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赠黄鲁直徐积

赠黄鲁直徐积

2016-02-25 09:12:2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赠黄鲁直徐积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 ...

赠黄鲁直徐积第一篇
《【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意谓神把灵气送入了诗人的灵魂。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每当某人讲出来的东西好像显得不是从他自己本身那里来的,而是从一个他自身以外的某种力量或作用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说这个人被灵感了。”

②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然而,西方有的文艺理论家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贡布里希就说过:“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确实,中国古代文艺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颇多与灵感相似的论述。

③比如说“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如唐释皎然<<诗式〃取景>>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清代画家张瘐则从自身体会说到:“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者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叉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我国心理学界对灵感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主要是从思维这一人脑的功能角度展开的。灵感作为突变思维形式,意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的、富于创造性的、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又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也就是说.灵感这一高级思维活动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或显意识的)结果,而是与大脑中的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是大脑高度的综合性和协同性的结果。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也就是,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且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又在脑神经网络中发现了海马、尾状体的一些神经元,存在着“对比”机能,综合整理感觉信息的功能。当人脑两半球活动达到高潮,只要出现某种偶然的契机。便会使它们整体组合起来,从而协同奏出宏大的思维交响乐——审美灵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

④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所谓灵感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直觉的聚合结晶;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选自陈大柔《美的张力》,有删结)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灵感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中国古代虽然重视创作中灵感的捕捉,却缺少对这一现象的阐释。

B.中国古代的文艺典籍中,虽然没有出现过“灵感”这个概念,却有不少与灵感相似的论述。

C.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比西方任何一种文艺传统都要更早的重视灵感,更竭尽全力追求灵感。

D.本文认为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但西方学者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按先总后分的思路写。先总提“灵感”一词的意思和来源,再举出“兴会”一例对“灵感”的

各种属性和思维方式进行论述。

B.文章从灵感的本义谈起,接着谈灵感概念的产生之处,然后从中国古代的“兴会”谈起,讲到当代

中国对灵感的深刻认识。

C.本文的中心是论述中国古代对灵感的认识,因此开头先简述灵感一词的意思和来源,然后以“兴会”

为例着力论述中国古代对灵感的认识。

D. 本文中心在于探讨灵感的本质属性。文章先以本意引入灵感概念并指出其来源,然后以“兴会”

为例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总结对灵感的研究成果。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不可遏”“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意即灵感之来是不可预求也无法阻断的。

B.“谓之为足,则实未足一一一”,说明灵感总是不讲逻辑、带着缺憾之美突然而至。

C.“兴会”是人们专注于某_.对象时,忽然洞见了事物本质、生命真谛时心灵的感动。

D.灵感常表现出闪现性、创造性、顿悟性心理特征,可以出现在诗、画甚至科学领域。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匾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上)》)

4..

A.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 厌:满足。

B.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复:还原,再一次。

C.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权:应变,暂时变通。

D.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市:出卖,买卖。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或无功而先举 焚林而猎

B. 何以明之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C. 君其诈之而已矣 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D.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3)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

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8.从诗歌抒写的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异同。(4分)

9.试赏析这两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我有嘉宾, 。(曹操《短歌行》) ②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⑤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人与树

家正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瓶里的水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医生说:“无大碍,挂了水,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七十出了头,死也值了,还花这个冤枉钱!”他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话虽这么说,其实,并非如此。

老人原有个不算热闹也不算冷清的家。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儿媳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了工,老人开始觉着这小院子有点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孙子小时候成天跟着他,缠着他讲这讲那。后来,孙子上学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怨孙子。孙子小时候,背个大书包,老人每天目送他上学,那背上的书包似乎越来越大,大得他都看不见自己的孙子了。

老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总能够找到开导自己的理由。孙子不在,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自己光腚时就在树下玩耍了。那树干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春天里,满树挂着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着。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那几年灾荒,这棵老榆树救了村上不少人的命。

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他常常扶着树干,望着远处的山路,一呆便是大半天。人们问他“望儿子还是望孙子”,他总是回道“谁都不望,看树呢”。这话一半真一半假。说谁都不望,是假;说看树,那倒是真话。老人祖祖辈辈住的这片山地,土少石头多,满山长的尽是荒草和一些歪七扭八的灌木,极少像样的大树。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村上的老人,一个个都陆续地走了,比自己老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儿媳,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好像就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那天,从市里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平时沉默寡言,这次忍不住了,冲着挖树的人责问道:“这树碍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小伙子笑着回道:“老爷子,这树有福气啊,市长请它去城里住啦!”另一个中年人解释,原来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老人无言以对。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市长为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道理似乎明白了,可老人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了。

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市里,这次一看,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城里的高楼变多了,马路变宽了,路边的树木整齐挺拔。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老人边看边估摸着,这么大一片土地,如果种庄稼,一年该会收多少担粮食哦!老人顾不得细想,他的心思在老榆树。

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没多远,老人在众木林立之中,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了。老人不觉地加快步伐赶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远望是它,近看又几乎认不出来了。主要是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最让他诧异的是,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在给树挂水。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折回途中,又碰上那个园工。老人犹豫一下,忍不住问他:“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那园工向他解释:“树和人一样,肯定是有麻烦了,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道:“这么老的树,搬动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老人没声响,脚步明显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村支书听说后,赶到家里,摸一下老人额头,大喊一声:“送医院!”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并未深想,只是笑笑:“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那么,树呢?”“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选自2011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1. 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作者选择这种叙述顺序的作用。(6分)

12.文中画线语句写的是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

上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6分)

13.试分析文中“老人”这一形象的个性特点。(6分)

14.作品结尾一段写“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请问医生为什么会“一头雾水”?试分析这个结

尾的深刻含义。(6分)

赠黄鲁直徐积第二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

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①

赠黄鲁直徐积第三篇
《黑龙江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

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还,对便殿①,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② 。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③,官自货鬻。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

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

改)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 )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①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

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赠黄鲁直徐积第四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

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

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

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

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

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

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

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

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

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

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

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

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

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

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

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

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

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

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

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

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

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

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

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

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

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

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

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

“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

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

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

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

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

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①

赠黄鲁直徐积第五篇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

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

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

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

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

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

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

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

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

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

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

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

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

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

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

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

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

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

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

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

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

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

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

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

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

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

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

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

“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

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

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

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

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

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

①还,对便殿,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

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 。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

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

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臵

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

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官自货鬻。上乃命综臵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

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

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六年,迁起居舍人,再

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 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至.

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

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

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臵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③②

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

盐。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

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

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

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

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①

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5日,14版,有

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⑵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赠黄鲁直徐积第六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

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

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

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

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

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

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

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

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

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

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

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

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

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

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

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

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

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

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

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

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

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

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

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

“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

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

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

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

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

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

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①

赠黄鲁直徐积第七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①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三、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5日,14版,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⑵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⑶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⑷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 选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赠黄鲁直徐积相关热词搜索:赠黄鲁直 送人游岭南赠黄鲁直 赠黄鲁直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赠黄鲁直徐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赠黄鲁直徐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630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