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2016-09-23 14:39:4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共7篇)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办有灵魂的学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是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更为形象、具体的体现。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办有灵魂的学校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是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更为形象、具体的体现。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学生有底气,才会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轻松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从容面对以后的学习和走进社会的挑战。

一、确定与时代同呼吸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必须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当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使者,引领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

二、营造以关注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的环境中成长,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崇高和被净化了得超越。学生走进学校,处处应是美景,处处都可育人。我校拥有造型精巧的两个小花园,“诵国学经典、扬传统美德”沙雕文化墙、以各种字体的“书”字构成的主体楼面形象墙、楼梯间“奥妙空间”科普书吧、“文学氧吧”、安全常识吧、各楼层温馨提示语、书香走廊和魔术气球走廊构成了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虽小,但却无一处不精致,十几棵法国梧桐树、香樟树,枝叶茂密、葱郁喜人,课余时间,举目远望,神清气爽。葱郁的法桐下安装了造型优美的长椅,供师生在绿荫下读书阅报,人与自热和谐一体,使我校“阅读滋养、和谐共生”的校训得以充分体现。在西教楼二楼的行政办公室走廊,学校在典雅古朴竹简造型版面中涵盖了我们的教育观、管理观、工作追求和教育格言,营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的行政文化。各中队的文化建设,以书香中队为主线,设计内容和风格清新淡雅,与校园融为一体。每个中队都有符合学生年龄层次需求的图书角,从书柜的形状、颜色到摆放书籍的品种都体现了学校对养成读书好习惯的重视。中队墙壁上的告示栏、评比栏设计体现了各年级不同学生年龄特点,有效的为中队管理服务。在西教楼五层精心设计了图书室和阅览室,配备图书五万册,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以便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当金色的阳光照在白色为主色调阅览室里,“读书、养心、养智”,老师和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身影既宁静又蕴含勃勃生机。图书室和阅览室的投入使用,极大的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生活,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培养会教能研敢改的师资力量

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责任心强的,善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课程改革的重任,才会培养出一批“有底气的”学生。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培植教师力量,才会使课程改革大步前进。借课改之际,我校为培植一批会教能研敢改的教师,采取了六步推动法。即:选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学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开讲座,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践,加强集体备课;勤反思,力求融会贯通;促实效,开展竞赛活动。在所有学科中,我们引导每位教师参与“五个一”活动,即:一次课改汇报课,一次观课大研讨,一次课改论文评比活动,一次典型案例分析会,一次课改经验介绍会。让教师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体验课改的精神。这种群众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可提高教师们的认识水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构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发展而创设的真正的教育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示我们,要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积极开发显性课程,重视孕育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校园中,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之外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校要让这一切隐性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同时,还启示我们,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将校本课程分为限制选修与选修两种形式,共分快乐成长类、技能实施类、学科拓展类、科技素养类四个门类予以实施,其中“神奇的魔术气球”获得“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阅读分享”获得郑州市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我们力求做到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课程文化。

我校以国家设立的各学科必修课程作主体,夯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以选修课程作补充,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以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课程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实施使学生生动发展的课堂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要改变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智慧发展,是我们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校本着这些思想,经过不断探索,努力追求和构建“快乐智慧课堂”,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形态。

我们通过 “你在学校学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听到有收获且开心的课”这一答案。可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盼望课堂能够是快乐的,有收获的。为此,我们扎根课堂教学,一直努力探寻出更为有效、简约、轻松的教学模式,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教师课堂教学既有深度又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智慧。我们创设了“快乐智慧课堂”四步教学流程:乐学启智——乐究寻智——乐享汇智——乐凝升智。

我校的快乐智慧课堂呈现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剔除教师课堂上“精彩的废话”,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不仅要“育分”,更要育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享受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实现三个解放: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实践证明,“快乐智慧课堂”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

灵魂是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对于学校而言,没有灵魂,就没有生机、没有希望。我们的理想与目标就是致力于办一所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主见、家长有信心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品牌学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二)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摘要: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方法策略,应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人们发现小学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有效教学再次掀起热潮。本文综述了有效教学的多方面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了有效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许多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情景化的表演法,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由于教学设备匮乏,师资水平较低等原因,有效教学难以在课堂高效率的实现,尤其是在小学课堂,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更需加强。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顺势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本研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力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想清晰的解释呈现研究的对象,必须了解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及相关研究。
为了使有效教学及其应用的现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呈现与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有效教学”,时间跨度是1979-2012年,选中数据库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全文论文库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教育与社会科学”。总共检索结果是3071 条。通过整理分析和筛选,共得到论文25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6篇。优秀硕士论文15篇。另外参考了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等。

1、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2、 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现状研究
(1) 有效教学基本概念的界定
1.定义
欲讨论有效教学的应用,我们便不可忽视核心概念的界定。对这一界定,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多种视角。先看一下什么是有效再看有效教学的定义。
所谓“有效” ,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从教师实践的角度看,“有效教学即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激励学生的教学”。说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这个概念广为接受。
第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而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是否教完了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给有效教学下定义,可以更全面的解释有效教学。
第三,“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第四,从有效教学内在的结构看,“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但是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2. 特征:仁者见仁
关于有效教学特征,可是众说纷纭。姚利民 教授把有效教学的特征归纳为九个方面。 这九个方面分别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地利用了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宋秋前教授 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五个: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六个。分别是关注学生全体;关注教学效益;关注侧性量化;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有效教学策略。
(2)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靠采取一些策略或教学技能就可以了,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主导,所以教师对有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执教者具有一些特别的能力,那就是有效性,教师也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能力即教学技能,要很好的与学生互动并对其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次是教师的观念。教师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具备了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要想在课堂中发挥有效教学还必须从思想上催生有效观念,有效观念催生有效教学,这是内因。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教师苏爱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人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景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统筹安排好活动的各个衔接部分,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事想做。只有教师自己内心的观念是有效的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的自己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提高的,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三,学生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使教学适应这种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作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外在的设施,如教室的布置,学习资料的准备等等。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性的视觉效果等都能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有效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否则再美好的教学技术也实现不了有效教学。
曹霞,姚利民,黄书真三人一起论述的《论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揭示了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是高校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证实,它受到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责任感、教学投入、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以及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教学实现;学生的影响通过学生对课堂有效教学配合、鼓励和投入实现;学校的影响通过学校对课堂有效教学重视、鼓励、支持以及学校其他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鼓励、支持与帮助实现。
(3) 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
研究有效教学的含义,特征和理念,归根结底就是找寻实施策略,并在课堂中进行应用,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事业的飞跃。对于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教育界已经提出来很多的方法政策。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四个方面:一,引起意向。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明确内容。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都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调适行为。教师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理解。四,关注结果。需要对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评价标准在具体可测,以便依据结果及时调适教学行为。
而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 研究认为促成有效教学的有五种关键行为,一,清晰授课。就是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二,多样化教学。灵活多样地呈现课堂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问题。三,任务导向。这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点课堂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关键在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Evertson ( 1995)& Tauber ( 1990)已经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意见。制定规则让学生满足个人和程序性的需要,不必每次都得到老师的许可;教师四处走动监督学生课堂作业,并同学生交流表明你注意到他们的进步;确保独立作业是有趣的,值得干的,并且要足够的简单,让每一个学生无需教师的指导就能够完成;在黑板上写出当日的进度表,从而使费时活动尽可能减少,比如发出指令和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和活动,它们或者适合略高于的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避免时间安排的错误,阻止不当行为的发生或恶化,以免影响其他的同学。五,确保学生成功率。就是确保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产生较高的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的态度。
除了总体的论述有效教学的策略外,很多教育者也从各种不同的科目来叙述有效教学的应用。根据各自科目的特点来研究采取何种措施,可以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官思渡从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角度来阐述有效教学的应用,通过对教师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为教师在如何把握和运用课标版教材,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将课标的理念有效地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等方面提供了指导。薛炳群在常态下对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潜心的研究,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探索着的足迹,教学模式的尝试,汉语拼音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写作与习作,精品教案赏析等。

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不足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现状就会发现:
1.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很多都束之高阁。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总结出了不少经验,然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却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也不够,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都受到冲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人们发现,基础课堂仍然是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尽管在课改中要求以学生为本,但是很多学校仍然追求高分,实行题海战术,根本就没有考虑有效教学研究的策略,而是依然采用原先的教学方式。既忽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能力。于是有效教学再次引起热议,广大学者教师希望通过有效教学促进知识的传承,发展,创造;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社会。尽管有效教学的研究已经很是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议与不足。
2.教师思想僵化,教学技术能力不强,缺乏灵活多样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引领着课堂的发展。而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导致教师依然固守原先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地方的教师素质不高,所以教学能力有限,很难实现有效教学,还有课堂效率的提高。
3.策略很多但缺乏实际操作性。尽管很多的认识多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但是仍然过于理论化。在我国,小学教师较多的是具有实践性技能,理论素养不高,所以要求有限教学的策略要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地广的地方,学校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教师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理论化的策略是不适应硬件设施不够,教师质量不高的学校和地区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有效教学的应用的方法策略,是有效教学方法可以在全国范围的小学得到轻松的请用,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
 (2)展望
1.具化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在现状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的方法策略忽略了地方教师的差异性,一次很难得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要具化教学的方法策略,使其简单化,形象化,不用担心因种种差异导致有些地方,有些老师无法实行,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可以从课堂提问,理解自己的学生,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入手。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刘涛川著有《有效方法全集》,还有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构建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策略,并从课堂提问,理解自己的学生,直接间接教学从策略,课堂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美国的荷烈治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指南》,都非常适合小学教师借鉴。
2.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促成其为有效教师。使教师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要与时俱进,接受有效教学的理念,以这种理念为先导,指导自己的教学。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希望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尽可能的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使其可以更好的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并能自觉地运用。苏爱美在有效观念催生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它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同时,有效教学更加强调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科学》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具有有效的教学观念,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精心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科学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三)
2015教师考试预测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C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 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 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 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B )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 C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 )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

A .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

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

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 A )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是:( B )

A.教学大纲 B.教育目的 C.教育预测 D.教学目标

17.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C )

A.显性课程 B.校本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

1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可接受原则

19.在师生关系上持“教师中心论“的是以( A )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洛克 D.夸美纽斯

20.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是:( C )

A.科学性 B.系统性 C.育人性 D.量力性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教育价值观:(AC )

A.社会本位 B.理性价值观 C.个人本位 D.感性价值观

2.教师的职业形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D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道德形象和文化形象 B.教育者 C.政治形象 D.人格形象

3.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是:( AC )

A.说课 B.调查问卷 C.评教 D.考试

4.师生关系是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关系类型:(BD )

A.社会关系 B.伦理关系 C.伙伴关系 D.教育与心理关系

5.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集中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AB

A.学习的组织性与依赖性 B.学习的间接性与基础性【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学习的被动性 D.学习的积极性

6.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是:( AB )

A.以评价促发展 B.自主发展 C .职前教育 D.入职培训

7.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AC )

A.分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 .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8.以下属于文字教材的是:( AB )

A.图表 B.讲义 C.课件 D.磁带

9.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AD )

A.充分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差异 B.按时进行家访

C.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 D.面向每一个学生

10.下列属于教育学的专业期刊的是:( AB )

A.《教育研究》 B.《中国教育学刊》 C.《中国教师报》 D.《中国教育报》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打“√”,错误打“×”。)

( √ )1.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 √ )2.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 × )3.“课程”与“课”是同一概念,“课”是“课程”的简称。

( × )4.学校的建筑属于显性课程。

( √ )5.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 )6.“传授--接受”模式是现代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之一。

( √ )7.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 √ )8.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 × )9.班风属于班级的成文制度。

( × )10.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2 )

五、论述:(每题12分,12×1=12分)

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哪两大类?就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谈谈你的看法。 答:

1.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两大类是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其中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是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是指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并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4分)

2.①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因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加以衡量,离开社会的需要,教育就不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3分)

②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因此,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2分)

③那种将社会的教育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的极端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社会个体发展的需求。因而,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教育,应当把满足社会个体的需要和社会整体的需要作为基本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分)

六、案例分析:(20分)

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父亲易任同中国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对儿子易男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对其管教十分严厉,稍有不从即予以重罚。但是其母亲却对儿子宠爱有加,言听计从。长此以往,易男从小就学会了“阳奉阴违”。在父亲面前他表现的很温顺,对人有礼貌,一旦父亲出门在外,则性情粗暴,蛮横无理。

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之后,易男对生母的依恋使得对继母异常怨恨,他经常以逃学上网吧或故意夜不归家予以报复。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他交朋友、货物贸易、行侠仗义,甚至随心所欲的“杀人越货”。对此,父亲易任及其继母除了简单的打骂之外无他。最终,易男离开了学校,离开家庭,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成了一个多次伤害他人的少年抢劫犯。

1.试根据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案例中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就如何搞好家庭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

1.案例中家庭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家长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当,家庭缺乏亲情所致。其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其母过分溺爱。此外,学校生活的封闭、单调与网吧从业人员法制观念的淡漠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缺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6分)

2.(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生成长的第一站,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地说,家庭的结构特点、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行为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程度、父母的威信、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6分)

(2)家长应当在充分考虑以上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 3

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8分)

(注:只要言之有理,论述有据,说明充分,均可酌情得分)

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四)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针对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此外,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对能够培训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人才辈出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极为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他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根据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2001年,我国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轮的改革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观地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各国的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全球性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正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迈向。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中国人才“高分低能”的缺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七次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虽然这体现了国家一直关注、重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自身课程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1、过于重视传授,而且主要以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缺乏整合,学科本位。不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与整合,学科知识较单一、片面;3、课程内容大多难繁偏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脱离了学生的经验;4、课程管理过于集中;5、在课程评价上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新一轮的改革。

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来看,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也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将会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社会迫切要求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以作出回应,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起。此外,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应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所以在改革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重民主、关注“赋权”。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1、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它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要说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以及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想

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道德行为、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将“教学”方式研究转变到“学习”方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研究重点。如果想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奠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信任孩子,通过对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向学生们请教;要理解孩子,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要激励孩子,引进竞争机制,并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正符合了这一时代要求。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正之前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还确定了以下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等。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3、课程类型的综合化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课程

类型的综合化,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分析

1、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典型的城市中心取向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它规定的应是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课程实施建议和对所有学生在某一特定阶段对之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从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各门课程在不同学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建议等方面,都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的倾向。不容否认,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弹性,但依然是单一的城市的层级与维度,严重偏离我国的教育现实。因此,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构多层级、多维度的课程标准,以消除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差异,最大程度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单一课程标准与学生差异的矛盾,体现出对广大农村学生发展的关注与尊重。

2、教师的培训不到位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他们的需要、兴趣、个人经历、自身的学识都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但是在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负担加重,许多教师素质不达标,培训时间少,系统训练又不足,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等要求反应迟缓,这种情况明显会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其中,教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培训中的不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三是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深入;四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才能更加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3、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办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国家理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一般来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既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国外,教育经费所占的GDP比重是比较大的,然而在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需要的空间、、设备、设施、、场地等本应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的课程资源,却面临着投入却严重不足的困境。这导致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通了互联网,有先进的实验器材;而有的学校还仍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国家加重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面对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力求避免每一次课程改革运动都基本上以否定以往的课程设置为开端,又以失败而结束,被下一次课程改革运动而否定,使多样课程设置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钟摆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总结之前课程改革失败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色合理地吸取外国课程改革中的可取之处,使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泽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检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8卷第1期

2、彭泽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

3、刘彦文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基本特征分析》 选自《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第2期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五)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也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层面至上。因而在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的背景之下,我国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所以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许多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并完善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在进入了新世纪之后,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课程改革是我国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为了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更是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以下便是本文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的主要分析。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机会并存的时代之中,更多的是对优质人才的需求。早在1992年的时候,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宣称,美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里,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的一生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正因为如此,要实现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必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一个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就必须针对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弊端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影响。

在新旧世纪之交,由于受到教育的外部因素影响,即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并由此带来的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趋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并且也由于受到教育的内部因素影响,即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于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该构建起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是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因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如美国的新课改是始于总统克林顿于2002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的,这一全新法案的签署强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学业发展、强化学校的绩效责任,为每个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业标准服务。而英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并于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发展项目和刘翔基本技能。在日本则是在2002年实施了新课改,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且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个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为指导思想。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而且是对学校课程本质的反思和探索,因而成为代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对于我国来说,若是跟紧跟世界的步伐,就必须进行新课改。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发展相比,我国原有的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以下六大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培养目标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说,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需求,过多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级薄弱。

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虽然说我国已经经过多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且这几次的课程改革也为完善课程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课程结构还是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学科课程所占比重太大、必修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等。

三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即原有的课程大纲和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课程内容严密的科学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也不适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内容的陈旧更是难以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

四是课程的实施偏于教书、背书。基本上,我国课程内容的实施都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是单纯地“传递”知识给学生,并且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结论、轻过程的思想,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课程评价重选择、轻发展。过去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择,往往只是关心学生考了多少分、排名是多少,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学生学到了什么,严重忽视了改进和激励功能,这也就要求着我们必须进行新的课程改革。

六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在以往,我国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制度,直到90年代的课程改革才将课程决策部分下发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地方课程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学校和教师则仍然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就导致了课程不能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于是为了解决上述所描写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必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六)
2016河南安阳教师招聘考试单项选择题巩固练习

2016河南安阳教师招聘考试单项选择题巩固练习

1。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 A。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C。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D。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2。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范的是()

A。思想行为

B。职业行为

C。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D。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4。2008年我国重新修订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文件名称是()

A。《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

B。《中小学教师守则》

C。《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

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那种特点() 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性

6。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

A。班主任的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7。《学记》里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的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的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9。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新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强调()

A。尊重、赞赏B。帮助、引导

C。反思D。合作

10。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1。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1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13。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D。虚拟直观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16。“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实践决定论

C。经验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

1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

18。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19。学生年龄特征中说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20。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的核心是()

A。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七)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2年,原国家教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计划。时隔不到五年的时间,也就是1996年,教育部又开始蕴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进入了实验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部又亲自领导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

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

一、 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

1、我国的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及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3、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的教育弊端,还是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都是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 课程改革改什么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也能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英国

英国199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

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新加坡

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1、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条形统计)

知识60% 解题50% 智力发展30%

创造性25% 情感态度18% 个性发展15%

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小学 78% 初中 90%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同时不同程度地感到害怕或讨厌。

中国学生的优势与问题

优 势 问 题

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

技能熟练(计算)创造性不强

解题能力强情感体验与自信心

勤奋刻苦精神强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制定课程标准

转变课程功能——通过 2、编写教材

3、实施教学与评价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 (改革课程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相关热词搜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496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