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山气朝来爽

山气朝来爽

2016-02-29 10:07: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山气朝来爽(篇一)《山水田园赏读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山气朝来爽》,希望能帮助到你。

山气朝来爽(篇一)
《山水田园赏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四)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B

16.套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

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颔联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试简析。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随水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说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7、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8、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9、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10、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体现的思想情趣: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1、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12、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 2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山气朝来爽(篇二)
《高中诗歌鉴赏答案》

诗歌鉴赏真题回顾

2009年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答案】香山居士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一般要求按高考考纲规定的范围来积累,既不遗漏,也不大而无当。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语言风格的理解与辨析。此题沿承了08年高考,即对四个选项进行逐联赏析,考点也相似。B项错在“兴旺之景”,颔联之意是:可能由于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此联通过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所以和“兴旺”相差甚远。解答此题时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用心体会诗人着笔的用意所在。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答案】 (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和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清题干,关键有“细微处”,“生活情趣”,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写明有哪些细微处以及由此表现的生活情趣。切忌只描写“新脱冬衣”,“体乍轻”不加分析,或者只泛泛而谈生活情趣。此题考察的角度比较新颖,但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考察情景关系基本一致,首先分析诗句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细节,然后结合全篇内容,体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的只是本诗不是通过写景传情,而是通过细微的生活变化来传情。

2010年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

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点拨】该题考查学生再现及描写能力。首先依旧读清题干,把握描写村民活动的诗句,明确是“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然后想象画面进行描写,另注意“简要描述”,故不应有议论抒情。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和08年09年的非常相似。但如果不太了解社祭,要选出B项还是有一定难度。“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把酒观多稼”则暗示了季节。解答本题时,容易误认为D项中的“清新高雅”与“通俗朴茂”的语言风格的判断是矛盾的。但只要认真分析,曲中因使用了若干典故(如“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仍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解答此类题目时,容易受认知习惯的影响而犯主观臆断的错误,要多加注意。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点拨】此题考察联系课内相关课文的比照赏析和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的是诗人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写隐居之乐。这是教材之中,又是背诵篇目,学生自然应该熟悉的。这类和课文直接联系的题目在考察中经常出现。理解本曲关键是要找到诗人透露情感的词语,“日夕佳”之前用了“不羡”二字,表明作者的生活志趣恰恰与陶渊明的隐居不同,再和前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相联系,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整曲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2011年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答案】古体

【点拨】本体考察对诗词曲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本题意在考察对古体诗与近体诗在形式特点上的分辨,看似有严格的限字要求,也提示了解答的方向。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赏析能力。要选择出A项,关键要明确何谓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明月何皎皎”一句中并没用到“比兴”手法,只是写抒情主人公望月而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谓触景生情。“比兴”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如所学过的《采薇》《蒹葭》等篇中都有,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好古诗中常见的各类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点拨】本题考察诗歌中对形象刻画的赏析能力和情感把握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题干提到的两关键词“动作”和“感情”,关键要分析出诗中用了哪些动作描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怎样丰富的感情,尤其要深入分析为什么能这样传达。不能只是列举几个动作之后简单地贴上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的标签。本题的参考答案中对答题的语言做了细化:区分了“动作”与“状态”,“情绪”与“情感”。解答这类题目和解答考察情景关系的题一样,重点在于分析出描写与传情之间的密切联系。

2012年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答案】津亭

【点拨】本题考察对诗歌中相关意象的识辨能力。此处经常考察的是对古诗基本常识掌握,此题则倾向于考查对作品的理解。标题常常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篇中则处处有对题目的照应。本题题干中已经列举了与“江”有关的“江林”、“客船”等意象,在找出“津亭”意象当属不难,但如果不知“津”是渡口,还是容易出错。其实教材中已学过“月迷津渡”等诗句,这说明平时的学习积累非常重要。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点拨】本题考察对诗歌艺术手法、结构章法和语言风格等鉴赏辨析能力。本题的错误项都比较明显,A项错在本诗没有明显的用典,B项错在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项错在对仗并不工整。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比较多,需要近进行比较全面过的掌握。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点拨】本题考察结合指定诗句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古诗的能力。题干规定了鉴赏的角度“情景关系”,所以答题的思路也很好明确。描绘了怎样的景?通过这个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情和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但此题还要注意两联之间的差异。对“景”的表述要注意对景象特点的概括。对情感的揣摩可以通过作者选择的物象,使用的修饰词语等去还原作者的情感体验,如此诗中的将“江林”喻为“秀风”,云日用“相鲜”来形容,尤其是颔联中的“那”,喜悦之情情不自禁。

2013年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考查点】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识记与理解格律诗对仗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检测考生对古诗词中“对仗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这道题的设计较过去简单的“知识性”填空来说,应该说是有进步的。因为辨析、确定“律诗”有几联对仗,既涉及到“对仗”的有关知识,又涉及近体诗——律诗的有关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必须要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和句式互为对仗两个方面——词语同类、句式相似。根据律诗的特点,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因此选项A可以不看诗直接排除。再聚焦到诗本身, 首联属于对仗:句式相似,词语一一对应。尾联第一组词“自怜”、“一倍”就不对应,故选C。

【参考答案】C。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考查点】作为选择题,考查点涉及2项。

A、C、D项涉及的考查点: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三个选项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鉴赏。

B项涉及的考查点: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本项主要考查内容理解。

【解题思路】先要审题,此题要选“不正确”的一项。只要确定其中一个选项分析理解错误或缺乏事实依据,即可直接确定答案。

“松菊荒三径”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表达了一种隐士的追求,

这一点与诗人王维的追求完全一致,所以说A项的分析完全正确。首联的用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颔联虽提到“贫家”,但并没有哪个词语表现出“待客不周的歉意”,故B不正确。首联、颈联侧重写景,颔联侧重叙事,尾联侧重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故C正确。D是对该诗语言风格正确的表述。

【参考答案】(3分)B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考查点】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侧重考查炼字赏析能力。“赏析”指欣赏与分析,单个字的赏析要发现这个字运用的好处。换句话说,就本题而言,考生必须感受并分析出“过”字的表现力。

关于“炼字”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维度思考:这个字在句中描摹的景物情状是什么?流露出的情感是什么?这个字有没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对上下句有没有结构上的作用?鉴赏时要指出手法、手法的作用以及描摹的情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指出这样用词形成的效果。在本题中,“莺啼过落花”可以理解为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也可以理解为黄莺的啼叫穿过落花等。“过”有多重意义的理解,因此用了双关的手法。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景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下一联的抒情,“自怜”、“惜”是一种感慨、悲伤的情绪,“黄发暮”、“年华”点明了抒情的对象,进而确定了情感的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山气朝来爽(篇三)
《诗歌鉴赏篇》

诗歌鉴赏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全国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品鉴赏】

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

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10全国Ⅱ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1)(3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分);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并举例2分)

【考点】分别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

【解析】(1)根据标题中的“梦中”,注释①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回到家乡”。

(2)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2010课标Ⅰ卷)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②③①②③

【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力层级D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2010北京卷)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A;②(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2010年的诗歌鉴赏,既没考意象,也没考意境,炼字也没考,就剩下一个最为起码的要求--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答题公式或者说答题格式对考生的束缚,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基本上跟学生把这首诗讲明白的第一小问。可以说,诗歌鉴赏在今年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可言,然而,"答题公式"作为潜在的门径,对于抵达答案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越没有任何规约,思路的清晰程度就越能得到彰显。训练是否有素,对于考生的答题情况和得分高低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高三的学生切不要被表象的简单所迷惑。

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②③①

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主观题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2010上海卷)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

①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

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2010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

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重庆卷)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山气朝来爽(篇四)
《诗歌鉴赏(十三)》

山气朝来爽(篇五)
《诗歌鉴赏》

山气朝来爽(篇六)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

又如10年山东卷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都是应该注意的现象。这种比较问答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比较。

二是,试题注重了与课内知识的勾连。

如(10年江苏卷)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并由课外向课内勾连,同时考查了考生对课内名家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能力。

又如(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 )(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歌鉴赏第三小题四个选项全部出自高中教材,且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另外,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今年的开放性试题,比去年增加了三道。其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是命题者在指导思想上“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10年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

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二、明确方向,把握重点,有的放矢,积极备战2011年高考古诗鉴赏。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夯实基础,争取鉴赏时能够举一反三。

这里所说的“纲”是指《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因为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考纲的每一次变化都会高考题中体现出来。

这里所说的“本”是指课本(包括相关“读本”)和范本(近三年高考试题)。首先,要加强对课本中古代诗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认真阅读读本中古代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不能仅仅止步于“读”,阅读之后还要多进行思考。一般而言,每读完一首诗歌,都要问问是什么(如作品的写作对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什么(如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写作方法等)、怎么样(如作品是如何描绘事物、如何抒情的,作品是如何表现主旨的,有何艺术特色,表达效果如何等)。其次,要重视积累,考生要对教材中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梳理,由点到面,使之形成一条“知识链”。如诗、词、曲的体裁常识,包括它们的发展过程、具体分类、文体特点、文学流派等;各类诗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主要作品及其特点等;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知识;了解一点古代诗歌涉及的语法知识(如倒装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特殊句式,互文句等),熟记一些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如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诗歌的结构技巧和常用的表现手法);等等。最后,考生要善于借鉴近三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树立文本意识和得分点意识,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根据高考试题的常见设问方式,掌握解题方法,熟悉答题步骤。

在备考时,要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个人良好的答题习惯。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在命题中往往有所侧重。在做题时,考生要联系背景,领会主旨,把握意境。所以,考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古代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观,特别要注意古人情感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二是诗歌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基本技巧,特别应注意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含蓄委婉、深沉内敛的艺术特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诗歌采

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请赏析某一诗句中的某字(二字)的巧妙之处”等。答题的模式一般是:①写出诗中相应诗句运用了何种方法;②结合诗句,围绕诗中运用的技巧分析;③运用此种技巧的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典型例题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二)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点拨 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二步)。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 (第三步)。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考点常见的设题方式、具体的解题方法、一般的答题步骤在本人的拙作《高考古诗阅读鉴赏试题的解题方略》有详述,这里不再一一解说。)

3、经常总结,用心揣摩高考试题提供的解析答案,逐渐规范表述意识。

山气朝来爽(篇七)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1电子题库:第四单元第23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一、基础考查

1.选出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重观(chónɡ) 梭子(suō) 悬涯(xuán) ...

B.山涧(jiàn) 海滩(tān) 阑干(lán) ...

C.莺啼(tí) 帘栊(lǒnɡ) 胆怯(qiè) ...

D.回溯(sù) 逃逸(yì) 迄今(qì) ...

解析:选C。“栊”读ló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阑干楼阁帘栊 帘栊:指窗帘和窗户 ..

B.冰丝带雨悬霄汉 霄汉:大汉 ..

C.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飞花 ..

D.石壁高垂雪练寒 雪练:像雪一样洁白的绢 ..

解析:选B。霄汉:天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解析:选D。A项,并列不当,“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改为“石油、铁矿石等基础能源”;B项,错用词语,日久弥坚:日子长久了,感情却更加坚固了。改为“强烈”。C项,主客颠倒,应说“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因此,我以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①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大的飞跃

②“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超过了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③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④如果固守中庸之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⑤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A.②③⑤④① B.②⑤③①④

C.①④⑤②③ D.④①⑤③②

解析:选B。根据“但是”一词,可知③是在“确实”二字后的转折,是说限度是可以超越的,接着就要说为什么,所以后跟①,②是一句总结,应该放在最前面。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5~7题。

【越调·天净沙】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5.请对“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

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6.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答案:全曲共28个字,描画了14幅春天实景,作者把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两字一景,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7.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了一个浪迹(沦落)天涯的失意诗人(倦客游子)的形象。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水仙子】)

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8.“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

答案: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9.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0~11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 恽

①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

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 ①霹雳:琴名。

10.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1.“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用陶渊明的《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处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四、语用创新

12.从“高”“明”“正”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填入下文的方框中,然后仿照画线部分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句式协调,文意贯通。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打头:廉洁的风气叫清风,正直的官员称清官,文章儒雅是清文,友谊纯洁为清交。也有不少正面的称谓是[ ]字当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高 高尚的作风叫高风,高明的见解称高见,品行优秀为高士,技能突出是高手。

示例2:明 光明的道路叫明途,锐利的眼光称明眼,见识高超为明鉴,心地坦荡是明人。 示例3:正 刚正的气节叫正气,正确的道理称正理,言谈合理为正论,质量可靠是正品。

13.根据下面的花说的话,将果的回答补充完整。

花对果说:“我比你漂亮。”果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说的话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一个果都曾经是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山气朝来爽》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山清气爽九秋天 暮去朝来颜色故 朝来春花卉市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山气朝来爽”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山气朝来爽"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718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