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到处知何似?

2016-09-20 09:44:4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生到处知何似?(共3篇)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到处知何似有一次读陈庆浩辑校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脚注中看到了一首刘长卿的诗,叫戏赠干越尼子歌,全诗如下: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婷婷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北客相逢疑姓...

篇一: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到处知何似

有一次读陈庆浩辑校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脚注中看到了一首刘长卿的诗,叫戏赠干越尼子歌,全诗如下: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婷婷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绿。

唐诗我也读过不少,刘长卿这名字在别处倒也曾看见过,只是我搜索记忆,无论如何都想不出他另外的大作来,这说明他的诗不是太出色,在绚烂如烟花般的唐代,写诗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他作为其中一员,还是不太有名气,我不知道他的身世背景,更无从知道他的过往经历,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也就一无所知。但我猜想他写这诗的时候大约有些潦倒,至少不怎么得意,他说“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绿”,春风得意的人是“一日看尽长安花”,决不会流露出惆怅的心情。

从字面上看去,这首诗词藻华丽,有些唐传奇的影子,格调象是晚唐时期,而那个时期比较流行的是才子佳人篇,从这个思路着手,把作者看作是一个才子,把诗中的小尼姑看作是一个佳人,如此一比,风格背景也就出来了:这是一篇才子佳人传。只是对比写过《莺莺传》的元稹,刘长卿显然运气不太好,他碰到的是一个小尼姑,不能期望这次相会成为一场艳遇,所以才笔下留情,没把对方变成翠袖红巾,随意拿起来,摱揾他落魄时的英雄之泪。虽然如此,他下笔依然很轻浮,开篇点题就冠一个“戏”字,又嵌词造句,用龙宫,云房,婷婷独立这些词语层层堆砌,“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读起来只觉得艳,写得那小尼姑不象个佛门弟子,倒有一种风尘之感。

从诗中有限的对答里,也可看出这小尼姑的确是尘心未净。一个陌生人听口音疑心她来自陕西,她不说自己是出家人四大皆空,讲究从来处来向去处去,而是立刻表明了自己的家乡来历,述说了出家的原因:厌向春江空浣纱,这个看起来风光旖旎的理由,细想来却另有一种心酸:还不是家贫所致,不愿过浆洗缝补的日子,象那谁说的: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落发为尼,这是对生计的无奈,而非看破红尘,是一种被动中的承受,也因此才更有生活感,相处起来也亲切。而且她是如此年轻,十五岁出家,五年持戒长一食,正值豆蔻初开的年岁,自是不甘寂寞,有人造访,给她孤寒索落的空门生涯带来一线生机,于是她热络起来,唱起歌来,吴音亲切令人听。

反反复复地读过去,发现这小尼姑其实是挺聪明的一个人,温润可亲,善解人意,身在佛门,心牵俗世,不由得喜欢上来,把她当作一个老朋友,无聊的时候她来了,在一个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时刻,她捡张梨木花椅斜坐在你对面,喁喁而谈,虽都是些废话,可是音调清脆,春泉漱玉寒泠泠,足以打发时光,说了一会儿,累了,困意上来,想要睡觉了,她察言观色,看你这样,不待你开口,便起身告辞,转身走了,轻车熟路,象一个老朋友。

可是,虽睡下了,心头却有阴影袭上来,她是一个尼姑啊,这身份,总会让人另眼相看,她还这么年轻,难道就这么过下去,此后的漫漫岁月,又该怎样去苦熬,于是辗转翻侧,隔着细碎如丝般的时光,细数她的一个个同行。

首先数到的是李叔同,他的另一个名号,叫做弘一法师,据说他诗词书画音乐俱佳,连鲁迅这个油盐不浸的老顽固愤青都找他要字画,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这样说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太轻率,因为在李叔同所有的作品中,我只读过他那首送别诗,听过他谱曲的三宝歌,还从一篇丰子恺的散文中读到过他少许的音容笑貌,而这些只是字缝里的了解,由此得出的形象只能是一个侧面,然而这个侧面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人生到处知何似?】

那首送别诗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寒,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残。笔法细腻,带一丝淡淡的落寞,有些女性化,使我恍惚间觉得李叔同是一个有着女性般阴柔气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温润的,不大可能走极端的,然而事实是,他不但走了极端,还是那种带有作秀色彩的极端:他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我到现在都疑惑,不知道看破红尘究竟是什么样一种程度,是痛苦之极,绝望之极,灰心之极,还是象佛家常说的:心中得了大自在,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感情经历过无数次灼烧后化成的灰烬,是在平凡生活中累积的苦恼无处排遣,于是遁身空门,另外寻找出路。

类似的还有李娜,那个给一百多部电视剧配过两百多首歌的李娜,想当年,在她最红的时候,哪里听不到那一声声高昂而空灵的呼唤: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可是某一天,一条消息传来:李娜五台山落发出家了。也曾看到过李娜的面相,沉稳厚重,不是那种做秀的人,既不是做秀,却在众目睽睽之下,选择了这样一个归宿,总得有个理由,可是隔着如许远的距离,我猜测不到她的心路历程,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她不知道,那空门之内更为孤寒萧瑟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

相对于唐时那个小姑娘,尼姑对于李娜来说更象是一种职业,在各色神话都被打破的年代,她是有选择的啊,陈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我不知道她还有什么理由要遁入空门,她在空门之中又能做些什么,普渡众生吗?不过是个欺人之谈,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救,谁又能救得了谁,谁又需要靠谁来解救啊,那首举世闻名的歌唱道: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神仙皇帝„„

思绪接着翻飞,我想起了大三那年五一放长假,我回了一趟家,后来返校,在洛阳到西安的火车上,所碰到的那个女人。她坐在我对面,年纪大约有三十岁,穿一身素色衣服,带一顶浅灰布帽子,那装扮让人觉出有一种不寻常,后来聊起天来,她说她是普陀山的一位居士,吃素,念佛。她从普陀山走出来,一路走过九华山,刚拜了洛阳的白马寺,这次要去宝鸡的法门寺,象我这种崇尚“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却几乎老在原地踏步的人,看她一个人单枪匹马,走南闯北,未免起了羡慕之心,于是跟她攀谈。

也许是她孤独得太久了,看到我热心,她也热络起来,陪着我说了许多话。尽管说话时她尽量地克制,可我还是能感受得到,她的感情太强烈,曾经有过许多追求,可是却处处碰壁,到头来太灰心,又不愿意委屈地生存着,于是率性而为,走到众人的对面去,做个样子给人看,即便不是做给众人看,也要做给具体的某人看,至少要做给自己看。

这些都是性情热烈的人,他们对人生未尝不抱有一腔热望,但现实中各有各的因缘际会,经过各色尝试,为生活中的烦恼所折磨,人生路越走越窄,为了寻找生存的勇气,到头来只好遁入空门,缁衣顿改昔年装,对着青灯黄卷,了其余生。他们是如此地鲜明,就象一面镜子竖在我面前,看着他们,不由我悚然自惊,于是检点自己,开始约束性子,要学着做那恬淡的人;向前找参照,想起一个苏东坡来,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话虽也空空如也,细品来却有一种境界,于是把他抓出来,当偶像一样供着,——却又平添了另一重烦恼:我这样做,何尝不也是在给自己的精神找出路。

篇二: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到处何所似?

化学化工学院 孙敏芝 101130099

摘要: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他的作品因为他坎坷的一生有了深厚的内涵。他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才思,文学家的天赋,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中弹出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他走在百姓间,是个如此可爱的人。 关键字:苏轼,放逐,回归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而我早已飞过!

历史习惯了以水波不惊的平静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混淆你的视线,让你难于看清曾有的水花。循着那独有的深邃,我去寻找它涌动的暗流。

越是光辉的舞台,越是难觅演员的光彩;可是,却又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光辉足以照亮一个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一个最为伟大的时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生到处知何似?】

【】但“隆宋”并未“隆”于政治。1

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九日夜里,一艘官船因为修理停泊不行。【人生到处知何似?】

平静的太湖怀抱了漫天的星斗,天上一条银河,地上一条银湖,此中诗情画意,正是才子佳作的灵感之源。可是船上的情景,却生生的将这一份诗意捏碎。一位中年男子斜倚船窗,一群凶神恶煞的官兵寸步不离的看着这位即将被送去御史台问罪的准囚徒。男子避开狞恶的目光,眼睛看向窗外,惊魂甫定。刚刚还是地方任上的长官,突然就接到弟弟逮捕令将至的密报,匆忙转接手上的公务,州衙的大门就已被生生的闯入,几句简短的问答,跟着就是五花大绑,“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乌台诗案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男子即是台上的主角。

此间羞辱难当,这是男子生平第一次遭此劫难。窗外即是烟波浩瀚的湖水,只要纵身一跃,一了百了„„莫砺锋老师如此体会男子当时心境。他说,东坡是执着与人间的人,宗教也好,哲理也好,都无法让他忘却他对人间的情爱,也无法让他人间的痛苦。 与胞弟初读“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的约定在心中萦绕„„

太湖水终究没有留下他,他去了御史台的监狱。待出狱时,时令已是冬季,入狱刚好白天,只是他还不知道他人生的冬季只是刚刚拉开帷幕,我们也只能心疼地喟叹,他诗人灵魂上的春天已经来临。

多小的颤动能让一颗脆弱的心崩溃?强大的灵魂是否会有边界?这位男子,受万人敬仰的东坡先生,会给我们一个诠释。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他怀着怎样的胸襟?从乌台诗案开始,东坡先生信而被谤,一度被贬,最后贬至满目疮痍海南,反对党们仍穷追不舍。而先生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即便心怀百姓的东坡会不满一些人的做法而争锋相对,但他不会去恨这个人。所以东坡怡然自得,无所介怀,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诞生于眉州眉山县。这时的宋王朝,在“升平图”的背后,封建社会固有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天边不是有电光闪闪,雷声隐隐。苏轼选择了这个风雨欲来的时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

在二十岁时,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离别故乡,去京城参加秋试。他们由阆中经褒 斜,入凤翔,次长安,出关中。到河南时,马匹累死了,改为骑驴。到渑池县时,投宿佛寺,得到住持奉闲的热情接待,兄弟俩还在寺壁上题诗留念。五年之后,苏轼首次出任外省官职,任凤翔签判,再次经过渑池时,奉闲老僧已死,当年题诗的墙壁已败坏坍塌。苏轼去凤翔,苏辙把他送到郑州,兄弟俩在郑州西门话别。苏辙折返汴京,想到苏轼赴凤翔必经

渑池,乃于归途中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之。诗中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句,东坡忽然就觉得到处飘荡的人生就如飞鸿踏雪一样,萍踪漂泊,忽东忽西,与迁徙无定的鸿雁何异?“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东坡就真如飞鸿一般细数起了他人生的驿站。

苏轼不乏治世之才,在杭州通判任上,他多次到属县了解民情,到常、润、苏、秀几个州去赈济饥民。徐州的两年展示了苏轼务实的领导才华。刚上任俩月 黄河就发大水,他亲率军民抗洪抢险 当时的诗作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而乌台诗案后被贬的东坡是真正和百姓走到了一起,处于同样的水生火热之中。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几年,处境险恶,收入微薄,一到黄州就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穷困境地,寓居僧舍,布衣素食,随僧一餐。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他独自来到江边散步,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东坡自觉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人们在孤独艰难的 处境中都希望能有亲人在身边,以为慰藉。可是,此时的苏轼却害怕一家老小来到黄州,只因为此时囊

【2】 中羞涩。

或许上天是眷顾这位天才的。一年后,在友人的帮助下,苏轼获准开垦东坡那片废弃已久的营地以谋衣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苏轼开始号东坡了。苏轼率众人平整土地,辛勤劳作,第二年便喜获丰收,看着这片土地,他好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心中充满了喜悦。东坡喜饮酒,他就用收获的粮食,自己酿了米酒,闲来得空,便带上一壶,去往令他流连的山水风月。徜徉在黄州的山水中,他成了一个智者和顽童的结合。林语堂说他是快乐的天才,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踏青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流水可以西去,人生再少可以实现吗?我想,他是重生了一颗年轻的心吧,人若在心里有了希望,他的幸福就是你没法儿否认的。

黄州赤壁借着东坡的两篇赤壁赋而名扬天下。东坡与游人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本是兴起而游,而游者一到动情处,就容易将自己置于自然所设的命题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关于人之渺小,总叫人难掩失落。在《苏东坡传》中,先生颇为诗意的描绘了这一幕: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

【3】 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东坡淡然,以这一江之水与山间明月笑问,诠释了变与不变之道。变与不变,存乎一心。一位爱玩的行家,面对江山风月,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东坡的思想就在这一夜成熟了,永远的享有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他也更显得坚毅沉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东坡居士”这个别号产生于黄州,连东坡这个人物也是诞生于

【2】 黄州。

东坡的境界不止与韦庄的“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放逐,他在精神上达到了一种回归。

苏轼喜欢上黄州这片土地,打算在此终老了。可是,这还远不是他的终点驿站。浩荡的皇恩改迁他到离京师较近的汝州,于是,苏轼又踏上了行程。从九江到兴国,经高安访弟弟子由,而后游庐山,在送儿子苏迈到湖口时,写下了《石钟山记》。渡淮过泗的时候,东坡上表皇帝,希望能够居于常州,而就在他游过扬州准备定居常州时,一纸任状,东坡被派往登州出任知州。钟情山水的苏轼,看上了登州的海市蜃楼,“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虽然“心知所见皆幻影”,到官五日乃去,苏轼心中万分不舍。

【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也有是时来运转的时候,1088年,东坡被授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来到人间天堂,心情大好的他率民众疏浚了西湖,修建了长堤,还留下了“欲将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话,苏堤已是如今的西湖十景之一。可杭州远不是他人生的终点站,此后

他又移至汝州、郓州,又改扬州,然后又北上河北至定州。几年的颠沛流离之后.58岁的

【4】 他又被贬为宁远节度使,贬到惠州。

惠州地处岭南,环境恶劣,气候湿热,城小人贫,为避免给地方带来麻烦,苏轼主动搬到嘉佑寺的松风亭去安生。如果说,当初因乌台诗案被贬变故犹如擎天之柱轰然倒塌,现在的话,置身漩涡,面对即将到来的苦难,苏轼已经可以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反对者冷笑,苏东坡还是那么快活吗?一首小诗,东坡再贬到琼州。东坡的乐天秉性,叫反对者们都嫉妒呢。

一个花甲老人,却要度过波云诡谲恶浪滔天的大海,前往荒蛮的海南。东坡意识到,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恐怕已经来了。儋州的空气和饮水都含有毒素,是人尽皆知的瘴疠之地,十去九不回的鬼门关。东坡描述这里的生活说:“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年迈的东坡饱受病痛衣食的种种煎熬。就是如此艰难的日子,诗歌史上,他作为第一人为我们摄入了南国的迤逦风光;在他北归之时,苏轼已经完成了《易》、《书》、《论语》三部经学著作。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苏轼还是回来了,安息在了常州,孤鸿停息。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遭受无数的打击和不幸。在突降的灾难面前,他有大惊失色,忧心难安,他有痛苦和悲伤,但他没有被压倒,随缘自适,成为一个快乐的天才。

苏轼的人生轨迹遍布了大宋的版图,几度颠沛流离。人生到处何所似?如何应对前方若隐若现的寒光外露?且用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来结尾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文献:

1. 洪亮,放逐与回归,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4.

2. 莫砺锋,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4.

3.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0

4. 孙天胜,人生知何似,飞鸿踏雪泥,地图,2004,4

篇三:人生到处知何似?
永不分离的句子说说心情


人生到处知何似?相关热词搜索:叶曼讲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何求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生到处知何似?”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生到处知何似?"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393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