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2016-09-24 14:25: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共5篇)《牵手两代》教后感《牵手两代》教后感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每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做父母的要及时进行表扬,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进步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他会更加努力地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当然,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也许这也是许多家长必须要掌握的一门重...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一)
《牵手两代》教后感

《牵手两代》教后感

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每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做父母的要及时进行表扬,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进步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他会更加努力地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当然,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也许这也是许多家长必须要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日本有个学者提出:性格即命运;也有的专家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对于孩子,我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三、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爱学会学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会学的前提,而会学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不管你是经商也好,从政也罢,每天拿出点时间留给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说说话,谈谈心得,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意,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养成教育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二)
牵手两代备课

《牵手两代》教案

各位家长、大家好:

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代表学生、我自己和所有的任课教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今天的会议有以下议程,一是观看录像,学习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二是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向大家作一下汇报,三是共同商讨今后教育孩子的一些策略以及注意的问题,一起达成共识,共同管理。

刚才,大家观看了录像,了解初中孩子的特点,学习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创意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民主、安全、和谐的家庭气氛。环境对孩子常常具有不可言喻的影响,过严或纵容的环境都不好。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贵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的现实却相反,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要害因素。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显露出来。

现状: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

误区之一:重专制轻放手。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调查显示,过分干涉孩子的家庭占30%之多。假如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熟悉的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熟悉,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不但会影响孩子现在的创造力,对将来踏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误区之二: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孩子可塑性最强时期的教育。人们往往把这个时期养成的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带入坟墓,可谓“少成若天性”。但是,当前部分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事业繁忙,因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或者他们压根儿没有掌握科学准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三千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其中一题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请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重要的德育内容,选项率没有超过 12%,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三:重物质轻精神。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父辈曾经在孩提时代吃过苦,到了孩子这一代,他们不希望孩子再吃苦,因此,物质方面只有孩子们想不到的,没有家长们买不到的,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然而,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孩子精神家园的建设。但仍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重物质轻精神的“关爱”,不但会养成孩子“娇”、“骄”二气,还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适得其反。

反思:探究中国式家庭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发展,难免自加压力,同时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自己的高期望作为孩子发展的动力。但有时不免事与愿违。家长如何做才能给自己和孩子减压呢?笔者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讲究艺术,追求变化。

变“听”为“看”,密切亲子关系。以前家长问起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孩子回答“还好”,“老师说有进步”等诸如此类搪塞的话。家长们往往因为工作忙或者别的原因而过于轻信孩子的话,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不妨变“听”为“看”,一个星期或者一个周期里专门抽出时间来抽查孩子的作业,训练册,老师的评语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真凭实据”要比孩子的“一面之词”的可信度高的多。同时,家长应平时多与孩子聊天,与孩子交流、沟通次数多了,处理有些问题相对就轻易多了,而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起对孩子了解不足。

变“委屈”为“理解”,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高期望值。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管,而假如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或者达到了但并不理想,家长就会感到委屈,辛辛劳苦为了孩子,孩子却让自己失望了。在家长失望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压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往往会带来一些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的质疑和干涉,例如告诉孩子应该这样背课文,那样写作业等。假如效果并不理想,家长难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这种负面情绪会使家长和孩子不能默契的交流和配合,进而对孩子的正常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高期望值时,家长要理性看待,要为自己减压,适当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期望值靠近。

变“要求”为“赏识”,把高期望值转变为积极因素。要学会赏识孩子。当家长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那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相称好。这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他所取的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自己就会更加有信心,家长也会觉得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值比较协调,对孩子的信任感就会增加,这样,亲子之间良好的交流基础就能够形成了。家长的高期望值也就转变成了积极因素。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索和看待他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相互理解。假如做到了这一点,家长的期望就可以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现实,亲子关系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沟通。

对策:破解中国式家庭教育谜题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部分。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要接受家庭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并逐步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所以,父母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家长们的思想和方法如何改变才能适应孩子成长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呢?

“3Q 教养”的重要理念。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期盼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杰出人士,成为精英人才;虽然有些人会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正常就好。但要孩子有自信心,人际关系好,健康,快乐,就必须具有智商(IQ)、情商(EQ)、创商(CQ)这三种特质。 IQ 、 EQ 、 CQ 这三者其实就是教养成功的三大指标:爱、聪明与创造力。这是台湾实践大学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所及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所的陈龙安教授提出的3Q理念。

3Q 除了融合 IQ 、 EQ 及 CQ 外,更重要的是取其谐音Thank you :感恩、惜福。我们希望孩子对己能自律,对人能感恩,对事能尽力,对物能珍惜,在家中央中有父母,长大入学心中有师长。从一颗爱心出发,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卓越。这也就是 3Q 教养的重要理念。

不少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现在很多父母只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忽略了家庭教育。父母本身不懂得创意,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孩子。

“创意父母”是社会发展必然。什么是“创意父母”呢?陈龙安教授认为,所谓创意父母,就是心情开放,观念开通,像魔术师般地想出许多新法子以促进亲子关系、家庭和谐,让孩子布满新颖、喜悦、快乐地成长的父母亲。一般来说,创意父母应该具备一些特质。

首先,要自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弱点。例如很多父母往往在管教子女时,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有的孩子会在第一次生病之后要求请假逃避考试,尽管父母觉得考试很重要,但因心疼孩子,就应允了。下次他还会故伎重施,这就使孩子学会用某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因此,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弱点,设法去改进、充实,父母的自知之明是创意的基础。第二,是敏觉。对孩子的行为机警而关心,能够察觉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发现孩子每周一都闹肚子痛,是因为担心抽考不及格。许多孩子所表现的特别行为背后一定有其原因,父母应该予以了解、注重、纠正。如此,孩子的行为才能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显露一些迹象,父母假如不注重,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就像“快乐”也是一种习惯。第三,是流畅。流畅的意思是说,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够思路清楚,点子源源不断,很快想出许多与子女沟通的方法。第四,是独创。每个激发“创商”聪明效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创商”,也就是对CQ的不重视。许多人都知道 IQ 代表智商的高低,而我们的教育也是以偏重智商的发展为方向。但面对竞争的社会,传统的智商(IQ)已无法满意,而必须兼顾情商(EQ),就是情绪聪明,从而能自我省察、自我控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而要使IQ、EQ能调和及发挥功效,必须掌握创商(CQ),就是创意。创意就是点子,就是IDEA,就是跟别人不同的更好的想法。事实上未来的教育应提倡 3Q 并重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兼备爱、聪明与创造力的孩子。 这三种 Q 值对每个人都相称重要,根据研究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成功者,会发现他们都拥有这三种特质。像美国资优教育大师任朱里研究卓越者通常都具备三高:高智力(一般水平以上)、高毅力(专注及投入的程度)、高创力(创新创意)。很著名的自我心理学者马斯洛用曲塑法研究成名的领袖及杰出科学家,包括林肯、爱因斯坦,也都拥有这些特质。

创意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民主、安全、和谐的家庭气氛。环境对孩子常常具有不可言喻的影响,过严或纵容的环境都不好。比较理想的环境是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也就是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环境,孩子有积极的认同对象,父母能接纳、有幽默感,常和孩子接触,有同情心。

家长要答应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失败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特征:喜欢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模式做,处处干涉,常常唠叨。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天地,按自己的爱好去发挥。

假如孩子提出一些稀奇的问题或做出淘气的事,父母处理的态度应具耐心与弹性。孩子的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例如以谜语、过家家、分类、想像的游戏方式,让孩子自然地学习,并提供让孩子发问的机会。要多鼓励正课以外的学习活动。现在很流行才艺班,然而假如才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三)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 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风靡网络的以妈妈的各种唠叨为歌词的《妈妈之歌》,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关注,引起人们的 共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个“唠叨妈”,有关调查显示,九成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有人甚至说“唠叨”是“妈妈”的代名词,你也是一个唠叨妈吗?

唠叨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领情,早已经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烦和反抗心理。妈妈们爱唠叨的原因是什么?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不唠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声【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妈妈,别唠叨了好吗?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中学生对妈妈唠叨的感受: 小龙:

我的妈妈是个“唠叨”妈。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唠叨:起床晚了她要唠叨,吃饭少了他唠叨,看会儿电视他唠叨,写作业稍迟一会儿他唠 叨;放学回家晚一会儿她唠叨,不知道她哪儿来得那么多话、那么多担心,唠叨简直成了她的“爱好”,我特烦,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妈妈吵,家里充满了火药 味。后来,我懒得和妈妈吵了,她一“唠叨”,我就“屏蔽”,就是说,她说的时候,我就想别的事,根本听不见。 阿雅:

“早晨,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记刷牙。还没等我 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终于写完作 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

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先是催促我赶紧写作业,我开始写作业了,她又说坐姿要正、做作业要认真、写完好好检查、别忘了预习明天的功课,一会儿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复强调的就那几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现在,一听妈妈说话,我就脑袋大。” 小利:

上次考试我没有考好,妈妈很不高兴,每次我想多玩会的时候,妈妈就说: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还好意思玩?

„„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没看上面几个“样本”之前,你或许不认为自己是个“唠叨妈”,看了“样本”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唠叨”着孩子? 原因分析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妈妈到底为何爱唠叨

妈妈们“唠叨”不止,是觉得为孩子着想,对孩子好,其实不然。专家们给出了唠叨的 “实质”。 香港心理专家李维榕认为,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断的训话,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未想过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

求,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的唠叨属于哪一种呢?

不良影响

唠叨的不良后果

妈妈们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对孩子是否真爱,不能光看出发点,最重要的是看“结果”。 唠叨会带来一下结果:

使人听觉模糊 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导:家长切忌唠叨》

教育效果低下 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四)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初中

初中① 第三讲 亲情关爱的需要

乔官中学朱瑞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关爱中的不当做法,激起家长想真正了解孩子的愿望。

2、使家长了解初一孩子对亲情关爱的需求,为有的放矢的关爱孩子打下基础。

3、进一步和家长探讨如何合理把握关爱孩子的尺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理解如何合理把握关爱孩子的尺度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三、教学方法【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

四、教学过程

很高兴我们又一次有机会共同探讨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家长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准时参加这次家长会,本次探讨的主要话题是孩子对亲情关爱的需要。

一、首先,对目前家长有些关于亲情教育的一些做法进行现况分析:

1、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做法上存在的不适当的做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的宠爱孩子,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的事情让步,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家长甚至有时候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过分的包容。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有关的案例:

过分宠爱

一次我女儿邀请我去观看小学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期间目睹了一位家长的所做所为后我深有感触。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服务周到到只差替孩子吃东西了:从孩子脱下外套,快抱到怀里,到孩子休息的间隙,一手抱着衣服,一手递上插上管的酸奶,再腾出手递上水果,矿泉水,拿出毛巾擦擦汗„„但是孩子并不领情,他觉得好像很没面子,对他妈妈的服务好像很不满意,脾气很大也很不耐烦,最后自己夺过东西就回到自己班级中去了。可以想象这些爱孩子的家长,一方面全身心的透支着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又张大着胃口期待着孩子丰厚的回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逐渐增加,非常反感家长用照顾小孩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他们很注重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这些家长能否随之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期望值过高或者管教过分严厉

有一年,我教过一个学生,叫鑫鑫,初一刚来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得又细又高,脸很白净,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很可爱,走起路来,挺胸抬头,像个骄傲的小公主,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在英语课上,她的英语表演,大方得体。但一看成绩,让人很是惊讶,倒数前十名,并且开学不久,就极少再看到她的亮点了——完不成作业,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一系列的坏毛病暴露了出来。我找

她谈过多次,表面上也很乖巧,听话,但过后依然照旧。并且越来越差,让我觉得她就像我手中的沙子,我抓得越紧,她从我手中漏得越快,让我心中很没底。就赶紧找了她的家长。家长很无奈地讲述了他的教育苦恼:他说:“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严格要求,五岁的时候,我守在她旁边写作业,她只要一写得不认真,我三下两下就给她撕掉,结果也没管好,我是一工人,和她妈妈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工作之余不敢玩,陪她学舞蹈,学音乐„„结果越来越差,我早没劲了,家长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我终于知道孩子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根源了。孩子还不知学习为何意义的时候,家长粗暴的做法已让孩子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了学习的痛苦,那么在后面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孩子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以下是一位学生写的日记发到网上后偶尔被我看到摘录下来,读后感触很深.我们来看一下:

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的理解,只希望你们能不再骂我了!

爸爸,妈妈:

我知道这封信你们永远都看不到!妈,你还记得吗 ?我们有时在那看电视,电视上的那些孩子在嬉戏 .我有时就对你说“我的童年都是黑暗的,没快乐”.

妈,我不知道为什么,你看见我总是“喜欢”对我发火,骂我.骂着骂着,就一巴掌扇到我的脸上了,为什么?你骂就骂了,还要动不动就打我? 妈,我不知道为什么 你骂我时我都一句话也不说了,你还要骂下去呢?妈,为什么别人的孩子 都是那么的快乐 而我连“快乐”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 妈,为什么?为什么?爸,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从小到现在你要用皮带抽我.我是个女孩啊?你怎么这样对我呢 ?我也有自尊!爸,你还记得吗?我2年前跟你坐下来 谈心 而你对我又吵 又骂的 又怕桌子 摔东西的 我只想让你 明白我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进去呢 ? 爸,我实在受不了你 门 对我我这样 爸,为什么我不可以交朋友?我到现在连一个 朋友都没有你总是说,不该相信任何人.爸,你知道吗 ?你的女儿 根本不开心 .爸,你明不明白?爸爸妈妈 ,你们什么时候 静下心来 听我说说我是怎样想的呢?我找过你们谈了多少次了 ? 而你门是怎样 对我呢? 我不在找你们 谈话了 我现在只希望你门能不要在骂我了我烦了, 我累了 我活着没意思 什么是“爱” 我不想知道了 我对什么都失望透了

女儿

2005年6月2号1点32分

这是一种另类的爱!在妈妈爸爸面前我听到的是他们不住的责骂,但是在另一面我又看到对我的爱,我的内心很茅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感觉自己患了抑郁症,差一点去自杀,但是,等心情平稳一些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爸爸妈妈之所以这样,是对我爱太深了,他们养了我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我能够幸福吗?可能有时候的方法错了。生为他们的女儿,不能这么自私,是他们给了我生存的权利,我的生命是他们给我的,所以,我要忍,因为,我要报答他们,但是,如果有下辈子,我不想再做你们的女儿,真的不想了,太累!

上个礼拜我们又吵架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心好难受!好难受!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爸爸亲热的在一起,我好羡慕!可是你那让人捉莫不定的性格,让我感觉好烦!爸爸,不要让我们之间越走越远好吗?

妈妈,我欠你的,我知道你生下我时所受爷爷奶奶的气,我知道你的苦,放心,我不会辜负你的,一定不会,我要让爷爷奶奶后悔,一定!

女儿

2005年6月28日

以上两种管教方式的初衷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都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里,只不过一种是春风化雨式的,一种是急风暴雨式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要讲求方法,不要走向极端.否则,不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2、也有的家长能够适时地权衡利弊,对孩子的教育能够恰到好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力发展全面,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表现自己的优点,在学校感到自信,在家里感到幸福。看以下案例:

我的班里有个学生小扬表现很好,有一次她跟我谈心时谈到一件事,让我也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这类事情好像也似曾发生过.她说:我自我感觉从小就是一个比较敏感也较懂事的人,用我爸爸的话说:比较善解人意。一直以来,我们家吃鱼都是爸爸吃鱼头,我们吃鱼肉,我也真得相信了爸爸爱吃鱼头。有一次,奶奶到我家吃饭,饭桌上有鱼,奶奶刚要吃鱼头,我说:“奶奶,我们家爸爸爱吃鱼头。”奶奶笑了,说:“真是个傻孩子,谁不知道鱼肉好吃啊!你爸爸不是不爱吃而是不舍得吃呐。”我很惊愕,一直自我感觉较懂事的我,竟然如此心安理得地吃了这么多年鱼肉„„以后的日子里再吃鱼的时候我也吃起了鱼头,我想真正体会一下爸爸吃鱼头是什么滋味.再后来,我干脆跟爸爸妈妈商量好,谁也不吃鱼头了,给我们家小狗狗吃,因为鱼头太难吃了.妈妈说我懂事了,我很感激爸爸妈妈,我感觉我很幸福.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这种做法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我们看出,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爱孩子是对的,但是让孩子自主地意识到父母对他的爱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孩子们更是得到了家长全方位无条件的关爱,当他们把家长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当成一种自然的时候,除了换来的是儿女的冷漠与贪婪外,更得到的是孩子对社会不会以同样方式关爱他们的不满,失去了爱的能力后的自卑。因此,我们要明确孩子对亲情关爱的需要。

二、初一孩子对亲情关爱的需求特点

1.对家长的关爱开始有选择性.

初一学生的行为特点还是和六年级的孩子很接近的。比如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了,放学回家后会兴高采烈地告诉家长。有时孩子在学校挨老师批评了,或被同学误解了,回来后会闷闷不乐甚至大哭大闹,当家长询问时,他们基本还是能够向家长倾诉的。他们还是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与帮助。

但是时间长了,每个孩子熟悉了他所在的班级,也组成了适合他生活的群体,同时也确定了他在群体中的地位。这时,有些喜悦与苦恼就可以与同伴分享与倾诉了。而且这时他们会发现,和同伴分享喜悦与苦恼是非常有趣和刺激的。同学和家长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所说的内容也就不同,传达给倾听者的感受也就不同。同学本身自己也是孩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他们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更能找到认同感。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人身安全是否有保证,学习成绩是否只升不降,对孩子讲述的事情往往没有他的同学关注度高。而且有些家长还只会习惯性地给予是非式的评判,有些家长甚至还没听明白就烦了,训

斥孩子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其他的事少上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经过几个回合,就会发现,把学校里一些趣事,或苦恼跟爸爸妈妈讲的结果是我爱批评或招来一串唠叨,而跟同学讲他们从来不会说我,还会安慰我,给我出主意。以后的事不会什么都跟父母说了,得有选择地说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愿意接受家长对他的亲情关爱呢?

⑴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这个家庭是开放式的,家庭成员都有言论的自由,孩子才有可能在家里畅所欲言。人说“听话听音”,因此,引导孩子全方位的说,您就会多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为以后正确教育孩子号准脉。

⑵尊重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并学会跟他们友好相处.当孩子的同学打来电话或到家里来时,您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宽容。一方面从孩子的同伴中,或与同伴的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思想信息;另一方面,树立您在自己孩子同伴中的形象。在孩子们私下的聊天中,如果您的孩子流露出对您的某些做法不满意,她的同学就会向着您说话了。同学都觉得您是个好家长,您的孩子能不自豪吗?能不愿意接受您的亲情关爱吗?

⑶换位思考,时刻体会孩子的感受.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当一个有恩于你的人,整天把对你的好挂在最边,你是否会反感,但她的好若通过他人转达,那效果是否会不同。每新接一个班,我都会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伙子,长大后,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是个妖精,小伙子不知情)一天,姑娘让小伙子去把他母亲的心挖给她吃,小伙子鬼迷心窍,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挖出心,捧着往姑娘那儿跑去,跑着跑着,跌倒了,心摔了出去,这时,这颗心说话了:“孩子,摔疼了吗?”母亲的心是这样,父亲的心也是这样。每听到这里,即使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也常泪流满面。如果父母自己说自己对孩子有多好有多爱,孩子一般都不爱听,效果则适得其反。

2孩子对于亲情关爱的需求因人而异.

(1)孩子对于亲情关爱的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对于敏感型的孩子家长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艺术,不要随口说的一句话伤了孩子却不加呵护。另一方面,要提高这类孩子的受挫能力,帮助他化解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感到的一些受伤体验,让他阳光的感知生活。【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2)从孩子的性格倾向上看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的孩子通常自我认识能力、反省能力比较强,他们不需要过多的亲情关爱,如果家长过多的表示关心的话,他会感到厌烦。但这并不是说内向型的孩子不需要关爱,他们同样也需要亲情关爱,只是他们更需要准确而深刻的关爱。比如:当一个内向型的孩子最近生活中遇到困难,而他自己却不知如何解决时,就需要家长帮助他找到原因,并与孩子共同探讨几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对外向型的孩子,家长可用相关故事提醒孩子,大咧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3)从性别角度可分为男孩和女孩初一男孩普遍不喜欢家长管他的小事。但当他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如:被诈钱时,他也会求助家长。女孩更希望家长的具体关爱,比如:女孩感兴趣的话题,但并不希望对她们所有的事都管,还是希望给她们留有一定的空间。

3.特别孩子需要特别关爱

目前,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父母是残疾人或下岗人员的家庭,父母曾经或正在服刑及吸毒人员的家庭,正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另外,还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更需要亲情的关爱。甚至需要父母超越自己的个人恩怨,以大爱为切入点关爱孩子,孩子照样可以健康成长。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及演员王刚,他和前妻离婚后,对女儿的教育令人觉得原来“大家”处理离婚问题也如此的高明。他对女儿说:“爸爸是爱你的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妈妈,我们分开,只说明我们两个之间出了问题,不合适了,与你没有关系。”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女生,性情温和,做事如大家闺秀般,学习踏实上进,成绩优秀。在她14岁时,父母离异,并且父亲在女儿面前说她妈的不好,甚至爷爷奶奶也附和,母亲在女儿面前说她爸窝囊,在外面有人,不要她们了,并叫孩子,去跟父亲一家作对„„如此,一来二去,孩子小小的心灵再也无法承受如此扭曲的爱,一度想自杀„„

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合理把握关爱的尺度呢?

三、家长需要合理把握关爱的尺度

孩子上了中学,他对家长关爱的需求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希望家长在支持他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他在精神上的需求。我们认为按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信任,理解,支持和帮助。

1.信任

信任的前提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创造畅所欲言的家庭环境是了解孩子必不可少的。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行,孩子才觉得自己“我能行”。

2.理解

大家注意理解并不等同于认同和支持,它只是表达了自己对孩子某一做法的体谅。

3.支持

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遭遇了不公,这时,最想得到的就是家长的支持,给孩子提供一双耐心的耳朵,轻轻拍拍肩膀,拥抱一下孩子都可以给孩子心理上以莫大的支持。甚至有时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中就会理清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4.帮助

孩子毕竟还小,有时候想法过于幼稚,需要家长给他以有效的帮助。这是家长可和孩子一起共同探讨集中可供孩子选择的解决办法,最后的实施要让孩子自己来,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他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信。

我相信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能把自己最无私的爱奉献给我们的孩子们,我也相信我们会端正心态,把握尺度,做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孩子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

作业

1.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两个案例

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五)
第三讲__望子成龙忌唠叨 亲子沟通双声道 教案

第三讲 望子成龙忌唠叨 亲子沟通双声道教案

教学目的】反思亲子不良沟通方式的类型及原因,增加亲子沟通的有效性,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剧教学、话题讨论。

切入点:由情景剧教学和活动体验导入,通过情景剧表演和剧情分析,让家长认识不良沟通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增进有效的亲子沟通。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充分觉察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尊敬的各位家长,欢迎走进《牵手两代》亲子课堂。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关于亲子间有效沟通的问题——有话好好说。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家长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通情理,不知好歹,有事也不愿和父母交流,搞得家长和孩子心里

二、情景剧表演

第一、 A、B剧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不同? 第二、 剧中亲子间的交流方式您赞同吗?为什么?

第三、剧中的家长爱孩子吗?孩子们能不能感受到这份爱?

第四、如果您是剧中的孩子,您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想法?(第一种:可能会感觉很麻木,反正我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我这样的“废物”还不是他们制造出来的。第二种:我是家里的小皇帝,无论我有什么

想法,爸妈都能满足我,学习不好他们也不舍得惩罚我的。第三种:我就像一只被养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不用担心风雨,也不用担心吃喝。日子过得蛮舒服。第四种:在这个家里,我只是父母发号施令的对象,像个木偶一样。真是不可理喻。总有一天,我要冲出去。) 家长爱孩子,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还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思想,而孩子却感觉不到,甚至是不领情,这让我们家长感到十分委屈,身心疲惫。原因何在?

三、组织讨论:亲子之间不能有效沟通的原因。

第一,父母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

第二,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那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就算孩子说出一些,家长反以为是孩子狡辩。所以,人有两个耳朵和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话,还有会听!

第三,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

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第四,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成为“风暴”中心。

四、心灵导航

唠叨的具体表现:事无巨细,一一叮嘱 ;过度关注,频频督促 ;不经思考,信口开河; 权威压制,重复命令 ;自作主张,硬性灌输。

五、说事理

“唠叨”是“爱”还是“害”?

播放歌曲

“唠叨”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家长们虽无刻意为之,却或多或少都在做着这件事。从“唠叨”的心理机制上来说,家长的天职是养护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种天职如何证明?于是“唠叨”又成为家长们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唠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爱”的表达,也是一部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媒介。

心理研究证明:

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

六、家长如何有效和孩子沟通?

1、宜合理表达,忌情绪宣泄。

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温和的态度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多用“我信息 ”,少用“你信息”。如“这件事情让我很难过”,而不说“你太让我伤心了。”切忌对孩子指责、吼叫、威胁、攻击。

2、宜适度提醒,忌事事叮嘱。

父母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时,要使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提出具体的建议。并且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父母的话要有权威性,做到“言出必行”,忌说“你要再„„,我就„„”

3. 宜民主尊重,忌权威控制。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用开放且富有弹性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交流。作为家长可以多问孩子:“你觉得呢?” “我的想法是„„,你看这样可以不?”“如果我是你,我会„„”,让孩子觉得你尊重他。

相关热词搜索:牵手两代的读后感 牵手两代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牵手两代唠叨听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530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