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2016-04-08 13:43: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共5篇)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篇二:《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

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

篇三:《论语八则及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四则及论语四则翻译

论语一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则翻译: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论语二则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三则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论语四则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论语八则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八则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论语八则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论语八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篇四:《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4、子曰:“由,[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篇五:《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见下文:


一、<雨霖铃>全诗及注解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解:

   凄切:凄凉急促。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二、<雨霖铃>赏析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的翻译及其原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准确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464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