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冬天有蜈蚣吗

冬天有蜈蚣吗

2016-02-26 09:56: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冬天有蜈蚣吗(一)《冬季蜈蚣养殖技术》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冬天有蜈蚣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冬天有蜈蚣吗(一)
《冬季蜈蚣养殖技术》

由于蜈蚣是变温动物,每年必须有半年的冬眠时期这使得蜈蚣的生产周期大大延长。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蜈蚣的养殖效益,也为了尽快将该项养殖业推向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水平,不少地区开展了蜈蚣冬养试验,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实验证明:在全人工控温、控湿等条件下养殖蜈蚣可以使蜈蚣从孵出到成品的时间由原来的4年缩短为5个月,缩短了近3倍的时间。总结现有资料,我们认为,冬季温室养殖蜈蚣必须把好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冬季蜈蚣养殖技术1.湿度控制

这是冬季加温养殖的主要技术关键,由于饲养舍内外气温温差大,地温与室内温差也大,因此空气对流严重,容易使水份蒸发,尤其饲养土可以保持湿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应调节在70%左右。保持湿度的主要设施为:喷雾器、草帘或麻袋吊于养殖池的上方,并经常性保持湿润。对饲养土的供湿则靠向土表面喷水,水向下渗透,让蜈蚣自由选择适宜区域栖息。另外,由于冬养蜈蚣多采用立体多层次养殖池或养殖槽进行养殖,对上层的养殖池或槽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冬季蜈蚣养殖技术2.温度控制

供暖是冬养蜈蚣的必要条件。冬天温室养殖蜈蚣

供热设施主要有:

(1)煤炉加导烟管,最好准备两套,以免换煤时造成温度陡降。

(2)烧炕加地龙或火龙。这种方式水泵燃料较多,但对北方冬季有烧炕习惯的地区来说这则可以与烧炕习惯结合起来进行。在设计冬养舍时可以考虑这一点。

(3)暖气片。对有暖气供应或有工业余热的养殖者来说,这是一个较便得的条件,因为这种方式较安全、卫生,而且方便。

冬天有蜈蚣吗(二)
《养殖蜈蚣》

蜈蚣人工养殖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淫luan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绿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淫luan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

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二、蜈蚣的繁殖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一般每条母体产卵20~60粒,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卵粒相互粘连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蜈蚣母体抱卵监护期长达43天左右,在此期间若受到惊扰,或其它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暴躁,会将正在孵化的卵块全部吞吃掉,导致孵化失败。故应绝对保持孵化池环境的安静。特别要注意的是,蜈蚣产卵前几天要停止给食,尤其在孵化过程中的40~50天内更应严格禁止喂饵,否则蜈蚣吃食时会因食物沾染在卵块或胚胎上而将卵块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团的孵化过程较缓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间始裂开,此阶段为第一次蜕皮;20天后第二次蜕皮成月牙状,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幼体进入第三次蜕皮,能在母体怀抱内上下爬动;再过5~7天,幼体表皮几丁质逐渐加厚,体色变黄褐,在母体的保护下生活,经过一个月后就能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行觅食。

三、注意事项

养殖蜈蚣应注意蜈蚣本身所可能遭受到的病毒侵害,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应防止受到蜈蚣的螫伤中毒。

1.防止蜈蚣遭受病害:由于家禽、老鼠、石龙子等会噬食蜈蚣,特别是蚂蚁是蜈蚣的主要天敌,因此要经常观察蜈蚣场内外有无害虫等出现,防止这些天敌进池侵袭蜈蚣。防止蚂蚁进池,可用灭蟑蚁粉笔在池的周围多画上几圈,或取樟脑丸、植物油各一份和锯未五份混在一起拌匀,然后经常将这种药粉在饲养池的外墙撒一

圈药线。特别是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期的蜈蚣抵抗力很弱,易被蚂蚁咬死,一旦有蚂蚁进池,应速将蜈蚣转移,用沸水烫死蚂蚁。

受绿僵菌感染的蜈蚣、部分关节的皮膜上会出现黑色小点,以后稍浸润扩大,导致蜈蚣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最后消瘦死亡。因此,发现患有此病的蜈蚣应迅速挑出另养,将病缸土壤(室内缸养)全部倒掉,曝晒消毒,换上新土再放健康的蜈蚣,并用少量氯霉素片研碎拌饵喂养患病的蜈蚣,以及改善通风的条件;或者,对室外池养的蜈蚣采取转移换池,喂药除病措施,并对原池土进行消毒,撒石灰粉杀菌的清理。铁丝虫为蜈蚣体内的寄生虫,大多因喂大青蝗虫所致,故应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和搭配。同时,所用的饲料切勿沾染农药,以免蜈蚣被毒害或致病及妨碍蜈蚣的繁殖。由于蜈蚣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恶癖,主要发生在缺水、缺食或雌蜈蚣在孵化期受惊扰的情况下,故除应注意饲养管理措施外,还应按个体的大小分池饲养,并对发现有蜕皮的个体马上隔开。

2.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再用如下几种方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四、蜈蚣的捕捉与加工

捕捉加工蜈蚣以春、冬两季为好,捕捉前先将竹片锯成长15~20厘米,宽1.5厘米的薄竹签,两头用刀切削成箭形备用。用开水将捕回的蜈蚣烫死,然后将尾部剪开,挤出粪便,再把竹签的两端分别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下腭和尾端

第二节腹面,借助竹片的弹性使其撑开绷直,然后放阳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烤瓦片或其它金属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焙干即成商品蜈蚣。加工时应防止折头断尾,但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仍可收集出售。凡准备出口的蜈蚣,应选个体大的先晒至九成干,再将竹签去掉,以一百条一包用厚纸包裹,再每十包为一箱,箱内衬油纸,箱皮以猪血涂封。不出口的则不要去掉竹签,以50条为一包,然后用木箱包装。贮藏期间,应放在干燥处,并在箱内加些樟脑丸或花椒,以防虫蛀。

此外,饲养蜈蚣与饲养苍蝇结合起来混养。效益会更大。加工蜈蚣如使用红外线处理既可较大规模生产,又能提高商品蜈蚣的质量。如需知道蜈蚣雌雄的分辨方法,只要把正在交配的蜈蚣成双择出专养,然后视产卵的蜈蚣即为雌体,不产卵的蜈蚣即为雄体。

冬天有蜈蚣吗(三)
《蜈蚣人工饲养》

蜈蚣人工饲养

蜈蚣俗称“天龙”,又名“百足虫”,属节肢动物,唇足(多足)纲,蜈蚣目大蜈蚣科,种约30~40种。最常见的为少棘金头蜈蚣,还有平耳孔蜈蚣等。其躯体偏平而长,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每节有一对附肢,体长约9~18厘米,宽5~11毫米,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红色或金黄色,身体黑绿色,头板杏仁形,窄端向前方突出。头板和第一背板金黄色,具有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触角后有复眼(单眼四对和发达的爪及毒腺,最末一对附肢向后延伸呈尾状。

蜈蚣的第一对附肢变成毒颚,称为颚足,长有利爪和毒腺,既可用来捕食小动物又能螯人。人被螯咬后,毒泉里的毒液就迅速进入人体伤口,使被咬处红肿和剧痛。它最后一对足向后伸展,好像两条尾巴,其它的21对附肢用来爬行,所以叫步足。蜈蚣是常见的药用动物之一。主治中风、破伤风、脐风。痔漏、蛇伤等许多疾病。

一、生活习性:蜈蚣喜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石城间、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中,以及腐烂的植物碎屑里。白天隐蔽在阴暗处,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蜈蚣的食量较大,每次吃进食物可达体重的315,约1.2克。饥饿时瓦相残杀,并食其幼仔。雌蜈蚣具有怀抱卵群孵化的保护幼蜈蚣的特性。蜈蚣有冬眠的习性,一般在每年立冬前后,天气转冷时开始冬眠,蛰居于向阴避风少土多石,距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至翌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出洞觅食活动。蜈蚣在我国分布较广,以北方陕西、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较多。

以往人们都习惯于天然捕捉,由于长期的滥捕乱捉,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开发人工饲养蜈蚣是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家致富的门路。

二、药用价值: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具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杀虫、消肿、解疱毒以及抗肿瘤、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可治疗中风、偏头痛、惊痛、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结、瘤块、疮疡、肿毒、风癣、蛇伤、痔漏等多种疾病,用途甚广。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成份,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另外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还可分离出S—羟基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成份,具有抗肿瘤、止痉、抗真菌等作用。

三、繁殖: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野生蜈蚣生长4年才会产卵繁殖。每年的5~7月份

是蜈蚣的产卵盛期,夜间产卵,每次产卵约20~50个,约25天后,受精卵就会完胚胎发育。和出卵膜的白色幼蜈蚣仍需母体保护20天左右,才散团自行活动觅食。蜈蚣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需经过11次蜕皮,每蜕一次皮身体增长1厘米,蜈蚣生长速度缓慢,饲养3年体长11厘米左右,一般寿命约为5年。蜈蚣一般在初夏时产卵,并有护卵的习性。雌蜈蚣产卵时,身体倦成“S”形,卵精由身体末端生殖孔排出,并在第八、九体节的背板上粘结成一团,然后巧妙的翻转身来将卵团抱住,不吃不喝,直到孵出为止,一般孵化期约40天。较大的蜈蚣有巴西巨蜈蚣,体长约27厘米。我国南方的多棘蜈蚣体长约24厘米。本文章转自[科技苑农业网] 原文链接:

四、人工养殖:

1.筑巢:以直径0.4厘米粗的铁丝为骨架,用水泥浇制或者用砖头砌成1米见方的

池子,池的顶部安装活动玻璃小门,池两端开通风口,开口处要安装窗纱布,池壁衔接处要密封。池底放20厘米厚的泥块,泥块上面用砖头、碎瓦等有规则地雌叠,留有缝隙,以便活动。

2.种苗:一般可到饲养场购买,也可在清明、立夏到野外捕捉。捕捉方法可根据蜈

蚣夜间活动的特点,用手电筒或其它照明工具进行捕捉,翻动乱石堆或杂草堆等发现蜈蚣后迅速捕获。冬天可寻找蜈蚣越冬的地方进行挖掘和搜寻。也可在上中或杂草、砖石堆中埋入鸡毛、鸡骨头等引诱蜈蚣在这些地方繁殖,第二年开春即可捕捉到相当数量的蜈蚣。

3.饲养:蜈蚣为食肉性动物,以投喂蛙肉、地鳖虫、菜青虫、湖蝶、飞蛾、蚯蚓等

为主,也可辅喂些嫩草料。蜈蚣在10℃以上的温度时开始活动觅食,适宜温度为25℃~32℃,低于10℃进入冬眠。长期干燥会使它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一般晚上8~9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3点为蜈蚣的索食时间,应在傍晚时投喂鲜食,不能投喂腐臭的食物,投料要及时、足量。夏天要在池内放些稻草、鸡毛等一些杂物并使池内经常保持清洁,及时清除残渣。严禁在池子周围放置农药,以防蜈蚣中毒死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蜈蚣常常吃掉初生的小蜈蚣,所以当幼蜈蚣能自行活动觅食时,一定要及时把母蜈蚣放入另一池子单养。当小蜈蚣体长达到8厘米时,食量增加,要饲喂足量的食物。以饲喂体软多汁的小虫为宜,小蜈蚣的攀缘能力很强,要注意防止逃逸,还应及时做好分池饲养工作。

五、加工:将成熟的蜈蚣(体长约11~12厘米)捉出来,用两端削尖的竹片,刺入

头尾两端,将其撑起绷直,晒干或烘干。临用时除去竹片及其头足,剪成3~5厘米长的小段,也可用沸水将活蜈蚣烫死、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后,即可出售入药。药品是干燥全虫,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背部黑绿色,腹部淡黄或棕黄色,瘪而皱缩,全虫呈扁平、长条形、质脆,断面有裂隙。稍有腥气并带特殊刺鼻的臭味,长9~17厘米,宽0.5~1厘米,背部有两条突起的棱线。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药用时可将其拭净,除去头足剪断,洒浸后微火焙干即可。

蜈蚣的饲养管理技术

1、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

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

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

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娱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

3、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

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4、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

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兴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俟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娱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

5、个体生长规律。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

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

蜈蚣的繁殖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一般每条母体产卵20~60粒,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卵粒相互粘连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蜈蚣母体抱卵监护期长达43天左右,在此期间若受到惊扰,或其它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暴躁,会将正在孵化的卵块全部吞吃掉,导致孵化失败。故应绝对保持孵化池环境的安静。特别要注意的是,蜈蚣产卵前几天要停止给食,尤其在孵化过程中的40~50天内更应严格禁止喂饵,否则蜈蚣吃食时会因食物沾染在卵块或胚胎上而将卵块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团的孵化过程较缓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间始裂开,此阶段为第一次蜕皮;20天后第二次蜕皮成月牙状,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幼体进入第三次蜕皮,能在母体怀抱内上下爬动;再过5~7天,幼体表皮几丁质逐渐加厚,体色变黄

褐,在母体的保护下生活,经过一个月后就能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行觅食。

蜈蚣的药用价值和人工饲养方法

蜈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的功能。以干燥全虫入药,主治小儿痫风、抽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疟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痔漏、烫伤、蛇伤等症。过去主要靠捕捉野生蜈蚣为主,现已开始进行人工饲养。

一、种类的选择

蜈蚣的种类很多,分为汉蜈蚣、苏蜈蚣、多棘蜈蚣、韩氏蜈蚣、模棘蜈蚣、小棘蜈蚣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小棘蜈蚣适合广东养殖,产量也高,占全国药用蜈蚣商品的99%以上,是进行人工饲养的好种类。

二、生活习性

蜈蚣昼伏夜出,视觉迟钝,听觉灵敏。多栖息于阴湿、陈旧地面,活动于腐木、石块、瓦砾之间。据有关部门普查和饲养试验,小棘蜈蚣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多生长在丘陵地区,一般海拔不超过500米以上。蜈蚣每年约10~11月入土冬眠,蛰伏于离地面10~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来年“惊蛰”后恢复活动,约在20℃以上出动觅食。

三、野地养殖

可在有蜈蚣活动的山野地上挖一长沟,内放牛粪、鸡毛、垃圾、碎砖,上覆松土,以繁殖蟋蟀等昆虫。周围宜留青草,供蜈蚣食用。当蜈蚣闻到鸡毛腥味,即到沟里产卵繁殖。隔3个星期左右可将沟内翻开捕捉一次。捕捉后再补充一些新鲜的鸡毛、牛粪、垃圾等,覆盖细土,以便继续繁殖捕捉。也可秋后在林间埋些鸡毛、垃圾等物,引诱蜈讼前来繁殖。

四、池内饲养

挖一个体积1~2立方米的圆形或方形的池,四周用水泥粉刷,池顶中央开一小门,作为饲喂口,小门两侧安装玻璃,便于观察,两端开设通风口,以纱窗覆盖防逃,池底放一块厚33厘米并留有缝隙的坭块,便于冬眠。坭块上面用砖、瓦有规则地堆叠,瓦片之间的空隙要大,以适应蜈蚣产卵和孵化。蜈蚣入土冬眠期间,池内温度要保持在5℃以上,才不致于被冻死。

投喂食物以昆虫、嫩草、软体动物为主,可投放蛤蟆、地鳖虫、蝼蛄、青虫、蜻蜓、蜗蝶等。蜈蚣捕食能力差,以喂死食为宜。每天可在下午5点投喂鲜食。幼虫以吸吃肉类、昆虫浆汁为食。饲养地旁严禁堆放农药。投喂饲料要新鲜,残食要及时清除。

五、捕捉及加工

捕捉蜈蚣一般在每年3~4月间,尤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较好。加工时需将尾剪开,挤出肠粪和虫卵。捕捉时应持竹筷将蜈蚣夹起,放入准备好的竹篓里,如捕捉时被蜈蚣咬伤,也不需恐惧,在无解毒药的情况下,用手挤压咬伤处,使毒液不致大量扩散到皮

下组织。如能找到蜗牛或蛞蝓时,将其粘液涂在咬伤处,也可用桑汁、食盐涂之或用大蒜敷上。 (责任编辑:admin)

捉到蜈蚣后,先用沸水烫死,然后取长宽与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刺入其下腭,另一端扎入尾部上端,借竹片弹力,使其伸直,以5~10条为一排,用薄竹片夹好。再以阳光、灶台或炭盆等热源烘干,然后按个体大小分级交售

蜈蚣的春季饲养管理

立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冬眠的蜈蚣慢慢苏醒,气温上升到15℃时,有少量蜈蚣出蛰活动,此时可喷洒一些带有营养物的温水(加奶粉、葡萄糖),让其饮用。气温20℃以上,大部分蜈蚣出洞寻食,但活动和消化力均不旺盛,故而应少喂一些含水分多的小昆虫和其他食物,以免因气温低、活动少、消化弱而引起腹胀甚至死亡,同时还要注意保温,以防寒潮的突然袭击。随着温度逐步升高,可适量增供易消化的多汁饲料(如红萝卜、青菜)和精饲料(如肉类)。清明至小满期间,气温从20℃增至25℃左右时,绝大部分蜈蚣都出洞觅食,这时,它们活动力旺盛,进食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应继续增加饲料的供应量,以免因饲料短缺而生长缓慢,产卵推迟或孵化成活率低。

少棘蜈蚣饲养

一、蜈蚣概述

蜈蚣又名天龙、百足虫,是一种常用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味辛、温、有毒,具有熄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抗癌抗肿瘤等功效,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癖、疮病、毒蛇咬伤等症,是“消癌灵”等20多种中成药的主原料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过度的人为捕捉,野生蜈蚣资源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随着蜈蚣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需求量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而急剧增长,且出口量逐年增加,致使蜈蚣货源极为短缺,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国内药材市场上蜈蚣价收购每条达0.80―1.50元。蜈蚣的人工养殖国内开发较迟,但已被国家医药局列入重点开发项目,大力发展,前途广阔。

蜈蚣,全国均有分布,适应全国养殖,但蜈蚣养殖,必须引进最有价值的红头红脚的少棘蜈蚣,它是蜈蚣中的极品,其药理作用远胜于其它种类的蜈蚣。

二、效益分析

蜈蚣繁殖快,抗病力强,饲养简单,无论城镇、农村、室内院里,凡有空房、空地或利用洗衣浴盆、塑料桶、水缸等都能养殖。每平方米饲养池可养600条,一间房立体可养1万条;瓜皮、菜叶、面条、米饭、动物下杂或各种昆虫均可做饲料,每千条蜈蚣每天只需投喂2两料;利用业余时间1人可养上万条。每条母种,年产两胎,每胎50只左右,8个月成品,当年即可获利30元以上,饲养500条轻松能赚上万元。

三、蜈蚣养殖

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蜈蚣白天一般栖息在树落附近的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井沿、柴堆以及瓦缝隙间,或阴暗的角落里。特别喜欢在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于腐末、石块、瓦砾之间。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冬天有蜈蚣吗(四)
《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资料

蜈蚣简介 作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蜈蚣入药历史悠久,早在2千年以前就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利用,《本草纲目》等许多医学专著中均有详细记载。蜈蚣的药用价值很高,用蜈蚣配成的中药处方多达100种。蜈蚣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是我国显著的疗效,如蜈蚣可治疗脉管炎、血泪栓闭塞、三叉神经痛、抗癌解毒散结、祛风镇惊、口眼歪斜、破伤风等。这些应用使蜈蚣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药用外,蜈蚣还可以制成滋补食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蜈蚣作为治疗、保健佳品,倍受人们关注。蜈蚣酒、蜈蚣汾保健品相继问世。此外,随着医学的发展;蜈蚣毒的作用被广泛认识,蜈蚣毒比黄金还贵,每千克约15万美元。1万只蜈蚣每年可提毒500克左右,因此,蜈蚣毒的药用价值远远高于蜈蚣本身。

蜈蚣的市场需求 多年来,蜈蚣的市场供给多依赖野生捕捉,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

蜈蚣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全国产量仅能满足需要的30%左右,市场价格急聚攀升。人工饲养蜈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国各地将出现养蜈蚣致富的热潮。养蜈蚣的经济效益显著,在为社会提供名贵中药材造福人类的同时,养蜈蚣者还可获取很高的经济效益。蜈蚣作为名贵药材,需求量是很大的。据统计,蜈蚣供应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20%~30%。因此,人工养蜈蚣便成为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家庭副业。

从国内市场上看,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材市场日趋繁荣,而

且由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重新信赖,以用中成药研制的巨大发展,名贵中药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市场价格不断上扬。20世纪80年代初,蜈蚣市场收购价仅为每条4

角左右,而现在,已经上涨至2元,仍然供货奇缺。蜈蚣毒的市场供应更是远远不足。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中医文化也迅速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每年从我国进口蜈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蜈蚣毒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十分走俏,每盎司的售价可达数千美元。

蜈蚣的养殖技术

1.野地养殖法

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 - 1 -

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

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 - 2 -

切段分散放置。

蜈蚣的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沸水烫死,再把尾端剪去,挤出粪尿,后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

- 3 -

冬天有蜈蚣吗(五)
《《蜈蚣养殖技术》(最新)》

蜈蚣人工养殖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淫luan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绿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淫luan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

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二、蜈蚣的繁殖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一般每条母体产卵20~60粒,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卵粒相互粘连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蜈蚣母体抱卵监护期长达43天左右,在此期间若受到惊扰,或其它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暴躁,会将正在孵化的卵块全部吞吃掉,导致孵化失败。故应绝对保持孵化池环境的安静。特别要注意的是,蜈蚣产卵前几天要停止给食,尤其在孵化过程中的40~50天内更应严格禁止喂饵,否则蜈蚣吃食时会因食物沾染在卵块或胚胎上而将卵块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团的孵化过程较缓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间始裂开,此阶段为第一次蜕皮;20天后第二次蜕皮成月牙状,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幼体进入第三次蜕皮,能在母体怀抱内上下爬动;再过5~7天,幼体表皮几丁质逐渐加厚,体色变黄褐,在母体的保护下生活,经过一个月后就能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行觅食。

三、注意事项

养殖蜈蚣应注意蜈蚣本身所可能遭受到的病毒侵害,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应防止受到蜈蚣的螫伤中毒。

1.防止蜈蚣遭受病害:由于家禽、老鼠、石龙子等会噬食蜈蚣,特别是蚂蚁是蜈蚣的主要天敌,因此要经常观察蜈蚣场内外有无害虫等出现,防止这些天敌进池侵袭蜈蚣。防止蚂蚁进池,可用灭蟑蚁粉笔在池的周围多画上几圈,或取樟脑丸、植物油各一份和锯未五份混在一起拌匀,然后经常将这种药粉在饲养池的外墙撒一

圈药线。特别是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期的蜈蚣抵抗力很弱,易被蚂蚁咬死,一旦有蚂蚁进池,应速将蜈蚣转移,用沸水烫死蚂蚁。

受绿僵菌感染的蜈蚣、部分关节的皮膜上会出现黑色小点,以后稍浸润扩大,导致蜈蚣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最后消瘦死亡。因此,发现患有此病的蜈蚣应迅速挑出另养,将病缸土壤(室内缸养)全部倒掉,曝晒消毒,换上新土再放健康的蜈蚣,并用少量氯霉素片研碎拌饵喂养患病的蜈蚣,以及改善通风的条件;或者,对室外池养的蜈蚣采取转移换池,喂药除病措施,并对原池土进行消毒,撒石灰粉杀菌的清理。铁丝虫为蜈蚣体内的寄生虫,大多因喂大青蝗虫所致,故应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和搭配。同时,所用的饲料切勿沾染农药,以免蜈蚣被毒害或致病及妨碍蜈蚣的繁殖。由于蜈蚣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恶癖,主要发生在缺水、缺食或雌蜈蚣在孵化期受惊扰的情况下,故除应注意饲养管理措施外,还应按个体的大小分池饲养,并对发现有蜕皮的个体马上隔开。

2.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再用如下几种方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四、蜈蚣的捕捉与加工

捕捉加工蜈蚣以春、冬两季为好,捕捉前先将竹片锯成长15~20厘米,宽1.5厘米的薄竹签,两头用刀切削成箭形备用。用开水将捕回的蜈蚣烫死,然后将尾部剪开,挤出粪便,再把竹签的两端分别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下腭和尾端

第二节腹面,借助竹片的弹性使其撑开绷直,然后放阳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烤瓦片或其它金属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焙干即成商品蜈蚣。加工时应防止折头断尾,但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仍可收集出售。凡准备出口的蜈蚣,应选个体大的先晒至九成干,再将竹签去掉,以一百条一包用厚纸包裹,再每十包为一箱,箱内衬油纸,箱皮以猪血涂封。不出口的则不要去掉竹签,以50条为一包,然后用木箱包装。贮藏期间,应放在干燥处,并在箱内加些樟脑丸或花椒,以防虫蛀。

此外,饲养蜈蚣与饲养苍蝇结合起来混养。效益会更大。加工蜈蚣如使用红外线处理既可较大规模生产,又能提高商品蜈蚣的质量。如需知道蜈蚣雌雄的分辨方法,只要把正在交配的蜈蚣成双择出专养,然后视产卵的蜈蚣即为雌体,不产卵的蜈蚣即为雄体。

蜈蚣养殖技术光盘和书籍:

《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蔬菜大棚养蜈蚣 中国红头巨蜈蚣人工养殖技术》蜈蚣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蔬菜大棚养殖蜈蚣方法及条件。并介绍了从蜈蚣的选种、投放、产卵和孵化,以及成品蜈蚣的饲养与管理。中国红头巨蜈蚣的选种、育种、交配、繁殖和孵化中的注意事项,冬眠期间的管理、饲喂即从幼蜈蚣到成品蜈蚣各生理阶段的管理和疫病防治,成品蜈蚣的加工技术等。

《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黄粉虫的养殖技术》黄粉虫原为粮食、药材仓库及各种农副产品仓库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营养成分高居各类活体动物蛋白之首,故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国内外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殖珍禽,水产的肉食饲料。近年来,逐步为开发为宠物饲料,以及应用于人类的高级营养素。本片向您介绍黄粉虫的养殖技术:黄粉虫特性、黄粉虫的养殖条件、黄粉虫的饲养管理、黄粉虫的疾病防治。

《蜈蚣养殖技术》是在总结了以前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养殖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药用蜈蚣养殖者的技术操作需要而编写的

前言

一、蜈蚣概说

(一)蜈蚣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1.整形亚纲

2.改形亚纲

(二)蜈蚣的适宜温、湿度环境

1.蜈蚣的适宜温度环境

2.蜈蚣的适宜湿度环境

(三)蜈蚣的食性

二、蜈蚣的药用价值与药用历史简况

(一)蜈蚣的主要药用价值

1.蜈蚣的药性与药效

2.蜈蚣药用的部分选方

(二)蜈蚣药用的历史简况

1.蜈蚣名称的由来

2.蜈蚣入药的传说

3.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

4.有关药用蜈蚣采集与经营管理的记述

5.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的状况

三、蜈蚣的外部形态

(一)头部

1.大颚

2.第一小颚

3.第二小颚

4.幕骨内突

(二)躯干部

1.颚肢节

2.有足体节

3.胸板

4.侧板

5.步足

(三)肛生殖节

1.前生殖节

2.生殖节

3.肛门

四、蜈蚣内部组织结构

(一)肌肉系统

(二)消化系统

1.口腔

2.前肠

3.中肠

4.后肠

5.消化腺

6.马尔皮基氏管

(三)呼吸系统

1.气门

2.气管

(四)循环系统

1.心脏管

2.腹主动脉

3.环状血管

4.侧脉

5.血液与循环

(五)神经系统

冬天有蜈蚣吗(六)
《人工养殖蜈蚣的方法》

人工养殖蜈蚣的方法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淫luan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

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

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

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

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冬天有蜈蚣吗(七)
《最新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

一、 蜈蚣概况

(1)蜈蚣俗称“金头蜈蚣”,百脚、钱串子, 因为它的足很多,所以又有“百足虫”的美称。自古就被列为“五毒之一”。在动物界中分类上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唇足纲、整形目、蜈蚣科,蜈蚣作为传统药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常见的药用动物之一。

(2)蜈蚣种类:少棘蜈蚣、多棘蜈蚣、模棘蜈蚣、哈氏蜈蚣、马氏蜈蚣

(3)蜈蚣在全世界共有65种和13个亚种分布在全球热带区,尤其东南亚地区种类最多。从我国自然地区划分看,在华南区、华中区,华中区北部,跨越北纬30度的我国地区。蜈蚣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地区,另外在四川、广西、广州、江西等地也产少量。影响蜈蚣种类、地区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植被、土层等。

二、蜈蚣的外部形态

药用蜈蚣的体形呈带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的体形。整体是由大小相差不多、形状也相同的21个足体节组成,每个体节的两侧只有1对步足。身体表面覆盖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丁质层,形成所谓的外骨骼。

(一) 头部

1、 大颚 :是口器的主要肢体,也是口器的第一对肢体。功能是用它的齿板切割

和磨碎食物。大颚相当复杂可分柄部和干部。

2、 第一小颚 :第一小颚是口器的第二对肢体,全肢短而扁;左右端肢由腹面覆

盖着大颚。第一小颚可分成基节与端节两部分。

3、 第二小颚 ;第二小颚是口器的第三对肢节左右肢节愈合,呈桥状,无缝合线。

第二小颚的端肢有3节,它和一末爪组成。

4、 幕骨内突 :幕骨内突,又称支板。它埋藏在颚板内的深处,与大颚的发育台

和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体外的几丁质层是外骨骼,而幕骨内突也可以说是一块内骨骼。

(二)躯干部

1、 颚肢节 :颚肢节是躯干部的第一体节。颚肢节分三节,第一节非常粗状,它

是由转节、前股节和股节愈合而成的,第二节短而宽,呈条状,相当于胫节第三节较短些,相当于跗节。最末节为弯钩状的跗爪。毒颚(颚肢)的毒腺呈囊状,埋藏在巨大的第一节内,并由导管通向末爪的近末端的开口处。

2、 有足体节 :蜈蚣除颚肢和身末端的肛生殖节外,每个体节都有具1对步足,因

此这样的体节称为有足体节,有1个背板,1个胸板和左右侧板,有21节或23节(最多31-177节)。

3、 胸板: 又称腹板。颚肢体节的胸板与颚肢的基节愈合成强大的基胸板。第一

有足体节的胸板略呈圆形,颇小,胸板呈三角形。

4、 侧板 :侧板是位于硬化的背板和胸板之间的皮膜。在皮膜的表面上具有复杂

的几丁质小板以及气孔等。并从左右侧板上伸出来1对步足。 (1)步足转节:它是基节与前股节之间的一节 (2)真基节:真基节与转接相似,也呈环状。 (3)前侧板:有1对,但不明显,一片在靠近前背板,另一片在靠近前胸板。(4)气门板与其外围的小板:在气门上有气门的开口,但是,有气门的侧板在蜈蚣目里只限于第3、5、8、10、12、14、16、18、20、22诸有足体节上有。以气门板为中心,可以找到气门前板、气门后板和气门下板

5、 步足 :节肢动物的步足是有力的运动器官。(1)转节:很短,呈环形。它的

为侧较宽而内侧较窄,内壁没有肌肉的固着点。(2)前股节:粗大,与转节为侧相连。

(3)股节:位于前股节的外侧。(4)胫节:它在外端腹面和背面各有一胫刺。(5)跗节:无肌肉,只有固着在前跗节的肌腱穿过其中,在跗节的腹面生有一跗刺。(6)前跗节:形成主爪,主爪基部的两侧各有一副爪。最末步足,又称肛足。它比前面的任何步足都长大、并伸向斜向方;爬行时,只是像一对拖在身后的长尾巴。

(三)、肛生殖节

在蜈蚣最末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身体末端,(1)前生殖节:前生殖节是第一前生殖节。雌性无生殖肢。(2)生殖节:是第二生殖节,它无背板。对于雌性说,胸板不复存在。蜈蚣的生殖孔与阴茎:雌性生殖孔在前生殖节胸板和肛门之间;雄性生殖孔位于副几丁质板和肛门之间,阴茎呈三角形,几丁质化,呈褐色,有时伸出体外。(3)肛门:蜈蚣的肛门位于生殖节的背后方,有褶皱,分4片肛门板,即上肛门板、下肛门板、左肛门板、右肛门板幼体和未成年与皮膜无异样。

三、 蜈蚣的内部结构特征

1. 肌肉系统

2. 消化系统:①口腔 ②前肠 ③中肠 ④后肠 ⑤消化腺(1)咽腺(2)颚腺(3)基节腺

⑥马尔皮基氏管

3. 气门:①呼吸孔(在腹部体节与步足处) ②气管

4. 循环系统:①心脏管 ②腹主动脉管 ③环状血管 ④侧管 ⑤血液与循环管

5. 神经系统:①脑 ②腹神经索

6. 生殖系统:①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纳精囊 ②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卵

管、贮精囊、副腺和附属物组成。

四、 蜈蚣的雌雄鉴别

蜈蚣的雌雄鉴别在外形,仔细观察其雌性行动迟缓、头背部扁、圆、大些呈饼状,第一体节凸起;第21节背板后缘亦较平、圆、体型较大、宽、腹部肥厚,体躯较软。雄性运动频繁,头部稍隆起,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一体节较平;第21节背板后缘亦隆起、尖、体型较小、窄、腹部较瘦、体躯较硬。最可靠的方法是用手指轻轻的挤尾部生殖器(最后体节)在泄殖孔中会突出两泡形结构,其内侧各有两对棘刺,为雄蜈蚣,雌体没有。

五、 蜈蚣的年龄鉴别

蜈蚣的年龄在体长容易分别,体长7cm左右即为一龄蜈蚣;第二年7~8月份脱皮一次,体长10cm左右为二龄,以后每年8月份脱皮一次,同时长大一次。三龄11-12cm、四龄13-15cm、五龄15-16cm、六龄17-19cm。寿命一般为6年,很少有7年(一般一生脱11次皮)。雄性比雌性脱皮时间早,生长速度缓慢,第3年才有10cm长最大可达13cm,一般成活期三年。

六、蜈蚣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的药用价值蜈蚣,是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蜈蚣作为传统药

用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及酪氯酸、蚁酸等多种活性物质。中医认为蜈蚣味辛、温、有毒,具有祛风镇惊、息风抗癌、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蜈蚣入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口眼歪斜,破伤风、风癖、斑秃等病。蜈蚣的水浸液能抵制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民间将蜈蚣去头、足研末内服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乳腺结核以及颈淋巴结核等。另外,临床还用蜈蚣治疗瘰疬、骨髓炎、疱节肿毒、慢性溃疡、烧伤等,均有一定疗效。

七、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胆小怕惊

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

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逃走或卷曲不动。

2、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昼伏夜出

蜈蚣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蜈蚣虽有8只眼,但视力退化白昼视力差,主要靠两触角觅食物、活动。白天隐藏在阴暗处,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怕光、怕水。

3.杂食性耐饥饿

蜈蚣属杂食性动物。喜欢吃各种昆虫如蚂蚱、蜘蛛以及蝇类、蜂类、蛾类等,除此之外还喜欢吃西瓜、西红柿以及幼嫩的青草、蔬菜等。蜈蚣是较耐饥饿的一种小动物,每吃饱一次够其消化4-6天的时间。

4、有冬眠习性

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温度支配。所以一般在每年立冬前后,天气转冷时,蜈蚣会停止一切活动,钻入土石缝中进入冬眠状态。至翌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出洞觅食活动。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的舔舐的习性表现在舔卵上,保持卵的清洁,防止霉菌的危害,经常舔舐自己的触角、步足、也会把自己的窝舔舐的干干净净的,这种习性排除寄生虫性小动物和细菌、真菌对蜈蚣的侵害,起防御病害的作用。

八、蜈蚣的饲养环境、设施

目前蜈蚣养殖主要有室内、室外(大棚、散养)由于塑料大棚养殖,可以缩短甚至取消蜈蚣的冬眠期,延长蜈蚣的生长时间,提高养殖效益,所以是养殖场比较热衷的一种养殖方法。那么关于养殖池的建造,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池的筑造

(1)池的地点选择:通风、采光。养殖蜈蚣的池选择任何地势对室内养殖者来说不是特别重要,而在室外,建造蜈蚣养殖池的地点应在向阳的坡地,既可以避免雨水蓄积,又可以避免风的吹打。为蜈蚣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必须同时满足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要求,通风、采光主要是:便于控制湿度大小、温度高底与发生传染病害时不会发生面积性传播。

(2)池的建设:用于养殖蜈蚣的池为长方形水泥构造池,池的大小与排列,应根据养殖场地或房舍来合理布局,池底部可以用红砖铺一层,不需要用水泥道地平,只需要把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用水泥灌实。(在摆放蜈蚣巢穴的时候在养殖池的底部砖上铺约5~10cm的土)池的四周用砖侧立砌起,高约50~60cm的围墙,围墙的内壁尽量用水泥抚平。在砖内上缘镶嵌一圈宽为50~60cm的玻璃,保持光滑无缝,如有缝隙可以用,玻璃胶先填充满。再在接口处

用宽透明胶布粘贴,粘贴时要保持透明胶布不起皱纹铺平,以防蜈蚣外逃。在饲养池或饲养棚的四周修建水沟,其作用可以万一有蜈蚣外逃可以阻拦,可有效的防止天敌的进入,控制饲养池、舍内的湿度和渗透地下的作用。

(3)蜈蚣的栖息床的筑造:蜈蚣栖息床一般采用砖码型栖息床,用特制砖(蜈蚣巢穴)按一定的方式堆码构成的蜈蚣栖息床,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也是蜈蚣逃避各种不利因素的“避难所”藏身之处。栖息床要求底部要平,装饲养土做到内少外多或平铺于窝口。含水量手挪成团,一触即散为易。

(4)防逃、防天敌设施:在养殖池四周,修建水渠宽为20~30cm,深约15-25cm,可以有效的防止万一蜈蚣逃出,产生经济损失,可以防止天敌的进入(蚂蚁、老鼠) 控制养殖池四周的环境湿度。千万不能在养殖池舍,喷灭蚊剂、蚊香有刺激性的气体,会照成蜈蚣中毒死亡。其它地区要防止黄鼠狼、鸟、蛇,尤其是室外养殖者更加小心防范。

(二)饲养土的选择

饲养土既是蜈蚣栖居、生活、繁殖的场所,也是蜈蚣、养殖池保持湿度的必要来源,因而对蜈蚣非常重要。蜈蚣对饲养土的土质没有很高的特殊要求砂土、壤土都可以,入池的饲养土湿度为10%~20%,但饲养土必需疏松、潮湿,而且要保温、保湿性能好,无污染的土壤即: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的土质为益。忌用黏土,易粘住蜈蚣口器、爬行和取食活动。在阳光下暴晒3-4天,用3%高锰酸钾消毒。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把饲养土用火烧或者用开水烫。把在土里的细菌和虫卵给彻底的处理死。如果发生病害,土全部要换,而且还要彻底消毒。铺土的厚度,春天8cm、夏天5cm、冬天10~15cm。

(三)、投料、饮水设施

要做到定点、定量、定时投放.蜈蚣的饵料常常是一些活体的小动物,因此给蜈蚣投饵时常常要设置木板、饵料盘,常用的设施为塑料浅盘或木制板,此外,饮水也是蜈蚣的生命活动之一,因此,养殖场内一定要设置供水设施。

(四)、供热保温设施

对于准备周年生产的养殖者来说,冬季升温是必需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建筑养殖设施时,应考虑给温设施。供热设施可采用地龙式、火龙式,现方便的,可以采用材炉、煤炉(即安装导烟管)取暖器等。也可以在养殖池里加盖草席、乱稻草,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锅炉暖气等供热,同时,饲养池的空中,饲养土中及养殖池的底部、空中、最好多设置一些温度计、湿度计多点测量。

(五)供湿设施

蜈蚣场地的供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空气供湿,一个土壤供湿,对于室外养殖者来说,土壤湿度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常常在场地建筑上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主要考虑饲养池底的渗水、饲养土上的喷水与渗水以及通风等几个方面来控制饲养土的湿度,而室内养殖者饲养土的湿度则可用喷水、通风设施、洒水设施、排水设施等。在饲养过程中做到湿则少喷水,干则多喷水,每次喷水时宜做到少量多次,万不能过量,忌喷到蜈蚣身上,会因受水刺激受凉而死亡,特别是正在卵化的蜈蚣和小蜈蚣的身上。

蜈蚣养殖技术光盘和书籍:

《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蔬菜大棚养蜈蚣 中国红头巨蜈蚣人工养殖技术》蜈蚣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蔬菜大棚养殖蜈蚣方法及条件。并介绍了从蜈蚣的选种、投放、产卵和孵化,以及成品蜈蚣的饲养与管理。中国红头巨蜈蚣的选种、育种、交配、繁殖和孵化中的注意事项,冬眠期间的管理、饲喂即从幼蜈蚣到成品蜈蚣各生理阶段的管理和疫病防治,成品蜈蚣的加工技术等。

《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黄粉虫的养殖技术》黄粉虫原为粮食、药材仓库及各种农副产品仓库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营养成分高居各类活体动物蛋白之首,故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国内外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殖珍禽,水产的肉食饲料。近年来,逐步为开发为宠物饲料,以及应用于人类的高级营养素。本片向您介绍黄粉虫的养殖技术:黄粉虫特性、黄粉虫的养殖条件、黄粉虫的饲养管理、黄粉虫的疾病防治。

《蜈蚣养殖技术》是在总结了以前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养殖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药用蜈蚣养殖者的技术操作需要而编写的

前言

一、蜈蚣概说

(一)蜈蚣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1.整形亚纲

2.改形亚纲

(二)蜈蚣的适宜温、湿度环境

1.蜈蚣的适宜温度环境

2.蜈蚣的适宜湿度环境

(三)蜈蚣的食性

二、蜈蚣的药用价值与药用历史简况

(一)蜈蚣的主要药用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冬天有蜈蚣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蜈蚣 冬天有蜈蚣 冬天家里怎么会有蜈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冬天有蜈蚣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冬天有蜈蚣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659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