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对爱情报复

关于对爱情报复

2016-02-22 10:24: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一《爱情》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爱情报复》,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一
《爱情》

对学校爱情的认识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一)相关机构报告

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年龄在18~23岁,其中男生占53、4%,女生占46、6%,根据调查结果我发现有近67%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且男生恋爱比率较女生高,同时大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有积极、消极两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而持积极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好。显而易见,大学生认为在校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

(三)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表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心、从众心理等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

(四)失恋后的摆脱方法

对于失恋以后的摆脱方法,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理性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好友倾诉,但也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去化解失恋的痛苦,选择报复对方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二、大学生爱情观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2、孤独心理。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大学里一个人太寂寞,整天无所事事,急于找另一半来跟自己度过无聊的时光。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完全持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4、大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了,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很没面子。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1、恋爱动机不明确。调查显示,高达25%的大学生因为一个人孤单,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些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于是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谈情说爱上,以寻求短暂的快乐。

2、不注重恋爱的结果。目前恋爱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之后的发展,“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恋爱当做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不恋爱,便觉得大学不完整,而从未考虑过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这就造成“毕业那天一起失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有24%的同学从未考虑过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在爱情观上表现出不负责的态度。

3、道德观念淡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未婚同居,更深刻地体现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及不负责的态度,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未婚同居给他们带来的潜在严重后果。

4、爱情与学业定位不当。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影响学习。在爱情与学业面前,多数同学把爱情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只要有爱情,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完全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学生的根本任务。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

例如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

小结:

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了普遍想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复杂化,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对此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思考,考虑一下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爱情,怎么在大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等等,至于学校也应该拿出一些措施来指导大学生的恋爱,这样整

个大学校园既不至于死气沉沉,也不会因为恋爱搞的乌烟瘴气,相信新时代的大学生也一定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爱情。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二
《深刻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爱情观的影响》

深刻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爱情观的影响

《和莎莫的500天》电影是一部关于两种爱情观念的电影,两条主导线(Tom &Summer)虽然一直交织在一起,但是思路却清晰明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不同爱情观的人相遇相爱的故事。Tom是理想主义者,相信“爱情是命中注定”。Summer则是现实主义者,追求当下感受,爱就爱的热火朝天,不爱就说走就走,一点余地也不留。Tom由“相信感觉,相信童话,相信命中注定,相信只有找到真爱才会幸福”变化到“认为命运,灵魂伴侣,真爱,美好的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Summer却由“不相信感觉,不相信爱情,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一种幻想”到“相信命中注定”。

Tom认识了办公室新来的女孩Summer,她可爱,迷人,自信,有点神秘。其实先是Tom喜欢上她的,但Tom还没表白,Summer就先对Tom表达了好感,她吻了他。他们在IKEA玩耍,拉着手逛CD店,快乐地看电影,Summer感动的时候扑在Tom怀里哭„„一切都很美好很美好,他们喜欢同样的歌手,同样的音乐,sex也很棒,一切都很完美,只是Summer跟Tom说,她不想成为谁的谁,她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属于任何人的,自己只属于自己是一件很棒的事,所以她并不想要男朋友。她也不是Tom的女朋友。作为男生,一般对这种不稳定的关系都不会say no的吧。Tom听到Summer这么说的时候感到有点失望,但他还是同意了。因为他真的喜欢这个女孩,他真的投入了,他真的在意了,他忍不住问Summer他们算是什么关系,Summer说我也不知道,可是我们现在挺好的,我很开心,你也很开心不是吗。Tom爱着,也痛苦着,他只能一直告诉自己说,也许有一天Summer会发现,也许时间久了,Summer会愿意定下来,会发现她爱的就是他。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戏,粘着对方,Tom在Summer的手臂上画画,当他们吵架之后,Summer冒着雨去找Tom跟他道歉... 可是,在他们恋爱一年后,Summer不再像以前一样热情。以前同样的笑话,她不会再觉得好玩,不会再为此而笑了。看电影看到哭,她也不再在Tom的怀里哭,终于,她对Tom说,我们还是不要再继续这样吧。我们做朋友吧。他觉得没有任何人能比上Summer给他的感觉,他爱她,他只爱她,没有她,他就不会再得到爱情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纠结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一起?”,无论是知乎还是豆瓣电影,有很多影迷认为Summer并不爱Tom,她只是非常享受这段“暧昧”的过程,认为Tom是最大的倒霉蛋,是这场“不确定恋情”的受害者。还有的影迷很直接地说,Tom完全是Summer的备胎。

但是,缘分不是命中注定,只是事出有因。

————————————————————————————————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Summer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对白中,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场景:小卷毛是Tom的朋友,他想撮合Tom和Summer。

小卷毛:你有男友吗?

Summer:没有。

小卷毛:为什么不交?

Summer:因为我不想要男友,当别人的女友让我不自在。我不想属于任何人,我喜欢自己一个人。谈感情很麻烦,会伤人,谁要啊?我们还年轻,我们住在超美的城市,不如及时行乐,严肃的事情以后再说。

小卷毛:这是男人才会有的想法啊。

Tom:爱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Summer:我谈过感情,但我没看过爱。而且现在离婚率很高,我爸妈就离婚了。 Tom:我觉得你错了。

Summer:我想我们可以持有不同的意见。

-——————————————————

显而易见,Tom和Summer的爱情观是不同的。

从心理学的分析来说,Summer并非是一个对爱情不认真不负责的人,造成她这样的爱情观,实际上跟她的原生家庭(父母离婚)有密切的联系。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从出生起到长大成人,每个人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好的家庭关系相对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恋爱观、婚姻观,而不良的家庭关系会使得孩子更容易在恋爱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偏离行为。

根据家庭的不同生活状态,不良家庭关系可分为疏离冷淡型、父母缺失型和暴力型三种类型。

--------------------------------------------------------------------------

疏离冷淡型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夫妻分居,夫妻双方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彼此。这种家庭关系不仅仅指夫妻之间的关系冷漠,同样也包括夫妻一方或双方与孩子的关系冷淡。这种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使孩子的性格冷漠、内心封闭、难以接近,同时,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变得谨小慎微。在这种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恋爱,婚姻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为:在选择恋爱和婚姻对象的时候,不敢相信对方,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如何开始。即使双方在一起了,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对方相处,了解对方,关心彼此,构建和谐的恋爱、婚姻关系。其表现为,更加容易怀疑这段恋情,或希望时时刻刻知道另一半的行动,或与其父母一样对另一半关心略少,关系冷淡。

假如你喜欢本文,可添加微信公众号:电影心理学(dianyingxlx),获得更多美文,同时支持我们的工作。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订阅我们的微信号。

父母缺失型的家庭关系主要分为人缺失型和陪伴缺失型两类。人缺失型,是指父亲或者母亲缺失型,就是指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由于某种原因去世,另外一方与孩子单独生活或孩子与老人生活的家庭关系;陪伴缺失型则是指父母健在,但是父亲或者母亲的陪伴缺失, 也就是说父亲或母亲一方由于种种因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过少形成的缺失。其中陪伴缺失型的家庭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夫妻双方离婚,一方与孩子单独生活,另一方很少陪伴孩子形成缺失的家庭关系; 第二种是家庭健全,但由于工作等原因双方或者一方长时间与孩子分离, 如留守儿童。

这种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一般有两种:1. 孩子没有安全感,不相信对方,不相信爱情。生活在缺失型家庭中的孩子不一定会成为爱情或者婚姻的不幸者,但是很多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者都是有一定的家庭缺失经历的。以不由自主充当第三者的女性为例,很多人会有恋父情结,究其原因就是小时候父爱的缺失,导致在成年后仍然对这种父爱充满向往与渴望, 希望能有父爱一般的关爱与照顾, 因而对较年长的成熟男性充满兴趣,不自主地就充当了第三者。2.孩子的恋爱、婚姻关系难以固定,不断更换恋爱对象,亲密关系难以固定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说,有一些的单亲家庭,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了解他生活的现状而将离婚原因向孩子说明实情后,却并没有对孩子加以引导和给予足够的关爱,使得孩子对恋爱、婚姻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产生报复心态,不断更换男、女朋友却不愿结婚。又或者是父母离婚后,带着孩子的一方觉得亏欠子女而想方设法给予补偿, 或者在言传身教中忽略了对另一方关爱的传递,又忽略了孩子的性别,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亲或者母亲行为举止,可能导致男孩女性化或者女孩男性化,甚至使得孩子容易出现同性恋倾向。

--------------------------------------------

暴力型的家庭关系是指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者相互拳脚相加的家庭关系。同样,暴力型的家庭关系也不仅仅是指父母二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还包括父母将工作、家庭中的诸多不顺加诸于孩子身上,对孩子施加的暴力行为,甚至是将这些不顺施加于家中老年人而产生的暴力行为等等。这种暴力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之后的家庭观念产生影响。暴力型家庭关系易对孩子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易恐惧、惊慌、焦虑,脾气易暴躁,没有安全感,惧怕恋爱或者婚姻。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建立恋爱、婚姻、 家庭关系时,更容易发生家庭暴力,不愿与对方或孩子沟通,而是与其父母一样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通过吵架或殴打的方式来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或者用棍棒法教育子女,这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关系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同时,这样的孩子在恋爱、婚姻关系中也更容易经受不住失恋的打击, 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 残、自杀甚至谋害对方等相当恶劣的后果。

——————————————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成长后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从而使很多孩子成年后恋爱或结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中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通常是伴侣)引爆。

很 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伴侣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

在《和莎莫的500天》中,Summer实际上就是离异家庭的受害者,因为从小心理的缺失和极度缺乏安全感,使得她与Tom的恋情中,没法真正释怀以确定关系。她当然渴望与Tom能够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Tom本身是个并不主动的男人,以至于她的期待幻灭。

-----------------------------------------------------------------------

“我觉得我不配拥有好的东西,包括亲密关系。”“我没有一段关系能够相处超过半年!”“我无法谈恋爱!”“我总是爱上大我至少十岁的男人„„”这是单亲家庭成长的白领女性,她们是这样叙述自己在恋爱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的离婚事件以及家庭不幸福事件太多了,我们该如何减少原生家庭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成长及婚姻观念的不良影响?

作为父母双方,在处理离婚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加以引导和给予足够的关爱,避免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离婚后,尽可能减少父母某一方角色的缺失,多点与孩子沟通与交流。

作为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恋爱与婚姻中,尽量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主动告诉对方,自己原生家庭的背景,并希望对方给自己修正的时间。即使每次吵架,之后都要做一个小姐,这样有利于提高双方的沟通。

当然,切记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三
《爱情》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四
《社会心理学——爱情》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五
《爱情与心理健康》

爱情与心理健康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大学生爱情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矛盾冲突,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所构成的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热恋与失恋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咨询。

第一节 大学生爱情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爱情内涵的心理学解释

(一)爱情定位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按哲学心理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一书中将人类的爱分为五种: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神明之爱,我们这里要讲述的就是所谓的异性之爱。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男女双方产生的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高尚感情。

2、爱情的基本内容

生物因素:指爱情产生于男女两性之间,异性相吸的生物本能使人产生性欲,从而具有与之相结合的强烈愿望;精神因素:指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健康的爱情回愉悦身心,使人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

社会因素:指爱情是社会现象,一方面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爱情将涉及养儿育女,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

3、爱情的形成过程

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

(二)爱情类型

(1)浪漫式爱情:将爱情理想化,只求外在美,追求肉体与心灵融合的境界。

(2)游戏式爱情:视爱情如游戏,只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所爱者不肯负道德责任,轻易更换恋爱对象。

(3)占有式爱情:对所爱对象,赋予极其强烈的感情,并希望对方回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所爱,极具占有欲,对方稍有怠慢或忽视,就心存猜疑嫉妒。

(4)伴侣式爱情:在缓慢的过程中由友情逐渐演变成爱情,温存多于热情,信任多于嫉妒,是一种平淡而深厚的爱情。

(5)奉献式爱情:信奉“爱情是付出而非索取”,的原则,甘心为其所爱牺牲一切,不求回报。

(6)现实式爱情:视爱情为彼此现实需求的满足,不是理想的追求。

(三)爱情的成分

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爱情三元论。

动机成分、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并进一步将此三种成分各自在两性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

三者具备,并合而为一,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斯腾伯格称之为完美之爱。

(四)爱情的心理结构

1、性心理:是爱情心理结构的基础。个性性心理的发展是与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社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大致经历异性疏远期(12~14岁)、异性向往期(15~16岁)、异性接近期(16~18岁)、恋爱期或爱情产产生期(18岁以后)。

2、爱情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

3、爱情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系统。

二、健康与不健康的爱情

(一)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显示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够充分尊重对方;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是彼此独立个性的结合。

(二)不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过高地评价对方,将对方的人格理想化;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带有病态的夸张;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阶段特征: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异性接近期和恋爱或爱情产生期,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很大的落差。

2、年级特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恋爱需求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迫切。

3、性别特征:男子比女子更易一见钟情;男子比女子更积极主动;女子的戒备心理比男子强;女子的“面子观”比男子强;女子比男子更看重爱情在生活中位置;女子比男子更看重情爱,男子比女子更看重性爱;男子比女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而女子比男子的爱表现得更为持久。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矛盾冲突

1、恋爱自主与社会干预的矛盾

2、浪漫情感与道德要求的矛盾

3、“给予”与“索取”的矛盾

第二节 大学生爱情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特点

(一)关于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更加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重视爱情在人生的位置。

2、大学生们力图协调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3、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重视爱情的同时,并不推崇爱情至上,不主张

事业服从于爱情。

4、仍有少部分大学生把爱情摆在生命和事业之上。

(二)关于恋爱生活方式

根据人们对爱情的内在欲求和需要,把爱情及恋爱生活方式分为满足生理需求、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精神需求三个层次。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生活方式有以下特征和趋势:

1、大学生对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总体来说是严肃认真的。

2、大学生对恋爱生活方式的追求,总体趋向高层次。

3、大学生的恋爱生活方式,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

4、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变化趋向。

(三)关于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方面的价值定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1、择偶中首先重视对方的内在条件,如性格、品质和志趣等。

2、择偶时强调对方的才干,如能力、才华和聪明等。

3、重视对方的健康情况。

4、较少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状况。

5、男女生的择偶标准有明显差异。

6、有否恋爱经历对择偶标准影响不大。

7、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倾向。

(四)关于择偶方式

关于对爱情报复篇六
《_因为爱你_所以折磨你_论陀思妥耶夫斯的爱情心理学》

第2卷 第2期 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Vol. 2 No.2 2004年4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Apr. 2004

“因为爱你,所以折磨你”

——论陀思妥耶夫斯的爱情心理学

 

徐田秀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情心理充满着爱与恨,报复与驯服,自虐与他虐的两极矛盾。陀氏笔下的迷失在爱情之雾中的男男女女生活在受侮辱、无权力之中,他们渴望摆脱自身的屈辱,从无权力的状态下解脱出来,重新确定自身的权力感、自尊感、价值感,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爱情;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4)02-0028-03 

 

爱情,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字眼,多少人礼赞它,为它倾注美好的激情,流下青春的热泪。即使如陀思妥夫斯基这样“残酷”的作家,也有过无数的天使般的爱的幻想,在他笔下,对于爱情,“穷人”杰符什金的忠诚,“白夜”里的幻想家的纯洁,同属“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凡尼亚的无私,还有《罪与罪》里的索菲亚的圣母般的爱,都使读者感动不已。但在陀氏作品中,更多的不是这种纯真之恋,而是那种“恶魔般”的爱,爱就是无尽的折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在折磨中尝尽灭顶的痛苦又在痛苦中获得一些可怜的幸福,它使作品中的男男女女受尽磨难,也使读者感到揪心与颤栗。当然这也是陀思妥夫斯基的独特所在。古往今来,世上那么多作家用充满灵气的笔谱写过爱情的诗篇,但毫无疑问,没有陀思妥夫斯基,那世界文学将会缺少一种色彩,一分动人的魅力。 

一、爱与恨,报复与驯服,自虐与他虐 

也许苦难对陀思妥夫斯基是过于青睐了,在陀氏脆弱、敏感的神经里,爱情也往往成了折磨的等义词。爱,首先不是奉献,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虐待。以显示其权力感与精神上的优越性。在《地下人手记》里,“地下人”受了他人的凌辱后,在妓院里与丽莎邂逅。在这个比他更弱的生灵面前,他仿佛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向丽莎讲起家庭的幸福与温馨,她现在的灵与肉一块被奴役的可怕的处境,而将来,青春渐逝,注定要受尽辱骂,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去。“地下人”自得地欣赏着丽莎怎样一步步被他引向绝望的深渊,“身体像痉挛似的哆嗦着,憋在心的哀号压迫着,撕裂着她,突然以号啕和叫嚷声冲了出来。”而这正是“地下人”所需要的,“我很早己经预感到我扰乱了她整个的灵魂,并摧残了她的心,而且我就是证实过这一点,我就越想更迅速和尽快地达到目的……”最后,当丽莎带着幻想,拖着复活的渴望来找他,他又无情地嘲弄她、赶走她。让她一个人去忍受在地狱般的环境里的清醒的痛苦。因为“地下人”在庄严宣告的正是:“因为爱你,所以折磨你”。这种“意味着虐待”的爱情,也表现在陀氏的其它许多小说中。《赌徒》中的波琳娜对于“我”的爱故意视而不闻,永远对“我”若即若离有时故意勾起“我心中的希望”,又突然来一个“极端轻蔑和冷漠的举动”,使“我”永远煎熬,她则以此为乐。还有,《白痴》里的阿格拉雅对待梅诗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卡捷琳娜对待伊凡,她们都爱着,所以又不断地以折磨来表达她们的爱意。公爵向罗果仁谈起女人的天性时,大概说的也正是他自己的切身体验,“甚至她越是折磨你,就越是爱你”。折磨,正是爱的表现。 

爱,等于折磨他人,也常常是自我折磨,在自虐中获得痛苦的满足。《白痴》中的娜斯塔霞・菲立波芙娜,因为梅诗金公爵是第一个真诚地对待她,赞美她的美,对她产生无私的爱的人而深深地爱上了他,也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她又要远远地逃避他,一次又一次。因为她感到以自己的不好的名声跟公爵结合会害了他,她自以为配不上公爵索性自轻自贱让自己处在更卑下、更屈辱的境地,以促成公爵与阿格拉雅的婚姻,也以此获得一种自我报复的满足。“她凭着自己整个的良心相信她自己是……有罪的……你可知道她离开我逃跑的目的是什么?恰恰只是为了向我证明她是卑贱……因为她心中无论如何想做一件丑事,这样马上可以对自己说:“你又干了桩丑事”,可见你是个贱货?……这种不断意识到自己耻辱的心情对她来说l 收稿日期:2003-09-25 

l 作者简介:徐田秀(1951-),湖南永州人,高级讲师。 

28

也许包含着某种可怕的、反常的乐趣,就象是对某人进行报复”。如果说这是出于自轻自贱的自我报复,那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更多的是出于自尊自大而故意折磨自己。她曾为了父亲而去德米特里那里取他嘲弄似地宣布过的四千五百卢布,她一生都把这视为耻辱。因此当德米特里与她订婚,后又背叛她,而她的爱也分明渐渐地消失了,但她却始终“故意哄骗自己,用似乎出于感恩而对德米特里所抱的造作的爱情来折磨自己”,她故意地以德报怨,一次又一次地宽恕德米特里的恶行,甚至有意拿出三千卢布让他去跟另一个女人鬼混,而正是这个雌性“畜性”从她手中抢过了米卡,她这种自我折磨的目的正是要使米卡感到羞愧,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米卡越是背离她,她就越要加倍地显示对他的爱。她的一生,“将靠自己履行了这个义务这样一种感觉而活着!”而这种感觉,最终会使她得到“极大的满足”,尽管这种满足是以破釜沉舟似地毁灭自己的代价换来的。当然,这种自虐常常是因为迫不得己,但有时却像是故意地去寻找,仿佛出于一种自虐的天性。丽萨(《卡拉马佐夫史弟》),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也居然宣称:“我愿意有人折磨我,娶了我去,然后就折磨我、骗我、离开我、抛弃我”。居然故意地把手指伸进门缝里,挤得鲜血淋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她对阿辽沙既刻骨铭心又可笑的爱。 

这种爱情上的他虐与自虐,作为矛盾的两极,有时又像一个“共生体”,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娜斯塔霞在为公爵而自虐的同时又在折磨着公爵,在自我作贱答应跟随罗果仁时又把罗果仁逗弄得近乎疯狂,格鲁申卡不断地挑逗卡拉马佐夫父子而对过去的情人卑怯得“他一来,对我吹着口哨唤我一声,我就会像一只挨了打的小狗一般,摇尾气怜地连忙爬到他的面前去!”卡捷琳娜为自己所不爱了的德米特里让自己受苦而对爱着她、她也爱着的伊凡进行不断的折磨,在他身上报复“她长时期以来每时每刻从德米特里那时经常不断地受到的一切污辱。”德米特里对卡捷琳娜的献身般的爱不加珍惜而对格鲁申卡,这个他分明知道她“贪财、拼命捞钱,放高利贷,毫无怜悯心的骗子和奸诈的女人。”仿佛受了“瘟疫”感染似的,去揍她却留在了她那里,愿意牛马一般任她驱使。“做她的丈夫,荣任她的‘外子’。情人来了,我会躲到别的屋里去。我会替她的朋友们洗脏套鞋,升茶炊,跑腿办事。”人的内心,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无底深渊啊!而爱情,这种最能反映人的内心秘密的情感,又是多么复杂,多么令人难解。甚至爱的表白,也常常不是温柔的絮语,而是无情的责备与不尽的嘲弄。阿格拉雅拼命地嘲笑梅诗金公爵是“白痴”、“畸形儿”、“可怜的骑士”,宣称永不愿意接待他,而她的母亲却道出了她内心的秘密,“她要是喜欢什么人,就一定骂出声来,甚至当面嘲笑。”而有时,爱与恨,报复与驯从,这对立的两极竟像亲姊妹似的紧紧连在一起,卡捷琳娜和伊凡两个是“互相爱恋着的仇人”,而“地下人”站在丽莎面前:“我多么憎恨她,而这时又多么被她所吸引呀!”原来,“从仇恨到爱,到最疯狂的爱,中间只隔着一根头发,”有时甚至连这根头发都消失了,干脆爱本身就是恨,恨同时又是爱的表现。“我现在又一次问自己,我爱她吗?而且一次次地自己也不得其解。或者不知说,我重又第一百次地对自己说:我恨她……我发誓!如果有可能用一把尖刀慢慢刺入她的胸膛,我觉得我一定会无比痛快地抓起这把刀来。但是,我同时地以最神圣的名义起誓:如果在施兰别格山上她确要对我说,‘跳下去吧!’我一定会立刻跳下去,甚至也会感到无比痛快。”(《赌徒》)赌徒因为疯狂地爱着波琳娜又不断地被她所嘲弄,无数次的地想要杀死她,同时他又时刻准备着为她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在所有惜,并且为了更千百倍地显示他的爱,他还想杀死自己,甚至要尽量地把杀死自己,忍受可怕的痛苦的时间拖长。爱与恨,报复与驯从,自虐与他虐,一种多么残酷、多么可怕的“内部混淆”,简直要把人逼进痛苦的深渊而后让他享受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乐趣。 

    二、权力感、尊严感、价值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宣称人是一个“谜”,他自己要一辈子研究这个谜。他把笔触伸进人的灵魂的深处,以揭示出那个隐秘的世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为此他并不忌讳人的灵魂中卑下甚至罪恶的成分,人的攻击性、脆弱性、情欲、虐待欲与被虐待欲。而他对爱情心理的揭示,也就比一般作家更坦诚,更深刻,当然也便更残酷,使人难以接受。如果我们要探讨陀氏笔下的人物在爱情上的非常态表现的心理根源,那当然首先在于陀氏所揭示过的人的那种心理本性,人都有一种虐待欲,“人的天性就是要做暴君,喜欢折磨人。”(《赌徒》)而人同时也有一种被虐待的天性,在这种受虐中同样可以获得依赖感的满足,获得一种幸福。而人的这种心理本性,使人即使在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面前也同样避免不了,掺杂进许多杂质,从而显示爱与恨,善与恶的混淆。当然,我们不应忽视,这里面还有更进一层,也就更根本的原因,这就是人的尊严感,人对自我价值的重视。我们知道,人的尊严感、价值感,是贯穿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始终的一根红线。那些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们,像虫豸似的任人作贱。当我们看到“穷人”杰符什金在上司面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衣扣掉在地上滚来滚去的难堪,看到“两重人格”者戈里亚德金在舞会的众目睽睽之下无地自容,看到“地下人”任人摆弄有时甚至连凌辱自己竟也不可得的悲剧,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恐怕都不由自主地要起一阵颤栗。而他们又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尊严感,他们的无时无刻不在试图重新实现自我,确立自我的价值。而在爱情上,这些精神受侮辱或压抑的人,不惜以他虐和自虐来保持自我的优越性和权力感,显示自我尊严,自身价值。正是因为“地下人”总是像“苍蝇”一样不停地对一切退让受尽了一切侮辱与损害,连自己也不能主宰自己,在爱情上,在比他更弱的对象面前,便产生了一种权力感,渴望通过折磨他人来求得自我身心的平衡,“人家侮辱我,那么我也要侮辱人;人家把我当搌布使,我就偏要显示我的权力。”他感到,要是他没有了对某个人的权力而折磨他,那他简直会活不下去,因此爱情便成了他通过虐待以“显示精神上的优越性”的途径。爱,“从憎恨开始,而以精神上的征29

服结束”。而波琳娜对赌徒的折磨,同样是因为她需要感到自己比他优越。她对待“赌徒”,“就像那个不把奴隶当人因而在他面前脱衣服的女皇一样,”“赌徒”终于明白了,“要知道满足的感觉总是有益的,而拥有粗暴的无限的权力——即使是对一只苍蝇——也是一种满足。”最后波琳娜走投无路,向“赌徒”求助,“赌徒”重新去赌,把赢来的五万法郎给她,她在一阵温柔的激动之后,清醒过来,又重新把钱掷在了他脸上,这正是受了伤害的自尊心使然。折磨他人是为了显示自身的权力,折磨自己同样是出于出身的骄傲。娜斯塔霞把公爵的爱当作对她的怜悯,这位敢于把十万卢布扔进大海的烈性姑娘,自然出于自尊不愿接受这种怜悯。即使是她那种可怕的自轻自贱,自我报复,也隐含着保持自身独立不羁,以弱小的自我反抗整个社会的动机。要下贱就索性再狂一点,看社会奈我几何。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反抗心,这是保持自身独立欲望的变相的实现。卡捷琳娜对德米特里的做作的爱,就更是一种尊严感的满足了。伊凡一针见血地指出“您就是爱他现在这个样子,您爱他正是为了他侮辱您,假使他改过自新,您就会马上抛弃他,不再爱他。但您是需要他的,因为借此可以不断地默察自己坚守自己的苦行,同时责备他的不忠实。而这一切全是出于您的骄傲。”是啊,出于受损伤的自尊心,出于报复的需要,她要折磨自己,如果德米特里改过自新,成了一名优秀正直的青年,她又何从显示其骄傲呢?如果有一天德米特里重新归顺于她,她恐怕又会看不起他,把他赶走了。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虐待与受虐,最终的目的是想使个体从孤独及无权力的情况下获得解脱。陀氏笔下的迷失在爱情之雾中的男男女女,他们往往生活在受侮辱无权力之中,或者在精神上处于压抑状态,他们都渴望摆脱这种处境,重新产生对自我的肯定。爱情,正体现了这种心理需要。爱情上的相互折磨,都不过是为了摆脱自身的屈辱,从无权力的状态下解脱出,重新确定自身的权力感、尊严感和价值感,一句话,重新找到自我。但这种对他人对自我的虐待毕竟是反常的,人在过份的屈辱中往往会产生变态的乐趣,“意识到自己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这种耻辱是有限度的,超越了这个限度,人就无路可走,由此他反倒会开始从自己的耻辱中感到巨大的乐趣”(《白痴》)陀氏笔下的那些人物在爱情的折磨中感到一种变态的乐趣,甚至因而乐此不彼,其结果不能但没能重新确立自我,反而逐渐丧失了自我,走向了自我毁灭。“地下人”毁灭了丽莎,自己也并没有因此得到真正的满足,娜斯塔霞最终被罗果仁所杀害,卡捷琳娜也终于忍受不了自我折磨的痛苦在歇斯底里中作了全面的发泄,结果还是一无所得。从自我追寻到自我丧失,不过是在一个怪圈上绕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原地。“因为爱你,所以折磨你,”“地下人”的这句名言,代表的毕竟不是常态的而是一种变态的爱情心理。 

作家孕育了作品,而作品往往是作家主观心灵的投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恶魔般的爱”的深刻揭示,恐怕不仅仅在于对他人心灵的考察,更多的是融进了自我的切身体验。陀氏一生,在爱情上也往往充满了尖锐的冲突,充满了折磨与痛苦。他与第一个妻子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相爱着,但又因性格的明显不合而互相折磨着、苦恼着。陀氏曾在给弗兰格尔的一封信中写道:“她非常爱我,我也十分爱她,但我和她生活并不幸福……虽然我和她一起生活无疑是痛苦的(原因是她古怪、多疑和好幻想到痛苦的程度),但我们不能不互相爱着,甚至越是痛苦,彼此更难分离。”而陀氏与苏斯洛娃的爱情,也是一种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奇怪的情感。后来,他虽然与贤雅的安娜结为伉丽,尝到了爱情的幸福、家庭的欢乐。但即便如此,他也常常消除不了折磨人与折磨自己的天性。他多疑,老是觉得安娜跟他在一起不会感到幸福;他沉溺在赌博的激情之中,每次在把钱输得精光之后又在安娜面前痛哭流涕,狠狠地责骂自己,以此获得一种自虐的满足;他好嫉妒,有时安娜在公共场合跟某男子聊几句,便可能引起他极大的妒意,为此使安娜也常感到哭笑不得。而陀氏作品所描写的,也正是这种夹杂着痛苦、折磨的爱情,有时陀氏甚至带着玩味的感情加以渲染,以此获得一种痛苦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创作不过是人的欲望的变相发泄,陀氏正是在这种对永无止息的爱情的痛苦的玩赏中获得一丝变态的乐趣。弗洛伊德的强迫重复原则,认为有着痛苦经历的患者一次次不由自主地重复过去的痛苦体验,从而获得满足。陀氏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恐怕也是一次次这样的重复,把对爱情的痛苦体验投射到创作中,通过这种释放获得解脱,从而求得心理平衡,也求得痛苦癖的满足。尽管这可能是无意识的,仅出于一种自发情结。笔者这样推测,恐怕不算是对这位“病态的天才”作家的亵渎吧!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学创造[J].文艺理论研究,1980,(3). 

[2]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周煦良.外国文学作品选[Z].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刘  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6]张伯源,等.变态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耿济之(译).拉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译文出版社,1981. [8]文  颖(译).穷人[M].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1952. 

30

相关热词搜索:爱情保卫战报复 女人报复爱情 关于报复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对爱情报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对爱情报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538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