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6-02-18 09:27:3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然而我们则需要怎样做呢?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有很多的。他们的荣誉和成绩,往往令人敬佩与羡慕,我们也会常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回答的了。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始于足下”,首先得有千里之行的理想作为它的原动力。一个人如若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他就会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就会盲目地听任生活的摆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生活不仅没有乐趣可言,就连他们自己也会失去自我。还有人同样拥有美好的理想,却没有去实现今天干这,明天干千那,最后一无所获,美好的理想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应该怀有远大的梦想,并脚踏实地去行动。如果没有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如果没有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如果没有洪战辉十数年对不是自己亲生妹妹的照顾又何来感动神州赤子热泪盈眶;如果没有606次的研究,梅毒早已夺去数万人的性命。个人的飞翔,同样需要脚踏实地。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成就,还有他们所传承的精神深深的刻画在我们心中。 其次,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做事不可能一步登天,每天的努力与积累会带给我们很多成就。达芬奇画出的鸡蛋不是一次次乱涂鸦,在他很失败时,他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练习,忍受寂寞,坚持得住,懂得审视自己的不足,苦练基本功,最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画家;越王勾践在遭到失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神话,吴王阖闾败就败在缺少越王勾践那股脚踏实地的作风上。他们都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最后才取得了很高成就。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学习任何知识、技艺,都要注意打好基础,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技艺是一招一式进步的。怕吃苦、不务实耽于幻想,想一个早晨成为行家里手、成为闻名遐尔的发明家是不可能的。好高骛远、一曝十寒学不到真本事

人生路遥,请先不要急着上路,盲目的去行走!首先要确定梦想的“远方”,从梦想起步,然后向着梦想前进,这样,人生之路便会无限延伸,直通你的梦想。你将粉碎一切障碍,直至梦想,给人生之路的千里之行划上圆满的句号。

所以,千里之行,始于“远方”,成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演讲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许 友 老师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经说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揭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一点点地,细心地,认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解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懈的积累造就胜利,平凡的积累才能造就不平凡。再复杂的机器都是由一个个零件组装起来的;再厚的书也是由一个个字写出来的;再高的楼也是由一块块砖砌起来的。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翻开历史,我们便知道,每一位成功人士,无不是吃尽千辛万苦,经历了无数失败的考验,一点一滴的积累才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李时珍花了27年编出了《本草纲目》,马克思用了40年写出了《资本论》,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寻找灯丝尝试了一千多种材料等等。他们无不具有坚强的毅力、踏实的作风,无不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从第一步做起,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是,不少同学虽然也有学有所成的美好愿望,但却把握不住自己,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我们有的同学好高骛远却又患得患失,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同学把学习作业一推再推,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有的同学自认为聪明,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更有甚者他们把家长的良苦用心和希望、老师的谆谆教诲统统忘到脑后,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视学习为负担,能逃避则逃避,这样,不但会荒废学业,也虚度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志向是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就像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随手关水关灯;听到上课铃声后立刻安静下来;上课的坐姿端正自然;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份作业;集合做操时整齐有序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能影射出一个人、一个班、一个学校的行为习惯,甚至是道德品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人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成功的方向。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鼓起勇气,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究有一天,当我们积累得足够多,当我们的力量足够充足,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抵达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获得我们想要取得的成就。

千里之行,从今天开始!

2012年3月19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然而,怎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回答的了。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这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提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人们每次谈起他,就会与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但是,你是否会因他的成绩联想到别的,比如联想到那几麻袋、十几麻袋草稿?你是否会想到,在通向这座科学高峰的千里路上,攀登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的呢?对于我们来说,陈景润的那些稿纸本身就是一颗明珠。它告诉人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便是因为他们曾为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过,他们因此而成功了。

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东汉时有一个叫陈蕃的,少小时懒惰散漫,不屑于小事,别人让他打扫庭院,他回答;“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为怀,安事一室乎?”其实这是很没道理的。 “一室。尚扫不了,何以扫天下?当然,后来这位陈蕃在别人指导下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不但可以“扫一室”,而且可以“理天下”的一代名臣。这是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注意点滴积累而终成大事的绝好例证。

现在有些人却不然,他们似乎只知道树立理想,却不认真想想该怎样去做,或总是使自己停留在冥想中,而不去实际想。像他们这样日夜看着远方辉煌的目标而打发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只能是个曾立志的无志者,到老一事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我们的志向是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这千里万里之行,会是非常艰难,决不会是一条平坦大道,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这胜利是我们的,我们的理想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去夺取胜利的过程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者在事业上的座右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这个世上,有着千千万万种人,做着千千万万种事。然而大多数的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很满意。他们有着更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在不满意现状追求理想的同时,自身却“巍然不动”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理想。直白点,可以说是幻想!

这种幻想追溯到根本,我认为是从小就“培养”出的。童年时代的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总是有着各种的愿望,却往往都是由父母满足自己,而不是自身!那时候就已经活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梦幻的摇篮中。看上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实则空虚至极为未来埋下了隐患,长大些后,我们仍有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这在无形中便又增加了可怕的惰性。在未来追求理想的路途中会起到强大的阻碍作用。有句话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追求理想的迢迢征程中,不可能有一条坦平的大道等你去走。迎接你的,是充满着荆棘的荒野!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恰恰是这些荆棘,吓退了多数的理想探险者。“无奈之下”,他们便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安于现状,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中纵意人生,驰骋天地间。这种梦会上瘾!它是新时代的鸦片。毒害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这,便是少年埋下的隐患爆发的前兆!

追求理想的旅途是艰难坎坷的!更是遥远的!不要害怕,这种害怕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惰性”在做怪,而它,才是最可怖的,抛弃了害怕,才会抛弃它的干扰。抛弃了害怕,才会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彻底。走得更稳实!从脚下开始。带着坚定的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虚夸,不急躁。踏踏实实的走起来。终有一天,会看到黎明的曙光。走起来!便有了希望!

有了理想,就有了路。无一例外,光明大道是遥远的,不平的。更是枯寂漫长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是越走越长愈行愈近的,不要好高骛远,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走得稳,才能走得远!才能更接近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

在风吹雨打之时,一块砖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如此的柔弱,但如果一块块砖积累起来,垒成高楼大厦,历经风雨也无法将其变形,由此可以验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魅力之所在了。

人就是要在不断地积累中完善自我,那么,生命才会更加光彩,你也许会为李白飘逸的诗所陶醉,然而你可曾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才使自己成了"诗仙"?历史上有多少人像李白一样,凭借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地积累和探索,铸就了成功的辉煌。

君不见,大发明家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正是他对科学坚持不懈的探索,终于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坚持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终于实现心愿--成为大文豪。 君不闻,为了我国的气象事业呕心沥血的竺可桢每天坚持写日记,记下许多宝贵的气象资料,并且每天坚持步行上班,沿途观察气象变化;元末明初能诗善文的文学家陶文仪,用尽毕生精力,不断积累所见所闻,并把积累起来的片片树叶上的记载加以整理,便成了三十卷的《辍耕录》。

以上事例都铿锵有力地证明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千古名言,那些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原因就在于他们能注重"足下"的积累,并持之以恒,才有了"行千里"的辉煌,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正像两军阵前的交锋,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因此,我们更应该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三天三夜不睡觉发愤读书容易,但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书难,心血务潮的"三分钟热度"永远不

可能对学习有任何的帮助,而有持之以恒的习惯才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美丽的浪花,是在经历海浪与礁石的一段撞击旅程才绚丽地开放;璀璨的成就,是在历经足下之地和千里之外的艰辛跋涉才壮丽地铸就。

让我们发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向时代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评语: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是恰当采用形象的修辞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如:开篇采用类比,在通俗的比喻中,娓娓道出了中心观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于激发读者的共同感受;而在第二段又采用了引用修辞、借用诗仙李白来作巧妙过渡,转入下面的事例论证;在最后部分又巧妙采用了比喻修辞,提出了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历经足下和千里之外的艰辛跋涉。同时,从篇末又可看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学生风采。

有益的格言

前几天,我们学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格言,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格言。

这句话包含着深奥的道理,也许你会问,水怎么可能把石头穿透呢?但是,天长日久,水总有一天会把石头穿透的。我们做事也是这样只要你有恒心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低头,你就能成功,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记得有一次,我做作业,闲着没事,突然看见了墙角的自行车,“对了,我可以练练自行车啊!”我来到哥哥房间,把乞求的目光投向哥哥,伤心地说:“哥哥,你就教教我吧,我可是你妹妹啊!”“好吧,我教你”我高兴的坐在车上,两手扶着方向把,左右摇晃着,心里非常害怕。哥哥说:“你扶好方向把,我在后面推着。”“好的。”我颤抖地答应了。我已经练的差不多了,哥哥说:“我放手了。”“不行啊!”我焦急地说。刚说完,我我摔到了,好痛啊,“没关系,拍拍土重来。”哥哥鼓励我说。“好吧,我继续练。”我勉强地答应了。我又骑上车,当我骑着有点会了的时候,前面有一堆水,哥哥正好放手了,我又摔倒了。我的裤子湿了,手也擦破了,“不练了,不练了,怎么练都练不好。”我生气地说。“你遇到困难就放弃永远也就是失败者,你就只有这点本领。”听了哥哥的话,我想到了我的座右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我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我再次骑上自行车,辛苦的学着。流了很多汗,摔了好多次,腿上是五颜六色的包,痛极了!最后我坚持住了,终于学会了。我高兴极了,骑着车子到处玩。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什么都会遇到困难,不要向困难低头,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文素材积累(一)

一、素材回放:《唐山大地震》:23秒,32年

2010年7月28日,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停下脚步,默默怀念的日子。时钟倒转34年,日历翻到1976年7月28日,那是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一场人类史上堪称最惨烈的灾难降临到了中国人民头上。34年前的今天,一个叫做唐山的城市,用闪光的人性背负起惨痛时刻;34年后的今天,我们以电影的名义,雕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二、思考感悟:

(1)余震: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年轻母亲的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感悟】: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是生存问题,更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2)废墟之上:一抹温暖的亮色

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唐山大地震》以“手”为主题的国际版海报首次亮相。画面中,劫后余生的李元妮紧紧搂着儿子方达,震撼有力地传达了全球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亲情主题。尽管地震对人心伤害不可磨灭,但在每款海报灰暗的废墟之上都无一例外保有一抹温暖的亮色。导演冯小刚对此解释道:“灾难过后,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就好像这些光亮,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感悟】

那一抹亮色,是希望的呼之欲出。哭,不是绝望的,而是温暖的;我们的心,不是冷的,是暖的。

(3)从唐山道汶川:穿越生命线

电影《唐山大地震》把唐山和汶川嫁接在一起,别有寓意。

方登、方达两姐弟作为志愿者在汶川遇见,唐山地震的受难者为挽救汶川地震的受难者的生命奔忙,让方登改变想法,最终返回唐山认生母。在汶川地震现场,她见证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救援,雨中声嘶力竭几近崩溃的母亲,彻底解开了她的心结,让她对生命、对亲情,都有了重新认识。

【感悟】:

地震是人性在危机情况下的道德标尺,唐山人、汶川人、中国人,他们,都在线上。

三、名人视角:

残酷23秒后,悲伤32年间

谭飞

曾在《解放军文艺》上看过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祭》‏,为里面一段描述震撼,一对只有五、六岁的孤儿姐弟,在地震废墟旁像小狗一样看护着家里所有剩余财产,为怕人趁乱摸鱼,哥哥脖子上挂着缝纫机,妹妹紧紧攥着菜板,他们脸上已经没有眼泪,神色木然。每次我脑海里闪过这段,都不由自主产生极大悲情。地震是摧毁一切的,它不仅击垮建筑,埋葬生命,也扫荡了家庭这个最基本血亲建制,让父母、孩子被迫瞬间经历人世生离死别,甚至还有,无法面对但必须面对的选择。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开端影像化了钱钢的那个纪实文本,一大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23秒地震画面重现,逼真地展现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压、身体与生命尖叫呼啸全过程。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在纺织女工李元妮家废墟下,一块重重石板两头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龙凤胎姐弟,已失去丈夫方大强的李元妮,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最终,救下儿子。

但姐姐方登没死,她被一对赴唐山救灾的解放军夫妇收养。方登从此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梦魇,忘不了生身母亲对自己的放弃——《唐山大地震》起初的23秒,其实是为后来32年作的残酷铺垫,由自然地震衍生的亲情余震,一震三十二年。地震让幸存者身体和心灵受伤,身体的伤看得见,心灵的伤则积郁暗藏。母亲李元妮那句“没了,说没了就没了”,折射母亲面对地震带给家庭巨大变故的伤痛。她拒绝他人示爱,拒绝儿子搬家的要求,守在那片小小的空间,只为守住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女儿方登大学期间怀上孩子,并坚持要退学,面对错愕男友,她说:“我一定要生下她,你没经过地震,不知道。”方登对新生命的过分看重,表面看带着些许神经质的不可理喻,实则凸现了她年幼时期阴影留下的创伤。方登,比任何同龄女孩都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和脆弱,因此,她把生孩子看得神圣无比,生育抚育过程,甚至是她缓解人生焦虑的主要通道。

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里成功展示了一个无比纠结的人性故事,在唐山废墟后面,他寻找到了类似《活着》那样的中国人生命节点。面对地震这样的天灾,有多少家庭潜藏着可能一辈子无法治愈的心病?人究其一生要面临无数心结,最难解开的,或许就是亲人的抛弃、背叛以及忘却。《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在惨绝人寰背景之下,母女两辈人被迫产生心结,又最终解开心结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人在和平时期苦难史的集大成呈现。某些制度性苦难在现有语境下难以刻画,非制度性苦难里,中国人的隐忍、委曲、大爱、宽宥,在这个极致标本身上,得到熠熠放光再现。

谁都知道这会是一部“泪飞化作倾盆雨”的电影。特别是当你看到李元妮面对32年后回家的女儿,扑通跪下,唐山话说:妈妈给你道个歉,这么些年,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啊……的时候,不颤栗,不泪奔,很难。一帮老戏骨,如徐帆、陈道明、陈瑾、杨立新的加盟,让《唐山大地震》在震撼故事,情绪节制和压抑爆发之间找到了准确的平衡点。尤其是徐帆,无论是造型、台词还是表情,以及某些细节上的处理,都让人难以忘怀。面对儿子方达交的女朋友,母亲并不正眼瞧,边做家务边淡然一句:“屋小,多一个人都转不了身”,体现了多年独立抚养儿子后面对未来媳妇这个“敌人”的微妙情愫;女儿方登回家,母亲应早得知讯息,但她并未如常规思维那样老远一把鼻涕一把泪迎上来,而是依旧在厨房切菜,肩膀与背部的微小耸动,传递出她内心的激动,把母亲经历苦难后的隐忍表现得生动、真实。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这样的悲剧绝无法拿“杯具”一词加以戏谑。但悲剧也是双刃剑,容易让电影陷入过于煽情甚至滥情的流俗境地。在导演手法上,冯小刚很注意把悲伤的层次感有节制呈现,这是《唐山大地震》超越一般心灵灾难片的地方。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样的情绪酝酿,不是为哭而哭,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比如陈道明大吼“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张静初与母亲重逢的欲哭无泪以及后来在墓地的那次恸哭,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把唐山和汶川地震两大灾难嫁接在一起,巧妙而有寓意。方登方达两姐弟作为志愿者在汶川遇上,唐山地震的受难者,为挽救汶川地震的那些生命奔忙,这是方登改变想法,最终返唐山认回生母的合理契机。因为,她听到了弟弟无意间的陈述,并现场见证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救援,雨中声嘶力竭几近崩溃的母亲,彻底解开了方登的心结,让她对生命、对亲情、对地震,都有了重新认识。汶川地震在《唐山大地震》中并非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勉强出现,而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成为跟唐山地震一样的故事整体不可或缺部分。

可能是时限的原因,《唐山大地震》在线索上作了些无奈取舍,导致全片中段有些戏剧张力被削弱,逻辑关系也略显突兀,表现得两头强,中间弱。比如,方登养父跟方达在西湖边的结识,原剧本有的方登养父去唐山找过方登亲母等等,这些线索要么戛然而止要么遭舍弃掉,不能不说,对全片有一定影响。不过,这部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情节都具有相当震撼性的电影,刻画人性里最深刻地对亲情对生命的热爱,已足够让悲伤逆流成河。

唐山不仅是一座经历特殊苦难的城市,也是过去华侨怀想祖国时的习惯称谓,唐山即祖国,唐

山即中国。《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拍的不仅是唐山,不仅是汶川,也不仅是地震。地震是人性在危急状况下的道德标尺,唐山人、汶川人、中国人,他(她)们,都在线上。

四、素材运用

例:话题:“承诺”

当那一盘洗净的西红柿映入眼帘,当那一句“妈没骗你”回荡在耳畔。泪水告诉我们,“承诺”的含义。那是母亲的承诺。23秒前的一句承诺,历经32年的风吹雨打,真情未改,承诺不变。 例:话题“柔弱与刚强”

带着昨夜的泪痕,选择生活的继续。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火辉煌。那是难以想象的刚强,难以诠释的坚毅;而每一个晴朗的月夜,心头隐隐作痛的感觉,又分明地告诉人们,正是真情的柔弱,支撑着生活,让每一次磨难,变成可以期待的希望。

例:话题“坚强”

一栋房屋的倒塌,可以重现它的高大;一座城市的毁灭,可以重建它的繁华;一片土地的荒芜,可以重塑它的生机。但是,我不知道,如果信心的垮掉,会有什么外在的方法来重新修补。坚强,是心灵的站立,是心灵的重生。对于帮助,我们选择感恩。但是生活的重建,需要内心的坚强。 尝试:

1、 话题:

2、 话题:

3、 话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其意义在于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创造未来。

木无基不存,人无基不能。一棵无本之木不叫树,叫木料,因为它已失去了原本的特有属性,改变了它的类别。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基础,就连说、听和辨别的能力也没有了,这也无疑于无本之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过去、把握现在、打好基础,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蓄势潜能。

未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千里之行就象千里的航程,在那遥远的彼岸,有着象征胜利与荣誉的鲜花,而要采摘到它们,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我们只有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情抓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提过高的口号,不要说不着边际的话,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不畏困难和挫折,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崖苦作舟。只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而质变又存在于量的积累之中,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促进质的变化。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骚人墨客,数年寒窗,日积月累,头悬梁,锥刺骨,借萤火、映雪而苦心攻读才得以出口成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待到老空悲切。莫忘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而要始于足下就要有千里之行的志向作为它的动力。如果只看到足下,没有一个适当的理想,那还有什么千里行的兴趣和热情呢?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他就会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就会盲目地听任生活的摆布,这种人不仅对社会只有消费而没有创造,就连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不会有丝毫真正的乐趣的。

我们除了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脚踏实地去干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行千里而从足下起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你历经了每日的、长期的浸润和渐染,蓦然回首,你将发现其实成功就在脚下,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长处,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纷飞的大雪又一次飘落,当新年的钟声又一次响起,时光老人又悄无声息地陪我们走过了一个四季的轮回。站在岁月的渡船上,蓦然回首自己往昔的时光,不要有内疚、自责。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流逝,但却能在流逝中,让生命变得永恒。那便是:坚韧不拔地一次次超越自己,奋力为明天而拼搏、努力,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一个理想变为现实,一次成功的来临,一场科技的革命,无不默默的循环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自古不变的规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篇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关热词搜索:千里之行 初生牛犊不怕虎 曾参杀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25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