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2016-05-16 12:29: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共5篇)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7-2-22 12:51提问者: 玉脂窟 - 一级网友推荐答案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供大家学习参考。

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一)

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7-2-22 12:51

提问者: 玉脂窟 - 一级

网友推荐答案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

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

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

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

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命运如此不同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二)

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命运如此不同 时间:2012-02-04 17:19:42 来源:共识网 作者:

本文主要介绍韩国经济起飞的原因,依靠法西斯独裁统治(并非通常认为的民主)下对国民的掠夺,得益于在东西方阵营对峙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保护及资金援助。

要为本文补充两点,其一,韩国李承晚、尤其是朴正熙集团大肆镇压民主运动,逮捕、屠杀共产党人。金大中先生就是被投入监狱的著名民主人士。其二,朝鲜 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中数一数二的福利国家,在经济贫乏的情况下,国家居然提供全民福利(包括农民),这对财富快速积累是不利的。朝鲜才是民主国家,即惠及普 通人切身利益的民主(不是票选总统的形式民主)。

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命运如此不同

问:一个国家,其元首解散国会,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禁止一切政党活动。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朝鲜。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禁止公民出国旅游,禁止公民享用外国香烟和外国饼干。违反外汇管制规定的人可以被判死刑。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朝鲜。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其工厂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工人们在里面牛马般非人劳动。每天工作9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为了一点点仅够糊口的工资。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城市边上遍布贫民窟。在城市的扩张中,警察暴力拆除贫民窟,为建造新的城市商品房腾出空间。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是世界上的“盗版胜地”。盗版影碟和盗版书籍充斥着该国市场,冒用美国品牌的商品肆意流通。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乃至八十年代,经济腾飞时期的韩国。

上面这些是韩国经济起飞时期的经历,它们与今天的韩国印象出入大得令人难以置信。别说我们,就连当代的一些韩国年轻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父辈经历过那种岁月。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少有人知道过去的韩国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今天提到韩国,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三星电子,发达的整容术,琼瑶式的肥皂剧等滚滚韩流。当然,还可能会想到最近这个国家膨胀得有些不正常的民族自尊 心。总体来说,今天的韩国,光鲜亮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奇迹耀眼夺目。朝鲜和韩国大相径庭的现状更是热议的话题。一个“穷”,并且看起来“很没 希望”;一个富,并且看起来咄咄逼人。他们几乎同时建国,而且建国的时候,朝鲜的经济状况要比韩国好很多。所以人们思考最多的就是:他们为什么不一样?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民主”,朝鲜“独裁”。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开放,朝鲜“封闭”。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跟美国走,朝鲜跟苏联走。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朝鲜走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实施私有制经济,朝鲜实施公有制经济。

结论很多。姑且不论正确与否,但很遗憾我们看到的也就仅仅是结论而已。至于这些结论是如何分析得出的呢?很少有人去做解释。很多时候有些现象只是因为并存(甚至更糟,连现象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就被理解为了因果关系。

如果要得出结论,必须先静下心来谈一谈:韩国在建国后的这五十多年里都遭遇了什么,以及他们做了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去想,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

第一章 他们干了什么?——战后韩国经济腾飞史

1.1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

韩国的经济基础很薄弱。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农北工的计划开发朝鲜半岛。因此造成了朝鲜脱离日本独立时大部分重工业即战略工业在北方的 局面。北半岛占有金属工业的90.1%、煤矿和铁矿的100%、化学工业的81.8%、电器机器工业85%、发电量的92%;南半岛则占有纺织工业的 84.9%、印刷业的 89%、食品工业的65.1%和农林水产业的82.6%。[①]

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所以顺便感叹一下,就这点本 钱还总是叫嚷着要武力统一北方的李承晚真是勇得可以。)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但是无论日本模 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 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 盲。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②]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当 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

1.2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60年代)

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统治韩国约20年。这也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正是 在这 20年中,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1970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 韩国达到了410美元。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③])【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这种国家 计划经济体制似乎已经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招牌。但不必因为听到韩国这种反共急先锋的国家也采用这东西而感到惊奇。因为一个鲜为人知却又的确存 在的事实是:在几乎所有战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色列、新加坡、台湾等等)的发展历程上都能看到苏联模式的影子。在韩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国,私人资本极端 薄弱,要快速实施工业化就不能不依靠政府来推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62年到1966年。在这个五年计划中,韩国的目标是进一步加速发展,进一步扎实工业基础,给积蓄势能走最后一步。第二个五年 计划是从1967年到1971年。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起,韩国开始实施延续至今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战略。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韩国重点加强已经略有规模的 轻纺、水泥等轻工业,用这些轻工业的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外汇被用来换取外国的设备、技术以及人才培养,推动自身加速发展。50年代积累的势能开始转 化为动能了。

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韩国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50年代日本势力退出后留下的归属企业有36家,他们是韩国国有企业的祖先。到1968年,国有企业 增加到97家。到1970年猛增到120家。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这些国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级制造业中)成为韩国迅速工业化的火车头。

1.3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70年代和80年代)

从1972年到1991年,是韩国政府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计划时期。为了确保自己一手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夭折,朴正熙采取了不那么光彩的方式获 得了连任。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宣布“全国非常戒严令”,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缩小和弱化政治领域、扩大和强化总统权力,形成以总统为 顶点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这样一来,政府通过集权化的行政管理,把民众的力量从政治舞台引向经济建设舞台,集合一切力量于 经济开发,确保经济迅速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

在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转向战略重工业:钢铁、造船、化工。韩国经济从这时起真正开始走上腾飞之路。韩国的经济实力迅猛膨胀,国家 综合实力也急速上升。到80年代的五五、六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又转向了技术密集型工业。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从引进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就在 这段时间,韩国建立了大批研究所等机构,促进技术研发,发展尖端产业。也正是在五五和六五时期,韩国将大量的国有企业转化为私有,只保留了一些需要巨额投 资,私人无力负担或不适合私人经营的企业。到1986年,韩国的国企只剩下13家。如果说三五和四五计划时韩国还是粗放型增长的话,那么五五和六五计划时 期就开始转向集约型发展了。

70年代和80年代是经济发展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韩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六五计划结束的时候,韩国已经成为中上收入的国家。一 个标志就是欧洲国家不再需要韩国人的入境签证,因为那时大部分韩国人已没有理由要非法移民到什么地方去了。[④]韩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其结果举世瞩目。因 为本文讨论的只是韩国经济的崛起历程,所以之后的情况就不说了。

第二章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奇迹背后的酸甜苦辣

2.1独裁

韩国的经济起飞是在政府高度集权,甚至可以说是独裁专制的高压政治之下取得的。今天韩国已经不再需要那种政治体制,但在当时,如果没有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恐怕很难想象韩国能有后来的成就。政府集权在韩国经济起飞的进程中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1国家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在工业底子非常薄弱的韩国,等待民间自发成熟去进行工业建设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由通晓工业化内涵的精英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这和日本明治维 新时期的情形是一样的。韩国政府的幸运首先在于它的政府成员素质很高。“政府官员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是韩国政府管理部门的一大特点。韩国很多留学归 来的高素质人才一般均在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工作,在企业就职的很少,从而保证了韩国政府经济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施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⑤] 高素质人才组成的政府机构,配以强大的国家机器控制,成为韩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推动力。

是韩国政府(这个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以称之为军政府)制定了模仿苏联的整整六个“五年计划”,并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以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再后 技术密集型间断产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成功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是韩国政府建设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使后者成为战略工业、制 造业的发展龙头,带动全国经济质的提升。从私有企业的角度来看,是韩国政府建立银行,提供大批量的国家贷款,促使韩国的私营企业兴起。(韩国私营企业虽然 表面上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但是韩国的私营企业主要靠从政府贷款来解决资本问题。1984年,韩国上市公司的自由资本比例,按账面价值计算 只有 19.9%,按市场价值计算只有12.4%。而大型企业的自由资本比例更低。上市公司前10名企业的平均自由资本比例为5%以下。1996年,韩国30家 最大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与股本比例为380%。企业越大,自由资本金比例越小。[⑥])

在韩国,这一切只有高度集权从而掌握了全国主要资源配置的政府才能做到。在推动韩国的国家经济前进这点上,集权的韩国政府功不可没。

2.1.2铁腕保护民族工业

张夏准是出生在韩国并在后来获得英国籍的学者。他有一个比喻:他是否应该让自己6岁的儿子立刻走向社会去找工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候孩子去找工 作,将来最多当个鞋匠、木匠,却不太可能成为律师、医生或核物理学家。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保护他,送他上学。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将用惩罚措 施逼迫孩子学习,此外还要禁止孩子接触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⑦]

张夏准的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在新兴工业国的民族工业还很脆弱的时候,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保护,避免立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这样,脆弱的民族工业就会被强大的国际竞争者打垮,而国家的前途也就被毁掉了。

在这点上,韩国政府做得很好,甚至可以说做得很绝。韩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实行高度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一些外国商品,韩国收取很高的关税;对于另外 的外国商品,韩国索性直接禁止进口。张夏准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提到过很多外国消费品被视为“奢侈品”,要么成为违禁品,要么用高关税加以限制。这些“奢侈 品”甚至包括外国的威士忌和饼干。“我记得当20世纪70年代末在政府特许令下进口了一些丹麦饼干时,出现了小规模的全民亢奋。”[⑧]还有张夏准小时候 “我们得知,看到任何抽外国香烟的人都要去报告,这是我们的爱国义务……我不相信我的朋友真的会去汇报这种“叛国行为”,但在朋友家里看到外国香烟时,的 确会有一些闲话。朋友的父亲——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一个抽烟的男人——会被含混不清地评价为不爱国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人”。[⑨]

很久以前我们就听说韩国人不买外国货的“骨气”。从张夏准的回忆中我们总算知道这是韩国的专制年代留下的遗风。通过鼓励公民告密来禁止使用外国货,这和大家心目中身处“自由世界”的韩国印象颇为不符,但却是事实。

韩国对民族工业的第二个保护措施是严格控制外汇和限制外国投资。韩国的一个天然优势是它建国时外国投资少。韩国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基本上是外来 投资的唯一来源。随着二战日本战败,日本退出韩国,给韩国留下了一段时间的“外资真空”。这给韩国从一开始就实施自我保护减少了障碍。因此韩国政府有条件 利用铁腕控制外汇和外资在韩国的流动。“韩国政府对稀缺的外汇实行绝对的管制(违反外汇管制的人可以判死刑)。它还仔细涉及外汇使用的优先顺序,确保辛苦 赚来的外汇能用于进口重要的机械和工业投入品上。韩国政府也严厉地管制外国投资,根据与时俱进的国家发展计划,在一些领域张开双臂欢迎外资的同时在另一些 领域则完全禁止”[⑩]并且直到1984年7月,韩国才撤销了外资不得超过50%的规定。[11]

除了以上“严”的一面,韩国的集权政府在保护民族工业的手段上也有“强制性的宽容”。这主要表现在对盗版和假冒产品的容忍上。“如今,韩国是世界上最 具 “创意”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专利办公室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韩国排在前五位。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它是靠“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为生的。我的朋友所购买的“拷贝”计算机(copy computer),实际上是由小工厂所造,这些工厂往往是拆散IBM的机器,复制其部件,然后组装。商标也是一样。那个时期,韩国是世界上的“盗版胜 地”之一,大量生产假冒的耐克鞋和路易威登皮包。那些更具心计的人会采取接近假冒的方式。一双看起来像“耐克”(Nike)鞋叫“耐斯”(Nice),或 者鞋上本应该有的耐克的“勾”变成了一个“叉”。……版权也是这样。现在韩国出口大量质量越来越高的版权商品(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但是当时进口的 音乐(大唱片)或电影(影碟)都太贵,很少有人买得起正品。我们就是听着盗版的摇滚乐长大的,我们称之为“天妇罗商店唱片”(Tempura shop records),因为它们的音质太差,听起来就像有人在后面做油炸一样。至于外文书,大部分学生是买不起的。由于来自一个愿意投资于教育的家庭优裕的环 境,我有一些进口的书籍。但是,我的大部分英文书都是盗版的。没有这些非法的书,我永远不可能进入剑桥并在这儿呆下去。”[12]“对于外国专利,它(韩 国政府)也持宽松的态度,鼓励“反向工程”并忽视专利产品的“盗版”。”[13] 正是韩国政府的这套长达30多年的,冷血无情的铁腕措施,才有了韩国民族工业的蹒跚起步。

2.2外援

2.2.1物资

上面介绍韩国经济建设的过程来看,说得非常轻巧,造这造那的。但上面没有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建设的钱哪儿来?

缺乏建设资金是所有农业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最大的瓶颈。当初日本的明治维新就险些因为缺乏资金而中途夭折,最后是通过对外扩张的险胜才得到缓解。苏联斯 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给所有前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解决资金办法的出路,那就是剥削本国的农业。但是此举往往会严重损坏本国的农业,并带来饥荒。韩国 走的路和日本、苏联一样,都是集权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但是韩国没有对外扩张,也不需要剥削本国的农民。因为在资金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外援。

这是韩国决定命运的关键优势,是其他农业国工业化道路上可遇不可求的重要资本。1946-1961年,以美国为首的外国援助总额达31.39亿美元。 [14]而1960年韩国的人口是2501万。这笔外援的规模可以通过对比看出来。战后美国支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中,法国是获取美援最多的国家。法国接受 的是30亿美元。也就是说,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如法国的韩国,接受的外援却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接受的都要多。其中1953-1961年,美国及联合 国为韩国提供了合计达2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扶持韩国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些援助的年平均额,约占韩国这个时期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相比之下, 明治初年的日本进行初级工业建设时的资金却几乎全部来自农民的土地税(明治八年时,地税收入占国家税收比例的97.3%[15]),后来通过扩张得到战争 赔款。而苏联则完全是自力更生。在这方面一比,韩国真是太幸运了。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从1945-1970年(美国对韩国的援助到1970年完全结束)总计 为37.8亿美元。以联合国为首的对韩多边援助,从1950年至1969年结束为止,总计

6.26亿美元。[16]这笔钱是韩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初级工 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这笔钱,韩国独自进行工业化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从无偿,变为有偿,最后结束。但是韩国的建设还在继续,资金不能短缺。韩国政府的新办法是借外债。在这方面韩国政府比日本当年的明治 政府气魄要大得多。不断增加的外债最后达到惊人的天文数字。到1985年,外债总额已达467亿美元。1987年,在世界十大债务国中,韩国位居第六位, 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印度5国之后,每年借用的外国资本,有近一半用于偿还旧债利息。[17]韩国政府对借债这件事情下手比当年的明治政 府要狠得多。这是它所处的国际环境给了他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不倒翁地位。它身为美国的抵抗苏联势力前线的马前卒,清楚美国绝不会放开它不管。所以借美国的 钱,美国也乐意出钱。美国对扶持它发展比较放心——毕竟是小国,扶持发展不会成为太可怕的竞争对手,而扶持它也花不了很多钱。而借其他国家的钱,因为有美 国的保护伞,就算欠着不还其他国家也不敢拿它怎么办。

直接援助和借款,是韩国工业经济起飞的基础资金来源,是韩国发展模式不同于苏联和日本道路的关键因素。

2.2.2技术

今天的韩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专利办公室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韩国排在前五位。但这个“创意”的背后,却是外来技术的底子。 据韩国产业银行的调查,在韩国新技术中有92%以上的采取技术引进。其中46%以自我开发为中心,引进必要的核心技术;35%以引进技术为中心,自我技术 开发仅占很小一部分;12%依赖于引进大部分技术。[18]韩国的技术之路以1987年为分水岭。此前以技术引进为主,此后以自主研发为主。但即使是自主 研发,也通常是在外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韩国在这方面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盟国愿意向它转让技术。毕竟它是小国,技术转让不会带来小鱼长大后的吞舟之祸。当然,也是因为国家小,谁也想不到它 能发展到这种地步。再说它是美国冷战前线的重要棋子,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是彻头彻尾的“自己人,于是便毫无保留了。(有点像当年中国和苏联。中国义无反 顾地出兵朝鲜使苏联打心眼里相信中国是自己的铁杆盟友,因此开始无所顾忌地全面武装中国军队,派专家援建上百个工业项目,甚至连核技术都可以转让。等苏联 发现看走眼的时候已经晚了。)

引进的技术可以归为韩国所受的外援之一,并不是说技术引进是免费的。韩国为了引进技术花费了巨额的外汇。这也是它长期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的原因之一, 因为国家必须节省每一个铜板花在关键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技术是从外面来的。而且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技术引进并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人家给不给才是 关键 ——并且通常情况下是不愿意给的。因此本文将技术引进归入外援范畴。正如向外国贷款也是要还的,但是贷款毫无疑问被大家视为外援,同一个道理。

2.3血汗【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辛辛苦苦积攒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被集体化,不计其数的反抗者被处死,而全国成为一个大兵营,在国家无情的强制下进行高速建 设。然后才有世界第二大强国,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战斗机、坦克以及数不清的拖拉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工资低于印度的最低工资[19],佃农每年要 将一半以上的收成用于地租[20]。数不清的农民破产,背井离乡去接受工厂的盘剥。也有风起云涌的抢米风潮,然后才有“大日本帝国”的横空出世。而中国的 工业化进程中,也经历了农业的剪刀差,大饥荒,然后才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才有两弹一星。

总而言之,近代落后国家想要跑步前进,从农业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反复映证着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工业化是极端痛苦的过程,每个新兴工业国的征途中,都有无数“蓝蚂蚁”的斑斑血汗。

如果你认为韩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成员和当代美国的盟友就能避开这一点,那就错了。

2.3.1血汗工厂

韩国的建设,由政府牵头、领导、指挥,而广大人民群众出力。韩国虽然接受了数量巨大的外援,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国家来点钱容易么?岂能用于“改善生活”?

许多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小女孩不得不在12岁时就离开小学去打工——为了减少一个人吃饭,也为了赚点钱,使至少一个兄弟能接受更多的教育。这些小女孩 很多都是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做保姆,收入仅够吃住,如果运气好点,能留点零花钱。其他女孩和一些运气不佳的男孩子都只能在工厂里接受盘剥,那里的条件使人 想起19世纪黑暗

韩国与朝鲜的差异化比较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三)

韩国与朝鲜的差异化比较

韩国与朝鲜是朝鲜半岛的两个国家,是邻居兼兄弟,共同属于同一个民族。50年前,朝鲜人要比韩国人富裕,因为。朝鲜的工业相对于韩国要发达许多。为什么发达呢?原因是,朝鲜半岛,的朝鲜部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共同被日本人统治期间,半岛北部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因为有可以被开发的东西。比如,修了大量的水电站,一些煤矿,等其它矿藏。有了能源与矿产资源,就可以开发工业了,因此,半岛北部工业化程度高一些,自然要富裕一些。虽然朝鲜战争时,这些东西基本被打毁,但是,停战以后,得到了大量的援助,基本都完全恢复了。因此,50年前的朝鲜人要比韩国人相对要富裕。2005年的形势就变了。从汇率GDP上看,朝鲜人均GDP几百美圆,韩国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圆,已经变成发达国家了,成为东亚第二个发达国家。而朝鲜变成了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连平均智商比朝鲜人低21点的印度,其人均GDP也可以达到600美圆。

2005年韩国有人口,4856万。面积996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87人每平方公里。 2005年朝鲜有人口,约2400万。面积1227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96人每平方公里。 从韩国的人口密度对比中,可以看到,朝鲜人均土地面积是韩国的2倍多。朝鲜处于优势。两国气候类似。

人均土地面积大了,可能,就人均矿产资源多,从概率上看,应该如此。但是,朝鲜半岛的资源分布,竟如此不均。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朝鲜境内。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占整个半岛储量的80%~90%,享有“有用矿物标本室”的称誉。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产蕴藏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0%,已探明矿物有300多种,其中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物达200多种。最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钨、钼、铅、铝、镁、锌、铁矿;石灰石、云母、石棉、重晶石、萤石、石墨和菱镁矿,以及煤炭等。朝鲜自古以来就有“产金国”之称,而且金常与银、铜等矿共生。菱镁矿和石墨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大约为49万吨的菱镁矿储量在世界占最大比重。

另一个地方的内容,铁矿石以茂山铁矿为首的20多个矿山进行生产。其中茂山铁矿埋藏量约10亿吨,是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的朝鲜最大的铁矿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矿山。 特别是菱镁矿的埋藏量在全世界处于第一位,在前十位的矿物还有钨,钼,石墨,重晶石,萤石等7种。应该是世界前十位。

看了上面的内容,你会很吃惊,原来朝鲜相对韩国矿产资源如此丰富。几乎每种矿物的储量都比韩国多,有些是远远的多。韩国人口总量是朝鲜的二倍,朝鲜人均矿产资源,就更比韩国多了。一般是,朝鲜人均比韩国人均矿产资源多10倍以上,有些会更多一些。一个小小的朝鲜,竟然还有占世界前列的矿产资源,前十名的就好几个,还有第一名的,可见世界矿产资源分布是多么不均。拥有资源确实是好现象,因为有利于自己经济的发展。从矿产资源上看,朝鲜相对于韩国很有优势,应该经济发展的更快一些。

朝鲜半岛没有石油,这对于韩国与朝鲜都很平等。从能源上看,朝鲜拥有几乎足够用的燃料煤。(朝鲜煤炭的探明储量为147.4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117.4亿吨,褐煤储量30亿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可开采储量约为79亿吨(据韩国统一部统计)。主要缺乏炼焦煤。而韩国是那种煤都缺乏。

朝鲜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其河流发电能量估计约在1 000万千瓦以上。韩国大概就没有这么多水能了。毕竟朝鲜多山,且国家面积大,在气候相似时,水能一般要多一些。由于朝鲜人口总量少,那么,朝鲜人均的水力资源,就比韩国更多了,应该至少多一倍吧!这看来也是朝鲜相对于韩国,一个不小的优势。

淡水资源,也是朝鲜人均比韩国大。不过,淡水一般都是过剩的资源。因此,人均多一些淡水资源,也不见得占多大光。

朝鲜的森林面积在2005年大概有930万公顷,韩国森林面积在2005年有640万公顷。

朝鲜森林面积比韩国的多290万公顷。朝鲜人均森林面积几乎是韩国的3倍。森林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土地资源中,仅次于耕地的价值。这应该也是朝鲜相对于韩国的一个小优势。

在朝鲜国土面积中,农业用地约为20%,其中耕地只占16%(1997年总耕地面积约为185万公顷),因此,可以估计出2005年的朝鲜的人均耕地。耕地2775万亩,人口2400万,人均耕地1 .16亩。韩国2005年有耕地2925万亩耕地,人口4865万人。人口密度490人每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 .6亩。朝鲜人均耕地面积几乎是韩国的2倍。考虑到朝鲜的气候冷一些,朝鲜耕地就是打八折,打折以后,朝鲜人均拥有的耕地照样也比韩国的多。这应该也是一个优势。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

前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都很快。短短几十年内人口就翻番。现在韩国人口,由于生活富裕,生育率已经很低了。朝鲜的生育率依然比较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比大陆与韩国要大一些。

如果从上面的各个资源对比中,可以看出,朝鲜要占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真的能决定自己的人口数量的话,那么,朝鲜相对于韩国,人口的压力应该更小。如果韩国没有人口压力,那么朝鲜就更应该没有人口的压力了。韩国现在确实是没有人口压力,因为,韩国在大力鼓励自己国民生育,如果有人口压力就不会这样做了。既然,这样。那么朝鲜就更不会有人口压力了。比朝鲜人口密度更小的大陆也不会有人口压力了。但是,朝鲜的现状是那么的不理想,人民经常饥饿。按照大陆的人口理论,就是朝鲜人口太多了,资源太少了,需要减少人口。看来,朝鲜如果想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似乎只有学习大陆,通过计划生育减少自己人口这一条路了。大陆现在应该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计划生育经验输送给朝鲜。或者把寄生系统的人员或者专家,输送给朝鲜,来解决朝鲜的讥饿问题。如果朝鲜只有很少的人,就不会有讥饿现象了。并且,朝鲜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一举两得。

朝鲜与韩国的对比,是很有意思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可见,制度是多么重要。私有制度加市场经济,与勤劳节俭的民族相结合。其力量神奇无比。纵使有再少的人均资源,也是不愁经济发展的。计划生育理论在这里显的非常滑稽,也许就是无知与无能的结晶。

为什么朝鲜与韩国经济差距那么大?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四)

朝鲜一直到90年代初期,也就是金日成去世前,朝鲜即完成了独立的现近代工业
体系的建设,水平也只比韩国略低,在70年代更是在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指导之下,经济迅速发展,大有超越韩国之势,但是89年金正日逐渐执政后,特别是金日成猝死后,朝鲜的政策突然激进化,可能是金2世想突击搞出点成绩,可惜大量工业投资后,国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在建的停工,刚投产的没钱买原料,/>更要命的是受苏联的影响,轻视轻工,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粮食这东西很邪乎,
一丰收,让你能吃饱,但消费是有上限的,余粮又不能总是存着,于是把余粮
卖了,投资工业,想的很好。终于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倒塌,工业
刚出雏形的朝鲜撑不住了,在加上连续的天灾,农业受到重大打击,救命粮又提前卖钱买机器,最终导致在短短的90年代初期,从小康迅速跌落到贫困,再到赤
贫化,金2世水平真不咋样~~

为什么韩国叫棒子国?
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五)

一般有三种说法:1。棒子的由来,很多人知道韩国人又叫棒子,但对于棒子的由来不甚了解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为什么韩国叫棒子国?。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 相关热词搜索:为什么朝鲜韩国差别大 韩国朝鲜女生差别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韩国和朝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4119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