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国近代史随笔

中国近代史随笔

2016-03-10 10:36: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国近代史随笔(共4篇)中国近代史笔记《中国近代史》笔记中国近代史笔记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 清朝的衰落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随笔》,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中国近代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笔记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清朝的衰落

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

2政治: 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

3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八旗军22万和绿营兵66万。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至于沿海的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都是用薄板旧钉锭成,遇击即破。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1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2西方的殖民扩张: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 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1.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和中外贸易

① 闭关政策:

A. 内容: “闭关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B. 表现: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出口通商的种类和数量。四关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公行制度:洋行-公行-十三行: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严格限制外商在华居住、行动。

C. 目的:防止汉人的反抗,其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 “朕临御多年,当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康熙)

D. 原因:⑴防止郑成功等的反清力量,害怕西方殖民者与汉人勾结威胁自己的统治;⑵对付西方殖民者的骚扰;⑶思想上保守、夜郎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⑷经济上的自然性对闭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E. 评价:是在当时世界已经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一定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到中国的情况下。清政府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它不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是逆时代潮流而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危害甚大。它保护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国人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更加助长了清朝统治者的顽固保守,不求进步力求维持现状的反动思想。

② 中外贸易: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在18世纪的100年中,英国输送到中国的现银达两亿多元。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正当贸易方面,每年仍出超达二、三百万两白银以上。长期以来,英商就是以大量白银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一直想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但问题是英国本上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没有一样是中国人欢迎的。英国最早输入的王牌货是毛织品,但东印度公司在1800年前向中国贩卖毛织品一直是亏本的。这一点外国资产阶级也供认不讳:“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毛织品贸易,这个词必然是„失败‟”。东印度公司运来中国的第二宗货物是金属品,以铅料、锡料、铜料为主,还包括少量的金属制品如刀子、钟表等,但销路有限,有时还亏本。惟一能保证获利的是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但数量不大,因为这与英国本国新兴棉纺织业的需要相冲突,不能全部解决中英贸易上的逆差问题。

2. 鸦片泛滥及对中国社会的腐蚀作用

总:18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世纪大量泛滥。

① 主要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

② 好处:A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B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 中国因素:鸦片贩子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与中国的腐朽堕落有直接关系。

④ 后果:A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B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C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3. 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中国近代史随笔

① 人民的呼声

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他们对清政府的明禁暗弛表示不满,受害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838年12月12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清政府保护侵略者镇压人民的策略这次大示威是人民群众反抗侵略者的表现。

② 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

⑴驰禁派:驰禁派代表清王朝中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他们与鸦片贸易存在密切的厉害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放弃在鸦片贸易中所获得的丰厚的经济利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禁暗运。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A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B禁止官兵吸食C允许内地种植。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其意符合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各种牵连的要求,这种论调是与中国人民为敌的。

⑵严禁派:严禁派代表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看到烟毒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和对封建国家造成的危机,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罪有代表的是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

⑶道光: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③ 禁烟斗争

⑴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策略思想

A. 动员人民群众与侵略者起来进行坚决斗争。林则徐在沿海发现当地人民对侵略者十分忿恨,民心可用,但是他在组织团练上,要由开明绅士来组织。在组织水兵、壮兵时要“驾驽必须得法”。

B. 对侵略者要劝之以理,诫之以威。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认为禁烟是正义的,他也认识到禁烟不能局限在说理范围内“英人欺弱畏强”又增集兵炮,加强海防

C. 区别对待,以夷制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都以各国的利益出发,林则徐采取“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口号。目的是分化瓦解侵略者以减少压力还提出“苟以悔改,尽许回头”的口号。

D. 待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提出的,因为英国有各种武器,相对其武力较弱,而不能与英军打突击战。

总;这些思想大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策略思想,,大多没有实行。

⑵英国阻止禁烟的手段

A. 包砒烟贩,阻挠禁烟

B. 违抗具结,通过美国烟贩更加猖獗

C. 故意制造纠纷,进行战争挑衅。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沿海官兵、人民)

1.穿鼻海战: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

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S226;义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结。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严索林案正凶,限令英国商船3日内,或具结入口,或开回本国,不得滞泊伶仃洋面。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担麻士葛”号,不听义律乱令,前来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随即被引入黄埔,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传见船主弯喇,面加奖励。这为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开一先例。九月二十八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船主当啷)也遵令前来具结。义律恼羞成怒,即派“士密”号(又称“窝拉疑”号)和“华伦”号两兵船于中午赶至穿鼻洋,阻止正报关入口的“撒克逊”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号竟先开炮,前来攻击,衅端遂开。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关天培亲自挺立水师船桅杆前,拔腰刀督战,厉声喝称:“敢后退者斩。”适有英船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从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敌船一炮者,立刻赏银两锭。其本船所载3个铜炮最称得力,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船头(粤人呼为头鼻)打断,船头数十人纷纷滚跌入海。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兵弁,连轰两炮,击破“士密”号后楼,英兵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华伦”号畏不向前,未致受伤。激战约一个时辰之久(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士密”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号亦随同遁去。清军水师3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15名,伤数十。这次战争,清军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英军武器又占优势,所以损失较大。尽管如此,仍奋勇抗击。林则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关天培奋勇督战,士兵英勇抗击。“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道光帝阅后朱批:“可嘉之至。”

2.内阁会议: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主张立即发动侵华战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鸦片战争前的1837至1838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为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1839年10月1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决定武装侵略中国。

1840年6月,乔治&S226;懿律率领由兵船16艘、武装汽船4艘、运输船28艘、士兵4000余人(后增至15000人)、大炮540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史随笔

1.第一阶段:1840.6-----1841.1 《穿鼻草约》

①过程: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

②特点: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

③说明: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

2.第二阶段:1841.1.27------1841.5.27 《广州和约》

①过程: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特点:A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心B弈山所行政策“防民胜于防寇”。

3.第三阶段:1841.5.28-----1842.8.29 《南京条约》

①过程: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

②进攻路线: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

台湾

③ 特点: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

总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采取妥协投降的路线而广大人民坚决反抗侵略,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力军。

四.鸦片战争英国胜利中国失败的原因

1.战争决策目标的差异

①英国:英国在决战前对于决策目标十分明确,而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英国从商品贸易的的战略目标出发英国人已经在做以武力入侵中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准备工作——以英国军舰为基础联合印度军队,作战路线由南向北,时间4月份左右。

②中国: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道光皇帝认为战争的爆发是归咎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没有了解到鸦片贸易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手段。虽然清政府对于英军也有抵抗的表现,但目标还是不明确的,打到哪里算到哪里。林则徐虽做了抵抗的准备,但也只限于广东沿海一带,初期没有人认识到英国的真正目的。道光只是想一昧赶走敌人,先想速胜,后转为速败。

2.双方兵力的优势

①就武器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处于劣势,就人数来说中国多于英军。

②中国在道光年间的正规军有80余万人,另外还有乡勇、团练。英军全国总兵力为10万,最初派往中国的总兵力为4000人,后来派来了援军最多不过15000人左右,但从各个战役中中英双方各有优劣,但从实践中关键性战役英军占有优势。

③清朝军队废弛。例如,浙江沿海各炮台只有林亮光会用炮位发射,打仗时多为文臣或皇帝的亲戚领兵。在战争中劣势能变为优势,优势也能变为劣势,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作战部队,如果中国军队上下同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非不可能。

3.英军胜利的必然与偶然中国近代史随笔

①英:有利条件:⑴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⑵船坚炮利;不利条件:⑴远离本土,动员较多兵力来华作战,十分困难,后勤补给困难。⑵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在中国作战,英军始终没有中国人熟悉。越深入内地,英军的军舰将失去用武之地。⑶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它不仅遭到世界正义人士的反对,也遭到英国人民的反对。

②中国:有利条件:⑴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具有雄厚的战争潜力。⑵清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英军,而且兵源充足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⑶在本土作战,无论是物资补给、军队调动,都是熟悉的,特别是战争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后,中国的有利因素可以得以发挥。⑷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高昂,清朝只要号召人民起来抗战,必将给英军带来灭顶之灾。

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①《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⑴内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

(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

(三)赔款2100万元。

(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五)废除“公行”制度。

⑵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

(一)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

(三)居住及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②《附约》: 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④ 《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⑤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年8月6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篇二:《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家深重灾难是的软弱,但令人欣喜的是,残酷的环境催生伟大的改革,中华民族的很多不好的文化根源在这场大运动中得到反思,中国人民在这次大变革中得到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在这段抗争中得以极大的进步,没有这段艰辛的历史,就没有如今更加现代化的﹑更加开明的中国,只是这场变革的代价是如此高昂,它牺牲了万千大众但终给这个民族留下了永恒的财富。 看完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看到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又一幕,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心酸,曾经多少次机遇,本可以抓住,却最终不幸擦肩而过,试想,当初乾隆皇帝能够认识到广州十三行这样一个通商口岸对中国的益处,如果当初吗噶尔尼访华时乾隆皇帝在西方的利器前能多一点虚心,再或者当初的清朝执政者能更加清明(我始终对慈禧太后挪用军费用于庆生耿耿于怀,如果能将这些钱换做更多的坚船利炮,或许甲午中日海战就会是另外一番情景),当然更希望清朝的那些守旧迂腐的文人能认清世界的形势,或许率先崛起的就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或许中国的近代史就不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可是历史既成事实,我们也只能感慨,只能在历史历史面前去斟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去省视那些曾经领导中国的人。

近代中国面临改革图强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但当时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日本,俄国,土耳其,都在为赶上历史的潮流进行抗争,但于中国不同的事,他们似乎没有遇到如此巨大的阻碍,其中日本俄国更是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浪潮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大军,只可惜中国少了一位像彼得大帝一样开明贤能的君主,也没有像日本一样愿意为日本的富强实行君主立宪的天皇,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遇到了空前的阻碍。中国之所以没能在遭受鸦片战争的屈辱后迅速的走上改革的道路,一方面,实则当时封疆势力太过庞大,另一方面,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越性的思想让中国人碍于向西方人请教,还有是中国的封建士大夫阶层视封建制度为他们的生命线,他们维护封建制度是因为在封建制度下他们的所学所想才能转化为名誉和地位,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他们天生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有领土需求,这让他们更懂得求变,更懂得向更先进的文明学习,正日隋唐时期派遣遣唐使一样,他们在变中跟上了历史的潮流,而当时的中国则因为一味保守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期。其实中华文化并非是天生的保守文化,想当年,春秋战国时期那也是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都曾盛极一时,只是随着统一大势,中国社会更趋向于儒家学说使中国的文化环境过于单一,并逐渐走向了一种趋于保守不敢改变的方向,当然这方便的君主的统治却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恰恰是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时代为中国后来的汉唐之盛奠定了基调,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社会是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文明载体的。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前期,也的确有一帮人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像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文祥等人,他们都能认识到中国的现状,也知道怎样才是富强之路,但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有很多没有觉醒乃至愚昧的人借保卫祖宗大义的口号从中阻碍(倒也不能说他们罪恶,其实其中很多人倒也是真心想为国家好,为人民谋利,只能说他们无知,虽然想帮忙,却只能帮倒忙),另一方面是这些人由于所处阶级使他们注定具有不彻底性(身为地主阶级的他们很难去和地主阶级做斗争),他们也许知道中国的社会需要改革,但他们不敢改革,毕竟封建礼教是他们从小的“立场”,而且他们对朝廷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朝廷能认识到世界的潮流和格局,当然,他们也惧怕改革可能引发的内乱,殊不知,这样一场内乱几乎就不可避免,而且越往后只会爆发出更大的破坏力。当然,虽然他们有不彻底性,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

献,他们领导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他们派遣的学生以后将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他们创建的军队也使中国有了像样的新式军队(虽然中国的海军在甲午海战中不幸战败,但较于鸦片战争时中国军队,到底也有了很大改观),因此,虽然这批人时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客观上,却也为中国后来的近现代之路做了重要铺垫,不能因为谁签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就否认他的功绩,要看到事件的背景。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必须说说,那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开启中国军队“私有”的模式,当初,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屡战屡败,倒是曾国藩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于是这支清朝后期及其倚重的部队刻上了湘的印记,也刻上了曾国藩的印记,从今以后淮军和北洋军也继承了湘军的传统,士兵更愿意听从将领的领导,而对于更高的统帅不太在意,客观上也为清朝的解体唱响了前奏,地方武装的逐渐强大必然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也造就了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战乱的年代的确是先有兵权才能有政权,而一帮空有的理想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感慨怀才无用了。

在侵略中国的众多国家中,其实只有日本真正是一直有灭亡中国的野心,现在想想英国在当时的中国所作所为,虽然恶劣,但还算很有信誉,也并非飞扬跋扈,当初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也只是索取了极少的土地,而是要求更多的开放,况且,当中国谋求自强时,英国德国倒也不吝惜技术,没有因为担心中国的强大而极力遏制中国军力发展,而是让中国顺利请到欧美的工程师帮助改进技术,德国也卖给中国先进舰艇,可见他们对中国追求的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也帮助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他们不同的是,日本从一开始就对中国怀有极大的领土野心,甲午海战前的几十年便对当时的高丽虎视眈眈,甲午海战取胜后更是要求清政府割辽东,并且还惨无人道的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可见当时的日本才是中华民族最应该提防的敌人,这个近邻从明朝时期开始就觊觎着能从中国或者中国的属国中占得领土,在实现自己目标还更是得寸进尺,妄想消灭中国。只是甲午海战前的中国似乎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这个潜藏着的危机,即使有人意识到了也苦于社会一盘散沙的现状而无能为力。甲午海战的确是一场划时代的战役,这场战役确定了远东的霸主,让日本获得了巨额的经费用于扩充军事并逐渐扩大对中国军事优势,并在四十年后挑起了针对中国的总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彻底陷入了变乱的漩涡,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社会饱经动荡之苦,先有保路运动,后有辛亥革命,然后是清帝退位,袁世凯当权,军阀混战,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社会淤积了几百上千年的各种矛盾在这几十年中迎来了总爆发,再加上险恶的外部环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名族的这场变革是世界史上最曲折最复杂的一次变革,先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后有立宪派,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但他们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中华儿女在黑暗中苦苦探寻救亡的道路,虽屡经挫折,但依旧不放弃,在这样险恶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下,我们最终依然闯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不禁让人欣慰,虽然经受了深重苦难,但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进步,看到了中国的社会正在逐渐摆脱压迫和专制,人民的思想和劳动力得以极大解放,也着实让人高兴。

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走出了苦难的深渊,这其中,孙中山总理的执着和坚持最总促成了辛亥革命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他让民族﹑民权﹑民心的思想深入人心,他组织创建的革命军后来带领中国走出了军阀割据的状态„当然还有很多的文人﹑艺术家,他们用文字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更多大众的觉醒,为后来的事业在精神上创立了支柱„而爱国将领们的英勇抵抗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日本)的魔爪,并带领中国走向了统一和和平„他们成绩斐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其中的很多精辟的见解也让人获益良多,他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使我们明白了历史人物他们的苦衷从而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着传奇故事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好好研读,体会历史人物的过错,以开创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

篇三:《中国近代史 笔记》

③研究热点发生了新的转移,晚清史的研究相对少,而近现代史成为热点,对革命史的研

一、中国近代史 究相对较少,而关于统治阶级统治心理的研究多了 广义:1940年—1949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④研究成果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对辛亥革命,抗战革命,近代经济社会,经济、学术史狭义: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时期,1919年—1949年为中国现代史时期 突破多,成果多 导论

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章,太平天国已经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加深 第四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五章,辛亥革命 第六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势 三、中国近代史的线索 1、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四个阶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两个过程:中国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国人民翻身的过程 4、两个过程加近代化 5、四大趋向: 一个加深两个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反帝高声发展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1、发展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有利于总结中国人民的耻辱历史,总结经验 3、使我们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4、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5、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增强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成果和著作介绍 《中国近代史》 高教出版社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李侃(中科院)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张海鹏(社科院) 《中国近代史》 山大 齐涛版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山大等十几所高校的合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红旗 胡绳 六、研究状况 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主要途径 《中国近代史争鸣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略》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2年版 《中国近代史》 人大复印资料 《近代史研究》 社科院 《中国史研究动态》 2、发展研究趋势 ①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②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心理史学、社会史学)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大势 1、战前的中国社会——衰败虚骄的清王朝 (1)腐朽的政治——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皇帝朝纲独断,吏治败坏、庸碌怠惰、贪污成风。 (2)衰敝的经济——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剥削残酷,民生凋敝。 (3)财政拮据 (4)废驰的军备——武器落后,纪律败坏,战斗力不强。 (5)迂腐的思想文化观—— 强行文化高压政策,宣扬孔孟之道,八股取士,屡行文字狱。(6)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2、战前的世界形势——急于扩张的西方各列强 (1)英国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政治上是产业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拥有世界工业垄断地,军事上具有海上霸权,对外疯狂掠夺殖民地。 (2)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对外扩张 法国——七月革命之后,法国迅速发展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英国侵略者的追随者 美国——美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起步晚但是势头不凡,独占拉美、谋求全球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英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帮凶 俄国——长期在农奴制的之下,经济力量不足,通过掠夺弱小国家的财富来补充自己,所以特别贪婪 二、鸦片走私及其危害 1、早期的中英贸易 英国输入商品:棉毛纺织品、金属制品等 中国输出商品:茶叶、生丝、 土布、瓷器、药材等 2、闭关政策 定义:清政府严格控制中外交通与对外贸易的政策。 内容:实行一口通商;实行“公行” 制度;颁布防范夷人章程。 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对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式骚扰的抵制。 评价:整体上说是一种愚昧落后的反动政策。 时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措施:关闭福建漳州、浙江宁波、云台山三关;颁布《防范外夷章程》《民夷交 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章程条例 3、鸦片的输入及其危害 (1)鸦片的输入 中英政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应该试图用各种方式打开中国大门,1757年英国政府了印度鸦片的主要产地孟加拉,开始竭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牟取暴利 (2)鸦片屡禁不绝的原因 外部原因:英美资产阶级无耻地坚持鸦片掠夺政策,以此来抵消正常贸易中的逆差。 内部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3)鸦片输入的危害

从19世纪30年代,鸦片从东南沿海扩大到内地十几个省,深入山西、陕西、盛京等腹地,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①直接影响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造成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国库空虚,财政拮据,人民负担日益沉重;白银外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造成了城乡商业的凋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成长。

②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道德败坏,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统治士兵吸食鸦片,失去战斗力,极大地消弱了国防力量。

第一、重视探访外情,做到知己知彼。组织专人翻译外国的书籍和报纸,编成《四洲志》草稿。

第二、整顿水路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招募渔民、壮丁,编为水勇,授以火船,精练夜袭火攻之法。

第三、加强海防,做到有备无患。修虎门炮台,购置和仿制西洋大炮。 第四、重视并利用民众的力量。 2、英国策动侵华战争

寻找战争借口:中国的禁烟,1840年6月懿律率“东方远征军”,封锁珠江江口,战争正式③严重地破坏了清王朝的吏治,中国禁止鸦片,鸦片走私只能靠武装偷运和贿赂官员来实现,使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吏治败坏。

总之,鸦片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

三、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1、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认识不一

面对严重的鸦片侵略和人民群众强烈的禁烟要求,19世纪3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围绕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弛禁和严禁两派 驰禁——许乃济——允许公开买卖

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书朝廷,主张取消鸦片禁令,允许公开买卖,代表了弛禁派的观点,受到穆彰阿、琦善等人的支持,弛禁派的主张反映了与鸦片贸易直接有关的受贿集团的利益。

严禁——黄爵滋——重治吸食

1838年,鸿胪寺卿上道光帝《请严塞漏卮以赔国本折》痛陈鸦片危害,第一次提出以死刑重治吸食者以抑制鸦片输入的严禁方案,各省28人复奏,其中有8人赞成,林则徐大加赞赏甚至做了重要补充,严禁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的地主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年

19世纪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人民负担沉重。为维护清政权和中国的生存,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1839年,林则徐在当地人民及爱国官兵的支持下,迫使英美鸦片走私犯缴出鸦片二百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①注意查看民情,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禁烟热情

②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烟土并重治吸食之徒,从正本和清源两方面入手,推进禁烟运动的展开。

③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严惩破坏禁烟的侵略分子。

④毅然销毁收缴的所有鸦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四、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

1、林则徐挫败义律的武装挑衅 林则徐的备战措施: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衅,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入侵。 爆发。

第一阶段(1840.6——1841.1)自英军封锁珠江口始终至19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前,历时7个月。

查办林则徐,派琦善谈判,英军要谈判签订《川鼻草约》,琦善自觉不妙,未敢再谈签约之事。谈判中止

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得手,副将陈连升父子(土家族)及土家、苗族等守官兵60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

第二阶段(1841.1——1841.5)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1841年5月27日,《广州合约》订止,历时四个月

琦善的妥协活动引起过大民众的不满,1841年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盛怒之下下诏对英宣战。 遇敌即溃,有关天培等少数官兵的拼死英勇抵抗,不能扭转中国的被动失败。虎门失陷,广州被围的情势下,奕山终于向侵略者屈膝岂和,与英军签订了《广州合约》

第三阶段(1841.8——1842.8)《南京条约》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始,至1842年8月29年《南京条约》签订止,历时一年

定海,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等率5000壮烈殉国;镇海,两江总督裕谦誓死抵抗;吴淞口,江南老将陈化成坚守炮台,孤军奋战;

浙东战役连续失利,道光帝彻底丧失了抵挡的信心,从此一意主和

8月29日,耆英全权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按照英国提出的全部的侵略条款,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 3、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1)性质: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借鸦片问题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则是一场为了反对罪恶的鸦片贸易,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而进行的正义的战争。 2)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当时虽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军事装备先进,军队素质高,可是动员的兵力有限,而且远离本土作战,军需物质供应困难,士兵水土不服;中国虽然处于封建末期,但是疆域广阔,拥有八旗、绿营军队接近百万人,有4.1亿勤劳勇敢的人民和丰富的资源,本土作战并且在正义的的自卫战争,理应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兵员充足,物资供应便利。凡此种种,表明中国并非注定要败。但是中国毕竟败了,其原因在于: 第一,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败,使中国在战争中的优势难以发挥。 第二,封建统治的昏庸无能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最后失败。 第三,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使战争失去了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 【思考:道光帝对中国战败负有怎样的责任?】

道光帝(1782——1851)爱新觉罗.旻宁,39岁登基。

在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这一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较量中,以道光帝为首的统堂以及坟地等,中国人毁坏教堂坟地等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实际上是迫使清政府开始放

治集团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言明的。一方面,处于封建末世的清王朝劣势昭然,难以与西方抗衡表现出相当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另一方面,处于本能,不甘心统治崩溃,又在一定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抵抗。

过于无知,对于世界大势愚昧无知,依然固守天朝大国的遗梦;过于无勇,

五、东南沿海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41年5月30日,牛栏岗聚歼战

作用: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人民群众自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它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侵略斗争的信心,为后来的反帝斗争开拓了道路,沉重打击了英侵略者的野心和嚣张气焰,虽然英军被解围,但很快逃离四方炮台,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役 2、东南沿海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厦门;定海

六、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 1842年8月29日 主要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对华侵略的重要基地

②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以在五口派驻领事;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外国资本侵略势力蜂拥而至

③中国赔偿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兵费1200万元,总计2100万元;这是对中国人的无耻掠夺

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为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提供了方便。

⑤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民在华贸易可以任意与华商直接交易,从此便利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培植买办势力。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主要内容: ①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日后被侵略者广为援引,给中国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危害

③降低关税,消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租地及居住权,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租,永久居住,这是对中国行政主权的公然侵害,为近代租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

根据利益均沾的原则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各种特权外,还得到以下权利: ①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规定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民刑案件,甚至美国人之间,美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之间的民刑诉讼,都要由美国领事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协定关税”权

③美国兵船可任意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

④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建立教堂,开设医院 3、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

法国除取得英美已经得到的全部侵略权益外,又特别规定法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弃对天主教的禁令并承担起保护外国传教士及其财产的责任 4、葡萄牙侵占澳门

七、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政治上: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开始沦为不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租界的出现和治外法权的丧失。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强行拉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传统手工业破产,丝、茶等农副业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赖外国资本的道路。 3、阶级结构、主要矛盾的变化:在通商口岸的英、美等国开设的企业中产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出现了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动向:地主阶级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逐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御侮图新的思想。

中国开始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租界】是一国政府将某地区整个的出租给外国政府管理,由外国政府再将其中土地分组给其侨民,1845年—1905年,60年间西方列强共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租界27处,以天津租界最多,共有八个国家,以上海租界对我国各方面影响最大,这些租界从1919年到1923年,1930年1943年,1945年,1946年陆续收回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华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使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2、鸦片战争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大量泛滥的鸦片烟掠去了中国巨额财富,毒害和降低了中国的国民素质,阻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破坏了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的工具

4、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使得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一步步深入的学,最后才从西方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中寻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道路

八、社会新思潮的出现

1、部分精英人物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2、龚自珍对封建衰世的批判

(1)对封建衰世的揭露和封建专制的抨击 (2)政治经济改革主张

(3)主张在西域设置行省,反对鸦片走私。 3、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著作《四洲志》

设立新式国防工业:造船业,军器 发配边疆伊犁后大力开发坎儿井

后被起用回京镇压太平军,但不幸在中途死去

4、魏源

(1)尖锐抨击了固步自封、愚昧无知而又不求进取的封建顽固势力。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主张利用人民力量抵御外侮 (4)他认为要抵抗侵略必须改革弊政

(5)对当事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和汉学提出了批判

《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很大,涌现了大批的志士,如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之人 5、姚莹和《康輶纪行》

①该书介绍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并且因为自豪

②他在强调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情况的同时,进一步批判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虚骄,颟顸自大的腐朽思想

③姚莹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他进一步发展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超过了魏源是水平,他在书中一再称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生产技术

④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了解,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文化的认识,虽然仍是不够深刻的,但却到达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所能到达的最高水平

6、徐继畬和《瀛环志略》

①在该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西方各国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诉讼制度,徐继畬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其实质是封建制度的否定

②强调教育、科技、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徐认为,国势的强大,不在于土地面积的大小,而是军事、科技为主要因素,其次,西方的强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仅适合国防的建设 ③对西方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认识徐在探求西方列强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历史中,用大量的事实解释了帝国主义争霸世界,争夺世界市场,掠夺和压迫小民族的本性 ④徐的忧患意识和对抵抗精神的歌颂,他看到了这场人类大变革,大动荡,中国由强到弱,甚至面临岌岌可危的地位,徐在看到倚强凌弱的时候的同时也看到了抵抗才是存在的关键,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都给了高度的赞扬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起义

爆发的社会背景——阶级矛盾激化

1、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战费,借端搜刮剥削。 2、战后鸦片泛滥,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更加严重。中国近代史随笔

3、战后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输出,特别是棉纺织品的输出,使得中国传统的棉纺织手工业遭到严重摧残,五口通商地区的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失业破产。

4、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5、广西成为各种反抗力量汇合的基地和各种矛盾的焦点 【广西成为各种反抗力量汇合的基地和各种矛盾的焦点】

①大批遣散的散兵游勇和大批失业的水手和挑夫等运输工人汇集于此,成为动荡不安的因素。

②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清政府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农民起义容易在此突破。 ③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在这里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④广西水灾严重,又发生了旱灾蝗灾,人民生活特别艰苦 ⑤广西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之地,民族矛盾特别是土客矛盾尖锐

⑥广西特殊的地区环境,战后湖南等地的天地会起义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失败后往往逃往广西,然而广西地方当局却无力镇压

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洪秀全的经历和思想:

经历:第二次考试落榜——《劝世良言》——第三次应试失败大病——第四次应试失败,创建拜上帝教。 冯云山,洪仁玕

思想:《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劝世良言》:作者为梁发,(1789——1855,广东高明人,雕版印刷工人出身。)书中主要宣扬上帝是“独一真神”,敬耶稣,反对偶像崇拜,鼓吹天堂有乐,地狱永苦,劝人归善,宣传天堂平等。

洪秀全对《劝世良言》的改造:

①接受了上帝是创造万物,全能无边的独一真神,因此他把中国黑暗腐朽、鸦片战争的失败,归于中国统治者,认为要想转败为胜,过太平日子,就要拜上帝,不拜邪神

②他接受了基督教中人人都是上帝子女的概念,认为既然人人都是上帝子女,就应该人人平等

③他接受了基督教中为人行善,要做“正人”,不要做邪人的思想,不允许权奸当道,为非作歹,指出这些人都应该受到上帝是惩罚 2、阐述教义,奠定思想基础

原道救世歌:强调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应只拜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表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和不平等人际关系的憎恨,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愿望。原道醒世训:对相陵相夺相斗相杀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谴责,希望建立一个大同理想社会。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恶,但仍未跳出道德说教的巢臼。

原道觉世训:是一篇指出战斗目标的政治缴文。提出“阎罗妖”是世间一切罪恶的根源,“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及其贪官污吏。用宗教语言將现实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对立,生动形象的表述了出来,号召们起而推翻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标志着洪秀全最终确立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地上天国”的思想。

三篇著作的评价:

①三篇著作的思想基础:三篇著作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原始基督教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平等,平均思想,同时也揉进了儒家的大同思想

②三篇著作的意义:洪秀全为拜上帝教制定的根本教义和基础理论,成为制定《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论依据,三篇之中提出的国与国,族与族,人与人,男与女之间平等的主张,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渴望平等的愿望,实质上成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

③三篇著作的局限性:由于洪秀全的思想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著作中不能科学的论证农民革命要求的正义性,因此不得不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

④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是中西杂揉的产物。他把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比附为中国典籍和宗教种观念中的“天”,把复交和道教中的一些宗教教义和形式和流行于民间的降神附体习俗以及封建宗法观念,经过一番改造,巧妙地融入了他的拜上帝教教义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督教教义的中国化,使本来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的基督教,让中国农民感到似曾相识,容易接受。

拜上帝教中的以上帝为“独一真神”思想,对统一下层人民的认识,动员他们团结一致,为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斗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队伍,形成领导核心

1、冯云山的传教——群众基础

桂平紫荆一带地势险要,物质条件优越,群众基础好,经过过冯云山的传教,拜上帝教首先在这里获得迅速的发展 2、制定纪律——纪律保障

洪秀全到达紫荆山区后,制订了拜上帝会的各种宗教仪式和“十款天条”,去进一步发动、天平天国起义后,清朝统治者猝不及防,或疏于防范,与太平军对阵的的将领大多腐朽无能,使太平军屡获胜仗 【定都天京的意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大战果,它意味着太平军流动作战状态的基本结束,开始了具有战略基地依托的作战方式,并且随着天京政权的进一步完善,是太平天国的影响更加扩大,为这场农民战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与军事前提

组织群众

3、领导集团的建立——拜上帝会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其核心成员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杨、萧分别取得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地位,这样,杨秀清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神权,打破了领导集团内部的平衡。

四、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迎主之战”:1950年12月拜上帝会在平南思旺玗击溃敌人,迎接洪秀全、冯云山回到金田,在太平天国史称“迎主之战”

2)金田起义:1851.1.11 建号“太平天国” 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从此正式开始。

3)东乡称王:1851、3,太平军攻占武宣东乡,洪秀全在这里正式称“天王”。并建立了军师和五军主将制度: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太平军纪五条:尊条命;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傩(睦),各遵头目约束;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圣库制度:“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缴纳与公库,全体衣食俱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 4)永安建制:

太平军在永安实行休整,颁布了天历,制定各种政策。1851、12、17,洪秀全颁布封

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另外,还基本上确立了从军师、丞相、检点到两司马的十二等级官制。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史称“永安建制”。

太平天国建立了各项体制,初步具备了立国的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

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5)定都天京

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

1952年4月4日,太平军经过半年多的修整,从永安胜利突围。 全州战役中,南王冯云山牺牲于水塘湾;攻打长沙时,萧朝贵牺牲

进入湖南不久,太平天国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发布了三篇缴文,痛斥满洲贵族入主中原残害人民的暴行,揭露了清王朝腐朽黑暗的统治。 道州一千余掘煤工人加入,组成“土营”,增强了太平军的攻城力量。 益阳、岳州一带大批船户加入,从此太平天国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师 1953年1月12日,攻占武昌,这是太平天国起义攻克的第一座省城。 1953年2月20日,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并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都。 【太平天国在短时间里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

①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的领袖比较团结,决策正确,指挥得法,广大战士英勇善战,连战皆捷②太平军进军过程中,纪律严明,坚决打击封建势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③另一方面,定都天京于推翻清王朝之前,也暴露了天平天国领导者保守偏安的思想倾向,加之他们缺乏进行长期武装斗争的准备,在定都天京后制订了不少错误决策,因而给太平天国的前途投下了越来越大的阴影

五、清政府的对策和湘军的崛起

1、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主力是绿营兵

2、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字伯屈,号涤生,出身地主家庭,道光朝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任两江直隶总督,被封为太子太保英武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为“曾文正公” 3、湘军建立的条件

湖南省情:湖南是白莲教、天地会和少数民族三大反清力量的交汇区,道光中晚期武装起义频发,这种状况除了广西以外只有湖南,对湖南地主阶级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①政治地位大大提高②阶级斗争的能力大为增强,湖南,特别是湘西、湘南地主,养成了好武斗狠的传统③湖南人士沉湎于程朱理学,对兴起的汉学知之不多,经世致用 传统优势:破天荒,唐代荆州刘锐考中进士,程朱理学,经世致用,贺长龄、魏源

人力资源优势:湖南人担任总督、巡抚的比例高,地方官员对镇压农民起义有丰富的经验 曾国藩:人格,官位,阅历,能力,他决心克服绿营兵和一般地主团练存在的不足,于1854年创建一支17000余人陆军具备的新地主武装——湘军 4、曾国藩创立湘军的特点:

①严格训练,加强思想教育②书生为将,湘兵为兵,军官选择标准,才勘治民,不怕死,不急图名利,耐受辛苦③兵为将募,兵为将有,湘军的募兵制源于戚继光成法,有三大条规矩,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他人,严定选兵标准,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结④饷奉优厚,就地筹饷⑤重视水师,注重洋枪洋炮 5、曾国藩创办湘军的影响

①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②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③行政人事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④对湖南的影响,使文化典籍得以传播,大批人才得以造就,湖湘文化得以光大,到近代湖南留学成风,出现了黄兴、陈天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近代先进革命家 6、倡办厘金

雷以諴(xian)板厘、坐厘、行厘、活厘,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六、北伐与西征和天京破围战

1853年3月底,向荣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南京郊外建立“江南大营”;琦善驻扎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太平天国领导人,一面调整和建立政权机构,完善和颁行各种典章制度,一面着重考虑军事方面的发展,并决定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 1、北伐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北伐,目标是进军北京,推翻清政府。1855年,北伐军弹尽粮绝,最终失败。

原因:时值隆冬,将士大部分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严寒气候,又缺乏棉衣、粮食、武

篇四:《中华魂读后感1500字

文/张雪琴

我读了<中华魂>这本书,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华魂读后感1500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当国歌奏响时,60年前,中国还只是战后的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际地位也受到了威胁。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不堪忍受祖国如此落后的局面,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一次次的发展浪潮中,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用血汗谱写出一篇篇华美的文章,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铁人王进喜,人民好公仆焦裕禄??他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躯为祖国铺垫出一条通向光明,通向崛起的康庄大道,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创造出美丽的神话。中华魂读后感1500字

正当中华民族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发展前进方向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为中国指明了道路。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群情激昂,纷纷出谋划策寻求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全国上下一心,勇往直前,于是,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楼宇大厦拔地而起,代替了柴棚草屋,柏油马路代替了羊肠小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小康水平迈进:60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光辉历程,让所有中华儿女看到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改革的春风不仅给中华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更为中华儿女重塑了民族的信心!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这个让所有人都惊叹的奇迹,正在稳步的走向世界。

回顾共和国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这样记录着:振兴中华的奋进精神,使?两弹一星?上了天,?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使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使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大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60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主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她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气势磅礴,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远志向和宏大报复的民族,是一个创造出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出一份力。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吧!


中华魂读后感1500字(二)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凌辱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
  • 1、游侠 中国近代(2016-01-2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近代史随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近代史随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916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