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写秋天树木感伤

写秋天树木感伤

2016-02-15 09:44: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一《新编大学语文资源》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写秋天树木感伤》,希望能帮助到你。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一
《新编大学语文资源》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二
《13-14期末 七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3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quá

n

曲 枯hé

i 人听闻 更胜一chó

u

潜行( ) 滑稽( ) 忍俊不禁( ) 教学相长( ) ....2.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10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何当共剪西窗烛, 。 ( 《夜雨寄北》) (4)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 》) (5)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6)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7)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8)是故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4分)

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人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进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就像 , 。 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1)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过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答: (2)根据语境,请你再用一个比喻句来描绘心中的世界。(2分)

答: , 4.名著阅读。(6分)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 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1)以上故事选自《伊索寓言》,故事采用了 手法,揭示了

的寓意。(3分)

七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9 页

(2)关于《伊索寓言》,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B.《伊索寓言》饱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有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的,如《蚊子和狮子》;有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蚂蚁和蝉》。

C.《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D.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伊索寓言》并非伊索独创,而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的讽喻故事的汇编。

5.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2分)

12月22日凌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巡视器)进行了第五次互拍,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清晰全景照片,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随后,月球车“告别”着陆器,开始月面测试工作,并前往更远的区域继续月面巡视勘察。

据了解,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共进行A、B、C、D、E五次互拍。自12月15日第一次互拍开始,月球车以60度为间隔绕着陆器行驶,分别在着陆器的正后方、侧方、正前方等五个位臵进行了互拍,传回了大量图像数据。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二、(20分)

(一)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13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如是再啮( )

(2)不更颠乎 (

) .. (3)如其言

( ) (4)暮而果大亡其财(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8.两段选文揭示了同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年级语文 第 2 页 共 9 页

10.下面对《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气势恢宏的军事家风度相一致。

B.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C.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D.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的高潮部分,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感情无比激昂,以至于要用歌唱来传达内心的激情。

三、(25分)

(一) 课内阅读(12分)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1.语段甲处应填______;乙处应填______(2分)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12.选文中加点的“默默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3.“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4分) 14.结合全文,下列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形象地表现出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内心世界的洞悉。)

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接近”和“爱好”的位臵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

七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9 页

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二)课外阅读(13分)

凤凰木的枯荣 王长敏

①我惊奇凤凰木开出的火红的花朵,在有着浓密绿叶的树上,红艳艳的大红花超出了叶的高度,像一棵树舞动着火焰。

②我移居在这个小区三年了,第一次看到这棵凤凰木开花,一棵树像新娘一样,把羞涩挂在脸上,在这棵树上,叶是浓密的,墨绿色的,花是层层叠叠,火焰一样的鲜亮,这是多么美丽的,不同凡俗的一棵树啊,我看着它,向它发出了赞叹,你实在能满足我的审美的心理需求,我用平凡人的眼睛,来打量你的不平凡的美,我能得到的仅仅是精神的享受。你用天使的眼睛,在呼风唤雨吗?你是春之书扉页上的题词吧,你是一个爱神,修炼温暖的词汇给有爱心的人。

③我不能企及你的高度和深度,在这两年里,我从来没有预言你会有这样一场美妙开放的场景。

④我第一年与你相遇时,你可能刚移栽到这里,你的憔悴,让我不敢正视你,我认为你满树的叶子,像鸟飞倦时跌落的羽毛,几乎经不起风雨,阳光照在上面,青黄的叶子,像是缺血的脸。

⑤第二年,你的叶子浓密了一些,但是在秋末的时候,早早地落去了,不到冬天,你就落光了叶子,一棵树没有风景地呆立在院落里,你身边的鸡蛋花树,扇子树,棕榈树,青翠地做自己的美梦。在这一片树林里,唯有你这棵凤凰木像落荒逃难者。

⑥第三年春天来的时候,我还没发现你长出叶片,我用悲观的眼光打量你,我想你一定是睡过春天了,也许早已枯萎了。春天到来很久了,我终于看到你生出了细小的叶片,很小的叶片在光光的树枝上出现的时候,我还用一种嘲讽的眼光打量你,认为你是半死不活的。我把目光早已转移到桃红柳绿处,我在游山玩水,放弃了对一棵凤凰木的等待。可是,当这一天,我从外面回来,一棵绿油油的树上,开出了一层红艳艳的大花朵,我细心地打量着你,一朵又一朵大红花,像血一样红,让我心醉,让我敬畏,我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凤凰木是一位有血性的女子。你一直在积累自己生命的能量。鼓励自己,极力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⑦我感悟到了这种生命的能量爆发的原因,当我们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像一棵凤凰凰木一样,释放出火焰的光芒。

15.请概括第三年春天凤凰木由“枯”到“荣”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答 16.文章第⑤节写蛋花树、扇子树和棕榈树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7.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3分)

答 18.“我感悟到了这种生命的能量爆发的原因”,请结合你的理解说说原因是什么?(3分)

四、(65分,其中含书写分5分)

对刚刚升入中学的你而言,初中生活是新鲜的,是伴着期待与不安的,也是掺杂着喜悦与感动的。

请以“当我推开中学这扇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②字数在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等透露自己身份的信息。

七年级语文 第 4 页 共 9 页

七年级语文 第 5 页 共 9 页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三
《灿烂在六月之: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造化钟神秀, 。(《黄鹤楼》)

2.明月松间照, 。(《山居秋瞑》)

3. ____________________ ,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4.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谭记》)

6.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抒发的“志”是 。(2分)

8.下面对这首诗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首先点明“观沧海”的位置,写出了突兀耸立的山岛和平阔壮观的海面。

B.诗人笔下的秋景秋风萧瑟,波涛汹涌,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C.诗人描写的大海展现出了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纯粹是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D.这首诗写秋天的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三)阅读下文,完成9 -11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提出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

B.“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

C.本文阐述并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D.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四)阅读下文,完成12 -15题(12分)

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性爱鹅。会稽(地名)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养一鹅善鸣 ( ) .

(2) 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 ) .

13.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当举起群鹅相互赠送。

B.一定举起双手把鹅赠送。

C.一定把整群鹅赠送给你。

D.应当把整群鹅互相赠送啊。

14.王羲之“甚以为乐”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王羲之 的性格。(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 - 20题(22分)

读书是件有“面子”的事

赵畅

①前些年,笔者曾去过英国,得悉菜谱、圣经和书是英国人家庭的必备三宝。在过去20年间,英国人每天平均的读书时间还是在增长,人们更喜欢用阅读来填补自己日程的空白。说到底,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读书是非常有 ‚面子‛的事。在和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你没读过某本畅销书,

会感觉十分尴尬。

②有学者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英、意等国的 ‚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 ‚大英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 ‚绅士‛的文化形象。

③在中国,自古读书也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 ‚中央大学‛。国子监门前是东西走向的成贤街,街的两端分置两碑,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抱如此崇敬态度,实际上是给足了读书人的 ‚面子‛,给足了文化的 ‚面子‛。 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保证。

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文化的态度,该是重要标尺之一。‚学而优则仕‛,这是封建社会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放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中,也不难理解当时读书是何等的重要。诚如马未都先生所言,中国封建社会高速有效运转了两千年,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以文人为中心转动。 ‚学而优则仕‛成为层层统治者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度让每一位梦想成功的文人看到了前途,让文人看到光明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强大而坚固,这也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了欧洲封建社会整整一千年的根本原因。

⑤如果说,读书的风气事关一个国家的 ‚面子‛这个大道理大家都懂的话,那么,读书给自己 ‚面子‛的道理却未必人人都懂。人,为什么要读书?除了为求得知识,以备就业生活之需外,更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塑造人的高雅气质。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 ‚我以为人生可以看作 ‘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一个人除了物质生活外,应该有精神生活,读书当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灵魂生活,或许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按丰子恺先生的说法,就是那些 ‚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和精神还不够,还要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们看来,财产名誉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最好的一个典范‛。其实,李叔同不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吗?从一定程度上说,读书不就是他灵魂生活的重要载体吗?他以在音乐、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佛教、教育等方面的造诣,而深受人们的崇仰。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获得的这个评价,获得的这个 ‚面子‛,是名副其实的。自然,这个真实的 ‚面子‛里,有读书之功。

⑥作为与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活动,则是需要作出真情付出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最高文凭仅为高中,其能成为 ‚一代宗师‛,自得益于其坐功。无论在学校里有多忙,下班回家一进门,他静卧一会儿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黄昏回家,年轻人累了,但他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正是这种坐功,成就了他的学问。

⑦或许,与名人、大师比坐功,我们似乎显得有点不自量力。但在读书问题上,尽可以花点时间,做点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好读书、读好书‛,不论是谁,你一定会很有 ‚面子‛的。

1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梦mèi ( )以求

17.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4分)

18. 第⑤段说到李叔同爱读书,这是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用是 。(4分)

19. 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 ) (3分)

A.“学而优则仕”是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封建制度强大而坚固。

B.“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英、意等国资本主义的繁荣发达。

C. 第⑥段引用了钱穆的事例论证了读书是件有“面子”的事。

D. 第⑦段号召“好读书、读好书”,使论述全面,也告知方法。

20.本文的论点是 。第③④段论述了 ;第⑤段论述了 。(9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l - 26题(26分)

梧桐飘落的深秋

①许多年后,我还会忆起30年前母亲为我送米的那个下午。

②那时我在县一中念书。对于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城里念书的农村孩子来说,想家是难免的,很多同学都在夜里哭过。由于交通不便,同学们一学期都在学校度过,因而家长按月送米到学校便成了同学们每月的巴望。

③。那是深秋的一个晴朗的下午,晚餐时我仍在教室里写作业,省得去食堂排长蛇阵。当同桌告诉我母亲来了时,我便向宿舍飞奔而去。路过操场,我看见了晒在双杠上的我的被子,那一定是母亲晒的。远远地我望见了母亲,她站在宿舍前的台阶上,中等个儿,一身朴素整洁的打扮,傍晚的阳光把她的半身染成了金黄。我高兴地跑上前去:‚妈,还没到时候呢,想不到你就来了。‛ ④‚妈想你了,就来了,现在得闲,过几天就忙了。‛说话间我们进了宿舍,两份饭摆在床前的木箱上,还有母亲从家里带来的一包油炸小鱼,一罐头瓶肉烩咸菜,床上是她送来的夹衣。‚这是你的。‛她把一份饭递给我,里面的菜是粉蒸肉,她自己吃只有南瓜的那份儿。哟!粉蒸肉,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不和母亲的那份儿换换呢?难道这是天经地义的吗?母亲见我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就把自己的饭分给我一些。她说:‚我来时吃得多,现在还不饿。‛真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学生时代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⑤饭后,母亲把买来的饭菜票给我。她告诉我她是下午三点到的,背着米从车站一路问到学校。她说还是年轻时同我父亲一起来过县城,原来这里都是棉田,二十年了,已经大变样了。在两个小时内,她找到学校后勤处,交了米,买了饭菜票,再找到宿舍认出我的床铺,为我晒了被子,又帮我洗了床下一双放了很长时间、很脏的运动鞋,然后打扫了寝室卫生,再到食堂打来饭菜。可想而知,这其间她一定问了不少人,流了不少汗。

⑥是夜,母亲就留宿在这里,她睡我的铺,我和上铺的同学挤。等我们下了晚自习,她已经睡了,知道我回来,她又坐了起来,从蚊帐里露出脑袋仔细地打量我,喃喃地说:‚这孩子怎么瘦成这样?是不是有什么病?‛我说:‚没事,学生都这样子。‛

⑦睡梦中,感觉有人用手指戳我,我便倏地坐了起来,揉揉眼,一看是母亲。‚我要走了,你睡吧。‛她低声说。我急忙穿衣下床,她说:‚外面起风了,你要把夹衣穿上。‛随后,她从衣袋里掏出一些零钱,说:‚这次出门带了十元钱,车票花了一元四,买菜票是六元,就剩这些了。‛她清了清,把一元二角钱递给我,说:‚拿着,恐怕急用,想吃点什么就买点。‛我‚嗯‛了一声,接过钱。突然她又把手上的四角钱也塞给我,我说:‚你的车钱……‛她说:‚我搭一元钱的车,再去走一截。‛我忙塞给她说:‚这怎么行,我还有钱。‛她疑惑地看着我,我拍了拍口袋说:‚是真的,上个月的钱我还没用完呢。‛她没再推托,脸上显出为难的神色。

⑧和母亲走出宿舍,外面的景物一片朦胧,整个校园还沉浸在宁静的睡梦中,风比昨夜小了些,梧桐叶落了一地。在昏黄的路灯下,我看见母亲齐肩的头发,身穿天蓝色大襟衬衣,深色长裤,脚穿一双白塑料底的布鞋,腋下夹着来时装米的白布口袋,渐渐消失在早行的人群中。

⑨下月送米来的,是我的父亲,他告诉我,那天母亲是走回家的,那一元四角钱她省下了。我当时就愕然了,天啊!我家离县城有一百多里路,中间要过两条河,这一路上的情形,我实在无法想象。

⑩等我长大成人,到身为人父,我终于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她尽可能地为儿子节约每一分钱!她是在用行动来回馈儿子的一份孝心啊!由于积劳成疾,母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每当见到飘落的梧桐叶,我就会忆起她给我送米的日子。

⑪今天,又是梧桐叶落时......

21.第④段中“三下五除二”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22. 文中多处写到飘落的梧桐叶。这样写的作用是(1) , (2) 。(4分)

23. 试把第④段画线名改成陈述句而意思保持不变: 。

原句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的原因是 。(4分)

24. 第⑦主要运用了 和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作用是 。(4分)

2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抒发对母亲不辞辛劳来看我的赞美之情。

B.表现母亲关爱子女、任劳任怨的品质。 .

C.劝告做儿女的要体恤母亲的养育之恩。

D.表达对母亲无限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26.请你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⑨段母亲回家“这一路上的情形”。(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咀嚼生活的真味”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一)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四
《文学理论》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反应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田琼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 文学作为社会性的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应,是对现实反映的产物。作品受限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家的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也受限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这就是文学的受动性。而文学反应的能动性则是作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自身的素养和写作能力。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反应了它的受动性,高于生活反应了它的能动性文学反映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字】 文学反应论; 能动性; 受动性;大海 ; 平凡的世界。

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某些本质的方面”【1】。其次文学反应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也得到更直接鲜明的表述。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头脑反应的产物”【2】。这明确指出了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即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3】。这“六个更”尤为突出地提示了文学对现实生活的能动作用即文学反应的能动性。文学反应映是受动反映和能动反映的统一。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受限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家的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也受限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不是唯心论者所谓内在理念或主观精神的外现,而是现实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条件面对同一题材产生不同的文学。不同时期的诗人面对同一题材海吟出了不同的诗。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与曹操的《观沧海》所表现的不同情思。

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又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里长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征。当他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全诗通过对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部曲展现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情怀。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由于诗人深陷囹圄渴望自由,便以自由为切入点 ,希望自己以及所有渴望自由的人都能够像大海一样自由的奔放。

而魏晋时期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抱负。《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由于曹操和普希金写作的背景自身经历不同,在写作过程中由物转化为意的二重性就发生了变化,由意到言则必然不同了。因此,文学反应具有受动性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是作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自身的素养和写作能力,以及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文学不仅受动地摹写现实,而且可以能动地影响现实。这是因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改造的人的头脑,具有主体能动性。不仅人的头脑,而且人的身体及人的整个现实生命活动,都会能动地渗入反映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文学所反映的并非普通的实际生活,而是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体验,在这里就是包含情感、理解、理想、想象等在内的对实际生活的反复、强烈或深知的感受。体验过的生活,就是渗透着人作为活的主体的全部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作者生活积累、文化修养、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审美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综合体现。

一部好的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被誉为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路遥已经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可我们任然对他的呕心之作爱不释手,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底线需要靠法律来维持的社会。人们需要某种力量来触动心灵,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点亮心灯,照亮奋斗之路。鞭策自己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让我们坚信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其次,错误的,不健康的,消极的文学反应则会阻碍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它会激化人际 ,令人丧失本性,甚至误入歧途,陷入罪恶的深渊不可自拔。譬如,污秽、色情、暴力等报刊杂志对社会生活贻害无穷,对人性产生巨大的摧残。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的传出某某青少年由于武侠小说入迷,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适应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受人文学刺激杀人犯罪。在文学作品中范进深受八股文的毒害而疯疯癫癫。无独有偶堂吉诃德也因迷

恋骑士小说深受其害,在将自己扮成一个骑士,模仿骑士的生活。让自己受尽折磨。

能动性和受动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是对能动性的一种制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是以某种受动性为制约,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成为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地生产劳动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对受动性得得认识和对能动性控制能力。

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作家在艺术创作活动都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一般也不能超过一定的历史关系即作家的受动性。再创作过程中作家具有能动性即创造主体受到时代的社会性的限制,又有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列宁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 》 人民出版社 1995

【2】毛泽东 《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

【3】童庆炳 《 文学理论教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五
《早读材料》

李白《行路难》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设下盛宴为李白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 肯定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

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写作特色: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

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

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六
《观沧海》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七
《重点文言文》

山水篇

三峡 郦道元(八上)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辟壁,把天空和太阳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后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主要内容】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文章结构】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具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写作技巧】作者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作者写景还注意前后照应与互相映衬。作者写山,既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正面写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又用“隐天蔽日”侧面烘托,以天和日来衬其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乃仰视所见。下面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这一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绝 多生怪柏”以“绝”状山,以“怪”写

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

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作者善于多角度观察,动静结合写景。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是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以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本文写景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有( )

【自】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怡然自乐 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 自非亭午夜分

【连】连月不开 两岸连山

【奔】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

【旦】旦日 晴初霜旦

1、填空:

①表现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7.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7.小石潭记 柳宗元(八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了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来的石头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

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典型例题】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得道者多助 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贤之道 伐竹取道

【拂】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布】布衣之怒 悬泉瀑布 影布石上

【环】 环滁皆山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四面竹树环合

【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

1、填空

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写秋天树木感伤篇八
《语文(3) 2》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

复习目标 :

1.背诵、默写诗词名句。

2. 把握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感情,鉴赏诗词中的名句及艺术手法等。 复习过程:

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译文: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二)赏析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包含深刻的含义。说说看。

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上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

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4.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陶渊明既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我们诗中主要看到了他“柔”的一面,但也不要忽略他“刚”的一面。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赏析

1. “___ ”,“__”,“__”,“__”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2.“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是以山川的险阻来比喻世路的艰难,紧承上文的“心茫然”来写“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意和无奈之情。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引用了典故,作用是表明了作者虽然认为世路艰难,但并没有对前途失去信心仍然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被重用。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5.情感主旨

这首诗感情跳跃,一波三折,情感由“迷茫”——“希望”——“失望”—“希望”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表现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仍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情怀。

三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二)赏析

1.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 观沧海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赏析: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2. 请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赏析。

(三)特色:

1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2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五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示的画面。

2.“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4.“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6.这首词由描写打猎场面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这一思想内容,在同时代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无愧是苏轼词中的名篇,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六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写秋天树木感伤》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秋天树木的句子 描写秋天的树木 描写秋天的花草树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秋天树木感伤”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秋天树木感伤"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313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