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乔斯坦.贾德

乔斯坦.贾德

2016-03-04 10:33: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乔斯坦 贾德(共3篇)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在芬兰...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乔斯坦.贾德》,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乔斯坦·贾德》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他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

册。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人生命、於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乔斯坦·贾德除致力於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於生命的省思外,对於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他於一九九七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1952年8月8日贾德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科努特是一所六年制学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是位教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1974年 贾德结婚。两个儿子分别出生于1976年及1983年。1976年贾德获得奥斯陆大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系挪威文学学位。 1981年贾德与妻儿迁至卑尔根居住。此后10年,他在芬兰一所高中教授哲学及文学课程。1991年贾德开始成

为职业作家,全身心投入青少年文学的创作,1991年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并于1994年再度迁至奥斯陆居住。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名列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荣获无数奖项的肯定,作品如下: ˙1986《贾德的20堂课》(又名《贾德谈人生》)(The Diagnosis and Other Stories)

1987《没有肚脐的小孩》(The Children from Sukhavati) 1988《青蛙城堡》(The Frog Castle) 1990《纸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Castle) ˙1991《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1992《伊丽莎白的秘密》(The Christmas Mystery) 1993《西西莉亚的世界》(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93《圣诞的故事》(story of christmas) 1993《谜语》(Riddle)

1993《虚伪的生命》(life of hypocritical) 1993《生命的目录》(directory of life) 1994《永恒的灵性》(Eternal spiritual) 1996《我从外星来》(又名《喂,有人在吗?》)(Hello? Is Anybody There?)

1996《主教的情人》(Vita Brevis) 1999《玛雅》(Maya)

2001《马戏团的女儿》(The Ringmaster’s Daughter)2003《橘子少女》(又名《橙色女孩》)(The Orange Maid)乔斯坦.贾德

纸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Mystery) (1990) 【内容提要】 《纸牌的秘密》是小男孩汉斯·汤玛士的解谜之旅。故事叙述汉斯与父亲从挪威出发,展开一段穿越欧洲大陆的旅程,前往希腊找寻离家多年、要去追寻自我的母亲 。途中,汉斯得到一本神秘的小圆面包书,说的是一名水手遭遇海难流落到奇异之岛后,他每天把玩的一副纸牌幻化成鲜活的人物的故事。而汉斯必须解开两百年前的沉船之谜,才能知道母亲失踪之谜。全书分成五十二章,结构有如一副纸牌,每一章由一张纸牌代表,虚 实交错,纸牌中的丑角更扮演关键 角色。故事中另有故事,融童话与家庭史于一炉。直到故事结尾,整副重新洗过的牌才完整地摊在读者眼前。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1991)

【内容提要】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

玛雅(Maya)(1999)

乔斯坦.贾德

【内容提要】《玛雅》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主人公法兰克是一位生物学家,女儿的意外死亡导致了她和妻子薇拉的婚姻危机。法兰克带着满心伤痛来到太平洋斐济群岛中的塔弗尼岛,这个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地,而太平洋探险队的最后一站也是斐济群岛中的塔弗尼岛。时间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间,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派

了安娜与荷西,来这里拍摄有关迎接千禧年的背景报道。 法兰克 邂逅了一对神秘的西班牙 恋人,安娜与荷西。这对爱侣之间的神秘对话引起了法兰克的好奇,那些对话好似箴言,听来直击心灵却又难以理解;更奇异的是,安娜有一种惊人的美,每个看见她的人都觉似曾相识,可是都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在旅店中,法兰克更与一

只壁虎对峙、交锋,展开生物演化与宇宙起源等问题的辩论„„ 有什么是永恒的?人们应该怎样去承受亲人死亡所留下的悲伤?生命与爱情如何才能永恒?安娜的绝世之美随着她生命的终结而消亡,但更伴随着生命的代代相传而延续。所以安娜是不死的,美是不死的。法兰克也领悟到他与妻子无法承受的是彼此的悲伤,克服悲伤就意味着爱的新生。法兰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一一写给分居的妻子薇拉,最终得以与妻子复合,而安娜扑朔迷离的生死悬案也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1990年《纸牌的秘密》获得“挪威儿童及青少年评论协会奖”和“文化科学事务部文学奖”,并当选为该年度儿童及青少年最佳读物。

1991年《苏菲的世界》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Sonja Hagemanns)童书奖”。

1993年《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伊丽沙白的秘密》同时获得学校图书馆员协会奖。《苏菲的世界》获得德国时报周刊(Die Zeit)的文学奖。 1994年《苏菲的世界》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1995年《苏菲的世界》获得意大利邦卡瑞拉奖(Bancarella)及菲莱以阿诺奖(Flaiano),在台湾则获选为台湾中国时报 95年度十大好书,并获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了。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同时它也提示出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用的。苏菲在懂了一些哲学后,果然思路大通,在学校无论作文或答申论题,都眼界不凡,让老师刮目相看。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能、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点亮一颗颗不灭的天星。

篇二:《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内容】

《苏菲的世界》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作者】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已成为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厂、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三百万册。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乔斯坦.贾德

【书评】一场哲学的魔幻怪谈

作者:张樾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四岁才第一次读到。我接触西方哲学很晚,大学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上过一些哲学的选修课程,喜欢上它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我一样,如果不算那些基础教育里思想政治课中朦朦胧胧而且不成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几乎就没有受到过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学教育。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是“爱智”。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门关于“热爱智慧”的科学,恐怕根本就不会比数学物理这样具有明显社会实用价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国的教育业者。

你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乔斯坦.贾德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不是一本high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因为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乔斯坦.贾德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

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

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乔斯坦.贾德

两年多关于哲学书籍的阅读,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个女人,所以在哲学史里,男人们更“爱智”。哲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鲜有著名女性哲学家的存在。我想,之所以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优秀哲学启蒙书籍的原因,除开作者乔斯坦对西方哲学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为行文中浓郁的人文及女权主义气息吧。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击着键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夜里,男孩从笔记本电脑里抬起头。

“上帝”这么写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滨城市无边际的黑夜里,海鸟银色的羽翼划破天空,窗外微风习习,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他将与谁同行。

篇三:《童话哲学——圣诞的故事》

童话哲学——圣诞的故事

导读:相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乔斯坦.贾德

作者: 乔斯坦.贾德原作名: Julemysteriet出版年: 1999故事简介

圣诞节到了,男孩乔基姆跟着爸爸进城买降临历。乔基姆得到一份卖玫瑰花的怪人老约翰留下的神奇降临历。

降临历上有24道门。12月1日,乔基姆迫不及待打开了第一扇门。他凝视着那上面的一幅玩具店的图画。有一张纸头落下来,纸的两面都写着字,乔基姆开始读上面的内容——

伊丽莎白跟着妈妈到商店去买圣诞礼物,突然,一只小羊从玩具堆里活了过来,并跑到街上去。伊丽莎白追赶小羊,跟着它到了城外,踏上了覆满白雪的小径……

乔基姆每天都打开降临历的一扇门,每天都有一张纸掉出来,他每天都能读到一个新的与前一天连续的故事。

书评推荐(洛卡仓库同步更新:lkcknj 生活从未如此有趣!)

故事的编写妙趣横生,极具想象力。书的内容让人不禁去想,我们生活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否有另外一群人的存在。只是因为维度的交错,我们并不能相见。

我们能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猛然感到,人与人的相逢,亲历有些事的发生,都是了不起的缘分与巧合,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人生不必总是行色匆匆。忙碌地追赶,会让人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走到了这里,却等不到相遇的时候,便又启程;或者漫无目的的走着,你在那里,我却在这里。

人生应该认真的去过,平和的脚步会让你和许许多多的精彩相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乔斯坦.贾德》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贾德 特鲁姆普 贾德 帕达里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乔斯坦.贾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乔斯坦.贾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803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