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2016-03-04 12:17: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作者:杜甫时期:唐代(共5篇)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摘 要: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作者:杜甫时期:唐代》,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

摘 要: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关键词:杜甫;唐代中原作家群体;中原文化;承传和影响

一个伟大诗人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现象。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诗人群体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他成长的中原人文与风土的文化环境、诗歌的传统与中原的作家群体的崛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河南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区,古都洛阳又是唐代两都之一的东都。是唐代的两大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所指的中原作家,是指占籍唐代河南道及今河南省和周边的作家以及长期生活在河南的外地作家。在(全唐诗》2200多个诗人中,据本文统计,属中原河南籍的约有350多人,约占唐代作家总量的六分之一。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已初具五律格局。在武则天和中宗宫廷诗人“文章四友”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对律诗的建设成就最大的。他的五律、七律和五言排律,都很成熟,符合乎仄粘对律的诗作占其诗总数比重率在初唐诗人中是最高的④,其名作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七律、七绝《赠苏绾书记》等诗,都格律工整,法度森严,王夫之评曰:“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姜斋诗话)卷一下)杜甫也称誉其祖曰:“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胡应麟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诗薮)内编卷四)关于沈佺期、宋之间二人,沈为相廾[内黄(今属河南)人,宋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二人均为则天和中宗朝的宫廷诗人,与杜审言为僚友,均为律诗的奠基者。相较而言,沈七律较胜,宋五排较胜。二人虽然被称为“律诗正宗”(<诗源辨体》卷一三),然与陈子昂、杜审言相比,“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唐律消夏录)卷下)。在律诗的贡献方面,过去仅强调沈、宋的功劳,其实杜审言实可与沈、宋,鼎足而三。由于杜审言的关系,杜甫对初唐的宫廷诗派,尤其是对与杜审言关系较近的诗人一直都持尊重态度。他曾给沈佺期之子沈东美写诗说:“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这两句诗表示他与沈氏有通家之好。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筑室首阳山下,有《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一诗:“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杜甫对宋之间的旧宅进行拜访和对宋之问兄弟进行凭吊,他对武则天时代诗人的崇高地位表示十分羡慕:“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赠蜀僧阊丘师兄》)并一再表示,要继承其祖父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曰)),自称“吾人诗家秀”(<同元使君舂陵行》),立志要将祖父的诗歌事业,尤其是律诗,作为自己家传事业

来继承发扬。

提倡风骨兴寄的复古革新派。主要是陈子昂。陈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武则天朝人仕,长期在洛阳宫廷为官。其<感遇》诗主要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在五律诗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也受到杜甫的赞赏,说他是”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宅))的一代“雄才”(《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杜甫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直书实录的史学派:中原的历史学家吴兢、刘知几等人提倡“实录直书”和反对骈文,对古文派的古文运动,与杜甫的“史笔”意识都有甚深的影响。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盛唐时史学家,撰有(唐史)等史书多种,多不传。在所传书中,以(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上最为有名。该书成于开元十七年(729),上呈于玄宗,对唐玄宗继承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而开创的“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此书对杜甫也有甚深的影响。杜甫曾写诗给贞观名臣魏徵的四世孙魏佑道:“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家声盖六合,行色何其微。”(<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魏徵强颜直谏的事迹,在(贞观政要)中记载甚详,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杜甫将唐太宗的伟业,视为唐朝政治的最高榜样:“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咏怀二首》其一)。由此可见《贞观政要)一书对他的影响之深。刘知几是唐河南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来长期在武则天时期洛阳宫廷任史官,曾与吴兢等合作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等史籍,并撰(史通)二十卷。他主张撰史要直笔实录,反对曲笔:“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史通》卷一三)、“不掩恶,不虚美”(<史通)卷一八),正是中原史家这种直笔实录的精神,对杜甫诗歌直面现实的写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盛唐时期

重道尊儒的文儒集团。盛唐的文儒集团的领袖和文坛盟主是河南洛阳人张说。一大批文儒,如张九龄、许景先、贾曾、席豫、孙逖、苏颞、韩休、王丘、柳芳、严挺之、房琯,郑虔等人,集中在他的周围,相互往来,他“重道尊儒”((上东宫请讲学启》)的思想和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对盛唐风骨刚健与辞采并茂的诗风和文风影响极大。张说特别重视对儒家经史的整理和学校对儒家经典的教育:“今礼经残缺,学校陵迟。历代经史率多纰缪。”他请求朝廷“表正九经,刊考三史,则圣贤遗范粲然”(此二条出处同上)。杜甫与张垧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张垧之父张说这一代文宗的景仰。对于张九龄,杜甫对他极为敬佩,在(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一诗中说他“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碣石岁峥嵘。天池日蛙黾”,赞他有致君尧舜的理想,并能襄君于玉堂之上,还为他受李林甫权奸所谗毁而鸣不平。在文儒集团中,杜甫与房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琯(洛阳人)、郑虔(荥阳人)等人最为交好,受房琯影响最大。为了替房琯辩护,他是拚了性命的,最后终被奸小排挤出朝廷。张说的“重道尊儒”思想与张九龄、房琯等人抗直刚正的品德,对杜甫的儒学思想和儒家的立身之道的影响很大。

开拓诗歌疆域的边塞诗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的诗人,大多是少有壮志、许身报国的人物。他们将边塞壮丽的景象和将士的报国热情表现在诗歌之中。将唐诗的表现领域扩展到塞外和大漠,形成了唐诗的一大亮点。边塞诗派的诗人大部分是河南人。如高适的本籍虽不是河南,可是自青年时期起就长期在河南的梁、宋地区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曾与李白、高适一起游览梁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新唐书,杜甫传)),后来又在长安、成都多次交往。岑参(南阳人),也是杜甫故交,在长安时彼此就认识。杜甫曾与他和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一起登慈恩寺塔,登高赋诗。此外,中原的边塞诗人还有李颀(颍阳人)、崔颖(汴州人)等人,他们也有游历边塞的经历。其诗激扬风发,苍凉悲壮。杜甫的诗中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送高三十五书记}、《送韦书记赴安西》、(黄河二首》、《送人从军》等,皆有边塞诗派诗人的影响。

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除了盂浩然外,大部分诗人都与中原有关。孟浩然主要描写的是南方的山水和田园,而王维等则主要地表现北方的山水和田园。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④,距东都洛阳较近,王维又曾在嵩山隐居、淇县做过官。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受中原嵩山、太行等的山川风光与及盛唐时代中原农村的太平景象的影响极大。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成员,崔兴宗,王维内弟,在蓝田有东山草堂,与王维的别墅东西相对,与杜甫也有交往。祖咏是洛阳人,储光羲是唐河南道兖州(今属山东)人,他在河南的汜水任过官,他们的田园诗多有中原农村的生活景象。杜甫与王维等人在长安交往甚密,他曾到王维的西庄草堂去拜访过。至德初年,长安收复后,杜甫与王维、贾至、岑参等人一起同题奉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诗,为一时诗坛之盛事。杜甫的有关山水和田园的诗篇,与中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李白是独立于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之外的一大家。他的诗歌将边塞诗派之雄伟和山水田园诗派之清丽,兼而有之。李白曾经“十载客梁园”(《书情题蔡舍人雄》),中原地区的雄伟山川和浑厚纯朴的风土人情,对他的诗也极有影响。他的一些写黄河、嵩山、太行、华山的山水风情诗,极其雄奇壮丽,都得之于中原山川和风土之助。杜甫在天宝三载与李白交往。一同去游梁宋,受其人其诗极大的影响,之后,杜甫所写歌行也多了起来,诗风也渐浑厚雄健,这都与受到李白和盛唐中原诗人的影响有关。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三)盛、中唐转折之际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关注社会人生的复古诗派。元结和他的《箧中诗)派的王季友、孟云卿、于逖、张彪等人,是一个中原土生土长的现实人生派的诗人群体。他们与杜甫有着

相近的现实主义诗歌主张。元结,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少时事其从兄元德秀,深受元德秀儒行敦厚之风的影响。安史之乱后,由于平叛有功,被授予道州刺史之职。在任中招抚流亡,赈给灾民,颇有政绩。时道州为贼所焚破,又值上司催迫租税,赋<春陵行》、《贼退后示官吏作)二诗,为民请命,上请减免百姓赋税徭役。杜甫得其诗而和之,作<同元使君舂陵行》,其序曰:“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宫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其诗中有云:“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效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尝引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高度赞扬了元结忧民疾苦的思想品德及诗有“比兴”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这里所指的“比兴”,用的是郑玄注的原义:“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注疏》卷二三注)杜甫所谓的“比兴体制”是指此儒家“美刺”的诗学传统。杜甫将元结等十数公引为同道。元结所选的<箧中集》,其中所收的二十四首诗,多是反映民生疾苦和自叹不遇、贫困潦倒的人生悲歌,与杜甫的直面人生和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歌主张不谋而合。集中的七位诗人,多数是中原籍或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诗人。如王季友,孟云卿,都是河南洛阳人;于逖,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张彪。颍上(今河南新郑)人;元季川,是元结从弟,河南鲁山人;沈干运,本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后来长期寓居濮上(今河南濮阳市南),后归隐汝坟(今河南襄城)。他们是一个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关注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杜甫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人都有诗歌往来,关系密切。是共同的思想倾

篇二:《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 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 唐朝 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②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

③ 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同样也是初唐诗歌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当然,宫廷诗坛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盛唐气象也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他又是初唐近百年的诗歌演进为盛唐在性情化和技巧化方面铺垫的必然结果。

(2)盛唐——诗歌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

诗史上的盛唐,盛 主要是就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而言的。盛唐诗歌的艺术水平之高,从“盛唐气象“四个字可以感受。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

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这一时期,经过初期的发展,近一百年间,唐朝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安定,商业活跃。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诗人潜心研究,漫游各地,开阔视野,大大增加了诗歌创作内容,对儒,道,佛和其它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思想禁锢较少,同时,儒家主张入世,成为唐代许多文人的共同风尚。道家蔑视礼法,主张高蹈出世的思想对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影响。儒道出世入世互补的世界观构成了诗人的双重人格。佛教的传入,则对王维等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

同时,正如前面所说,初唐诗人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也为盛唐诗歌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近体诗,歌行体和新乐府的发展,古近体诗两者共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盛唐诗歌的发展。这一时期,统治者对诗歌更为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文人为中举入世,终生勤劳创作。另外,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对诗歌内容的丰富也有着推动作用。

(三)中唐——诗歌发展的低潮还是繁荣的再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盛唐诗歌的情况来看,尽管那个时代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前代诗歌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从魏晋南北朝到盛唐,诗歌发展的延续性在一些基本特征上是很显著的:儒家传统中以诗为政治与教化之工具的观念在实际创作中很少被认真看待,诗始终是一种个人性的艺术创造,是表

现诗人生活情怀与人生理想的审美形式。而盛唐诗人的激荡的热情与浪漫的幻想,更使诗成为华彩的乐章。而到了中唐,首先可以看到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加强了。这本身当然不是什么缺点,杜甫许多这一类型的诗作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对于唐诗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开拓。但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种关联的加强常常伴随着诗人个体意识的削弱和对于国家的依附意识的加强,伴随着儒家文学观念的加强。这在杜甫已不能免,在元结、白居易等诗人那里则更突出。而另一方面,作为盛唐诗歌主要特征的激情的表现,在中唐诗歌中也受到了抑制。杜甫诗的“沉郁”,实际就是激情受到理性的抑制的结果。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乃至退化为闲适、琐细。

毫无疑问,唐代文化富于创造性的生命力并不是在中唐就消失了。甚至,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各种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比盛唐诗给人的印象要更为强烈;中唐诗人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关注,也比盛唐诗人更为深入。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李贺的呕心沥血觅诗句,贾岛的苦吟,诗人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唐诗总体上的繁荣多彩,与他们(也包括晚唐诗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诗歌中豪迈自信、自由飞扬的精神,在这时确实是开始减退了。

中唐初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大历十才子“只重文辞修饰,作品格调不高,只有韦应物顾况等写出了值得注意的作品。中唐后期,一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掀起了诗歌史上盛赞的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在艺术上刻意创新,形成了奇险怪癖的风格特色。而柳宗元刘禹锡则各以其独特的诗风相继崛起。“唐诗至元和年间,天地精华,尽为发泄,或平或奇,或高深或雄直,旗鼓相当,各成壁垒”②他们共同组成了异彩纷呈的元和诗坛,形成唐诗史上的有一个高峰。他不像盛唐时期在丰富多样的同时有比较统一的风貌特征,而是“各人各具一种笔意”③。因此中唐诗坛更偏于纷繁复杂。

这主要是受盛唐后期安史之乱的影响,集中受到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也更加五花八门。同时,诗人们知道盛唐诗歌的繁荣,如何超越盛唐?诗人们由此自觉地寻找多方面的出路,寻求创新。同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社会生产力已经遭到破坏,大唐帝国国势衰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表现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安的作品也比较多,具有代表的就是白居易的讽喻诗。由此我们也可以

看到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对于唐代历史及唐诗面貌的转折意义。

(四)晚唐——诗歌发展的回光返照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晚唐诗人中向来是推小李杜为大家,即李商隐和杜牧。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唐诗的回光返照时期。小李杜也有大李杜的忧国忧民之心,创作上也继承了李杜的精神手法。但已没有他们的气度与魄力。黄巢起义之后小李杜已经去世,具有代表的是皮日休,杜荀鹤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起义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唐朝时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发达的时代,不止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都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当然,诗人们继承发展风骚以来的诗歌传统,推陈出新,积极努力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些综合的力量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诗歌繁盛的唐王朝。

注释:

①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

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

②方南堂 《辍锻录》

③陈衍 《石遗室诗话》卷十八

参考书目 :

篇三:《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二、文本知识

1.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

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字词归纳

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 )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

青冢( ) 朔漠( ) 省识( ) 环珮( ) ....

暮砧( ) 夔州( ) 荆门( ) 繁霜鬓( )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

四、内容探究

3.《秋兴八首》(其一)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5.《登高》首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 《登高》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7.《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8.《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hè zhǔ zǎi qiáng zhǒng shuî xǐng pèi zhēn kuí jīng bìn

2.砧:捣衣石 朔漠:北方的沙漠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兼天涌:波浪滔天 省识:略识 回:回旋 潦倒:衰颓,失意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3.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4.思念故乡

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独自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7. 怨恨

8.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篇四:《古诗江南逢李龟年阅读答案_江南逢李龟年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前言]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古诗江南逢李龟年阅读答案_江南逢李龟年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古诗江南逢李龟年阅读答案_江南逢李龟年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

篇五:《漫成一首阅读答案_漫成一首翻译_作者杜甫》

<漫成一首>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其诗词全文如下: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中飘荡的灯笼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漫成一首阅读答案_漫成一首翻译_作者杜甫。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鉴赏]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漫成一首阅读答案_漫成一首翻译_作者杜甫。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相关热词搜索:唐代诗人杜甫的诗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作者:杜甫时期:唐代”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作者:杜甫时期:唐代"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812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