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三年级高斯求和

三年级高斯求和

2016-07-30 15:12:3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三年级高斯求和(共5篇)三年级奥数高斯求和高斯求和一、知识要点被人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在年仅8岁时,就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又快又好地算出了1+2+3+4+……+99+100的结果。小高斯是用什么办法算得这么快呢?原来,他用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先配对再求和。数列的第一个数(第一项)叫首项,最后一个数(最后一项)叫末项,如果一...

三年级高斯求和(一)
三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高斯求和

一、知识要点

被人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在年仅8岁时,就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又快又好地算出了1+2+3+4+……+99+100的结果。小高斯是用什么办法算得这么快呢?原来,他用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先配对再求和。

数列的第一个数(第一项)叫首项,最后一个数(最后一项)叫末项,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一个不变的数,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不变的数则称为这个数列的公差。

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可以用以下关系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二、精讲精练

【例题1】你有好办法算一算吗?

1+2+3+4+5+6+7+8+9+10=( )

练习1:速算。

(1) 1+2+3+4+5+……+20 (2) 1+2+3+4+……+99+100

(3) 21+22+23+24+……+100

【例题2】计算。

(1) 21+23+25+27+29+31 (2) 312+315+318+321+324

练习2:计算。

(1) 48+50+52+54+56+58+60+62 (2) 108+128+148+168+188

【例题3】有一堆木材叠堆在一起,一共是10层,第1层有16根,第2层有17根,……下面每层比上层多一根,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

练习3:

(1)体育馆的东区共有30排座位,呈梯形,第1排有10个座位,第2排有11个座位,……这个体育馆东区共有多少个座位?

(2)有一串数,第1个数是10,以后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4,最后一个数是90,这串数连加的和是多少?

(3)有一个钟,一点钟敲1下,两点钟敲2下,……十二点钟敲12下,分钟指向6敲1下,这个钟一昼夜敲多少下?

【例题4】计算992+993+994+995+996+997+998+999。

练习4:计算。

(1) 95+96+97+98+99 (2) 2006+2007+2008+2009

(3) 9997+9998+9999 (4) 100-1-3-5-7-9-11-13-15-17-19

练习5:计算。

(1) 1000-1-9-2-8-3-7-4-6-5-5-6-4-7-3-8-2-9-1

例题5】计算1000-11-89-12-88-13-87-14-86-15-85-16-84-17-83-18-82-19-81

(2) 1000-81-11-82-12-83-13-84-14-85-15-86-16-87-17-88-18-89-19

(3) 2001-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植树问题

一、知识要点

爸爸给晶晶出了一道题:“小朋友们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多少米?”晶晶一看,随口答题:“27米。”同学们,晶晶答对了吗?

这一类应用题我们通常称为“植树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总距离、间隔长和棵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解答植树问题先要考虑植树的方式,一般在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1;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答。比如锯木头、爬楼梯问题等等,这时解题的关键是要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与植树问题中的“总距离”、“间隔长”、“棵数”对应起来。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小朋友们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多少米?

【思路导航】要得出正确的结果,

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根据“已经植了9棵”,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棵树和第九棵树之间的间隔是9-1=8(个),每个间隔是3米,所以第一棵和第九棵相距3×8=24(米),具体列式如下:

3×(9-1) =3×8=24(米) 答: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24米。 练习1:

(1)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2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

(2)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走廊长多少米?

【例题2】在一条长42米的大路两侧栽树,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栽了14棵,已知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问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思路导航】根据“在路的两侧共栽了14棵树”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求出每一侧栽了14÷2=7(棵)树,那么从第1棵树到第7棵树之间的间隔是7-1=6(个)。42米长的大路平均分成6段,每段是42÷6=7(米)。列式如下: 42÷(14÷2-1)=42÷(7-1)=42÷6 =7(米) 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7米。

练习2:在公园一条长30米的路的两侧放椅子,从起点到终点共放了12把椅子,相邻两把椅子的距离相等,相邻两把椅子之间相距多少米?

【例题3】把一根钢管锯成小段,一共花了28分钟,已知每锯开一段需要4分钟,这根钢管被锯成了多少段?

【思路导航】我们先求出钢管被锯开了28÷4=7(处),因而被锯开的段数有7+1=8(段)。列式如下: 28÷4+1 =7+1 =8(段) 答:这根钢管被锯成了8段。

练习3: 一根圆木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2分钟。已知每锯下一段要3分钟,这根圆木长多少米?

【例题4】甲、乙两人比赛爬楼梯,甲跑到4楼时,乙恰好跑到3楼,照这样计算,甲跑到16楼时,乙跑到了多少楼?

【思路导航】解答爬楼梯问题时,不能以楼层进行计算,而要用楼梯段数进行计算,因为第一层楼是不用爬的,“楼层数-1”才是要走的“楼梯段数”,根据题意“甲跑到4楼时,乙恰好跑到3楼”,实际上是说“甲跑3段楼梯与乙跑2段楼梯所用的时间相同。”照这样计算,甲跑到16楼,也就是跑了15段楼梯,应是甲跑3段楼梯所用的时间的5倍,在同一时间里,乙跑的楼梯段数也是他跑2段楼梯的5倍,也就是这时乙跑了10段楼梯,即他跑到了第10+1=11(楼)。列式如下:

(3-1)×[(16-1)÷(4-1)]+1 =2×5+1 =11(楼)

答:甲跑到16楼时,乙跑到了11楼。

练习4:小明和小红两人爬楼梯比赛,小明跑到第4层时,小红跑到第5层,照这样计算,当小明跑到第16层时,小红跑到了第几层?

【例题5】一个圆形跑道长300米,沿跑道周围每隔6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中间插一面黄旗,跑道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思路导航】在圆周上插旗,插的面数正好等于分成的段数,所以插了红旗300÷6=50(面),由于每两面红旗中间插一面黄旗,所以黄旗的面数就等于红旗的面数,也是50面。

300÷6=50(面) 答:跑道周围插了50面红旗和50面黄旗。

练习5:

(1)有一个正方形水池,周长是200米。如果沿着水池周围每隔10米装一盏红灯,再在相邻的两盏红灯中间等距离地装4盏黄灯。问水池周围一共装了几盏红灯?几盏黄灯?

(2)一条公路长480米,在两旁植树,两端都植。每隔12米植一棵樟树,两棵樟树中间又等距离地栽了3棵柳树。问樟树和柳树各栽了多少棵?

三年级高斯求和(二)
从高斯求和的教学设计想到的

从“少年高斯的速算”教学设计想到的

周沐海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从少年高斯求和的速算教学实录:

教师:高斯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天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相传高斯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到题目:1+2+3+4+„„+97+98+99+100=?同学们,你们也试一试,如何计算呢?

(稍微给一点时间之后„„)

教师:请同学们首先认真的、静静的回想一下,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稍微给一点时间之后„„)

教师:一个个相加求和?

学生(异口同声):不是!这太繁琐了!

教师:是的。老师也不是想让我们这样算吧?那有没有简便算法呢?

学生(先迟疑,后肯定):应该一定有简便算法!

教师:那我们怎么办?——看这些数字有什么特征!对不对?你们认真观察,好好想一想。

学生甲:这是从1到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教师:是啊!那每一个数之间有什么特征?

学生乙(恍然):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教师:非常好!继续!

学生全体(迫不及待):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

教师:太好啦!

学生丙(兴奋而自豪):其实我发现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

教师:噢!还可以这样看,大家说是吗?

学生全体(恍然、兴奋):是的。我知道怎样算了!

教师:怎么算?我们还是应该让这个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丙: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这样,共有50组101,所以,和就应该是101×50=5050。

教师:真是太好啦!看来你们也都是“小高斯”啊!不信吗?让我们还原一下高斯的思维历程(板演)。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让你求1+2+3+4+„„++8+9+10的和,你们能不能立刻算出来?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55。

教师:看来大家真的领悟了!你们课余时间,还可以自己编一些类似的题目,做一做,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悟出一个规律。由一些特殊的同类问题,归纳一般规律,这就是做数学的乐趣!

【案例解读】

或许,没有哪位小学数学教师不向学生讲这个故事,但通常只是让学生自己算一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或者,有些教师也会启发引导学生采取巧妙的算法,但没有系统而有条理地设计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情境,这样就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 那么这个故事背后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在哪里?

从数学算理上分析,这里体现了高斯精妙的运算技巧——创造性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实现加法向乘法转化。从思维品质上分析,这里体现了高斯精美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变通性——追求算法简单;思维的直觉性——数字内在和谐;思维的概括性——寻找普遍规律。进而,从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上解读,这里蕴涵着高斯对数学的序的概念以及对称与守

衡特征的一种审美直觉和深刻理解,也反映出高斯面对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创造欲望。

无疑,充分挖掘数学历史题材的文化教育价值,让儿童追寻数学家的创造踪迹,这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极富启发意义。

显见,上面的教学设计实际是对高斯的思维历程进行了还原,而且,教学过程中贯穿的问题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的数学内涵——知识、思想、方法;而且也能充分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信念、兴趣、情感、审美等。

在对高斯的思维历程进行了还原之后,教师还把问题做了进一步引申,并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数学,这实属精彩!而最后的结语又从数学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渗透,这又实属难能可贵!【三年级高斯求和】

通过刚才这个案例的介绍和解读,我想每一名数学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数学教师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质的改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应思考我们的教学。要有我们自己的坚持,要有我们自己的反思。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数学教学谈点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想作为数学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统一几个认识。

课程标准上点明:数学教学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那就是说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数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那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逻辑数学知识基础,还要考虑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现实的知识基础,从现实出发来组织教学。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儿童自主的完成认知建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老师应该发挥组织、引导、合作、帮助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元的,不因该是一元的,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断的改革。

反思现在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有很多事情做过了头。

例如数学教学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的人就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口号,这就过了头。有一句名言,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即使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再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知识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成绩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片面追求发散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和形式化,甚至有的课堂上,只是追求热闹,追求轰动效应,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如此等等。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分析现状,发扬成绩,改进不足。

本着这个想法我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

过去导入新课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的,复习旧知之后,讲授例题,得出结论,组织练习。现在导入新课,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的,情境创设之后,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索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再解释应用拓展。两种不同的课堂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导入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那么这两种导入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呢?复习旧知识导入它的优势是能够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但是这

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检索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这是它的弱点,换句话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那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有什么好处呢?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了,学生面对情境要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它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弊端: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好,他的探索无法进行。别人探索进行交流的时候,由于他的基础太差,别人的交流他也听不懂。学习效果不好。第二个弊端,如果处理的不好,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处于亢奋状态,一时转变不到数学内容的学习,偏移了教学目标,耗费了教学时间。

凡事都有利和弊,权衡利弊,我们一般情况下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创设情境?我谈四点。

1、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童话情境、数学问题情境。

所谓生活情境:既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也有学生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还有在这个基础上可提升的科学与社会常识。这样的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因此选择这么多的情境。

所谓童话情境:童话情境对于大人而言是虚构的模拟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感觉是真实的,感兴趣的。它有什么好处呢?编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数学材料。小猴子摘桃子,想摘多少摘多少,想放几筐,放几筐。一切为了教学的需要,容易处理素材。

但是问题情境不等同于生活情境和童话情境,有些可以根据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有的人硬创设情境,说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坏了,想把坏的角配上,该怎样计算角的度数?这样的情境太生硬。三角形的玻璃本来就不多,即使坏了再买一块换上就行了吧,谁还单配那一点呢。

有的老师怎样创设情境的呢:

师说:我们在学角的度量时,你们都量了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你们谁能说一下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学生说出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之后,

老师又说:你们迅速算一下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内角和是多少?

学生算出是180°,

老师说: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它们之和都是180°。如果我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那它三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呢?是固定的呢还是不固定的呢?如果固定的话是不是也是180°呢?这个问题我们要进行研究。你们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可能说画出个三角形,量三个角的度数。

师;说这是一种办法

师:下面我建议你们在小组内分分工,有的人画锐角三角形,有的人画钝角三角形,有的人画直角三角形,然后研究和的时候,除了用量角的方法,每个小组至少再想出一种方法。下面开始活动。

这样的导入不同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吗?

另外教材上没有编写复习旧有知识的内容,但是不等于说课堂上就不可以复习旧有知识。一般情况来讲,复习旧知识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分解新知识的要素,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不要局限于教材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层面,可以着眼点高一些。

例如教梯形的面积。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你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的?怎么转化的?

生说:转化成长方形,用切割拼接的方法转化的。

师: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也学习过,三角形你们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

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体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呢?如果需要的话,课本的最后一页有梯形,你们可以把它剪下来研究。

这种导入,从思想方法上导入,这个着眼点就高。

如果你们的班基础不行,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用研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要实事求是。

2、要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对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发挥的作用。

虽然每堂课的例题都创设了情境,但是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对这节课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突破教学的难点。

先说起引入作用的:三年级上册58页有一道例题,实验小学三年级3个班上学期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612元,平均每个班收入多少元?学生会列出算式612÷3。这个例题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至于如何计算,情境不再提供任何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再说引领作用的:一年级下册49页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汪汪乐园28本,海底世界4本,淘气历险记9本,咪咪学校8本。

有的老师这样设计

师;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各种书有多少本?

师:你能提出哪几个一步加法计算的问题?

【三年级高斯求和】

学生说一个,老师记一个。并让学生说出算式。老师写出来,共六个。在这里共写了6个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些算式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的知识?

学生会说,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新的知识,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再进行比较。 这样处理有三条好处:⑴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进行了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四个条件选两个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不就是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吗?⑵学生明白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背景。我们学过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⑶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它是这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一条明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

那这样说,看到条件都让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吗?这不能一概而论。举个例子

小数乘小数。

一个房间长3.6米,宽2.8米。怎样求房间的面积呢?学生可以直接列式3.6乘以2.8。 如果问学生,你看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可以提出长比宽多多少?宽比长少多少米?长是宽的几倍?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提出很多的问题后,最后提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与今天的学习没有什么联系?因此那样提出问题虽然也是培养问题的意识,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应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刚才那种做法就是油水分离。

相反的,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说出算式后,老师应说两句。过去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数,现在呢,都是小数,那你们想一想,是整数的时候怎样列式,是小数的时候还应这样列式。因为小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不单教。只是在已有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数据的外延,扩大外延,用异数同性的道理来扩大认识,这里交代两句倒是可以的。

同样的还是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我们在研究比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

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我们要比较长和宽,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以说:长比宽多多少,宽比长少多少?

那怎样计算呢?用减法。

还可以怎样比较呢?

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怎样算呢?

用除法

对于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比较相差多少,还可以比较倍数关系,比较相差关系的这堂课我们不谈了,比较倍数关系时,我们还有一种比较的形式,那就是比,在这里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与教学紧密结合,这就叫水乳交融。

有的情境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三上55页除法48÷3(48个桃子分给3个猴子),48个桃子分别装在4个筐里,每筐10个,还有8个在外面,每个猴子分几个。学生根据题意能列出48÷3,学生对计算48÷3的步骤已经掌握,可是对4除以3之后余1的处理是第一次见到,学生看着书中的情境根据经验先分3整筐余下的1筐有10个和外面的8个共18个再平均分给3个猴子,学生就可以理解这种除法的算理了。像这种提供了直观的材料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而有的教师直接出示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学生可以一个一个的分就体现不出余1筐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了。教师对情境的研究不理解。

再例如: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情境是一箱牛奶12瓶,10箱多少瓶。学生已有的基础是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乘法。

10箱牛奶已经从车上搬下9箱,5箱为一摞,已经摆好了1摞,第二摞摆了4箱,另一箱正要从车上往下搬,就这种这个情景。

学生对于12×10不会算,但是看了这个情景可以先算一摞5箱有多少瓶,再算两摞这个可以。还可以先算搬下的9箱有多少瓶,再加上剩下的一箱,都得到120瓶。

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2×1=12,12×10=120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这就引导学生上升到对方法的思考。这个设计就很巧妙。也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12×10=120,如果那样做就让学生丧失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体现不出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3、要分析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与非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生活情境、童话情境这里都有情境,画面。这里有数学的内容,也有非数学的内容。 非数学内容(情节和画面里含有)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内容的思考。减少非数学内容对教学的影响。 例如二年级乘法的教学,情境中有很多动物,

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看到了小鸡,兔子,小桥、流水、草地„„一样一样的说。

想到了什么?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可能有小鱼,于是围绕有没有鸟展开了争论,等等„„.

能提出什么问题?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

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十分兴奋。

这就是非数学内容对数学内容起到了干扰作用。。

三年级高斯求和(三)
三年级加减法巧算

凑整法(一)——直接凑整

【知识要点】

凑整法就是根据题中数据特点、借助数的组合、分解以及有关运算性质,将其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从而达到计算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使用直接凑整法只需记住一句口诀:两数相加,和凑整;同尾两数直接相减,差凑整。

如:1+9=10,2+8=10,3+7=10,4+6=10,11+89=100,35+65=100。

【典型例题】

例1. 24+44+56

=24+(44+56)

=24+100

=124

例2. 303+102+197+298

=(303+197)+(102+298)

=500+400【三年级高斯求和】

=900

例3. 453+598+147-198

=(453+147)+(598-198)

=600+400

=1000

【我来试试】

1.53+36+47 2.214+138+486+262

3. 428+657+172-157 4.256-28-72

凑整法(二)——拆(加)补凑整

【知识要点】

拆补凑整,又叫加补凑整法,就是当加数或减数接近某个数时,根据交换律、结合率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等,再减去多加的或加上少减的部分,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及正确率。

【典型例题】

例1. 1999+198+97+6【三年级高斯求和】

=(1999+1)-1+(198+2)-2+(97+3)-3+6

=2000+200+100+(6-1-2-3)

=2300+0

=2300

例2. 998+397+506

=(998+2)-2+(397+3)-3+(506-6)+6

=1000+400+500+(6-2-3)

=1900+1

=1901

例3. 836+501-498+305

=836+(501-1)+1-(498+2)+2+(305-5)+5

=836+500-500+300+(1+2+5)

=1136+8

=1144

(注意:把减去498变为减去500时,多减了2,所以后面要加上2。)

带符号搬家之抵消法

【知识要点】

带符号搬家是说在我们做计算题的时候,若需要改变两个数字的顺序,一定要记得将数字前面的符号(+或-)跟着数字一起带走。

而抵消法则指的是在改变数字的顺序后,可以相互抵消,简化计算,提高运算速度与正确率。 有的时候,如果两个数相隔很近,并且为一加一减,也可以先计算,也是可以简化计算的。 比如:236+475-236=236-236+475=0+475=475

901-898+1577=901-898+1577=3+1577=1580

【典型例题】

例1. 19+28-66+17-19-28+66

=19-19+28-28+66-66+17

=0+28-28+66-66+17

=28-28+66-66+17

=0+66-66+17

=66-66+17

=0+17

=17

例2. 278+325-156-278+331-325+156

=278-278+325-325+156-156+331

=0+0+0+331

=331

例3. 275+120-327-275-119+327+269

=275-275+327-327+120-119+269

=0+0+1+269

=270

去添括号法

【知识要点】

一般,在按照现有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运算比较麻烦时,我们可以想办法给原有算式去掉、或者添上小括号,有时候这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的运算速度。

去括号的法则: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或者乘号),去掉括号后,原来括号里的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或除号),去掉括号后,原来括号里的加号变为减号,减号变为加号(乘号变为除号,除号变为乘号)。

添括号的法则:如果需要改变运算的顺序,就需要添括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或乘号),则括到括号里面的各个数都不用改写符号;如果括号前面的是减号(或除号),则括到括号里面的数,原来是加号要变成减号,原来是减号要变成加号(原来是乘号要变成除号,原来是除号要变成乘号)。

【典型例题】

例1. 78+(29+122)

=78+29+122

=78+122+29

=200+29

=229

例2. 875-29-371

=875-(29+371)

=875-400

=475

例3. 185-(36-15)

=185-36+15

=185+15-36

=200-36

=164

例4. 492-193+93

=492-(193-93)

=492-100

=392

例5. 1320-63-37

=1320-(63+37)

=1320-100

=1220

分组法

【知识要点】

一些看似很难的题目,采用“分组计算”的方法,往往可以使它很快的解答出来。 如:5-4+3-2=(5-4)+(3-2)=1+1=2

10-9+8-7+6-5+4-3+2-1

=(10-9)+(8-7)+(6-5)+(4-3)+(2-1)

=1+1+1+1+1

=5

【典型例题】

例1. 48-47+46-45+44-43+42-41

=(48-47)+(46-45)+(44-43)+(42-41)

【三年级高斯求和】

=1+1+1+1

=4

例2. 100-99+98-97+96-95+……+6-5+4-3+2-1

=(100-99)+(98-97)+(96-95)+……+(6-5)+(4-3)+(2-1)

=1+1+1+……+1+1+1

=50

(总共有100个数,两两为一组,则共有100÷2=50组,每一组的差都为1,50个1相加,和为50。)

例3. 127-126-125+124

=(127-126)-(125-124)

=1-1

=0(注意细节,不要看错数字前面的符号哦~)

基准数法

【知识要点】

基准数法一般用于相差不多的几个数连续相加,就可以把这些数都接近的某个数确定为基准数,将其他数与这个基准数比较,在基准数的倍数上加上多余的,减去不足的,这样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典型例题】

例1. 23+20+19+22+18+21(观察发现这些数都在20附近,可选20为基准数) =20×6+3+0-1+2-2+1

=120+3

=123

例2. 102+100+99+101+98

=100×5+2+0-1+1-2

=500

例3. 13+14+16+19+11

=15×5-2-1+1+4-4

=75-2

=73

高斯求和法

【知识要点】

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10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同学们学会了么? 高斯求和公式:(首+尾)×个数÷2.

(首:第一个数字,尾:最后一个数字。个数是总共有多少个数字。)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典型的例题,加深一下记忆吧!

【典型例题】

例1. 1+2+3+4+5+6+7+8+9+10+11

=(1+11)×11÷2

=12×11÷2

=12÷2×11

=6×11

=66

例2. 5+6+7+8+9+10+11+12+13+14+15

=(5+15)×11÷2

=20×11÷2

=20÷2×11

=10×11

=110

例3. 3+5+9+11+13+15

=(3+15)×6÷2

=18×6÷2

=18÷2×6

=9×6

=54

金字塔求和法

【知识要点】

金字塔数列是非常特别的一列数,它的求和方法很巧妙。暂时我们只需要记住它的求和公式是怎么样的,并且可以运用到我们具体的计算当中去即可。

金字塔数列的标准形式:

1+2+3+4+5+6+7+8+9+8+7+6+5+4+3+2+1

它的计算结果是最中间的一个数(也是最大的一个数)自己乘自己的积。 所以

1+2+3+4+5+6+7+8+9+8+7+6+5+4+3+2+1

=9×9

=81

当金字塔数列并不完整,比如下面形式

1+2+3+4+5+6+7+8+9+8+7+6+5

时,我们可以先把金字塔补充完整,再减去多加的部分,如下:

1+2+3+4+5+6+7+8+9+8+7+6+5

三年级高斯求和(四)
三年级数学 奥数讲座 配对求和

奥数讲座 配对求和

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从小就聪明过人。他8岁时,老师给他和班上的同学出了一道题:

1+ 2 + 3 + 4 + … + 99 + 100 = ?

8岁的小高斯很快报出了得数:5050。这个答案完全正确!

最让老师吃惊的是,小高斯是计算速度如此快。

小高斯用什么办法算得这么的呢?

原来,他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配对求和。这种方法正是我们要向读者小朋友介绍的。 例题与方法

1.计算:1+2+3+4+5+6+7+8+9+10

2.计算:11+12+13+14+15+16+17+18+19

3.计算: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4.有一垛电线杆叠堆在一起,一共有20层。第1层有12根,第2层有13根……下面每层比上层多一根(如下图)。这一垛电线杆共有多少根?

练习与思考

1.计算:1+2+3+4+…+18|+19

2.计算:1+2+3+4+…+29+30

3.计算:2+4+6+8+…+98+100

4.计算:40+41+42+…+61

5.计算:13+14+15+…+27

6.有20个数,第1个数是9,以后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3。这20个数连加,和是多少?

7.有一串数,第1个数是5,以后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5,最后一个数是90。这串数连加,和是多少?

8.一堆圆木共15层,第1层有8根,下面每层比上层多1根。这堆圆共多少根?

9.省工人体育馆的12区共有20排座位,呈梯形。第1排有10个座位,第2排有11个座位,第3排有12个座位,……这个体育馆的12区共有多少个座位?

10.有一个挂钟,一个点钟敲2下,三点钟敲3下……十二点敲12下,每逢分种指向6时敲1下。问这个挂种一昼夜共敲多少下?

三年级高斯求和(五)
1神算与速算(一、二)高斯求和、4,8,9整除性质、弃九法、数的整除性质

东方果核“非常6+2”——数学分数转化能力诊断与提升

东方果核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三年级高斯求和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高斯求和公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年级高斯求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年级高斯求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5267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