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

2016-02-22 11:55: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希望能帮助到你。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

米兰·昆德拉简介:

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出生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童年时代便学作曲;少年时代广泛阅读世界名著;青年时从事写作,画画,音乐,电影。年轻的时候当过工人、爵士乐手,三十岁左右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最后致力于文学和电影。丰富的艺术行业的阅历,塑造了他感性,善于思考,以及分析能力,进而对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多领域形成独立的自己的思想,为以后对人生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布拉格影艺学院当教授期间,带领学生倡导了捷克的电影探索。1967年,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68年,苏联坦克占领了布拉格之后,曾经是共产党员的昆德拉,厄运降临,自己的作品横遭查禁。1975年他移居法国,由于他文学声誉日益增高,法国总统后来特别授予他法国公民权。他潜心于小说创作,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国际奖,近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1968年前),长篇小说《玩笑》(1968年),《生活在别处》(1973年),《为了告别的聚会》(1976年),《笑忘录》(1976),《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

解读:

昆德拉由政治走向了哲学,由强权批判走向了人性批判,从捷克走向世界,从现实走向了永恒,面对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灭的敌人,面对着像玫瑰花一样开放的癌细胞,面对着像百合花一样升起的抽水马桶,面对着善与恶两极的同位合一。这种人力的抗击沉重而又无所着落,最终变成了生命不能承受的轻。

小说叙事——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

自由主义的叙事小说,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生命的叙事本身,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伦理,自由主义小说家负担着过去牧师的负担。昆德拉希望“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这使昆德拉的小说叙事显得很像哲学,并喜欢说教。不过,既然昆德拉的小说是自由主义的,对于昆德拉来说,小说的喃喃叙事负有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他所谓的“精神的最高综合”就当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最高综合,是反形而上学的、实验性的生活信念。

昆德拉的人义论自由主义伦理学在生存眩晕的我在兴奋论上走向了个体自由德性的圆融:超越归罪、寻求意义的人生。昆德拉的小说叙事伦理学宣称,要照亮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这神秘之地就是不寻求生命意义、不为什么事业奋斗的人生。为生活本身寻找一种意义、为这或那种事业奋斗,会错过兴奋的生存眩晕。

在捷克的文学传统中,诗歌散文的成就比小说更为显著。不难看出,昆德拉也继承发展了这种散文笔法,把小说写得又像散文又像理论随笔。举重若轻,避繁就简,信手捻来一些寻常小事,轻巧勾画出东西方社会里的人生百态。

解读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昆德拉?犀利深刻的笔触,媚俗背后所隐藏的真理与真性情,冷冷苦涩的黑色幽默在文字后面蔓延,伴随着耐人寻味的重复悖论,构成了他奇特的永不磨灭的魅力。昆德拉出神入化的幽默与反讽征服了无数长期按照一元化进行思维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困惑中的青年人。昆德拉存在主义以及白描似的手法如同给予了大家一个宽广的舞台,让大家一起在上面思考着,涂鸦着。有一种说法:昆德拉书被世人反复地误读着。也许大家的思考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思考过,结合自己的环境,自己儿时的梦想,亲人的期望,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

昆德拉把小说分为三类: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他的小说很明显已经不满足于第一二个层面,“思考”贯穿了小说始终。虽然他曾在一个颁奖礼上说过那句有名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的小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并引人思考。思考什么呢?就象苏老师说的自由主义论理学,生命的意义,反形而上学的、实验性的生活信念,社会学和政治学,昆德拉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一个思想的古战场,自由主义论理学,带来的就是自由主

义与保守主义的矛盾争论,生命的意义更是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反形而上学的、实验性的生活信念更是带来更多的思考,反形而上学是站在什么立场反对呢?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还是下面具体一个流派呢?实验性的生活信念真的就能给我们自己带来真我无上的快乐吗?太多太多。

也许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需要的是哪个认真解读的过程进而寻找到自己。我如同在海滩上寻找自己足迹的孩子,通过几个关键词:“存在”,“媚俗”,“政治与性”“轻与重”来谈谈我对他的小说如何揭示人类存在的一点看法。

1、存在

昆德拉把小说分为三类: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他的小说很明显已经不满足于第一二个层面,“思考”贯穿了小说始终。虽然他曾在一个颁奖礼上说过那句有名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的小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并引人思考。思考什么呢?人类的存在。乍听起来这好象是哲学家的任务,小说家怎么在一个故事中讨论人的存在呢?通览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我没有找到关于“存在”的任何一个明确的定义,反而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我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了“存在”意味着什么。其实,昆德拉是很明确自己的写作任务的,那就是:“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这样一句话就把他的小说与那些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划清了界线,如果说原来的小说家力图向读者证明他所写的就是现实,就是真实的话,昆德拉则用一副无辜的眼神望着他的读者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可能性”成为我理解“存在”时最先想到的关键词,正如《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所做的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正如昆德拉在开篇探讨的尼采的“永恒轮回”观,正如他把生命比喻成“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的结果各不相同,我们永远也不找到哪一种是更好的,在永恒的可能性面前人永远面对着选择,而一旦决定了,这个选择及其带来的结果便成为了你的本质,但这仅仅是你存在的一部分,因为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其他的选择也构成了你的存在。

昆德拉探讨存在很明显受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的影响。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存在先于本质”是其主要观点。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萨特也写小说直接阐释他的“存在”,他的小说是“哲学小说”,他关于存在的思考还是哲学家的思考,而昆德拉和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昆德拉写的是“哲思小说”,他关于存在的思考是小说家的思考。当别人问到哲学的思考是不是其小说结构的基础和主要的写作手法时,他说道:“我觉得‘哲学的’这个词不恰当。哲学在没有人物没有境况的条件下发展它的思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小说家的出发点绝不是哲学命题本身,一开始就必须有一个叙事者存在,是叙事者在提出问题。如果说存在主义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反思了“存在”,那么,昆德拉则是从小说学的角度抵达了“存在”。这也是他的小说与众不同的地方。

2、媚俗

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最后一章突然提起斯大林的儿子在德国的战俘营中因为“粪便”而丧命的故事,由此引出了一个关键词:媚俗(KITSCH)。他说:“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这一美学理想被称之为KITSCH。”“媚俗”是来自19世纪浪漫主义的德文词,本意是指戏剧艺术上为吸引公众而矫揉造作,扩大一点讲,它有矫情、虚假和趋时之意,而在昆德拉的笔下,“媚俗”已不是对某一类人或某个特定情况的描绘,也并非仅仅限于艺术,它已成了政治、社会、文化的

一个基本特征,成了人类共同生存境况的一个指称。政治媚俗则指对既定秩序与既定思想的主动或盲目追从,文化媚俗则指对多数的、流行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媚俗因此也成了当前大众文化批判的一个“常用语”),人类学媚俗则指人类在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乐观盲从与拒绝思考的态度。在书中昆德拉关于“媚俗”的定义有很多,比如“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3、政治与性

有人总结,昆德拉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人类的两个场景:政治与性爱。为什么他对这两个题材情有独钟呢?还是要回到昆德拉对存在主题的揭示上来。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是一个政治动物;就人的个体性而言,人又是一个性爱动物。

在性爱和政治这两类或私人化或公众化的生活中,人类都能够爆发出惊人的狂热,这狂热犹如两道强光,照亮人们的心底世界。昆德拉正是凭借着性与政治这两柄利剑,挑明了一系列存在题旨的真谛。在个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之间,对性爱与权力的渴望成为人类本性中追求“自由自在”(制人而非受制于人)的生动写照。昆德拉精辟地发现了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这一内在的隐秘联系:“那种在重大的(看上去不可思议和毫无人性的)历史事件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这种控制私生活(非常平凡和十足人性的)情境的心理机制,其实是一回事。”

因此,昆德拉从政治这个公众领域中发现个人的无意义,又从性爱这个私人领域中发现政治的残酷与可笑,二者互相纠缠与参照。政治异化导致了人对生活的失望与怀疑,因而人逃遁到自我的内心,希望在性爱的世界中找寻另一个自我,弥合心灵的创痛。但这一寻找依然是难以奏效的,昆德拉试图借助于刻画人的灵肉分离探讨人存在的种种方式,探讨人在精神异化情态下肉体可笑的表演以及精神折磨时刻肉体的放纵。阅读这种政治异化下的性爱描写,我们一方面发觉其中的荒谬与可笑,另一方面也不由陷入对存在的深深思索之中。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对待政治和性爱这两个题材的具体态度上,昆德拉是有所区别的。在他看来,政治属于一个暂时性领域,与真实和价值无关;而性爱却可归于永恒,与人的本性更加贴近。正是源于这一点,昆德拉对性爱描写注入了比政治分析更多的笔力和篇幅。性爱,成了他探索人性的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存在领域,同时,它有时还成为人物借以抗拒权力等专制因素的一个通道。可以说,政治揭露了私生活的形而上的一面,私生活反过来又揭露了政治的形而上的一面。

4、轻与重

两千多年前,一个关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在三代哲学家口中转述,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学生色诺芬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赫拉克勒斯离婚后遇到了两个女人,一个叫卡吉娅,一个叫阿蕾特,两人都许诺可以给他带来美好的生活,赫氏却隐约的感到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一条通向轻逸,一条通向沉重,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原来,卡吉娅和阿蕾特本来都不是女人的名字,而是专有道德名词:希腊文卡吉娅的意思是“邪恶,淫荡”,阿蕾特的意思是“美德,美好”。赫氏面对两个女人的身体期许,感到自己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是邪恶的幸福,一个是美德的幸福,邪恶的幸福感觉是轻逸,美德的幸福感觉是沉重。苏格拉底通过这个故事建构了他自己关于身体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因为他虽然没有揭示赫氏最终的选择,却暗示学生“你必须与阿蕾特一起生活”,苏氏为两个女人所代表的身体感觉建立了一个不平等的秩序,就是需要负担辛苦责任的生活必然比不需要沉重仅靠轻逸便可享乐的生活要有价值。

现代启蒙之后,作家昆德拉编织了与“十字路口上的赫氏”相似的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与萨比娜和特丽莎。昆德拉审慎的思考着一个问

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的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重还是轻?”谓存在之重,即存在的沉重感、压抑感。在生命的循环中,人有了欲望、理想、责任、义务与由此而来的种种束缚,而一种欲望的满足又导致新一种欲望的产生,永无止境,于是便饱尝痛苦、磨难、深重与压抑。然而,实际上,生命只有一次,逝去的不会再来,只是人们不愿让一切轻轻飘去而坚持要赋予存在以意义,在昆德拉看来存在之轻才是存在的真实境况,存在之轻源于存在的毫无意义。

在开篇用两个篇幅讨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后,昆德拉接下来以一句“多年来,我一直在想着托马斯”引出了男主人公,一开始他就处于痛苦的选择之中,是否该建议女友特丽莎来布拉格住下?如果来,自己就要承担责任,如果不来,自己又抵挡不了思念。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与迷茫中,昆德拉顺势总结到:“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发现类似于这样的大段独白,似一个两鬓班白的老者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为我们提出一个个关于人生与生命的议题。这次他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常见的人生困境,托马斯的选择可以隐射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面对生活,学业,爱情,家庭甚至是生死的选择,形而下的讲,每一次涉及到的是具体的诸如换不换工作,升不升学,爱或不爱,结不结或离不离婚等等抉择,形而上的讲,这每一个选择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结果。而“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次一次,不能准备。……正因为这样,什么才像一张草图。……他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于是托马斯的生命草图便在他的选择中展开了。

萨比娜成长在极权统治的国家,但她一生都在“拒绝服从秩序——拒绝永远和同样的人在一起讲同样的话”,背叛让她不断打破秩序并投身神秘的未知,而背叛所带来的刺激,热情与神秘又引导她在背叛之路上越走越远,萨比娜背叛了父母,丈夫,爱情以及国家,她从一种压迫的重进入到一种空虚的轻,昆德拉说“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的起或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以说,萨比娜的身上有着卡吉娅的影子,她和托马斯的关系在他们三个人中是最不会被常人所理解的,可是在我看来,表面上看,他们的关系在托马斯与特丽莎结婚后演化成了偷情的关系,但实际上,因为萨比娜与托马斯在精神实质上的某一点相同性,竟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相比起特丽莎这个看起来仍像个孩子的女人来说,萨比娜的老练,成熟,深刻尤其是反抗媚俗的个性,更适合托马斯的口味,也更符合托马斯原来对于爱情的想象,那就是你情我愿,不需要承担任何实际责任的轻逸享乐的生活,这时连他自己都发现“特丽莎和萨比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自从发现托马斯与萨比娜的情书后,特丽莎一直处于惶惑,恐惧和歇斯底里之中,她曾不告而别的离他而去,曾尝试与一个工程师体验轻逸之爱的感觉,却摆脱不了灵魂的沉重。其实,在轻与重的权衡中,昆德拉要告诉我们的仍然是沉重胜过轻逸,只不过超出了伦理判断的范畴,用一种道德延期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意欲寻求轻松但并不轻松的情爱之路。

看起来昆德拉的故事与苏格拉底的故事结局一样,其实不然,托马斯的觉悟过程可谓掺杂了特丽莎太多的心酸和牺牲。放大点看,整个故事交织的是一种不容人辩解的男性话语。“自从言语以来,男人们一直在以不同的叙述形式述说着相同的话题:关于男人自己的躯体及其

与另一个或一些身体的种种纠缠……卡吉娅和阿蕾特看起来好象她们的身体感觉不同,其实是男人普罗狄科和苏格拉底用言语编织的自己对女人身体的伦理想象。”“把卡吉娅的身体感觉说成邪恶的是男人,颠过来说成美好的也是男人。”而在昆德拉的叙事中,萨比娜的身体与特丽莎的身体不再像两位女神一样代表着邪恶和美德,不再具有道德对立的含义,两种身体感觉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也许这时我们会更加困惑,既然托马斯面对的不再是具有道德审判意义的爱情选择,那么他选择和谁在一起岂不是更加轻松么?可是我们发现,就是这份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始终困扰着男主人公,他在遇见特丽莎之前是个不会跟任何一个女人同床共枕的人,一直过着特丽莎无法理解的“性漂泊”的日子,而特丽莎的出现让他慢慢接受了一觉醒来时身边有个人的现实,可他还是改变不了偷情的习惯,仍然继续着以前的生活方式。昆德拉似乎想讨巧,让他的主人公既选择了沉重的美好,又选择了萨比娜轻逸的丰润,可选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伴随着特丽莎身体和灵魂的伤痕。

看到此处我几乎有放弃阅读下去的想法,人们研讨的时候都更多地站在托马斯的角度思考生命的价值,而我眼中看见的托马斯几乎就是一个不成熟的男人,规避着自己的责任,那怕是思念特丽莎又不敢接特丽莎过来,所有的踌躇所有的忧郁一次次中伤着特丽莎的心灵,而后的生活继续着他的自私,穿着寻找真我生命意义的外衣。由此,我们开始发现一个问题,如同宙斯赋予赫氏编织言语织体的能力一样,昆德拉也赋予了他的主人公一种更现代的对于女性的言说权力,所不同的是,古代伦理学中对轻与重这两种个体生命的体验方式,即卡吉娅要求身体的在世只服从身体自身,阿蕾特则要求身体的在世服从灵魂,并且后者一直以绝对真理的地位压制着前者。特丽莎每次收拾完自己破碎的心灵后,总是准备好再次解决自己的爱情问题的勇气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内心世界,她不仅仅肩负绝对的权威,承担着灵魂的重(其实对她来说也是一种真我,轻重也许是读者人生观价值决定),然后义无返顾的付出,利他主义者的高大光辉几乎压出托马斯皮袍下的小(我假象托马斯成为真男人的哪天)。通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很少有作家可以把哲学与文学结合的那么好,并且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情景与手段描述“存在”,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那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具体某一件事与人类生活的普遍存在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相信这些年来几次轮回的“昆德拉热”会给中国的作家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还有关于昆德拉小说形式上的革新,比如说音乐性,复调式结构与反复叙事。总之,昆德拉作品中的思考还将继续带给我更多关于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个人感受》

回归、媚俗、遗忘、责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书中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但是,每一句话好似又富含哲理性一样。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

到了米兰昆德拉认为生命“轻”让人无法承受,说到轻让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他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居然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只有一位大臣很聪明,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扔过高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他赢了。依靠他的智慧。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婚姻的失败让他变得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一天,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依然游离在情妇之间。因此,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恶梦中醒来,心绪极度不安。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两人在一名医生的呼唤下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在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弗兰兹离婚后的自由单身生活也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与他的学生相恋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

弗兰兹,他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很有名望,应有尽有。但是他却觉得生活太轻,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的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

在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人们的选择无限的重复着前人,人类历史只剩下媚俗。书中的主人翁托马斯一直在固执的拒绝着媚俗。他不可遏制的爱上了特蕾莎但又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跟他人一样甘于平淡的生活。他怀着一种矛盾的心里用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的和别人女人偷情,迫使索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放弃了家庭的责任。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不负责任的轻的时候,却又感到无比的空虚,他才意识到,承担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是何其的重要!然而,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可能会压垮脊柱,麻木人的神经。

我们总是平时把事情放在一边,推到最后一天,到了那天才意识到未做完成任务,一直在放纵自己,知道最后把自己逼到一种绝境,一个生命的极端才手忙脚乱的奋起一搏,顽强的生存下去。这不正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样只会让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生命很重:小时候顶

着学习的压力,每天有做不完的功课,那一摞摞作业本堆起来可比喜马拉雅山还高;长大后有工作的压力,房贷,车贷等等,压的喘不过气来,人累的跟狗一样,也没见口袋鼓起来;老了有病痛的折磨,可怕的是天天受煎熬却想死死不了。生命原来如此沉重,我们轻视了它的重量。

生命,到底是轻或重?每天我们的周遭总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会使你措手不及,面容枯槁;有时你庆幸它的到来,因为它会让你明白,生活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你早就死翘翘了。其实在这不经意的生活间,总有我们不可承受之轻。

生命很重,我们却活的很轻;生命很轻,我们却活的很重。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为何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开始读这本时候,想到的就是对书名的不解,为何承受不起这生命之轻呢?“轻”为何?是否人又能承受得了生命之重呢?生命为何有重量之分呢?抱着这些想法,我开始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旅程。当看到“她蜷缩在车厢的一角,那只沉重的行李箱放在头顶上方,卡列宁蹲在她的脚旁。她想起跟母亲住在一起时曾工作过的那家小酒店的厨师。那家伙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动不动就在她屁股上打一下,还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要和她睡觉。真奇怪,她想到的竟是他。对她来说,他代表着她所厌恶的一切。但是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找到他,然后对他说:“你说想和我睡觉,好!我来了。””这里的时候,出现的不解更加明显。是否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是我的知识理解水平不够呢?让我实在对“她”的想法不解。但是我没有停下了,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的解压,终于从男女主人公的纠结变形的爱情中走出,也开始思考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情感,如果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奴性的、一种生理上的、一种变形的又符合事实的情感吧!我会怀疑他们的情感,并非爱情,但是谁又能说清楚何为爱情呢?每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他人是不能评判这感情的。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说,从他们的感情中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和轻重之分在于主体——个人。从托马斯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不想直面自己的生命,不敢正确的对待自己

的感情,又奴性于这种感情。他的眼里,这些感情实在是太沉重了,让他承受不起。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昆德拉审慎的思考着一个问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的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重还是轻?”在生命的进程中,有存在的社会的因素,人性的因素,责任、欲望、理想这些情感的束缚或者情感的约束,对于生命的重量来说,就像加入了作料,加入了好的坏的东西,让生命有了自己的成分。但是生命本不应该有何掺杂外物的东西呀!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改变与接收在交织进行的,不断改变,直至死亡时候,又回到原本的自己了。读本书,不仅仅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中纠结,还在男主人公对于自己国家的热情上考虑了一些问题。不管米兰昆德拉想说明什么,我从中都感到自己的收获。所以感谢米兰昆德拉,感谢这样一个机会来使自己的情感丰富,使自己思考得以充实!09级 软件学院 通信软件09388384 张红艳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五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

郭韵仪

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

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不过电影实在拍的好,主角的特点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男主角实在太帅了,托马斯的坏与爱,特里莎的纯与真,萨宾娜的野与性。

据我的理解,这文主要讲的是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里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里莎的离开与背叛。

作者的文笔很好(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文字中总透露很多灵动的思想,永劫回归、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辉煌吗?、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这些跳动着的思想试探着我,问我,你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孰重孰轻?你分得清爱与欲吗?他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一片求知与激动的混战中,我潜入了书中寻找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作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在作者身处的这样一个特殊的二战背景下,他描绘了一个戏剧化的爱情故事。

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主角托马斯的行为心理。我倒是比较想说说剧中的女主角,特丽莎的思想曲线及内心挣扎。

特里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

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爱情是盲目而轻信的。我们只被那些自己自以为是的风度和外貌吸引,或为某些时刻的感动中自己营造出的诗意的幻想而倾倒不已。 我们何以令自己如此自信:爱是美的?生命是美好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听罗大佑的那首歌中唱到“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时候,我就不由的问我自己:“永远是什么?” 这是不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告诉我们的呢?

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篇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_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小说中呈现了三个世界:爱情世界的隔膜,现实世界的媚俗以及生命世界的人性;小说涉及了诸多领域:政治、哲学、人性、性爱……;书中刻画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昆德拉提出的轻、重、灵、肉等一系列生存暗码与人物一一对应,并支撑起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

本文限于篇幅,将只涉及其中“轻与重”这一问题。

托马斯的轻与重

性和生活,对于托马斯来说都太轻了。他不能在一个女人身边过日子,只有单身,才能感到自己的真正存在。他与情人们保持一种“性友谊”,他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女人都不能住到他家来。

但特丽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的这一生活原则。特蕾莎对于托马斯来说,像是一个被人放在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他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让他对她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给他重的感觉,令他感到害怕。

特蕾莎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性对于托马斯来说太轻了,但对于特蕾莎来说太重了。

托马斯对特蕾莎怀有一种同情心,总是需要设法说服她,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但是特蕾莎无法承受这样的灵肉分离。和特丽莎之间爱情的隔膜让托马斯感到无比沉重,他和特蕾莎的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累人的,他总是感到自己有罪,总是要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特蕾莎来到托马斯家里时,拎着一个沉重的箱子,而特蕾莎本人就像这个箱子一样,成为了托马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担。

特丽莎是托马斯的生命之重,而情人则是托马斯的生命之轻。在托马斯众多的情人中,萨宾那是最忠诚的一位,也是最了解托马斯的人。因为她同托马斯一样,是“媚俗的对立面”,她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

特蕾莎和萨宾那代表着托马斯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托马斯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轻与重之间摇摆,在摇摆中生存,也在摇摆中结束。

生命的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乡下生活的那段时光,托马斯和特蕾莎找到了轻与重的平衡点,他们的生活终于平和、安定了下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达到了某种和谐。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托马斯的生活也在轻与重的摇摆间结束。

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完美结局,令人感到慰藉,因为看似终于有一种方式化解了一切矛盾,结束了所有的纠葛,即便是通过死亡的形式。而这样的结果,也给人留下了隽永的回味和对“轻与重”的永恒思考。

“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就应该让它既绚烂多彩,又富

有价值。“到底选择什么,是轻还是重?”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既不泯灭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又能以勇敢的姿态承受生命的重担,在轻与重的徘徊之中找寻平衡,书写各自绚烂的生命。就此,活得慷慨而从容,智慧而宽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能承受生命好看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568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