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卡夫卡是什么

卡夫卡是什么

2016-04-18 11:46: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卡夫卡是什么(共4篇)认识卡夫卡简介前两天在图书馆三楼找关于Friedrieh Nietzsche的书的时候看到一本名为《世界十大文豪作品集》,就随便翻了翻,这所谓的十大文豪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里面有雨果、莎翁,这我可以接受,但是在第十名我居然看到了鲁迅先生!!!!这就令我感到很难以接受了,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位很不错的文学...

卡夫卡是什么 篇一:《认识卡夫卡》

简介

前两天在图书馆三楼找关于Friedrieh Nietzsche的书的时候看到一本名为《世界十大文豪作品集》,就随便翻了翻,这所谓的十大文豪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里面有雨果、莎翁,这我可以接受,但是在第十名我居然看到了鲁迅先生!!!!这就令我感到很难以接受了,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位很不错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是,这只能说是相对与中国来讲,相对于当时他所生活的中国境况来讲,更甚至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讲,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很多位老师都提过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鲁迅来讲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毫不逊色的,但只是因为他们所持的政治态度不同,一个是名声赫赫,一个只能是存在大家的脑海里,呵呵,还有晚死两年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老舍先生,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承认鲁迅先生的文学天赋,但是这样的人才和政治搭上勾就总觉得让人有点不是很舒服,正好旁边有本《卡夫卡全集》随便翻了翻,在心中对两者做了一翻比较,觉得鲁迅先生写得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现状,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境况,而卡夫卡写的是内心的探索,对人性的诠释,适合当时欧洲人的精神文化,谁高谁低这没什么好比较的,属于两个不同类型的作家。在没有找到想要找的书后就拿了这本《卡夫卡全集》回去了,或许是文化、习惯、语言翻译的问题,也或许是这位大文学家太有个性了,读起来有点雾蒙蒙的感觉,不过大体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是可以感受到的,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师,下面就转了一些关于卡夫卡的简介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朗茨·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卡夫卡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躯壳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回荡于世界各地,其声誉之高为奇思异想的卡夫卡本人所想象不到。今天,它不仅代表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这种情况似乎证实了卡夫卡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后世往往比他的同代人更正确,因为人已经作古。只有在死后,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一个人才显露其本色。”

卡夫卡是与众不同的,他小说中的范畴结构难以重复。人的才智决无空前绝后之说,可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却往往是空前绝后的,任何模仿都很容易成为不得真谛的拙劣手笔。按中国人的说法,卡夫卡属于李贺一类的鬼才,其奇崛诡秘决非常人之思路所能及。他所有的代表作,无论是长篇《审判》,《城堡》,还是短篇《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绝食艺人》等,都把人逼进一个凄惶迷茫的梦魇世界。似乎悬在半空,既不能着地,又不能起飞。又仿佛在焦虑和绝望中“沿着一道没门的墙永远地走下去——但永远也进不了房子。”法的大门敞开着,可是纵使你努力一辈子,也休想进去。中国皇帝的圣旨从深宫传出,穿过无数道殿堂庭院,怎么也到不了接旨人的手中。一切都异化得令人窒息,怪诞得不可思议。人退化成虫,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食为生,狗在从事自我探索,精密的杀人机器正在显示其最后的威力,阴森森的法院和城堡以其神秘莫测控制着人们。何等令人战栗的文学!读卡夫卡的作品无论如何不是消遣。生活——由于太多的理想而加倍痛苦,由于太严肃的思考而越发荒诞。第一次大战的屠戮生灵,奥匈帝国的压抑沉闷,犹太人的命途多舛以及对恶运的敏感,个人生活的暗淡失意,这一切都构成了卡夫卡荒诞的痛苦文学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深刻的内涵,怪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如“美丽的前额有什么用?要是后面没有脑子?”一部作品若凭怪诞两字便能取胜,那么读者不是太容易被愚弄了吗? 奉承是卡夫卡所无法容忍的,甚至议论他的作品也会使他局促不安。当时出了本书叫《女士变狐》,有人便对卡夫卡说它是在模仿《变形记》。卡夫卡坚决否认:“不!他不是从我这儿受到启发的。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都是从那儿抄来的。”卡夫卡一贯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视之为“个人弱点的见证”,“自身恐惧的幽灵”,“经验的死灰”,不一而足。他在遗愿中要求把他全部作品付之一炬。当然,勃洛德有理由认为这个遗愿不能过于认真地对待,不过卡夫卡这么说倒不大象出于虚荣。虚荣是浅薄的产物,四十来岁的卡夫卡已近迟暮,经过不断

反省和自我否定,早在情趣上达到某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之所以对自己作品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主要是出于浓重的失败感和悲观。同时,他对这些未竟之作也感到矛盾重重,既怕别人不理解,又怕误人子弟,他明白一个作家的责任:“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帮助,那就应该沉默。任何人都不该以他的失望来恶化病人的处境,因此我的涂鸦应该销毁。我不是光明,我只是在自己的苦恼中迷了路。我是个死胡同。”

伟大人物不是没有矛盾,相反,他们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之尖锐往往远甚于常人,正是这些矛盾激烈的对抗和碰撞激发出了大智大勇的火花。卡夫卡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富于个人魅力。了解其人,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作品,也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诸如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之类的问题。

勃洛德的《卡夫卡传》以朋友的深情厚意叙述了卡夫卡的生平和各时期的主要矛盾,他的思想行为,性格气质。卡夫卡的《日记》坦白地记录了自己的失眠,恶梦,烦恼,自责,其中穿插着一些作品片断的雏形和对朋友的回忆。《给米伦娜的信》属于当代最感人的情书,这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卡夫卡是个多愁善感的恋人,尽管他们书信来往频繁得惊人,可是仍然不大有工夫讨论感情之外的东西。不同的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卡夫卡的不同侧面,但是正面了解卡夫卡的最好材料莫过于G·扬努克的《卡夫卡谈话录》(中译本将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扬努克是一位喜欢写诗作曲的捷克青年,其人是卡夫卡在保险公司的同事。从一九二○年他认识卡夫卡起,到一九二二年卡夫卡因病离职其间,他经常去办公室看望卡夫卡,陪他散步,趁机提出各种问题。扬努克对这位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怀有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崇拜,在日记里详细记下了卡夫卡的谈话。经过卡夫卡亲友的鉴定,认为内容确凿可靠,丰富生动。在勃洛德的帮助下,此材料选编成书后于一九五一年首次发表,一问世便受到极大重视,成为卡夫卡研究中的宝贵资料,不久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卡夫卡是什么)

卡夫卡于一九二四年逝世,此时已处于死亡的阴影之下。与米伦娜的热恋进入了悲剧,受挫的热情转向了《城堡》的创作。可是《谈话录》中的卡夫卡仍然头脑清晰,和蔼镇静,足见其自制能力之强。对待不断来访的年轻人,他耐心却不好为人师,谦虚而又认真负责。在扬努克忠诚的记录中,一个栩栩如生的卡夫卡跃然纸上。

首先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卡夫卡的音容笑貌:(卡夫卡是什么)

“桌子后面坐着一位清癯的高个子,黑发往后梳,鼻子挺直,窄窄的前额下一双奇妙的灰蓝色眼睛,嘴角上挂着半苦半甜的微笑。”

“他的声音是迟疑而柔和的中音,极富音乐性,音量和音调始终保持在中档。无论声音,手势和眼神,全都闪耀着理解和善意的宁静。”

卡夫卡患有肺病,经常咳嗽。诗人的敏悟使他对一切习以为常的现象永远感到那么新鲜,那么痛苦。可是他很有幽默感,爱笑,并不终日愁眉不展。他为人容忍谦和,尊重理解每一个人。尽管他在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十四年,从一个普通助手升到首席书记,深得上司和同事器重,但他生性不愿惹人注目,总是“来去悄悄,静得象只耗子”。

天天坐在办公室处理文牍使他感到受罪,尤其刺激他的是大量工人苦难的实例。我们可以想象他对勃洛德说下面这些话时怀着如何的悲愤之情:“这些人是多么谦恭啊!他们来向我们请求。他们没有冲进办公机构,没有把一切砸个稀烂,他们只是来请求。”有个老工人因为工伤残废了一条腿,只收到一笔很小的抚恤金,他不会写申诉,眼看官司就要输掉。这时一个有名的律师找到他,一文不取帮他打赢了官司。聘请这位律师的正是卡夫卡。在悄悄进行这类“正义之战”时,卡夫卡作为保险公司的律师光荣地失败了,这自然会遭人议论,他为此

感到耻辱:“我们只能以最隐秘的方式来做好事和维护正义,就跟犯罪似的。”

(卡夫卡是什么)

《谈话录》最精彩的部分是卡夫卡对时代、社会、人生、真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所发的精辟见解,这些至理哲言往往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洞察力。

自称不懂政治的卡夫卡敏感地把握到时代的脉搏,考虑问题始终保持着全局观念。他憎恶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战争的恶果远远不止死尸与废墟。同时,他也看到了大战对人的启示:

“战争打开了混乱的闸门,人类存在的支柱垮了。”

“大战把我们带到哈哈镜的迷宫里,我们从一种假象撞到另一种假象,成为那些预言家和骗子们手足无措的牺牲品。他们关于幸福的诀窍不过是闭目塞听。我们则穿过这活门板似的哈哈镜,从灾难走向灾难。”

“有多少次非正义在正义的名义下得以实行?有多少次毁灭扯起了启蒙的旗帜?有多少次衰落把自己打扮成兴起?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大战不仅焚毁和撕裂了世界,同时也照亮了它。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人自己制造出来的迷宫,一个冰凉的机器世界,这个世界本身的快慰和明确意图正在日益削弱和侮辱我们。”

“没有人描绘过真正的战争。通常,他们只是显示其附带的方面,或附带的事件——例如这个骷髅堆成的金字塔。然而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瓦解了现存的一切既定事物和常规习俗,动物性和肉欲恶性膨胀,窒息了所有精神的东西,和癌症一个样。人不再是几年,几个月,几天,几小时地活着,而只是活几个瞬间,即使在这几个瞬间里,他也不是真正地生活。人只是意识到活着,他仅仅是存在而已。”

时代变了,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卡夫卡对苦闷彷徨的时代感情具有独特的感受,因而成为现代人困惑的象征:

“我们正在毫无希望地没落下去。只要看看窗外,就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人们在向何处去?他们想要什么?我们不再承认事物的形而上的秩序。尽管是一派喧闹,但人人沉默寡言,孤立其身。客观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相互关系已不再发挥作用。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象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帆缆,吱吱嘎嘎地响个不停。”

“我不是爱斯基摩人,可是和目前大多数人一样,我生活在一个寒气逼人的世界里。不过我们既没有爱斯基摩人的毛皮,也没有他们其他的生存手段。与他们相比,我们简直是一丝不挂。现在穿得最暖和的就数那些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混得不错,穿得可合适了。” 科技的发展在卡夫卡看来也带来了悲剧,加速了人的贬值:

“不仅布拉格——全世界都是悲剧性的,技术的铁拳已经摧毁了所有的保护墙。”

“我们不再生活在切割成合乎人类尺寸的空间里,而是生活在一个迷失方向的小小星球上,被几百万个大大小小的世界所包围。……世界正在开发,而我们则被赶入文牍的窄谷中……办公室就是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可我们不是古代英雄。所以,不论我们有多么痛苦,我们都只是悲剧性的喜剧演员。”

卡夫卡最恨的莫过于官僚与权威,他一向同情无政府主义者,在他顺从的沉默中包含着激烈的叛逆因素:

“今天的刽子手就是受人尊敬的官僚,在行政人员的工资名单上排在相当前面。……他们能改变生活,把人变成死的号码,再不能有任何变化。”(卡夫卡是什么)

“离开真理——人人都理解,因而人人都乐于服从的真理——一切权威都是赤裸裸的暴力,是只笼子,迟早要被对真理的需求碾得粉碎。”

然而,卡夫卡并不信奉改革,对资本主义体系和对人性的悲观理解使他不相信改革或者革命会带来任何真正的变化。他对生活抱着“不完美,毋宁无”的态度,从而否认了事物的辩证发展,这正是卡夫卡自己的悲剧:

“资本主义是一种关系网,从里到外,从外到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一切都是受束缚的。资本主义既是世界的状态,又是精神的形态。”

“他们不明白世界图景的改变仅仅在于有的事物灭亡了,有的事物诞生了,有的衰落了,有的崛起了,于是就改变了万花筒里碎片的排列。只有娃娃才会相信他们把玩具重新造过了。” “这些人是如此沉着,自信,愉快。他们控制了街道,便以为控制了世界。其实他们错了。在他们的后面,已经跟着秘书,官员,职业政客,全套现代统治者。他们就是为这些人的掌权在开路。……群众的力量就在我眼前,没有定形,显然很混乱,终将要求一种格局和纪律。每次真正的革命运动过后,都会出现一个拿破仑。……洪水愈是泛滥,水流就愈缓,愈混。革命的浪头过去了,留下的就是新的官僚制度的淤泥。苦难人类带着的锁链是公文纸做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卡夫卡便对局势感到忧虑。表面的和平蒙不住他的眼睛。对当时举行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他很不以为然,并且预感到更大的恐怖已经为期不远(他的很多亲友后来都死于纳粹手中):

“这些大规模政治会议的知识水平不过相当于一般咖啡馆谈话。人们发表慷慨而冗长的演说,为的是尽可能少谈实质性问题。真实和有趣的是幕后阴谋,关于它们却一字不提。” “我相信反犹太主义将会抓住群众。”

“恐怖只是在聚集力量,以便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再一次进发出来。”

在如此混乱凶险的时代,个人要生存下去,必须寻找自己的生活真理,所以卡夫卡说法的大门是专为你开的:

“上帝、生活、真理——它们只是我们给予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

“上帝只能自己去理解。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保护人和法官。牧师和宗教仪式只是供残缺灵魂使用的拐杖。”

卡夫卡博览群书,沉溺于梦幻,可是他向往和肯定的却是现实欢乐的生活:

“欢乐是人类灵魂的食粮。没有欢乐,生活不过是某种形式的死亡。”

“现实永远是决定世界和人类的最强大的力量,它真正地改变事物……人是无法逃避现实的。梦只是条迂回的路,人们在这条路上走到头,总是回到最直接的现实世界中去。”

“书本不能取代世界,决不可能。在生活中,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这些是不会有永久的替代品的。”

“相对说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吸取那么多书本,可是从书本中只能吸取那么少,少极了的生活。”

“一个人隐藏到自己的所谓私生活中去,是因为他缺乏把握世界的力量。他逃离奇迹般的世界,投入自己有限的自我。这是退却。存在,首先是与物共存,是对话。一个人不应该对此退缩。”

对卡夫卡说来,文学便是他的全部生活。他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对一系列文学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首先,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世界的本质

“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文献,是证人的声明。”

“你所有的短篇小说都是那么动人地年轻。你讲的大都是事物在你心中引起的印象,而不是事情和对象本身,那是抒情诗。你在抚爱世界,而不是领会世界。”

“个人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一切艺术的根本问题。”

卡夫卡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着辩证的看法。他赞赏中国木刻的风格:清晰,纯净,真实。他主张形象的艺术,认为“正是隐喻的幅度和广度造就了诗人”。他反对作者在作品中跑到前台吵吵嚷嚷。他自己在处理惨与怪的场面时一概不动声色,让形象本身来刺激读者的想象力:(卡夫卡是什么)

“形式不是内容的表现,而仅仅是它的魅力,是通向内容的门户和途径。如果形式成功了,那么隐蔽的幕后也就自己暴露了。”

“我不懂这些诗。它们噪声很大,溢于言表,以至使人无法自拔。这些词构成的不是桥,而是高不可攀的墙。读者不断被形式所惹恼,以至永远也不能进入内容。这些词永远凝不成语言,它们只是一声尖叫罢了。”

卡夫卡推崇古典作家。对歌德、泰戈尔、叔本华、波德莱尔、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等大家都有自己的评价:

(卡夫卡是什么)

对毕加索:“他只是记录下了至今尚未渗入我们意识中的畸形。艺术是面镜子,有时候,它象块表,走得很„快‟。”

对爱伦坡:“坡有病,他是一个面对世界而无力自卫的可怜虫。于是他以酗酒来逃避。想象不过是他的拐杖。他写神秘故事,好让自己在世上安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想象不象现实有那么多陷阱。”

对克莱斯特:“他的全部生活都处于人与命运幻觉式紧张关系的重压之下,他以清晰的人人都懂的语言来阐明和把握这种关系。他的幻觉必将成为人人皆可理解的一般生存价值。”

在卡夫卡这样短暂生命的业余时间中,要完成那么多寓意深刻,闪耀着时代精神而又别具一格的作品,不倾注全部精力是不可设想的,哪怕是天才。激励卡夫卡的是虔诚的艺术激情:

“在每种艺术背后都有激情……一个人必须抛弃自己的生活去得到它。”

“唯一强烈而深刻的激情是经得住理智考验的激情。”

“我想着,并且想紧紧抓住我所看到的,这就是我的激情。”

可是,尽管具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艺术的激情,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化为一个艺术世界奉献于世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事业:“我脑子里有一个庞大的世界,可是如何才能把我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解放出来而不被撕成碎片呢?”

这个折磨卡夫卡多年的问题终于在创作《判决》时得到了突破。在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他兴奋地写道:

卡夫卡是什么 篇二:《卡夫卡》

孤独灵魂的反省

—读卡夫卡的《变形记》

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向被评论为“诉资本主义制度对现代人“异化”的扛鼎之作。但只要读过文本的人都不难看出,卡夫卡在写作《变形记》的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磨难是异乎寻常的。他以生命的代价来进行创作,而创作又是他唯一的方式,是他全部的生命。他以一只“虫”的特殊视角冷眼审视“人”孤独的根源,从而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使自己担负着一种强烈而沉重的使命,认定自己必须思考人生而不是去享受生活。他以倔强灵魂的独语,求证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在他的《变形记》中,孤独是绝对的,也是真实的。这种孤独无疑在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的分离,人与自我的分离以及人与世界的分离中寻求着灵魂的反省和救赎。

卡夫卡的小说的开始,总是那么让人措不及防,《变形记》更是如此:“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者没有交代任何原因,简直一切都是祸从天降。显然,故事是在一个荒诞的情景中展开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从来都没有人会变成甲虫。但是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被一些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牵制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梦与真实绝妙混合,既有现代世界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摆在读者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人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任何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感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正因为如此,卡夫卡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格里高尔的突变使他自己不但逃脱不了外界的巨大压力,也逃不出内心的束缚和规范。他在变成了大甲虫后居然还想拼命起来赶火车上班,还担心是否能还债,并且战战兢兢想乞求上门威逼的秘书允许他继续为公司效力。其实,格里高尔心理的片段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的心理。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无疑是一种对现实的担忧和害怕。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正是城市人普遍的心理病症。卡夫卡给当代人指出了痛苦所在。

然而,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件事意味着控诉什么还是意味着发现什么?通常的理解是前者。人们搬弄着“异化”、“荒诞”,纷纷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荒诞的闹剧,以为这就穷尽了小说的全部意蕴。然而,就算从社会学和历史哲学的眼光来看,异化是如此糟糕的一种人类疾病,但从文学和精神生活的角度看,它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的功课。不进人异化和经历异化,人的精神便没有了深度,便无法体验到人本真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不是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如现代西方社会)带给人的一时的处境,而是人类的一般处境,即:人与人之间不相通,但人骨子里渴望别人的关怀和爱心;人与自己相离异,但人仍在努力地、白费力气却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要好歹拾掇起灵魂的碎片,哪怕他只是一只甲虫。卡夫卡采用这种变形、夸张、象征或者怪诞的很富于刺激性的外观,就是要引起人们的震惊,让人们品味出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来。在现代世界,丑陋无处不在,它被习地用仁慈遮掩着,但却在所有不幸的时刻突然出现。因此,卡夫卡用这种变形的手法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方式,更增添了小说的观念容量,也更有力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隐而不彰的意蕴。也正因为如此,卡夫卡确实堪称“本世纪一位不是思想家的思想者”。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凡是它已达到统治的地方,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别的联系了。资

产阶级撕破了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并把这种关系化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突变就引起了家里人对他的强烈反应。家总是被认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然而,当家里出现一个不能动弹,完全丧失了自主能力和能动性的“虫”时,家庭成员的表现又是怎样呢?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问题,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了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发现秘书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把他推倒在房间内,使他“血流如注”。妹妹也由最初的同情渐渐变为最后的厌恶,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再也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加悲惨的情形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那么无情,但她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杀害自己的父亲。父亲病故,她们总还要挤出点眼泪,还要用习俗礼仪来掩盖一下真实的情感。然而,在卡夫卡笔下,为什么出现如此冷漠的现象呢?换句话说,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哪怕有血缘关系的同类,为何会如此铁石心肠呢?著名古典悲剧《窦娥冤》中,太守听信张驴儿的诬告,不顾窦娥的申诉,刚问两三句便呵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这句戏曲台词,与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的认识殊途同归,说到底,都是把人不当人看待。正是因为那受刑的窦娥、受难的格里高尔,在太守、萨姆沙夫妇和葛雷特的眼中根本不是人,而是“贱虫”时,他们才恨之人骨,以冷酷的态度看待“虫”,以残酷的方法心安理得地随意处置“虫”。甲虫在卡夫卡那里正代表着人被赶出了“人”的社会。当然格里高尔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还是拖着丑陋的身躯苦苦挣扎着渴望返回“人”的生活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孔乙己拖着断腿吃力地爬进酒店时,掌柜和顾客那种冷硬的态度;阿Q被送上断头台时,看客们麻木的神情;祥林嫂倒毙在风雪之夜时,鲁镇祝福的人们那种漠然的举止。格里高尔和他们一样,都被人们丢弃在社会的尘芥堆之中,所以,结局只能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变形记》在政治层局面上无疑具有批判的意义。然而,《变形记》中“控诉”的色彩还是过于浓厚了,尽管作者本意也许并不是控诉。卡夫卡对人类的弱点了解得太清楚了,他只是“怀着宽厚的温情和善意在抚摸这些累累受伤的心灵,但人们却认为他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差别只在手法上的怪诞和离奇。;[1〕因此这种“批判现实”的调子一开始就为解读卡夫卡的艺术方向定了位,人们关心的就只是他如何批判,如何控诉,殊不知卡夫卡毕竟是卡夫卡,他始终站得比政治更高,他的批判具有超出政治而达到对人生思考的意义,因为他看到了现代人最深刻的精神危机。

难怪有人会说,把小说弄到极致的也只有卡夫卡了。我想倘若卡夫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能与之促膝而谈。而现当代许多自以为标新立异的作家,似乎经常打着他怪诞”或“孤独”的幌子,在无病呻吟的陈述中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游戏,并且乐此不疲。他们充其量只能徘徊在小说艺术的门槛之外。什么是好小说?好小说不一定好看,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永远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它们在与传统阅读方式“对抗”的过程中往往注人了新的艺术元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不得不陷人难解的深渊,所以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看”或“不易看”的印象。

传统小说通常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因此文本也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和环境的描写。一部小说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塞万提斯笔下那个不畏强暴,立志扫除人间不平的骑士堂吉诃德是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莎士比亚又为我们塑造了充满矛盾心理的“延宕”王子哈姆莱特;艺术大师鲁迅更是创造了阿Q这个具有典型的世界意义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些强烈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一切都几乎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其次,在传统小说中,有此起彼伏时情节贯穿始终,引人人胜。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的琐碎的活细节,让人觉得纷繁复杂,无所适从。再次,在传统小说中,人物也会局限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范围内,人们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内遵循着一定因果逻辑关系推理。但《变形记》超越了一般时空的限制,完全跳出了天时、地理、人际关系等客观因素的牢笼,对事件的交代也极为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虚幻和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变形记》读起来虽然冗长枯燥甚至有些拖沓杂乱,却使人有种在平板中见凸起的怪异感,仿佛人的某根神经被紧张地挑起,而其它神经都处于休眠状态,那根被挑起的神经就像一根清晰可见的红线.我们在上面读到了种种密码和隐喻。每个人从这根红线上读到的密码是不同的,甚至很可能读出差异很大的含义。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这根红线却始终拉着读者的神经,让人们从平淡之中明显地感觉到不安、烦躁、焦虑。让人们一遍遍地为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琐事操心,并被时时刻刻困扰—这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卡夫卡的困境是什么呢?他的困境来自灵魂的深处。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格里高尔是孤独而忧郁的,他的内心总是难以恢复平静,他总是因为什么事在内心深处嘀嘀咕咕,这种噪音般的声音穿透小说来到我们的耳边,不停地喧嚣、鸣叫。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孤独,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也许是因为变成了甲虫没有人能听得“虫语”,因此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其实他孤独的心灵是多么需要关心和慰藉,哪怕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也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护,更别说是自己的亲人了。可他别无他路可走,他只能自言自语,世界如此荒诞,人对这个世界永远无能为力,一切努力终究徒劳无益。格里高尔听见的真正噪音来自身体的内部。

卡夫卡就是格里高尔孤独灵魂的倾听者,同时也是反省者和呼喊者。孤独几乎是人类的孪生兄弟,自从人类有了心灵的感知力量以来,便逃脱不了孤独的追随。一方面孤独也许是人类自省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迷惘,对与他人相处的怀疑和绝望。随着文明的进程,到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阶段,人类的普遍孤独愈演愈烈,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得以解决后,对心灵的关注就促使人们对自身反观的力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描写灵魂的孤独,发现灵魂的孤独,剖析灵魂的孤独,是那个时代文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要写出时代的精神矛盾,并非易事。以往的文学理解方式,以写表面世界为主。要直刺心灵,势必接触并倾倒出丑恶的东西。将写“美”的潮流变为写“丑”的潮流,能否为时代所接纳,当时无人敢下结论。但是,卡夫卡这个深切体验到孤独的人,便把文学作品提炼为人类共同的孤独的观感。

一方面,这也许与作家的经历有关。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20〕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未曾远离布拉格,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地窖里拼命写作。他害怕街道上的空气,和空气里游动的压力,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地洞”般的世界或一个“笼子”,躲在里面经营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也作为隐喻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恐俱感和孤独感。卡夫卡是个失去了庇护的惟一的裸体者,而这个裸体者站在穿着衣服的人群中间,除了惊慌失措他还能干什么呢?

卡夫卡的性格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对人怀着戒备和疏离之心,走向自闭和内省。

同时,他又对集体生活和结交朋友怀有希望。他用自己的思维,用深刻的笔触寻找着内心深处的“精神故乡”。当逝期来临,肉体即将湮没,他甚至希望永远地毁灭自己的精神故乡,不使它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这是何等痛苦和绝望的姿势!那么孤独的一个精神故乡,却因为 遗嘱的背叛,成为世界人类共有的灵魂家园。

卡夫卡的寻找,实际上是人类思想的迁徙,也是人类灵魂的反省。表现在文学中的“寻找”意识,既是对故乡的游离,更是对人类自古以来孤独状态的挣脱。

当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哲学导论》中提出:哲学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总是在路途中。卡夫卡终其一生,正是以这种寻求的姿态,“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相,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从而,完成自己,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一个苦行的圣徒,一个可怜的单身汉,一个犹移不定的徘徊者,一个有着无数缺陷的微不足道的好人。;[sJ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触角,卡夫卡具备比别的作家更能表达孤独的能力。从卡夫卡简陋的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孤独的绝望和痛苦是震撼人心的。卡夫卡的文学极度敏感同时又充满恐惧,他那犹太血统使他在动乱年代和世态炎凉中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因此,他的作品也是一部极有标志性意义的“现代启示录”。

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说:“在这最不幸时代的严寒里,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赤裸着身体,坐着尘世间的车子,驾着非人间的马,到处流浪。"(4)同时在《老光棍布鲁姆·费德》、《地洞》、《饥饿艺术家》中也表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孤独人物的形象。这是个抑郁的时代,也是个悲观绝望的时代。《变形记》中的一句“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引出了一段荒诞的叙述,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荒诞,而是直指人的灵魂深处,把世界人际关系的冷漠,把时代的丑恶张扬到了极致,更把人的个体存在压抑到扭曲的地步,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人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体验,但这体验不能在人自身中完成,必须通过人对世界的领悟才能获得。卡夫卡的孤独,实际上是最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还意味着一种痛苦的觉悟和灵魂的反省,并不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对抗中产生的。它包含的是人在生命中获得的体验,虽然存在着被他人理解的可能性,但他人的理解并不构成精神上的安慰。在这个层面上说,孤独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已经十分突出,被认为是抵制社会习俗和历史势力的侵蚀,通过语言的自身力量反抗人类生活的世俗化趋势,被看成是维护精神主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的一种象征,从而使许多作家都希望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并由此衍生一种独立的精神传统。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为寻找一种精神状态而刻意孤独,不仅无法真正洞察人类生存意义的高度,而且非常要命地丧失了自我的独立精神,丧失了自我的生命体验。卡夭卡孤独的前提是他的人世,以及他独立地对人类灵魂的反省,从而敏锐地观察出这个时代的困惑、 是的,卡夫卡陷人了孤独的困境,并且在寻找精神故乡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但是,他的困境代表的是时代的困境,他的跋涉是现代人的跋涉,都含着相当的高贵与价值。这个时代也在他的形象中和作品中得到了反映,真正的反映。

1917年,卡夫卡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辗转各地疗养。1924年他在维也纳基尔灵疗养院病逝,年仅41岁。临终时他留下著名的遗嘱,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先生,烧毁他所有的手稿。他一生孤独地行进在伟大的人类精神征程上,然而在倒下的一瞬,却希望将自己业己发现的痛苦的真相统统伴随自己前往另一个“地洞”的世界,让所有人继续活着,但不要痛苦。然而在他的前方,在寻找人类灵魂的伟大征程上,卡夫卡的墓碑已经赫然矗立。正如鲁迅所说,伟大的灵魂都是孤独的。卡夫卡这个伟大的灵魂,在远离布拉格的岁月里,用伟大的文学精神,阐述着伟大的文学真理,指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行在那条光荣而不朽的征程上,永不磨灭,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沙水:《残雪与卡夫卡(代跋)》,残雪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41页。

(2)(奥]卡夫卡著:《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页。

[3]斯默言编著:《卡夫卡传》,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7页。

[4]卡夫卡著,孙坤荣译:《乡村医生》,《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版,第187页。

·85·

卡夫卡是什么 篇三:《卡夫卡名言》

1、我的本质是:恐惧。

2、从某一点开始不再返回,这一个点是可以达到的。

3、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4、你是作业,举目不见学生。卡夫卡名言

5、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

6、上帝,生活,真理——这些只是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称……我们时刻在体验它……它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无法获得它的全貌。

7、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8、我没有像克尔凯郭尔那样,被基督教沉沉垂下的双手所唤醒,也没有像犹太复国主义者那样,

卡夫卡是什么 篇四:《卡夫卡经典语录》

1。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

2。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卡夫卡经典语录。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4。卡夫卡经典语录。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


卡夫卡是什么相关热词搜索:海边的卡夫卡 卡夫卡简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卡夫卡是什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卡夫卡是什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603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