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失踪的阅读

失踪的阅读

2016-02-23 12:40: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失踪的阅读篇一《找回失踪了的阅读》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失踪的阅读》,供大家学习参考。

失踪的阅读篇一
《找回失踪了的阅读》

找回失踪了的阅读

邳州市宿羊山重点高中 曹庆渠

我国历来就有注重读书的好传统,这从许多古老民居的楹联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传家二字耕与读”都是把读书和耕田并列作为人生头等大事。古人为了读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废寝忘食”,而我们现在有了优裕的读书条件却不去利用,真是辜负了大好时光,阅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失踪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风气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现在欧美等国的中学生已渐渐走出了对电影、电视、网络的迷恋,走上了一条阅读回归的道路,他们不但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的著作,而且也对我国的《论语》《老子》《庄子》等颇感兴趣。而我们的中学生则恰恰相反,一味地追求所谓时尚,而把真正的时尚——读书抛却脑后了。要找回失踪了的阅读,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确立阅读的位置。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多走进作品,学生才能更多地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才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也就跳出了“井底”,沐浴于知识的阳光下。如此以来,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就增强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提高了,联想和想象能力也自然能够得以提升。相反,如果不积极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变得闭塞,反映就会迟钝,学习起来也就会感到枯燥呆板,毫无兴趣而言了。

中学生的阅读应该确立人文性的特质,数十年以来,语文界一直高举语文工具性这面大旗,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而人文性的特征基本上被抹杀了。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但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分数,不鼓励学生甚至于禁止学生的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重,由幼稚走向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光辉、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好作品,使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培养他们的正义感,使他们拥有爱心和温情。在他们的阅读中,可以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更好地树立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起坚实的人文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可见阅读位置的确立是多么重要,他们的阅读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它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能够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好的教育,养成的好的习惯,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坐下来随便翻翻的习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每天都能翻一翻、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活信息,这些都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养成他们关心人生、关心生活、关心大自然的良

好习惯。

中学生应多诵读些古典诗文,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调,读出情感。我国的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其中不乏精美的诗文,这些诗文或意境深远,或韵味十足,或语言隽永,读来如饮醇酿,如啜芳茗。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通过诵读此类经典佳作,就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理解的“洞天”,领略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魅力。

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习惯、积累方法、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乃至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而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古人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看书。的确,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具体可以指导学生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

三、选择阅读的方向。

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一部名著,就是一部“生活用书”,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速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余秋雨说:“名著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此外,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领地就不在话下了。选择几个制高点,一本一本慢慢地啃,神定气稳地反复嚼咀,把别人的观点和感受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知识和素养就渐渐成型了。

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和一个爱读书的人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他是受着眼前世界的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而那些有着较高阅读品位的人,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有着深邃思想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世界就无限扩大了,人的人生境界也就提升了。可见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们把有限的阅读时间浪费在了武侠、言情甚至凶杀等无聊的通俗读物上则是太不应该了。

四、品味阅读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智。”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的风气,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学生的人生之路将流淌出优美的旋律,我们的社会也必将变得更文明、纯净和高雅。杨绛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如果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也可以立即抽身退场,

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在读书以外的世界里难以寻得的自由!

贾平凹把读书与大智慧联系起来,认为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可以说是对读书境界的最精当的概括。

读书,多么富有魅力的一个词,琅琅的读书声是最美的人间天籁,一卷好书在手,世界尽在掌握之中,何其乐也!还是安徽黟县西递村“履福堂”中的一副楹联说得好: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失踪的阅读篇二
《《寻找失踪的女孩》读书笔记》

《寻找失踪的女孩》读书笔记

斯迈尔斯先生曾说过:如果生活只是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这个假期我读了《寻找失踪的女孩》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突然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艾可儿和那些尖子生为了能够通过,并考出好成绩进入最好的初中,除了在学校里拼命复习,还在爸爸妈妈的强迫下,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或许是为了提升竞争力,他们纷纷对各自参加补习班的事守口如瓶,结果各种隐瞒和猜忌弥漫在班里,艾可儿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开始撕书、吃书、吹牛,朱小末因此有些丧失信心,唯独郭果却依然很乐观开朗。 的确,当我们背负着巨大压力时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从容地去面对,抓住机会,努力奋斗。就像我们期末复习的时候,无数卷子围绕着我们,老师严厉管教着我们,家长督促着我们,此时只要努力向前方冲刺,成功就会向你敞开。

挫折,人生中难免会碰到。它是人生宏伟蓝图上一粒不起眼的小沙子,遇到它,勇敢地将它扫除;它是一注污水,随时会流入人生大海中;它是一片乌云遮住灯塔,让通往人生彼岸的船只迷路;它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让人磕磕绊绊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挫折,让人心惊,让人胆寒,让人不知所措。在胜利的曙光照亮的大地上,遇到挫折,一旦灰心丧气成功之举将不属于你,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只当为留一份可贵的经验,那么,胜利是举手可得的。

挫折,它让我成长。茅以升曾说过: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在成长的路途,以好的心态对它,你的经验值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你勇敢地拨开乌云,就可以重见光明;杜绝污水,大

海是清亮明澈的;踢开绊脚石,人生道路依然前途无量。挫折伴我成长,让我在经验中长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这是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要坦然地面对,就会看到灿烂无比的阳光、彩虹。

失踪的阅读篇三
《现代建筑史上失踪的关键词——阅读巴拉干作品所引起的思考》

失踪的阅读篇四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答:

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答:

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答:

参考答案:

1.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2.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3.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5.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失踪的阅读篇五
《失踪的正方形》

失踪的正方形

同学们一定看过刘谦表演的魔术,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表演一个数学小魔术。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进来。 在一张正方形纸板上,按图一画上7×7=49个小正方形,然后沿图示直线剪切成5个小块。当你按照图二将这5小块纸板重新拼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中间居然出现了一个洞!图一的正方形是由4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二中却只有48个小正方形。哪一个小正方形没有了?它到哪儿去了?

魔术揭秘:

原来5个小块图形中最大的两块2和3对换了一下位置以后,被那条对角线切开的每个小正方形都变得高比宽大了一点点。这就意味着这个大正方形已经不再是严格的正方形,它的高增加了,从而使得面积增加了,所增加的面积恰好等于这个方洞的面积。

失踪的阅读篇六
《员工失踪案例》

今日案例:

某工厂有一员工于2010年7月1日前下班后走失,家属和企业各方几经找寻,一直找不到其下落,随后在2010年7月3日报案失踪。2012年7月企业登报后除名。如今是2014年6月了,现该员工家属要求:员工失踪前一直都有交社保,快到4年期限了,如定性为失踪死亡,要求企业按死亡职工支付抚恤金。那么,请问,企业该支付这个抚恤金吗?应该如何支付呢?

案例解析:

根据《关于调整企业因病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抚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费用如下:

一、丧葬补助费:职工死亡发给丧葬补助费 2000元;

二、一次性困难补助金:在职职工死亡发给直系亲属八个月本人生前月缴费工资;

三、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死亡职工有供养直系亲属的,不分居住地,抚恤金均按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为1-3人的(含3人)据实发给,3人以上的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00%发给,但初次核定的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生前月缴费工资。今后随死者生前单位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

综上所述,企业是不用支付这笔抚恤金的,应从企业所在当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支付的条件是该员工失踪达到法定期限,并其亲属向当地法院申请宣告死亡,待法院最终裁决宣告死亡生效后才可以。企业应予以配合和支持。如有条件,也应适当给一些抚恤金作为人道关怀。

相关热词搜索:失踪的戒指阅读答案 失踪的学校阅读答案 失踪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失踪的阅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失踪的阅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595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