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

2016-02-15 10:04: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一《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希望能帮助到你。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一
《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双击自动滚屏

(日)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研究员 岛田光男

前 言

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很喜欢白色和赤色。

即使是现在,祝贺用礼品的包装纸也是白色和赤色。而且在学校运动会等场合中,有需要分成两组比赛的时候,一般会分为白队和赤队(红队)来对抗。而且日本国旗的颜色也是由赤白(红白)两色组成的。

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私事有些不好意思,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叔母。聪明贤淑的叔母的名字是“白”,读作“AKIRA”。据说给她起名的是神官,神官可以称得上是现在继承日本古代文化传统较多的人。这位神官为祝福刚出生的孩子幸福而取的名字正是这个“白”。

几年前,当我知道对于“白”的印象日本和中国正好相反的时候非常吃惊。那是在一次“中国生活文化研究会”的例会上,作为研究会指导教师的玉川大学朱浩东先生做了如下的演讲:

在中国,“白”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无用、空虚”或者“不幸”的字眼。以革命胜利后的经典电影《白毛女》为例,主人公喜儿的父亲“杨白劳”的名字中的“白劳”这两个字就有让人联想“无论怎样劳动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小雇农的贫困生活的作用。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象征幸福的是红和黄。在中国的运动会中一般会分成红黄两队来比赛。而且中国的国旗颜色也是由红黄两色组成的。的确,在喜爱“红”的中国有很多如“红十字”“红旗”“红军”“红血球”等使用“红”字的词。但是和这些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在日本就变成了“赤十字”“赤旗”“赤血球”等等了。虽然日本从古代就学习中国的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不是喜欢“红和黄”而是喜欢“白和赤”呢?

以下我想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寻找一下日本人伦理观的特性。

1。 日本古代的色彩观

《万叶集》所咏颜色的分类

日本在8世纪的时候文字的使用得到普及出现了很多作品。其中在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里收录了在6世纪到8世纪期间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其中包含颜色的和歌数量按照伊原昭氏的分类来看共计562首。按照颜色类别来分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赤系:202首、黄系:8首、绿系:5首、青系:58首、紫系:22首、黑系:61首、

白系:204首、其他不具体的颜色两首,总计562首。(注1)

“赤系”的“系”是指和歌中所咏的“赤”“红”“茜”“丹”“红叶颜色”等等各种赤色系的发布者:ushinntu 发布时间:2009-1-7 17:18:33 阅读:5036次

颜色的总数。

按照这个统计,第一位的是“白”共有204首(占总数的36%);第二位是“赤系”共202首(占总数的36%)。白和赤两色就占了总数的72%,这和第三位的“青系”的61首(占总数的11%)及排在以下各位的颜色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是多么喜欢白色和赤色了。

另外,这里虽然按照赤、黄、绿、青、紫、黑、白七种色系来分,但是其中的赤青黑白四色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在日本古代的颜色概念里只有“赤”“黑”“白”“青”这四种颜色的看法已经由语言学的研究证明成为定论了。因为只有这四种颜色有古语的“赤的”“黑的”“白的”“青的”的形容词。这四种颜色以外的如“茜”“紫”“蓝”等据说是由染料名而来,如“丹”等据说是由颜料名而来的。

日本古代的四种颜色

那么,日本古代的“赤”“黑“白”“青”这四种颜色都各指什么颜色呢?将日本古代的染色方法和颜料实际地进行复原,以实证的方法研究日本古代色彩的前田雨城氏的著作《颜色——染与色彩》中有如下论述(注2):“赤”是来自“明亮”的“明”字,是一种带有暖色系的色彩。“红色、绯色、赤、朱、赤橙色、粉红色”等所有这些在古代日语里都用“赤”来表达。“黑”是来自“暗的”的“暗”字,与“赤”相反是表示所有冷色系的颜色。包含从黑茶色到纯黑色,甚至蓝黑和桔黑色的所有颜色。关于“白”有以下两个不同的侧面:因为古代的日本人对“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中间省略)可以认为是在表达当时的信仰对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或者怪异的东西的时候用的词。(中间省略)例如白鹿、白雀、白狐、白雉、白鸟、白马等这一类的例子很多。(注3)“白”是神秘的东西。虽然说是色彩名但很难说它带有色泽。(注4)

但是,即使同样用“shiro”(白)这个读音,在写汉字的时候也有用“素”的时候。因

为这是(中间省略)在表示自然本色的“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指从“淡黄”到“深茶色”的色彩,有时也指“白”(white)。(注5)

最后来说一下“青”。“青”包含了不属于以上所述的“赤”“黑”“白”的所有颜色。包括“绿色(green)、蓝绿色(blue green)、蓝色(blue)、蓝紫色(blue violet)、紫色(violet)以及这些颜色的中间色”。(注6)

2、“白”的理想

“白”是天然的颜色

如上所述,古代日本人的“白”不仅单纯表示“白色”(white),还可以表示像上述第一个侧

面中“白鹿”“白雀”等词中的“神秘之物”的意思。

白作为“神秘之物”的意思或是神圣的东西的象征这种意识并不是只出现在日本,在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的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倾向。但是给我所敬爱的叔母起名为“白”的神官,是不是因为感到初生婴儿是“神秘之物”才给她起名为“白”呢?我并不这样认为。虽然不清楚有特别渊源的家庭的孩子会怎样,但是应该不会对一个个普通村民的孩子的出生都感到“神秘”吧。

实际上,“白”的另一个侧面更为重要。那就是虽然也读作“shiro”但却用“素”这个汉字来表示的侧面,也就是作为“天然本色”的“白”。

即使是现在,比如日语说“白木箱”的话就是指仅用刨子削好什么颜料都没涂的木箱,并不是因为用了木材所以是白(white)的。大多数的木材实际上是浅茶色的,即使是浅茶色的,只是刨削过没有涂什么颜料的木材也是“白(素)”的。现在,“素人”(意即外行,没有受过特别训练的自然的原本的人)、“素面”(即指一个人没醉酒时的样子)等词也经常使用。

用不涂颜料的木材建造的建筑物被称作“白木建筑(原木建筑)”。祭祀传说中的日本天皇祖先的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就是这种“白木建筑”。人们从古代就知道木制的建筑物涂上涂料的话就能延长使用寿命。8世纪时日本建造了很多唐式的宫殿和寺院,大部分都按照唐朝的样子涂成了朱红色。尽管如此,伊势神宫一直拒绝涂涂料。因此,不涂涂料的伊势神宫的柱子和墙壁都因为雨雪的侵蚀而逐渐的腐烂,每过二十年就需要重建一次。即使是这样每二十年就要耗资重建一次的庞大工程,一千几百年来伊势神宫还是拒绝涂涂料。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白木(原木)”呢?

其中是否包含着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天然本色”的“白”的深厚感情呢?

象征清亮心(清明心)的“白”

古代日本的文化,特别是7世纪以后由于遣唐使和留学生的派遣,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是在受到中国文化这样的强大影响之前的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的情况可以从收录在8世纪编纂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古代神话中看出来。

分析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古代神话中出现的神的行动可以明白古代日本人非常重视拥有“清亮心”(清洁明亮的心)。“清亮心”也称作“清明心”。例如,相良亨氏有如下的论述:

古代的日本人很重视清亮心。如《古事记》中的须佐之男神在高天原和天照大神誓约的一段是神话中最能体现清亮心的一段。内容是这样的:因为须佐之男神往上攀登高天原的时候态度非常粗暴,天照大神就怀疑他“不一定有好心”。对这个怀疑,须佐之男神申明说“我没有邪心”“也没有异心”。经过誓约,须佐之男神的心得到澄清,最终以“我的心是纯洁明亮的”而光荣取胜。而且这一段在《日本书纪》里用了“清”“赤”“明净”和“黑”“浊”等文字。像这样在神话的世界里好的心就是指清亮心,那是不能有污浊和黑暗的心的。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中有“明亮也就是清明”的说法。这个清明也就是说可以比喻为清可见底的清流的透明的样子。那就是没有云遮雾罩、没有隐瞒没有二心的心吧。在感情融合的共同体中,没有他人看不透的、问心无愧的心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没有“我”的心的状态那就是清明心了。(注7)

相良氏在这里将没有他人看不透的、问心无愧的状态也就是对于任何他者全都问心无愧的心的状态看成是“清亮心”。但是这里与其说是对他人,毋宁说是对神更好理解吧。当然即使说对神,因

为日本的神并不是唯一绝对的神而是泛神论式的“八百万”神,所以说成近代化的“他人”也可以。另外说成“大自然”“大宇宙”也讲的通。就在数十年前日本人还经常说“我向天地神明发誓自己是清白的”。这里“天地神明”就很好的表现了日本人对神的意识。

像这样,对神(或者说他人)没有隐瞒问心无愧的心的状态就是可以在神话中看出的古代日本人作为理想的“清亮心”。而且为了保持这种清亮心不可缺少的是不能有肮脏污浊的心,不能有二心(对神和他人隐瞒的心)。要将自然原本的心自然地保持下去。象征这种保持自然本色既不多加什么也不隐瞒什么的内心状态的颜色就是“白(素)”。

给我所敬爱的叔母起名为“白”的神官的愿望应该正是希望她能成为拥有这种“素心”也就是“清亮心”的孩子。

相良氏认为,古代日本人尊重的“清亮心”,在中世是“正直心”,在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诚”和“至诚心”,在现代成为“诚实”。就这样从古代到现代日本人都一贯地继承下来了。作为证据,他指出在现代日本学校的“校训”中也经常使用“诚实”这个词。

3、“赤”的理想

“红”和“赤”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

在本文开头的部分曾涉及到日本人喜欢“赤”、中国人喜欢“红”的问题。那么“赤”和“红”是一样的呢还是不同呢?

在前面提到的中国生活文化研究会上朱浩东先生指出“中国的‘红色’和‘黄色’比日本的‘赤色’‘黄色’的颜色深”。的确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红和赤的色泽是不同的。但是对古代日本人来说,“赤”是指所有赤色系色泽的词。而且被染上或涂上的实际存在的颜色经阳光照射是很容易褪色的。即使开始染上的是“红色”,过一段时间颜色褪了之后,“红色”和“赤色”经常会变成同一种颜色。对古代日本人来说,与其说是根据“红”“赤”“朱”的微妙的色泽变化而选择的文字,不如说是对“赤”这个汉字有特别的感情吧。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的“红十字”“红旗”“红血球”等词在日本变成了“赤十字”“赤旗”“赤血球”。而且在日本除夕很受欢迎的惯例的NHK节目“红白歌唱赛”中,虽然节目名是“红白”,但播音员并不说“红组和白组”而是说“赤组和白组”。为什末日本人喜欢“赤”而不是“红”呢?是不是因为“赤”是阴阳五行中五色之一,是一个有概念的颜色名呢?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但更本质的意思包含在“赤”这个字里。

那是因为在“赤”这个汉字的概念中,有和古代日本人的“AKA”(赤)这个日语词汇所包含的意义有非常接近的东西。

什么也不隐瞒的“赤”和“明”

“赤”这个汉字不仅有“颜色是红的”的意思还有“什么也没有、赤裸的、裸露的”的意思 。“赤贫”(非常的贫穷)、“赤诚、赤心”(不虚伪的心)、“赤裸裸“等习惯用语都表现了第二个

意思。

另一方面,日语的“赤(AKA)”这个颜色名的词源是“明亮”的“明(AKA)”字。“明”也有“明亮、清楚、无所隐瞒地裸露、问心无愧”的意思。“明”和“赤”都有“明亮、无所隐瞒”的意思。前面说的须佐之男神的神话中,从《古事记》有“汝心之清明”的记载,《日本书纪》中有“尔之赤心”的记载来看也能明白“明”和“赤”的共通性。

汉字刚传到日本的时候,使用哪个汉字来表示日语固有词汇的“AKA”这个颜色名呢?这样考虑的时候,“赤”这个汉字正与日本人的心情相吻合。

给我的叔母起名的神官,将名字写作“白”读成“AKIRA”。“AKIRA”就是“明”,也就是和“赤”同根的大和词汇。神官在这个名字里将“白”和“赤”里包含的日本人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4、总结——“地球”时代的伦理观

日本自有史以来从没受到过其他民族的征服。因为日本是个岛国,被海保护是最大的理由,但除此之外日本国对其他民族来说并没有多么大的魅力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一个原因。日本国土的大部分都是山地,依靠少数仅有的平地生活的人们还要每年经受台风的袭击。而且因为地处火山地带,经常会有某些地方遭遇到火山喷发。旱灾、寒冷等造成的饥荒频繁发生,因此而饿死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样严峻的自然环境中养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对食物不贪婪,认为大家一起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少而贫乏才是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茶道”和“怀石料理”(茶道品茶前的简单饭菜)。茶道特意在小而简朴的房间里品味少量的茶。怀石料理,讲究在很大的盘子里盛上很少的菜慢慢地仔细品味。这些是将贫乏升华为美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的象征。

迎来21世纪,现在世界上的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人口问题。将来,迄今为止人类从未有过的大量的人口必须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存。在被称为“战争的世纪”的19到20世纪里,世界各国列强为了谋求财富,不断地扩张殖民地并反复进行过多次帝国主义战争。日本也步其后尘而给人类造成了重大不幸。但是21世纪必须是一个“和平的世纪”。

在一定要成为“和平的世纪”的21世纪里,世界人类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要共同分享有限的财富,像邻居一样和平共处的生活。这对整个人类来说是第一次的体验,但对日本人来说那曾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体验的生活方式。建筑一个尊重“白”,也就是尊重天然白色,将“赤”也就是贫乏作为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的世界是日本人长期以来的经验。在21世纪,我认为日本人应该停止对欧美文化的追随,再一次回归到以白和赤为理想的共存共荣的伦理观。

注:

(1) 根据伊原昭著《万叶的色相》(塙选书39,塙书房)275-279页的内容归纳。

(2) 根据前田雨城著《颜色——染与色彩》物与人的文化史38(法政大学出版局刊)的26-28页的内容归纳。

(3) 同前书30-31页。

(4) 同前书33页。

(5) 同前书33-34页。

(6) 根据前书33页以下部分归纳。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二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咱的三国》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咱的三国?

2008-12-18 14:47:24 作者:atym_00参与:0人 评论:0条 大字体 中号字体 小字体 字体大小

日本的“三国文化”源自中国的“中学东渐”。而今天,日本的“三国”又西渡而来在浸染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心。观察日本的“三国”与中国的“三国”之不同,似乎让我们突然得到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观的某些清晰镜像。

民国时期,日本人绘制的后汉三国鼎立图。

1985年,日本枥木县足利市,这个昔日足利尊氏兄弟起兵并建立室町幕府的古风之地,35岁的襟川阳一,在他创立光荣株式会社(KOEI)的第8个年头,推出了一款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影响深远的游戏作品:《三国志》。

此前两年,以日本战国时期为背景的游戏《信长之野望》的推出,让万千日本游戏玩家为之疯狂,创办初期举步维艰的光荣公司也借此咸鱼翻身;而《三国志》的横空出世,更是风靡整个远东儒教传统世界,一举奠定了光荣公司的霸主地位。

此前11年,横山光辉的连环漫画《三国志》在日本推出,到2002年为止,这60卷的画册已经重印了70多次。再此前46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作家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在日本掀起空前的一直延续至今的“三国”热。

《三国志》游戏的巨大成功,也许是襟川阳一没预料到的。这个自幼酷爱历史题材书籍,喜欢全神贯注在沙盘上模拟古代经典战役的年轻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在庆应大学商学部上学时,历史课上这家伙会随口背出任何中国历史上的纪元年号,而他的包里装得也几乎都是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这些人的书。电脑给了他一个施展自己兴趣的平台,游戏的历史背景是他喜欢的三国,而操作模式则是沙盘游戏的电子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不能成真。襟川阳一却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梦想中蕴含着千万日本人的梦境,他又拥有了实现这种梦境的平台:电脑。

颠覆传统“三国”的游戏拥趸们

20多年来,《三国志》游戏从一代发展到十一代,越来越精美的人物肖像、画面、战斗场景、背景音乐,加上卫星描绘的中国地图,严谨考据的历史资料,这一切似乎都在佐证着它的成功绝非偶然。支撑着它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无数的襟川阳一这样的人组成。光荣《三国志》为这些对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怀有虔诚之心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可以进入一个梦幻的天地,纵横天下、挥斥方遒。

《三国志》游戏的拥趸,遍布日本、韩国、中国的大陆和台湾。

在中国,网络上有很多光荣《三国志》的论坛,拥有百万会员的游侠论坛是其翘楚之一

--------------------------------------------------------------------------------

。仅从2006年7月至今,关于《三国志》游戏的帖子便高达近8万篇。帖子的内容,除了交流游戏的玩法之外,还包括大量关于三国这段历史本身的讨论、甚至争论,争论的焦点包括到底谁是三国最强武将、谁是三国最强军师等。而在文化气息更为浓厚的琅琊中华文化论坛的三国版块中,由游戏引发的关于三国历史的考证的帖子,其专业水准令人赞叹。 自小说《三国演义》以来,评书、戏曲、影视作品中正统的尊刘贬曹观念、戏说演义虚构成分,在论坛里都遭到了游戏迷们的无情抛弃。即使是那个“近似于妖”的诸葛孔明,也不乏拍砖之贴。而白脸贼曹操、小气鬼周瑜、三姓家奴吕布等一大批反派人物却得到了以往难以想象的正面评价,人气一个比一个高。

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体系变得苍白无力,传统的通俗文学也显得道貌岸然。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三国迷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趋近于真实。令人玩味的是,推动当今中国年轻人树立起一种反传统的鲜活的史观的,竟然是一款来自近邻日本的游戏。

游戏《三国志》:人人都是英雄

进入光荣《三国志》十一代的游戏界面,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副泼墨写意的中国山水画,背景音乐是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悠扬曲调。玩家可以从184年黄巾起义至225年南蛮作乱的七个剧本中选择,每个阶段的时间顺序、势力范围、人物年龄、重大事件均恪守史实。

选择剧本进入游戏后,一副大地图上,三国时期的城池、港口、山岳、河流、湖泊均排列其上,甚至包括万里长城。

而三国时期数百位人物悉数登场,不仅包括孙刘曹诸葛张关赵等耳熟能详的人物,还包括戏志才这样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出现的重要谋士,以及黄月英(诸葛亮之妻)、吴国太、貂蝉、小乔等大批女性角色,甚至还包括《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物的介绍,都分为两段:《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和正史中的记载。

与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通俗文化不同,光荣《三国志》游戏中,对于人的评价,并不惟道统是瞻。它将每个人的能力量化为五项指标:统率力、武力、智力(即谋略)、政治力(即施政能力)、魅力。分数越高,该项能力越强,而在其复杂的游戏环节中可以因才施用。而游戏系统对每个人的打分,全凭其历史功绩。

统率力即我们所说的帅才,这项指标决定了战斗行军期间将领对于军队的控制能力,这项指标的top5分别是:魏国重臣、晋朝奠基人司马懿98,羽扇纶巾、赤壁大败曹军的周瑜97,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的陆逊96,日本人最推

--------------------------------------------------------------------------------

崇的“万能英雄”曹操96,武圣关羽95。

武力排名历来是争议最高的,其top5为:人中吕布100,猛将张飞98,关羽和锦马超并列第三:97,“一身是胆”的赵云和虎痴许褚并列第五:96.

智力排名top5:卧龙诸葛亮100,戏志才的继任者郭嘉98,被阎忠评为足以和张良、陈

平媲美的贾诩和凤雏庞统并列第三:97,周瑜和司马懿并列第五:96。

政治力排名top5:王佐之才荀彧98,“江东二张”之张昭97,发明“九品官人法”的陈群96,诸葛亮和“江东二张”的张纮并列第四:95,曹操94。

魅力值排名top5:善哭的刘皇叔99,太平道教主张角98,曹操96,东吴大帝孙权95,排名并列第五的是两位美女:曹植《洛神赋》中以宓妃指代的甄氏和正史记载中与吕布私通的董卓侍女原型貂蝉:94,而紧接着的是荀彧、周瑜和关羽:93,诸葛亮92。

这些数值是对每个人物的综合评判,而并无任何道德评判。对于人物的性格与行事风格、价值取向,日本人也有自己的分类。就性格而言,分为:胆小、冷静、刚胆、莽撞。就价值观而言,分为:霸道、王道、我道、割据、侠义、才干、王佐、出世、安全、隐遁。对于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评价,日本人将其轻描淡写为对汉室的态度:无视、普通、重视。

沿着这套体系下来,日本人的英雄观可见一斑:每个人都是英雄。而其对于三国的理解,与传统中国人的理解,有时有区别,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

赤壁之战,黄盖假投降之名火烧曹营。

“三国”的“中学东渐”之旅

众所周知,日本的“三国文化”来自中国,那是“中学东渐”。

当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于元末明初问世时,三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民间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没有传到日本,此前没有纪录。日本真正第一个与中国的“三国”故事有关的作品,据邱岭与吴芳龄所著《三国演义在日本》一书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记》的作品。它的诞生,大约也相当于中国的元末明初时期。

《太平记》是讲述日本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小说,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国故事,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讲,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达”结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而是诸葛亮。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在《太平记》中,诸葛亮的主要表现是“忠诚”与“仁义”。他对主人公刘备的鞠躬尽瘁,一直延续到他死后,还可吓退敌人,给蜀国做贡献。还有,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个人

《三国演义》真正进入日本,是在《三国演义》的嘉靖本问世167年后。其时正是中国刚刚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遗民避居日本,带去大量中国书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战乱结束,进入江户时代,对中国文化有了浓厚兴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后40余年,《三国演义》的第一个日译本《通俗三国志》出版,译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户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和上层武士是可以直接读汉语原文的,也就是说,其实他们可以看中文的《三国演义》。但庶民阶层却不行。所以说,湖南文山的这个《通俗三国志》,很大的意义是使“三国”在日本全社会各阶层中,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及。不过,从那个时

候起,日本译家们已经在搞“编译”,按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开始对原著改编。120回的小说变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说唱套话也都抹去,实现了由说唱故事到读本的转换。

吉川的“三国”

1991年,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刘晓峰东赴日本留学。当时日本人拍的大型动画片《三国演义》正当走红。他在片中看到,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刘备竟然还有个恋人跟他缠绵悱恻,“当时都看傻了,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看着都陌生的《三国演义》”,刘晓峰说。

动画片《三国演义》的脚本,源自吉川英治写的《三国志》。

吉川写的《三国志》,虽然还叫“三国”,但已经是重新创作了,在他的笔下,中国的“三国”,变成了日本的“三国”。用刘晓峰的话说,“三国”到了这一阶段,对日本人来说,已经不是外国文学,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

吉川曾经当过每夕新闻社的记者。1923年东京大地震,报社倒闭,吉川干脆就当了自由作家,在各报刊上连载长篇小说。他的《三国志》是从1939年8月开始在《中外商业新报》上连载,一写便写了4年。刚刚写了半年的时候,出版社就开始出单行本,后来又不断以精装的全集本或便携的文库本等形式再版——当时正值中日战争,但却没有影响它在日本读者中的阅读热情,它更成为日本战后三国热的源头,后来日本的三国题材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从吉川的《三国志》中脱胎而出。

如果让中国人去读吉川的《三国志》,第一个惊讶,是他给刘备的身世加了那么多的细节故事,生生多出个人物——刘母。这是为写刘备的孝顺。他是在为母亲买茶的路上,遭遇“黄巾贼”的抢劫,幸亏有张飞相救。后来他们在一个庄上避难时,刘备就碰到了“白芙蓉女”,两人一见钟情。刘关张三结义之后,关、张二人还曾为“主公沉于女色”发过愁,幸亏后来刘备表示他虽“相恋是真心的,但岂可为一女子而丧大志„„”

赤壁之战,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日本浮世绘。

中国的《三国演义》中,几乎没什么女性形象。吉川毕竟是位现代小说家,懂得爱情乃是现代读者不可或缺的一道主料,他开始为主人公们编织爱情故事。其实到了今天光荣的《三国志》游戏中,女将们更是一大片,而且虽说在“武力”上得分不高,但“政治力”和“智力”常常不差,俨然撑起小半边天。

吉川对《三国演义》做的另一个现代化改造,是以“科学”来破除“迷信”。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这件事,吉川以“孔明知道因大海潮流与南国气温的关系„„故此他确信近期内必有东南风刮起”来解释,这倒与今天拍三国故事片或电视剧的中国导演们做的事异曲同工。

但吉川版《三国志》与中国《三国演义》最大的不同,是对曹操的处理。

上文已经谈到,在早年传进的三国故事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诸葛亮敬仰颇深。而吉川更是把“三国”看作是两大英雄的对决:曹操与诸葛亮。用吉川的话说:“人们对三国故事的真正兴趣,却无论如何都必须待曹操出场后才能真正开始„„曹操起着一种引领全局的主

角作用。”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中国群雄并起,但真正左右局面的,是曹操。但是,等诸葛亮登上故事舞台后,曹操被迫让位了。赤壁一战,使曹操再也无法实现他统一中国的宏愿,曹操让位给了这位来自襄阳郊外的一介青年布衣。“简而言之,三国故事始于曹操终于孔明,是这两大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

那么刘关张呢?他们还是主角。但却不是故事的核心主角了。他们还是正面形象,但却只是英雄群像中的一员。刘、关、张,分别代表着“仁”、“智”、“勇”。刘备的“仁”和张飞的“勇”,与中国人的印象基本相同,但关羽的“智”,会让中国人颇为诧异。对此,旅居日本的中国作家萨苏这样解释道:在日语中,“智”与“知”是同一个字。在这里的“智”,实际是强调关羽的儒者之智,博学有识,是说他的个人修养与品德。所以关羽在这里成了“夫子关羽”。

“不管怎么说,关羽在日本人心中不再是个神”,萨苏说。

这样的三国政治框架,当然会让中国人愕然。千百年来,三国故事以“尊刘贬曹”为主旋律,曹操是奸雄的形象,早已潜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但在日本人那里,似乎没有“奸雄”这个概念。刘晓峰从日本的历史中来解释这件事:“日本人不会去计较一个

在日本人那里,曹操是和刘备、孙权一样的,争天下的英雄。不且如此,在吉川心目中,曹操还是个激情诗人。曹操是凭敏锐的感觉打仗,而不是严密的推理。故而胜则大胜,败则惨败,“胜败都是大手笔”,他在日常交往中,也“远比刘备坦率”。

在这里,曹操不是被嵌到政治道德的大框架中成为篡夺汉朝天下的奸贼,而是一个站在群雄争霸历史舞台上的豪杰人物,也就是说,他不是政治道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性格奔放的个人。他所做的一切,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一种政治或道德模板。

而在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历史都是带有正负评介的。你或是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所以,陈寿的《三国志》,最后会变成罗贯中的扬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对于这一点,刘晓峰有他的见解:与许多国家不同,看起来中国人是没有宗教的。但是中国人有一种类似宗教的追求,那就是对名垂青史的追求,即通过历史,获得永恒。在这里,历史就不是在单纯地记录事件了,是在用道德的框架来评价的历史,要做出判断,谁是好,谁是坏。

“但是,这样一套东西,换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框架就变了,日本人是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思想、从政治概念上来接受三国故事的。”刘晓峰认为。

“同文同种”的错觉

日本人对于三国的执着热情与认真,简直近乎自虐。至今,他们仍会写出无数本书来,考查三国里的史实,三国里的谜团,收集三国名言,绘制三国地图,编制三国大词典。有一个日本职员,就是因为喜欢三国,利用假期到中国来考察三国故地,已经坚持了20多年。至今,到网上搜索,关于三国的购书网页有30多页,每页都包含十几本书。仅就三国人物评价而言,在光荣公司做三国的电脑游戏的同时,日本一家“新人物往来社”推出《三国英雄资料编》,对169个三国人物的统率能力、决断能力等8个方面进行打分,买了书的人都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三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诸葛亮》

日本鬼怪文化的一个视角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诸葛亮

2016-01-06

导读

同样是三国里的诸葛亮,中国人喜欢他的智慧,日本人则喜欢他的妖气。

一、“注意你背后的黑影子”

日本的鬼怪文化,总是让我们联想起那个混沌开与未开,愚智启与未启,人妖分与未分的人类文明的初始期。或者总是让我们遥想那个飘着绵绵细雨的深秋傍晚,在一间阴气十足的白木屋,一个乱发獠牙的女鬼,游走于昏然的阴阳两界。写下《阴阳师》系列,笔名为“梦枕獏”的鬼怪畅销作家,其一个“獏”字,干脆指向了那种吃掉噩梦的怪兽。而写有《姑获鸟之夏》的京极夏彦,更是将日本的鬼怪文化视为是在这块土地上经年累月所形成的珍贵“精髓”。

为什么怀孕了20个月仍然无法分娩?她的丈夫一年半前为什么在密室里消失?记忆是否可信?动物真的比人幸福?非常的诡异与惊悚。而这个诡异与惊悚又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或者说,人界与异界不再迥然二分,而是互为因果。而在上世纪90年代轰动全球的日本鬼怪文化的杰作《午夜凶铃》,女鬼贞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从电视机里爬出的黑发白衣,与其说是厉鬼的恐怖,倒不如说是神佛重生的美少女可爱之萌态。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自己有乱伦的欲望?女鬼贞子显然要报复要弑杀的是她的父亲?你看,人神,人鬼,人妖就是这样紧紧地缠绵着亲吻着,难以分辨何为人何为鬼何为妖。

毫无疑问,日本是个鬼怪大国。四周环海,山峦崎岖,森林茂密,灾害频繁,是鬼怪出没的地理上的逻辑先机。日本多水鬼,山鬼,风鬼,岩石鬼,森林鬼,就是远古日本人心向在地理上的投射。动漫《萤火之森》里自称鬼怪的神秘少年银,就住在山林深处。其身体不能触碰,就是鬼怪之谜的骚人之痒。鬼怪多,打鬼(退治)物语也就多。“注意你背后的黑影子”,“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不可思

议之事”。京极堂系列干脆以鬼怪为发端,构想现代人就是鬼怪们的后裔,但比鬼怪们更坏,干着各种不能再蠢的蠢事。

二、鬼怪是人间自己欲望的一个投影

当然,科学从来没有证明过鬼的存在。但科学也从来没有证明过鬼的不存在。科学哲学的大家波普尔说过,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可证伪性。那么鬼是科学吗?如果鬼不是科学,就不具有证伪的先机。而不具有证伪性是否就意味着鬼神不是用来信的,而是用来思考的。摩西真的分开了红海?真的有10万亿极乐净土?人鬼何以并存?鬼人何以冥婚?为什么要借钟馗打鬼?当然还有令人生畏的黑色。“黑色手背套。黑色布抹。黑色围巾。黑色和服。黑色木屐。只有木屐带是红的。”这是京极夏彦《铁鼠之槛》中的黑色典型。这里,让你的思考力集中在为什么只有一点红的木屐带上?

显然,这里有两个世界。科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科学用来发现和解释世界。精神用来信还是不信科学所发现和解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更为本体的应该是精神。科学有局限性,但精神将这种局限性归零并导入想象与信仰。因此这里的逻辑行程是:如果说没有迷惑就不能产生恐惧的话,那么要使迷惑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迷信的存在。而迷信存在的一个前提则必须要有鬼怪的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说,鬼怪文化恰恰是为了唤醒人间已死的恐惧心而存在的。所谓测鬼神之形状,发人间之幽微,便是这个逻辑的通路。康德为了释道而引入上帝的悬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了释人而引入鬼怪作为一个终极的观察者?我们将点点磷火叫做鬼灯,将凄凄冷雨叫做鬼雨,将悲悲啼鸣叫做鬼哭,将滔滔雄辩叫做鬼才。这样看来,鬼怪实在是人间自己欲望的一个投影。

去年11月30日,在战争中失去左臂的日本“鬼怪博士”水木茂去世。他的畅销杰作《鬼太郎》所要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类的肆意妄为冒犯了鬼怪,鬼怪们才怨念凝结,不得已生出另类行为与人类抗衡。毫无疑问,这是水木茂对鬼怪文明的理解与敬重。因为日本人始终相信鬼怪一定先于人类而存在,并相信它们仍然用它们的逻辑,静静地审视着与自己有异的世界。或许由此故,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构画了一个人类不应冒犯的异界小镇。安达渡嘉的《野良神》,则是在人间与阴间的交界处展开故事。而垣野内成美的《吸血姬美夕》中的美夕,则干脆宣称自己来自于异界的吸血族,其任务是要将魔鬼赶入黑暗的吸血族。

《鬼太郎》中的主要角色

三、日本人为何喜欢诸葛亮的妖气?

要问鬼怪为何物就如同问思维为何物一样,不是无聊就是无趣。《土蜘蛛草子》是古代日本人的打鬼传说。在莲台野,源赖光和渡边纲追赶在空中飞行的骷髅,来到了神乐冈。这里有一间290岁老女居住的旧屋,还有各种异形怪物和容色美丽的女妖怪。源赖光和渡边纲首先砍杀女妖怪,刀刃上沾着白血。血流淌至老女的旧屋,再流淌至不远处的一个洞穴。洞穴里有个巨大的蜘蛛。源赖光用大刀砍下蜘蛛头颅的同时,蜘蛛的腹部又生出了1990个头颅,更有数不清的小蜘蛛在一旁蠕动。源赖光和渡边纲最后将蜘蛛的巨头埋葬于洞穴,并烧毁了老女的旧屋。这里,290岁的老女为何物?有着1990个头颅的土蜘蛛又为何物?刀刃上为何沾着白血?会有答案吗?

京极夏彦说过,与其说我喜欢鬼怪,还不如说我感兴趣的是塑造出鬼怪的日本文化,以及生活在这个文化之中的人们。如果以这话为真,那么我们就能理解日本人敬重鬼怪的生活态度。在日本,有七处非常有名的鬼的出没地。它们分别为:福岛县二本松市的安达原鬼婆;长野县长野市鬼无里的鬼女红叶;京都府福知市的大江山酒吞童子;京都府京都市的罗城门茨城童子;鸟取县西伯郡的鬼住山兄弟鬼(大牛蟹与乙牛蟹);冈山县总社市的鬼城温罗鬼;爱媛县宇和岛市的牛鬼。而青森县的鬼神社,传说的故事是鬼为日本带来了稻作技术。秋田县的三吉神社,传承着三吉鬼的故事:只要让鬼喝酒,鬼就会做人的助手。岩手县的三石神社,述说着“岩手”的由来。原来是被神抓获的罗刹鬼,被强迫在岩石上按手形,这块岩石后来就叫岩手。在日本还有鬼的交流博物馆(京都府福知山市大江町)和鬼的博物馆(岩手县北上市)。而宫城县村田町有鬼的木乃伊。香川县高松有桃太郎葬鬼的坟冢。东京都调布市有鬼太郎茶屋。冲绳县的首里城附近有金城御狱,传诵着妹妹让吃人鬼的哥哥从悬崖上滚落摔死的物语。

在日本,姓鬼头的在东海地区就有1万多人。鬼泽的姓在东日本有6千多人。九鬼的姓在近畿地区7千多人。此外还有姓鬼木、鬼首、鬼石、鬼王、鬼原、鬼追、鬼目等的。而鬼的地名,枥木县的鬼怒川最有名。岩手县远野市的鬼原,是柳田国男名作《远野物语》的诞生地。三重县尾鹫市的九鬼,是中世活跃的海贼武士团九鬼一族的发祥地。鹿儿岛县的萨南诸岛的鬼界岛,是平安时代反叛平家的平康赖、藤原成经与僧侣俊宽的流放地。此外还有富山县黑部市的饿鬼山、饿鬼岳等。

怒川 鬼

这样看来,空间上尽可能地与鬼怪相接,时间上无限地与远古相连,让鬼怪无时不刻地就在你的身边,在恐惧与敬畏中度过每一天,日本人做得最用心。以鬼为题材的漫画家永井豪,1976年发表传奇惊险漫画《手天童子》,从平安时代到22世纪,超时空的将手天童子郎的身世之谜与鬼的关系慢慢点出。在执笔中,永井豪原因不明地多次生病。日本人说,这是鬼的灵验。或许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么一个问题:同样是三国里的诸葛亮,中国人喜欢他的智慧,日本人则喜欢他的妖气(神秘色彩)。

四、精神构造的惊人一致性

日本鬼,其角为牛角;西洋鬼,其角为羊角。显现出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的不同。耕地要用牛,而打猎的对象是羊。从妖怪学的角度说,鬼是人与牛的合成,恶魔是人与羊的合成,天狗是人与鸟的合成,河童是人与龟的合成。

日本《西游记》研究者中野美代子说,鬼是二种异形之物合成的想象上的怪物。中国古代地理书《山海经》里有许多与人相似的妖怪,但这些妖怪与佛教思想里地狱狱卒的鬼并不相似。今天我们想象中的鬼的形象和造型,其实渗透了日本人相当的独创元素。人的身躯,筋骨隆起,二根牛角,用虎皮作兜裆,手持铁棒,口角向左右裂开,獠牙爆出,吃人,鞭打堕入地狱的亡者。在种类上又分为赤鬼、青鬼和黑鬼。人们都以为这是从太古时代就存有的人鬼身姿。其实这是相当的后期,由室町时代的狩野元信创作的日本鬼的形象。

除人会变鬼之外,日本人相信器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物化成鬼。《御伽草子》说,器物经百年,物化得精灵,狂人心。而鬼又是人所惧怕的,所以日本人在迎新年之前,养成了将不到百年的古器物丢弃的习惯。这个日语叫“煤払い”(すすはらい)。但是这个习惯恼火了被扔掉的古器物。不到百年就被任意扔掉,古器物们将不能成鬼的怨恨转嫁至人间。于是它们开始纠集造反,在夜间的京

町排列缓行。这就是物语的开始。物语的年代被设定在康保年间(963年开始)的十世纪中叶,这比酒吞童子一党跳梁早了30年。江户时代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就是这个趣味的集大成。而水木茂的《日本妖怪大全》(讲谈社),则网罗了895个日本人熟悉且喜欢的妖怪。从排列第一的青行灯到最后一位的六所大明神,张张有图,非常形象。从物的大量生产的可能到物的丢弃再到鬼怪的出现,日本人对器物的循环再利用思想(リサイクル)得以萌发,竟然是恐惧于叫做“付丧神”的这些物怪一个结果,想来也令人生趣。

鸟山石燕《画图百鬼夜行》中的河童

日本的鬼,其汉字来自中国,但意思则有不同。中国的鬼,指死者的灵魂。《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表明“归鬼”二字同音且同义,即人死归土成鬼。为此中国的鬼有畏惧的一面但少有恐惧的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四
《永远避不开的可怕的日本人》

永远避不开的可怕的日本人

(注:这是中国人信力建写的博文,被日本人翻译到日本论坛上了。信力建,教育家、杂文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兼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看世界》杂志名誉副社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荣誉院长、凯迪企业家理事会会长,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肇庆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

记得我1996年第一次从香港飞美国的纽约,在洛杉矶转机,到达纽约时人已经筋疲力尽,感觉美国很遥远,在地球的另外一边。

今年6月29日,我们一行9人从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3个小时,就降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就好像坐国内航班似的。如果从上海起飞,更短,只要一个半小时。如果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去日本,就更近,一个小时就到了。

从地理距离上看,我们的确离日本很近。

从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处能看到汉字,它的标识系统,你能看懂个7-8成,上洗手间、找楼层,你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你再去日本的寺庙,比如清水寺,基本和中国的差不多,抽签、打卦,基本都有,日本光在古都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庙有8000座。 再看日本人,和中国人差不到,所以很多欧美外国人是把日本人和中国人混淆,常问的一个问题:Are you Japanese?

虽然你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懂很多汉字,但你根本听不懂日本人

在讲什么,他也听不懂你讲什么,所以我们交流还得用英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日本土地上讲英文,就像鸡同鸭讲,很滑稽的一个场面。

为什么中日民众的心理距离比美国还要遥远?因为日本人在心理上已经脱亚入欧,而我们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因为两国的特殊的历史和恩怨,交往比和美国人交往还要有障碍。

你看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同时也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家,他的头像就印在日本的钞票上,你就明白日本人已经是香蕉人:黄皮白心。我们中国人,也就是他们所称的支那人,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落后的民族。

看看福泽谕吉《脱亚论》所写:“我日本国土地处亚洲之东陲……然不幸之有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两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论教育则云儒教主义,论教旨则曰仁义礼智,由一至于十,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辈视此二国,在今文明东渐之风潮中,此非维护独立之道。若不思改革,于今不出数年,必亡其国,其国土必为世界文明诸国分割无疑。”1894年甲午一战,开始印证福泽谕吉关于中国的预言。真是一声叹息! 干净背后的力量

1996年第一次去美国,心理上很震撼,也很难受,一个5000年历史的民族,怎么和一个建国200多年的国家相差那么远,我们5000年不白活了?我们唐朝的GDP在哪里?我们宋朝的GDP在哪里?

我们明朝的GDP在哪里?我们清朝的GDP在哪里?怎么都不见了?甚至,我们70年代的GDP在哪里?全部毁灭在我们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我们勤劳不致富?为什么我们学习不进步?我一直在反省:我们的苦难,主要是内源性的,外患是次要的。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干净!比美国还要干净!“花儿朵朵软件”的马总去过基本所有的欧美的唐人街,发现日本的唐人街最干净。

日本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主干道干净,连小街小巷都特别干净。日本一家学术出版社的老板晚餐后带我们去他的出版社和书店,在东京大学大门的正对面,要穿过一条小巷,当时还是晚上9点半,里面也是特别精致和干净,更让人吃惊的是小巷里的安静,更准确应该叫寂静。里面的路很窄,只能通行一辆车,但绝对没有乱停放。

我们去箱根的农村地区,住在当地的日式酒店,应该有国内4星的标准,酒店门口就是菜地和一条小溪,道路也是特别齐整,溪流很干净,连道路的标识系统都很齐全。在日本感觉不到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

日本的干净绝对是全面的干净,全国的干净,不像我们仅仅是中心区、面子区的干净。

在日本,你看不到有人砍树,他们国内的树是绝对不能砍的。我在日本就没有看见裸露的土地,全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草地。

你在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中没有灰尘,连他们的墙面和玻

璃都是特别干净,汽车也很多,但是没有尾气,更见不到冒黑烟的车。 在东京三天,我们基本没有遇到塞车,我问导游为什么?导游说:在日本周一到周五,一般的人甚至是老板,都不开私家车上班,全部坐火车和地铁上班,因为时间绝对有保证。在街上跑的基本都是营业用车。

日本的公共交通极其发达,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今天都运行得非常好,今天日本全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新干线系统,效率非常高,他们的铁路像公交一样运行,和地铁、公交接剥得非常好,转车很方便。

所以像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发展私家车是非常坏的国策,你看像香港、新加坡都限制私家车,而中国却对私家车没有任何限制,为了一点眼前的GDP,牺牲中国的长期发展潜力。

我见到北京一群高三毕业的学生游学访问团,他们到日本7天了,我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回答:就是比较干净,其他好像没有什么! 难道日本仅仅就是比较干净吗?这干净背后难道真就那么容易吗?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公德心,所以我们乱扔垃圾。为什么我们乱扔垃圾?因为我们的眼睛里能容忍脏,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容忍脏,因为我们的灵魂能容忍脏。

一个人能容忍办公桌上的灰尘,他就能容忍工作的不完美。

干净和贫富没有必然关系,和追求完美有关。一个人可以穿一件打补丁的衣服,但可以干干净净。

我和你举个我们乡下老家的例子。我小时候,应该是30年前,中

国应该是很贫穷吧,我们村就有几家人比较干净。为什么这几家人干净?因为他们的女主人爱干净。结果,我们村,也就这几家人有出息,孩子都考上大学,都成了才。

女主人为什么爱干净?因为她们眼睛里无法忍受脏,她们也无法忍受不完美的事务,他们总想把事情做完美一些,他们就把这个习惯传给了她们的孩子,她们的孩子也就比同龄人、比同村的孩子更追求完美、追求完善,所以他们有出息。

干净代表一个习惯,一种追求。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世界的人发现,几十万人日本人退场后,在体育场里,居然没有发现一张丢掉的废纸!是不是可怕的日本人?

再给你们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在日本三菱重工工作,卖印刷机给大陆的印刷厂,他有一次带一个国内一个印刷做的比较大、发展得很快、有点志得意满的老板去日本参观。参观时,日本人让这个老板进印刷厂前把鞋脱了,当他从印刷厂出来,发现白色袜子居然还是白色的,整个印刷厂全部是自动化生产,就没有几个工人。这和国内印刷厂环境是天壤之别。当这个老板回国后,到处都在讲这个故事,这件事给他极大的震撼。

我带队参观了东京的一所初中,他们的学校也特别干净,我们一进去需要换鞋,每个人有一个鞋柜,上面居然预先写好了每个参观团团员的名字。

出来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干净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好?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幼儿园不干净,小学肯定干净不了,小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五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外语系,广州萝岗511363)

摘要:文章讨论的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倏而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日本这个民族的自

“心中”(即殉情)的场景,日本人喜欢“物哀”的感觉,这些都表现了日本人与众不同杀率比较高发,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

生死观;心中;武士道;瞬间美;物哀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140-02

140

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者用细腻的带

着淡淡悲伤的情怀,对生和死作了自己的诠释———“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在《挪威的森林》中,木月死了,初美死了,绿子的父亲死了,最后直子也死了,这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于生,对于死,迥异于其他民族国家的一种生命的逻辑。

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的花期很短暂,刚刚盛开,倏而便已凋落,这是一种生命刹那间所绽放的美丽。日本文学作品中很多是赞美死亡的,日本作家们为什么对表现死亡这么感兴趣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中,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都死于自杀。为什么日本作家这么多都“以身试死”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日本人集体自杀。2000年2月,日本影片《入殓师》夺得第81届

“死”贯穿始终,凸显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影片以

日本人对于生与死的价值观。

那么,生与死的问题对于日本民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日本人的生死观究竟是怎样的呢?

生死观,其实就是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生死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会去向何方?2)人死后的世界以及死者,到底要怎样才能捕捉到?3)关于生,人们的思考和理解的方式。4)生存本身是什么?5)死亡本身是什么?

一、生死观的分类分析和历史发展1.宗教的生死观在中国,传统的对生死的看法是,死后也和生前过着同样的生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帝王将相,不惜劳民伤财也要给自己修筑豪华陵寝。

而在日本,关于“死了之后人会去向何处”这个问题,根据《古事记》中记载,有一个叫做“黄泉”的国度,这就是日本的地下世界。死后的世界,就是指“黄泉之国”。佛教传入之后,关于死后的世界,日本人将其和佛教教义相结合。佛教有因果报应一说,所以日本人也开始认为生前行善就会上天堂,积恶就会下地狱。

关于“死后的世界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日本的民俗学中,也有“山中他界说”,“山上他界说”,“海上他界说”等。

2.哲学的生死观在现代,哲学之中也提到了生死观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物哀”之美,对死之美的意识———“无常观”非常强烈的这么一个国家,自杀者非常之多。

3.军事中的生死观对于军人来说,战场是一个充斥着死亡危险的一个特殊场所,生死观直接影响到了军人的思维和行为。日本军人生死观的形成,深受武士道、国家神道、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好战不畏死的这样一种民族气质表露无遗。

4.日本生死观的发展历史1)古代———“他界观”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的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在《日本书纪》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古事记》中记载的“黄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界说”。

2)平安时期的变迁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是极佛教传入之后,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魂的观念。大的。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观的发展。

3)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的形成平安时期,生死观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日本迎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产生了,那就是武士权力的抬头。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在这个时期“名声”重过一切。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

收稿日期:2010-04-22

作者简介:杨烨(1981-),女,湖南益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法研究。

WenHuaYanJiu☆文化研究☆

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2.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重要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4)中世时期“隐者”的生死观

的特点是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

在中世时期,日本产生了以

“わび”“さび”为核心的日为他们认为残月、

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本独特的美学概念。在当时,出现了“隐者文学”,虽然为数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不多,但对日本文学文化产生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当然“隐

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者”

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并对后世产生“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了极大的影响。“さび系”的美是指,从美中(具体到一草一

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物)都可以看出

“万物皆有悲伤(无常)”,这就表现出了一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种对死之美的安心。“わび”是指隐者生活的物质侧面,是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以

“わびしい”质朴为基调,而“さび”就是前面所讲的,看成认为:

“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透事物的无常,从中发现美。

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5)以“町人”为中心的生死观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江户时代是最后一个武家的幕府时期。这个时期的变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迁,表现在“浮世”的出现,也就是“浮世享乐”。“浮世”有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男女关系”的意思,也有“当世风情”的意思。“浮世”的延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

长就是“心中”这个观念。“殉情”在日语中说成“情死”,而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情死”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就是“心中”。

重要特质。

二、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三、总结

1.日本人特有的死亡态度日本人的独特生死观的形成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影1)徇情(心中)响的。其成因有着复杂的因素,如地域的狭小,人口的压“心中”或“情死”在日语中都是“殉情”的意思。原意是力,资源的匮乏和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其文化

“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信物”,有切指甲、文身、断

领域而言,是日本的宗教、

哲学、历史进程的相互影响所发、

断指等。后来,“心中”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致。而且中国的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杀。日本人对殉情往往有着一种正面讴歌的情感,“情死”本人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心中感情的一种刹那间的极度升华,是一种享受。例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的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

对生命的极端挚爱和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大度,看轻生死、2)武士道的最高境界———牺牲

宽容生死、尊重生死。是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值得我们深究武士道提倡

“轻生死,重然诺”,更极端的观点是认为并尊重的生死观。“武士道即是死”。这种用死来完成人生价值升华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统治阶层所利用,就产生了日本带有强烈侵参考文献:

略色彩的军国主义但又死忠于天皇的近代史。

[1]路邈.从“海と毒药”看日本人忏悔意识之缺乏[J].日语学习与3)剖腹

研究,2007,(01).

剖腹是日本人独有的自杀方式,日语是“切腹”剖腹被

[2]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J].世界知识,2008,(07).

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高的死的仪式,有着正规、

严格的方[3]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法和程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在剖腹自杀这一行科学版,2008,(02).

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残忍,而是尊严、气节和[4]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壮美。

[5]傅伟勋.日本人的生死观[N].中国时报,1985-09-01.[6]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LightabouttheJapanesePeople’sViewstowardsLifeandDeath

YANGYe

(SouthChinaUniversityMajorCouegethe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Luogang511363,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Japanesepeople’sviewstowardslifeanddeath.TheJapanesepeoplelikethe

transientorientalcherryandhonorthesacrificespiritoftheBushido.ThesuiciderateofthisnationiscomparativelyhighandtheJapaneseliteraryworksoftendescribethesceneof“dyingforlove”.AllthesepresenttheJapanesepeople’sspecialviewstowardslifeanddeath.Theyundervaluelifeanddeathandtheyarelenientwithlifeanddeath.Theyrespectlifeanddeath.Thisarticleanalysetheformationofthisviewandprobesintoitsrootcausesanditsconcretemanifestation.

Keywords:viewstowardslifeanddeath;dyingforlove;Bushido;transientbeauty

(责任编辑/姚丽)

141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六
《和服から见た日本人の民族性(黄粉莲)》

論文提出日:2008年12月12日

論文テーマ:和服から見た日本人の民族性

氏名:黄粉蓮

はじめに

本稿の主題は和服と日本人の民族性である。両者とも日本の文化範疇のものであるから、きっと何か天然的な関連があることではないかなという疑問を持って本稿を書くことにした。

言い換えれば、本稿の目的は和服の魅力を探り、その中で日本人が和服に特別な愛着を持っている理由を模索してから、そのことと日本人の民族性との関連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である。簡卖に言うなら、和服と日本人の民族性がどのような関連を持っているかを探ることである。

まず、いろいろな側面から和服に関する内容を述べて、ずっと「和服」という服装群の中に隠れていた和服の魅力を掘り出して、日本人がなぜ和服に特別な愛着を持っているかを明らかにしたいと考える。次に、日本人の民族性について討論する。最後に、上述した両者の関連を明らかにしたいと考える。

第一章 和服の魅力

所謂、魅力というのは、人の心を引き付ける力とのことだ。魅力は外見にあるものではなく、私たちがある実物に関していろいろな側面から研究して掘り出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抽象的な存在である。そう言えば、魅力の中にはきっと何か外の内容も含まれているはずである。本章で私はそんな疑問を持って一応和服の魅力を掘り出してみるつもりだ。

まず、和服(わふく)とは、日本における民族服である。狭義の着物(きもの)である。男子の基本はツーピース型、女子はワンピース型である。

和服は着付けが大変で、高価であり、また現代の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からすると必ずしも実用的とは言えない。でも、日本人が和服にずいぶん特別な愛着を持っているのは、日本の伝統の節目の時に日本人がそれらの場合にふさわしい和服を着ている姿がよく見られることからすぐ分かる。

(一)和服の由来と発展史

和服の由来についていろいろと論説がたくさんあるけど私は一番納得できる説は、和服の由来は中国三国時代の呉の国から日本に伝わった織り方によって作られた織物とされるという説だと考える。ちょうどそれが和服が「呉服」と言われる由縁でもあるので。 また、和服の発展史を「和風論壇」の「深入日本和服」を参考に次のようにまとめてみた。和服の発展史は時代別に八つの段階に分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その八つの段階を要約すると次のようになる。

1、縄文時代・弥生時代

この時代はワンピース形式である。縄文時代の貝塚から貫頭衣を着た埴輪が出土している。魏志倭人伝には男子は横布を袈裟(けさ)のようにした上で頭に布を巻いた、裸に近い格好であり、女子は布の真中に穴をあけ、腰部分を紐で結んだ貫頭衣を着ていたとある。庶民は麻、身分の高い人は絹を着ていた。

大陸の影響により、ツーピーススタイルになった。この時代の埴輪では上着としての貫頭衣と、腰巻きに巻く裳、もしくはズボンを太くしたような袴が使われていた。このころの貫頭衣は着易いように胸前が割れてあわせが作られ、脇下を縫うことで袖ができた。上着が詰襟型の「あげくび」と胸前であわせる「たれくび」とに分かれたのはこの頃である。

3、奈良時代

聖徳太子が冠位十二階により位階で冠の色を分け、大宝律令の衣服令により朝廷で着る服が定義され、礼服、朝服、制服が定められた。文官の礼服はわきの下を縫った縫腋の袍を、武官は腋の下を縫わない闕腋の袍を着るようにとされた。

この時代の服飾は、中国の文化が輸入されたこともあって隋風のものであった。そのため、この時代まであわせは男女とも左前であ

ったが、719年からは「初令天下百姓右襟」により、右前にすることと決まった。 4、平安時代

菅原道真により遣唐使が廃されると、国風文化が盛んになった。儀式行事が定着したことで、装いも形式的になった。それは衣服の殆どがゆとりを持て余しがちになり、なかんずく武官の衣装が実用性から遠ざかっていったことからも伺える。この頃のポイントである男子衣装には、公式の場で使われる束帯、尐し軽くした衣冠、私的な場で使われる直衣、平民が着ていた水干、狩衣などがあった。武家の台頭により公家は政治の世界から離れ、服飾も公家のものから武士のものへと変わった。

5、鎌倉・室町時代

政権を武家が担うことにより、彼らが着ていた水干から直垂ができ、進んで室町時代に入ると直垂は武家の第一正装となった。新しく大紋、素襖が出現したのもこの時期である。

女子服飾も簡易化の一途をたどった。裳は徐々に短くなり袴へと転化、やがてワンピース型が無くなった。この後は小袖の上に腰巻き、湯巻きをまとう形になった。 6、江戸時代

町人文化として小袖が大流行した。歌舞伎や芝居の錦絵や浮世絵で役者の服飾が紹介されると、町人の装いは更に絢爛豪華なものとなった。女子服飾は長い袂の流行から振袖ができた。帯結びや組みひもが発達し、帯を後ろで結ぶようになった。

7、明治・大正時代

身分により厳しく定められていた衣類の制限が解かれた。染色技術の発達により、いままでにないモダンな柄が好まれるようになった。西洋からの服飾の輸入がなされ、間もなく日本国内でも洋服がつく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明治時代には洋服は主に男性の外出着や礼服であり、日常はほとんど和服が使われた。女性は華族階級や教員の一部を除きもっぱら和服であったが、大正時代後期から、女学生の制服にそれまでの行灯袴に代えてセーラー服が採用される例が増える。

8、昭和

戦時中男性には国民服、女性にはもんぺを着用することが強いられ、和服の着用はほとんど姿を消した。戦後もんぺを脱いだ女性たちは手製の洋服を着るようになり、和服は日常着として使われることが尐なくなった。現在では殆ど見られなくなっている。 (Http://www.Jpwind.Com

和風論壇•••資料テーマ:「深入日本和服」)

総じて言えば、上述した和服の発展史は一つは、日本における民族服である和服が今

の形になったのはいくつかの時代、或は、時期にかけてできたのである。いろいろな形であった和服はいろんな方面で日本の輝く伝統文化と日本の美を残りなく我らに見せてくれる。もう一つは、それら和服の形は日本の社会の発展とともに、また、社会制度の変化によって定められたことを説明している。

(二)和服の分類

1、 男性の和服の種類

格調とファッション性をポイントとしている男性の和服を大きく分類するなら普段着、外出着、礼装・略礼装など三つの種類に分けられる。

それも季節に応じて合わせる種類については、非常に細かく定義されている。つまり、特別な場合以外では、きまりごとばかりに捕われず、その季節の気温によって着物を選ぶのが現実的だ。

今、和服というとほとんどの場合は女性の和服を指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は、日本の男性はだいたい明治維新以後は洋服を主に着ていて、和服はよく着ていないので、男性の和服に関する論述はこれ以上詳しくしない。

(Http://www.Kimono-taizen.Com)

2、 女性の和服の種類

日本の和服のハイライトである女性の和服は華やかな色と綺麗な柄がポイントである。女性の和服は主に普段着、訪問着、礼装(準礼装・略礼装)と分けられる。今になってもそれらのいろんな種類の和服は女性たちによく着られている。ちょっと詳しく見てみよう。

(1)振袖

和服の中でもそで丈が長く、模様も華麗な振袖は未婚女性の第一礼装、つまり、正装である。そでの長さによって、そでが足元にふれる長さのが大振袖であり、足くびとひざの中間のが中振袖であり、ひざ丈のが小振袖である。そのそでの丈が長ければ長いほど格調が高いことを表す。(P16)

(2)留袖

既婚女性の準礼装である。特に結婚式では新郎新婦の母親や親族は黒留袖が正装で、媒酌人夫人は色留袖が正装である。

(3)浴衣

お風呂に入った後と夏季に着る木綿の卖衣である。一番着ることが頻繁な和服である。

(4)訪問着

訪問着は、白布地を断ち、仮仕立てをしてから模様を描いて染めるので、肩からすそにかけて一枚の柄のように仕上がっている。上半身にも柄があるので席に座っても華やかだ。それに紋をつけるともっと格が上がる。既婚、未婚の別なく着られる準礼装である。(P16)

(5)普段着

日常的な衣装で、言わば、小紋のような略礼装である。繰り返し模様の型染めの着物である。(P17)

(6)卒業着

専門学校以上の卒業式で着る和服で、一般的に中振袖である。人の個性なりにきれいにおしゃれをして着る。

(7)花嫁衣裳

伝統の神前結婚式の時着る和服である。大振袖の一種で振袖よりはもっと華やかで、帯の柄模様も帯の結び方もずいぶん綺麗な和服だ。

(Http://www.Jpwind.Com

「日本和服の分解」(2008年9月30))

3、男性と女性の和服の区別

女性の和服が主に染めの着物であるのに対し、男性の和服は織りの着物が中心であることなどが主な区別だ。

また、個人的には次のように考えている。一つは、女性の和服は華やかさだけを追及するみたいだ。しかし、男性の和服は地味な風格、ファッション性に重みを置くみたいだ。もう一つは、色の方面でも、女性の和服にはあでやかな色がたくさんあるけど、男性の和服にはいくつかの暗い色に限られている。

(三)和服の行事

日本には一年中たくさんの行事がある。それらの行事を行う時、日本人は必ずしもいろんな種類の和服を着ている。それらが、所謂和服の行事である。先のいろいろな和服が和服行事のポイントである。次に、その中でも一番典型的な和服行事をいくつか紹介しよう。

1、お宮参り

日本では昔から安産を祈願したり、無事に出産したことへのお礼の気持ちで、神社に参拝する風習があった。習わしも時代にともなって変化し、土地によっても祝い方は様々であるが、誕生を感謝し、健やかな成長を願う親心はいつの時代も同じこと。

このお宮参りは、現代まで受け継がれている。1ヶ月目ごろに御宮参りをされることが多い。その時、赤ちゃんは産着かベビー服を着る。男の子のお祝い着は紺や黒地、女の子は赤やピンク地が好まれているようだ。その祖母と母親は訪問着や小紋を着る。神主さんからお祓いや祝詞をうけるなら、留めそで、色無地、江戸小紋など紋つきの準礼装であらたまるのもよいと言われる。

2、十三参り

京都近辺では女の子が十三歳になると、十三参りをする風習があるそうだ。

江戸時代の安永年間(18世紀後半)に、京都・嵐山の法輪寺で行われたのが始まりと言われている。尐女から大人になりかけている女の子の将来と無事と幸せを祈り、女性としての知恵と福徳を授かる行事である。

現在は、4月13日前後に十三参りの法要が執り行われている。その時、女の子には成人の女性用の本裁ちの着物をはじめて着る機会である。昔、尐女の、ゆきや身長が伸びることを見込んで、大人の寸法で仕立てたきものだったのに、現在では大柄な女の子の場合、肩上げしないで、本人のサイズに合わせて仕立てる事をお薦めする。その日には、その子の母親も優しい色の訪問着、色無地などの準礼装などを着る。

3、七五三参り

三歳、五歳、七歳に厄払いと共に成長を感謝し、将来の幸せを祈る行事として広まった。女の子は三歳と七歳、男の子は五歳になった時神社にお参りする。古くは別々に行われていた儀式だが、のちに一つになり、日取りも11月15日となった。

その時、女の子の着物は、華やかな振そでである。三歳ではつけひもで簡卖に着つけた上に被布を着せるのも愛らしいものだ。七歳の祝い着では帯を正式に結ぶのが本来の主旨に添っているが、現在では、ワンタッチのつけ帯が簡卖なので多く好まれている。

そして、男の子は五つ紋の羽織袴を着る。羽織は着物と揃いのものを合わせ、袴は仙台平が正式だ。その日、その子たちの母親は優しい色の訪問着、色無地などの準礼装などを着る。

4、成人式

成人式と着物の切れない関係について、『日本を知る事典』では、次のように述べている。

「むかし、元服の時代から服飾を改めることによって成年の表示とする儀礼があり、冠をかぶり、烏帽子をつけ、前髪を落とし、褌をつけるとか、着物を改めることなどがある。服装も大人のものをつけるといった形が普通であった。成年式を機会に着物を改める形には、着物の袖や袂の形を変えたり、肩揚げをおろすことが行われている。新しい形の着物をつけるということは、当人が、新しい階梯に移行したことを表示する一つの方法であった。」(P88)

今になっても、毎年の1月第2月曜日の成人の日になると、女性はお嬢さんの第一礼装である振袖を着て、尐なくない男性も紋付袴での姿で、いろんな活動場に出てくる。 そのほかにも、結婚式とか、パーティーとか、お茶席とか、弔辞とか、いろんな和服の行事がある。つまり、日本人は場合によって着ている和服も別々であることだ。 (Http://www.kimono.vc

「和服お役立ち」の中の「和服行事」)

私は、第一章の部分で三つの側面から、日本の美を形成し、しかも日本の美のシンボルである和服の魅力をいろいろと掘ってみた。その内容の分析を通じて、なぜ和服が日本の美を意味できるかは、より明確になっている。

しかも、現在日本というと、「あ、そうだ。あのう、伝統の服装がすごくきれいな国だろう。」と思われるほど、日本の和服は日本人も想像できない影響力を持っている。逆に、和服といったら、すぐ日本という国を思い出される。それらがちょうど世人の心を引く和服の魅力ではないかなと思う。

ここで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は、和服はそのサイズが全部同じなので、太っている人でも、痩せている人でも、みんな同じサイズの和服を着られることなのである。また、和服の華やか色や柄であっても、種類の多さであっても、深い学問性(例えば、和服の着付けなどに関する学問)であっても、そのすべてがみんなをびっくりさせるほどだ。ここまで述べてみると日本人がなぜ和服に特別な愛着を持っているかももう疑問ではなくなった。

第二章日本人の民族性

前章でも述べているけれど、日本人は今になってもいろんな行事の時、自分らがかなりのファッションリダーであっていても、別の服を着なくて、わざわざ和服を着ている。一言で、日本人は和服にすごく愛着がある。それはきっと日本人の意識や民族性と何か係りがあるに違いない。

個人的にはある国の人々の意識はその国の主な民族の意識であって、それは民族性の範疇だと考えている。しかも、日本の一億三千万人口で九割を越える民族が大和民族であるので、日本はほぼ卖一民族の国なので、日本の民族性は日本の国民性と同列に扱える。だから、先述べた係りは和服と日本の国民性との係りだと考えでもいいと思われる。 その繋がりを探すために、まずは日本の国民性から把握する。国民性に関する内容と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七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很多都不结婚?》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很多都不结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和中国年轻人背负的三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有对象了吗?”“你什么时候买房?”和“你一年挣多少钱哪?”

这三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中国年轻人,到了一定到年纪,就一定要找对象结婚,买房成家以及有一定到收入。大家都知道,如果这3个问题答不好,是要或多或少受到亲戚和家人的压力。这是中国的主流思想,每个人在每个年纪都必须有一个升级打怪的任务。

在十多岁的青少年时代的新手任务里,你的终极任务是金榜题名。如果你不在这个主旋律里,那么,不好意思,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各种压力都来了。

到了毕业之后,你的大boss是找一个牛逼的公司和一个牛逼的boss,收入要高,工作要体面。如果你性格特异,跑去做自由职业者了,那么,不好意思,你又可能要被鄙视了,甚至你的同学也要过来鄙视你。

好了,人到三十,三十而立,你如果没娶媳妇没买房,也要被鄙视。然后三十多没有娃要被鄙视,四十多事业无成要被鄙视,五十多娃念书不争气要被鄙视,然后展开了一个一代一代无止境的死循环。

说了这么多中国人的思维,让我们来看看日本人的思维。

可能因为日本早就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普遍比较富裕的原因,日本现在对每个年龄该做什么事情这个价值观非常淡泊,甚至是乱序的。

举个例子,就拿谈恋爱来说,中国人十多岁时要念书不能早恋,三十岁那是剩女谈恋爱得赶紧嫁了,二十多岁是唯一一个完成恋爱结婚任务不那么奇怪的时间段。

而在日本甚至是欧美,并没有这个时间段的观念限制,谈恋爱的年纪你可以从十多岁能区分男女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到其他任何时间段。

为什么说这个和国民富裕有一定的关系呢?因为在中国,如果错过十多岁念书的最好黄金时段,如果没有家庭背景,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上不了大学,然后没有好工作,然后贫富差距变大。而在日本如果不上大学,还有很多的其他工作并且收入也不一定很差。之前娜娜讲关于日本人收入的文章里就有提到日本蓝领收入不低于白领,且工资最高的是建筑工人。 因此,整个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选择余地非常多,日本年轻人更加注重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喜欢做什么”大于“我应该做什么”。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价值观的“乱序”,就是在不适合的年纪去做不适合的事情。 比如,我身边就有日本朋友,在考上了日本顶尖大学以后休学了,他去当背包客环游了世界,因为特别喜欢新加坡这个国家,在新加坡刷了几年盘子。回日本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日本大学的学籍还保留着,于是重新开始上大学。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念书?没有为什么啊。

比如,我身边很多日本女性朋友,也不仅仅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有三十多岁的,也有四十多岁的,甚至有五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她们觉得自己一个人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个人自食其力十分好,即使有男友,也暂时不需要结婚。至于以后会不会结婚呢?不知道,至少现在不需要。

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不想结婚?没有为什么啊。

记得在看日剧《汤和猫咪和日和好天气》里,有一个帅气的日本女生是日本的自由职业者,她在面试店铺职员的时候说,觉得自己不适合稳定的职业,四处打打零工更适合自己。然后老板没有多问,只是点点头说,这样啊。

如果你是这女孩家里人,你应该得多着急啊。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早稻田大学休学到快30岁才去毕业,休学期间在谈恋爱结婚和疯狂地打工来开自己最爱的爵士乐酒吧。最后因为更喜爱写小说而关闭了自己的爵士乐酒吧。

为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理性的回答。什么家庭单位的崩坏,社会责任感的崩塌,这些大帽子放在个人选择上都不成立。只能说,大家不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选择更自由了。

而回想起来,“为什么你不结婚?”这个问题和“你找对象没啊?”在本质上,都是用我们有一套固定的价值观,然后来衡量其他人的行为。

就像很久之前有一条本地新闻报道说,一个211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找工作,整天窝在网吧里打游戏,没有朋友也不跟人说话,靠代人练级每个月居然能有3000多块钱多收入。然后采访了他所在的网吧老板和他身边的网友,结论是:这个孩子真惨啊!

切,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是在享受这种生活状态呢。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篇八
《解密日本性文化》

揭秘日本慰安妇内幕:女子为国为家卖身是传统

日本的“家”的制度下,认为儿女是家长的个人财产,家长有权力决定子女的终身,无论是买卖还是典押。日本在模仿中国的法律制订律令的时候,就把中国法律中的“十恶”中禁止近亲买卖的“不睦”除去了,把原本的“十恶”改成了“八虐”。

日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日本买卖儿童和近亲结婚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穷人由于生活所迫,都会把孩子卖掉,特别是江户时期,人口买卖的情况更是十分盛行,有些日本家庭由于交不起年贡,就拿子女当作抵押。

日本贩卖儿女主要的对象还是女儿,在日本的封建社会后期,娼妓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女孩被卖掉之后都会成为娼妓,而家庭基本就要依靠这些女孩维持。《日本女性史·近世》中记载显示,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子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称赞。日本有一个卖身奉养母亲和弟弟的女子,还因为“孝心奇特”而受到了日本官方的表彰。

日本人认为武士为领主、大名家服务是奉公,仆人为主人服务是奉公,而女人出卖肉体同样也是奉公。明治时期,明治维新之元勋伊藤博文在回答英国《每日新闻》记者提问的时候说,“我不希望废除游廓”,这里的游廓也就是妓院。他的理由是,站在道德角度来说,做妓女是高尚的,因为她们是为了尽孝道才去出卖身体的。

当时的日本,表面上似乎看不到买卖少女的行为,其实这种事情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日本人表面上说是“出赁”,但这个事情的性质依然是买卖,而且很多父母也愿意为了几百元而卖掉女儿。

他们和买卖少女的经纪人谈妥之后,经纪人会付给父亲一笔钱,然后把女儿留下。女儿之后需要做的就是靠出卖身体赚回自己的自由。每次和客人做爱之后,女儿都能拿到一些小费,用这些钱就可以逐渐还清这笔债务。不过一般都需要几年的时间,除非遇到有钱人,愿意付出一大笔钱把少女从妓院买回家。这对于日本的卖淫女来说,是一个美丽的梦。

虽然也有一些日本人对以上的现象颇有微词,甚至有些人还提议取缔它,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无所谓。那些喜欢光顾妓院的人更是不同意取消,甚至一些地方官员还建议应该让妓院更加繁荣,以此带动消费的动力,增加国库的收入。德川幕府制订的“游廓政策”,导致当时的日本人大约有三成左右患上了梅毒,而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和国民性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了明治时代,妓院的繁盛情况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借助“中日甲午战争”而更加兴旺。历史记载显示,在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之时,日本的军人在一年之内就在人口只有 10万的出兵港口广岛,留下了2000多个私生子。

明治后期,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嫖娼的情况也因此更加严重。有人在当时做了一项调查,在吉原游廓的门前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统计一下进入游廓的嫖客人数。在晚上八点到九点,一共有1900人出入。其中14岁以下的大约有50人左右,14-17岁左右的大约是170人左右,17-24岁的大约 500人。当时的年轻人后来回忆嫖妓的经历时说:“那时逛妓院就像上厕所”。

明治时期色情业繁盛的原因,就和江户时代德川家康提倡的“游廓政策”一样,当时的明治政府对游廓表示出了相当的支持和保护。当时的伊藤博文因一句“不希望废除游廓”,被日本人男人视为“唯一的英雄”,而他本人也是公认的“色男”。据说平时和他交往的女性基本上都是艺妓,甚至他的妻子梅子也是艺妓出身。伊藤博文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

明治时期之后的大正时期,在色情方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大正时期没有多久,但是这一时期却将嫖娼业发展到了极致。明治后期,嫖娼主要以公娼经营为主,而到了大正时期,各种各样的艺伎馆和私娼馆相继出现,数量比公娼多出了两倍还多。

昭和时期,由于日本东北地区的饥荒和“太平洋战争”,更令日本的色情业出现了惊人的突破。卖女儿的情况在此时最为严重,“慰安妇”制度也在此时出现。 由日本长久以来的娼妓历史中,就可以发现色情的繁盛和衰败和日本社会的经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也和日本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有着一定的关系。日本男人为了主人牺牲自己,而日本女人则为了男人奉献身体。渐渐的,男人为了国家牺牲,女人为了战士献身,都成为了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也为日本妓女为了国家经济海外卖淫,为了鼓舞军人的斗志而做慰安妇奠定了基础。

明治时期,明治政府推出了“殖产兴业”政策,主张优先发展工业。这个政策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农民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困境。明治中期,政府针对日本经济实力不强、资本积累不够、在国际上影响甚微的情况,提出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人再一次发扬了他们的传统,从女性身上下手。

日本女性觉得既然为了家庭可以卖身,那么为了国家卖身又何尝不可呢?于是甘愿成为日本政府振兴国家经济的工具。一批又一批被称为“黄色娘子军”的日本妇女,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来到了海外。

据1911年统计显示,日本到海外卖淫的妇女数量超过了2万人。这些日本妓女被人们称为“南洋姐”。

“南洋姐”这个称呼,如果使用中国汉字写的话就是“唐国行”。“唐国行”指的是从幕府末年,经过明治时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大正中期,那些远离家乡到外国卖身的日本妓女。当时,在西伯利亚、中国内地,东南亚各国,甚至印度、非洲都能看到日本妓女的身影。这些日本妓女的籍贯以九州的天草岛、岛原半岛最多。

虽然当时中国各地都有日本妓女出现,不过上海、香港、关东地区、南洋地区则是这些妓女的主要集中地。明治十九年时的中国上海,日本人在此定居的人数大约是700人左右,而这里的设施有一半以上都是娼妓馆,其余的就是邮船支店、三井物产支店、乐善堂药店和几家杂货铺。香港的情况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03年,俄国在中国关东地区的租借地旅顺做了一项调查,在这个地区的日本妓女一共有201人,当时是日俄战争爆发之前,而到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根据统计显示,关东的日本妓女迅速增加到了1403人,占到当时日本人人总数的一半还多。估计当时在满洲各地的5000多个日本人中,有70%都是妓女。

另外,从上世纪初年以来,妓女就开始聚集到南洋地区,当时由于橡胶和锡矿的开采,南洋地区经济十分繁荣。日本的妓女到来之后,凭借她们的温柔和美丽很快就成为好色男人们的宠儿。

日本妓女为了国家甘心出卖自己的身体。日本的山崎朋子针对“南洋姐”的悲惨历史,创作了一篇纪实作品《望乡》。之后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为了同名电影,影片把妓女的海外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影片中的主角阿崎婆,成了日本海外卖春女的代名词。

《望乡》的主角阿崎婆的命运十分悲惨,在日本的妓女中,有很多人的命运甚至比阿崎婆还要凄楚、悲凉。《望乡》的作者山崎朋子在作品中引用了有关海外妓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展示了更多日本妓女坎坷、悲惨的命运。

有一个18岁的少女八木品美,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人,在父亲病死3年之后,她的母亲包办了八木品美的婚姻,而八木品美因为不想结婚而离家出走到了神户。到神户之后,她遇到一个男人说要介绍一份好工作给她,于是八木品美就随着这个男人上了去香港的船,最后沦为了妓女。

也有些性格刚烈的女孩宁死不从。例如山口县吉敷郡平川村有一对姐妹,姐姐19岁,妹妹17岁,她们一上岸之后就被命令接客,姐妹二人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她们决定自杀。一天早上,她们趁着其他人还在睡觉的时候,光着脚跑了出来,寻找自杀的地方。当她们来到海边的大栈桥准备投海自尽时,被人发现。

在加藤久胜创作的《船长日记》和《海员夜话》中,记录了很多开往中国的日本轮船上的事情。

人贩子在船上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女孩藏在船底的煤堆里。这里无论是白天黑夜都是一片漆黑。而且船越往南走里面的温度越高,就好像蒸炉一样。明治末期,有人把十几个女孩藏在运煤船里,由于人贩子受到了船上其他人的怀疑,所以不能给女孩送水和食物,这些女孩只能忍饥挨饿。

几天之后,由于船室缺水,终于有人打开了煤舱的门,发现了里面满脸煤灰和血的姑娘。另外还发现了几个女孩的尸体,她们都咬住水管,满嘴鲜血。在一旁还有两个男人的尸体,身上都是抓伤和咬伤。

除了煤船上发生过这样的惨案,在藏水的水槽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几个女孩被人贩子偷偷的送出境,他们把女孩藏到了空水槽中。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水流进了空水槽里。女孩们吓坏了,不断的喊叫,但是没有人听见。水一点一点的漫过了她们的身体,几天之后,船员发现从水管接出来的水有头发和白泡,而且还散发着一股臭味。于是,船员去水槽查看,发现由于南方气温高,水槽里的尸体已经高度腐烂了。其实这些不幸死去的女孩远比当妓女的要幸运,那些做了妓女的女孩,在外国没有任何生活保障,老板对她们随意打骂。如果不幸得了性病,也不会有人给她们治,只能默默的等死,直到病情恶化,全身溃烂,含恨死在异乡。

在西伯利亚一带的海外日本人,往日本汇款大约数百万元,而在这些钱中,至少有63万都

是来自海外妓女。在日本原始的积累中,充满了妓女的艰辛和痛苦。她们不仅为了家庭和国家,牺牲自己的自由、幸福和青春。

在《福冈日日新闻》上登出的文章《女人国》中写道:“从岛原的小滨署管辖内的4个村子远渡海外的女性,去年向家乡的父兄汇款达1万2千多元。全岛原的30个村子,合计突破30万元。”

日本著名的人贩子村冈伊平治在他创作的《村冈伊平治自传》中,谈到了他在明治中期至昭和十年在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开设妓院的经历。他说:“她们每月写信并送钱回家,父母放心,邻居有好评。村长听说,来要所得税。不仅夫家,娘家也富裕起来。不仅这样,在南洋的土地田舍,凡是建起女郎屋的,必随之建起杂货店。从日本叫来店员,店员独立开业,成立公司的驻外办事机构。女郎屋的丈夫不愿被叫做姘夫而经营商店,一年左右土地开发者就迅速增多。随之,日本的船只到来,那块地方繁荣起来了。”日本在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是资金最缺乏的时候,当时日本妓女的卖身钱,对富国强兵政策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慰安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之后,“慰安妇”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日本军人的兽欲,以便提高军人的战斗能力。

1904年12月,日本军人在安东地区建设新市街,1905年这条街上的饮食店,组织开设了专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的妓院“醉雷亭”。虽然“醉雷亭”不是军队经营的,不过这明显是对军队表示支持,也是后来“慰安所”的雏形。

在战争开始之后,日本军队每到一处便会首先建立兵营以及慰安所。所谓“慰安所”,一般就是用草席围成一个小屋,然后在地上铺一块褥子而已。每当“慰安”的时候,在“慰安所”的门口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日本的士兵为了节省时间都会先把衣服脱掉,由于慰安妇的数量有限,所以军队需要轮换。一个慰安妇在3 个小时里,大概需要接待78名日本军人。

遭到日军官兵野兽般蹂躏的慰安妇,情况十分悲惨。在被称为“色性地狱”的慰安所里,很多慰安妇在躺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被虐杀致死,有的不堪蹂躏自杀身亡。如果稍有不从或是反抗,日军轻则施以饥饿,重则用军刀割她们的乳房、剁她们的手脚,甚至让狼狗把她们一片片撕烂以警告其他人。

虽然“慰安妇”在日本侵略军中一直存在,但是一直到1963年,日本每日新闻社的记者千田夏光才在偶然间发现了一张以1938年徐州会战作为背景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上,穿着冬装的日军队伍里却有两个穿着和式服装的年轻女人。日本军法是不允许女人随军的,那么这两个女人是谁?于是千田夏光开始了相关调查,在经历了5年的调查之后,终于把“慰安妇”公诸于世。他著写的《从军慰安妇》一书出版之后,轰动了全世界。

“慰安妇”的问题从此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了解了慰安妇的种种悲惨遭遇。日本“从军慰安妇”是日本妓女之中命运最凄惨的一种妓女。在日本慰安妇中,虽然也有一些风尘女子,不过最多的还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欠债的农村女孩。日本政府对这些家庭做出了允诺,只要把身体当作交换条件去战场做慰安妇,就可以把欠债一笔勾销。

在运送慰安妇去海外的时候,她们的代名词是“军用品”。她们就和真正的军用品一样,一旦

到了战场,就不再有人在乎她们的死活。一般在 2000-3000人的日军部队中,只配备五六个慰安妇,这些女人要给大多3000个男人提供性服务。常常因为连续接客数量太多,使很多慰安妇大小便失禁,甚至一些慰安妇刚刚生过孩子,也要继续为军人提供性服务。

慰安妇女们忍受的折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们是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者。日本法西斯在侵略战争中,创造了历史上数量最庞大的“战地妓女团”。这些“慰安妇”基本都会被疾病、饥饿、屠杀、自杀夺去生命,即便生存下来的人,也终身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

美国国务院在2004年6月14日,发表了2004年度《全球贩卖人口问题报告》,其中指出了日本国内存在严重性奴隶问题,这是美国首次就这个问题对日本进行抨击。日本每年的色情业收入大约是900亿美元。日本每年性行业的交易额,已经占了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和日本每年的国防预算不相上下。 面对日本庞大的色情业市场,再次证明了日本国民对色情行业的支持态度,这也是造成日本性奴隶严重的根本原因。日本国会议员表示,造成日本色情业如此猖獗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社会是男性支配的社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社会结构使日本社会对色情业的存在并不在乎。

由于国际社会上的压力,日本的色情业曾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不过却是越改越繁盛。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是妓女输出最多的国家。日本政府也十分清楚妓女是不符合“文明开化”精神的,但是日本为了国家的利益,一直持支持色情业的态度,直到秘鲁船“玛丽卢斯号”事件发生之后,才发生了变化。

明治政府在1872年10月2日,公布了“娼妓解放令”,又称“牛马解放令”。娼妓、艺伎等仆役按照法律规定得到了解放。不过,这次的解放是由于外界施加压力造成的,并不是日本自愿的,所以虽然娼妓得到了解放,却只是表面现象,背地里依然如故。娼妓和色情业主的关系,不过是由过去一次性契约的形式,改成了定期租赁的形式,人权依然没有得到保障。色情业的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阻碍,反而更加顺利。

1880年,第二次万国废娼联合大会向日本政府递送了废止公娼制度的公告,并邀请日本政府派代表参加大会,日本政府置之不理。大正时期,有人再次提交了废娼议案,又遭到了否决,理由是“收入较少的独身男性需要政府公认的卖春地带”。另外,日本帝国的国土扩张也需要妓女来安慰士兵。

1946年,在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敦促下,日本警视厅发布了“关于废止公娼制度的文件”。日本人的狡诈在文件中显露了出来,文件称:“不承认卖淫为合法的工作,但有一个例外,不禁止个人为了生计而自发的卖淫活动”。这看起来像是取缔了卖淫活动,其实只是私娼取代了公娼。

日本权威辞典《广辞苑》中,对“公娼”的解释是“得到了公家承认的合法娼妓”,而“私娼”的解释则是“没有得到公认而营业的娼妓”。那么按照这个解释理解的话,这个文件的意思就是“曾经是合法的公娼卖淫现在不合法了”,而“曾经不被承认的私娼卖淫现在合法了”。

1985年,日本的色情业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日本政府这一次发表了“卖淫防止法”,这个法律针对的只是卖家,处罚的对象主要是“助长卖淫的行为”。意思很明显,想要继续卖淫就必须改变形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变态 慰安妇 苍井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320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