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2016-10-01 09:42: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共4篇)三字经全文注释及故事精编《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字经全文注释及故事精编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第一篇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

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温席:温暖枕席。

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

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

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

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数:数目或数字。

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地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

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

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

亲:亲切和睦。

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

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_

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

运:循环、运转。

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

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

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

三字经中的故事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第二篇

三字经中的故事及注释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解读】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

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

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解读】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解读】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温席:温暖枕席。 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 知:晓得、了解。

【解读】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 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数:数目或数字。 文:文学。

【解读】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

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_ 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 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 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 亲:亲切和睦。 顺:和顺无争。

【解读】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三字经译文和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第三篇

【原文】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译文】

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原本都是善良的,各人的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环境的不同,彼此的习性才有了好和坏的差别。如果对孩子不是从小严格的教育,本来善良的本性就会有所改变。而教育的方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故事】

周处除三害

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他每天凭着一身蛮力到处打人,乡亲们都很害怕他,遇见他总是远远地躲着走。

一天,周处突然感觉到周围的人都不愿意接近他,他就去请教后山的一位老者。老者对他说:“此地有‘三害,,一是南山猛虎,二是北海蛟龙,这第三害嘛,就是你周处了。”周处一听非常震惊,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乡亲们列为“三害”之一,羞愧不已,于是决心改掉以前随意打人的毛病,重新做人。

第二天,周处带着弓箭,进南山找猛虎。周处刚一进山,一只白额猛虎就向他扑过来。周处赶紧躲在大树背后,拉开弓箭,射向猛虎。老虎的前额中了箭,当即就死掉了。又过了一天,周处带着刀剑跳进北海

去找蛟龙。那条蛟龙隐藏在河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便跳上来撕咬。周处早有准备,向蛟龙身上猛刺一刀。蛟龙受了重伤,就往海底逃窜。周处紧追不放,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最后把蛟龙砍死了。

从此以后,周处再也不做坏事了;他还当了大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第四篇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二)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只要有人夺位一当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亲属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如礼贤下士的周文王,亲自为姜太公拉车请其辅佐朝政;荒淫无道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峰火戏诸候;堂吉诃德式的宋襄公,演绎着迂腐与仁义;求贤如渴的秦穆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豪气干云的项羽与深通“厚黑”的刘邦;“假圣人,伪君子”王莽;励精图治的李世民,疑心的崇祯等等……

钱文忠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探寻。如在讲解“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时,对秦王国的一统,他肯定了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并点评秦朝是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赢败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即一统六国,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并对历史批评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探寻,所焚之书主要为“六国史书”,所坑之儒主要是练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讲解“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一段,介绍到“玄武门”之变,钱老师这样叙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未必客观……”,然后又对该事件进行了探寻,写出了历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处,并指出贞观之治是在隋及开唐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钱文忠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注意从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去品评功过,对皇帝的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轻描淡写,我想或许是钱文忠先生认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对短命隋朝的两位皇帝的政绩的肯定,对个人成就大于政绩的皇帝,如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擅长木工的明思宗朱由俭进行了嘲讽。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客观的,因为他们在浸淫于爱好之中的时候,忘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沉甸甸的责任。

钱文忠先生注重对细节的描述。如在讲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时,介绍爱照镜子的隋炀帝时,他是这样写的。“隋炀帝有一个喜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他时不时做一件事,一边照镜子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哎呀,好一个脑袋,可惜不知道将来谁来砍他。’”

总之,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更像读中国厚重的历史。就像<三字经>自己总结的那样――“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像钱文忠老师那样“考实录”,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若亲目”。读一本好书,仿佛自己在与心灵对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把<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也细细读完,进一步感受民族经典中郁郁的芬芳。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三)

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

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

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

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

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

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相关热词搜索:三字经全文朗读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和注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655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