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2016-09-23 14:48: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供大家学习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我们这样编选,出于两个考虑:其一,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学生古代文化修养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册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往往要求中小学生“读经”(主要是读《论语》《孟子》),相应地,其他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们国家中小学生读的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锻造国民性格和精神。那么成效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台湾相比,在古代文化根底上,台湾的中学生确实比我们大陆的要深厚。而台湾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中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对他们很有好处。至于“读经”对培养良好人格和精神究竟有无裨益,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是否也应该让青少年大量地学习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先秦典籍?这对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有关语文教育的思想等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在没经过严密论证和认真实践的情况下,无法对这个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初、高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古代文化、文学的重视,增加了文言诗文的学习内容,提高了要求。在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附录”部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里,建议学生课外读《论语》《孟子》《庄子》等,“选修课程举例”里,有“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这一门。或者是课外读物,或者是选修教材,这似乎是一种折中的办法,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先秦诸子著作的重视。它最终导向什么呢?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九年级下册设先秦诸子散文这个单元,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是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户,埋下一颗种子,对先秦论著感兴趣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文史研究的学生可以从这里起步

一、关于阅读教学

1.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各篇课文表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式,下面试根据各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提一些建议。 《公输》 这篇文章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体体现。配套的九年级下册自读课本里选用《非攻》一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读一读。《非攻》阐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理论基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激烈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实质,有振聋发聩之效。它由日常事理出发,论证过程非常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读了《非攻》,学生会更清楚地认识墨子反战的合理性,也会更深地认同《公输》里的墨子形象。

《墨子》的文章,通常认为逻辑力量强,而失之于干枯,《非攻》即如此,而《公输》却相当有文采。它的文采表现在这些方面:故事性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能见出人物的基本个性;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道理;多处用排比句,使得文章很有气势。

整体来看,《公输》是叙事文章,不过局部有一些说理的成分。如劝说公输盘时,先诱导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顺着这句话作逻辑类推,则自然能得出他也不应该去攻宋的结论,这是采用了类比论证法;可是,公输盘标榜“义”又与他帮助楚王攻打宋国的实际举动相冲突,于是墨子不留给公输盘狡辩的余地,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方面堵住他可能会有的托词,公输盘除了默认自己“不义”外,别无他法。这里颇有点类似数学中的反证法,先假设一个错误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由这个命题出发,推导出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从而反过来证明最初的那个命题是错误的。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已经成为名言,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益。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时,举战争方面的例子,设计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与“地利不如人和”。仔细推究,这里论证的过程远远不够严密。战争胜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仅突出一个因素有点简单化了。不过,教学时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而主要看文章的论证过程。还要注意的是,文章虽然举的是战争的事例,它的论点却是谈如何治国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主要是针对治国来说的,而第一段中讲生活中的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事业的重要性,属于类比论证中所用的论据。此外,第一段里也有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即用几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 这篇文章的论点,泛泛地说,是“舍生取义”。如果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仔细分析起来,“舍生取义”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论述的中心意思。关于这一点,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说明。“舍生取义”是相当的道德要求,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有一些距离;而“保持本心”、不做一点有伤于“义”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教育意义。当然,如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的时候可以回避谈它的结构层次、论证过程等。

《〈庄子〉寓言二则》 教学时,主要从课文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对庄子的独特个性产生一点认识。不要过多地介绍有关《庄子》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因为从这两则故事里很难看出《庄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2. 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感受语言美、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朗读训练。

《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通过朗读,有助于更恰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研讨与练习”中有朗读方面的练习,老师要注意落实,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两篇文章气势充沛,句式整齐且有变化。《〈孟子〉两章》课后有划分节奏的练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做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的整齐。划分完节奏后,再让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让学生体会句式“有变化”,可以举出一些语段来说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后一个是六字结构。

3. 掌握通假字。

本单元的通假字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这些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的,所以可以要求学生把它们记住。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

总的说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强调探究性。第一大项活动主要是资料收集,第二大项活动重在通过阅读文本,得到启发,有所思有所悟。今天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是要借此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要用现在的眼光去关照它,让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一点,让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

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如果不理解,或者是半理解,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者是词义没弄清楚,或者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另外,还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是本学段最后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排时间检查,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复习。

一、关于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作法。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学生如能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即可无师自通。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能多少获知一点本文的深层意思;其次是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他们对故事内容有亲切感。这两个目的达到了,诵读速度就可以加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

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有写景,有抒情,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不要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教师可结合七至九年级所学过的常用文言词、文言句式分类整理,进行一次全面复习。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或展开联想,举出相似的例子;或发挥想像力,改写故事;或组织讨论,作出综合评价。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于初中生活的总结,安排了四项内容,有的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这是初中最后一次大的活动,时间比较紧,加之活动的内容比较多(编班史、开毕业晚会、写总结),难度比较大,教师放手让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要视情况予以指导、建议。临近毕业,可能有少数学生出于升学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参加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参加集体活动正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同学三年,一旦分别,感慨万千,依依不舍,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兴奋过度,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兴奋中,就会影响学习。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恢复平静,不要因为活动影响正常教学。本单元的写作是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总结。完成以上综合性活动,写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我们这样编选,出于两个考虑:其一,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学生古代文化修养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册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往往要求中小学生“读经”(主要是读《论语》《孟子》),相应地,其他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们国家中小学生读的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锻造国民性格和精神。那么成效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台湾相比,在古代文化根底上,台湾的中学生确实比我们大陆的要深厚。而台湾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中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对他们很有好处。至于“读经”对培养良好人格和精神究竟有无裨益,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是否也应该让青少年大量地学习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先秦典籍?这对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有关语文教育的思想等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在没经过严密论证和认真实践的情况下,无法对这个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初、高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古代文化、文学的重视,增加了文言诗文的学习内容,提高了要求。在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附录”部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里,建议学生课外读《论语》《孟子》《庄子》等,“选修课程举例”里,有“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这一门。或者是课外读物,或者是选修教材,这似乎是一种折中的办法,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先秦诸子著作的重视。它最终导向什么呢?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九年级下册设先秦诸子散文这个单元,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是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户,埋下一颗种子,对先秦论著感兴趣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文史研究的学生可以从这里起步

一、关于阅读教学

1.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各篇课文表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式,下面试根据各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提一些建议。

《公输》 这篇文章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体体现。配套的九年级下册自读课本里选用《非攻》一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读一读。《非攻》阐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理论基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激烈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实质,有振聋发聩之效。它由日常事理出发,论证过程非常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读了《非攻》,学生会更清楚地认识墨子反战的合理性,也会更深地认同《公输》里的墨子形象。

《墨子》的文章,通常认为逻辑力量强,而失之于干枯,《非攻》即如此,而《公输》却相当有文采。它的文采表现在这些方面:故事性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能见出人物的基本个性;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道理;多处用排比句,使得文章很有气势。

整体来看,《公输》是叙事文章,不过局部有一些说理的成分。如劝说公输盘时,先诱导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顺着这句话作逻辑类推,则自然能得出他也不应该去攻宋的结论,这是采用了类比论证法;可是,公输盘标榜“义”又与他帮助楚王攻打宋国的实际举动相冲突,于是墨子不留给公输盘狡辩的余地,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方面堵住他可能会有的托词,公输盘除了默认自己“不义”外,别无他法。这里颇有点类似数学中的反证法,先假设一个错误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由这个命题出发,推导出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从而反过来证明最初的那个命题是错误的。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已经成为名言,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益。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举战争方面的例子,设计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与“地利不如人和”。仔细推究,这里论证的过程远远不够严密。战争胜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仅突出一个因素有点简单化了。不过,教学时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而主要看文章的论证过程。还要注意的是,文章虽然举的是战争的事例,它的论点却是谈如何治国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主要是针对治国来说的,而第一段中讲生活中的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事业的重要性,属于类比论证中所用的论据。此外,第一段里也有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即用几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 这篇文章的论点,泛泛地说,是“舍生取义”。如果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仔细分析起来,“舍生取义”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论述的中心意思。关于这一点,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说明。“舍生取义”是相当的道德要求,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有一些距离;而“保持本心”、不做一点有伤于“义”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教育意义。当然,如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的时候可以回避谈它的结构层次、论证过程等。

《〈庄子〉寓言二则》 教学时,主要从课文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对庄子的独特个性产生一点认识。不要过多地介绍有关《庄子》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因为从这两则故事里很难看出《庄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2. 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感受语言美、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朗读训练。 《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通过朗读,有助于更恰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研讨与练习”中有朗读方面的练习,老师要注意落实,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两篇文章气势充沛,句式整齐且有变化。《〈孟子〉两章》课后有划分节奏的练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做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的整齐。划分完节奏后,再让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让学生体会句式“有变化”,可以举出一些语段来说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后一个是六字结构。

3. 掌握通假字。

本单元的通假字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这些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的,所以可以要求学生把它们记住。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

总的说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强调探究性。第一大项活动主要是资料收集,第二大项活动重在通过阅读文本,得到启发,有所思有所悟。今天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是要借此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要用现在的眼光去关照它,让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一点,让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如果不理解,或者是半理解,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者是词义没弄清楚,或者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另外,还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是本学段最后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排时间检查,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复习。

一、关于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作法。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学生如能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即可无师自通。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能多少获知一点本文的深层意思;其次是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他们对故事内容有亲切感。这两个目的达到了,诵读速度就可以加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有写景,有抒情,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不要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教师可结合七至九年级所学过的常用文言词、文言句式分类整理,进行一次全面复习。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或展开联想,举出相似的例子;或发挥想像力,改写故事;或组织讨论,作出综合评价。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于初中生活的总结,安排了四项内容,有的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这是初中最后一次大的活动,时间比较紧,加之活动的内容比较多(编班史、开毕业晚会、写总结),难度比较大,教师放手让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要视情况予以指导、建议。临近毕业,可能有少数学生出于升学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参加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参加集体活动正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同学三年,一旦分别,感慨万千,依依不舍,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兴奋过度,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兴奋中,就会影响学习。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恢复平静,不要因为活动影响正常教学。本单元的写作是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总结。完成以上综合性活动,写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7 公 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导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本文 选自《墨子 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

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2.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3.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其学生对他的尊称;后一‚子‛字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

起于齐: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 夫子:先生,这里公输盘是对墨子的尊称。 何命焉为:(有)什么教导呢?命:教导,告诫。 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藉:凭借,依靠。

说:同‚悦‛,高兴,愉快。

请献千金:请让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请‛在此为表示敬意的副词。金:量词,前期秦朝以二十两为一金。

义:崇尚仁义 固:本来,从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说,陈述,解说。

何罪之有:有何罪。这里的‚之‛字,没有实义。

2.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臵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见:拜见。 争:同‚诤‛,直言相劝。 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然:(既然)这样。

胡:为什么。 已:停止。

见(xiàn):引见 。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敝舆:破车。 褐:粗布衣服。

粱肉:指好饭好菜。 何若:什么样的。

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文梓:梓树。

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善哉:好呀。

虽然:即使这样。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牒:书板,木札。

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战术。

诎(qū):(办法)穷尽。 所以:用来......的方法。

寇:入侵。 距:通‚拒‛抵御。

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文:彩饰。 轩:有篷的车

2.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

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臵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

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3、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教学后记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孔乙己》《薄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等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学习重点是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所以编排了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有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变脸》,一个话剧小品《枣儿》,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重点在于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本单元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长期被尊为文章典范的议论性散文。有选自《墨子》中的《公输》,选自《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有选自《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及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二、知识技能目标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指导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小说的阅读方法,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学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阅读、欣赏小说,培养复述小说情节、尝试小创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背诵或摘抄其中精美的篇章、段落或句子,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综合性学习“关注我们的社区”旨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第四单元:旨在让学生认识影视剧本,学习课文是怎么样在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又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还要注意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另外指导学生认识剧本的一般结构,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改编成小剧本,并能够排演一些短剧。

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将视听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与句式,背诵经典篇目,还要引导学生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巩固对议论文的结构的认识和写作方法。

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旨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初步的认识,从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阅读、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第六单元: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单元的文言诗文了,具有总结性意义。所以,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旨在让学生总结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得失,为更高一段的学习鼓劲。增进友谊,促进班集体团结向上,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五)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九下册第五单元黄艳秋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主备人:黄艳秋 审核: 批准使用: 时间:2012.1.17

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目标:复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针对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加强训练。

考点归纳: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拓展延伸题。

整合提升:

一、 字音字形

生字注音: 敝舆(yú ) 畎( quán )亩 蹴(cù ) 尔而与之 醴(lǐ )泉

二、 重点词语: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起:出发,动身。

2、请献十金 献:奉送。

3、吾义固不杀人 义:坚守道义。

4、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仁:对人亲善,友爱。【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5、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6、胡不见我与王 见:(xiàn)引见。

7、舍其文轩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子。

8、舍弃粱肉 粱肉:指好饭好菜。

9、以牒为械 牒:木片。

10、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敝舆;破车。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13、非梧桐不止 止:栖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14、非醴泉不饮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15、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16、委而去之 委:放弃。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18、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19、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三、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 ,增加、增长。

②衡于虑 “衡” 通“横” ,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 ,辅佐。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避” ,躲避。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通“辨” ,辨别。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德” ,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与” 通“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 ,从前。

四、古今异义字

①管夷武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②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④一豆羹 古义: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常为豆之类的名称

五、一词多义

①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发出

②得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德” ,感激。

③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④故 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⑤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通“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蹴尔而与之 给

⑥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⑦而 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六、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受到惊动 使------坚韧

②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好处

七、重点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注释:(1)仆:对自己的谦称。(2)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3)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4)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5)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

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3)仆闻之 (听说 )

(4)官大者,主恶之 (讨厌,厌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 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痛苦。”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背诵。 ② 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④喧:遗忘

⑤引:拿起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过(常常犯错误 )(2)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割断 )

2、翻译下列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割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具体、效果明显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这样更具有警示作用。说明了无论干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启示: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中考演练·创新思维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給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节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辟” 通“避” ,躲避。 )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赏赐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请概括【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并归纳【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什么高贵品质。 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示例:(1)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2)为人处事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翻译:曾子(名参)穿着破衣服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去送给他一座城,说:"请你以它来修补你的衣服吧.''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然后又来,曾子又不接受.使者说:"您又不是通过求人得到的,是人家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人家,送给别人东西就会对人家骄横.就算您送给我城,而且不对我骄横,但是我能不敬畏你吗?''最终都不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可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二、【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2)人恒过, 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或: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3、阅读【甲】文中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 安乐”指的是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乙】文中范仲淹苦学的人生经历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的观点,请从【甲】文中选出这样的几句话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①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4969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