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四分五裂的意思

四分五裂的意思

2016-10-14 11:14: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四分五裂的意思(共4篇)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主保护: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2、高频闭锁距离保护:利用距离保护的启动元件和距离方向元件控制收发信机发出高频闭锁信号,闭锁两侧保护的原理构成的高频保护。3、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的工作进行监测、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四分五裂的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名词解释
四分五裂的意思 第一篇

名词解释

1、主保护: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

2、高频闭锁距离保护:利用距离保护的启动元件和距离方向元件控制收发信机发出高频闭锁信号,闭锁两侧保护的原理构成的高频保护。

3、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的工作进行监测、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维护人员提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号所需的低压电气设备。

4、重复接地:将零线上的一点或多点,与大地进行再一次的连接叫重复接地。

5、距离保护:是利用阻抗元件来反应短路故障的保护装置。因阻抗元件反应接入该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U/I=Z),即反应短路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阻抗值,而线路的阻抗与距离成正比,所以称这种保护为距离保护或阻抗保护。

6、零序保护:在大短路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后,就有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和零序功率出现,利用这些电量构成保护接地短路的继电保护装置统称为零序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就是常用的一种。

7、后备保护:是指当某一元件的主保护或断路器拒绝动作时,能够以较长时限(相对于主保护)切除故障元件的保护元件。

8、高频保护:就是故障后将线路两端的电流相位或功率方向转化为高频信号,然后利用输电线路本身构成一高频电流通道,将此信号送至对端,以比较两端电流相位或功率方向的一种保护。

9、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是指防止电力系统失去稳定和避免电力系统发生大面积停电的自动保护装置。

10、电力系统事故:是指电力系统设备故障或人员工作失误,影响电能供应数量和质量并超过规定范围的事件。

11、谐振过电压:电力系统中一些电感、电容元件在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可形成各种振荡回路,在一定的能源下,会产生串联谐振现象,导致系统某些元件出现严重的过电压。

12、断路器失灵保护:当系统发生故障,故障元件的保护动作而断路器操作失灵拒绝跳闸时,通过故障元件的保护作用于本变电站相邻断路器跳闸,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通道,使远端有关断路器同时跳闸的接线称为断路器失灵保护。

13、谐振: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组成的电路,若电源的频率和电路的参数符合一定的条件,电抗将等于零,电路呈电阻性,电压与电流同相位,这种现象称为谐振。

14、综合重合闸: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采用单相重合闸方式;当发生相间短路时,采用三相重合闸方式。综合考虑这两种重合闸方式的装置称为综合重合闸装置。综合重合闸【四分五裂的意思】

装置经过转换开关切换,一般都具有单相重合闸,三相重合闸,综合重合闸和直跳(即线路上发生任何类型的故障,保护可通过重合闸装置的出口,断开三相,不进行重合闸)等四种运行方式。

15、自动重合闸:是将因故障跳开后的断路器按需要自动投入的一种自动装置。

16、运用中的电气设备:是指全部带有电压或一部分带有电压及一经操作即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17、远后备:是指当元件故障而其保护装置或开关拒绝动作时,由各电源侧的相邻元件保护装置动作将故障切开。

18、能量管理系统(EMS):是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总称。其主要功能由基础功能和应用功能两个部分组成。

19、近后备保护:用双重化配置方式加强元件本身的保护,使之在区内故障时,保护无拒动的可能,同时装设开关失灵保护,以便当开关拒绝跳闸时启动它来切开同一变电所母线的高压开关,或摇切对侧开关。

【四分五裂的意思】

20、复合电压过电流保护:是由一个负序电压继电器和一个接在相间电压上的低电压继电器共同组成的电压复合元件,两个继电器只要有一个动作,同时过电流继电器也动作,整套装置即能启动。

21、自动低频减负荷装置:为了提高供电质量,保证重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当系统出现有功功率缺额引起频率下降

时,根据频率下降的程度,自动断开一部分不重要的用户,阻止频率下降,以使频率迅速恢复到正常值,这种装置叫自动低频减负荷装置。

22、线路的纵联保护:当线路发生故障时,使两侧开关同时快速跳闸的一种保护装置,是线路的主保护。它以线路两侧判别量的特定关系作为判据。即两侧均将判别量借助通道传输到对侧,然后,两侧分别安装对侧与本侧判别量之间的关系来判别区内故障或区外故障。

23、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干扰后,在自动调节器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保持长过程的运行稳定性的能力。

24、调度术语中“许可” 的含义: 在改变电气设备的状态和电网运行方式前,根据有关规定,由有关人员提出操作项目,值班调度员同意其操作。

25、综合指令:是值班调度员对一个单位下达的一个综合操作任务,具体操作项目、顺序由现场运行人员按规定自行填写操作票,在得到值班调度员允许之后即可进行操作。

26、频率的一次调整:由发电机组的调速器自动实现的不改变变速机构位置的调节过程就是频率的一次调整。这一调节是有差调节,是对第一种负荷变动引起的频率偏差进行的调整。

27、频率的二次调整:在电力负荷发生变化时,仅靠发电机

调速系统频率特性而引起的一次调频是不能恢复原运行频率的,为使频率保持不变,需运行人员手动或自动操作调速器,使发电机的频率特性平行地上下移动,进而调整负荷,使频率不变。保持系统频率不变是由一次调整和二次调整共同完成的。

28、频率的三次调整:即有功功率的经济分配。按最优化准则分配预计负荷中的持续分量部分,安排系统系统内各有关发电厂按给定的负荷曲线发电,在各发电厂、各发电机组之间最优分配有功功率负荷。

29、发电机调速系统的频率静态特性:当系统频率变化时,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将自动地改变汽轮机的进汽量或水轮机的进水量,以增减发电机组的出力,这种反映由频率变化而引发发电机组出力变化的关系,叫发电机调速系统的频率静态特性。

30、逆调压方式:在最大负荷时提高中枢点电压以抵偿因线路上最大负荷而增大的电压损耗,在最小负荷时将中枢点电压降低一些以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高。这种中枢点的调压方法称为逆调压。在最大负荷时,使中枢点电压比线路额定电压高5%,在最低负荷时,使中枢点电压下降至线路的额定电压,大多能满足用户要求。

31、恒调压:如果负荷变动较小,即将中枢点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不必随负荷变化来调整

分的含义
四分五裂的意思 第二篇

【四分五裂的意思】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形〉

1. 分出的(部分) [branch]。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disorderly]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ân

常用词组

1. 分贝 fēnbâi

【四分五裂的意思】

(1) [decibel]

(2) [电信](1)∶表示两种电或声功率之比的一种单位,它等于功率比的常用对数的10倍——缩写为dB(2)∶表示两种电压或电流值或类似声量(如声压或质点速度)之比的一种单位,等于电压或电流比的常用对数的20倍,如果两种电压或电流是在相同电阻上测得的话

(3) 一种测量声音的相对响度的单位,大约等于人耳通常可觉察响度差别的最小值;人耳对响度差别能察觉的范围,大约包括以最微弱的可闻声为1而开始的标度上的130分贝

2. 分崩离析 fēnbēng-líxī

[break up;come apart;fall to pieces]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3. 分辨 fēnbiàn

(1) [differentiate;distinguish]∶区分辨别

不能分辨正确和错误之间的区别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exculpate]∶剖白[某人] 没有所指控的过失或罪责

着重分辨各国对引起这场大火灾难没有任何特殊责任 4. 分辩 fēnbiàn [defend oneself against a charge] 为消除误会、指责而进行辩白 无需分辩 5. 分别 fēnbiã [difference] 相互不同 没有什么分别 6. 分别 fēnbiã

(1) [leave each other]∶离别

分别了不到一年又见面了 (2) [distinguish]∶辨别 分别主次 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7. 分别 fēnbiã (1) [separately]∶各自;个别 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 (2) [respectively]∶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会长和秘书长分别接见了他 8. 分兵把守 fēnbīng-bǎshǒu [divide up one's forces for defence]∶分散兵力,到处防守 9. 分拨 fēnbō (1) [allot]∶划分出来拨给;划拨;调拨 合理分拨款项 (2) [apportion]∶分派 分拨大量人力突击大桥施工 (3) [group]∶分成几拨儿 分拨劳动 10. 分布 fēnbù

[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be dispersed;be scattered] 指在一定地区或区域内散布

分布在城里的各种工厂

报道说有铜分布在这种岩石中【四分五裂的意思】

11. 分餐 fēncān

[separately eat by dishes] 就餐者分别食用自己的一份菜肴的就餐方式。与“集餐”相对

12. 分册 fēncâ

[fascicle;a separately published part of a book] 分几部分出版的一本书的单册

13. 分叉 fēnchà

(1) [fork]∶表示在一特定点分成或发展成或比拟为叉子或枝条的东西

(2) [zigzag]∶一条人字形、Z字形或曲折的道路或栅栏

铁路的分叉

(3) [ramification]∶见“分枝”

14. 分岔 fēnchà

[branch out]适用于能比作树木长出枝条的任何发展或伸出物,也适用于能比作树干的主岔的某种分裂的生长物

15. 分成 fēnchãng

(1) [divide into]∶按成数比例分配钱物

三七分成

(2) [break into]∶变为小一些的单位、部分或过程

分成无数的小带(或小波段)

16. 分词 fēncí

[participle]具有动词及形容词二者特征的词;尤指以-ing或

-ed,-d,-t,-en或-n结尾的英语动词性形容词,具有形容词功能,同时又表现各种动词性特点,如时态,语态、带状语性修饰语的性能及带宾词的性能

17. 分寸 fēncùn

[proper limits for speech or action;sense of propriety] 指说话或做事的适当标准或限度

没分寸

不讲分寸

18. 分担 fēndān

(1) [share;share responsibility for]∶分别负担;担负一部分 分担危险

(2) [fare and share alike]∶共同承担

分担家务

19. 分档 fēndàng

[classify the files] 分开档次

“民歌新风”音乐会打破了按人分档自选曲目的传统办法„——《文汇报》

20. 分道扬镳 fēndào-yángbiāo

(1) [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 扬镳:驱马前进

(2) 指分路而行

(3) 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

21. 分店 fēndiàn

[branch store] 主店之外下设的同类店

22. 分段 fēnduàn

(1) [fragmenting]∶将一篇文章分成各个不同的部分

(2) [section]∶在纺织准备工作(如整经、卷纱、浆纱)中把经纱分成的各部分

23. 分队 fēnduì

(1) [detatchment;gang]∶在同一指挥下工作或执行同一任务的一批人

名词解释
四分五裂的意思 第三篇

1.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被列强侵略.民族矛盾激发义和团运动兴起.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意义:《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 《马关条约》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方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又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 内容:●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退归占领的辽东半岛为由,又索取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还费;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将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从中国方面看,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马关条约》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3. 义和团运动 时代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水深火热 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教会活动猖狂,教民矛盾激化。甲午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时间:1851年;地点:广西金田村;领导人:洪秀全。 性质:农民起义 主力军:农民 口号:扶清灭洋 矛头指向:西方列强 清政府态度:开始是纵容,后镇压 结果:失败

影响:1.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2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4.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意义:《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6.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根本原因;(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

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引发的“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起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1898年6月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除旧:精简机构。布新。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相关热词搜索:四分五裂果实 四分五裂一时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四分五裂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四分五裂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878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