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摘记人物

摘记人物

2016-02-29 09:26: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摘记人物(篇一)《人物摘抄范例》 约翰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摘记人物》,供大家学习参考。

摘记人物(篇一)
《人物摘抄范例》

约翰 库提斯

人生细节:

1、约翰 库提斯出生时,只有可口可乐罐子那么大,腿是畸形的。医生说,他几乎不可能活过24小时。

2、1987年,库提斯做了腿部切除手术,成了半个人。中学毕业后,他趴在滑板上找工作,敲开一家又一家店门,屡遭失败。

3、1999年,他又身患癌症,他并没有放弃生命的希望,积极治疗,战胜了病魔,还在全国健康举重比赛中排名第二。

人生名言:

1、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

2、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1000次摔倒,可以1001次站起来。摔倒多少次没有关系,关键是最后你有没有站起来。

适用话题:

身残志坚、勇气、人生磨难、战斗的人生、生命的质量、父母的爱、战胜恐惧、战胜惰性、人生潜力、积极乐观等

文段应用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库提斯天生残疾,却活出骄傲的人生;屡遭挫折,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身患

癌症,却燃烧生命的希望。库提斯还说过“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1000次摔倒,可以1001次站起来。摔倒多少次没有关系,关键是最后你有没有站起来”,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摘记人物(篇二)
《人物传记摘抄》

摘记人物(篇三)
《人物描写片段摘抄》

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颗黑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我的妈妈并不漂亮,三十几岁的年纪,一张普通的脸,一双淳朴的眼,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从我记事起,没有见她穿过一套入时的衣服。她的确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可是她待人诚恳、心地善良,因此在我的眼里,妈妈比谁都要美,我爱我的妈妈。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这个女老师姓宋,因为她年轻,顶多不过20岁,所以,我们都叫她小宋老师,也有一些女同学亲热地称呼她大姐姐。小宋老师长着高高的个子,衣着比较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小宋老师梳着两条长长的马尾辫一直拖到肩头上。我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我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头上用力磨一磨,将那几条岁月在妈妈额头上留下的痕迹——皱纹抹去。当妈妈锁起眉心,怔怔出神的当儿——她放下毛线,呆呆地坐着。我想,母亲是忧郁的,尤其是当爸爸一去不返的时候,她时常是这样的。她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楚可见了。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太阳晒得墨黑的清瘦的脸上,有一对稍稍洼进去的大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眉毛细而斜;黑里带黄的头发用花布条子扎两条短辫子;衣服都很旧;右裤脚上的一个破洞别一支别针;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脚,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时节,怕刺破脚板,才穿双鞋子,但一下山就脱了。

摘记人物(篇四)
《《人物》读书笔记》

《人物》杂志 读书笔记

《人物》杂志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杂志,30余年来报道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和高端人物。在社会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喜爱。从2010到2011的跨越,新一年的《人物》杂志秉呈前志发展求变,继续追求其“富于人文气质,紧扣时代脉搏”的办刊理念。就我的感觉来说“时政性与历史性”是人物的鲜明特点。

1《人物》杂志内设时政、财经、文史三个主要板块。另外还有读者口味、社会、观点、随笔、阅读、地图、心理等栏目。栏目设置清晰明快。各个栏目之间共同架构烘托出其“秉笔直书、求真存实”的主题。 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富于时代感是《人物》杂志自居的一贯风格。

2作为一个杂志关键是内容,要有自己的特色,独家绝活,能吸引读者。《人物》吸引我的正是其定位在于解读人物大智慧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化、深化,这是其它杂志无法企及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一直读《人物》。

2011年一期讲述陈其美与蒋介石二人与辛亥革命的一系列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另一面。改篇题为《陈其美:以冒险为天职的辛亥功臣》。就我以前的意识很难想象到蒋介石与陈其美二人的拜把子关系,当时陶章到处揭孙中山的短,处处跟陈其美对这干,二人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蒋介石竟是因为刺杀了陶来报与陈其美的兄弟情谊,并因此而渐渐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从此以后,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更是担任重职,最后上位为民国首脑。让我更想不到的是陈其美竟是上海青帮的一个大头目,他利用在上海的帮派背景转而帮助从事革命活动,最后因拒绝袁世凯的重金贿赂,而被设计枪杀于一栋屋宇内。而此前他是策划过多起暗杀活动的头头。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甚至于是善恶两面的混合体。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更要客观公正。2011年第一期《25000个“死魂灵”在述说着什么?》也反映出来这一点。这篇文章对二战前夕苏联制造的“卡廷惨案”的独到报道让人耳目一新。关于苏联直到解体后的俄罗斯,两代政府从最初的的否认、嫁祸他人到扭扭捏捏的默认再到声明确有其事的一系列过程的思考,不得不让人为之一颤。从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被打破后,俄罗斯公布的机密文件资料表明的是签署在卡廷枪杀战俘的正是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历史的迷雾终将散开,历史在这里沉思。《人物》的独创性、深度就反映在此。政治就是政治!“卡挺大清洗”的悲剧是政治制度的终极意识结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为了未来战争要清洗“人民之敌”叛国者、和一切掩藏的敌人。国家内务委员会盛行一种“预防杀人”的逻辑。“卡挺大清洗”之不人道更是违背了不杀俘虏的世界准则,再将责任推给德国法西斯以保全和维护苏联社会主义的声誉。把这个与“中国的大跃进中的虚夸瞒报”、“文化大革命中扭曲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含沙射影的批斗中国的历史错误。而是为现实或将来的人事以警醒。“卡挺惨案”的决策具有极强的个人专权的色彩和领导人个人置法律于不顾的顽固因素。可以说是为国家,更可说是为个人的利益而行之。

3.《人物》突出原创和真实,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产生或发挥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主线,虽以高端人物报道为主,同时《人物》注意到了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及焦点人物,报道了不少他们奋发向上、及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大人物总是能吸引我的眼球。每期的页面人物跃然纸上,我极不可待的想了解我说不知道的这些人物不为人知或关于他的新的观点和看法。

这里不仅有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有相当的关注民生的批评报道。《人物》一期报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便是如此。“在人们平日不太注意的地方,急剧扩大的城市有着令人忧虑的一面,表面宽阔平整的道路可能出现大坑,吞噬过往的车辆,高耸的大楼可能是用易燃的保温材料包裹起来的,而下水道的脆弱,几乎是这类表面繁华的大城市最为脆弱的软

肋。”《我爸是李刚与衙内政治学》,《快,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这些文章关注民生生活,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反映社会生活的黑暗角落及其亟待改善的地方。报刊应该有作为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对民众要起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样才是一份有其社会价值,值得读阅的好杂志。不得不提到2011第三期《叶哲,为官民对话寻求微妙的平衡》这篇报道,该篇文章被归为时政板块的两篇文之一。“703网”不断遭遇封杀厄运,不间断重开。最后揭示网络的背后是网民和民意,网络反腐已深入民心。

4《人物》的各个板块之间便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时政、财经、文史各个板块以与事件相关的各个重要人物为主线连成一个整体的。从而让我们这些对历史毫无把握或深究的读者更详尽深入的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人物》根据社会热点和一些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做一些大的选题,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策划”,例如随着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人物》推出了数名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相关人物,畅谈个人观点,成为年底的收官之作。2011年数期分别以“洋务运动的故事”为主题连续刊载《洋务运动的故事之风雨飘摇强国梦》、《洋务运动的故事之“是谁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以及《风雨飘摇强国梦至终至勤是老臣—曾国藩晚年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贡献》、《透过细节看李鸿章》等等一系列文章。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洋务运动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

近月,中国的首艘航母平台试航,《人物》有对中国的航母发展史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作了比较深入的报道。以“航母载起强国梦”为主题,当期刊载《陈绍宽,忍看中国“航母梦”烟消云散》、《郑和,一场“猎奇之旅”抚慰的民族之痛》、《刘华清,解放军“海军之父”启动航海时代》等数篇文章讲述中国人航母梦的起始,发展与终成现实的艰苦历程。这是中国一代代国人刻苦创业的成果。对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职业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于中国国防和未来的海军航母,就像一个学游泳的孩子先要看水池的大小深浅一样,除了当今世界海上的形式,还必须了解那些曾经的海上历史和那些翻江倒海的选手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古知今方可远航。对社会热点人物和事件,《人物》也以独特视角,深入诠释人物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发表独到观点。

在阅读《人物》各期内容后的同时也可发现《人物》在还原历史,针砭时弊的同时对新近的现实尖锐问题似乎有刻意的回避或缺乏其一贯主张的原创真实深入的报道。比如说其对“涌温线动车追尾特大事故”的报道仅仅是寥寥一页多星点纸。多为记录官方报告及表示哀悼。我们从未看到《人物》对“毒奶粉”“打黑维权”等等现期热点问题发挥其“追史溯源”的手笔。

人物的独到之处在其深入探究的时政历史性文章。既是写人也是纪事。其好处在于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历史时政人物,认识社会。

摘记人物(篇五)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林冲(第六回原文):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小毛头长得很小,头只有我的大洋娃娃那么大;脸圆圆的,红红的,像只大苹果。她睡得很甜,两只眼闭得紧紧的,像两条线;两根眉毛像两只弯弯的新月;小嘴巴经常一动一动,好像在吃奶。她浑身被小被子包住,还用绳子扎紧,一动也不动。

弟弟从幼儿园回家后,闷得够呛,趁奶奶在厨房做晚饭,他蹑手蹑脚地溜出屋。路过厨房时,他更加放慢了脚步,用脚尖踮着地,蹿出门去。一出家门,就像个出笼的小鸟跑着,唱着,真快活。弟弟不知往哪儿跑好,他一会儿拿根小木棍指挥蚂蚁“列队出操”;一会儿爬到工地的钢筋架上“探险”。乐得他拍着手直叫好。

摘记人物(篇六)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她,中等个儿,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显得格外有神,高高的鼻梁下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你问这是谁?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这是我们班的多功能老师——廖晓鸿。"

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弟弟从幼儿园回家后,闷得够呛,趁奶奶在厨房做晚饭,他蹑手蹑脚地溜出屋。路过厨房时,他更加放慢了脚步,用脚尖踮着地,蹿出门去。一出家门,就像个出笼的小鸟跑着,唱着,真快活。弟弟不知往哪儿跑好,他一会儿拿根小木棍指挥蚂蚁"列队出操";一会儿爬到工地的钢筋架上"探险"。乐得他拍着手直叫好。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一个27岁的少女,却沧桑的像个40岁的妇女,她,是留守学校的校长,却奔走在大街小巷,为了孩子们能有更多的书看,炎炎夏日,她叫卖着,收购着旧书刊,忍受着别人的误解,也从未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身份。她花光了父母的积蓄,负债累累仅为了这座学校,面对着镜头,她不曾想为自己争取什么,却只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声对不起。提起那些孩子,她笑靥如花,满是沧桑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风采。

我第一眼见到的老师便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我曾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刘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看着那些前来报道的同学,一脸的亲切、和蔼。仿佛这些前来报到的学生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于是,刘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柔和蔼。但,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定理——凡是长得好看、漂亮的女老师,都是表面温柔,其实发起火来却很凶,很厉害。于是,我就在想:会不会我们的刘老师也是这样的呢?但,事实告诉我,刘老师不是这样的人。

我的老爸40多岁,中等个儿,脸上有几条浅浅的皱纹,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虽不大,却目光烔烔,说起话来井井有条。

你认识我阿姨家的小妹妹吗?她的眼睛蓝蓝的,就像清澈的河水,也像蓝蓝的天空。眼睛就像黑水晶一样闪闪的发光。她的脸蛋粉嘟嘟的,白里透红,就像成熟的苹果和桃子。她的嘴唇红红红的。她的手胖乎乎的,打到我也不觉得疼。

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圆圆的脸蛋,细长的眉毛下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你要是问一个问题,他那黑葡萄似的眼珠便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下边,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平时总是笑嘻嘻的,要是生起气来,两只嘴翘得老高老高,这时大家都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两只油瓶呢!"

我的爸爸鼻似高粱,耳朵似饺,眼睛水汪汪的,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让人看啦有一种清爽的感觉。但他又一个最大的缺点——爱喝酒,嗜酒如命。

这就是我我是一个刚上初中的活泼、调皮的小男孩。我,今年13岁,身高一米六二,有一头又黑又硬的头发,有两道浓浓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黑脸蛋儿上,我有一个又高又大的鼻子,给我这张脸增加了个棱角。

姥爷一生勤奋,学而不厌,同时,也诲而不倦。希望我们不但能够热爱,成绩优秀;还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一举一动都很有修养。但是,这不倦的教诲在我们看来,都成无穷无尽令人难受的唠叨,常常感到厌烦。

摘记人物(篇七)
《名人传读书摘记》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2.“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3.“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点评】第一段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受到敌人的污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

第二段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其中“背着手”和“撞”等十分传神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他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的态度,最集中地表现了贝多芬的叛逆性格。当然贝多芬和歌德的处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时要全面分析。

第三段是《贝多芬传》的最后一段,是这一部分的总结。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的音乐的本质。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但愿我能摆脱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时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传》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

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基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米开朗基罗传》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基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托尔斯泰传》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

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经典片段:

一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他如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过生活。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

“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欢喜。”

对于他,一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目,甚至爱,甚至善。

“我的欢乐是悲哀。”

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欢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偏狂的语句中。

“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几乎完全隔离了。”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晚年,他令人发生一种宗教般的尊敬。他威临着他的时代。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他从高处看人,人们从低处看他。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生灵所能享受的温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的爱抚中睡眠。妇人的爱情于他是无缘的。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伦娜冷静而纯洁的友谊,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刹那。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

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禀性懦怯。

——《米开朗基罗传》

妙语佳句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当嬉笑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地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

◆生命还须前进。动,便是生。

相关热词搜索:水浒传人物摘记 读书摘记卡 摘记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摘记人物”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摘记人物"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708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