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对现实生活不满

对现实生活不满

2016-02-18 09:54: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一《遵守网络要求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1》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对现实生活不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一
《遵守网络要求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1》

遵守网络要求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以其它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世界。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直接面对的一种崭新学习方式,也成为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校园时尚,就像任何新技术革命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它必将给高校道德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效果带来巨大的变化。高校如何利用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形成网上教育基地,深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一个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建设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校园网是师生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学校、网络教室、网络论坛、网上书店、网上求职等网络应用领域的出现,高校师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活动逐渐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实现。网络不仅改变着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模拟手段将现实生活转移进人网络,使虚拟的网络社会成为某种模拟现实的一种真实。另一方面,网络也制造了自身难以克服和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因而,同现实社会一样,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道德教育的介人。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尤其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加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诞生以后,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和现代文明的结晶,互联网理应是传导信息、传播文明的最为先进的武器或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低俗、肮脏、腐朽东西滋长或寄生的温床。可事实上,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丑恶。面对互联网上的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败坏现象,固然与网络环境的宽松和网络行为尚未纳人有效的法律规范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我们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得不够。电脑网络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条著名的Gl GO法则:“输人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表明网络上庞杂、繁复的信息是不会自我转化为思想的,而思想才有“能量”,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不懂网络、远离网络,更不能无视网络、回避网络。网络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校园网络文明。

(二)信息网络时代带给高校的新课题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来解决

信息网络时代带给高校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如何应对信息网络时代开放性特征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可分为教育者、教育环境、受教育者三个基本因素,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和存在于学生周围的环境。而在今天信息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的这种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道德教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周围的信息空间出现“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思想教育信息在发挥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难度加大。网络所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造成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的学生的道德教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甚至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为降低,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

位受到严重冲击。为保证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义不容辞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期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非常重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高校由于先立于网络建设的潮头而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 2004年6月30日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35岁以下占到82%,其中18 -35岁之间占到64.7 %,在学生群体中占31.9%。可见,在校学生是最大的网上群体,而且是最活跃的群体。这种高学历、低年龄的网民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人网络。

同时,上网也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学手段的改进,科学研究相关资料、信息的来源等表明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深人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有利于加快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步伐。

(一)网络道德建设是德育工作手段和方式转型的需要

道德教育要迎接网络的冲击,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转型。在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下,着重于向青年大学生传递现有的道德和法律,用这些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来约束年轻人的行为,一般很少涉及如何引导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开展道德和法律的建设问题。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自己的理想,毫无拘束地浏览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和参与聊天。其中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更是因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无奈而在网络点击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与依靠。只要网络与网络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就无法避免学生在以多元化为核心特征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也就无法避免网络对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筑起一堵思想上的“防火墙”。同时,当今社会还提出了网上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这一个崭新的课题。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建设。教育工作者要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探讨网上道德建设问题,让青年大学生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工作还应当介人网络法规的建设,规范学生上网行为,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有关道德伦理、法律教育和培训,注意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也应当成为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则要实现由单一的道德法律传递向道德法律建设和道德法律传递并举的工作任务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青年大学生向兼顾道德教育者和青年大学生工作对象的转型;实现由传统手段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共用的工作手段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举的工作环境的转变。

(二)网络道德建设是净化网络信息源的需要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生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各项校园活动来接触和了解信息,而德育工作者则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这些渠道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工作较“纯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信息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从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得大学生周围的信息空间难以控制,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道德教育空间遭到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黄色信息污染。由于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色情信息在西方有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消极、颓废的黄色信息毫无控制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英国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哈罗得·蒂姆莱贝教授发现,互联网上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不仅如此,问题还在于尽管互联网上大多数信息是与学术、商业和政府资料等有关的健康信息,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很少关心这些健康信息而专门在互联网上寻找不良信息。我国国内黄色网站的增长也很快,国内有关部门收集的网址库中有五万多个黄色网站,其中以中文为主,还有些网站在性知识、明星图片、女孩图片类信息上踢“擦边球”,经常有很多似是而非、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包含挑逗性的文章或图片。青年大学生在接触大量色情信息后,易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导致行为失控。

其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的传播易引发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高科技占有垄断的地位,使得一些不良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带有政治挑衅的信息充斥网上,这势必将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对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侵蚀,使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威胁,也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西方这种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和扩张,使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长期并存和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显然不足以应付业已形成的网上不健康的、反动的信息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互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传播手段。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将有利于净化学校网络信息源。只有在网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才能在网上信息传播中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从而进行有效地教育。

三、网络道德建设是培养新型高校道德教育者的需要

网络广泛而深人的影响使得教育主体的非主体化现象十分突出,也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开诚布公。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传授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论是政策宣传还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有信息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双重身份,呈现出主体地位非主体化的色彩。他们和教育对象(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具有以往意义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因此,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点击或放弃点击某一信息源: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教育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传播特征使得受教育者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和亲近。教育主体不再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新生事物不是在互联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理性实践的结果。因此它必须是有意识的建设发展壮大并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高校道德教育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事业,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程师。通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去主动培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者,使之在提高素质过程中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内容,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

四、网络道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网络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道德工作者的关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内容包括:共创校园网络精神文明、促使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校园网络精神文明的创立,而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又是校园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建树。显然,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只有唱响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才能激励校园人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增进奋发动力,抵制不良思潮,建设良好校风。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二
《实际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冷静思考》

实际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冷静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抓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忙于事务多,坚持党支部生活会和学习制度不够,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2、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方面还需努力。3、对行里工作的前瞻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不深入,细致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4、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听取群众意见还不到位。

三、整改措施

对照活动要求,我认真反思,积极主动,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坚持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制度和党支部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政治理论。

第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强化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意识、学习意识、表率意识为目标,使我在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好转,纪律上有明显增强。经常性地进行谈心活动,相互关心,增强团结,认真听取党员意见,把每一名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树立团结进取的党员队伍形象。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正气、讲清廉、谋发展。

第三、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结合全办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主动与各部门做好协调、沟通,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党组的参谋助手。 第四、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建立健全首办责任制、工作考核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要用发展的眼光,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懂政治,关心政治,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执行党的决议,严格履行党员的八项义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各项工作的进行。

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是做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战胜和克服各种困难,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艰难复杂的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从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里,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我要永远铭记,并且要指导到实际行动当中去。

要把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本领,要懂理论,又要实践,二者有机的结合。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能手。用先进的理论和创新的意识来强化自己,勇于并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体现,才是新时期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无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增强党

的团结和统一,防止和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增强党员党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在生活中,和具体的科研生活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真听取他人的批评,坚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少走弯路,更好的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

要有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的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在平凡的岗位,还是在困难面前,党员要始终站在最前面。在过去的战争年代,党员经受着流血牺牲的考验,在和平年代,党员意味着奉献和进取。要身先士卒,处处起到表率的作用,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信党的领导,把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生活中。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代表着光荣和先进,也代表着责任和奉献。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业务上有所建树,在行动上为人民服务,忠于人民,永不叛党。

要思想上入党,就要自觉学习党的规章制度、文件政策,学习党的先进理论。 一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向身边党员和优秀党员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种精神做支撑,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二是要加强学习,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要知道中央号召什么?

三是认真履行好党员义务,要把它作为生命线、高压线、警戒线,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

四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工作的模范,学习的模范,团结的模范,创造良好的和谐机关环境。

五是作为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困难面前往上冲,利益面前往后撤,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按照党的要求和事业对我们的要求永远保持一种朝气、锐气和正气,在各自的岗位上做一棵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三
《网民政治不满情绪的成因和对策》

时事观察

网民政治不满情绪的成因和对策

口唐世秀t何云峰2

内容摘要

跟其他舆论渠道一样。网络政治舆论既可以体现出网民的政治认同。也可以体现网民的政

治不满。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说。应"-3广泛争取网民的政治认同,尽量避免他们的政治不满。因为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是具体的公民个体,他们的政治不满往往是其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和心态的反映。网民的政治不满情绪或多或少会导致他们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行为。所以。对网民所表现出的政治不满情绪,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疏导。

关键词

政治不满情绪

网民

政治认同

网络

作者l唐世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何云峰,上海师

(上海:200234)

范大学哲学学院/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政治满意也就是政治认同,指的是民众对国家权威或统治的“顺从”和“承认”。对国家意志的“同意”。政治认同是国家正当性的前提。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国家认同、政权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等。如果国民对以上诸方面或任意一方面不予认同,即会产生政治不满情绪。也就是产生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成现实的政治危机。从而危及国家的政治安全。

来越少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政治观点和态度表达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从而形成网络政治舆论。跟其他舆论渠道一样。网络政治舆论既可以体现出网民的政治认同,也可以体现网民的政治不满。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说,应当广泛争取网民的政治认同。尽量避免他们的政治不满。因为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是具体的公民个体。他们的政治不满往往是其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和心态的反映.网民的政治不满情绪或多或少会导致他们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行为。所以。对网民所表现出的政治不满情绪,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疏导。

其一,网民以种种形式表现出“仇官”心态,从而体现出他们的政治不满情绪。随意打开一个网站,就可以看到一些涉及政治问题的评论,特别是时事评论,尽管有时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议论或牢骚,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如作为网络公民社会基础的网络社团问题。网络社团是指基于共同兴趣、共同信仰或者共同利益,以网络为媒介联系或者组织起来的、有相对稳定的成员或者会员、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方式.在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集合体。目前中国的网络杜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在网络论坛基础上形成的虚拟社区;一些网站中的专题论坛和网上俱乐部:利用网络发起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性活动组织等。

脚这些各种形式的网络社团,成为网络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支撑。但是,目前这些网络社团还不是正规的、正式的社会团体,从人、财、物等因素衡量,都欠缺规

范。对于网络社团的这些特点,如果政府比照传统社团严

网民政治不满情绪的表现

当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工具和途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和政治动态的窗VI和平台。当人们公开地谈论政治特别是明确而真实地表达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的机会越新生事物,引导网络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包括网络公民社会在内的社会力量成长.这是毫无

疑义的。比如有数据表明,中国每万人平均拥有民间组织

数量为145个。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很显然,中国公民社会还有待发育和发展。而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公民社会也必将快速成长。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趋势。因此,中国政府应高瞻远瞩。在战略上对包括网络公民社会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的成长。持支持、允许和乐享其成的态度。

国家善待网络公民社会要落实到一系列相关政策上。

网络公民社会作为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

格加以要求.就会出现对网络公民社会的苛求,甚至挤压

2010・6穗圣.5争毒

时事观察

对当前政治的态度。这些网络言论往往因一些具体事件而起,针对的也是一些具体人员。但是.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的目标指向有超越具体个人、指向特定群体的趋向.即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表现如何,只要你是该群体中的人即不被认同。也就是说,政治不认同舆论所指的对象已经泛化,甚至抽象化了。

当前网络政治舆论主要指向的群体是党政官员和国家一般公务人员。党政官员和国家一般公务人员是国家政权的人格化主体,对这一群体的不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政权的某种不认同。这必然引发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质疑。这样的追问比较直接的就是对官员选拔任用之类的具体制度的不认同,间接针对的则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当前的网络政治舆论的确有这种倾向。因此,如果这种“仇官”情绪得不到根本扭转,进一步蔓延就会形成一种思潮,如果再被演化、上升。就可能造成政治认同危机的普遍化和深化.危及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

稳定。

骗罪刑事起诉。与此相似的是.普通老百姓如果有官员作

为。后台”,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这样,相同

的法律行为却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而且明显是对老

百姓不利的后果,所以必然导致作为老百姓成员的网民产生种种不满情绪。

其四,草根民众对精英群体的不认同.亦能间接体现网民的政治不满情绪。从一些现象来看。政治不满情绪主要来自草根的普通民众。如许多网络似乎就是草根平民的天下,他们往往攻击一切精英和精英观念。他们仇官。仇富,仇精英,似乎只有代表草根平民的利益说话。甚至只有以他们的话语方式说话才能得到认同。否则。不仅会被嘲笑为“新人”而遭到“围观”.而且还可能会被视为

“敌人”而遭到“围攻”。表面上看,这些都是普通民众对

整个精英群体的不认同.但深层次反映的则是民众对产生精英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不认同.是民众政治认同危机的

反映。

精英群体之所以不被普通民众认同。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与普通民众在既有体制下的权力、地位和获利不

同,而被普通民众视为既得利益者;另外。普通民众还可

其二。有些不良网络舆论常常会直接表达出对国家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某种不认同,也体现了他们的政治不

满情绪。有的相对委婉,有的则直截了当。当然,过于直

能认为,各精英之间,尽管隶属不同群体,但似乎存在共同利益,因而被视为利益共同体。也就很自然地通通成为

草根民众攻击的对象。

接的政治倾向性言论通常会被网络安全系统自动过滤掉。

于是,网民就创造出各种办法来规避检查.以致形成了独

特的网络语言。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复杂。不可能逐一辨识,所以,实际存在的情况可能比我们能够掌握的更为严重。

其三,同样的法律行为在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那里完全不同的法律定性,导致对政府官员的怨气。进而引起政治

不满。以2009年上海的“钓鱼”事件为例。该事件被定

其五,不同精英群体也可能表现出政治不满情绪。不仅不同精英群体之间的利益不同.就是同一精英群体内部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诉求。所以精英群体对政治的认同往往表现出复杂的面相。精英群体的部分成员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普通民众有共同利益.或者希望通过普通民众的影

响和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以草根平民面目出现

性为用错误的方法执法。按照道理来说。这些“钩子”因为参与用欺诈手段骗人上钩。而且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应该按照诈骗罪加以刑事起诉,但因为是政府部门执法的时没有“钩子”被起诉。反过来,如果老百姓这样做了,没有官员参与,恐怕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当事人必然被以诈

并站在社会底层民众利益立场说话的.未必都是草根民众,完全有可能是社会精英群体的成员。而因其有知识,有思想,他们往往就是网络政治不认同舆论的制造者和引领者。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几乎所有涉及政治问题的网络评论中都能看到社会精英的影子,只是他们通常不以真实的面目示人而已。

候用奖励的办法“鼓励…钩子”这样作为的。所以至今

它们的生存空间。政府理性的态度是在政治上依法要求,在具体方面宽以待之.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合适的管理办法。总之,中国政府应该利用合适的方式对网络公民社会进行引导,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促使网络政治由广场政治向公民社会深刻转型。让网络公民社会成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力量。

概念及其适用性的探讨.人民网.2009.11.17.http'.//media.

people.com.cn/GB/22114/441l讲14232l/10396556.html.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0(1).

[3]中国网民反腐又出“战果”.参考消息,2009.2.24.[4]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09.12.

22.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电子民主研究》(06JA

710023)的阶段性成果。]

[5]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6).

编辑杜运泉

参考文献:

[1]刘娜.网络公共领域的边界一对网络“公共领域”

35

时事观察

这些“疑似精英”有可能来自体制外,也有可能来自体制内。由此.就产生一个问题:政治认同危机也可能来自体制内部。因为我们发现.当网民一边倒地对精英群体进行猛烈攻击,特别是对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时。极少有人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辩驳。据此。可以大体推测出体制内精英们的态度和倾向:1.出于政治考虑或其他原因,谨言慎行,一般不发言;2.也加入到反对“自己”的队伍中。和网民一起。甚至引领网民发表反对“自己”的言论。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即不发言,那么,除了政治策略

上的考虑之外。不外乎还有两种可能:或不愿发言,或不

敢发言。不愿发言者。要么不是利益相关人,要么没有意识到利益相关。利益不相关。说明内部的利益分化;没有意识到利益相关。说明教育工作不到位,没有把相关人员

的思想认识提高到应有的水平。不敢发言者,既有可能害

怕“引火烧身”。也有可能不知如何申辩.甚至自己都觉得“理亏”,理屈自然词穷。第二种情况自不用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体制内部存在政治认同危机。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因为众所周知,堡垒最有可能从内部被攻破。

但是。在网络上.民众舆论的另一种一边倒的情况也同时存在。就是网民对领土、主权、民族等表达了相当一致的认同。任何意在破坏国家统一、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言论通常都会遭到一致声讨。民众的民族(指“中华民族”。有人称为“国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表现得非常强烈。尽管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过于偏激的言论和情绪。但总体上说明当代中国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民众对国家主权具有高度认同。这是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措施的民意基础.给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有力的民众支持。也是解决当前政治认同危机的重要前提和有利条件。

民众之所以会发表一些体现政治不满情绪的极端言论,既有情绪化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而后者可能是更为

根本和关键的因素。

首先。网民政治不认同的极端言论是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极端情绪化的表现和结果。网络给现代人提供了不在场但又能即时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同时也在培养和塑造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网络信息海量而快速地流动着,网络互动使人们的交流从未有过如此的便捷和直接.为网民提供了即时分享思想和情感的可能,网上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迅速得到网民的呼应与共鸣。而不在场性与匿名性又使得发言者少了许多顾忌,一

些对公共话题的情绪化表达很容易得到共鸣而受到关注。于是。一些网民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响应和支持,对一些具体事件的评论往往上升到一般的层面,甚至抽象化,极易形成情绪化的网络浪潮。这种情绪化浪潮,在被贝克称为“风险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普遍怀疑的前提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否定权威.从否定个体到否定整个群体和机

构,进而否定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

关于这一点.勒庞的群体行为心理分析也可以提供佐证。勒庞认为,群体容易冲动、易变和急躁,“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群体也易受暗示和轻信,

“会随时听命于

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

激情”。群体情绪还容易夸张、极端和偏执,

“心生厌恶

或有反对意见……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并且,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

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lJ。这里的“群体”是相对于“独处”而言的“聚集成群”的个人,显然,网民也符合勒庞所谓的“群体”定义,也具有

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

帕累托也指出: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们

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21现代网络则是情感宣泄的最好场所。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他们“被这些潮流所裹挟时通常是不知不觉的,他们想把不自愿的、非理性的行为表现成自愿的、理性的行为”[31。而且,这种情绪化一旦成为潮流、成为习惯,就不仅表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会蔓延到现实世界中。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甚至政治行为产生现实的影响。

因此.网络上许多偏激的观点之所以会得到广泛响应,甚至受到热捧,往往不在于它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反

映了客观事实.而关键在于它是否反映了民众的某种要

求。是否与民众的情感和兴趣相契合。换句话说,人们是否会普遍受到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甚至接受,并不完全

取决于这种思想观念的科学性与理性,而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恰当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与要求,与人们的情绪产生共振。

其次.尽管人们对很多事情判断的依据可能是情感而不是理性。但这种情感的背后则是现实根源。当前民众普遍的社会挫折感。导致他们的不满和企图改变现状的极端情绪化。

由于过去30多年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的不同步,效率与公平的失衡,原有体制的弊端和

新体制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我国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和谐现象,其突出表现和重要后果就是社会不公。比较突出的就是资源分配不

公和机会不平等.民众的政治与社会参与和纵向流动渠道不畅。这些是导致民众不满和政治不认同的重要现实

根源。

对现实的不满和政治的不认同主要来自普通民众。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远离权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中获利少,社会地位低,社会纵向流动和成功的机会也少,存在强烈的社会挫折感和不公平感。同时,当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普遍而深入的社会动员.又使得

这种不公平感进一步加强。正如亨廷顿指出的:

“经济

发展扩大着经济的不平等,同时社会动员却降低了不平等的合法性。99…这样就必然影响民众对社会和政治的

认同。

另外,一些精英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治不认同。这

些精英按说是在改革中获益较多者.应该对政治和社会表示认同。其实未必。因为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的转型社会中,许多精英在横向比较中。也像普通民众一样存在挫折感和不公平感,心存不满,从而归咎于社会制度.归咎于政治体制。

但是。社会精英和一般民众的诉求并不相同,他们对政治与社会参与的要求往往更为强烈。在社会纵向流动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一些有远大政治抱负的社会精英,

感觉自己的纵向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政治的理想,于是就不认同甚至图谋改变现

行的政治与社会的观念和实体存在:一些无法进入更高政治层次的机会主义分子、政治野心家等体制内精英同样存在不满,他们或明或暗地加入到对现行政治攻击的行

列中去。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来自于体制内部的政治认同危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少数党政官员的腐败行为。严重地腐蚀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民众认同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取得胜利的政党来说,完全杜绝腐败也非常}嗣难,因为,由于利益的诱惑,很难排除投机者和虚伪信仰者的加入。早在一个世纪前,帕累托就一

针见血地指出:

“在像意大利这样的迫害社会主义者的国度里,社会主义者的信念毫无虚伪之处。但是,在像法国这样的社会主义者参加政府的国度里.虚伪已经抬头。很多卑劣的政客变成社会主义者。目的在于获选担任公职;很多文化人成为社会主义者。目的在于推销他们的著作;很多剧作家成为社会主义者,目的在于取悦公众;很多教授成为社会主义者.目的在于获得大学的职务。”【5】这些虚伪的信仰者本来就是冲着荣誉、权力、财富和机会而来。腐败也就不可避免。腐败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也败坏了信仰的声誉,失去了许多真诚而坚定的支持者。而且.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使组织本身很难形成凝聚力,失去战斗力。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危机来临,这些虚伪的信仰者和投机分子极有可能最先站到反对者的队伍里,使得

时事观察

危机更加严重。

所有这些现实问题如果长时间地普遍存在着,就会被认为是现行体制和现行制度造成的.就会导致民众的政治认同危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就会削弱甚至丧失。

网民对政治的不认同首先表现为一种情绪和认知。需

要从思想上解决;同时,它又是网民切身利益的反映.是

现实问题对网民思想影响的结果,最终还需要在现实中解决,而且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根本解决。而造成网民政治认同危机的现实原因复杂多样,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对之策必须虚实并用、多管齐下、分别应对,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才能真正奏效。

首先,必须“堵、疏、引”结合,妥善处理网民的政治不认同言论。对于网民的一些政治不认同言论。

“听之

任之”当然不可取。即使不考虑有人别有用心.激烈的情绪也会感染他人,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必须“堵”。但是.

“堵”不是一味地不允许网民发表不同意

见。根据“社会安全阀”理论.不能把所有的社会出气口都堵死,那样更危险,主要是“堵”那些带有挑衅性、煽动性、政治攻击性的言论,而且“堵”也要讲究技巧,不能硬堵,要堵在无形之中。

“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

要轻易制造舆论事件,在网络时代这样做很不明智。

当然,只靠“堵”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不考虑网

民的反感。

“堵”也会使网民变得聪明起来,他们会以各

种变通的办法来对付,和监管者上演捉迷藏游戏。因此。在堵的同时还要善于疏导和引导舆论。一方面,需要专门人员提高疏导和引导舆论的水平和技巧,避免方法生硬。

甚至和网民发生舆论冲突,起到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

也需要数千万党员、干部要有很高的党性和政治原则,坚持自觉地发表正面言论,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引导舆

在对网民言论进行疏导和引导时.不要与他们针锋相对,或试图与他们辩论。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指出他们的错误,把他们的观点驳倒就能说服他们,就能扭转他们的用。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和接受的往往不是真理的东西,而是价值的东西。因此,想通过揭示其言论的非理性来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往往很难奏效,如同为网民觉得这些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兴趣。所以,要想真

37

论走向。

政治态度与政治倾向。人们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并非根据理性.而是根据情感.人们的情绪和需要起了很重要的作宗教,并不因现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它的非科学性存在,人们就不再信仰它。实际上。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在网上。更理性、更正确的言论反而遭到无情围攻的例子比比皆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

时事观察

正疏导和引导网络舆论,就要善于分析网民的情感、兴趣与需要,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地与他们论战。

对网络言论的引导不仅要落实在网络中,还要落实在现实的综合文化环境中,因为网络言论反映的思想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以外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要注重各种媒体舆论导向的综合作用.一切传统与现代传媒以及一切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活动,都要真正做到弘扬主旋律,注重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单方面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不会真正有效的。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继续深化政治与社会改革,切实解决引起网民普遍不满的现实问题。网民不满的根源是现实问题,所以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人手。当前网民诉求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实现社会资源更为公平的分配。扩大政治和意识形态宽容,扩大公民的政治与社会参与。拓宽个人的社会纵向流动渠道等。

对于以上诸多方面,如果说普通民众与各方精英的利益和诉求也有共同之处的话.,那么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除非是既得利益者。都会对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感到不

满。

“独吞战利品是绝对不公平的。”f61如果不能打破

资源的少数人垄断和不公正分配.政治合法性的根基就会动摇,政治认同出现危机就是必然。因为在利益面前,一切意识形态的说服力都将不复存在。而且,社会不公极有可能会成为反对现行制度的政治动员的最佳借口。

而各方利益和诉求的不同则更为主要,也非常明显。因此,应对各方政治认同危机的举措也应有所区别和侧

重。与此相关的问题多且复杂。以下仅就一些笔者认为比

较重要的方面作一点具体分析。

普通民众与体制外的社会精英相比较,他们的诉求可能就大不相同。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切实改善生存环境与物质生活条件,当他们生活无虞时一般不会主动要求改变社会与政治结构;如果他们有这样的想法,通常是政治动员的结果。而社会精英.他们需要的就不仅是衣食无忧,甚至也不是生活小康,这些问题他们早已解决,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们诉求的是权利和权力,他们希望获得更广泛而深入的政治与社会参与。因此,对待普通民众,主要是解决他们现实的生活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过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使民心安定。安定民心,就是不给反对者以民众支持和制造动乱的机会。而对待精英,则要通过扩大意识形态宽容、规范有序的参与机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政治参与的诉求。缺少弹性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受到冲击而造成危机;规范性政治参与的不足和社会纵向流动渠道的过于狭窄,也会激起部分精英为实现政治诉求而诉诸非规范性路径。

38

因此,应拓宽渠道,扩大参与。同时。也要尽可能把社会精英纳入到体制之内,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之于r-J#1.,人为地制造反对派。帕累托指出:

“最睿智者发

现,若要战胜他们的对手,就必须更讲究实际、更宽容些。”【7】因此,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务实而宽容的。中国共产党向来如此,现在仍须继续面向实际发展和完善国家意识形态,适时地接纳部分社会精英进入体制之内.特别是他们的代表人物。这样既可以分化对手。又可以扩大自己政治合法性的民众基础。目前有这样做的必要。也存在这样做的可能,因为大多数社会精英仍然是“一方面怀有梦寐以求的理想,另一方面则集中全力于实际领域.以获得具体的成功……而且他们之中许多人一心追求无须修改社会制度便能得到的利益”[8】。仅从这一点来看。优势和机会都是存在的.要善于利用。当然,任何时候、任何社会,政治野心家和破坏者都存在,要防患于未然,要注意不给这些人“根本改变”的机会。重要的就是既要分化瓦解他们。又要斩断他们与群众的联系。即要在适时吸纳社会新精英的同时,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还要在心理上、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在这方面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技术上可行、政治上有利的策略。

对于体制内精英,也要多种措施并行。但在具体执行时需要根据具体对象有所侧重。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原则、政治原则和思想认识水平,特别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当前这仍然是提高体制内精英政治认同度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中让他们感受到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和政治参与诉求。这是政治认同最基本的力量。一定要加强和巩固,但要避免形成利益集团,否则就会失去体制外民众的支持。而对于腐败分子,则要加强打击力度,决

不能让其腐蚀民众政治认同的基础。

总之,在当代中国,要提高网民的政治认同度,化解

网民的政治认同危机,既要在思想上加强教育,言论上加

以引导。更要在现实中妥善解决相关社会问题,还要根据不同群体分别应对。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l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2、24、33、36.

[2][3][5][6][7][8]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

英的兴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12、38—39、

50、36、63—54.

[4]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

出版社.1988:59.

编辑杜运泉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四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大学生的“网游”一族调查

——论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摘要:网络游戏是时下很多学生的一种课后消磨?还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学生们对于它的热衷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压力的逃避?还是对于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落差,抑或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冒险和刺激?还是游戏本身的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人物精致更甚至是为了金钱的利益驱使?它的利弊是我们永远所在争论的话题,而且愈演愈烈……

Tag:网络游戏 大学生 生活方式

网络在现在的社会中已日渐普及,网络中有不少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然网络游戏也不例外。随着游戏世界的日渐更新,不少大学生都纷纷涌入“网游”大军中。为此对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试着做了一番调查。

在基于调查报告的前提下我试着先分析了大学生为何选择玩网络游戏,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首先,我发现有的学生会认为由于大学管理制度相对松散,更侧重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对于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而言,无疑是多了许多的自由空间。由于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安排这些时间,于是这些学生就被网络游戏所吸引。

还有一部分对网络游戏的热衷完全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压力的逃避。这些人在高中时可能遐想着大学生活的灿烂自由,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美好,这就和初入大学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造成巨大的失落感。而且,有的同学由于高考的发挥,没能进入自己所理想的专业,为此也对现实非常的不满。也有些高考发挥水平不错,考入了一个满意的专业有一时松懈,把精力分散开来。也有那么小部分的同学,他们可能是在家庭生活矛盾中、同学室友关系紧张以及

同自己女朋友(或男朋友)感情出现危机都不同程度地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习上的压力,这些同学认为,考进大学来的学生均是各自的高中班上的成绩的佼佼者,强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无形之中即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令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和压力,出于一种逃避的心理,他们或许就会将时间和精力投注于网络游戏之中。

也有相当的同学认为玩网络游戏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感受让他们投身于网络游戏,并且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造成同学关系不佳的,而网络游戏的匿名性和虚拟资料就可以给他们带来交往上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更加轻松的释放内心的情感,体验友情和关爱,满足心理上的情感需求。有的同学由于大学中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丧失了原先的优势地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而在网络游戏中这些同学可以通过不断的升级和获取装备来满足他们这种对优越感的需求,让别人在对他投向崇拜的目光。玩网络游戏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学生的英雄情节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也许在虚拟的社会中,那些平时其貌不扬的沉默寡言不合群的人,可能恰恰是一帮之主,或者是带领千军万马的指挥。同时由于网络游戏是一种多人同时在线的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可以使得玩家体验到许多人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激情和快感,而大学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些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有些单薄,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点,使得许多同学网络游戏割舍不下。

最后,还有同学承认网络游戏自身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有些剧情的刻画人物描写入微,给了他们一种遐想。也有这么小部分人认为玩网络游戏所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现实利益。在游戏过程中,各玩家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水平很低而求胜心又很强的人而言,就需要千方百计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装备,于是就出现了用现实中的金钱购买虚拟装备的现象。这种交易常常可以带来数千元甚至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巨大吸引力,从而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网络游戏。

调查中,每个调查对象都承认网络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将来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认为网络游戏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但问题不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是有着不利的影响的。

由于同学一旦沉溺于游戏,往往会接连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坐在电脑跟前,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其表现主要在于视力的下降和体质的下降,严重者甚至虚脱。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说网络游戏给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对身体的影响。

有的同学认为玩网络游戏使他们学习成绩下降,还有个别同学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退步现象。使得同学丧失了进取的目标和奋发图强的斗志,更失去了做别的事情的兴趣。也有的同学在面对现实时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但在面对网络游戏时,大多数的同学还是给出了客观的态度,认为偶尔为之可以,但绝对不可长期沉迷其中。网游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互动性,提供了学生不断超越的平台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过分投入而忘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应当也学会过好丰富的业余生活,拓宽自己的交友,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周边环境中如果存在着网吧也应加强管理。实际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较高,但沉溺其中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至于网络游戏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作用包括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压力的缓解,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消极作用包括学习成绩的下滑,心理问题的增多,人情关系的淡漠等等。

最后,对于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改善,首先是网络游戏不可以予以彻底禁止,而应考虑如何对网络游戏进行规制,对大学生们进行疏导教育,加强自我约束和教育,解决其心理的需求,并应当积极地采取一些更健康更吸引学生们的娱乐方式,是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问卷星网站

[3]冉海涛、韦伟光,《浅谈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出自《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年08期

[4]张敏、王海燕,《调查报告: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2005-05-21

[5]周常春、罗敏,《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出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4期

[6]彭慧、张剑平,《使学习充满乐趣——网络游戏的教育应用及其发展》,出自《中小学

电教》 2006年01期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五
《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特征及对策研究》

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特征及对策研究

作者:霍文飞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 要 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始终处于隐而不发的态势,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在当前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管理者应积极探索疏导社会不满情绪的科学路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

关键词 多元化思维 管理 利益 疏导

作者简介:霍文飞,天津市静海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84-02

稳定和谐是社会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纵观世界各国,稳则国富民强,乱则祸国殃民。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但还有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社会不满情绪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社会不满情绪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对自身利益、生存现状不满足的一种心理反映,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合理回复。对于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特征的研究,进而探讨相应对策,还应以中国现实社会为本。

一、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的原因

不论是西方民主国家还是东方传统社会,社会不满情绪都是普遍存在的。近代中国社会战争频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社会思想和生产力才得到极大解放,人民的物质利益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满足。伴随这一深刻社会变革,公众对于社会的期许,由单一生存转变到多元发展,这本质上是更高层次的利益诉求。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笔者认为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中国人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平均”思想深入人心。在物质匮乏时代,平均分配是最合理的分配制度,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广泛,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丰富。不同的社会角色所掌握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数量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人利用权力监管的缺失、体制的不完善攫取了巨额的社会财富,而大部分人因手中不具有任何资源,其所占有的社会财富数量仅在缓慢的增长或者是停滞不前。大批涌现的 “二代”们又在下一轮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其他的大部分人没有力量、没有途径改变自己落后的现状,结合其他因素,便出现了“仇富”、“仇官”的现象。

(二)司法不公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近年来,偶尔出现的个别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害当事人权益的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加之网络谣言推波助澜,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公正性,导致部分当事人在诉讼程序结束之后,不断的申诉或是上访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简单的案件未能得到公正的处理,就可能导致当事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

(三)权力缺乏监管

“把权力关进笼子”成为这个时代最高的呼声,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从民众到媒体,都深刻意识体会到腐败对于政府公信力、公民权利、社会经济的严重腐蚀。“老虎”、“苍蝇”都要打,从根本上规范权力的运用。近年来,从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部级高官纷纷因触犯法律受到严惩,体现了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鉴于历史、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以及个别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实,权力监管体系仍亟待完善。

(四)政府不合理的管理

政府的职能部门承载着维护社会各行业秩序、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重任,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之一,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管理行为的不规范,其也可能成为新矛盾的制造者。比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者,不仅要兼顾开发商和被拆迁户的利益,优先保障拆迁户的权益,如若本末倒置必然会导致群众利益受损。

(五)公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替代了原来的计划经济,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公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经济利益及其他权利的维护。民营企业、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利益格局出现巨大的变化,分配制度也不断朝着有利于社会个体的方向发展。随着 “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渐入主流。多元化思想更加大了公众对于自身发展的期望,形成了以个体实际为基础的利益聚焦点,相应放大了的社会不完善之处。

二、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特征

(一)区域性

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不满情绪更为普遍,一定程度上这是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发达地区政府社会管理水平高,经济发展较快,民众收入高,群众生活质量好,同时法律意识强,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权益,社会满意度自然较高;欠发达地区,则反之。

(二)行业性

行业之间的社会不满程度有明显的区别,对社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有公务员、教师、国企员工、公司里的中上层领导等等,以上群体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社会地位较高,所在单位重

视员工医疗、社保、公积金等方面的福利。而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的高发人群是在外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者、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以及老人,以上群体对社会不满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三)复杂性

由于社会的区域差异、个体不同等,社会不满情绪滋生呈一定的复杂性。任何群体或者个体对社会的不满都参杂着交织的利益和复杂的心理,群众上访问题是其典型体现。随着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上访人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上访问题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

(四)敏感性

不满情绪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有了民众的不满才有社会发展的阶段进步,所以社会不满情绪滋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实中,各种不满现象成为敏感话题,成为个别政府官员甚至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包袱”。

(五)历史性

改革开放是在摸索中不断进行的,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制定法律、各项制度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有小部分人因改革而受到利益损失,也有一部分人因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这些个别现象成为部分人抨击党和政府政策的理由。

三、针对社会不满情绪的相应对策

解决全社会的不满情绪滋生是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综合应对,切不可简单粗暴的采取行政措施一味打压。结合以上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的原因及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缩小贫富差距

一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要在国家政策层面予以倾斜,比如继续推进农村税收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资金投入,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水平,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等;二是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消除社会不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不仅关系到民众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三是完善税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违法行为,增强民众社会满意度,加强立法工作,约束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五是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譬如电力、电信、铁路、石油等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六是统筹区域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发展的持续力,缩小历史遗留的东西部差距。

(二)努力实现司法公正

一是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特别是加强检察系统和法院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强化公正意识,真正提高法律服务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保障检察权和审判权的独立,遵循宪法基本原则,确保司法公正;三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司法腐败,尤其注重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赋予人民应有的监督权力,从制度上堵住腐败源头,清除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滋生的土壤;四是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让老百姓知法懂法,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把法律作为维护自身权利的武器。

(三)完善社会管理模式

一是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等,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三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人力、物力投入,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四是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杜绝网上谣言泛滥的局面发生;五是推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四)建立健全新型诉求疏导机制

一是加强对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引导,培养群众主动表达的意识,逐渐形成以法律途径为主的利益纷争解决机制;二是构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方便群众表达诉求,例如推行面对面交流、领导接待日、听证会等形式,凡是群众反映的正当诉求,应予解决的应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应建立档案记录,制定时间计划表尽量解决;三是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障和规范民众的利益诉求;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利益表达作用,以网络技术作支撑,打造比如便民邮箱、网络论坛等形式的利益表达平台,最大程度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利益表达方式。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六
《网络的弊端和不足》

对心理和身体都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来说,光课本上的知识就应付不过来了,哪有时间上网来扩大知识面呢? 网络早已经不是什么神秘与新鲜的事情了。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样我们的心理也随着网络上自己所代表着的角色而受到变化与冲击。我们的心理在脱离现实而进入到网络上的某种角色时再返回现实生活时是否能接受这两种的差异呢?我想很值得心理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 比如,现在网络游戏产业与网上论坛的爆炸式发展而玩家们完全代进入自己所在网络上的某种角色时再返回到现实生活中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可能会分不清角色自己现实与虚幻世界的角色,不够适应残酷或温和的现实. 有软弱倾向的,可能更难在现实中去拼搏,染上嗜血和暴力倾向的,也有错位感. 网络冲击现实生活,多色有差异. 玩家玩网络多为脱离现实,会有现实与虚幻的错误奋斗方向. 再如自己在某个网络游戏里是游戏高手或者在某个网络论坛上有着出色的角色如版主,高级会员,明星会员等,自己的成功感慢慢地转移到这虚幻角色上,只想让自己沉迷下去。会感觉那里的虚幻上才是自己展示才华的地方,会自我感觉这里就是一切的错感。 在那个虚幻的角色上,他可以扮演着善良,邪恶,天真可爱,甚至是无耻。但最害怕的就是在那虚伪的网络上,他可以进入他想进的角色中,或者平时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角色。但时间一长,他就会淡化去现实与虚伪中的角色,当再回到现实中时有可能会把那些只能存在网络上的东西与习惯带回了现实中。而现实中的奋斗或者以前定下目标慢慢地失去了勇气。 慢慢地脑子里只想的都是网络上的事情和网络上发生的事,比如游戏里的练级,小技巧,或者是论坛上的争论等。现实中遇到了事情会首先用虚幻网络中的规则来考虑。这样一来就会开始感到不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网络焦虑之中。 特别是网络游戏里的暴力,血腥场面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慢慢也习惯了这样血腥与打斗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以网络上的一般规矩来,那就是对方必须死在自己的手下。慢慢地会淡化现实社会里规范和要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淡忘、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或者给暴力与犯罪埋下隐患。 毫无疑问,网络是历史发展必需的,和弊比起来它的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网络上创造的财富逐年飞跃。只是希望正在沉迷在网络弊端的网友,不要忘记自己梦想与现实奋斗角色。 最大的危害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危害。刍议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

来临。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全国获准经营互联网业务的单位达3600家,上网人数近3000万,域名数70万,网上中文站点26万多个。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那么,学生上网又是做什么呢?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占到总数的52.9%;其次是聊天,占48.9%;再次是查相关资料,占34.0%;其它目的的占到18.6%。这其中男女生的上网目的不同,男生中玩游戏的比例最高,占74.2%;女生中,聊天则是她们的最主要目的,占到总数的52.6%。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而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际、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快捷便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的中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母语”文化遭受强烈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占据网上90%以上信息的英文文化在网络上取得主导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长期沉湎于互联网的中学生由此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甚至产生排斥。另外,中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或冲动心理,也会刻意去搜索一些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甚至色情、暴力等内容。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但是,因自制力较差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上大量不健康信息在中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影响现实社会的正常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交流既具有间接、虚拟的特点也体现了平等和自由,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这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流方式,极具吸引力。然而,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

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人迷恋上网络后,沉醉于虚拟社会的交流,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感到孤独,不适应。有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是“自闭症”,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毋庸置疑,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互联网向学生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我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试验田”。然而,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陷入其中,作为学生的监护者和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应该对中学生们进行教育引导,避免他们过分沉溺和依赖网络,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现实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

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学生自制力差,上网时,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然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发展教育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目前教育系统的重大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拓展,信息技术和其他各学科的积极整合,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会更加普遍。更多的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的信息出现在教育网络中,吸引了更多的学生的访问,同时,也引导了学生走上健康的“网络之旅”。面对网络,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网络就会为我所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工具。  拙文《别再让孩子受精神鸦片的荼毒》发表后,有网友在文后跟贴道:“孩子们不玩网游,你让他们玩什么?补课?救救孩子,就算网游有千般不是,也是现行教育把孩子们逼到这个虚拟世界中去的。”这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   在声讨网吧和网游的方阵中,教育部门是个主力军。学校对网吧网游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深恶痛绝,予以猛烈抨击,但是,也许教育部门从来没有想到,其实自己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学生们经年累月在学校接受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课程从小就上,很多教师凭此而评上了教授、讲师、高级教师,可孩子们仍然抵御不了网吧网游的诱惑,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难道不是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教育的失败,显示出教育的不合时宜。   一直以来,中国其实都

存在两个层次的历史,一个是实际的历史进程,一个是观念层次的历史。所谓观念的历史,就是,往往,我们提倡什么,就变成了我们拥有了什么,观念的就“物化”为历史的。最后进入书写的,往往就是这些观念。真实的历史都被隐藏在观念之后,而且往往与书写的历史相背。对于中国教育来说,这几年吹得最大的一个泡泡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喊呼了好几年,到头来的结果却是应试教育变本加厉。这一点在越来越明显的“高考节日化”趋向表现的最充分。每当高考来临,整个社会都仿佛进入一种癫狂的时代,媒体上连篇累牍都是高考新闻、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各路商家闻风而动寻找各种商机,这种周期性的发作已经成了集体的癔症。我们真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了吗?   在高考大战中,北大和清华之争年年是不可错过的好戏。每年,北大和清华都在争夺各省的高考状元中你死我活,甚至不惜采用下三滥的手法,捏造对方的谣言来争取考生。最近北大就针对有人散布自己的本科生不住在本部而住在郊区这一谣言在自己的招生网上发布了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抗议声明。   如果我们在北大和清华作为“钦定”的两所要最先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实在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自我讽刺。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以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不同于中国只认考试成绩,美国高校在招生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十分重视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以哈佛为例,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1996年,哈佛大学曾经把165个高考成绩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背后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这一百六十五个“状元”要是放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学,都会成为吹嘘的资本。而且,美国这些名校在中国选才时也贯彻了他们的标准。去年年底,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汤玫捷被哈佛大学录取为本科生,并获得每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这样的提前录取荣誉,中国只有一个,亚洲也只有两个。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这样的荣誉怎么也落不到汤玫捷的头上,因为在4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汤玫捷的成绩只能排在百位左右。在对待高考状元这件事情上,北大和清华离世界一流大学还差得远哩。   可以说,直到今天,“分数”,仍然是中国教育的图腾。在“分数”的压力下,读书学习完全成为功利的工具,没有任何乐趣。分数意味着尊重

对现实生活不满篇七
《网络的弊端和不足》

网络的弊端和不足:

一、网络因不受现实的制约,在网络中的随意性很强,各种可能都有发生。二,上网的人是鱼龙混杂,良莠难分,什么人都有,心态各异。在网络聊天中,有的人信誓旦旦地撒着弥天大谎,以满足他(她)的虚荣心。有的人为讨好异性的欢心口吐莲花,巧舌如簧;有的人污言秽语,俗不可耐,形同畜类;更有的人巧设骗局,暗藏祸心,以卑鄙的手段某财劫色……

三、有的人上网的时间短,没有经验,思想单纯,心理准备不到位,心理防线让人一攻既破。

四、网络的监控力度不够完善,对各种违法乱纪的坏人打击不力,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在网上散布一些垃圾信息,龌龊的画面及不文明的图象。五、对一些游戏的制作商和销售商政府及相关单位没有较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切实有效的打击力度,有的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伤害等等。六、有些人利用网络对人身进行攻击、漫骂、侮辱,发泄不满,制造对他人的恶劣影响。七、好多中学生把网络当作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为他们逃课提供了借口,以至于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危害了身体,甚至连心理都扭曲变态了。八、网吧是许多犯罪的滋生地,很多善良的孩子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向违法乱纪的。在这里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交异性朋友,甚至诈骗、勒索、偷盗。疏远了和父母的亲情,和朋友的健康的友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破灭了亲人的希望。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

对心理和身体都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来说,光课本上的知识就应付不过来了,哪有时间上网来扩大知识面呢?

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网络良莠并存,容易接触不良网页,如色情、暴力等。又因为学生常常容易受人影响、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们常常会因为网上不良内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

4.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5.许多中学生因为打一些暴力游戏使自己模糊了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常常无意识地模仿游戏来对待身边的人。

6.长期上网需要大量金钱,没有钱的时候,自控能力弱的人会采取违法的方式,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7.网吧这些上网的地方往往是无业游民、瘾君子、罪犯的藏匿地点,在这些地方逗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意外,或受人引诱。

8.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9.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10.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信息网络对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由于网络技术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规范的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网民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现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

11.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 人——机”式交往,爆炸般的网络信息,会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

12.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13.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的出现。

14.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

15.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16.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17.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上网玩“随心所欲”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容易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对青少年的身体也有不良影响。

18.长时间进行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它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家长严管时就极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和犯罪现象的发生。

19.绝大多数上网者,都是全神贯注,长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离屏幕越来越近,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动,尤其是长时间沉浸于极端紧张和刺激的超级游戏中,导致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进而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直至身体被彻底拖垮。

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目前,社会上盈利性网吧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甚至有些不法商人没有营业许可证,也私自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营业,他们不管是否成年,只要有钱,他们就会接待。这样导致很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迷恋于网吧,既影响学习又危害身体。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的虚拟化让他们感到新奇,被网上一些刺激性、欺骗性的内容、画面所迷惑。再者迷恋网吧需要消费,中小学生本来就是消费者,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常常为没钱上网绞尽脑汁,也许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在家人和老师之间编造谎言,这些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络游戏固然精彩,但那只是让人消磨时间的,

而有些人却沉迷其中,游戏中充满暴力和凶杀,因为没钱去上网而去偷,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吸引着正处于好奇心的中职生。许多同学旷课跑到网吧中去玩《传奇》、充《梦幻》、打《泡泡堂》、聊QQ。有的甚至直接晚上通宵,睡在网吧,吃在网吧。这样,不但损坏了身体,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了父母亲的水汗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更耽误了我们大好青春。在社会上因网络游戏所引出的案件数不甚数,:武汉的一位母亲千里寻子""广州一小孩为玩游戏残杀自己的祖父"……

所以我认为网络的弊大于利。

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点:a.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b.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网络犯罪已变成了青少年标榜自己的武器。而始作俑者就是那些网上的聊天工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对现实不满的诗句 对现实不满 对生活不满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现实生活不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现实生活不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31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