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2016-09-27 14:15: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共6篇)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有灵魂的教育亦然,非谓有理念之谓也,有教师、学生之谓也。办有灵魂的教育,落实而言,便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与有灵魂的学生,而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作为教职员的管理人,实施有灵魂的教育,首先应当做的、必须应当做的,就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就是珍...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一)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有灵魂的教育亦然,非谓有理念之谓也,有教师、学生之谓也。办有灵魂的教育,落实而言,便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与有灵魂的学生,而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作为教职员的管理人,实施有灵魂的教育,首先应当做的、必须应当做的,就是培养有灵魂的教师,就是珍重有灵魂的教师。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道德经》开篇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言下之意与雅斯贝尔斯不谋而合:“道”的传播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无声浸染。教师是道的传播着,有灵魂的教师发挥着发光体的作用,用一种无声而强大的方式传播着真正意义上的“道”。

在我心目中,使教师“有灵魂”就是使教师“有温度”,具体而言就是在生活的莽原、教育的田野中“诚”“毅”“灵”的活着。诚,诚以做人。毅,毅以做事。灵,灵气灵动。

首先说“诚”,教育是一片净土,教师为人师表,生活得坦诚坦荡并不能算一个过分的要求。我希望教师们没有狭隘的办公室斗争、没有纷纭的家庭纠纷,人以心比心,率真自然。我深知“诚”的实现,需要等量“诚”的付出。曾经有几个男同学向我倾诉困扰,说班里的一位女老师总是待女同学尤其好,待男同学尤其苛刻。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位女老师因失败的婚姻经历,在心灵上留下了对男性的不信任、排斥感。怎么解开她的心结?唯有用诚心在小事上帮助她、在言语上开导她,心结的解开需要足够的耐心,我经过多次坦诚地交谈,这位老师终于解开了心结,对待班里的同学做到了不偏不倚。受这件事鼓舞,我开始注意教师们在学校里的音容相貌,感觉哪位老师有心事便引导他讲出来,寻求解决之道。我这几年间的校长岁月伴随着调解家庭矛盾、夫妻矛盾等家长里短,以至爱人都曾调侃我说,“校长,您管的太宽啦!”可正因为管得宽,让老师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以诚相待的风气。确实,杜威说过“我们就存在于传播中”,现在我可爱的教师们渐渐愿意分享生活中的琐事以寻求解决之道,交流解开心结减轻负担,活得很阳光!

再说毅。学习之毅,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教育的宽度和长度共学海无涯,都需要毅力的支撑。应试教育被称为戴着镣铐跳舞,镣铐的存在虽然有着必要性及合理性,但摆脱镣铐却是大势所趋,只是其间的过程漫长,要我们一石耳,二石焉,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我对教师毅力的培养借助于梦想的力量。一次散会的路上,我与一位老师随口聊了聊心目中最完美的教育,后来他告诉我,每次聊完理想的教育,心里都会多股干劲儿,感觉自己可以更好些,朝梦想更近些。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将《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当做一个永恒的话题,与教师们畅谈,这些年来,关于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让我们明白了所谓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走上的是一条能够无穷探索、无穷创造的道路,我们只能也只需以毅行事,去收获每前进一寸中的欢喜。我很感动教师们为了心目中的“更好”所做的付出。很多次我认为自己是最后离开学校的那个人时,总会发现办公室里还亮着的灯光,而我自认为是最早来到学校的人时,也总会发现“捷足先登”者。其实我们并不经常开会,也不常分配任务,更不提倡加班加点的行为,但是,就在我们日常的思想碰撞中,教师们心目不断拨亮“更好的教育”这盏理想之灯,寂静躬身前行,足矣足矣。

灵是与僵化、死板相对的存在。一个英语卷可以考出满分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顺畅的英文交流,一个熟练掌握函数、方程的学生可能到小摊儿上卖水果时照样被坑。学生常说“老师并没有教过我这些”,这句话并不应该被一句“那你自己不会动脑筋么”简单反驳。或许老师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到底交给了学生什么。几年前的一个大雪天,我与老师们正费力将院子里未栽植的树木移进室内,几个同学跑进来说交给他们来做。看着十几岁孩子的身高和树木的高度,老师们即刻拒绝了:“不行不行”“你们别靠近”“小心伤着,远离我们些”。几个孩子面对我们表现出的紧张兮兮感到莫名其妙。“很好搬啊。”他们说。然后他们利用杠杆原理轻轻松松的将树木运进了室内。大雪中我与老师们感到五味杂陈,惊喜、骄傲、还有“为什么我们就没能想到呢?”的羞愧。几天后我在老师们的日志上看到了一些反思。他们说:“我们在讲大道理时或许也应该躬身自问,我所传授的是怎样的教育。‘你们要灵活一些啊’、‘你们可以更自由’这些的上纲上线的语句拼凑出的是灵魂教育的局部与假象,我们更应当审问自己,我是否灵动灵气?在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中,或许最需要、最迫切应该得以提升的就是我自己。”看着面前字字沉重的反思,我感到很骄傲,他们的思辨、善于反省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灵动?因为那挑战了思维世界的条框,也就意味着有一天新思维能变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无拘无束。

教育是一项无穷无尽的事业,教育工作者们想做的、能做的、需要做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我很骄傲我们的教师“诚”“毅”“灵”地耕耘着,近年来,在“诚”“毅”“灵”的品质下,他们一面身教,用精神感召着学生,另一面言传,让“科普”与“阅读”成为学生教育路上的支点。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浓缩——科普,与人类历史上富饶的精神与智慧宝库——书籍相结合,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人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教师们并不知道自身开发的《绘心绘境科幻画》、《快乐串珠》、《科技之光》等校本课程是怎样的受欢迎,或许教师们也并未注意自己随口说出的名篇佳什、不自觉对文言、白话的融会贯通怎样促进着学生读书的热情,但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摇动、一朵云与另一朵云的推动、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知正在无声运作。

如何办有灵魂的教育?对我而言,一个学校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当一个学校拥有诚以做人、毅以做事、灵气灵动的人,我才愿意说,这里的人活得认真动人,这里有活的灵魂。当一个学校拥有以赤诚之心求索、拥有明知真理无穷却不畏缩、不放弃、一寸一寸前进的人,我才愿意说,这里在办有灵魂的教育。

如何办有灵魂的教育?只有对有灵魂的人珍重、珍重、再珍重!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二)
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灵魂在与爱

教育的中心在家庭 教育的灵魂在爱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这个题的答案是B。

对此,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家庭。

为什么?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到了六、七岁,一个人的人格雏形已经大体形成,再想改正,老百姓有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与父母的上心程度(不是那种有点神经质的瞎关心)一般是成正比的。学生的品德则基本上是父母的翻版。现在,青少年网瘾是全社会极为关注、也极为束手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问题。问题青少年往往产生于问题家庭——或者这个家庭父母品德有问题,或者父母性格有问题。 教育的灵魂是爱。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曾当过优秀,也不曾受过表彰,更不是学科带头人,真的是极普通。自己在教学上也没有什么多好的方法。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

们会把一些他们的事跟我说,问我的意见如何。这些事,他们不曾告诉父母,不曾告诉别的老师,甚至有的还不能告诉别的同学。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古人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自己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但是我对他们的爱,我想他们也一定感受到了。魏书生初中毕业,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为什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他爱教育、爱教学、爱学生。而一个学生如果不爱学习,不爱老师,不爱同学,不爱班级,不爱学校,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吗?答案显而易见。

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爱教育,然后进行爱的教育。

打一个比喻——教育就像电灯,技术性的东西就像电线,爱就是电!

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灯泡换成瓦数更大的等漂亮的,电线也换成粗的电阻小的,可是电呢?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三)
郑州大学《教育学概论》在线测试答案04-11

《教育学概论》第04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46:44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东方方文化的传统说法正确的是:B

B、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

A、所规定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

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 C、比较重视个人。

D、所规定的教育目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 B、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

D、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 B、癸卯学制 D、癸寅制 B、癸卯学制 D、癸寅制 B、2003年 D、2005年

2、关于西方文化的传统说法正确的是:D

A、比较重视集体。

C、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

3、标志着中国实行的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的是:B

A、壬戌制 C、壬寅制

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是:C

A、壬寅制 C、壬戌制

5、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在:A

A、2002年 C、2004年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面和目标。 B、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C、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 D、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规格。

2、关于东方方文化的传统说法正确的是:AB

A、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

B、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 C、比较重视个人。

D、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

3、确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是:ABCD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B、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C、借鉴和吸取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D、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排除干扰,为达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奋斗。

4、关于壬戌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1922年颁布。

B、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有:ABCDE

A、义务教育的强迫和免费 B、义务教育的普及、平等和基础性 C、义务教育的民族性和公共性 D、义务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E、义务教育制度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2、义务教育的灵魂是:AB

A、民族性 B、公共性 C、政治性 D、阶级性

3、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有:ABC

A、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 B、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小学六年、初中四年的“六四”制。

4、实施义务教育需要“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AD

A、经费 B、办公教具 C、校舍 D、师资

5、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经验包括:ABCDEF

A、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的、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B、建立检查督导制度,不断地进行检查督导。

C、保证入学,制止辍学,禁止雇用童工和实行“两免一补”。 D、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E、不断地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使学校保持最有利于教育的适度规模。 F、减少大量留级、复读现象.科学地管理学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作为第二级教育的中等学校,不分流继续进行普通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正确

错误X 错误X 错误 错误 错误X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2、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是一个概念。

正确

3、民族性和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灵魂。

正确V

4、美国的马萨诸塞州1852年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令。

正确V

5、1911年清政府颁布的被认为是我国由中央政府提出的第一个义务教育的法令得到了实行。

正确

《教育学概论》第06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7:26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显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

A、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

C、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B、教学进度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 D、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2、关于隐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正式引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C、不通过教师有意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 D、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

3、关于学科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D

A、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C、常把相关的知识分割在各学科,使固有联系被割裂。

B、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D、较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4、关于活动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B

A、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 C、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

B、以成人的标准设计课程。 D、主要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B、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高中以综合课程为主。

5、符合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说法是:A

A、强调整体、一贯、连续性、顺序性。 C、初中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关于隐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 B、教学进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

C、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D、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2、自然科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BCD

A、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

B、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学科科目基本上是同步的。 C、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都有显著影响。 D、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3、学生身心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CD

A、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B、对教学方法的制约 C、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D、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4、课程编制包括制定:ABCD

A、学校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用书 D、音像教材

5、符合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说法的是:

《教育学概论》第07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4:48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师的基本任务是:A

A、教好学生

C、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B、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D、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B、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

2、关于“学生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

C、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

D、教师决定学生一切

阶段和方法的定式指导

3、“教师中心说”代表人物是:B

A、杜威 C、卢梭

B、赫尔巴特 D、克伯屈

B、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4、关于教师资格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两次

C、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依据法律规定的负

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D、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10年 育机构,其他机构认定的教师资格同样有效。

5、关于中学职务级别的说法错误的是:B

A、中学三级为初级职务 C、中学一级教师为中级职务

B、二级教师为中级职务 D、中学高级教师为高级职务。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四)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所老牌学校的校训,为我们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我们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户。(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6年第2期《试论校训的写作技巧》)【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写作要求

校训的写作在充分把握其特点的同时,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进行思考,大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把握时代脉搏。一些中小学校训之所以平平淡淡,不受师生喜爱,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陈词滥调,时代感不强。因此,近年来一些学校推出的新校训,就充分体现了贴近实际,紧跟时代的特点。如深圳海滨小学“以美启真,与时俱进”、上海宝山中学“民主、河蟹、严谨、创新”、顺德市某中心小学“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顺德一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富于时代气息。

立足自身特点。有个性的东西才有特色,校训的创作立足于自身特点往往能别具一格。如郑州正始中学“人生正始,伟业我待”、上海建平中学“今天我以建平为荣,明天建平以我为荣”等校训就巧妙地嵌入校名,显示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一些大学校训突出行业特点也别有风味,如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校训就是体现行业特点的佳作。

融入儒家文化。我国的学校教育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相统一,因此,校训的写作要充分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提炼精华。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注重弘扬儒家文化精髓。如最受国人喜爱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少中小学的校训也体现了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如广元市实验小学校训“明志修德,独立自强”、江苏淮阴中学校训“进德修业,弘毅笃行”。

体现人文关怀。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如山东昌乐实验小学校训“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厦门某小学校训“好学善玩,友爱上进”、燕京大学的校训“自由、博爱、民主”、兰州商学院的校训“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6年第2期《试论校训的写作技巧》)

中外大学校训比较

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方和西方思想和思维有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东西方大学办学理念的不同,西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科学取向。东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伦理(人文)取向。因而,体现办学理念的大学校训也就各有偏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

校训是一所大学学风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成为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准则。实事求是,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追求真理,是治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求学者追求的崇高理想。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去创造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认识真理。但追求新的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可能遭到旧的权威或当权者的反对。所以,与真理为友就显得更加可贵。耶鲁大学的校训也同为"光明与真理"。【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提倡的是"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这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

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不同的国家、地区思想文化的差异,造成办学理念的差异,但这些理念不应是相互对立、互不通融的,而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科学、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 提供,原文地址:/view/b_788762.html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五)
践行有灵魂的教育

校长论坛:践行有灵魂的教育

湖北石首东升一中 卢鼎

回望一所好的学校,往往跟杰出的校长联系在一起。是与校长对教育理想诉求、积极探索、躬亲实践分不开的,他将教育本质带入当下,带入学校日常生活之中。

校长的办学理念赋予学校以灵魂,办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校长办学理念何以生长出来?首先来自于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的思考,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尊重与促进。是“人要如何教”而不是“要如何教人”,体现学生本位,是教育行动的原则和依据,抓住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传统的叫铸型教育,拿一个模子让学生去套,无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其次,校长办学在一定的时代与社会之中,好校长有必要的敏感性与透彻的认识,这是办学理念生长的重要源泉。第三,办学理念不是校长的主观臆想,而是来自鲜活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杰出的校长实践范本。

怀抱对孩子、教育的爱,到教师、学生、课堂中去,从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研究融为一体,把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学习教育目标的高度。升华办学思想,锻造学校灵魂,学校教育理想范型需要打开心灵的眼睛,需要校长的慧心和慧眼。不断思考学校教育的方向,探索学校教育的路径,以寻求有灵魂的教育,可谓今日校长的不二使命。

办学理念的实践转向表现在创造条件、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周南中学创办人朱剑凡先生,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教育感染学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生。一段时间常有学生扔吃剩的饭菜馒头,他感到心疼,一次捡起半个馒头津津有味的嚼着,这一幕让操场所有学生震惊、脸红自责,从此再也没有人浪费粮食了。虽九死而尤生,磨血的育人精神需坚持不懈的生命投入。

教师是学校之基,是校长理念的支撑。清华著名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都已耳熟能详,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应该提高到绝对的高度,一所学校无论怎么样重视教师都不过分,依托教师提高师资水平。(一)充分吸收,凝聚名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发展、学校水平的意义可谓根本性的,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代表学校精神的名师。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当年浙大校长邵斐子一句“你是我们的宝贝”,留住想回日本的苏步青,人心都是肉长的,获得了情感生命的认同和归属。我市特级教师鲁和平,却曾被校长抢占住房和职称,他不得不远调嘉善二中,那里的老校长亲自给他找住房,背煤气罐,鲁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二)团结、引导、带动每一个教师,培育名师。所谓独木不成林,良好的学校氛围需要众人之间的相互磨砺。作为校长,需要敏锐地把学校中的一切因素调动起来,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校长职业发展方向是走向教育家办学。好的校长奠定学校发展的精神起点,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学设施,为师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是教育理想的见证者 。色诺芬《齐家》说:一匹好马就因为自身先天优良、俊美,不需要外在的地位、条件、金钱来证明。一位优秀的教师、校长也是如此,本身就是一种绝对价值,不需要行政级别

来证明。校长的级别是好、更好、教育家校长,校长的提升不是往局长提,往教育家校长提才是方向与路径。1922年蔡元培就提出了交给教育家来办学,才能紧盯着教育之理想来践行学校事务,而不仅仅是盯着现实中的成功和分数,就是要用教育家的眼光来办学,提升办学层次、境界。我们的民族、今天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教育信仰的校长,引领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以全力促进学生发展,成全学生生命为己任,来提升民族的少年气象,创造民族的新未来。借用柏拉图的说法:除非教育家当校长或校长成为教育家,否则学习是难以成为教育之道的肉身所系的。

印第安人有个习俗:当行走五天后要停一天,常常走得太远,以至忘了从哪里出发以及为什么出发,需要等等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的教育或许也当如此,在各种口号翻新、趋时趋新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停下来等等教育的灵魂。当理想在心中涌动,路就在脚下,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践行有灵魂的教育。(1621字)

2015-11-23

通联: 石首市东升镇第一中学 卢 鼎 电话:13507261507 QQ : 2842858397 QQ邮箱:2842858397@qq.com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六)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所以,道德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道德,学校,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概念以及特点

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具有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烈实践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点。

(二)学校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20世纪6、70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度化教育”对人的全面的各种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可以取消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够拒绝学校教育。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对于人的道德发展而言存在着三块基石:第一个是人在早期发展中,主要是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第二个是人在更加扩展了的公共生活中,由于不断做出同情、共享的反应而掌握价值标准;第三个是,人能够主动地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加以持守。显然,家庭教育是人发展的第一个摇篮,而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则超越了家庭教育中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因此,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换言之,它要求一个人会过民主和法制的生活,会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条件下过尊重法律、尊重道德和尊重他人的生活,而这种公民的基本素质是需要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与家庭教育不同的是,学校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学校教育不光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考虑为什么而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在此之后去过何种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学校教育是和价值、和追求生活的意义相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中国传统优秀教育中关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思想,已经科学地指出了无道不成文,而处于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十分明确的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知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指出:“不应该让科学死板的堆积在学生的头脑中,而应该把更种科学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有机的联系起来,建立一个明哲的并且尽可能是广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工作和方法

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赢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项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实质上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知识形成了道德信念的某种因素。三四年级儿童出现初步的道德观念,这表现在为他们的完成作业和保持良好纪律的道德愿望,但这些道德愿望的自觉性还是很差,而且不稳定,种种迹象表明,教育者应该培养和确立儿童的道德信念,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是非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典型事例做出道德评价的示范,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

榜样。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展校本德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江苏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和四川成都七中的“公民教育”,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合理安排课上与课外时间,在今天这个将成绩至于无上地位的社会环境,老师与校长被赋予了绝对的主动权,学校将学生的课余时间过分放在他们的学业而非道德教育,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不能亲身感受到道德的巨大作用,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批评,他认为,如果教师编排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却因此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去阅读他喜爱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令人悲哀的。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因此,当人与人生动的社会关系被枯燥的人与课本、“题海”之间的认知关系所取代,属于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不复存在了。

3、学校应培养育人的理念、学风、文风,改进德育课课堂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育等方式,营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更直观更加有效的接受道德教育。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一社会时间为切口优化道德课教学。我的观点是:思想存在于人中,人存在于文化中。因此,建树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对于道德的成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但是我相信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的道德文化氛围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构筑起一种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强的文化刺激情境,学生身在其中就会形成比较高的成就动机。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道德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

(四)弊端分析以及改进

审视现代的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比如德育大钢化,系统化,教条化,时效性差,学校、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身重智育,轻德育。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有鉴于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调整:

第一,打破纲本,因人制宜,在活动中形成,把灌输和启发相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既要树立榜样,强调崇高品质的形成,有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觉悟要求、认知能力、道德境界的个体差异。要严格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实施道德教育中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在活动中形成。如教给学生孝敬父母的原因还不如让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盛几碗饭来的具体、实际,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再如教育学生要帮助残疾人,何不让学生自己扮成盲人、聋哑人或坐在轮椅上,体验残疾人是多么需要帮助,通过这样的活动,给每一个学生较深的而且不同的体验,从而产生共鸣,这是从内部假发出来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灌输的,这对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增加亲和力,德育工作者应该多渗透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体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敬业、谦虚、坦率、自信,像三思而行、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以及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尊重他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这些具体的道德素质。若同时注意教育方法,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这是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

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所以我认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不难忘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忧患国难而投泊罗江;童稚时的孔融将最大最好的梨让给长辈的动人故事;三国时的诸葛亮,心胸开阔,七擒七纵孟获;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一切的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所在。我们要继续传承延续我们的古老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道德教育的美好明天,为国家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曹孚编.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康斯坦丁诺夫主编.世界教育史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在学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596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