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2016-03-24 12:03: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共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1]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1]》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

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黾铀痪弑傅牟拍堋?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3.4):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

1、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被任用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指被选拔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担子,责任 ④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

⑤而后作 作:奋起 ,有所作为 ⑥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2、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 死:使„„衰亡

④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⑦空乏其身 空乏:使„„资财缺乏

⑧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

⑨所以动以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介词,从 ②困于心,衡于虑 介词,在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

⑤必先苦其心志 其:代词,他的 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连词,如果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然:代词,这样

4、通假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

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

参考: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吗?

参考: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

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参考: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7、本文中孟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国家萎靡死亡。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

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9、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内有法家拂晓士,外有敌国外患。

10、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1、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12、 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4、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7、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答:造就人才,自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会繁荣强大。

18、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安逸享乐,应有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有忧虑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识,使祖国早日统一。)

19、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

答: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辅助作用。

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 (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 说(yuè)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

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记得第一次读这段话时是在初中的课文里,那时是背;而现在再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是懂了,悟到了一个道理:成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

我们期待的是成功,我们需求的也是成功。成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种精神高昂的期待。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你的执着追求,你的不懈努力,你的饱满热情,你的积极向上的灵魂??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够接近成功,与成功结伴而行;也只有这样,成功才可能会接受你的邀请,把机会交给你,与你成为知己,并将成功的喜悦与你分享。

当然,结果不一定是真正平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因此结果有时可能发生颠倒,其实这时正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技能,是否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通过多次的锻炼,最终为他的成功充分准备好所需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他后面的发展铺就一条平滑的大路。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朋友们,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所吓倒,这只是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暂时不合,并不是对你的学识、能力的真实体现,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成功。相反,通过这些锻炼和不断的检验,正好可以为我们营造一个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环境。学习上的不适,事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不和,这都是一些暂时的现象,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就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正好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动力。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只有有了动力,才能够成功。正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记住:

无论什么事情:你付出了,去做了,可能会不成功;你不付出,不去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为了能够成功,我们必须去付出,去做,并且要时刻记住提醒自己:我能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三)

生存与死亡,这是平时人们并不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离得很远。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实来证明了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用历史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是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忧患可以使我们生存和发展,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立足于世界。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会改变的。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忘记了战争。虽然战争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国家不能忘记战争对人们的危害再大了。战争真的开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为亡国奴,不然则会成为奴隶,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国家是不能忘记战争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只会享受和平,当他灭亡时,他才会明白这真理!

从大到小,国家是这样,个人呢?一个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重要的是我们个人重视到了生可忧患,而时刻忧患,就一定可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从古致今,从大到小,生存与死亡都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忧患与安乐的关联,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忧患与安乐都会成为一个真理,什么也不能脱离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明白这真理,不要等到?国恒亡?时才感悟到。

篇五:《亚圣孟子经典语录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王与百姓同乐,―― 孟子名句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亚圣孟子经典语录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孟子语录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亚圣孟子经典语录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语录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孟子名言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孟子名言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名句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文由<> 负责整理首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于
  • 1、沪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6-09-21)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目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1835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