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为了再见的告别

为了再见的告别

2016-08-16 11:36: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为了再见的告别(共3篇)再见为了再见再见为了再见“再见为了再见”是一种告白,是一线思念,也是一份情缘,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会有谢幕;有相聚总会有离别,我们生命中注定会有许多再见的时刻,如与某人再见,与某个熟悉的地方再见,与一段时光再见。每逢再见时总会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无奈,也有人充满向往、憧憬与期待黑板上那几个字...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为了再见的告别》,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为了再见的告别
再见为了再见

再见为了再见

“再见为了再见”是一种告白,是一线思念,也是一份情缘,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会有谢幕;有相聚总会有离别,我们生命中注定会有许多再见的时刻,如与某人再见,与某个熟悉的地方再见,与一段时光再见。每逢再见时总会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无奈,也有人充满向往、憧憬与期待

黑板上那几个字时刻都在注意着时刻都在记录着时光的流逝。“中考倒计时32天”这不仅仅意味着还有32天我们就要坐在中考的考场里面书写人生,而是还意味着还有32天我们九一班的这些人不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面学习。2015年6月22日上午10:40放下笔的那一刻我想我的心情会无比的复杂,说悲哀吧,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小激动,至少不会和我讨厌的同志坐在一起拉。亚军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是万分的感动,甚至都不知道从何下笔。兄弟们,今年的再见也就是为了明天的再见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先我们下次再见的时候我们会没有了童年时的天真,没有童年时的那种快乐!由饮料变成了啤酒,由红领巾变成了领带。我们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身旁会有漂亮贤惠的妻子,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数年以后,我希望我们还会坐在同一张酒桌上面,会像现在的我们。我想到时候我会哭!我会笑!!因为现在的我们太天真了~~~~

我相信现在坐在九一班里的兄弟们数年以后,有的会成为老板、有的会成为经理,甚至有的还会成为基层民工!不管你在中国的何处、不管你身处的境界咋样、还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不要忘了我们

曾经是兄弟!我们是曾经一起流过汗一起流过泪的兄弟!!!!!!!

记住吧!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

最后记住吧!记住那间给你带来欢乐的小房子吧!!时刻留意着欢乐传来的方向,那里叫做唐坊中学!!

篇二:为了再见的告别
所有的告别

【为了再见的告别】

所有的告别,都是和旧我的决裂 那些我们爱过的,爱过我们的,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仿佛昨天还在拥抱,转眼便触不可及。是为,告别。

1

他们终于又见面了。在十五年后的同学会上。【为了再见的告别】

她曾犹豫着要不要来,那些天,她会反反复复做同一个梦,住在很多年前的宿舍里,晾衣绳上的湿衣服滴答滴答地滴着水,一个宿舍的姐妹们敲着饭缸,蜂拥着下楼到食堂打饭。

睁开眼,镜子里是一张中年女人暗淡仓皇的脸,生活的沧桑写在她的眼角眉梢,那些清清浅浅的纹路里有历经风雨后的静默。

只是一想到他的名字,她的眼睛里会闪烁出少女般羞涩的光芒,仿佛一堆已死的灰烬,重又燃起了微弱的火苗。

那个人,终究是她心底的一颗朱砂,哪怕N年不联系,却与她的青春紧密相连,抵死纠缠。

那是多久远的光阴了,有着最明媚的容颜和最旺盛的荷尔蒙。

他们十指紧扣,把校园周边的小路走了一遍又一遍;寒冷的冬夜,他把她紧紧裹在自己的大衣里,两颗年轻的心狂跳着,交付最笨拙的初吻;

他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给她买喜欢的裙子;

她在宿舍熄灯后点起蜡烛为他织温暖的围巾;

甚至连老师,也默许了这样美好的感情,会看着他们登对的背影送上会心一笑。 是啊,那样盛大浩荡的青春,好像不轰轰烈烈爱一场,便是对时光的辜负。

只是终究难逃毕业后天各一方的命运,那个尚不能自我保全的年纪,又拿什么来保全两个人前途未卜的幸福。刻骨铭心的誓言,在掷地有声的现实面前,那么苍白,不堪一击。 自此,天涯两相隔。所有爱过的记忆,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里、成家立业的安稳间,悄然淡去,竟好像从未发生。

时光,多么残忍,又多么慈悲,残忍到可以吞没所有美好,又慈悲到能够痊愈各种伤痛。

十五年时光的打磨,为人妻,为人母,她以为再见他时,她能做到足够淡定,却还是在短短的相聚里,灵魂出了窍。她看着眼前的他,无法说服自己把这个人和记忆中的他重叠,那么客气却又不失热情的寒暄,那么恰到好处却又疏离的拥抱。 她有种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失落,不是因为旧情,而是觉得错乱。

这个人,明明和她的过去密不可分,却和她的现在毫无关联。她记得他唇齿间的烟草味,记得他掌心粗糙的温暖,记得他们在一起的每个细节,却对近在咫尺的他不再了解。【为了再见的告别】

她在这样的错乱里明白了一件事,曾经的亲密是真的,现在的陌生也是真的。时间把他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让他们在命运的长河里短暂交汇,然后各奔东西。

在这场时隔多年的相聚里,她终于彻彻底底完成了一场告别,和自己的过往,自己的执念,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幻想。

有一种告别,不是和别人,而是和自己。

我们在这样的告别里,瓦解旧我,长出新我,把记忆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一层又一层束缚,脱下、卸去,然后让那些生生揪扯的伤口结痂,愈合。

如此,才能以轻快的步伐,向着更远的未来奔去。

2

所有的告别场景里,唯有生与死,触目惊心。

参加的唯一一次葬礼是伯父的,膀胱癌。仪式在老家举行,声势浩大。

我不记得那场送别动用了多少父老乡亲,多少诵经和尚,多少鼓吹乐手,多少纸扎礼帐,我只记得棺木里的伯父,形容枯槁,但宁静安详,像睡着了一样。

那是生性内敛的我在葬礼上唯一落泪的瞬间,我没办法接受眼前这个人再也不能说话,不能走,不能动,不能用他有温度的手搀扶年迈的老伴儿。

就在不久前,他还去看过爸爸(他的兄弟),还笑着问起我工作的事,而此刻,这张脸近在咫尺,灵魂却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无论生前关系远近亲疏,这种生与死的告别,还是让我萌生出巨大的恐惧。

世间最大的不安,就是无能为力。握不牢,抓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人,一些情,消失在你的生命里。永远。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生与死的距离。只要活着,我就有无数个机会告诉你,我爱你,一旦阴阳相隔,我便再也没有办法让你知道,让你感觉到,我爱你。

妈妈至今说起外婆,仍会热泪长流。她说她有太多遗憾,永远没有机会弥补了。如果可能,她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生活的艰辛,而顶撞外婆,再也不会勒紧裤腰带,把仅有的好吃的都留给丈夫孩子,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母亲。

世间有哪一种告别,能抵得上生者对逝者的眷恋。以前我不相信一夜白头,直到我参加完伯父的葬礼,听到妈妈说起外婆,看到一个朋友在母亲去世后白发丛生,我才懂得,活着,最大。“死别”之痛,真的大过“生离”。

老家风俗里,女儿要给父母准备寿衣。父母年迈,母亲体弱多病,所以几年前我便开始体验这种预设的告别。舒适的老北京布鞋,纯棉的中式夹袄,精挑细选最好看的照片以备放大,做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平静。但我知道如果那天真的到来,我定会伤心欲绝。 我们都世事洞明,我们都劝慰别人生死有命,我们都知道每个生命都是世间孤独的过客,却在自己经历时,深陷其中,难以抽离。

有一种告别,注定发生,无能为力。我们能告慰自己的,便是在有限的相聚里,善待有情人,珍惜有缘人,把在一起的时光尽可能拉长,让在一起的分秒尽可能美好。如此,告别那日,悲伤虽有,遗憾可少。然后,带着对逝者的追忆,更好地活下去。

正如《寻龙诀》中,胡八一告诫痴情的王凯旋,丁思甜的牺牲,不是为了让他为她冒死采一朵彼岸花,而是希望他们更好地活着。

3

我是个念旧的人,也因此,害怕一切改变,害怕曾经的交好变的疏远,害怕无话不说的朋友有一天无话可说,害怕情人背叛,亲人淡然。

所以,我一度害怕和别人走的太近,害怕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害怕车站的送别。热络后的冷漠,狂欢后的萧索,告别时的转身,都会让我倍感孤独。

这种心态延续到两性关系中,我便成为早早说分手的那个人。一旦一份感情偏离了预想的状态,我就会主动地、急迫地摆出“无所谓”的姿态,提前转身。

仿佛掌握了告别的主动权,便能将内心的伤痛减少一分。好像再迟疑一点留恋一点,都是让自己不齿的事。

害怕告别,却偏偏擅长告别。

小时候,我和表姐玩的很近,她人长的漂亮,写的一手好文章,家里有各种各样的藏书,让小她两岁的我羡慕又崇拜。后来我们各自跟随父母,在不同的城市辗转,再见面时已是二十多年以后,明明都口才极佳的我们,却再也找不到可以畅谈的话题。那种努力亲近却无法亲近的尴尬,让我只想逃离。

久不联系的发小,毕业多年的同学间,无不存在着类似的场面,曾经很近,现在很远。真的如那句歌词所说,相见不如怀念。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让我得已用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一段关系的变化,

“从生物学的角度,人的细胞是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全部更换的。也就是说,过了七年,站在你面前的朋友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为了再见的告别】

生活是最高超的魔法师,它把相熟的人们投掷在不同的轨道上,然后,用漫长的光阴将彼此塑造成不同的形状,把曾经浓稠的感情一点点稀释,最终,把一个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挤压成一张名片,一个符号,无奈之外,再无其他。

除了在心里为这段记忆划上句点,和这个人悄然告别,我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处理方式。“没有什么比回忆幸福更能摧残幸福”,生活,不过如此。

有一种告别,无声无息,却时刻上演。我们无法挽留,但那些记忆却是我们爱过的证明,是我们存在过的印迹。

告别一份感情,告别一种关系,告别一段缘分,我们终是在一场又一场的告别里,一点点长大,一点点活成现在的样子。

林忆莲在一首歌里这样唱道: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为了再见的告别】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愿你我都能站在记忆的废墟上,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文 | 苏颜

篇三:为了再见的告别
2015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为了再见的告别】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相关热词搜索:向再见告别 告别雾霾再见蓝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为了再见的告别”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为了再见的告别"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5647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