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016-02-21 09:45: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一《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供大家学习参考。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一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同样有着不可推卸且非常重要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好的父母和好的家庭氛围其实就是一所好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终身的。不要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培训或早教机构,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好的“礼物”,这件“礼物”蕴涵着神秘性和不可预知性,仅靠学校教育并不足以发现他们的全部优点,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可以发掘出这件“礼物”最美丽的地方。

有个孩子妈妈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孩子都7岁了,可以找个家教或上培训班了,这样可以增长知识,你也不用那么累了。”

可是这位妈妈微笑着反驳朋友的观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差,没必要让他上培训班。而且他对环保很感兴趣,会自己动手做一些环保物品,像环保餐具之类的。”原来这位妈妈就是位环保人士,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很少使用一次性的东西,更不要说是对环境有害的东西了。

朋友很好奇,一个小孩子能对环保有什么概念呢?于是提了几个关于环保的问题,出乎意料,孩子对答如流,还动手做了一些环保包装袋送给妈妈的朋友。

以身作则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方法,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种好的家庭氛围,改善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也能一点点地进步。

如今,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十分重视,过分溺爱孩子,还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成才,对孩子过分严厉,却忽视了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孩子变得骄纵、自卑,甚至出现其他一些问题。不得不说,这其实是父母的疏忽造成的。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期盼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实现这个愿望,家庭教育就是不可忽视的一课。

父母对于孩子多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都于儿童有害。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

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并非“要钱就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才是爱,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就会堕落,成为不知进取、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

第1章 不做“懒”父母 父母说脏话,孩子抛弃文明 老师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父母尊老,孩子礼貌孝顺 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培训班” 父母怨天尤人,孩子消极处世 孩子“笨”多因为父母“懒” 父母积极进取,孩子则乐于竞争 用“心”来对话 第3章 合格的父母“不生气” 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 父母发怒一时,影响孩子一生 第2章 做孩子人生的范本 别让担心和爱转化为生气 孩子是一张白纸 绝对不当“压力锅” 父母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证 失望时,想想自己小时候吧 小心!孩子其实是你的“监督员” 成绩不代表全部 以身作则:父母是最佳的教育范本 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

第4章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和孩子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 有空间,孩子才能成熟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尊重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别害怕孩子的“贪玩” 给孩子发挥特长的余地 第5章 不要将孩子“棒杀” 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责骂和棍棒催生“逆反”与“懦弱”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扣

“监管式”教育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沟通要“以听代说” 善用惩罚的艺术

引导才是教子的最佳方式 第6章 相信自己的孩子 用多把尺子量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父母的通病

在不信任中生活,孩子也会质疑自己 父母失望时,孩子会绝望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父母的信任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 信任孩子不等于忽略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仍要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孩子才能学会信任 第7章 不能缺失的父爱 教育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父亲缺席,但形象不能缺席 父亲不要只唱“黑脸”

父亲是孩子性别定位的指南针 父亲是男孩的榜样 女孩的自信心来自父亲 第8章 充分利用鼓励的力量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错误中赏识孩子的优点 善用鼓励的力量引导孩子学习 上帝咬过的苹果 面对失败怎么办 鼓励也要讲科学

鼓励孩子与对手交朋友

第9章 学习可以很好玩 换一种模式读“课文” 锻炼孩子的表述能力 识字其实很简单 活学活用新知识 “不管”是最好的“管”

第10章 聪明的父母会去“爱” 溺爱会断送孩子的未来 理智地“爱”孩子

不要把孩子养在“玻璃樽”里 让孩子学会感恩

社会不欢迎“婴儿”和“公主” “约法三章 ”与“毫不妥协” 锻炼挫折承受力

第11章 品格养成在童年 携手勇敢,对胆怯说“拜拜” 自信的孩子有力量 理性思维终生受益 远离暴力动画片

自卑不可要,自强不可缺 第12章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钱”是怎么回事 “钱”是怎么来的

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 女孩也要“穷”着养

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 让孩子坦然地做一个穷人 第13章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 满足孩子的发言欲望 让孩子给父母打“分”

第14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戒律二: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戒律三:不要当众教育孩子 戒律四:不要把交谈变成说教 戒律五: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戒律六:教育要善于选择时机 戒律七:避免盲目进行对比教育 戒律八:不要“数罪并罚”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二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最近其实一直没有去看书,或许没有时间,或许琐事太多,总是如果找理由会有很多很多,但是那些其实都是自己找的借口。于是终于月底了,还是需要看些书来提升自己的,于是精挑细选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我读的是电子档,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精读,但是泛读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当代世界教育的潮流是“少教多学”——父母和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对孩子直接的教导要尽量少一些,而孩子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则要尽量多一些大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好老师”也许较容易获得,因为他们有专业学习的机会,有更好的领导和业务督导。可“好家长”就不容易了——谁来教他?他有没有学习机会?有学习机会的肯不肯学?学了是不是就能落实在应用上?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原话的大概意思是我们的家长手中有若干把刀,家长往往就是用这些刀把孩子身上一个个可圈可点的特点给砍掉的。

因此,严重有问题的不是教育孩子,更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正是从这种认识高度上,《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为我们的社会和家长们补上了这一课。

有位哲人曾说过:经验是什么呢?经验就是当头发秃光了以后才得到的那把梳子。

仔细想想,这句话实在精辟。有时候我们总是天真的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弥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可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从头再来的,比如教育子女,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养成了一大堆的坏毛病再来反思,未免为时已晚?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教育失误更令人痛心疾首的呢?孩子的成

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如果父母没有远见卓识,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那么他们永远是被动的父母

在《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中,16位教育专家为我们的家长贡献了他们的最新发现,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子女教养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在告诉家长们一个个纠偏除弊方法的同时,也坦诚地地阐述了“好父母”比“好老师”更加重要的理念。不仅在“教”——讲方法、下大力气地教,也告诉我们“育”——不仅是生理上的育,更是精神、心理和智能上的育。

本书的采写者鱼朝霞本身就是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她长期关注教育并与众多专家学者交流对话,因此她知道家长们在想什么,做什么,需求什么。 感谢《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让我有了如此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加坚信了早教的意义,也对将来会为人父的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三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内容摘要:

李玫瑾简介: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三级警监;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犯罪心理研究方向导师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对孩子说"不"的时间一定要早

记 者: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爱,表现为严厉,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有的爱,表现为放纵、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不同的爱,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李玫瑾: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家中的长辈都争着对孩子施爱,唯恐孩子不快乐、受委屈。就是这样的家庭,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因为说他几句居然就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了。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记 者:从小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玫瑾: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是让他有痛哭一番的经历……

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记 者:为什么要赶在孩子6岁之前就对他说"不"呢?说晚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李玫瑾: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家长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其实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原则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记 者: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李玫瑾: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一般在3~5岁开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

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情况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把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景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这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金钱买不来教育,教育需要亲力亲为

记 者:孩子小的时候,什么样的教育都容易,一旦孩子长大了,教育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孩子的事,等孩子长大了,出现问题了,才想到花钱买教育。父母花钱能买到教育吗?

李玫瑾:如今的金钱社会,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钱请人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出现叛逆、早恋、厌学、网瘾、打群架、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等问题,还是想花钱请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不愿花时间、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人的成长不仅仅是钱堆出来的;人的心理成长更不是钱能换来的。在人的成长中,亲情比金钱、比权力要基础得多、重要得多。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0~12岁),正是在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 因为,即使是亲生的父母,如果没有守在孩子的身边日复一日地付出抚养艰辛,没有让孩子形成对你的声音、相貌和气味的记忆,没有形成那种无法言说的对你的依恋,你也就失去了对他的那种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所以,凡是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与孩子的关系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这样的生活背景。

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即独立、逆反、自我意识增强的成长期),父母就会难以对他进行管教和控制。这时,父母再弥补亲情的话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这成倍付出意味着:弥补的是你欠下的多年"亲情",而不是钱!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边,用你真心的爱去陪伴他、感化他,帮他找回家的感觉、亲情的感觉,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选择。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见成效的无用功。

由此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0~12岁),这是你们付出辛苦、并由此获得教育孩子的资本或证书的时期,这份资本和证书不是用金钱换取的,只能亲力亲为!

记 者: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李玫瑾:对许多孩子而言,他们的性格往往在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之前就形成了!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人的心理发展看,人在出生后的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这期间他们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与惩罚中得到发展或抑制。

但是,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向身边的大人模仿,将他看到的各种大人的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说话口气等。这时,他的行为模仿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

所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从一个人的修养就可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父母、家庭出问题,受伤最重的是孩子

记 者: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父母、家庭若出了问题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李玫瑾:在青春期前,孩子对父母、家庭是非常依赖的。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母亲、父亲等亲人的情感依赖还将延续。这个时期是父母弥补自己与孩子情感缺陷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父母仍不在孩子身边,他就可能出现自卑、怨恨、仇视等心理。尤其是一些解体家庭的孩子、贫穷家庭的孩子、还有因孩子性别问题或疾病问题被家庭抛弃的孩子,他们大多经常被变换抚养人和抚养环境,生活在无人真正关心,甚至是在缺乏保障的背景中长大的。这一时期造成的心理问题或许会伴随孩子的终身。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即刚出生的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尽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而,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

每个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都会有一个值得依恋的家庭或成长环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谐,或家庭出现裂痕时,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赖父母与家庭的儿童! 曾有学者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有人格障碍、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约有42.5%具有家庭破裂或家庭残缺的背景。对儿童来说,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情感变化:

看到父母不和,他们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

看到缺父少母,他们由最初的悲哀、委屈到产生被自己最亲的亲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

由此他们产生怨恨,产生对人的不信任,以至敌视。这就是那些家庭破裂和家庭残缺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变得怪僻、冷淡或冷酷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时候从未被人善待过,我们如何指望他长大之后善待这个社会?善待他人?因为这种"自生自灭"长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规行事的,他们没有生活的"资本",没有自尊,从而也就没有心的约束。他们不会接受并尊重现有社会的规则,他们只会自行其是,不择手段!最终可能伤害的人却是社会中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这就是父母、家庭失职对孩子、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负起自己的职责。 于秀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家庭素质教育专家、女性成长心理指导专家、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十佳"讲师。从1999年至今,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访问。主要家教作品有:《问题女孩》《问题男

孩》《问题爸爸》《问题妈妈》《智慧妈妈用脑爱》《智慧爸爸用心爱》等。

父亲仅仅具备提款机的功能是不够的

记 者:在很多爸爸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只要我事业成功,能够为家庭挣到足够的钱就是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负责。至于看管、教育孩子的事,属于妈妈的管辖范围,与爸爸关系不大。挣不来钱可以追究爸爸的责任,没有教好孩子那得追究妈妈的责任。于老师,你觉得这些爸爸的思维模式符合家教逻辑吗?值得赞赏、推广吗?

于 秀:现今的家庭里,很多爸爸都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赚钱、干事业,而孩子的教育则是妈妈的事。很多爸爸正是基于这种态度,才让自己基本淡化为家庭的背景,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跟孩子同时出现在餐桌上,更不要说拿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

人们常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我要说,父亲才是这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存在、父亲教育的存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而非可有可无的背景。

爸爸的钱对孩子来说也许会意味着一些快乐,因为一个有能力的爸爸会经常送给孩子礼物,但这种因物质而来的快乐常常是短暂的,而且越经常得到礼物的孩子就越容易在很短时间内对礼物产生厌倦感。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爸爸的拥抱、爸爸的陪伴、爸爸的鼓励和聆听才是他们幸福感的来源。

很多父亲经常是在儿子长大了,敢跟他顶嘴了,或者对着干了,才发现儿子的真实存在。在这之前,他一直不知道,教育孩子,爸爸也有责,直到亲子感情出现问题,他才知道他过去的想法错了,可这时已经晚了。

所以,无论你是一个多忙多有压力的爸爸,我都不赞成你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工作,既然你已经成为一位父亲,那么孩子同样是你需要承担的工作之一。我听说过无数男人在生意场上转败为胜的奇迹,可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个习惯成性的孩子,成年以后还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钱赚少了,只要重整旗鼓,你一定还会再有机会,可孩子的教育耽误了,你这个爸爸要背一辈子的包袱。生活就是一杆秤,这里面如何平衡可就是你这个做爸爸的水平了。处理不好,自己不幸福,家庭也会跟着不幸福。

记 者:成功男人能为家庭提供物质财富已算够不错的了,为什么还要成功男人为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感情呢?

于 秀:对于一心追求成功的男人来说,我相信,没有哪一个男人不把成为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提款机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可如果你已经是一位丈夫或一位父亲,肩上沉甸甸的除了责任就是义务,这时候的你整天还处于一种提款机状态,我相信,你住的房子再大,也会因为妻子的抱怨而显得难以容身,你开的车子再靓,也会因为你的孩子很少有跟你在一起分享的机会,而让你的成功显得有些不够圆满。

孩子和家庭常常需要你付出更多,所以,在这种时候,你这个做爸爸的或者做丈夫的仅仅具备提款机的功能是不够的。也许你会抱怨,人们要的太多!可生活就是这样,一个除了钱什么都不缺的家庭,一定会比一个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家庭过得安宁、祥和一些。既然你是有妻有子的男人,就不能让父亲在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符号和以你的名义而存在的物质。家不是只有房子和车子就足够了,家还应该有夫妻、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不少爸爸想用物质形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用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来传递自己对孩子的爱。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这种方式本也无可厚非,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在孩子的感情天平上,永远只是一方可以满足他的物质要求的筹码,那当你一旦失去了这种力量,你就会被孩子的感情天平所遗弃,这将是一种很可悲的后果。

所以,与总是给孩子更换最新款的手机,不断给他零花钱,满足他的各种愿望相比,真正发自内心的父爱表达,有时更能让你与孩子有真切的情感交流,有实实在在的情感碰撞,

从而建立深厚、牢固的亲子关系。

先忙事业后顾孩子是很愚蠢的

记 者:可是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根本想不到那么远。他们一门心思忙事业、忙赚钱,忙到事业兴旺发达起来了,才想到过问孩子的事。他们这种行为模式不是很好、很令人羡慕吗?

于 秀: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来听我的讲座。她说:"这是我的女儿,才6个月,我还有一个儿子,已经16岁了,这么多年,我和他爸光去忙生意了,赚了很多钱,可是,没有顾上管孩子,现在想管孩子,却发现儿子已经变得无法管了,整天不是泡网吧就是逃学,父母的话一句也不听,尤其是见了他爸跟见了仇人似的。我们两口子特伤心,于是偷偷生了这个老二。我们打算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培养女儿的身上。"

像他们这种人到中年才生第二胎的人,大多数属于夫妻共同创业类型,因为创业的艰难,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赢了事业,赔了家庭,或是赚到了钱,却搭上了孩子。

由于他们起步的时候已经为人父母,但十几年来为事业、金钱的打拼,使他们无暇顾及已在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孩子或者被送到寄宿学校,或者被托给了老人。于是,这些父母双全却好似孤儿的孩子,就在孤独和无助中慢慢长大,常常是等他的父母有时间了,可以经常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父母完全想不通,他们的孩子会是那种头发剪得稀奇古怪,衣服穿得怪异另类,就连言行举止也让人那么不能接受,学习更是个触到就头痛的话题。

这些在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关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父母发现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特别不能接受的恶习时,为时已晚。古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要改变一个人很难,尤其是当你想把他从那个他已经习惯了的环境和生活中彻底拉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过是在跟风车作战,你的力量有多大,他的弹性就有多高;更何况孩子不是生长在真空社会,他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在诱惑他,想让他再像你想象的那样,恐怕只能是你的一厢情愿。 所以,培养、教育孩子有好的人格、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做起,一般来说,8岁以前为孩子人格成长的培育期,而8岁以后到18岁左右只能是人格教育的补救期,尤其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这时已基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个性,你想要影响他,让他有所改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这时候所做的努力因为是补救性质的,也会有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什么。所以,"先忙事业后顾孩子"并不是什么好的令人羡慕的行为模式;有远见的爸爸不会去干那样的傻事。

爸爸回家吃晚餐是家人倍感幸福满足的事

记 者:既然爸爸对孩子的命运、前途起着这么重大的作用,那么,做个好爸爸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于 秀:在孩子的生活里,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你从孩子会说话时就注意每天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而且对他所说的一切你都无条件地接纳,那么,他即使到了18岁,也照样会把你当成他最想说心里话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关注孩子的父亲,从小到大,你每天都会拿出时间来陪陪他,问他过得好不好,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或者当他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哪怕在电话里他只能听到你的声音对他也是安慰。因为,这个时候爸爸的安慰可比妈妈的唠叨有作用多了。孩子在心情变好的时候,常常会有幸福的感觉,因为他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他、体贴着他的老爸。在他长大以后,他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爱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是一位经常待在家里或者不怎么忙的父亲,那也请你不要把时间都消磨在看电视和读报纸上,你跟孩子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一起做游戏、运动,一起来阅读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一起来培养某种爱好,甚至一起来准备做一顿晚餐……这些事情看起来很无所谓,但你知道吗?你跟孩子的感情交流,心灵沟通,相互的信赖,常常都会在这些生活细节上建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四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感到每天都是新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妈妈就像空气,包容、滋养着他的生命,而爸爸则是阳光,是一股引他向上,让他拔节、成长的力量。一个家庭就像一方土地,有了饱满灿烂的阳光、新鲜而包容的空气,才会带来充分的阳光雨露,孩子才会像果实一样成长得丰满而茁壮。

但是作为父母,您知道对孩子不同的爱会有不同的结果吗?

您知道父母、家庭对孩子具有怎样的影响吗?

您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吗?

您知道如何为孩子营造理想的成长环境么?

您知道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孩子的终身幸福有着怎样的关系?

特邀专家: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五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篇六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正稿》

相关热词搜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506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