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2016-02-27 09:36: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一)《八上文言文及答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一)
《八上文言文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21-25)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 )阡陌( )(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及郡下( )

2、根据拼音完成下面填空

黄发垂tiáo( )叹wǎn( )落英bīn纷( )刘子jì( )yì太守( )

无人问jīn( )xián来问讯( )男女衣zhuï( )

3、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

A: B:

4、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作者 ,他是 (时期)人,《桃花源记》原是 中的 。本文选自 。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2)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

(3)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

(5)具答之( )咸来问讯( )(6)诣太守( )遂迷( ) ....

(7)欣然规往( )寻病终( ) .

6、古今异义辨析 古:古: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今: 古 :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阡陌交通

今:

7、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志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之,欣然规往闻之

8、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9、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 )鲜有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îu简陋)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ï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ã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

(5)亭亭净植 ( ) (6)宜乎众矣 ( )

(7)无案牍之劳形( ) (8)无丝竹之乱耳( )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7、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

(3)可以 , 。无丝竹之乱耳, 。

(4)菊之爱,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哲学家。

(2)《陋室铭》作者是 朝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

(3)“说”“铭”是古代一种文体,请你再举出二例与之相类似的文体。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A: B: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

是; 。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三、读写链接

作者在《短文两篇》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还要写出你喜爱的原因

23核舟记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伊 ( )罔不( )尝贻( )箬篷( )壬戊 ( )篆章( ) 多髯( ) 峨冠( )

2、区别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高可二黍许

奇 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珠可历历数也

右手执卷端 能以经寸之木

端 木

其人视端容 以至鸟兽木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 ) (2)尝贻余核舟一(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其船背稍夷( )

4、翻译下列句子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文学常识

(1)《核舟记》的作者是 ,著有 。

(2)本文引用了宋代苏轼的名句,它们是 。你还知道苏东坡的诗句吗?请写二句: 。 。

6、本文通假字较多,请你举出三例,并具体说明

二、教材探究

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课文中第一段文字共写了哪些景物,说明顺序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称“栩栩如生”,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 最深?试举例简要说明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5、文中议论的一句是什么?

三、读写链接

《核舟记》一文中对苏东坡、佛印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人物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请你

用150字左右描写你熟悉的人。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二)
《2013级课外文言文综合演练》

2013级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文段精选

1、 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对...感到奇怪)问衡,衡曰:“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最终终于)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逮:到,及。2.穿壁:在墙上打洞。3.以:用。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6.文不识:不识字。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8.偿:报酬。

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10.愿:希望。11.得:得到。12.资给:资助给。

13.偿:报酬。14.书:读书。15.遂:终于。16.大学:大学问家。17.如是:如此。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只是光线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启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暮归,忘其牛。或(5)牵牛来责蹊田(6)者。父怒,挞(7)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8)如此,曷(9)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0),依僧寺以居。夜潜(11)出,坐佛膝上,执策(12)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4);冕小儿,恬(15)若不见。[1]安阳韩性闻而异(16)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1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18)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注释:

(1)牧:放牧。(2)陇:田埂。(3)窃:偷偷地,暗中。(4)辄:总是(常常)、就。

(5)或:有人;有的人(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鞭打。

(8)曷:通“何”,为什么。(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10)潜:暗暗地、悄悄地。(11)执策:拿着书卷。(12)旦:早晨,天亮。

(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4)恬:心神安适。(15)异:(意动)

(16)一词多义(之)①父怒,垯之:他。②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

(17)“被”通“披”:穿戴 (18)亦:也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

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1]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邹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注释:

(1)谓:对„„说(2)之:的(3)托:寄,托付(4)妻子:妻子和儿女(5)之:到„„去

(6)比:等到(7)反:同‘返’,回来。(8)冻:使„„受冻。馁[něi],使„„挨饿。

(9)如之何:对他怎么办?(10)弃:抛弃,此指绝交。

(11)‘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治,管理。

(12)已:止,这里指罢免。(13)四境:国家(14)顾:四顾、环顾。回头看。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您的臣子当中,有一个把妻子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然后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臣子的朋友怎么办?”

齐宣王说:“抛弃他。”(这里可以用“抛弃他”,但好一点的解释是“和他绝交,断交")

孟子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又说:“一个君主不能治理好他的国家,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身边的大臣们,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

启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4、齐田稷母

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于下。”其母曰:“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宣王闻之,大赏其母之义,遂舍稷子之罪,复其相位,而以公金赐母。君子谓稷母廉而有化。《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无功而食禄,不为也,况于受金乎!

译文:

田稷担任齐国的相国,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大量财物,把它们送给母亲。母亲说:“你出任相国已经有三年了,但俸禄都不曾有这么多,何况一般官员的俸禄呢!这些是从哪里得来的?”田稷回答说:“确实是收受的属下的。”母亲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诚心诚意地做事,不弄虚作假。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在心里盘算。不合理的利益,不带回家里。如果言行一致,就会表里如一。如今,圣上用高官厚待你,用厚禄供奉你,你的一言一行就应该报答圣上。臣子辅佐圣上,就像儿子孝敬父亲。尽心竭力,忠诚不二,效忠圣上,恪守使命,廉洁公正,因而就不会有祸患。如今,你却与此相反,远

离了忠诚啊!作为臣子不忠,就是作为儿子不孝。不义的财物,不是我应该拥有的,不孝顺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你起来吧。”田稷羞愧地走出家门,退还了财物,主动向齐宣王认罪,请求处罪自己。齐宣王听后,对他母亲的深明大义大加赞赏,于是免除了田稷的罪责,恢复了他的相国的职位,并且拿出国家的钱财奖赏给田稷的母亲。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认为田稷的母亲清廉,教化孩子有方。《诗经》中说:“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无功受禄的事情都不能干,更何况收受贿赂的事呢!

启示:这则成语故事歌颂了田稷母亲教育儿子拒收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5、王粲传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②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③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④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⑤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⑥,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⑦;然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注释:

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倒屣(x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西伯:指周文王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

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垂:流传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了官职,最后在家中死去。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惊。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坐。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所有座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掾,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安闲自在,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打下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武器装备,招揽豪杰而重用他们,而纵横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

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漏)。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杀了。后代断绝。

启示: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6、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你。"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⑤去:抛去。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⑧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⑨观 :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⑾窥:偷看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启示:1、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2、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3、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7、太守髡陈仲弓

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②?”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④!故⑤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⑥。”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⑦。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世说新语·德行》第6则注①。陈仲弓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何如:怎么样。 ③整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之孝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 (xiu):气味。④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⑤故:所以。⑥整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⑦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

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启示: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

8、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注释:

1.乞:买2.盍:何不,为什么不,怎么能3.是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知道的4.乎:于。

5.于:比。6.垣墉:墙壁。7.已耳:罢了 耳,通“尔”,罢了8.夫:那。9.也:语气词,不译

10.患:忧虑11.若之和:为什么。怎么能12.盍(hé)去诸:何不赶走它呢?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13.病:担心。14.诸:兼词,相当于“之于”。15.去:离开。16.中山人予“之”猫:这里这个“之”应当是指赵人17.吾“之”患在鼠:这里大概指“的”的意思。

译文:

赵国有个人因为老鼠而感到忧虑,就向中山国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老鼠以及鸡。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家老鼠被捕尽,连鸡也捕尽了。他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9、杨子之邻人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指丢失,失去。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5、率:率领,带领。

6、党:亲属。7、竖:童仆,小仆人。8、歧:岔路。9、奚:疑问代词,哪里,为什么。

10、反:通“返”,返回,回来。11、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

12、竟日:终日,整天。13、既:已经。14、损:失去,损失。15、众:众多。

16、嘻:叹词,“呵,哈”。17、焉:语气词,“吗”。18、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译文:

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着追寻。 杨子说:“嘻!丢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里岔路太多。” 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神色骤然变了,半天不说话,一天不见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 (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三)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

第12页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第26页

原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

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39页

摘要: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讲述了师旷劝学的过程,鼓励同学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永远不要停止。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53页

口技记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1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一处不像的。爽,意思同“爽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约”中的爽义,违背的意思。 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其声之种种各别,之:倒装句标志。 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

杀猪声,出血声, 燖(xún,用沸水略烫)剥声,历历不

67页 爽也。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

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

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

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翻译

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我(《虞初

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会,

郭猫儿也应邀出席。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

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

应了。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

灯烛,坐於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著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

顷”),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

各有各的特点。接着,少年的父亲过来敲门说:「天快

亮了,还不起来杀猪去卖!」原来少年为一位屠夫。少

年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只听群猪吃食、嚼

食、争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此起

彼落。没多久,少年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叫

声,少年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退毛

声,都历历在耳,没有差错。最后,做父亲的对少年

说:「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不一会,即听见肉

上砧板声,有买猪头、猪内脏、猪肉的,也有讨价还

价声、买卖双方数钱声。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啪!」

地一声,四座俱寂,表演结束。

字意

庚申: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 挟:邀请,偕

同。 比:及至。 寓:住所。 置:设置。 饲:

喂养,喂食,泛指家禽。 燖(xún):褪毛的声音。 砉(hua):拟声词,哗的一声。

薄技:郭猫儿对自己技艺的自谦,鄙薄的技艺,小技,这

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俄:一霎时、突然(义同俄尔“俄而百千人大呼”)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

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

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

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

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

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

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

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

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

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

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

注入黄河。

80页 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 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

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2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94页

白居易

原文: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利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翻译: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阻止此事)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自己的看法),言词十分激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言辞过于激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

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进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陛下要想广开谏诤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

第100页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后汉书.王充传)

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王充像

孤:少年丧父 徙焉:搬迁到这里。徒,迁移。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因此 肆:集,市集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做„„老师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鬼神。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3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四)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张上明 [整理]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

(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

(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

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五)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写。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与“教以书字”中的“书”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3、最能表现欧阳修勤奋学习的句子是哪句?

4、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家长的善于施教,这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看出。

(二)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贾人急号曰 ②予尔百金

2、翻译句子。

①我济阴之巨室也。 ②立而观之,遂没。

3、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老奸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

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4、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什么?

5、请以故事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个简评,要求运用成语或名言警句。

(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为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

②遂饮其酒

③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有很多成语出自古诗文,上文所包含的成语是画蛇添足。你能写出下面篇目中相关的成语吗?

(1)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 4、读完这则故事,请自选角度写几句简评。

(四)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允,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遂大通六经之旨

②日昃始食

2、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之同郡都”中“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

B、永州之野产异蛇

C、甚矣,汝之不惠

D、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

4、读完文章,你认为范仲淹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5、联系生活实际,对出下联。

上联: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1、注音。

诘( ) 遽( ) 佯(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③不闻而过之

3、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通过一件事写出了吕蒙正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翻译句子。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

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神。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 (2)响遏行云(阻止)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2)辄以水沃面:音(zhé);..

义(往往,总是)(3)食不给:音(jǐ);义(供应)(4)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

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译文: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答:(1)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2)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3)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岳阳楼记》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揭示主题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患记问不若人(担心)(2)迨能倍诵乃止(等到)(3)迨能倍诵..

乃止(才)(4)咏其文(吟咏)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才美不外见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 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D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1)欧阳修四岁而孤。2)惟读书是务。文:只是致力于读书。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格要求。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窃入学舍(私下的意思)(2)辄默记(总是、常常)..

(3)儿痴如此(入迷)(4)恬若不见(安祥的样子) ..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 只有剩骨 B 满坐寂然 C 坐佛膝上 D 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必以分人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

是)(3)就明而读(光,光亮)(4)如是者十四年(这样) ..

2.翻译句子: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奋”。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

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C )

A 无从致书以观 B 计日以还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 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回答下列的问题:(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求得前辈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九、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2)臣安敢戏其君(怎么)(开玩笑)(3)...

孰与昧行乎(在黑暗中走路)(4)何不炳烛乎(点燃蜡烛) ....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离开)(2)颐既觉(睡醒) ..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十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2)衡乃与其佣作(雇用)(3)资给...以书(供给,资助)(4)遂成大学(大学问)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何以战 D 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的灯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勤学苦读 。(用四字短语作答)

十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所读书必手钞(钞通“抄”)(2)如是者六七始已(才)(3)日沃...汤数次(洗)(4)后名读书之斋曰„„(命名) .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C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 钞已朗诵一过 C 情不能自已 D 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1)如是者六七始已。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1)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名之者谁;(3)不能名其一处也;(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天才出自勤奋” (用一句名言回答)。

十三、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2)非然也(这样)(3)思援弓缴而射...

之(引,拉)(4)为是其智弗若与(聪明才智)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B )

A 夫战,勇气也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甚矣,汝之不惠 D 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七)
《人教七年级课外文言文专项》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

一、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 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堙于东海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③虽与之俱学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景公出猎⑪

景公⑫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⑬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⑭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⑮所谓不祥⑯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⑰夫有贤⑱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⑲,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⑳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⑴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⑵为不祥也?”

注释

⑪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⑫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⑬泽:聚水的洼地⑭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⑮殆(d i):大概,恐怕 ⑯不祥:不吉利⑰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⑱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⑲任:信任⑳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⑴如:往,去⑵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四、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 ):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意思是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意思是,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日:“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我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②恃人不如自恃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译文: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子罕不受玉《左传》

宋人或得玉(1),献诸子罕(2),子罕弗受(3)献玉者曰:“以示玉人(4),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5),若以与我(6),皆丧宝也(7),不若人有其宝(8)”

【注释】

(1)宋:春秋时宋国或:有的人 (2)诸:“之于”的合音字子罕:春秋时宋国执政贵族乐喜的字 (3)弗:不 (4)以:把,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玉)示:给人看玉人:治玉的工匠 (5)尔:你 (6)若:如果 (7)丧:(sàng)丧失,失掉 (8)不若:不如人:各人 (9)稽(j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之地

问题探究

1.文中的故事展示了两个人的价值观,献玉者和子罕,分别看重的是什么呢?

2.文中通过一件事使子罕的形象十分完美,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言文翻译: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678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