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

2016-02-18 09:49:2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一《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一
《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2.《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3.《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4.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

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6.右图描绘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

行制造火炮的情景。从图中可得到

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该火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8.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9.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

比较两套邮票,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B.出于“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需要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D.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世迁移被逐步发现

1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

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二号”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

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13.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

——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梭

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我只在世上匆匆一游,把一切欢快都紧抓在手,心所不满的就把它扔掉,从我溜开的

就让它溜走。 我只是追求、实现、再追求,我一生用猛力奔腾驰骤,„„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想象着有同类住在天国;„„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任何时候都不满足”。歌德(1749—1832年)的这段诗句 ①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②引领了自由平等的思潮

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④反映了求真务实的风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

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16.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 “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17.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

(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这一说法

A.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 B.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C.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8.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

图一 美国漫画(图中人物上有“欧洲”字样) 图二 苏联漫画(图中中文由俄文译成) 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A.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19.某国际经济组织称,已向莫桑比克批出5000万美元贷款,以增加该国的食物供应及改

善人民的营养。该笔贷款将由国际发展协会批出,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材料中该组织的宗旨还有

A.提供技术援助 B.减少贸易壁垒 C.稳定国际汇率 D.调解贸易纠纷

20.《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

(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A.《格尔尼卡》 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自由引导人民》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二
《中国宪政之路》

中国宪政之路

中国的文化本是偏重国家主义、主张一切和谐共存的。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的存亡与富强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宪政思想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输入中国,乃是不幸的现实。在对传统的热爱和对思想启蒙的渴望的矛盾中,国人逐渐觉悟出宪政的必要性:宪政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的一剂良药。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忽略了个人与国家利益上的不一致,预设了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并促使中国选择了以富强为最高价值法则的,民族国家本位的,共和主义宪政模式。因此,国家利益代表者的统治就是合法的,民众对于增加国家利益以增加自身利益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统治者如何统治的关心。宪法是作为推进社会进程的工具而被设计出来的。救亡图强的诉求使得强大的政府成为必要,这恰与宪政所秉持的限权态度南辕北辙。正如张千帆教授所言,“国家主义情结是中国立宪最主要的动力,也是历次立宪运动最根本的局限性”。

由于宪法的产生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条件,从1908年历史上首次规范君权并提及公民权利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宪法、临时宪法以及宪法草案就有十几部,宪法成为各派政治力量宣示统治“合法性”的“名器”,宪法文件虽层出不穷,宪政理念却难以落实。

宪政以稳定的政局为寄托,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宪法发展的契机。然而,民族气质、历史逻辑以及意识形态,使得宪政仍旧不是一条朝发夕至的坦途。

(一)宪法的发展历程

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多部组织法,构建了立国的宪法基础。

从中国1954 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开始,先后经历了 1975,1978,1982 年三次全局性的改动,而七八宪法分别于1979 、1980 年经过修正,现行的八二宪法也经历了1988 、1993 年、1999 以及 2004 年的修正。主要宪法文件如下:

1、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虽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规定却不符合共产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政权性质上,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统一战线政权。没有民选建立的政权机关,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是由建国初期政治力量对比、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决定的。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第一届全国人大最终于1954年9月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该宪法吸收了苏联36年宪法和中国立宪史的经验,以及一些世界宪法惯例,带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色彩和过渡性。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司法独立原则,专设“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章,赋予人民更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五四宪法没有突出宪法的法律属性,强调宪法为政治服务。在制度理念的建构上则忽略了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不一致的一面;且未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加以明确界定和限制。

这部宪法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使其规定形同虚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它事实上失去了“合法性”。

2、1975年宪法。1970年以后,修宪问题便被提出。社会上反对文革的思潮日渐壮大,为固化文革形态,第二部宪法于1975年通过。这是一部无视宪法基本原则的文本,是对54年宪法的反动。它是阶级斗争为纲思维的产物,贯彻了权力至上、集中等理念,人民权利受到漠视,国家机构设置混乱,篇幅也仅有30条。

3、1978年宪法。1976年,文革结束,人们普遍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以及75年宪法的荒唐,于是匆忙通过了第三部宪法,宣示文革结束,适应新的形式。这部宪法虽规定发扬民主,增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进步不大,无法澄清一些重大理论是非,残留了一些“文革”的精神和制度,仍是一部过渡性的宪法。

因此,这部宪法一出台便与时代不甚合拍,随即对它进行了两次修改。1979年的修改有: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政府;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县以下人民代表实行直选;扩大人大权力等。1980年则删除了对所谓“四大自由”的规定。

4、1982年宪法。即现行中国宪法,是以1980年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制定的,是四部宪法中较好的一部,体现了是对54宪法的回归。规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和扩大公民基本权利,改进国家机构,促进民主化。

其最大问题在于对经济体制的规定过于详细、僵硬,于是不得不进行多次修改,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与提高,以及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多元化。究其原因,除了受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断的影响外,可能还是“富强”的目标造成了对经济问题的特殊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其合法性主要就建立在实现经济权利、谋求民生幸福的基础上。而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发展的原则,更不难看出对于富强的强烈诉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确实是政府全能化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根源。2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实现政府权力有限原则的经济基础,成为宪政的新起点。

古人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改善了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法律从无到有,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与国家相抗衡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对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变化也促成了宪法的发展。

1999年修宪增加了法治国家的内容。而意义最重大的转变则体现在2004年的第四次修宪中,如:单独提出政治文明作为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权,承认公民的财产权,为土地征收征用规定严格的条件等等。

一方面,中国宪法的变迁是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对宪政的探索渐趋理性,着眼点由斗争到建设,由富强而民主,由民主而文明,在不断加深对自身认识的同时追求对宪政精神理解的过程,从强调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到体现更多普世价值的转变过程。

另一方面,不足60年间中国已通过正式宪法4部,宪法修正案31条,共有10次立宪、修宪行为。这在一个统一稳定的大国中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其一,作为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法制意识都在不断进步,宪法需要不断修正以符合更高的理性,保持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其二,宪法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性规定,工具主义理念与政治导向色彩过于浓厚。频繁修宪会损害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一点深为宪法学人所诟病与忧虑。日本宪法则以其稳定而著称,几十年来以不变应万变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中国宪法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断变革的社会要求价值观的更新、执政方式的改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这些正成为宪法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宪政秩序之所以获得现代文明体系的普遍接受和广泛实践,就在于其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文明发展的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必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获得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制度变革逻辑。既不能无视不同文化基于人类共性的相通及互补,也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宪法制度的差异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特殊性。我们正是遵循这一路径来解读中国宪法变迁所包含着的宪政秩序的发展方向的。

在中国,民主、文明与富强,限制政府权力与社会变革所需的强大政府,宪法至上与执政党的领导,宪政的普世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特殊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中国的宪政之路变得特殊、崎岖而漫长。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三
《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四
《2015年最新乌鲁木齐事业单位远程培训原题答案试题答案最全》

2015 年最新乌鲁木齐事业单位远程培训原题答案试题答案最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思路的哲学梳理试卷单选题1.在我国经济力量过大, 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相对较小,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经济性政治。(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对 B.错2.最能体现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的关键词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打铁还需自身硬 B.破解四大危险 C.唱响四种声音 D.深化改革3.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理念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社会发展4.根据本课程,能体现我国执政思想的关键词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发展是硬道理,公平正义也是硬道理 C.人民至上 D.民族振兴 5.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对 B.错二.多选题1.在政治领域当中提出要反对“四风”,指的是哪四风()。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形式主义 B.官僚主义 C.享乐主义 D.奢靡之风 E.拜金主义 2.新一届中央集体领导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的执政主体体现了 ()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BC 学员答案:ABC A.新一届中央领导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框架当中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B.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充满自信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制度优于其他制度 E.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于一切国家3.当前我国存在的四大危险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精神懈怠 B.能力不足 C.脱离群众 D.消极腐败 E.老龄化严重4.本课程认为中国力量应该包含()。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CD 学员答案:BCD A.友好国家的支持力量

B.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C.中国人民奋斗的力量 D.每个个体创新的力量 E.在华外国友人的奋斗力量5.传统的政府行政体制造成了我国的权力运作方式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BDE 学员答案:ABDE A.权力至上 B.自上而下 C.自下而上 D.逐级管制 E.缺乏制约一.单选题宪政民主才能使中国长治久安 1.国家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公民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他首先要当 得起公众的信任。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2.实行宪政,不能使中国社会在未来转型过程中的有很多问题得以和平化解的。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3.县以下的人大代表选举方式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大规模普选 B.直接选举 C.间接选举 D.直接和间接相结合4.宪政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自由主义 D.无关乎主义5.国家的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增员,不用通过人大只需通过机构编制委员会。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6.宪政所包括的那些基本的要求和元素以及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实际生活规律的体现。 (分 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7.中国有几大民主党派()?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D A.6 B.7 C.8 D.98.不搞三权分立等于不搞权力制衡。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二.多选题1.宪政的()是我们现在要牢牢抓住的东西。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C 学员答案:AC A.透明

B.制衡 C.法治 D.民主2.宪政的可行路径是什么()?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BD 学员答案:ABD A.限制权力 B.法制和老百姓 C.军队国家化 D.公民社会的培育 崛起中的中国与维护海洋权益的关系一.单选题1.现代超级大国在领土问题上的做法是()。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武力扩大 B.自我封闭 C.和平利用 D.以上都有2.中国处理海洋权益问题的时候只需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3.维护海洋权益是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是严肃的政治任务。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4.任何国家都必须在()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维权和利益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五
《中国当前的宪政之争及其实质》

中国当前的宪政之争及其实质

自2013年5月以来,《红旗文稿》、《党建》、《环球时报》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中国党报党刊连续集中刊发文章,或者鲜明提出观点,认为“宪政”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否认中国为“宪政”国家,反对在中国施行“宪政”,或者为反宪政观点摇旗呐喊,声援助威,反对引进西方政治理论,为宪政主张解除理论武装。它们是公然向现代文明社会挑战的历史逆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也使得往常相对隐蔽、零星的反宪政主张得到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展示,并使“反宪政派”俨然成形,颇产生了一些声势。

对于这些明显具有反进步性质、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言论能够如此密集发表,熟悉中国当代历史的都知道,几乎毫无疑义其来头不小,背景复杂,虽然如此,它们仍然受到了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击,对立的各方围绕“宪政”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表面上看是语词游戏,实则是政治观点的交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两个观点迥异的派别。一是所谓的泛宪派,一是所谓的社宪派。

在这场论战中,似乎泛宪派与反宪派的共同语言更多些。他们都强调,宪政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语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中国从无宪政,也不可能实行宪政,但在中国该怎么做上却分道扬镳:

泛宪派认为要正本清源,描述和论证宪政得以实现的真正路径,社会主义和宪政是无法相容的,不要指望社会主义中国能实行宪政,宪政建设没有捷径,言外之意是中国必须改旗易帜,方能按照西方模式走宪政之路。这一派的观点应该说具有“革命性”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中国,要么继续按照现有的社会主义走下去,要么走西化道路,两者之间泾渭分明,毫无交集。

泛宪派宪政观点的实质,是一批受西方传统的宪政主义影响深巨的学者、知识分子和民众,怀着对中国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希望借鉴西方成熟的宪政发展模式,快速、有效改善中国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状况,提高人民福祉。这一派的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脱离中国实际,过于理想化,过于激进。他们关于宪政的观点和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建设性,因此也缺乏可行性。比如,除非出现“革命”,改朝换代,才有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再造中国,但革命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偶发的社会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不是他们希望革命就会发生革命的,不是他们站着喊两声就会改变当政者意志让他们接受对自身彻底不利的条件、放弃一切既得利益、自甘受缚的。在前革命时代,广大民众由于他们的不切实际而要忍受更长久的深层次的磨难。

反宪派都是棍棒哲学的信奉者。其“揭竿者”杨晓青就提出“宪政的提法,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难怪其文章从头到尾毫不讲理,简直是颐指气使,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棍棒伺候。她的核心观点是,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比如私有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而被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只是非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比如市场经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与公民权利至上、议会控制财政拨款等;西方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宪政,就是给人民民主制度套上枷锁,重走苏东旧路;毛泽东并不认为人民民主制度可以称为宪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依宪治国与宪政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基本政治架构、苏东教训、毛泽东的主张、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依宪治国的执政方式来看,中国都不是、也不能实行宪政,认为中国已经是宪政国家,或者要求中国实行宪政,是西方政治强权和话语霸权影响的结果。 反宪派的另一篇纲领性的文章《认清“宪政”的本质》则直接开帽子工厂兼生产打人电棒,通篇搞政治恐吓,其中最耸人听闻的一句话是“这些„宪政‟主张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上述帽子戴在试图借“宪政”改变中国政治体制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境内外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头上。作者“郑志学”(显然如文革中的“梁效”一样都属化名写作)提出,“宪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特指资产阶级宪法的实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制度安排。明确指出它的内涵包括九个方面:第一是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第二是司法独立,违宪审查和宪法法院;第三是多党轮流执政;第四是议会财政;第五是有限责任政府,即小政府大社会;第六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七是普世价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所谓现代西方价值观;第八是军队国家化;第九是新闻自由。他特别针对社宪派的反驳指出,“宪政”讨论不是“词语”之争,“社会主义宪政”主张者本意虽好,却似是而非,忽视了“宪政”一词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定内涵。一旦将宪政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概念,就会陷入其“话语陷阱”,被牵着鼻子走,自我解除武装。在他看来,中国经过近6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有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基本政治概念,并按其贯彻宪法精神,依宪行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反宪政派观点的实质,表面上看是打着社会主义原教旨主义旗号,武断地推论社会主义和宪政绝缘,彻底抛弃以宪政为核心的西方政治理念,打压宪政主张者,在中国实行“纯洁”的社会主义,并希望中国共产党长期不受限制地单独执政,按照他们的构想实现“中国梦”。不过,他们设计的“中国梦”乃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中国梦”,他们要实现的社会主义乃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保护伞。它们是以“纯洁”社会主义为由头,绑架执政党特别是其开明派,分裂执政党,分裂民意,以实现乱中取胜,达到其自私自利的目的。这些人似乎都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徒,其实是社会主义掘墓者,从本质上将使执政党自己挖下深埋自己的陷阱,变得身败名裂,众叛亲离,最终成为特定利益集团的殉葬品。这一派的观点毫无说服力,充满教条主义和政治恐吓,强词夺理,老子天下第一,不断向外派发各种风格的“帽子”,偷偷摸摸地向异己者捅几棍,他们的观点在理论上是苍白的,在实践中注定是行不通的。

在这场论战中,目前最积极和最具攻击力量的是社宪派的学者们。其中以宪法学泰斗许崇德教授和社宪派的旗手式人物童之伟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和个人博客的系列文章特别是《泛宪派须消除对宪法和宪理的误解》一文,较为系统和有力地反驳了反宪派的荒谬言论,指出了泛宪派的不合理、不可行之处,并借机树立了社宪派的“招牌”。 许崇德教授着重从反宪派对“西化”一词和毛泽东的宪政主张的歪曲利用入手,对反宪派进行了针锋现对、富有说服力的批判。他在文章中写道“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来自以极其革命面目出现的思潮。他们也对社会主义宪法及其实施不感兴趣,但他们并不单刀直入地否定宪法,而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先歼灭„宪政‟这个提法,以便架空宪法,使我国宪法边缘化。”看起来只是一个新“提法”,却意在否定宪法的运用和实施,阻碍中国宪法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保障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中国这部好宪法成为落

不到实处的一纸空文。紧接着,他以详实的历史事实和据此进行的合理推断,驳斥了反宪派利用毛泽东的宪政观点为反宪政主张找依据的企图,并提出“宪政”从词源学上讲并非“西化”用词,而是中国的“本土货”,相反,被杨晓青认为是非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的很多词儿倒是地地道道的外国舶来品。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既然“宪政”是中国货,就自然扯不上西化的问题,即使是舶来品的名词,也只需分清“资”“社”,吸收进来,为我所用。

他在批判反宪派的同时,顺便对泛宪派的“自由化思潮”也进行了批评,指出其不仅不要社会主义宪法,更遑论宪法的运行和实施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章中对中国的宪政进行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表现,因而“我们的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我们的宪政与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毫不相干。”中国不是要不要“宪政”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善宪法实施的环境,使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臻于完善的问题。

另一位活跃在一线参与论战的乃是知名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先生。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写了多篇专文,普及宪政常识,批驳反宪派的无理、无知,批评泛宪派的自我逻辑困境,并剖析了反宪派、泛宪派和社宪派的实质分歧。他否认社宪派只是策略性(或者投机性?)地坚持在宪政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定语,为实现普适权利与自由打掩护,而是强调社宪派是自觉地与现行宪法的社会主义定性保持一致。

他对三者在“两大根本性问题”上进行了区别:一是三派对中共执政的宪法地位和党权的态度不同:社宪派承认或至少不否认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地位,但要求中共按宪法的规定和精神明确党权范围,推动立法甚至修宪具体限制和制约党权;反宪派拥护中共长期执政,反对明确党权范围,反对制约和限制党权,认为中共应该始终享有绝对的和无限的权力;泛宪派不承认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资格,主张在宪法中拿掉中共继续领导和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宣示,允许多党竞争执政地位。二是三派对现行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态度不同。社宪派要求尽快全面有效实施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包括尽快制定并实施新闻法、出版法、结社法和宗教信仰自由保障法;反宪派主张继续维持现有的近乎紧急状态的现状,继续或长期在事实上冻结宪法的一些基本权利保障条款,不立法实施,或虽立法但事实上等同于禁止;泛宪派强烈要求保障基本人权,但他们不以中国现行宪法为依托,也不要求落实现行宪法的基本权利保障条款,而是基于人权保障的“普世标准”或欧美标准提出要求。

对社宪派的观点的评价要复杂一些。他们中的很多都怀抱真诚的理想,也殚精竭虑地为在现存体制下实现宪政的原则和精神、扩大民众的普适权利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庇护其观点的理由。他们既是中国政治现实中地地道道的宪政建设派,又是试图与虎谋皮的“天真汉”。按照他们的观点,中国现在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宪政民主国家,宪政所依托的中国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反宪政派企图架空宪法,为宪政实施设置障碍;而自由派则是相向而行,借否定现行宪法和中国宪政,为西方政治理论在中国扎根鸣锣开道,两者将导致相同的结果。他们深信,依照现有路径,只要好好干,迟早有一天宪政主义会完满实现,公民的普世权利迟早会来到。他们所作的理论论证工作是扎实的,但却不得不指出其深陷自身预设的逻辑陷阱和观念体系,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是浪漫主义精神在理论上的体现,是难以实际奏效的。

除了上述关系宪政的派系之外,还有一个儒宪派,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介入论战,但其观点却具有典型性。这一派希望从中国传统理念中吸取“合理内核”,同社宪派一样,对现有的中国宪政体制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企图逃避西方宪政主义,在中国现存政治体制下实现中国政治转型的“软着陆”,同样犯了天真的毛病。

反宪派主要依托传统的纸媒发表其主张,而泛宪派主要借助互联网。由此显示,反宪派在执政者内部存有大量市场,甚至有重量级人物的大力支持,否则也不会如此高密度地以类似文革式的批判调子来一场反宪政主义的讨论。但泛宪派和社宪派仍能在互联网和少量传统媒体发表反对意见本身,也在说明执政者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甚至有人预测有些政治势力希望以此引蛇出洞。毫无疑问,正在进行的这场宪政之争,将会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现实和走向。反宪派及其支持者今后如何动作,他们与泛宪派和社宪派如何互动,以及执政党如何介入这场论战,都将是决定论战如何收场的关键性因素。但真正应该深思的是,我们从这场论战中能得到什么?

到目前为止,关于宪政的各个派别都在极力表达己方观点,也有传言称有关方面开始“控制”宪政言论,但可以想见这场论战绝不会很快销声匿迹,应该会形成某个结果。不过,期望各宪政派别自己形成共同意见的难度不小,因为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理论世界,观点互相对立,绝不退让苟且,由此也显示在中国舆论场既很欢腾又热闹却永远分裂,或许某些人正希望看到这样,乃至创造条件制造这样的景象。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六
《中国宪政思考》

论文题目:中国宪政思考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刑1001

姓名:李康建

学号:2010501015

中国宪政思考

——听王人博老师西方公法文明有感

今晚三节课的时间伴随着沉思、笑语很快就过去了,走出教室,大脑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一个美国的宪政主义者不值得中国人称颂,那是因为美国的宪政主义者无法理解一个中国宪政主义者的痛苦;正像一个意大利的球迷,没有办法理解一个中国球迷的痛苦一样”。的确,中国的宪政主义道路正如中国足球一样经受了各种各样的挫折。意大利球迷为自己的国家队输给巴西法国阿根廷这样的球队哭泣痛苦,可是中国球迷痛苦的是中国足球根本没有赢过,它什么国家都敢输。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宪政如同足球一般,都是一种在既定的规则下进行的游戏,可是中国为什么玩不好足球,玩不好宪政,因为中国人对于规则的普遍漠视。

然而宪政究竟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宪政的传统呢?宪政的核心是有限政府,权力有限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可惜的是在中国这片土地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宪政的传统,也就是说“宪政”是近代有识之士从西方带回的“舶来品”。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引入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来到中国以后都需要经过适应改造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中国宪政主义者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存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种建国理论,这两种理论可谓是早期中国人对于宪政的有效探索。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中明确提出建国的三个时期分为军政,训政,宪政。宪政时期又以五权宪法为基础,五权分别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而且在他的三民(民族,民权,民生或解释为民有,民治,民享)主义中,以“民权”(或“民有”)为核心,所以他所设想的国家形态为:首先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国民大会,国民通过国民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的权利,实现国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即做到“民权”“民有”。然后根据宪法国民大会表决产生行政院,司法院,立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的领导。读到这里会不会感到一点奇怪,因为孙中山所设想的国家结构形式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我们也是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代表人民通过定期举办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目前的中央权力也是分为五大权力,中央国家机关分为六大机关。六大机关分别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政协,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主席。五大权力分别为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查权,军权。所以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产生方式上,近代所产生的两种建国模式是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

在中国近代的宪政实践中,孙中山的《建国大纲》中提出的建国构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比如建国三时期中宪政以前所要经历的军政,训政时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当时中国还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靠武装推翻军阀统治建立军政府是必要的。而且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基础增加考试监察权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众所周知,韩国在建国初期,实行民主政体,经济发展停滞,直到建立军人专制政权以后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达到一定发展人民素养得到一定提高以后才又一次回归民主政体。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台湾宪政改革:蒋经国接手台湾政权时,台湾还是处于蒋介石的专制时期,后来蒋经国进行宪政民主改革,其中吸取了孙中山建国纲领中关于宪政构想中的好多思考。台湾现在仍然保持着五院制,宪政民主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中国的文化基因适合西方式的宪政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塑造下,已经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儒释道三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至为深远。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笔者感觉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单个人”的幸福,尊严,权利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乏个人的存在,社会上的最小单元为“家”,个人被埋没在“家”中。进一步说西方社会是市民的个人的私人社会,而中国是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社会。

第二西方文化中存在上帝与国王,教会与世俗,市民与信徒二元价值体系。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且由于基督教信仰体系的存在,超越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即世俗的人是丑陋的,精神天堂是肉身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到达的境界。但是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信仰“世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即个人通过自身的觉悟修行是可以达到圣人境界的。

第三是西方和中国对于法制态度的截然不同。西方有希腊罗马时期长时间的民主实践,虽然在中世纪也曾经实行层层的封建效忠体制,但是这种效忠体制和中国两千年实行的君主专制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的封建君主号称“郑”(在古语中“郑”即“天”),拥有超越法律生杀予夺的一切特权,人治色彩极为浓厚。但是中世纪时期的日耳曼国王必须遵从日耳曼“共同法”即国王高于臣民但是小于“共同法”,西方如此悠久的法治传统是中国所欠缺的。

第四西方国家机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国家设立的基础出于“人性本恶”的逻辑,每个人在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国家”的出现就是个人利益经过争斗之后相互妥协平衡的结果。西方国家的政治是一种“能人政治”。但是中国最早国家的建立是出于维护“禹”家族的利益,每个人在家时要服从家的整体利益,在外时要服从国家利益。而且中国人是讲究“人性本善”的,所以中国的政治更多的是一种“贤人政治”个人无条件服从一个道德贤人的统治。这样的“道德”政治最大的恶果是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权力制衡体系,更不会形成“有限政府”,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土地上没有出现过“宪政”。

正是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笔者感觉“右派”宣扬靠西方那些“自由,民主”不加以改进就引进中国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左派”想回到文革式的个人独裁也是不现实的。笔者感觉在中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中国人需要一个权威集中行使决定权,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是这样的一个权威,集中行使行政立法审判检查等各项国家权力。但是也需要民主的平台收集各种意见,听取各种声音,以便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

在“民主集中制”的架构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宪政

首先从“民主”谈起,想要做到充分的民主,首先必须落实公民的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公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举权,必然没有人民真正意义上当家作主的地位。

搭建更有效的民主平台,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权利。 尊重新闻自由,建立独立媒体,改善社会中信息极端不对称的状况。

各级官员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官员业绩考核升迁也当然由民主的方式

由人民决定。

然后从“集中”角度谈,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的审议职能。

各级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民意,所做的重大决议应该交由人大进行审议。

政府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负责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提高行政效率。 进行司法改革,尊重司法权力,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建设法治社会,法律是政府官员的行为标准。

中国在宪政之路上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探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存在的问题而否认先前志士们在宪政探索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更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否认中国没有实现宪政的可能性。总体来说,中国在宪政的实践上找到了一条属于自身国情的道路,韩国台湾新加波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宪政也是可以与儒家文化兼容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未来的宪政之路充满信心。同时也不能忽略目前中国在宪政之路上所存在的问题,也只有敢于正视错误,正视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宪政实践的发展。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篇七
《中国-宪政》


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不结盟政策的提出 中国宪政网 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那些政策提出体现宪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30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