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宋濂怎么写

宋濂怎么写

2016-04-06 08:38: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宋濂怎么写(共4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宋濂怎么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 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

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

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

哉!

翻译 :

我从小就特别热爱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后)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日期,按时归还.(有时)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水都结成坚固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录完毕,亲自跑去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问;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门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但他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些,把脸色放的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他,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貌

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等到他高兴后,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

我外出跟从老师学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深数尺,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女仆拿着热水给我浇灌,给我裹上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居在旅店里,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

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他们在一起,毫无羡

慕的意思.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求学的辛

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天子的宠爱,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服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位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每天供给食粮,年年有父母寄来的衣服,没有挨饿受

冻的忧虑;坐在大厦底下诵读《诗》、《书》,不再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了不告诉,求了得不到的事情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如果有学业不够精进,道德修养不成功,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不如我这么专心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二年了,同辈的人都夸他优秀.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来当见面礼,信里的文辞很畅达.我和他谈论学问,他语言温和,神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了!他将要回家看望父母, 我特意向他讲述我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勉励乡人读书,这正是我的用意;如果有人指责我这是向乡人夸耀自己机遇好,在乡人面前炫耀,哪里知道我的心意呢!

导读: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

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召入朝进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的身份,就扳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关于“序”

(1)书序,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

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后面的称为“后序”。

(2)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简析: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是明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宋濂69岁时,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

的一篇临别赠言。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勉励马生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

第1段: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2段: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

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生活极其简朴。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3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

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太学生生活条件之优越: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的“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太学生读书条件之优越: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相对比。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作者在昔日的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能说明太学生在学习上用心不专。“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是议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对那些在优越的学习环境里却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4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先用“流辈甚称其贤”赞扬马君则善学,再用“辞

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最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这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题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是 。 2、宋濂(1310——1381),字 ,号 , 朝著名的 。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为“ ”,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他为“ ”。

3、〈〈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辈学子马君则的赠言,文中叙述了: ; 其目的是 ; 文中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 4、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艰难困苦?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5、简要概括在“太学”里学习的富贵人家的孩子求学时有那些优越的条件?

6、为什么作者对同舍的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7、本文作者德高望重,他写给同乡后辈的话,为什么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来进行说

教?

8、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9、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表现了什么?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什么?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什么?

(4)“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表现了什么?

(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表现了什么?

(6)“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表现了什么?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说明什么?

10、本文作者宋濂“家贫,借书抄录”,“缊袍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和感受?

11、作者宋濂不因为自己衣食住行条件差而自卑,而是安于贫困,志存高远,刻苦勤学,学有所成。结合作者的读书生活经历,创作一幅对联(五言以上)。

12、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你有何感想和启示?

13、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点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求学读书?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当你了解到宋濂艰苦的求学经历和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时,你对读书之苦一定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认识。

15、列举古今中外勤奋刻苦学习的人物事例,并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感想和启示。

16、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勤奋读书”、和“惜时劝学“的名言、警句。

17、用原文回答。

(1)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句子是: (2)初步揭示自己学习勤奋的句子是:

篇二:《明史宋濂传选翻译与阅读》

明史宋濂传选翻译与阅读(附答案)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如此。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参考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据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了解他们。

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后,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

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正确的是( )

A、宋濂/尝与客饮。 B、宋濂尝/与客饮。

C、宋濂尝与/客饮。 D、宋濂尝与客/饮。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否( ) (2)微( )

3、翻译下面句子宋濂怎么写

诚然,卿不朕欺。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5、从选择文看,宋濂和明太祖各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宋濂怎么写

1、A.

2、(1)恶 (2)没有

3、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4、如(1)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2)为官者要民主,要从善如流

5、宋濂是个诚实有善举的人。明太祖是个处事老练和从善如流的人。

篇三:《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 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

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

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宋濂怎么写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

哉!

宋濂怎么写

翻译 :

我从小就特别热爱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后)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日期,按时归还.(有时)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水都结成坚固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录完毕,亲自跑去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问;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门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但他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些,把脸色放的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他,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貌

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等到他高兴后,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

我外出跟从老师学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深数尺,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女仆拿着热水给我浇灌,给我裹上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居在旅店里,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

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他们在一起,毫无羡

慕的意思.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求学的辛

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天子的宠爱,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服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位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每天供给食粮,年年有父母寄来的衣服,没有挨饿受

冻的忧虑;坐在大厦底下诵读《诗》、《书》,不再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了不告诉,求了得不到的事情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如果有学业不够精进,修养没成功,不是天资低劣,而是不如我这么专心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二年了,同辈的人都夸他优秀.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来当见面礼,信里的文辞很畅达.我和他谈论学问,他语言温和,神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了!他将要回家看望父母, 我特意向他讲述我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勉励乡人读书,这正是我的用意;如果有人指责我这是向乡人夸耀自己机遇好,在乡人面前炫耀,哪里知道我的心意呢!

导读: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

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召入朝进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

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的身份,就扳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关于“序”

(1)书序,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后面的称为“后序”。

(2)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简析: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是明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宋濂69岁时,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

的一篇临别赠言。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勉励马生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

第1段: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2段: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

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生活极其简朴。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3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

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太学生生活条件之优越: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的“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宋濂怎么写

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太学生读书条件之优越: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相对比。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作者在昔日的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能说明太学生在学习上用心不专。“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是议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对那些在优越的学习环境里却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4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先用“流辈甚称其贤”赞扬马君则善学,再用“辞

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最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这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题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是 。 2、宋濂(1310——1381),字 ,号 , 朝著名的 。宋濂

与刘基、高启并称为“ ”,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他为“ ”。

3、〈〈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辈学子马君则的赠言,文中叙述了: ; 其目的是 ; 文中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 4、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艰难困苦?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5、简要概括在“太学”里学习的富贵人家的孩子求学时有那些优越的条件?

6、为什么作者对同舍的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7、作者写此文述说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有何目的意图?

8、本文作者德高望重,他写给同乡后辈的话,为什么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来进行说教?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0、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表现了什么?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什么?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什么?

(4)“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表现了什么?

(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表现了什么?

(6)“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表现了什么?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说明什么?

11、用原文回答。

(1)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句子是: (2)初步揭示自己学习勤奋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小时候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4)表现作者坚守信用,决不耽误还书日期(家中没有书却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的句子: (5)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 (6)写远道求学途中所受到的皮肉之苦的句子: (7)对老师德高望重的品德作概括性评价的句子: (8)说明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求教的人多的句子: (9)说明老师态度庄重、严肃、严厉,丝毫不随便的句子: (10)说明自己求教时态度谦和、虔诚、恭敬、谨慎的句子: (11)说明自己对同舍生的优越的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的原因: (12)文中有对比关系的句子:

(13)表明作者的观点,对那些在优越的学习环境里却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1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 (15)文末说明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12、本文作者宋濂“家贫,借书抄录”,“缊袍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和感受?

13、作者宋濂不因为自己衣食住行条件差而自卑,而是安于贫困,志存高远,刻苦勤学,学有所成。结合作者的读书生活经历,创作一幅对联(五言以上)。

14、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你有何感想和启示?

15、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点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求学读书?

16、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当你了解到宋濂艰苦的求学经历和学有所成、

篇四:《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文/郑雅婷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题记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二)

文/王梓鸿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三)

文/徐欣琪

合上书,回想着刚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作者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这响亮的名号下,不禁让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丰衣足食的读书,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事实上,只有最后是对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是丰衣足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怎么也不明白,一个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一个流芳千古的伟人,怎么会穷到连看的书都买不起,要借别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都能主动学习,实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何时愁过“无书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这样的环境——读过的书,随手一扔,不见了就再买,就算没有不见,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页的掉页,破烂不堪,心中哪有珍惜书的想法!不仅如此,还有人沉迷于现代先进的网络中,伏案游戏,游离在各种虚拟游戏中,殊不知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游戏的玩具,甚至要家长逼着学习,又哪来“十年寒窗苦读书”?与宋濂相比,简直是天地之间的差别。

宋濂的学问的积累,还需要老师的指点。他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这样的尊敬老师,实在令人敬佩!

再反观我们,这样的尊师重道,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老师的啰嗦十分不满,因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怨言迭出……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师,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做事,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却不明白辛勤园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园丁不要过多的阻挠自己。这样的我们,与宋濂一对比,就显出我们是多么的无知和无礼。

今天的我们,实在是万分的的幸运——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环境。看着宋濂,看着他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着他条件艰苦却勤奋刻苦,惭愧之余,更应有一股向他学习的冲动和劲头!

不知当年宋濂的后辈马生有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发奋图强?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环境,带着对宋濂这种精神的钦佩和向往,努力学习!(读后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宋濂怎么写》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宋濂简介 马生写给宋濂的回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宋濂怎么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宋濂怎么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392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