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2016-07-30 11:11: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共5篇)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10个单元31节)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二、物质的量 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一)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10个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

二、物质的量 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整合为:Al、Al2O3、Al(OH)3的性质) 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删除P67) 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删除P68最后一段) 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时省力。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仅留下P72工业炼铁,P73最后一段)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整合为:Fe检验、铁三角及印刷电路制作原理) 3+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一二合并) 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整合为:常见硅酸盐产品有哪三种)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整合为:二氧化硅的性子及硅的制取与提纯) 易学。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删除P88)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整合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及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2-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

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

知识的学习。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整合为:氮氧化物的性质)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整合为:氮氢合成氨及氨气的性质) 三、硝酸的性质(删除P102)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二)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

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

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

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

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

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

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

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

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

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

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

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

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

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

知识的学习。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三)
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泉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统一备课参考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泉州市教科所化学组

2006年8月26日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

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

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

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

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

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

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

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

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

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

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

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

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

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

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

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

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

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

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

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

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

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

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

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

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

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

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

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

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

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

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

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

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

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

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

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

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

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

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

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

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

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

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

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

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

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

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

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

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

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

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课时

物质的量 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

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

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具准备】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多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

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 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

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四)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_知识点全面总结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 1 -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四、侯氏制碱法(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氨气至饱和,然后在加压下通入CO2,利用NaHCO3溶解度较小,析出NaHCO3,将析出的NaHCO3晶体煅烧,即得Na2CO3。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CO2↑+H2O↑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在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②电解质的导电原理: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

③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3)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而言,单质、混合物都不能称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 2 -

七、离子方程式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①难溶物质、难电离的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均保留化学式。 ②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固体与固体反应(实验室用Ca(OH)2固体和NH4Cl固体反应制NH3)。再如:浓硫酸、浓H3PO4与固体之间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写NH3(标“↑”号),否则一般写NH3·H2O。

④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时: a. 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Ca2++ SO42=CaSO4↓

b. 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通

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CaCO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

--

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 CO32=CaCO3↓+2OH c. 常见的微溶物有:Ca(OH)2、CaSO4、MgCO3、Ag2 SO4、MgSO3。

⑤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

--

反应: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⑥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阴、阳离子所带的电 荷数。

如:FeSO4溶液中通入Cl2不能写成Fe2++ Cl2=Fe3++2 Cl,必须写成2Fe2++ Cl2=2Fe3++2 Cl-

⑦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与过量、少量的问题。 (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

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看反应能否写离子方程式。如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尤其注意是否把有些弱电解质写成了离子的形式。 ③看电荷是否守恒。如FeCl3溶液加Fe粉,不能写成Fe3++Fe=2Fe2+。

④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

- 3 -

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

⑤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若写成2Na+ Cu2+=2Na++Cu,则不符合事实。

⑥看反应物是否满足定量的配比关系。 (4)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①生成沉淀,即结合生成难溶性或微溶性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②产生气体,如结合生成CO2、NH3、SO2等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H2S、H2SiO3、H2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和I等。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一)氧化铝(Al2O3)

氧化铝是一种高沸点(2980℃)、高熔点(2054℃)、高硬度的白色化合物,常用作耐火材料。刚玉的主要成分是α-氧化铝,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1.与碱的反应(与强碱NaOH) Al2O3+2NaOH=2NaAlO2+ H2O 2.与强酸的反应(H2SO4)

Al2O3+3H2SO4=Al2(SO4)3+3H2O

1. 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知识拓展

1.偏铝酸钠(NaAlO2)的性质

(1)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CO2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通入过量的CO2,沉淀不溶解。

(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HCl NaAlO2+ HCl+H2O=Al(OH)3↓+NaCl Al(OH)3+3 HCl=AlCl3+3H2O

加入少量盐酸,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继续加入盐酸至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2.氯化铝(AlCl3)的性质

(1)往氯化铝溶液中通入氨气

AlCl3+3NH3+3H2O= Al(OH)3↓+3NH4Cl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通入过量的NH3,沉淀不溶解。 (2)往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AlCl3+ 3NaOH=Al(OH)3↓+3NaCl Al(OH)3+ NaOH=NaAlO2+2 H2O

加入少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二)铝土矿中提取铝

制取金属铝的流程图如下:

- 4 -

流程图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1. Al2O3+2NaOH=2NaAlO2+ H2O

2.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3.2 Al(OH)

3

电解

Al2O3+3H2O

4.2 Al2O3 4Al+3O2↑

冰晶石

二、铝的性质及应用 (一)铝的存在【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自然界中铝以化合态存在。铝的主要存在形式有:铝土矿(Al2O3·nH2O),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45%,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二)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铝有良好的导电性(居金属第三,最好的是银),传热性和延展性。铝合金强度高,密度小,易成型,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2.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一般与强酸反应(例如盐酸;稀硫酸等) 2Al+6HCl=2AlCl3+3H2↑

(2)与碱反应:一般与强碱反应(例如:NaOH;KOH;Ba(OH)2等) 2Al+2NaOH+2H2O=2NaAlO2+3H2↑

(3)与浓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在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浓硫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4)与某些盐溶液反应: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强,可以跟不少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如:CuCl2、AgNO3等) 2Al+3CuCl2=3Cu+2 AlCl3

(5)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铝热反应) Fe2O3+2Al

2Fe+ Al2O3

(铝热反应用途①冶炼稀有金属②野外焊接铁轨。) (三)铝的应用

1.用于电器设备和做高压电缆 2.是重要的反光材料 3.野外焊接铁轨

4.铝合金是制造飞机的理想材料。

- 5 -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五)
苏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教案全册

课题: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2. 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演法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 [讲述]一、化学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燃素化学时期(1650年到1775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二、化学与人类进步 1.化学的历史功绩

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

毕生的活字印刷【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化学改变了战争方式,拓展了生存空间

古代战争原始的投石机 古代用于战争的火药箭 2 合成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介绍哈泊及其合成氨工业,说明合成氨工业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人类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成氨工业及发明人哈伯

2.现代化学与人类现代文明

教师声情并茂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介绍现代文明,并配以介绍图片。 (1)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 (2) 化学材料与通讯

(3) 合成化学与健康

营养补品的制取、合成药物、癌症的攻克等。 (4) 化学是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的基础

【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讲述]三、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分别介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自主学习。

1.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转变学习方式 . (1)自我制定计划 自我监督管理 (2)积极思考 动手动脑 (3)学会合作 善于交流讨论

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重视认知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的学习,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习惯 (2)学会探究活动的各种方法,方案设计,资料搜索,实验研究等。 (3)学会正确的利用各种资源,正确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3 做好化学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们仍采用原教材的绪言课标题,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更能展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的丰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十分注意这方面内容的充实。

2.很多教师都认为绪言课好上,没有什么知识目标,随意扯,讲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我们在备课时感到要真正备好一节绪言课,上好一节绪言课并不轻松。要上的生动,就搜集很多的资料,这节课上下来我们才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我们原来对化学的应用了解得太少,对化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的也太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常见物质的类别

2.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明确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3.能够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

4.归纳常见反应类型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5.能够用示例法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6.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学法指导:

预习、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妙无穷。请同学们我们在初

中学过哪些种类的物质,我们是任何对它们行分类的?

学生讨论回答:水、空气、食盐、酒精、蔗糖、甲烷、硫酸、烧碱、氢气、 铁、铜……

[板书]: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几种物质: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小结]:从存在状态分:固态----硫酸铵、铜、食盐、石墨;

液态----食盐水、乙醇、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从组成和性质分:混合物----空气、食盐水、碘酒; 有机物----乙醇;

盐----硫酸铵。

[交流与讨论]: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

1. 怎样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2. 有人说H2O2是由H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吗? 3. KClO3是不是氧化物?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找学生回答,说明以下几点 1.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看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2.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 氧化物是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归纳小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页图1—2,熟悉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关系图。向学生说明这是中学阶段运用最多的一种分类方法。

[问题解决1]:把P3页“问题解决中”的物质按组成进行分类。经过交流和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多媒体呈现正确答案。

单质----铜(金属)、氢气、石墨(非金属);

混合物----氯化铁溶液; 有机物----葡萄糖;

单质----钠(金属)、氯气(非金属);

氧化物----氧化钙

酸----硫酸 ; 碱---- 氢氧化钠; 盐----碳酸钙。

[问题解决2]:学生完成P4页“问题解决”,为了防止学生把 K2SO3误写成 K2SO4 (因为学生对K2SO4 比较熟悉)。可要求学生同时写SO3与KOH的反应。 学生:思考、书写方程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这一特点进行迁移应用。 要求学生先写出CO2与KOH的化学方程式。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校正。

2KOH + CO2 = K2CO3 + H2O 迁移

2KOH + SO2 = K2SO3 + H2O

迁移

2KOH + SO3 = K2SO4 + H2O

根据练习说明分类研究物质的意义。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设计用多媒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略)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虽然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但学生还是会把分类搞错,主要原因是学生对

一些物质不是很熟悉,譬如NaOH,由于学生在实验时见到的都是配制好的溶液状态,故而学生很容易把它归为液体一类。

2.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不清楚,一是与非金属氧化物混淆,二是理解为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因为初中没有学习SiO2不溶于水的知识

3.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如酒精,生活中多是酒精溶液,所以学生易它归为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从物质组成分类的本质去理解,把它归于混合物。其它如石墨等,学生也易认为是混合物。

4.作业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如蔗糖,学生没有学过,又没有给化学式,多数学生误认为是混合物。CCl4学生不知道是有机化合物,当然也说明教学中存在着化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第三课时

物质的分类转化

[复习检查]:找学生复述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按图的结构来回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教版,,,必修1化学教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5243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