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

2016-02-27 09:35: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一)《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供大家学习参考。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一)
《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7分)

1.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1分

2.人生品味和趣味与人生境界相关;或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2分

3.B从搭配上说,“广博精深”不能修饰“中国文化因素”;从语义上讲,只有“彼此之间的互补”,才能形成“广博精深”。(或回答“多元化”与前文‘不同”相呼应,只有“多元化”了,才能“互补’)(选对1分,分析2分)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分) 孔子通过赞成曾点的观点的做法,含蓄地表达了他追求自由、主张消极避世的思想或主张以礼治国,渴望太平盛世的图景。(2分)(有关键词“大同”“和谐”“天人合一”,并言之成理且语言流畅即可给2分)

5.D

6.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也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他的心态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这里,他胸怀旷达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颓废消极,时而心胸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联系课文相对应的语句或相关内容2分,解释“漂流”2分(关键词“旷达”“豁达”“纵情山水”“随遇而安”酌情给分),语言流畅1分

二、(20分)

7.说明小说中的翠翠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太深了,他感觉她就生活在现实中,自己和她太熟悉了,就像老家里的一个故人;作者希望翠翠身上的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答对一点给1分。抓住“真实的人”和“故人”两方面,言之成理,且语言通顺即给分)

8.这里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向翠翠发问,他是明知故问,表达了作者希望翠翠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愿望;或:在湘西凤凰城寻觅“翠翠”而不得的失落与遗憾。(答对一点2分)

9.作者这样写是对前一段问句的回答(或呼应)1分。翠翠不只是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而是千百个湘西普通纯朴劳动妇女的化身,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或:作者这样写,再次说明了湘西劳动妇女纯朴的美的形象,是这里人们朴实的美使得沈从文创造出了翠翠的文学形象。(答对一点给2分)

10.B F

11.“碎月”在文中象征着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爱,这爱永远不变,洒满沱江(1分);或“碎月”在文中象征着翠翠和湘西人们纯朴的美(或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它永远不变并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1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伤感情绪(1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1分);这个湘西少女的形象是清纯的。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她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的美。她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表现出淳朴的形象美;她人天真活泼、勤劳、善良、淡泊,表现出善良的人性美;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和傩送相互深爱着对方,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表现出朴素纯真的爱情美。(答对两“美”给2分,语言规范流畅1分)

三、(6分)

13.(1)落花水香茅舍晚 (2)不义而富且贵 (3)眄庭柯以怡颜 (4)香雾云鬟湿

(5)逸豫可以亡身 (6)水澹澹兮生烟 (7)几处早莺争暖树 (8)豪华落尽见真淳

四、(7分)

14.词牌名

15. B

16.后三句描写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噀”,写出了橘汁喷出之状;“惊”,是惊于橘皮进裂时香雾溅人。(1分)“清泉”,写出橘汁喷出之态。当人剥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汁水在齿舌间如清泉流淌。“清泉”之喻,形象可感;“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1分)“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表现出橘子的香味悠长。(1分)语言表达(1分)

五、(19分)

17.(1)交往、交友(2)送交、送给(3)但、只是、(可是、反而、然而)(4)以„„为奇

18.C

19.C

20.(1)苏辙听到(巢谷死于途中的消息),为他的死而泣不成声,怨他不听从自己的话而最后死去。(补省略1分,用1分,恨1分)

(2)(两人)见面以后,(或两人)相互拉着手而激动得流泪,接着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多月还乐此不疲。(补主语省略1分,已而1分,厌1分)

21.巢谷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路途遥远,还要渡海。(2个1分,3个满分)

22.忠于友情(为人诚信),冒死完成朋友韩存宝的嘱托;讲究节义,如苏氏兄弟政治处境孤危之时,万里步行来见最后死于途中。(2个性格1分;2个分析1分)

[参考译文]

巢谷,起初的名字是谷,字元修,是眉州眉山人。熙宁年间,正逢泸州的少数民族一个名叫乞弟的骚扰边境,朝廷下令存宝出兵讨伐他。存宝邀请巢谷到军中询问计策。等到存宝犯了罪,快要被捕时,他估计自己必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介武夫,死不足惜。只是妻子儿女免不了受饥挨饿,这个皮袋里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别人可以派去送这些银子给他们。”巢谷答应了,马上改了名字,怀揣银子前往泾原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没人知道。

苏轼被贬到黄州,他与巢谷都是眉州人,从小就认识,因此与巢谷交往。原来苏轼和弟弟苏辙在朝为官,巢谷则有时出来做个小官,丢了官又回到乡里,因此没有与苏轼兄弟见上一面。绍圣初年,苏轼、苏辙被贬岭南,平生的亲朋好友没人知道他们妁音讯,巢谷爽快地承揽下打听苏轼兄弟消息的事,公开地说要步行前往,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他发了疯。

元符二年,巢谷竟然出发了,到了梅州送了封信给苏辙说:“我步行万里来见您,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我到了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见面了,即使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苏辙惊喜地说:“这人不是当今之人,而是古人啊。”见面后,彼此握着手都流下了眼泪,接着又述说平生的遭遇,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得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弱多病,他想再到海南岛去见苏轼,苏辙心疼他,阻止他: “您的心意是好的,但是步行到儋州有几千里,还要渡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巢谷说:“我看自己不会马上就死,您别拦我。”苏辙看看他的口袋里只有几两银子了, 自己当时也正手头很紧,还是尽力凑了点钱送给他。船到了新会,有个仆人偷了他的钱袋逃走,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也到了新州,竟然病死了。苏辙听到这消息,哭到声音都哭不出来,埋怨他不听自己的话,导致病亡,又为他不听自己的话,一心要实现他自己的心愿的决心而感到惊异。

六、(11分)

23.李白

24.D

25.诗文的外在是不是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没有矫饰。(内心的思想感情1分;矫饰1分;抄原文不给分)

26.“合”是作家文品与人品的结合;或夏宁枚在他的诗歌中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人品及性格。

27.这首诗写于国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日益衰败的“万方多难”之时,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却更加黯然心伤。“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写他面对壮丽的山河,忧心如焚。“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表达了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全诗抒写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充分地表现了他“忠爱悲悯,一饭不忘”忧国的性格特点。(引对诗句1分,正确分析2分,语言1分)

[参考译文]

作诗著文这种事情,在儒者看来是次要的事。他们认为,诗是用来表达性情的,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就是如此罢了。起初人们没有在细微的地方一争高下,所以评论者没有以诗文的优劣来评定作者人品,也没有以作者的人品来评定他的诗文的优劣。

然而我看遍了几千几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诗与文,与作者的人品没有不同的。诗文与人品之中,知道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知道另一个了。就以诗来看,看李白的诗,就可以知道他这个人的胸怀旷达、飘然出世的大概情况,这是不会错的;看杜甫的诗,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忠君爱国的悲悯情怀、吃饭时也不忘君主国家,也是不会错的。其他的文学巨匠,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没有不是他的文章就像他的诗,他的诗就像他的文章,诗与文就像他这个人的。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话,能写出什么样的话才会有什么样的人品。人品的档次不同,那么诗与文的档次也就在那里了,这样判断是很有把握的。近代很少有丈学大家出现,诗文与人差别就像两个人,也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现象。我曾经带着这种看法去找朋友。找到了朋友,看他的诗与文,人品和诗文没有不一样的。我又曾经带着这种看法去看诗文。读某人的谛与文,再去看他的人品,也没有不一样的。确实啊!写诗著文这种事情,本源在于作者的思想而表现为语言,发自于内心而显露在外表,无法加以矫饰,而诗文的优劣也就因此显现出来了。

康熙乙丑年,我在岭南遇见夏先生宁牧。夏先生与我是同乡,我曾经听到过他的大名。在万里之外与他相遇,后又在浈江中与他各坐一条船,一起走了十天。夏先生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五十岁了,为了糊口而在湿热容易得病的地方奔走,时常听到他内心孤寂不平的牢骚话,然而脸上还是充满了温和的表情。夏先生把他写的诗文全都拿给我看。他的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与他正直的品行相悖,夏先生是可以发发牢骚的啊;他的文章说理不偏不倚,议论有根有据,是有德行的人说的话。人与诗文形同一体。我为他的诗史与他的人品完全一致而感到高兴。

二、写作(70分)

28.略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二)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淡化背景 品味语言 整合信息)

教学目标:

1、 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朗读法 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

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

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可以四人讨论)

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 红藕香残 花飘零(凋谢的荷花) 玉簟(秋)罗裳 兰舟(独)云 锦书

雁 月 西楼 自流的水 眉头心头(愁)

《声声慢》 酒 风 雁 黄花(秋) 窗儿(独) 梧桐细雨 愁

三、将信息进行整合

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

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菩萨蛮》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位少妇的孤独寂寞的信息用梳洗二字便可以概括完全。虽然意象众多可是它的有效信息还没有《梦江南》中的多。

《一剪梅》 红藕香残 花飘零(凋谢的荷花) 玉簟(秋)罗裳 兰舟西楼(独)

云 锦书 (雁) 月 自流的水 眉头心头(愁)

《声声慢》 酒 风 雁 黄花(秋) 窗儿(独) 梧桐细雨 愁

(红字部分为重要信息,黑字部分为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内容。)

3将重要信息中找出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又是不同?这些信息中又有哪些内涵?

相同信息 花 秋 独 雁 愁

不同信息 月 《一剪梅》 梧桐细雨 《声声慢》

分析内涵:

⑴不同的信息。

比如月。《一》中有月,且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地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中无月,且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如在心情恬适之中,梧桐滴雨,恐是一番美景的。

⑵对所选出的相同的信息进行分别理解,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以下简称《一》)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以下简称《声》)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而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中是一种“闲愁”,《声》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对是对的,总嫌不贴味。此悉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声》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以突出“了结”之意,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到《声》,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介绍

《一剪梅》本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是作者创作的分水岭,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两首词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体味。

五、总结

作者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经历的增加面对相同或相近的景物会流露出不同的心绪,而这些情绪流露在笔下就形成了文字,如果你们能仔细地阅读这些文字将各种信息充分挖掘,那么我们即使不了解诗词的背景资料也能通过文字本身去发现诗词的内外涵义,这样做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六、创新思维练习: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诗词文,找一找读一读。

例如诗歌: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三)
《月考试卷》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 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惩罚(chãng) 凛冽 义愤填膺(yīng) 毛骨悚然

B.伎俩(liǎng) 干涸 戛然而止(gá) 赅人听闻

C.憎恶(zâng) 斑斓 顶礼膜拜(mï) 广茂无垠

D.追溯(sù) 招睐 猝然长逝(cuì) 根深蒂固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

(2)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qiān xǐ。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xiāng xíng jiàn chù。

(4)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pî bù jí dài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航失联事件牵动亿万民众的心,人们在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 B.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盼中拉开帷幕。

C.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另观众回味无穷。 D.近日南方连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4.下列词语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湖南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长沙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星城”的活动,得到市民很多的响应。

5.下列陈述(或做法)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 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B.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

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

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D.李华将写好的作品送给出版社

的季老师审查,并附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

您斧正!”

6、名著阅读。(4分)

(1)《水浒》中,宋江绰号呼保义,又号 ,塑造了三

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骚时迁, 的是小李广花荣,

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2)说出与武松有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7、古诗文默写。(4 分)

(1)蒹葭苍苍, 。(《蒹葭》)

(2) ,在水之涘。(《蒹葭》)

(3)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的汉

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 , .”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

分)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

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1)

;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

雪,(2) ,想跟随琦君女

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第二部分:阅读。(42分)

一、古诗阅读(6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

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这首诗的作者是 (1分)

10、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

分)

11、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分)

二、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2——17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

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

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

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

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

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13.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5.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6.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7.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三、 议论文阅读 (12分)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

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

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

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

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

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

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

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

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

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

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

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

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

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

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

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

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

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

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

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

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

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O5月26日,有删改)

18.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19.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舌尖体”文字为何能悄然走红。(3分)

21.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哪

些思考?(3分)

四、记叙文阅读(12分)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①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

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

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

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

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

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

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

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

“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

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

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

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

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

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

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

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

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

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

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

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

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

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

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四)
《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

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1分)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

2.(2分)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

3.(3分)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 )

理由:

4.(3分)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5.(3分)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6.(5分)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月碎沱江

夏磊

①一场暮春时节的雨,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怅惘更加地挥之不去。

②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③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没有感觉地匆匆来去。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④初到凤凰的时候,作协主席就给我布置了写篇散文的作业,他说这里一定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坦率地说,我的确有些感慨,有些领悟,有些追思,甚至还有些叹息,然而当所有这些感觉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时,我好几次拿起了笔又无奈地搁下。该从何处落笔呢?我知道,没有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不出沈从文这位一代文豪;而没有沈从文,湘西怕也只能长久地悄无声息地美丽着。还有,翠翠在哪里?我能寻访到她吗?我能把笔尖轻轻地落在她的渡口去探问远方的行人有没有回来吗?世界上有的地方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声名远播,可这个地方却因为一个并不曲折且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及一位故事中的纯朴的女孩而让无数人踏歌寻翠,唏嘘不已。

⑤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

波纹分成许多碎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在另一条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不知会不会还和昔日一样宁静。

⑥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小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副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象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⑦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蓬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⑧然而有些东西是仍然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并且可能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沈先生笔下的湘西纯朴的民风。在凤凰虹桥桥头的街市上,有一些年老的妇女在卖着银饰。她们并不太说话,她们更多的是默默摆弄自己的货物,她们爱这些东西,她们是想客人们也像她们自己一样爱上这些东西。他们并不悠闲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仔细把玩自己的东西,他们不会对外乡人显出特别的殷勤,也不会流露出冷漠。他们的言语不多似乎是告诉你,你就是一个寻常的过客。

⑨在沈先生笔下多次描写了湘西的月色。“月色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沈先生当然知道,这世界每天都在变,湘西也会跟着变,但他同时知道,不变的或许只有这永恒的故乡的明月。即使他看到今夜江中的碎月,他也一定会认为,这样的月亮正可以洒满一条江。

⑩难怪我在看《边城》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先生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的相依为命的爷爷老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⑩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来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未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 ⑩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飘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选自《散文》2005年11月号,有删改)

7.(2分)仔细阅读第⑥段中的划线句,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意思是

8.(2分)细读第⑦段画线的句子,简析作者在其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3分)第⑧段中,作者对“一些年老的妇女”进行了描写,请分析他这样写的用意。

10.(6分)下列各项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到了一江河灯,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B.第⑤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中月亮的美。

C.《边城》里,那深沉的情感和叹息呼唤“我”来凤凰寻找翠翠。

D.作者在凤凰寻找翠翠,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心中美好纯洁的东西。

E.开头就写雨,烘托了作者读《边城》时总有的莫名伤感与惆怅。

F.第⑧段的问句,表现了作者对似有似无从未表达过的爱的怀疑。

11.(3分)本文多次描写了“碎月”,请分析“碎月”在文中的寓意。

12.(4分)第⑩段中作者说:“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请你结合课文《边城》,谈谈为什么作者说翠翠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 ..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马致远《远浦帆归》)

(2) ,于我如浮云。(《<论语>七则》)

(3)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6)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一语天然万古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un):喷。吴姬:吴地美女。

14.(1分)这里的“浣溪沙”是

15.(2分)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菊暗荷枯”四字,反衬出橘由绿变黄之美。

B.第二句意在点题,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盎然生机。

C.第三句“出”字化静为动,摹写出橘树生长之态。

D.整篇作品巧言物状,体物细微,读来颇耐人玩味。

16.(4分)作品的后三句,表现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请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9分)

巢谷

①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熙宁中,会沪州蛮乞弟扰边,命存宝出兵讨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

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②苏轼谪黄州,与谷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乃轼与弟辙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绍圣初,轼、辙谪岭海,平生亲旧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③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遗辙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辙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复见轼于海南,辙愍而止之曰:“君意则善,然循至儋数千里,当复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阅其橐中无数千钱,辙方困乏,亦强资遣之。舟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

之至新,遂病死。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因与之游( ) (2)非君莫可使遗之者( ) ..

(3)顾妻子不免寒饿( ) (4)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 ..

18.(2分)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

C.呈卷,即面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 .

D.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

19.(2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幼而识之(《巢谷》) B.亦强遣之(《巢谷》)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

C.君意则善(《巢谷》) D.阅其橐中无数千钱(《巢谷》) ..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左忠毅公逸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20.(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

译文:

(2)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译文:

21.(2分)第③段中,苏辙劝阻巢谷拜访苏轼的原因是

22.(3分)阅读全文,请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南游集》序

叶燮

①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①。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优劣)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②然余历观古今数千百年来所传之诗与文,与其人未有不同出于一者。得其一,即可以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五)
《第四课 (学案及答案)》

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学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重点把握羁旅乡思类诗歌的特征,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品味诗作的描写、抒情方式,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理解诗人借助明月等意象进行表情达意的技巧,探究怀乡诗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筛选文中的信息。诗歌中作者、作品、意象、意境等 信息,诗中内容信息,以及诗中叙述、描写的人物事件、节令特征等信息,都是阅读鉴赏时所应筛选整合的。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诗的内容,主题相对文章而言,显得较为隐晦,阅读时,要注意通过诗的语言和主旨,把握相关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对社会生活、自然万象、人生百态的观察、思考和结晶,作者于诗中有鲜明的喜好或厌恶情感,这是阅读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内容。

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要点: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

一、题目解说

《望月怀远》中一首五言律诗中望月怀思的名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家乡的新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语淡情深,清丽婉转。

二、走近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意境深厚,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

三、赏析

(一)结合注释,朗读理解

(二)质疑、讨论

1、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1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以明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情感的,那么明月这一意象多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自己读过的作品加以分析。

答: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答: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答:

2

四、总结主题思想:

本诗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望月,怀念天边亲人与他同望;徘徊于室内外,依旧驱散不去思念之情。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赠予人,倒不如寻个美梦,或许可期得欢娱约会。

五、概括艺术特色

六、拓展

阅读岑参《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七、作业: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

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要点:鉴赏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题目解说

这是一首七律,是韩愈七律诗中的佳作,左迁,贬官。蓝关,蓝田关,在含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是韩愈爱侄韩老成的儿子,两家向来如同一家。韩湘听说叔祖父孤身上路,非常不放心,起来和他同行,在离京不远的蓝田赶上了韩愈。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文,世称韩文公,因祖上为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胡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其散文在继承散文的基础上颇多创新,风格雄奇奔放,富于变化,而又流畅明快。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师说》《杂说》等。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三、背景介绍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四、赏析

(一)结合注释,朗读理解。

(二) 讨论交流。

4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答: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答: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在虚词的运用上非常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五、总结主题思想

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韩愈对横遭贬谪的悲愤之情,显示了韩愈刚正不阿的品格。从思想内容上看,说明作者思想上进步的一面。韩愈站在儒家道德立场,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反对崇佛佞佛,反对统治者崇佛以惑民,愚民以误国的行径,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

六、概括艺术特色

七、拓展

阅读戎昱的《闻笛》回答问题

5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六)
《复习资料》

ABAC: —————————————————————————————— 无字开头的: —————————————————————————————— 不字开头的: —————————————————————————————— AABC: —————————————————————————————— ABCC: —————————————————————————————— AABB: —————————————————————————————— —————————————————————————————— 含近义词: —————————————————————————————— ——————————————————————————————

——————————————————————————————

——————————————————————————————

懒惰( ) 原谅( ) 杰出( ) 狩猎( ) 悠闲( ) 环顾( ) 估计( ) 宠爱( ) 确实( ) 懊悔( ) 沉痛( ) 根除( ) 跌倒( ) 恐惧( ) 侵犯( ) 沉思( ) 侮辱( ) 照例( ) 漆黑( ) 维持( ) 肇祸( ) 装扮( ) 严密( ) 搜集( ) 镇定( ) 危急( ) 亲切( ) 年级( ) 理会( ) 崭新( ) 埋怨( ) 放哨( ) 突然( ) 山梁( ) 黯淡( ) 纠缠( ) 沮丧( ) 充满( ) 匆忙( ) 疲劳( ) 诧异( ) 骄傲( ) 保障( ) 内疚( ) 承担( ) 执拗( ) 怀念( ) 惭愧( ) 居然( ) 沦陷( ) 慷慨( ) 贡献( ) 恩赐( ) 开采( ) 毁坏( ) 感叹( ) 报告( ) 想念( ) 猜想( ) 忧郁( ) 关切( ) 痛惜( ) 富庶( ) 巨大( ) 培育( ) 浩瀚( ) 宁可( ) 化解( ) 阻碍( ) 稚嫩( ) 频频( ) 叮咛( )

急不可耐( ) 畏缩不前( )

聚精会神( ) 将信将疑( )

闻名遐迩( )

反义词: ——————————————————————————————— 写水的: ——————————————————————————————— 冷静的: ——————————————————————————————— 描写颜色的: ——————————————————————————————— 寓言故事: ——————————————————————————————— 优秀品质: ——————————————————————————————

非常恐惧的:——————————————————————————————— 含有水字的成语:——————————————————————————————— 含有马字的成语:———————————————————————————————

堪:———— 托死生:—————— 骁腾:————————————————

1、《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杜甫在—————————————————————————

—————————————————————————————————

似:—————— 何当:——————————

2、《马诗》表达了作者————————————————————————

伟观:———————————— 吞天沃日:———————————————— 似:————————————— 既而: ———————————————— 仅如银线(比喻——把———比喻成———— 写的是潮水的

玉城雪岭(比喻——把———比喻成———— 写的是潮水的

大声如雷霆(比喻——把——比喻成———— 写的是潮水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的是潮水的

3、《浙江之潮》是————从潮水的————、————、————、————写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海市》是————写的,写了戈壁滩上的——、————、————、————

5、唐朝————的《浪淘沙》中的“————————————————”告诉———————————————————————————————————————

蓝脸的窦尔敦————— 红脸的关公—————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唱脸谱》是————写的

7、《我喜欢》这篇————是台湾作家————的,表达了——————————————

惜别:—————————————— 潺湲:————————————————

9、唐朝————的《过分水岭》表达了作者—————————————————— 潋滟:—————————————— 欲:————————————————— 西子:—————————————— 总相宜————————————————

10、《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宋朝的————对———————————————— 涉江者:—————————遽契其舟:———————————————————

1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战国《吕氏春秋》里的《刻舟求剑》讽刺了—————————————————————————— 置履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13、战国《韩非子》里的《郑人买履》讽刺——————————————————

14、吃一堑,长一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生相交贵在相知,何必去论金钱有无与多少?

汪伦用计得名诗 姓名:———— 成绩:——————

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豪士。他生性机智,颇善言辩,人称“万事能”。他很早就想得到一首李白的亲笔赠诗,可始终未能如愿。天宝十四年春,李白浪迹四方,来到安徽宣城。汪伦大喜:真是天赐良机!他琢磨了好半天,想出一个请李白到泾县来的好办法,修书一封,差人送去。

李白收到信 打开一看 祈请先生光临泾县 先生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 李白不免心动 此时有人告诉他 汪伦此着一定是想得到先生的亲笔题诗 李白捋髯一笑 决计如此这般

李白到泾县后,汪伦每日酒宴款待。可李白喝酒有限,且不沾笔砚。汪伦不免心中暗暗着急,而李白连游了几天,怎么也见不到汪伦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于是问汪伦,汪伦笑道:“先生有所不知,‘十里桃花’就是距此十里的桃花潭呀!‘万家酒店’就是对门那个姓万的开的酒店。”李白听后大笑,方知中了汪伦的“计”。

一日,李白在城西青戈江边独自赏玩,忽听得江边小舟上一老翁呼唤:“先生,我知道你跟汪伦斗智,这几天不曾开怀,此处你我二人,何不痛饮一番?”李白心想也是,这几日故意节酒,还真不是滋味,此刻老翁盛情难却,我就开怀一次吧。于是弃岸登船,跟老翁你一杯我一杯地痛饮起来。不知不觉几十杯下肚,酒劲发作,诗兴涌动,李白渐渐不能自已。这时一阵歌声飘来,李白抬头一看,见汪伦从岸上远远走来,再看舱里的老翁,早已摆好了文房四宝。李白这才明白又中了汪伦的计了。但转念一想,这些天,汪伦待我不薄,此时的却诗兴已发,不吐不快,于是挥毫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1、给短文第二自然段空白处补上标点符号。

2、汪伦修书请李白大泾县来的目的是——————————————,他根据李白

—————、—————的特点,巧设计策,“计”的内容是——————————————————,实际情况是—————————————————————。从巧设计策可以看出的—————;从对修书内容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汪伦的——————。

3、李白收到汪伦的修书。“捋髯一笑,决计如此这般。”这里的一笑说明李白————————————————;他“决计”的“计”是————————————。

4、一日,李白和老翁在青戈江边上开怀饮酒后,“明白又中了汪伦的计”。他是根据什么明白过来的?————————————————————————————————————。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6、用“/”把第四自然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有效————、————、———— 征求————、————、———— 呻吟————、————、———

陪伴————、————、———— 规格————、————、———— 呜咽————、————、———

母爱 姓名:———— 成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着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到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不可思议:——————————— 2、贪婪: —————————

3、揪心: ——————————————————————————————

二、短文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三、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老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

四、“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指————————————

“这般”———————————————————————————————

五、第四自然段中“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往回走。”照样了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个语句?

———————————————————————————————————

七、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

八、用“∥”把短文分为三段,请写出二段的段意。

地点(两个):——————————————

人物:———————————————— 主要人物:——————————

动物:———————————————— 关键物品:——————————

段意:—————————————————————————————————— —————————————————————————————————————

耐磨的人生 姓名:———— 成绩:————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深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笨拙( ) 不幸( ) 残酷( ) 平静( )

2、 时间:—————— 地点:—————— 人物:————————

3、 物品:——————————————————

4、 起因:————————————————————————————————

5、 经过:————————————————————————————————

6、 结果:————————————————————————————————

7、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8、“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

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 读了短文,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写来。

——————————————————————————————————————————————————————————————————————————

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七)
《诗歌鉴赏专题规范答题(详解版)》

相关热词搜索:早度分水岭 湘南即事表达了作者 demons作者想表达什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早度分水岭表达了作者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678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