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2016-04-05 09:34: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放荡不羁的诗(共4篇)诗歌描写的角度诗歌描写的角度诗歌描写的角度 太子头上的诗歌描写的角度知识链接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放荡不羁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诗歌描写的角度》

诗歌描写的角度

诗歌描写的角度 太子头上的

诗歌描写的角度

知识链接

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见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

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

5、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6、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8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9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10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样是虚笔。

11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篇二:《东方文学史答案(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一)

1西方“诗言志”和中国“诗言志”的志的意思分别是:()

B、记录和志向

2中国和西方是“诗言志”,印度应该是:()

D、诗言寺

3印度的古典抒情诗最早来源于:()

A、吠陀诗

4《时令之环》的作者是?

A、迦梨陀娑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5《时令之环》又叫?

C、《六季杂咏》

6“频婆”是指?

D、苹果

7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东方文学的创作者往往是以什么为职业?

D、职业写作者

8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国家的主流文学创作者与哪一类人走得最近?

D、宫廷成员

9在东方古典诗歌大量出现的时代,哪一类人的创作决定了这一时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C、贵族集体

10垄断化的文人阶层是在哪一时期出现的?

B、“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11印度宗教最大的色彩没有肉欲色彩的内容。答案:×

12《叶夫根尼.奥涅金》的译者是金克木。答案:×

13《云使》的翻译者是季羡林先生?答案:×

14《云使》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夜叉?答案:√

15大多数的东方贵族文人文学与宫廷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

16贵族文人作为一个文化阶层,在东方各国、各个历史阶段,构成成分并不一致。:

17信仰时代的文学大多是个别贵族或传奇人物的创作,劳动人民无法参与文学创作。答案:×

古典诗歌(二)

1印度文学中,爱情的使者是:()

C、乌云

2现代一些科学的基础科学是:()

B、语言学

3下列关于文艺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文艺理论主要是说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4印度《牧童歌》的作者是?

B、胜天

5《马氏文通》是什么时候成书的?

C、十九世纪

6《牧童歌》讲的是主人公哪方面的故事?

D、恋爱事迹

7东方各民族的古典散文、诗歌、戏剧等经典样式是在哪一时代确立的?

D、“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8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哪种价值是时代文学的主导、核心价值?

C、审美价值

9在东方,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审美需求而独立出现是从哪一时代开始的?

B、“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10东方文学作为文学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确立,是在哪一时期出现的?

B、“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11中国的神不食人间烟花,这和印度和西方的情况相反。答案:√

12每个民族都有文学,但是未必都有文学理论。答案:√

13日本小说家井原西鹤写过《本朝二十四孝》?答案:×

14中国四声的发现和印度佛经翻译有关?答案:√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15在希伯来和印度,平民文学作品借由贵族阶层发表和流传的现象比较常见。:√

古典诗歌(三)

1印度人采用下列哪种方式对词汇的意义进行界定:()

B、分类

2下列哪一项决定了印度在历史上没有一部历史著作:()

B、宗教

3学术研究包含下列哪些方面:()

D、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4阿拉伯数字是哪个国家发明出来的?

B、古印度

5印度因明学研究中“因明学”指的是?

C、逻辑学

6印度人将韵分成很多类,其中没有分为多少类的说法?

D、6000.0

7日本的诗歌没有史学功能。答案:√

8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答案:√

9印度文论中文学的功能论几乎为空缺状态?答案:√

10印度古典诗歌反映着印度真实的历史?答案:×

古典诗歌(四)

1中国古代和西方交流的媒介一般是通过下列哪种人实现的:()

C、阿拉伯人

2学者研究问题的中心是:()

A、问题

3印度人认为要真正达到一种无欲的理想圣人的状态,前提是:()

B、纵欲

4佛教讲求的众生平等和婆罗门教的什么相反?

A、种姓制度

5《摩柯婆罗多》中的黑公主一共有几个老公?

C、五个

6托尔斯泰在他的哪本书中诉说自己早年犯下的罪行?

D、忏悔录

7儒学在后来被中国人改造成为了真正的宗教。答案:×

8佛教是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反叛。答案:√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9印度诗歌中把人类情欲看成一种罪恶?答案:×

10印度经受了英国270年的殖民统治?答案:√

古典诗歌(五)

1阿拉伯诗人共同的特点是:()

B、没有道德,生活放荡不羁

2下列关于阿拉伯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拉伯诗对阿拉伯人来说是一种实用工具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3伊斯兰教产生于:()

D、公元七世纪

4阿拉伯诗歌到什么时候定本出版的?

C、十九世纪

5一般古代阿拉伯两个部落相逢诗人最先唱的是?

D、矜夸诗

6下列哪一个不是阿拉伯诗人?

A、哈里发

7恐怖主义只是和穆斯林有关。答案:×

8阿拉伯文学和传统主要靠口头传承。答案:√

9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诗歌只是审美工具?答案:×

10古代阿拉伯要求每个部落有一个诗人,传承他们祖先的秘密?答案:√

古典诗歌(六)

1被尊为“诗仙”的中国诗人是:()

A、李白

2下列关于阿拉伯民族性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体现民族性格和国民性的最好材料是:()

C、文学作品

4《一千零一夜》是哪个国家的故事?

D、古阿拉伯

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出?

B、贾岛

6阿拉伯帝国土崩瓦解是因为哪个民族的入侵?

A、蒙古

7阿拉伯地区的生活环境十分优美,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答案:×8巴尔扎克是一位道德高尚的文学家。答案:×

9古代阿拉伯将文字的事物交给波斯人做?答案:√

10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性格是思想多于语言?答案:×

古典诗歌(七)

1波斯人属于下列哪个种族:()

A、雅利安人

2中东地区的三大民族是:()

D、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

3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是:()

C、拜火教

4波斯人原来所信奉的宗教是?

B、拜火教

5在《历史》一书中分析希波战争的是?

A、希罗多德

6波斯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D、伊朗

篇三:《古诗文知识梳理》

古诗文知识梳理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尽:没有。

2、擎:举,向上托。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残:残败、枯萎。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属四川)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第五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1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伸向的意思。

5. 坐:因为。

【诗意】

石头小路蜿蜒盘旋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些人家居住。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 2

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他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他26岁进士及第。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的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

这首诗描绘的是深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老大:年纪大了。

3、乡音:家乡的口音。

4、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5、衰(cuī):疏落,衰败。

【诗意】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疏了。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呀?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他的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 4

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

【赏析】

这一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喻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赠:送。2、 将欲行:将要离去。

3、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4、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6、不及:比不上。

5

篇四:《放荡不羁的诗句》

1、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放荡不羁的诗句。??郑板桥<竹石>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描写放荡不羁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不羁 描写春天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放荡不羁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放荡不羁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365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