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

2016-02-18 10:27: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一《一个老人的背影》 ...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一
《一个老人的背影》

一个老人的背影

下午,办公室,一串小心的轻微敲门声。

我叫道:“请进。”

依然是轻微的敲门声。

我提高了声调:“请进。”

还是轻微的敲门声。

我开始怀疑,有人在搞恶作剧或捣乱,便将声音提得很高:“请进!”并准备起身去拉开屋门。

这时,一个面容白净而消瘦的老人探进半个身子,小心地问道:“请问,XX在吗?”他叫得上我的名字,但我仔细辨认,似不认识他。便问道:“您是?找我有什么事?”

他看了看我,说:“您是?”我说:“我是,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吗?” 他讨好地谄笑道:“我可找到你了。我来过两次了。”

我赶紧把他让到沙发上坐下,将自己的椅子拉到他的跟前,探前半个身子,再问:“请问,您是哪位?找我有什么事?”

他从小提包里掏出一张发皱的报纸,一边指着递给我,一边说:“我很佩服你啊,写得很好啊!”我以为他看过我的文章,刚要窃喜,却发现不过是我在当地早报上发的两张老照片和一些说明文字。这有什么好佩服的?这老人家,一定有什么事。

老人开始问候我的父母身体如何,又开始问候我的工作,再问候学校的情况;最后,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的耳朵不好,听不见。”

得,我白说了。怪不得,从入门到现在,我问了三遍您是哪一位,他都没理我。那我就听着吧。

老人绕了很大一个圈,终于说到正题了:“我哪,找您就两件事:一是佩服您,认识一下,终于见到您本人啦;二哪,是为了我的孙女。”“我的孙女,在你们大学,研究生,毕业都快一年啦,还没有找到工作。人哪,腼腆,内向,但很优秀呐。„„,您帮帮忙。”

明白了,但我却不能说任何话。因为,他根本听不见,说什么也没用。 于是,装成一个大人物,很和蔼地点头,摇头,再点头。一直耐心地等他说完全部的话。再像大人物一样,起身,握手,送别,挥手。临别时,我还有意送上一张我的名片,其实是想告诉他我算老几,您找错人啦。

看官不要以为这是个病人。他不是。他是铁路局机关一名退休干部。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我可以望到他在寒风中慢慢远去的背影。虽说已过清明,但今天有寒流,气温从零上20度骤降到1度。天气阴冷,略有寒风。人们又穿上了冬装,戴上了手套。

办公室开着暖风,我穿着羊绒呢子外套,可我还是感觉有些冷。

一个老人,病急乱投医,为了他孙女有一个工作去求一个不认识的人,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报纸上并没有我的单位和电话;想必是他先找过报社,再找到了我,还两次。可他凭什么认为我是可以帮助他的人呢?是老人太天真,还是现实太残酷?

研究生,我工作时那可是很高级的知识分子,多少人在仰望,天之骄子。 唉,多好的孩子。哪家不是从小精心培养,揪心的中考,操心的重点高中,千军万马拼了命的高考;终于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四年本科,再攻三年研究生,历经了多少艰辛,全家人的喜怒哀乐,最后的结果是找不到工作,闲在家里。也难怪她爷爷看着心痛、着急,舍下老脸来到处求人,连不认识的人也找。可怜天下的何止是父母心,连爷爷的心都可怜了。

触景生情,不免反躬自醒,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怎样一个步步惊心和处处艰辛。我曾对他说:“人生有几次是关键的节骨眼,在节骨眼上就是要拼命的努力。”没想到儿子却说:“算了吧,我感觉一直活在节骨眼上。”是啊!孩子从幼儿园到海外博士,什么时候松宽过?节骨眼都粘在一起了。这其中的心酸,也只有自家人才能体会得到。

谁没有父母子女,谁没有老的那一天。或许,那老人正是透过我发在报纸上的两张照片,品味到里面的一点家庭温暖,一点做人的味道,从而感觉到一点点可以信赖的信息?但是,他也许永远不能理解,什么是可怕的“拼爹时代”吧。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二
《2010年苏州景范中学初三语文二模卷及答案》

苏州市景范中学2009—2010第二学期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二模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5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考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 (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xián熟 (mì) ③言简意āi) ④眼花(liáo乱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奈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

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及”。

②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置宜,自出心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 。 ( ▲ 《己亥杂诗》) ②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 ▲ 》) ③ (《论语八则》) 。 (周敦颐《爱莲说》) ⑤征蓬出汉塞, ▲ 。 (王维《使至塞上》) (范仲淹《渔家傲》) ⑦ (苏轼《水调歌头》) ⑧春冬之时, ▲ , ▲ 。 (郦道元《三峡》)

4.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为汤姆感到骄傲,请结合“洞中历险”的情节,说说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分)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该实验得出的结论。 (2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可以吃两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多吃到了糖。研究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发现那些吃到两块软糖的孩子,长大工作后,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往往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

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而只吃到—抉软糖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6.“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是最近在街头巷尾都可见到的一句广告词。请你仿照这一句式,也创作一则广告,宣传世博与苏州。(2分)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7—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4分) ( ▲ ) ( ▲ ) 皆若空游无所依 之 ..A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D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

底 .E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

例:皆若空游无所依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0.文中第二段无一字写水,却无一处不表现水。请你谈谈它是怎样描写鱼、日,来体现潭水的特点的。 (2分)

11.文章开头说“心乐之”,后文说“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与《岳阳楼记》

中的名言“先忧后乐”有什么区别? (3分)

▲ 阅读《台阶》片段,完成12—14题。

(一)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

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三)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尽管水泥未干,父亲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12.茅盾说好的小说能“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获得人物的形象”。请说说文中的父亲清

晨“踏黄泥”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2分)

13.同样是刻画农民,请比较下面这段描写,说说两者的形象有什么异同。(3分)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等。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鲁迅《故乡》)

14.父亲穷尽一生心血建造了新台阶,可他与台阶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你结合选文

说说有哪些变化,作者这样写意图告诉我们什么?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15.关于荷花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尽管荷花花瓣表面毛糙,有20微米大小的疙瘩,但荷花仍能“出淤泥而不染”。

B.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动力机构”,它能促使荷花自身发热。

C.荷花生命力旺盛是由于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D.莲子中有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正是它在修理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16.根据文章介绍,我们从荷花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17.在《荷》专题中有这样一段对荷的介绍:“据说,一颗成熟的莲子,不管是委身于水泽沙丘,还是沉埋于岩石泥淖,不管是饱经风雨酷热,还是备受冰雪严寒,能够历时二百至五百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一旦把它的一端捣破,便萌发胚芽,长出新莲来。”请依据上文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3题。

屋檐三境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屋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乡村的童年就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贞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窜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粘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已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唯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情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了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经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的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经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经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经历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起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经成为你生命永远的从容。

18.文中作者忆起屋檐下年少的时光,有这样的描写“假若一条狗窜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粘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比较下面这段话,说说在描写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鲁迅《雪》)

19.下面是从文中摘录的两段话,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1)待你蓦然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

看不见了,唯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2)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20.为什么说“相信每一次仰首已经成为你生命永远的从容”? (2分)

21.本文语言纯净隽永、耐人寻味。如“路总是漫无边际的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

夏天已经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请你品味它的精妙。 (2分)

22.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屋檐”有哪“三境”?(3分)

23.本文题为“屋檐三境”,对其意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

A.通过对屋檐三境的诠释,表达对成功人生的赞美。

B.通过对屋檐三境的描绘,渗透对生命历程的思考。

C.通过对屋檐三境的欣赏,抒发对童年家园的眷恋。

D.通过对屋檐三境的分析,流露对青春奋斗的赞赏。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三
《向背影中老人那样做父亲》

让语文滋养人生

大家好!

我是来自平凉二中的语文老师张文霞。按照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安排,来和各位同仁聊聊语文。从没见过这么大 的 场面,真还有些紧张,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海涵并指正。我从事语文教学30年,先教初中,后教高中。说起来,做个中学语文老师竟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上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是村上聘请的代课教师,他温和儒雅。下午自习课常常领我们到校园的树阴下各划一块地盘默写课文。大家静静地写着,树叶哗啦啦地响着,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时不时幽默地点评一下,引起一阵响亮的笑声。不知不觉中,桂林山水的秀,梅雨潭水的绿、济南雪的温馨,就在心里存下热烈的向往,那情景格外安详。

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朗诵课文的功夫了得。上课时,他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读着,我们静静地听着,就仿佛看见了黄土高原上挺拔的白杨树,黑夜里闪烁在山路上的小桔灯,咸丰酒店柜台前认真地排着铜板的孔乙己;仿佛听到了百草园里油蛉的叫声,陕北窑洞前纺车吱吱的纺线声,新雨后山野潺潺的流水声。在老师的影响下,诵读课文竟成了许多同学的爱好。

上师范时,我的语文老师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文学青年,上课时经常给我们读他写的诗,校刊上常常刊登他的诗文。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提笔写作。这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物竟有了新的模样。拂面的晨风格外清新,草尖上的露珠是亮晶晶的眼睛,绚丽的晚霞分明是灿烂的明天,校园里默默行走的孤独的白发老者让人动容。关注文字让我们的心更加柔软细腻。随着学习的深入,渊博的孔子、热烈的孟子、浪漫的

李白、智慧的苏轼,纷纷走进我们的视野。语文像一扇明亮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广阔丰富的世界。那时候,我就默默地想,将来要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那时,我认为小学生太小,稍微深一点的道理大都不会明白),领着同学们去读古今中外的美文,去书写最真实的自我感悟。

那时候的语文作业不多,留在印象中的大都是阅读的快感和偶尔写出的被老师当范文的习作的成就感。

等我做了语文老师,不知不觉中,却把语文教得走了样。为了升学考试,语文只能追逐分数,阅读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语文课被无奈地简化成一连串的问答,沦落为琐碎的练习和枯燥的模拟试题。

当然,我很想给孩子们满意的分数,帮他们走好升学的路。同时,我还有点贪心,还想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尽可能多的感受乐趣,培养情趣;收获感悟,磨砺思想。因为,一篇篇千挑万选出来的美文绝不仅仅是叩开高一级学府大门的敲门砖,它应该充分发挥引领思想,培养品格的作用。从而让语文给孩子更多的滋养,引领他们长成更加健康丰富的人。当然,后来见到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实例,证明着眼于精神引领的语文教学最终大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更加证明语文教学绝不能走唯分数论的短视之路,而应站在高处引领精神成长。我今天交流的题目就是《让语文滋养人生》。说出这个题目时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语文老师都跟我一样,在朦朦胧胧的感悟引领下,在教学中进行着同样的努力。这里,我把我自己的见闻、做法、思考、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起一点相互启发的作用。

软化心灵,培育善良

说起见闻,我映象最深刻的一节语文课是2006年在兰州观摩的冰

心的《纸船》,上课前走进教室,多媒体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已经营造了浓浓的氛围。上课了,老师引导孩子们动情地诵读,在诵读中充分地体会一个只身漂泊在海天之间,距家万里之遥的青年女留学生的孤单,体会她对母亲对家的强烈的思念。并领着他们回顾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想象母亲在儿女出行前飞针走线的忙碌身影,体味妈妈心中的牵挂与担忧,引导孩子们讲述生活中母亲给予自己的最细致最周到的照顾。说起这些,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就有说不完的话。老师也借一首小诗讲述自己的妈妈的故事——《妈妈的煤油灯》。大家说到高兴处,老师趁机说:‚冰心愿意是一只小小的纸船,为妈妈带去温馨的慰藉。那么你愿意做怎样的表达呢?用‘我愿意……为妈妈……’的句式说出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同学们纷纷动情地表达:‚我愿意是一块黄手帕,为妈妈拭去额头的汗珠。‛‚我愿意是长在门前的一棵大树,为辛劳的妈妈撑出一片阴凉。‛‚我愿意是一朵艳丽的玫瑰,向妈妈献上最诚挚的爱意。‛‚我愿意做潺潺的溪流,滋润妈妈的心田,拂去他心灵的疲惫。‛接下来师生一起唱《妈妈的吻》,朗诵《母亲》这首歌的歌词:‚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官多大,都不要忘了咱妈妈。‛我想这时候这样的歌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最后老师布臵作业——回家用行动表达对妈妈或者爸爸的爱,哪怕是沏一杯热茶,端一盆洗脚水。这堂温馨的课应该是唤起了孩子心中浓浓的爱。当爱唤起了爱,当温情催生了行动,语文课也就在培养细腻的心灵的路上迈开了脚步。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坚持下去,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就引领同学们进入一个春日的早晨,草

尖上闪着水珠,树林间荡着鸟语,枝头的花瓣纷纷落下,落红满地,格外触动情思。从而使孩子们对落花这种最普遍的事物产生真挚的怜惜。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和同学们一起想象早春的情景。走过了漫长的冬天,春回大地,草木欣欣然探出头来,嫩绿鹅黄的小草铺满山野,生机勃勃,让人激动。从而对野草这种最卑微的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奉上诚挚的敬意。诵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计算农民从种子落地到颗粒归仓付出的劳动,从而叮嘱他们对最普通的劳动者的汗珠要心怀珍惜。当真切的关注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我们就适时地把语文的触角伸向课外和他们一起朗诵诗歌。说起诵读诗歌,最不能忘怀的是

普希金的《一朵小花》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这样的涉猎和感受多了,心会慢慢地变得细腻,而细腻的心灵一定会催生善良。我想这样的孩子长大,绝不会对父母的痛苦视而不见;绝不会对活泼的儿童的生命施以暴力。所以当有人问我语文的作用是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软化心灵,培育善良。而一个胸中有温情的人。一定是心中有他人的人,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也一定是有担当的人。

呼唤责任,提醒担当

在说担当之前,我先要说说快乐。这是一个被快乐矮化的时代。前些年,被沉重刻板的学校生活压抑坏了的人们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就是提倡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快乐,要重视寓教于乐。这本没有错,可这个信号传出时,大多数孩子只要快乐不顾其余。于是,看电视成了他们最牵挂的事,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最刺激的事,给同学过生日成了最快乐的事,到歌厅K歌成了他们最向往的事。读书哪有看动画片轻松有趣?写作业哪有K歌happy?一切让他们感到费劲的事他们都不想做,教室里课堂上死气沉沉暮气充斥。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担起人生的责任么?能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么?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四
《2011年龙兴中学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2011年龙兴中学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说 明:

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本试卷设有

附加题,共10分,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

得超过120分。

姓名:____________班别:______ 座号: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 础 整 合(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意正确或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 披星戴月 义不容辞 困厄( è ) 狡黠

B 破斧沉舟 首屈一指 惬意( xīè ) 融洽

C 言简意该 情不自禁 肆虐( nūè ) 凝重

D 穿流不息 世外桃源 褴褛( lián ) 推敲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或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3分)

A 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B 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他深深地沉浸在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身处人

声鼎沸的闹市。(人声鼎沸:这里形容街市人声喧闹,十分嘈杂。)

D 我们应该反省一下“开卷有益”这一说法,因为不是什么书都可增广

知识、开启智慧。(开卷有益:此处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3、下面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古诗文中“桑梓”指代家乡,“须眉”指代男子 ,“泰山”指岳父。

B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90%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

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没有语病。

C 网络新词“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但他们也是中

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一群人。

D 朱自清的《背影》和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散文。

4、填空。(任选有把握的4题作答,如果全答,则评改前4题。)(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的诗句是:“ 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泊秦淮》中写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

活的一句是:“ , 。”

(5)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6)胜不骄 。 (熟语)

5、仔细阅读下列表格,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概括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

6、综合性学习:(5分)

2011年4月23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期待

你我参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们设计了“推荐名著阅读”的宣传活动。请你从读过

的名著中选择一部,向大家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3分)

(2)大家为了激励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

并把它作为座右铭以自勉。班长说:“我打算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做自己的座右铭。”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名言做自己的座右铭呢?(名言中必

须出现“书”字。)(2分)

我的座右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 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

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

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3分)

A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 B引喻失义(道理、事理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下 ) D 悉以咨之( 全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

建议?(3分)

10、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是

(2分)

二.现 代 文 阅 读。(23分)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故乡》(10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

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

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

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

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

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

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

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

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

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

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1、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3分)

A.生性沉默寡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12、“他的态度终于……叫道”一句中运用“分明”一词怎样写得好?请说

说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4分)

13、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

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

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二) 绿色技术(13分)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

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

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

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现在国际

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我

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

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

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

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

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

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

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

景。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

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

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

在太空旋转。 (选文有改动)

14、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3分)

“绿色食品”就是:

15、文段②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

什么?(3分)

答:

16、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7、(1)“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

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2分);

答:

三、名著推荐阅读(10分)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A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A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A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A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A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A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A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A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A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A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A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A,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A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A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A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就是A和曹操这段故事。

18、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写的《三国演义》。文中的A是 (填人名),你还能举出一个有关A的故事吗?[(4分))前两问各1分,第三问2分。]

19、这段文字描述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0、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第三部分 写 作 实 践(50分)

21、请按要求作文

2011年春天,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幸福梅州。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实现了愿望或帮助别人实现愿望后,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一种体验,幸福就是感受你身边所有事物的美好,幸福就是心底的感动并心存感激!

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保留自己的一份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更幸福;在寻常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五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第三单元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2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________,一是流言家________________,一是中国女性临难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3)竟会这样地凶残 竟至如此之下劣 竟能如是之从容

(二)诗歌阅读(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或“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贾府的亲戚邢岫烟、李纹、李绮、宝琴等人来到贾府后,宝玉兴奋地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还叫袭人、晴雯等快看人去。袭人等瞧了一遍回来说道:“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的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B.贾母特别喜欢宝琴,不仅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还送给她一件凫靥裘。众人以为这会引起黛玉的醋意,谁知黛玉竟浑然不觉,还亲切地叫宝琴妹妹。

C.邢岫烟的家境贫苦,全家曾租借庙里的房子,一住十年,后来投靠亲戚来到贾府。她的姑妈邢夫人不关痛痒地将她交给凤姐,凤姐冷眼旁观,发现她心性为人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觉得她是温厚可疼之人,又可怜她家贫命苦,反而比其他姐妹多疼她一些。

D.李纨带领众人在芦雪庭里依题即景联句。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大展其才。其中,尤以湘云、黛玉、宝琴三个表现突出。而怡红公子再次落第,湘云于是罚他到栊翠庵求一枝梅花。宝玉果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

E.贾母觉得宝琴雪下折梅比画中的人还好看,于是向薛姨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无奈宝琴已许过梅家,

薛姨妈只得委婉告知贾母这一消息。

解析 A项,袭人未去。D项,李纨罚宝玉去折梅。

答案 AD

4.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贾母一见宝琴便“喜欢的无可不可”,那么,贾母喜欢宝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简述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

答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贾母格外喜欢宝琴,一则“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再则让她与自己“一处安寝”;三则送她珍贵的凫靥裘斗篷;四则一再嘱咐宝钗不要管紧了她,真是宠爱有加,连宝钗都心生嫉妒:“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五则贾母有意要将她说给宝玉,后来听说早已许配给梅翰林之子只好作罢。

(2)宝玉的孔雀毛大衣被烧了一个洞,怕老太太知道不高兴就连夜找人织补,但无人能揽。晴雯虽在病中,仍挣命做起来,用孔雀金线来回织补,满眼金星,补不上三五针,歇歇再补。宝玉万分不忍,添茶递水,晴雯央求他快睡。凌晨四点补好了,晴雯也累倒了,病情加重。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

【注】 ①恂恂:音xù,温和恭顺。②便便:善于辞令。

《论语·里仁》里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请结合上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言与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时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诚敬,不卖弄口舌、妄自尊大,不自骄于人;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理要明白、不含糊。做事要勤勉敏捷,少说多做,不怠惰。

【参考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大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6.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解析 张赣生只是认为“俗”这个概念产生于西周时代,“‘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 B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六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第三单元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2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________,一是流言家________________,一是中国女性临难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3)竟会这样地凶残 竟至如此之下劣 竟能如是之从容

(二)诗歌阅读(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或“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贾府的亲戚邢岫烟、李纹、李绮、宝琴等人来到贾府后,宝玉兴奋地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还叫袭人、晴雯等快看人去。袭人等瞧了一遍回来说道:“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的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B.贾母特别喜欢宝琴,不仅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还送给她一件凫靥裘。众人以为这会引起黛玉的醋意,谁知黛玉竟浑然不觉,还亲切地叫宝琴妹妹。

C.邢岫烟的家境贫苦,全家曾租借庙里的房子,一住十年,后来投靠亲戚来到贾府。她的姑妈邢夫人不关痛痒地将她交给凤姐,凤姐冷眼旁观,发现她心性为人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觉得她是温厚可疼之人,又可怜她家贫命苦,反而比其他姐妹多疼她一些。

D.李纨带领众人在芦雪庭里依题即景联句。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大展其才。其中,尤以湘云、黛玉、宝琴三个表现突出。而怡红公子再次落第,湘云于是罚他到栊翠庵求一枝梅花。宝玉果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

E.贾母觉得宝琴雪下折梅比画中的人还好看,于是向薛姨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无奈宝琴已许过梅家,

薛姨妈只得委婉告知贾母这一消息。

解析 A项,袭人未去。D项,李纨罚宝玉去折梅。

答案 AD

4.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贾母一见宝琴便“喜欢的无可不可”,那么,贾母喜欢宝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简述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

答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贾母格外喜欢宝琴,一则“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再则让她与自己“一处安寝”;三则送她珍贵的凫靥裘斗篷;四则一再嘱咐宝钗不要管紧了她,真是宠爱有加,连宝钗都心生嫉妒:“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五则贾母有意要将她说给宝玉,后来听说早已许配给梅翰林之子只好作罢。

(2)宝玉的孔雀毛大衣被烧了一个洞,怕老太太知道不高兴就连夜找人织补,但无人能揽。晴雯虽在病中,仍挣命做起来,用孔雀金线来回织补,满眼金星,补不上三五针,歇歇再补。宝玉万分不忍,添茶递水,晴雯央求他快睡。凌晨四点补好了,晴雯也累倒了,病情加重。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

【注】 ①恂恂:音xù,温和恭顺。②便便:善于辞令。

《论语·里仁》里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请结合上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言与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时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诚敬,不卖弄口舌、妄自尊大,不自骄于人;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理要明白、不含糊。做事要勤勉敏捷,少说多做,不怠惰。

【参考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大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6.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解析 张赣生只是认为“俗”这个概念产生于西周时代,“‘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 B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篇七
《相约》

心约

像很多俗套的文革爱情故事一样,他是来自城里的知识青年,她是一直生活在村里的美丽姑娘。时代的动荡让他们有机会相遇。

1974年,他随上海最后一批知识分子来到江苏昆山的一个小山村。生活在上海的他虽然不是什么富家子弟,但也是从小被家人爱护有加,没见过什么农作物,更不习惯夹杂着各种味的泥土香。这一年,他17岁,她18岁。

生活在农村的她,虽只18岁的青葱年龄,但对各种农活已非常熟练。他恰好被分在她所在的生产队。她看到他时,眼神中是带有一丝嘲讽的,因为他高挑消瘦的身材与白净纤细的手实在让她联想不到他能干什么活!他看到她时心里是有一波悸动的,因为她灵动的大眼和鹅蛋型脸庞上的红晕。但是,很快,他对她得好感被她高分贝的“震撼”笑声击碎。然后,他对她得印象可以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泼妇!虽然她姿色尚好!虽然她年方18!其实,熟悉她的人再形容她的笑声时会用“爽朗”这么一个词的。是的,她不是闭月羞花的林黛玉,她有晴雯的外放,也有史湘云的风风火火!

他被安排在生产队牛棚旁的一间小屋,两人共住一间,和他同住的也是上海来的知青,但比他年龄大,比他来的早。各方面的环境,他没有一处习惯,但也没有可以诉说的对象,所以来到这里的这些日子,他的脸上不曾有过发自内心的笑容。还好,他有本从家里带来的红色软皮笔记薄,他把内心所有的苦楚倾倒在那里。她的家恰好住得离生产队不远,所以他们经常会打个照面,但谁也不会跟谁打招呼,他有他的清高,她也有她得骄傲。

他来到这里差不多半年了,可他的内心并没有融入这里的生活,虽然他已熟悉了这里的各种劳累,麻木了生产队里各种领导的刁难。她和他的次次照面,她已看不出初面时他眼神中的清澈,能感觉到的只是他全身心的疲惫。虽泼辣但善良的她内心其实是荡起了一层有关“怜悯”的涟漪的。可她没有理由去关心一下他或主动地跟他打个招呼啊!日子对他来说仍是一天天的劳累或凄凉,而对于她,日子是充实欢快的,每天干农活,和村里的人说说笑笑,还能在闲下来时看看虽然她不怎么喜欢的父亲的书。她的父亲曾是个教书的先生,现在是生产队的书记,所以她有的是机会读书识字。

秋高气爽,又一个丰收的季节。村里人都在为各种农活忙碌。当然,知青们也正经历着农活的各种劳累。昏昏沉沉的傍晚,淅淅沥沥的雨下得说大就大了,村里人都赶紧整理好收过的庄稼然后往家赶了。她也正从后山的坡上往家跑。路过生产队牛棚时,突然“跐”了一下,然后她看到在泥水中躺着一个红色笔记薄,她把它捡起来带回了家。

她得第六感告诉她这个本子和他有关,因为这个本是在牛棚旁捡到的,因为她知道和他同屋的那个知青好像没有红皮的本。她用布把这个本清理干净,放在灶台上烘干,然后一页页的掀开防止粘在一起。翻开第一页,果然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然后她并无刻意地看到每一页上密密麻麻的字,意识到这可能是人家的日记,她也知道是不能随便看别人日记的,但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从第一页开始细读。她一页页的翻动如经历他一天天的日子,她的内心从读第一页时的小小嘲笑慢慢被依然在膨胀的怜悯之情占据。然后,这一夜,她无眠,她想象着他的孤单落寞,身心俱疲------

这个本的存在理所当然成为她特意去找他的理由。第二天的傍晚,生产队提早收工,她看到他带着打得饭回住处了,也匆匆赶回家,拿了刚蒸好的饼和地瓜及那个红本去找他。她气喘嘘嘘地站在他的门口时,他是怔了一下的,他不知道她是干嘛来了!然后,他看到她手里被压在饼下的红皮本,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有点恼怒又有点不好意思的夺过她手中的本,同时,饼也被带到了地上。她突然说“对不起”,然后解释本为什么在她那儿!再然后,让他一直压抑的情绪彻底崩溃,他的泪水涌出眼眶,在她得面前。这一次,她对这个流着泪的男人没有嘲笑,她内心泛滥的,是想给他温暖。良久,他平息了情绪,她絮絮叨叨的安慰也终于可以停止。她留下已凉了的给他带的饭,和他道别回家。这样的一晚,即使没有让他们相

爱,也足以让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再次照面,他的脸上有了笑容,她也笑着回应,就算那是礼貌的方式,他的内心感受到的也是温暖。渐渐地,他们更熟了,她帮他干活,他让她了解更多大上海的生活。他变得开朗了,她也没有以前那么泼辣了。生产队里一起干活的姐妹哥们大叔大婶也都感觉到了他俩的变化,但谁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嚷嚷,毕竟那个年代的这种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然,生产队书记也感觉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然后他以父亲的身份跟她谈了话,内容关于她的婚姻,关于他们的未来。也许是当局者迷的后知后觉,谈话后她才意识到她是爱上他了。她冷静了几天,找到他,没有掩饰的说了她对他的感觉,也说了她父亲的担忧。他沉默,因为他也已爱上她。沉默中他也考虑了她父亲的担忧,那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他终究要离开这个小山村回到他的上海的,只是他不知道归期!所以,他没有许她一个未来,她并不怪他。只是,他把他脖子里挂的那一只银耳环送给了她,就算是他们的纪念。然后,生活恢复平静,她依然恰到好处的温暖着他,他也默默地懂她,只是他们对视的目光中多了那么一丝莫名的愁绪。

终于,1976年的秋天,回城的名单上出现了他的名字,他是如此的激动,亢奋,但于她,他又是那么的不舍。不是他不愿带她走,也不是她不愿跟他走,只是他不知道回到上海将面临怎样艰难的处境,他又怎能带她经历那样的生活!父亲的阻拦也并不是她不追随他去的唯一理由,只是懂事的她又怎舍得年迈的双亲,背井离乡!活在现实中的爱情就是这样,让人不舍,让人留恋,让人痛彻心扉,让人有遥远的牵挂!

她送他离开时他们都很平静,不像诀别,也不像暂别,就那样,他的背影越来越远,她得双眼越来越模糊------

他走后的第一个月,她在干活时总是走神,那不是思念绵延,而是她正经历着一种习惯的被改变:她爱的人已不在眼前,她要怎样才能去适应这长久的生活?他初回上海,家里的情况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差:父亲卧病在床,母亲瘦弱的身躯独自撑起这个家,年幼的妹妹还要上学------生活的压力甚至一下让他忘记了与爱人分别的痛苦。不到20岁的他,一个人打拼,奋斗,撑起一个家。欢喜激昂或难过落寞时,他会给她写信,告诉她,他现在的生活。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信件维系着他们的关系,只是随时间的递增两封信间隔的时间也在递增。

她21岁了,上门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毕竟这样的好姑娘在这样的山村真不多见。越来越少的信件与越来越短的内容不是因为他们的爱被时间冲淡,而是距离的拉扯,让共同的语言越来越少,然后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各自安好。

她听了父亲的劝,违背了自己的心答应了一个邻村不错的青年的提亲。他从她回得信中得知她得决定,他没有怪她,因为当时的他依然没有能力许她一个美好的未来!她收起他送的那只银耳环,和邻村那个青年结了婚,然后有了孩子,过的虽不是富贵的生活,但也算平静幸福。他也在奋斗了几年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后娶了个贤惠的姑娘为妻,也有了孩子,生活忙忙碌碌,也算充实幸福。

难免时间的手把相爱写成相爱过。也许这样的结局已经很好,但人生里有过这样无可奈何的感情难免是要成为心中的遗憾的。所以,他在她心中始终占着那么一个位置,她在他的记忆里有那么一段从未磨灭!

40年,足以让女人美丽的容颜不再,也足以让男人浓密的黑发苍白!她辛苦培育的儿子终于没有辜负她得期望,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入名牌大学的孩子,也如她所愿的是上海的一所大学。其实,她一直有个愿望:去上海看看,看看他在的那个地方!终于,儿子大学毕业,有了份不错的工作,稳定的生活。小孙子的出生,让她理所当然来上海常住。待在上海,她对她的小山村已没有太多的牵挂,丈夫已去世多年,女儿也已嫁人。

繁华的大上海抬头是望不到顶的高楼,大厦里琳琅满目的物品,让她想象不出他过的是哪一个层次的生活,但她的直觉是:他应该过的还不错!

她的儿子的儿子的公寓在浦东一个普通的花园小区,虽然不是那么的现代化,但环境还不错,所以在早晨、傍晚出来锻炼的人挺多,当然这“挺多人”中不例外的以老年人居多。日子很短,特别是陪在孩子的身旁。恍然间,她来上海已三年多了,也差不多适应了这繁华下快节奏的生活。只是与这繁华不太协调的是他的耳朵上戴的那了两只老式银耳环,而且一只灰暗,一只明亮。不是儿子没给她买过黄白金珠宝首饰,而是她更爱朴素,更爱这对承载着她的青春故事的银耳环。

她的小孙子在这个秋天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也可以稍微地轻松些了,至少不用像前两年那样和孙子24小时的“绑”在一起了!人上了年纪,就是喜欢整天忙忙碌碌的打理儿女子孙的生活,所以她拒绝了儿子请保姆的提议,独拦了整理家务和接送孙子的任务。

其实,他的这些年过得并不如人意。虽然事业有成,但因与妻子的性格不合,夫妻矛盾逐年累积。他的婚姻最终在维持了10年多后,没有逃过离异这一劫。11岁的女儿选择了跟着性情温和的他,这也许是对他唯一的安慰了,但这似乎也成为他此生未再娶的理由。早些年,女儿是排斥爸爸给她找众人口中可怕的后妈的;这些年,是他无心再找。其实,他是去那个小山村打听过她的,但得知她的生活还不错便没有去打扰。客观的说,他是没有理由去打扰她的,难道要以中年人的身份去弥补青春里的遗憾吗?

这个秋天,他的外孙女也上幼儿园了。他女儿的婆婆突然病了,女儿家的人都整天忙着往医院跑,所以,他先住到女儿家负责接送外孙女上学。

是的,他的外孙女和她的孙子在同一个幼儿园上学。原来他们始终在一个圆上行走,在各自走了半圆之后又被“缘分”安排了相遇。她徒步接送孙子上学,因为幼儿园就在她小区的旁边;他开着老年专用的小“奇瑞”接送孙女上学。这天的中午,他接了外孙女正要发动车起步,她恰好牵着孙子从他的车前匆匆而过,他惊了一下,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责怪那个走路不知道左右看看车辆的老太太。其实,她平时走路挺小心的,可能是她对这样的小型车没有防备心。恍过神后,他才隐隐感到一种熟悉感从眼前晃过。再次来接外孙女时,他特意留意了那些个老太太,似乎要找出那种熟悉感,但是没有找到。又是在他接完孩子启动车车时,她牵着孙子匆匆地从车前经过。这次,他叫住了她:“你这个老太婆怎么这么不小心,走路不看车,多危险啊!”她回过头,正要反驳,却被什么卡住了喉咙,然后怔在那里:是在她心里放了多少年的眉宇,是她无数次忆起过的眼神------虽然,身材不再那样的笔直纤细,头发不再那样的浓黑茂密。他也愣在那里,这个老太太耳朵上戴的是他多么熟悉的耳环,那是母亲留给他的唯一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只是当年他送出的是一只,而现在人家戴的是两只。他尝试着叫出她的名字,她哽咽的喉咙没有应出声。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四十年的思念辛酸在他们的脑海瞬间闪过------

他的孙女车里探出头:“外公~外公~"她的孙子也在摇着她的手:“奶~奶~!”他们才终于回到现实,然后他邀请她和孙子坐上车,送他们回家。车程很短,短到他们还没来的及寒暄温暖,他饱她的孙子上车,然后目送他们的背影离开直到消失在楼道口。并不神奇的,他们的生活好像都多出了一种激情。他每天提早开车去幼儿园,她也是每天早早的就溜达到了幼儿园准备接孩子。他们一起散步,他问她:“耳环怎么变成两个了?”她回答:“是为了能戴出来,前年她在首饰店定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微笑,原来这些年她一直记着他;她暗喜,这只耳环真的帮她在这偌大的地方找到了他。

他们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平静但更幸福!

他的女儿叫她阿姨,她的儿子叫他叔叔。他们的儿女已亲如兄妹,他们的孙子辈正一起长大------

这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什么曲折离奇的人间奇遇,这只是生存在中国时代命运下的“50后”的真实生活,但也算是平凡人生中的一段美丽传奇!


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相关热词搜索:农村老太太坐飞机 农村老头老太太偷吃腥 农村老太太独恋一枝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形容一个农村老太太背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43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