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2016-03-01 09:27: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篇一:《《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望月有感优美译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篇二:《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

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

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考题回放炼句型。炼句,就是写作时斟酌语句,使之简洁优美。从表达效果上说,这种句子常常是全诗的精髓。抓住这样的句子来设计的试题可以称作炼句型。炼句型试题的答题思路是:(1)描述诗句所描述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例如: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视符离及下弟妹.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清刘熙载语)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第一步;描述景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第二步:分析手法)从而营造了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第三步;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赏析颈联“吊影„„九秋蓬”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

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赏 析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考题回放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1~2题。(4分)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5.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望月有感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

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

篇三:《望月有感阅读答案》

望月有感阅读答案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篇四:《望月有感阅读答案_望月有感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望月有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古诗全文如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阅读答案_望月有感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前言]
<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篇五:《示金陵子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示金陵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示金陵子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鉴赏]
金陵子,即是金陵妓。李白游金陵时,倾心于金陵子,因此写作这首缠绵而富情致的诗,赠给她,并寄托了自己的心愿。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前六句专写金陵妓,诗用行人“窃听琴声”发端,琴声自“碧窗里”传出,表明弹琴的人是女子,琴声能引来行人窃听,诗人以摅写自己的心迹结束全篇。他借用晋朝谢安的典故,喻写自己的意愿。谢安旧时隐居于会稽东山,后来居住金陵,他便筑土山以比拟东山,常携妓纵情游赏。“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要,通邀。诗人正邀约金陵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诗意故作放旷,而不满现实、退隐青山之志,隐然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 (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
摹写歌妓,如果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望月有感优美译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望月有感译文 望月有感 白居易译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望月有感优美译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望月有感优美译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727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