇洒与旷达,这才是真正让人值得珍惜的财富,而这份财富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富人”。

3.《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处境贫困,但他的心中却有着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面对灾难,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如此说来,他也是“富人”。

五.构思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开头,引出中心。

第二段:物质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的富有。(葛朗台)

第三段:物质的贫穷并不意味着精神的贫乏(苏轼、圣地亚哥)

第四段:结尾—有这么两个世界,一个是用钱和尺丈量的世界,一个是用心和灵魂感受的世界,我们一定要做个一个精神上的富人。

关于精神贫穷与富有的相关材料

1. (材料)曹雪芹,家境贫困,但他却写出了《红楼梦》。将一个大家族的有盛而衰以及宝

黛的动人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议论)曹雪芹举家食粥,但是一部《红楼梦》让他“红”到了今天,曹雪芹因这部作品被无数人所敬佩、喜爱。虽然他的物质是贫乏,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因为《红楼梦》而富有。

2. (材料)一个富人带他的儿子到乡下去玩,想让儿子看看乡下人有多穷。父亲问儿子:“这

一趟玩儿得怎么样?”儿子回答说:“好极了,爸爸。”父亲又问:“你发现他们有多穷了吗?”儿子回答说:“我明白了,我们家有一条狗儿他们家有四条;我们家花园里有一个喷泉;可他们家有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河;我们家花园里进口有路灯,可他们家有星星,我们的花园直到院子的尽头,可他们家的花园一直到天边。”儿子说完后父亲哑口无言,儿子又添了一句:“谢谢爸爸让我知道我们家有多穷。”

(议论)无可置疑富人肯定是富有的。简陋的农舍在他的豪宅面前肯定会相形见绌,自愧不如。但是豪宅只限于一隅,而农舍却与天地相融合。于是,农舍的辉煌程度让豪宅难易望其项背。孩子的眼睛没有说谎,富人有钱但是依然贫穷。

3. (材料)苏轼,词坛名家,仕途上大起大落。谪居黄州,仕途上再无前景可言。

(议论1)那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让后世人无限叹服。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如今虽无功名利禄,却换来了荣辱沉浮如烟云的潇洒与旷达,这才是真正让人值得珍惜的财富。

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道出“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

夜游赤壁,旷达的胸怀使他随缘自适,投身于自然的怀抱。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自然之真谛,放歌慨叹,咏出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黄州突围,走向文学巅峰。

他失去了表面的权势与浮华,可他得到了精神的厚实,也让我们可以永远沉在千古杰作中获得精神的充实。

(议论2)恬静之士,贬黄州团练副使,贫困未使他心灰意冷,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反而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贫穷成就了他精神上的富足。

4. (材料)沈万山,元末明初的经贸时间家,居于上海周庄却经营天下,以至富可敌国。明

朝建立后,沈万山承担了南京城墙三分之一的工程款。又拿出一大笔钱犒劳军队,因而激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判死刑,后改流放云南,最终客死在流放的路上。

(议论)我们可以说沈万山的悲剧是因为他有钱,但更重要的是他社会精神的严重不足。他以一个商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有一种简单的经商心态去对待社会,就这样在商场上无往不胜的沈万山在于社会的交易中亏本儿了。

其他材料

5. 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

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6. 哈佛大学培养了诸多的人才,闻名世界,但它的校门却是极朴素的黑色的铁栅门,门两边

是已经灰黑的红砖垛。反观我国高校,竟然有学校贷款二十个亿,耗资千余万造一校门,却不曾听说有什么教育上的贡献。

7. 富人在世时拥有财富,但为人吝啬,对人苛刻,死后只留下一堆白骨,无人记得。穷人在

世时穷困潦倒,但为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死后虽只剩一堆白骨,但得到他帮助的人却永远记得他。

8.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虽死犹生的人。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他以

自己的精神财富领导着人民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他的精神,是富有的。

9. 《吝啬鬼》中的阿巴贡,虽很富有,但在精神上却很贫穷。他吝啬对人,苛刻的借出高利

贷,借贷的人却是他的儿子,实在是个笑话。

二.贫穷与富有

我们如果在物质上贫穷,但是拥有健康的体格,这就是富有,如果再拥有人间真情的话那就更富有了。(中心论点)

有位青年时常对自己的贫穷发牢骚。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敲开了一位富翁家的门,希望那位靠白手起家的富翁能够告诉他一些关于致富的秘诀。

"财富到底在哪里呀?"青年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你给我一只眼睛。我可以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大声回答道。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双手也不能失去!"青年尖叫道。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厚的财富啊!这就是我所谓的致富秘诀。"富翁微笑着说。

青年听了,如梦方醒。他谢了富翁,昂首阔步地走了出去,俨然自己也成了一位富翁,因为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富有。(材料一:选用一则小故事证明观点)

我们能看到烂漫多姿的自然,而海伦只需求三天光明;我们有远足的体格,而史铁生则在轮椅上观察自然,思考人生;霍金更是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才能完成一个我们轻而易举即能完成的动作。这难道不够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吗?(材料二:三个例子一笔带过,论证观点)我们也许暂时在物质上还不充裕,但当我们拥有造物主赋予我们健全的身体时,物质的充盈不是迟早的事吗?

由此看来健康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我们人生中还有一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宝贵财富——真情。(过渡)

在你拥有健康活到几十岁时,上有慈祥的父母,左有好的伴侣,右有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下有孝顺的儿孙,这种亲情天论之乐不是一种财富吗;在你的生日时,朋友会从四面八方打来电话和发来祝福短信,在你生病时,他们也会为你寄来药品,牵挂你的病情,在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尽所能帮你排忧解难,在你心情不快时,他们会陪你聊天逗你高兴,让你忘掉烦恼,笑逐颜开,这种真正的友情不是一种财富吗;人的一生,有一个爱你的人,你也爱他的人,成为伴侣,不管贫穷和富有,不管健康状况如何都不离不弃,这种充满幸福的爱情不是一种财富吗?因此我认为拥有真情更是一种财富。

所以说当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宝贵的真情,相对身体残疾者,精神的孤独者,我们还能说自己贫穷吗,我们还能说自己不富有吗?

三.贫穷与财富(议论文)

贫穷是什么?很多人会说贫穷是魔鬼、是毒药、是夺命丹„„是的,当你需要钱的时候,贫穷的确很可怕,许多人因为贫穷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家庭,甚至于丧命于贫穷„„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贫穷也能够带给人无穷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中心论点)

①贫穷使人懂得珍惜机会。贫穷的人往往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难获得机会的青睐,因此,在他们的眼里,机会是很宝贵的。当机会降临时,他们常常能够紧紧抓住它们,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走向成功。(分论点,概论)

成龙从小家境贫寒,早早辍学,生活所迫他不得不跟着剧组跑龙套干些剧组里的杂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导演的青睐上演了一个替身的角色,他抓住了机会,努力表现自己,结果他的表演天赋被导演看中,于是开始涉足电影表演,而今的成龙已经是响誉国际的超级巨星。(材料) 成龙之所以成功了,就是因为贫穷使他认识到机会的难得而倍加珍惜,试想如果没有那段贫穷的经历,他很有可能轻易放弃在别人眼里根本不是机会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贫穷就是一种财富。(结合材料的议论)(论证分论点用总分总的形式)

②贫穷能使人增长阅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贫穷使人不得不过早的接触社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从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经验。(总 议论)

我国著名的笑星赵本山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见识到了许许多多的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加上他的模仿天赋,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艺术家。(分 材料) 应该说善于模仿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达到赵本山高度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够,缺乏艺术的生活源泉,使其模仿不够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本山童年的贫穷生活,成了他一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总 议论)

③贫穷使人懂得感恩。贫穷的人常常遭遇艰难困苦,因此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就更容易体会到关爱的温暖,因此也就更懂得感恩。(总 议论)

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落破之时常常饿肚子,只好去河边钓鱼。这时,有一群帮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妇女(漂母),刚好也到河边来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妇见韩信饥饿可怜,每天将自己的那份饭分成两半,留给韩信一半。后来,韩信成了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回来就报答了那个老妈妈,以千金相赠。(分 材料)

韩信和漂母的故事被人们广泛的传颂,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的一种优良品质——感恩,而贫穷的人往往比优裕的人更懂得感恩的含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贫穷无疑也是一种财富,因为感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总 议论)

(有人及我)贫穷也曾使我自卑,贫穷令我沉默,贫穷让我不再是我。高二时,逐渐长大的我开始明白,服饰、用品的差异可以不必计较,而精神上的差距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开始发愤读书、学习,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后来,我以精神上的富足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包括那些高傲的城里孩子。我拥有了许多朋友。我找回了以前开朗自信的我。

现在想想,贫穷使我体味到了差距的痛苦,而贫穷同时也给予我力量。是贫穷,唤起了我内心不屈服的因子;是贫穷,激励我改变与超越。如果说那时候,我已能正视贫穷,那么真正地开始珍视贫穷(由正视到珍视又是一个递进),却是在高二下学期看了一本书之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我受益终生。书中孙少平在给妹妹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来自贫困的农家,这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千万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正是这种出身,让我们终身受用不尽。但我们又要从这种出身的局限中走出来,去寻求更高更远意义上的生活。”的确,大山阻隔了许多文明与富足,而大山同时也给予人们挺拔与朴实、坚韧与刚强啊!我是大山的女儿,我骄傲!家在山旁,理想却是在山外的。自此,我开始珍视贫穷,珍惜贫穷所赋予我的一切。(联系自我,贫穷在我身上发生的财富作用,有真情实感)

富足时留下来的,可能只是一时的富丽堂皇,或作秀,或光宗耀祖„„里面盛满了一些虚伪的欺骗物,只有贫穷,才为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真实可靠的各种财富。过分追求不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只会膨胀我们本能的私欲、浮夸和虚假。只有贫穷才是真实的,这财富也才属于我们自己。(总结,贫穷与富有的关系)

贫穷与富有

才记得大家都在大喊越穷越革命,越光荣,越进步一眨眼功夫,社会便步入了金钱时代,读中学时,老师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非常同情于勒叔叔,继对父母的六亲不认,

与浮华相对的篇二
《浮华落尽 平淡归真》

苏 轼 婉 约 词 浅 论

人文学院06级汉语言文学(1)班 王 妍

内容摘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以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挥洒凌厉无比的词笔,开创一代豪放词风。他所创造的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但他的婉约词写得也非常出色。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本文从苏轼婉约词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其在婉约词领域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苏轼 婉约词 内容 风格 意境

婉约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之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

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悼亡、景物与田园词

苏轼作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其婉约词也如此。在内容上既有塑造亡妻形象,抒发思念之情的悼亡词,也有语气清新的景物和农村田园词。

若从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角度分析,其婉约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哪4类?列出题目为好。你文中为何只有悼亡词一类?)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

这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

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实际上,在苏东坡一生中的三位女性中,最为苏东坡青睐,也为世人传为佳话的,并非王弗,而是叫做王朝云的妾。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

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朝云死后,苏东坡也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字里行间看到的也是深切地怀念和叹惋。然而仔细地读来,苏东坡对王朝云的感怀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觅,和者寥寥”伤感,而对于王弗则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将这首词同贺铸的悼亡词《鹧鸪天》作一对比,可见贺词一字一句,从细处着笔,于平静的笔端饱含对亡妻的依恋追怀,感情沉郁而哀叹。阊门还在,却物是人非。词人尽管有着锥心之痛,都没有痛哭流涕,一句反诘“同来何事不同归”道尽了内心强压的悲苦。接着词人睹物抒怀,以“清霜”,“头白”喻年老,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怀,比喻形象贴切。“原上草”两句,既是以草上露干比喻妻子新丧,又以青草离离的荒郊景象引起下面的“旧栖”“新垅”,烘染了凄凉气氛,恰如其分的流露出对亡妻的一片柔情。相对于苏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多了一种失落的幽叹,词中不着一泪字,读之却令人潸然泪下。

苏词的感情则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夫妻间的深厚

与浮华相对的篇三
《透视美国经济复苏“浮华”》

透视美国经济复苏“浮华”

作者:卢锋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3年第16期

高度依赖刺激药方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在维持弱势复苏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推到更加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近来美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动向。今年一季度其经济增长率初报2.4%(后调整为

1.8%),银行与企业等私营部门去杠杆化成效明显,失业率等宏观指标逐步改善,尤其是油气能源产量增长与净进口下降令人印象深刻。许多人“看多”美国经济,将其看作是危机后成功调整的典范,有预测认为美国经济很快会重新步入高增长轨道,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耀眼明星”。

虽然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复苏,结构调整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其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存在困难。其复苏主要依靠消费增长,一定程度依赖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背后离不开美联储超常货币政策的人为刺激。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与储蓄率关系,可看出刺激政策对居民消费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复苏增长能否持续尚存疑问。

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相对可支配收入倍数以及居民储蓄率数据,二者呈现反向关系:居民净资产倍数从2007年4月6.5下降到2009年初4.8,居民消费下降伴随储蓄率从2007年初

2.1%上升到2008年10月6.2%。然而随着净资产倍数回升到2012年10月5.4,储蓄率逐步回落到2012年上半年3.7%上下。

这个相当显著的经验关系,对认识美国刺激政策与消费驱动复苏模式之间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简单而言,美联储超常“量宽政策”人为打压短期与长期利率,刺激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并推动居民部门净资产相对规模快速回升,成为复苏增长的重要推手。“量宽政策—资产价格—净财富规模—消费复苏—经济增长”提供美国经济弱复苏的刺激传导机制,长期可持续性显然存疑。

美国经济尚未真正走出流动性陷阱,信贷增长缓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巨量现金与准备金的反差现象仍然存在。2008年8月危机全面爆发前,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现金加储备总量,是贷款租赁总额的5.2%。2009年12月这一比例猛增至35.2%,2011年12月再增至52.4%,2013年4月这一占比高达52.7%。这一反常现象显示,美国实业与金融部门仍不看好经济长期前景。

制造业部门表现不尽如人意。制造业可贸易程度较高,在开放环境下最能体现一国相对竞争力。危机后美国政府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并通过相关法案给予支持。然而危机后美国制造业总体表现不如官方预期。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近五年。美国作为危机发源地,其实施反危机策略的逻辑、成效与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初,美国采用7870亿美元大规模财政救助与“接近零利率+首轮量宽”货币放水的双管齐下刺激政策,后来受种种因素制约逐步重视财政减赤字,主要依赖超常量宽货币政策承担刺激经济保增长任务。

事情还有另一面。美国目前高度依赖刺激药方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在维持弱势复苏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推到更加高处不胜寒的境地,QE退出后美国经济政策腾挪空间将更加逼仄。救市策略把美国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大大小小窟窿挪移到公共部门,不过是改变了问题的存在形式。

国际货币地位虽然重要,美国却不顾一切地透支这个历史资产,从长期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浮华相对的篇四
《走出表面的浮华,静听心灵的歌唱》

走出表面的浮华,静听心灵的歌唱

摘要:低效能的语文课堂教学抹平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及学生的厌学心理。而高效课堂追求的是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及相对轻松状态下的最大充实感。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在笔者看来,关键要在“活”和“实”上下功夫,要做到“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活而不乱 实而不死

有的语文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教师,学生都深感疲惫,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有的语文课则歌声、掌声、嬉戏声声声入耳,表面热热闹闹,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掩饰不了教学效果的凄凉。这两种课堂,看似不同,实则相似:教学效能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语文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即高效化,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在经历了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和对国外教育的大加崇拜之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应尽量适合自己的学生。在笔者看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关键要在“活”和“实”上下功夫,要做到“活而不乱”、“实而不死”。

1 语文高效课堂之“活”—— “活而不乱”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哪些方面“活”起来呢?

1.1 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即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1.2 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高效愉悦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

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1.3 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高效愉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启发兴趣,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角色对换,提倡“合作”。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高效愉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语文高效课堂要之“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意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以求效益最大化,要切忌搞形式。真正的高效课堂还要把下面几点落到“实”处。

2 语文高效课堂之“实”—— “实而不死”

2.1 备课应结合“实际”

在备课时,我们往往面临许多的资料无从取舍。特别是网络技术在学校的运用,让我们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这些繁杂众多的教育资源中,我们备课时,一定要以求“实”的态度去进行选取,选取那些最适用的,最能让我们的课堂得心应手的东西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切不可过多过滥地堆砌在我们的备课中。我们应以教材为中心,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在反复思考该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手段。如果离开了“实际”,即使再优秀的教育设施,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再高超的个人素质,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2.2 变革教学模式,让课堂效益“实”起来

激发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很多,总结起来基本理念却是一致的—— 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一种用预习和自学做支撑构建生本的语文课堂。先学是指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先自学,也就是预习——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自学的目标一是完成一些自己能完成的任务,二是发现自己存在着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有了反馈,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进一步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先学后教,顺学而导”,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

与浮华相对的篇五
《美与美的特性》

第二章 美

第一节 美的本质

一、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时期)

1、毕达哥拉斯

2、苏格拉底

3、柏拉图

4、亚里士多德

二、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本质的思路与意见

三、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探讨

四、中国现代对于美的认识

一、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时期)

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哲学观:数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

美学观:美就是和谐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开寓整齐与变化的辩证思想萌芽

发现了美的数量比例(研究建筑,雕刻)----开形式主义萌芽

宇宙和谐(大宇宙)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人是小宇宙,类似大宇宙

2、苏格拉底

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

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

事物本身的美

事物对使用者的美(美与效用联系起来,美必定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美丑依存于效用)

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人本主义的美学观(美是合目的性)

3、柏拉图

贡献:A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B美是理式

理 式 (Idea) 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理式的含义:就是某事物所以为某事物的道理或规律。

美的理式的特征:-----《会饮篇》

第一,具有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柏拉图理式思想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

它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柏拉图的理式是以素朴的方式提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先进的)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4、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 (Aristotle ) (B.C.384 –B.C.322)

哲学观:

事物的理式存在于事物本身, 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

事物的形成,分为四个成因:

①材料因,如房子的材料;

②形式因,将材料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

③动力因,指制造者或引起事物的变化者,如建筑师;

④目的因,是事物产生的目的,如造神庙,是为了祭神的。

美学观:有机整体(整一)

这一范畴,是亚里斯多德从生物学引入的。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美的事物也应当象生物,由各部分组成整体。

一个整体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部的东西。头本身不是必然地要从另一件东西来,而在它以后却有另一件东西自然地跟着它来。尾是自然地跟着另一件东西来的,由于因果关系或是习惯的承续关系,尾之后就不再有什么东西。中部是跟着一件东西来的,后面还有东西要跟着它来。所以一个结构好的情节不能随意开头或收尾,必须按照这里所说的原则。

亚里斯多德的―整一‖包括:①时间上前后一贯不可分割;②空间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美,依靠体积与安排,把零碎的因素合为一体;③数量上不可区分;④具有典型性,在同类事物中,在形式上,其理解与人是不可分。

亚里斯多德的美是―整一‖论,涵盖了―美是和谐‖、―美是功用‖、―美是理式‖说中的合理因素,成为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基石。

亚里斯多德也被视为欧洲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诗学》

二、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本质的思路与意见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3、从精神与物质统一的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

A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

柏拉图 美就是单一的理念

普洛丁 ―神才是美的来源,凡是和美同类的事物也都是从神那里来的。‖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教堂)

B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主要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以及一些现当代西方美学家。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康德、里普斯 、桑塔耶纳

评价

总之,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看到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对美和美感的影响和作用。然他们往往过于夸大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局限于精神方面,或客观意识或主观感受,看不到人的现实活动、感性活动方面,就势必引出美是精神的产物,从而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根源的结局。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

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

博克

―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

批评了美在比例、适宜、完善的观点

女人的美就在于她们的柔弱或不完善。

美的属性就在于小、光滑、各部分能见出变化等。

荷加斯 :蛇形线

评 价

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肯定了美的客观根源,但往往轻视甚至忽略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年

3、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狄德罗 :美在关系

―让他去死吧!‖----高乃依《贺拉斯》

贺拉士三兄弟与邻国阿勒伯的居理亚斯三兄弟作战

―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美要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情境改变,对象的意义就随着改变,而美的有无和多寡深浅就相应地改变)

狄德罗―关系‖的 三种意义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 )

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关系到我的美‖ ---相对美

( 见到的美--- 实在的美)

( 相对美---- 绝对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兰菲尔德、刘易斯

评 价

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来探讨美的本质,在大方向上应是正确的。

苏东坡有《琴诗》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三、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探讨

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则看重品。

中国古代美学不象西方美学那样重视―美‖这个范畴,而重―道‖、―气‖、―妙‖等范畴。

美是就刻画一个有限的对象来说的,妙、气韵生动则指表现整个宇宙的一派生机。所以在西方,自古希腊美

学始,就注重对象的形式因素,譬如比例、对称、均衡等;而中国古人更关注对象与人有关的精神蕴含。 比德说

―比德说‖是荀子提出的。所谓德,指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所谓比德,就是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四、美是一种价值

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意义。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

一、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

二、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美的奥秘应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去寻找。

第二节 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二、感染性

三.客观性

一、形象性

美的事物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可以凭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受的

二、感染性

它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怡情悦性,引起人喜爱、激动、崇敬,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三.客观性

指美具有客观的根据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观物性因素,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范畴

什么叫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就更为的重要。

 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美的分类

 如果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 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优美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述评

二优美的特点

三优美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述评

 美学界对于优美的研究是随着对崇高范畴的重视而得以深入

 在古代人那里,优美被看做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

毕达哥拉斯、阿奎那、荷迦兹等

 近代: 博克 、 康德

博克:从对象的物性特征 来把握优美事物所具有的特征。

康德:主要从审美效应角度来讲的。

博克对优美的看法

 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 优美的特点:

 1、比较地说是小的 2、是光滑的 3、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 4、这些部分不能构成棱角,而必须融为一体 5、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的强壮有力的外貌 6、它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但不能强烈夺目 7、假如它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就必须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

 美的对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的各个部分的线条不断地变换它的方向;但它是通过一种非常缓慢的偏离而变换方向的,它从来不迅速地变换方向使人感到意外,或者以它的锐角引起视觉神经的痉挛或震动。 康德

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不是“智力的情感”

 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着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

优美的特点

 秀雅协调的形式

 浑然一体的内容

 轻松愉快的美感

秀雅协调的形式

 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宁静,平和性质。 浑然一体的内容

 在内容上,优美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用科恩的话说,优美是“那种完全消失了矛盾的”状态。

轻松愉快的美感

 在主客关系上,优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和谐状态,主体在客体面前感到轻松愉快,心旷神怡。 优美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

 自然中的优美也主要表现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

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首先必须具有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与“善”在社会美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艺术领域中的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

第二节崇高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二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三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四崇高的特点

 崇高: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 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3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先提出来的。

 崇高具有五大因素:

 1 、庄严伟大的思想

 2 、强烈激动的的情感 3 、修辞的妥当运用 4 、高尚的文词 5 、庄严生动的布局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

 博克

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开创了对优美和崇高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 黑格尔

社会历史背景

 大工业的发展:

 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大工业也增

长了人们的见识和审美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欣赏比优美更为复杂的美学形态。

 审美风尚:

与浮华相对的篇六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论文1》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

爱”

学生姓名 XXXXXX

专 业 XXXXXXXX

层 次 XXXXXX

批 次 XXX

学 号 XXXXXXXXXXXXX

学习中心 XXX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字:儒家 仁爱 墨家 兼爱

目 录

1 爱上有差距的…………………………………………………………1 2 爱的根源不同…………………………………………………………3 3爱的顺序不同…………………………………………………………4 4爱的对象不同…………………………………………………………4 5儒家“仁爱”是“尚礼”和谐,墨家“兼爱”是“尚义”和谐…5 6爱的范围不同…………………………………………………………6 7二者的缺陷不同………………………………………………………7 参考文献…………………………………………………………………9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主要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是有差等的区别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孟子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实”即最为切近的、主要的内容,朱熹《集注》曰:“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实”与“虚”、“华”相对,来不得半点浮华和虚假,事亲未尽而空谈仁义,则 徒邀虚名而已,其实就是不仁,所以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仁”:“亲亲,仁也。”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

孟子关于仁的层次性的论述,最重要的一条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段话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思想。其一,就其对象和范围而言,仁有三个层次“亲”、“民”、“物”;由此而有三种

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态度“亲”、“仁”、“爱”。也就是说,对亲人要“亲”,对民众要“仁”,对万物要“爱”。其二,在这三个层次中,“亲亲”居于最基础的层次,“仁民”和“爱物”则是由“亲亲”这一出发点的逐次外推。

对于孟子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疏释和阐发,以展现孟子关于仁的层次递进的思想及理论价值。“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讲的是对待人与对待物必须有所区别:对万物只能是“爱”而能是“仁”。儒家主张以博大的爱心对待一切人与物,但爱人之爱毕竟不同于爱物之爱,如果不加区别地等而同之,似乎是将万物提高到了人的地位来爱之,其实确是将爱人之爱降低到了爱物之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所以孟子认为,不能用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万物,更不能用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人。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讲的是普通人与自己的亲人也必须区别对待,对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赵岐注曰:“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焦循《孟子正义》对此的解释是:“亲即是仁,而仁不尽于亲。仁之在族类者为亲,其普施于民者,通谓之仁而已。仁之言人也,称仁以别于物;亲之言亲也,称亲以别于疏。”正如人与万物必须区别对待一样,亲族与非亲族也不可混同,否则就会违背人类的天然情感。所以对于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对于亲族则只能是“亲”而不能是“仁”,这是出于满足血缘亲情的需要。

接下来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讲的仁爱观念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这里的“而”字十分关键,需要准确理解。“而”字在这里应该是“继而”、“进而”的意思。这正是儒家“爱有差等”的重要观念,如孟子所言:“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仁者虽然是“无不爱”,但也必须区分轻重缓急。

揭示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强调仁爱必须以首先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这对于儒家来说是十分要紧的。爱有差等,区分轻重缓急,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仁爱的这一原则在儒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仁者爱人”、“泛爱众”墨子并未反对,然儒家之爱乃是“别爱”,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全在“推爱”。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兼爱的‘兼’字,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二禾,即用一只手拿着两稞谷子,引申为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或由各部分合成为整体。”《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墨者夷之主张“爱无差等”,即主张爱不分差别和等级。于此相应,墨家极力反对和抨击儒家的“爱有差等”的伦理思想。墨家的“兼爱”是全体的爱,即对任何人都不遗漏或排斥,而且没有人我之分,才能爱人如己,爱己如人,人与我混然一体,界限全无。而且不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永存爱心,便可爱众世与爱众寡世相若,

与浮华相对的篇七
《优美与崇高》

与浮华相对的篇八
《《品质》讲解与例题》

品 质

1.能够准确把握格斯拉兄弟的人物形象,感受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

辉;学习格斯拉朴实、诚恳,忠实于自己技艺的美好品质。

2.能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领会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3.学习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其重要著作有《洛宾别墅》《银盒》《庄园》,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其中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品质》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他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2.探寻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开始追求享乐时髦,用金钱和利益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使商品质量下降。而实实在在的传统的手工业,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让人们无限怀恋。高尔斯华绥在《品质》中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助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赊账(shē) 趿拉(tāla) 时髦(máo) 蹙眉(cù) 鬈曲(quán) ......

脚趾(zhǐ) 褶皱(zhězhòu) 一爿(pán)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3)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4.词义辨析

(1)标志·标记

同:都指某种记号或特征。

异:标志:①表明特征的记号;②表明某种特征。标记:①标注上记号;②标志,记号。

判断正误:①日前,山东海阳国宾海景酒店的开业,标志着“海水空调”技术已进入我国沿海的..一些县级城市。(√)

②菲律宾的外交部和海外警卫队现在已经联手开始清理在黄岩岛上所有跟菲律宾没有关系的任何标记。(√) ..

(2)迟缓·弛缓

同:都是动词,都有“慢下来”的意思。

异:“迟缓”专指动作缓慢,与“迅疾”相对,侧重于具体事物;“弛缓”指气氛、局势缓和,与“紧张”相对,侧重于抽象事物。 判断正误:①挪威警方15日首次承认,他们在去年7月22日抓捕制造恐怖事件的布雷维克时行动弛缓,并因此向全国民众道歉。(×) ..②菲律宾海军指挥官萨布班宣称:“现在我们不需求展示美菲团结,我们更需求的是降温,通过外交途径迟缓局势。”(×) ..

(3)未免·不免·难免

同:由于某原因而导致不如意的结果。常换用,如“脱离实际,难免(不免)要犯错误”。

异:“未免”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以否定的评价;“不免”指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形式,副词,一般作状语;“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意思未变。

判断正误:①有人担心中国在南海强硬维权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会使南海不再是“和平之海”。这种担心未免多虑。(√) ..

②老总今日在记者会上说,在任职期间,确实谣诼不断,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

些痛苦。(√)

③从近几届奥运会的规律来看,下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的成绩下降或在所难免,但中国代表..

团将力争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站稳“第一集团”的脚跟。(√)

(4)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同:都含有“自己认为做的事都合乎情理,心里很坦然”的意思。 异:“心安理得”偏重于按情理办事,心里坦然,多用于当事者心情的流露;“问心无愧”偏重于凭良心办事,扪心自问不心亏,多用于当事者的心理活动。

判断正误:①对于疯涨的片酬,有的演员心安理得,也有人开始不安。(√) ....

②他向记者重申,自己个人对最近发生的事感到伤感及痛心,强调他做事一直按规矩,公私分明,并对这次事件问心无愧。(√)

....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

提示:(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2)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外貌描写加评点,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3)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

(4)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时髦靴子,格斯拉愤怒、鄙视。他不粗制滥造,不坑害消费者,展现出一个底层劳动者纯洁朴素、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他坚持这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2.在作品中,作者写格斯拉“像皮革制成的人”,僵硬,迟钝,这样写会不会伤害人物形象?和文章表现的主题有没有关系?

提示:写格斯拉“像皮革制成的人”,僵硬,迟钝,是为了表现他工作之辛苦,精力之投入,制靴之痴心,不但不会伤害人物形象,反而是塑造形象的精华之笔,对表现人物的敬业、品格高尚,起

到了直接的表达作用。

3.后来人们不去定做格斯拉的靴子了,你认为其中有怎样的原因?这些人在格斯拉的悲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提示: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在大公司广告的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无意识中把这个“像皮革制成的”“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4.作者塑造格斯拉这个悲剧的形象,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

提示:这篇小说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读来觉得特别有深意。主人公格斯拉精于做靴子,“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了解靴子的灵魂,又极认真负责,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渐渐不被庸俗浮躁的社会所接受,生意明显地清淡下去,直至最后,把自己饿死了。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告诉我们一种敬业精神的消亡。在追逐浮华和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里,像格斯拉这样的对技术、手艺追求完美品质的做法,可能带不来现成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无疑是人们应该看重和积极保护的,小说作者也正是借这个形象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1.小说表现了处于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格斯拉不随波逐流,仍然热爱自己做靴子事业的高尚品质,如何理解文中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和题目“品质”的含意?

提示:格斯拉是一个穷苦的鞋匠,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在对待靴子的问题上,他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注重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把经久耐穿当作靴子的生命。总之,这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诚信至上,极为本分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品质”的含意有三层:一是指靴子的品质结实、美观、漂亮,穿着舒服;二是指靴匠的品质勤劳、朴实、诚信、敬业、忠于职守,对技术精益求精;三是指“我”同情、悲悯,甚至崇敬底层劳动者的品质。

2.格斯拉先生的事业遭到了垄断大公司的强力冲击,但他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公司,他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甚至连鄙视的情绪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提示:格斯拉先生从心底里看不起大公司,看不起他们的粗制滥造,看不起他们以降低靴子质量为代价获取利益的行为。但这些大公司的行为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虽看不起这些行为,却也无可奈何。所以,他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甚至连鄙视的情绪都没有。他只是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劳动道德,希望社会可以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小说有三处写到了店面的装修和摆设,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说中描写的作用,首先要考虑对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其次,要注意从描写对象的前后变化或发展中把握人物变化或命运,进而挖掘其社会意义。

第一处:“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说明不靠吹嘘揽取生意,烘托了格斯拉兄弟的性格特点。

第二处:橱窗一半已归属别人,并且已打上为王室服务的标志。说明格斯拉兄弟生意清淡,经济困窘。

第三处:“他的姓氏”在橱窗上消失。这意味着人的消失,让人感到惆怅。

高品质就是自己对得起自己。靴匠格斯拉兄弟宁可穷死饿死,也绝不做对不起自己手艺的事情,这就是高品质。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有的人为了利益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问题?如何对待这些人?

提示:观点一:人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部分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也是一个必然行为,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美,提升自己的美,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观点二:我们是人,人不能不追求品质。看一个社会如何,最准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能否提高人的品质;看一个群体的进步,品质的提高才是明证。真善美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对待有假恶丑行为的人,不能姑息迁就,应该以法制行为来约束他们。

1.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运用。

(1)白描手法。

例如,写格斯拉的肖像,背有点儿弯、脸庞黄皱皱的、僵硬、迟钝,这些特征是长年制靴劳作的结果。小说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有两个特点:把外表的形似与内涵的神似结合在一起,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展示上。单从相貌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俩的敬业精神。

(2)细节描写。

例如“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他的工作状态、他的行为及神情的描写极其细腻,把一个痴迷于制作靴子、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写“我”和格斯拉靴匠的交往,通过“我”的观察来介绍他的情况,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接替格斯拉店铺的年轻人来介绍其生意和生活状况,令人信服地完成了格斯拉这一形象的塑造。

2.明净、简洁、抒情的语言风格。

高尔斯华绥在文中表现出的语言风格,首先是明净、简洁,毫不给人拖泥带水之感,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极有用处,不可简省。例如:“‘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对不起,它响了。’‘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对话的简洁,自然一看便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这就是叙述中的抒情性语言,这样的抒情语言在文中有很多。再如:“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

3.双线结构,叙事线索清晰,材料多而不显零乱。

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叙事线索清晰,自始至终贯穿着“我”让老靴匠做靴子这条明线,通过做靴子的所见所闻,去刻画人物;加之又极有抒情性,所以文章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

导练目标

运用白描 朴实无华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请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

白描手法有三个特点。一是写人、叙事、绘景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视野开阔,选择最有特征的东西,加以概括集中,勾勒出形象或画面,以表现特定的思想感情。二是落笔追求精简,粗线勾勒,不要在细节上停留,而是要表现出快速、流动的笔调。三是素描淡彩,用朴素平直的语言,简单地描摹事物,表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范例展示

【片段一】

老 圆

他的两只镜片,就像两个瓶底似的,大家叫他“老圆”。

一早,科长说:“‘老圆’,去买瓶墨汁。” 去店里买好墨汁回来,“老圆”要小解,大街上公厕收费,他憋着去小巷找免费小茅厕。

免费小茅厕很脏,手里的兜没处放。他瞪起眼看,发现墙上有个小钉头撅那儿,就把兜往上挂。手一松,“啪!”那不是钉头,是只调皮的小蜻蜓!

“老圆”气呀!自己掏钱再去买。

“老圆”从小茅厕出来。扫厕所老头进去,看看地上玻璃碴,准是刚才解手人没处挂东西打碎的。找来根小铁钉钉在墙上。

钉子钉好了,“老圆”重新买了东西又走到小巷。哼!说不定,讨厌的小东西又飞回来了哩。他走进小茅厕,瞪着仇恨的眼,看到墙上一个小黑点。啊哈!找死呀你?说着,“啪!”接着,“哎哟!”„„(摘自小说《钉子与蜻蜓》)

【片段二】

无“副”作用

„„他在皇明制药厂当副总经理。此前当过副局长、副院长、副科长、副主任,一个“副”字,始终跟他过不去。

前天,总经理要去南方开会,他临时当了一把手。

厂里研制的新药,通过了卫生部鉴定。为了扩大销路,要在报上做广告。总经理不在,秘书把广告词送到这位副总跟前,他看见广告词中的“副”字就气,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笔就×!

几天后,广告见报:经过专家论证,本产品大人小孩,均可服用,效果神奇,服后无(“副”字被删去了)作用。

话题集锦

(1)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他诚实守信,用最好的皮革,亲自做出最好的靴子;他不顾同行业的竞争,不随从大公司只迎合人们追求时髦而不讲究质量的流俗;他只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完美,顾客穿了是否舒适;他将一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手艺的侮辱,他的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他的丝丝心血。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诚信是人类最美的品格;②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往往带来诚信危机;③道德底线;④恪守职业尊严。

(2)格斯拉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把制靴子看成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他“沉溺”其中,“沉溺”在他制靴子的梦中。这时,他几乎和现实世界脱离了,他的工作是他的全部,吃饭和睡觉似乎成了“消遣”。他对工作的热爱体现在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上,他希望自己的手艺得到人们的肯定,他对工作已不是“忘我”,而是早已“无我”了。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无私、忘我方显正直品质;②追求完美;③理想与现实。

佳作片段

坚守心灵的月亮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就是节操,就是做人的道德和品质,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月亮。制靴匠格斯拉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依然恪守职业道德,不同流俗,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以致生意清淡,生活日益贫困,最后为维护高贵品质而饿死。格斯拉用生命坚守了心灵的月亮,维护了一个底层劳动者高贵的品质和正直的人格,显示了底层的光芒。在格斯拉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道德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规则和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于突破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


与浮华相对的相关热词搜索:远离尘世的浮华与喧嚣 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朴素与浮华的议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与浮华相对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与浮华相对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312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