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2016-10-25 09:16:5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共5篇)六朝石头城址考辨六朝石头城址考辨近阅旧志及几篇关于六朝石头城的文章,其中对于石头城位置的认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得愈多,困惑愈甚,核诸典籍,其结论每与史实相悖。本文拟就此抒一已之管见,公诸同好,求正于方家。一、六朝石头城的位置六朝时期的石头城,临江控淮,是都城建康的门户,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历...

六朝石头城址考辨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第一篇

六朝石头城址考辨

近阅旧志及几篇关于六朝石头城的文章,其中对于石头城位置的认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得愈多,困惑愈甚,核诸典籍,其结论每与史实相悖。本文

拟就此抒一已之管见,公诸同好,求正于方家。

一、六朝石头城的位置

六朝时期的石头城,临江控淮,是都城建康的门户,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唐朝石头城尚存,所以对于城址并无疑义。现在要确定其位置,应当以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为准。《舆地志》是南朝的地理书,对石头城的位置记载得非常明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宋代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中引《舆地志》曰:石头城“环七里一百步,在县西五里,去台城九里,南抵秦淮口。”这最后一句话象坐标一样,实际上已经把石头城准确定位,也就是说石头城在淮水(今内秦淮河)北岸的入江口处。另据《建康实录》(1):“(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徙治秣陵。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地,号石头。”(第14页)同书又曰:“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第2页)由此可见,石头城是建在原楚金陵邑的基础上的,金陵邑与越城(在今长干桥西南)夹淮水相望,这两座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都是临水而建。唐代以后,石头城湮灭了,但山川还 在,故其位置的确定,还有赖于江河山阜。山岭难改,江河易迁,请先定大江(今长江)、淮水的位置。六朝时期的大江故道,从今清凉山西麓,流经四望山(今八字山),由庐龙山(今狮子山)折向东,这一点已为研究南京史地的专家们所认同。也就是说,与六朝时期相比,近城的一段大江已向西北游移。大江虽已迁徙,淮水却仍安流在六朝时的故河道内。《建康实录》云,晋哀帝兴宁二年(363),“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处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第233页)淮水南岸窑处之地为今花露岗,慧力以其地建瓦官寺,则其时淮水在瓦官寺北。《陈书·卷一》:“高祖(陈霸先)命合州刺史徐度于冶城寺立栅,南抵淮渚。”冶城在今朝天宫后面山上,据此,淮水在冶城之南,合而言之,六朝时淮水的位置应在瓦官寺、冶城之间,与现在内秦淮河的位置正相符合。六朝

时期大江、淮水的位置既已确定,再来考察石头城四面与山川的联系。 《梁书· 卷四十五 》:“(王)僧辩焚(侯)景水栅,入淮,至禅灵寺渚,景大惊,缘淮立栅,自石头至朱雀航。”及《陈书·本纪第一》:“(侯)景乃以舟叉 舟步 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此二条说明六朝时凡言“缘淮”必以石头城为淮水入江口的标识。《梁书·卷四十五》曰:“时军人 虏掠京邑,剥剔士庶,民为其执缚者,衤日 衣不免。尽驱逼居民以求购赎,

自石头至于东城,缘淮叫号之声,响震京邑,于是百姓失望。”东城,即东府城。《建康实录》:“(义熙十年)冬,城东府”(第343页)文下案语云:“《图经》:„今城县东七里清溪桥东,南临淮水,周三里九十步。‟”东府城南临淮水,且南门接著名的骠骑航,航跨淮水(参见《建康实录》第256页之“(宁康元年三月)癸丑,诏除丹杨、竹格等四航税”条下案语。)石头城亦南临淮水,故淮水沿岸自西至东,石头、东城可以对举。《建康实录》又曰:“(天监)九年春正月庚寅,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第675页)更明确石头城在淮水北岸的入江口处。至此,石头城西滨大江、南临淮水已确定无疑。这一点从六朝及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把石头城的位置记述的最清楚的,莫过于刘宋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他的《撰征赋》可以澄清众说,不使纷纭。谢灵运于义熙十二年(416)仲冬,从建康“奉使慰劳高祖(刘裕)于彭城”,《撰征赋》便是对这次行程的实录。下面是谢灵运出都时所经历的名胜:“......尔乃经雉门,启浮梁,眺钟岩,越查塘。......视冶城而北属......次石头之双岸......”诗人出建康宫城的正南门---大司马门,南下至朱雀航(吴建,被东晋温峤所焚,后建浮桥,在今南京市中华门东北。),并由此上船,诗人留恋地回眺钟山,船沿淮水而下,经横塘、查下(皆沿淮滨江地名)当船行至今朝天宫南时,诗人北望冶城,又行三里许,抵达淮水北岸入江口处的石头城。诗人所说的“石头之双岸”,显然是指石头城西的江水之岸和城南的淮水之岸,也就是说石头城在这二水的夹角处。纵观《撰征赋》,它对建康周围名胜实行的是近距离的精确描写,名胜与名胜之间的距离,有时只有二里左右,石头城若在淮水北三里余的清凉寺(在今清凉山上)之西,则诗人不得言石头城有“双岸”。另外,古人诗赋的语言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而诗人作这首赋时又是特别地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俾事运迁谢,托此不朽”,因此,赋中所述是极为可信的。长期以来,无人注意这条材料,如果不是历史学家对文学作品重视不够,那便象刘勰批评的那样“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文心雕龙。知音》)。唐代刘禹锡的千古绝唱---《石头城》是对谢灵运的“石头之双岸”的最恰当的注解,诗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石头城滨江的描述;又曰:

“旧时淮水东边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石头城临淮的佐证。

石头城东与冶城相邻,它们的相对位置,从《陈书·卷一》描写陈霸先与北齐军的战争中,可以推断出来。当时北齐徐嗣徽据石头城,陈霸先命令合州刺史徐度在冶城寺立栅,南面直抵淮渚,而台省在陈霸先的大将侯安都的控制之下,这一措施有力地把北齐兵扼制在沿江一带,使其无法接近台省,从而保证了京师的安全。针对冶城栅,“齐人又于仓门水南立二栅,以拒官军”(《陈书·卷一》)。据《图经》:“石头城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其南门之西者曰西门。又有石头仓城,仓城之门曰仓门。”仓城在石头城内,此仓门应当就是石头城南面的东头门。齐人于仓门水南立栅与石头城成犄角之势,目的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冶城栅直【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逼石头城,对它构成巨大的威胁,这颗钉子不拨,齐军便无法东进,只能毫无意义地呆在石头城内,因此,“(徐)嗣徽等攻冶城栅”(《陈书·卷一》)。冶城在石头城与台省之间,西距石头城较近,齐人出兵攻冶城栅,高祖早在台省做好了增援冶城的准备,立即出西明门以铁骑袭击之,齐兵大溃。“景辰,高祖尽命众军分部甲卒,对冶城立航渡兵,攻其水南二栅”(同上)。自冶城南抵淮水,在台军控制之下;其西为石头城,自城至水南二栅,为齐人控制区,高祖命众军在自己的控制区内跨淮造桥,渡兵西攻齐人水南二栅,最后全歼北齐军于石头城。纵观整个战局,有一点至为明确,即冶城栅之立,本为扼制齐人东进,威胁台省,若石头城不在冶城之西,则冶城栅之设便无法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六朝事迹编类》引《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乐史编著)曰:“晋元帝大兴(318-321)初,以王导久疾,方士戴洋云:„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烁,不利。‟遂移冶城于石头城东,以其地为园。”冶城的西迁,使三者之间的次第自西至东分别为石头城、冶城、冶城所在之山,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石头城与冶城(通常指未迁前在山上的冶城)之间的相对位置。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也是两城之间距离的最直观的证明。东晋时,庾亮(字元规)以帝舅之尊,权倾朝野,导致许多大臣不满,丞相王导更是如此,常常指桑骂槐,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故《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有:“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虽为戏言,却道出实情,一阵风能把石头城的尘土括到冶城,足见两者相距不远。这一确切的距离可以唐代江宁县治所与石头城的距离推算出来,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一》:“石头城,在县西四里。”江宁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委党校,党校

西一里为冶城,则冶城与石头城之间的距离应为三里。

石头城北面的形势可由《陈书》中的两条材料得以确定,《陈书·卷八》:“石头城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侯)安都被甲带长刀,军人捧之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逼僧辩卧室。”其中“石头城北接岗阜”一句是对石头城北地理大势的概括,而不能理解为石头城北墙外连着“岗阜”,《陈书·卷一》有一条材料可以说明这一点:“(侯)景仪同卢辉略开石头城北门来降。”很显然石头城开有北门,如果北墙紧接“岗阜”,则出门便上“岗阜”,于理不通。实际的情况是,从石头城至“岗阜”(今清凉山)有一片开阔地带,以方便军队的出入和车马的通行,这与“戎车盈于石头”(左思《吴都赋》)的情景是一致的。另据《梁书·卷五十六》:“王僧辩及诸将遂于石头城西步上连营立栅,至于落星墩。……王僧辩等进营于石头城北,(侯)景列阵挑战。僧辩率众军奋击,大破之。”同书卷四十五曰:“侯景自出,与王师大战于石头城北。”侯景在石头城北列阵,然后两军大战,于此亦可推知石头城北至岗阜当有一片开阔地带作为战场。以上所论为石头城四面的

山川形势。

二、六朝石头城的地势

石头城建在楚金陵邑旧址,由于位于江、淮二水交汇处,地势低下,使石头城屡遭水患。比较南京城建史上最早的两座城--越城和金陵邑会有惊奇的发现。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人筑城于长干里,当时由于江边淮畔地势低洼,城址处于江水、淮水的双重威胁之下,遂运土筑台,而后于台上建城,如此越城便免受水淹之灾;与越人相比,楚人在筑金陵邑时,少了筑台这道工序,吴筑石头城时因而不变,这就为石头城埋下了水灾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江水淹石头

城有十多次。兹举数例说明:

永和七年(351)七月甲辰,涛水入石头,死者数百人。

(《宋书·卷三三》、《建康实录》P219)

太元十三年(388),冬十二月,涛水入石头,毁大桁,杀人。

(《晋书·卷九》)

太元十七年(392)六月甲寅,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船舫,有死者。

(《宋书·卷三三》、《建康实录》P290)

元兴三年(404),三月己丑朔夜,涛水入石头,漂没杀人,大航流败。

(《宋书·卷三三》、《建康实录》P319)

祯明二年(588)六月丁巳,大风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淮渚暴溢,漂没船舫。 (《建康实录》P803、《陈书·卷六》与此略同,只是最后一句为“漂没舟乘”。 ) 对以上诸例进行比对,不难看出,每遇江水暴涨或遭遇强西北风,涛水灌入石头城的同时,大都伴有“淮渚暴溢”或“毁大航”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大江水位过高或遇强西北风激江水倒灌入淮时,遭受水灾的不只是石头城一个点,而是淮水下游自大航至石头城这一条线。大航就是朱雀航,因是浮航,所以大水一冲便毁坏、流败了。石头城因当淮水口,所以受灾最严重。这是石头城缘淮的又一力证。在同样的地势筑城,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正反映出越人和楚人民族性格的差异,越国处于东南方,长期生活在水乡泽国之中,对于如何在低湿地区建房筑城有着丰富的经验,越人运土筑台的情形从宋人所作的《越台曲》中可以想见:“江南江北梅子黄,潮头夜涨秦淮江。江边雨多地卑湿,旋筑高台临晓妆。千艘命载越中土,喜见越人仍越语。”这是一篇文学作品,越台之土何必来自越中,但其中对筑台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却是真实可信的。楚人的生活环境与越人的生活环境显然不同,而由此造成的民族性格的差异是导致越城无水灾而石头城屡遭水灾的初

始原因。

三、石头城有多少座

六朝石头城是守卫都城建康的门户,其军事地位在历次战争中有一个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名称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吴时称石头城,而到了梁代则常称“石头戍”, “石头戍”的范围要远比石头城大,它是指包括石头城在内的沿江、缘淮两条防线及纵深的戍区。为了加强石头城的防御力量,几乎从一开始就建有卫星城,据《三国志·卷四十八》,永安六年(263)冬十月,“癸未,建业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此时距石头城的建成只有五十一年,石头小城筑城时间肯定比失火时间还要早,也就是说,石头城筑好不久,就有一座石头小城与其同时并存了。到了梁代又有了“石头之斗城”,其方位,据史书可以推断出来,《陈书·卷四十五》:“(王)僧辩即督诸军沿流而下,进军石头之斗城,作连营以逼贼。”同书卷五十六所记更详:“僧辩及诸将遂于石头城西步上连营立栅,至于落星墩。……王僧辩等进营于石头城北。”当时陈霸先和王僧辩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是联手平定侯景叛乱的,所谓“诸军”

、“众军”即为陈、王联军。《陈书·卷一》:“高祖即于石头城西横陇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东北。”这八城应包括“石头之斗城”在内,且应在陇上。这里“陇”的南部应当指石头山,即今清凉山。这八城当中究竟有几座城在石头山上,依情理推测应不止一座。从西南至东北,八城相连,这便是著名的长蛇阵,高祖所谓“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即指此而言。这八城是高祖、王僧辩为攻石头城而建的,侯景为防守也建有五城,《梁书·卷五十六》:‟‟(侯)景大恐,自率侯子鉴、于庆、史安和、王僧贵等,于石头东北立栅拒守。”拒守的主要目标是石头城--西州城(在今张府园以西一带)--台城,这条东西大道,它直抵都城的西明门。因为万一石头城失守,这是一条唯一的逃命线,此路一断,便只有坐以待毙。侯景马步精良,长于陆战,水战非其所长,所以从水上逃生的机会不大。这一点从他告诫部将侯子鉴的一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西人(指王僧辩军)善水战,不可与争锋;往年任约败绩,良由此也。若得马步一交,必当可破,汝但坚壁以观其变”(《梁书·卷五十六》)。故《陈书·卷一》曰:“贼(侯景)恐西州路断,亦于东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侯景战败后,沿西州大路东逃,至阙下而不敢入西明门,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石头城北和东北共有城十三座,对于这些城,史书有时称“城”,有时称“栅”,有时称“城栅”,除斗城之外,大多属于临时修建的军垒性质。侯景叛乱平定之后,石头城又曾一度被北齐人徐嗣徽、柳达摩所据,高祖督军攻之,“官军四面攻城,自辰及酉,得其东北小城,及夜兵不解”(《陈书·卷一》)。这里的“东北小城”就是侯景所筑之果林五城。加上吴时的“石头小城”,史籍有明确记载的、六朝时与石头城同时并存的共有十四座城。到了唐代,浙江东、西观察使、镇海军节度使韩氵晃 又筑石头五城。据《唐书·卷一百二十六》记载,韩氵晃 “闻京都未平,乃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五城,自京口至玉山,毁上元道、佛祠四十区,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雉相望。”从建业至今镇江市东京岘山,连绵不断的楼雉是为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

石头城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第二篇

南京考察之回味石头城

姓名:刘奇琴学号:130301035 年级专业:2013级历史学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曾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源头。为期四天的历史学专业考察,让我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厚重与精致。

对于南京这个城市,总觉得是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的融合。一直以来,也最喜欢她的别名——金陵。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别称。而要说起这个名字,就必然又要追溯一段历史。陵——本来就有山丘的意思,南京城的钟山也被称为紫金山,金陵原指的就是这座山。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唐代的《建康实录》明确记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为邑名。由于当年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西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所以楚威王选在这里置金陵邑,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从城区结构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从性质讲,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占城,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

而与金陵这个名称密切相关的一大古迹便是如今的石头城。第一次接触到石头城这个地方便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一首怀古诗,而怀念的是金陵往事,是东吴颓败往事。西塞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读完这一段,对东吴的同情和对这座古城的深情想必也是溢于言表。

刘禹锡还有一首《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所叙之背景仍然还是石头城,而这首诗七言律诗当时妇孺皆知。然而,不变的是两首诗均为怀古之作,免不了的抚今追昔。感慨如今物是人非,但石头城故址犹在和旧景犹存,六朝的繁华不再,世人所处的时代也将面临如此的改变,也是借景舒意。 石头城因山得名,又称石首城、石城、石头坞、石头大坞、石城坞,多简称石头。在历

史上曾有一段时间石头城也成了南京城的代称。旧志引《舆地志》称石头山“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又引《江乘地记》云: “石城岭嶂千里,相重若一,游历者以为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 即九嶷山) 也。山上有城,因以为名。”而石头山得名乃因“自江北而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因名石头”。而这石头城后来又被称为鬼脸城,因为南京石头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凿成,中段有几块荡红色砂砾岩因经古时长江水冲刷而凹凸不平,有如兽面,故俗称鬼脸城。石头城周长约3000米,南面开2门,东面开1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故不设城门。这地方在历史上也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石头城背靠清凉山,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一派天然的鬼斧神工。这只是石头城的外景罢了。如果仅仅是看看这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古迹,那石头城必然也能一饱眼福。在这沧桑的石头背后,她所见证的是一段又一段历史的延续。 有人说,如果不是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石头城也很难被今天的后人熟知。即使熟知,也难以体会这座被岁月冲刷了无数遍的古城所经历的兴衰。而我却觉得,石头城这方天然城墙倒是很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南京城的过往。六朝古都,可是这也是一个“短命”的都城,所有的朝代都不太长。她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成就了如今的南京城。

石头城 教案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第三篇

《石头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时】

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2.导入:今天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相关知识介绍:

【石头城】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因为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称“刘白”。世称“诗豪”。

【背景介绍】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作了《金陵五题》组诗,以连章的方式歌咏了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诗文解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五、整体感悟

1.朗读诗文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关于这类咏史诗,我们要注意几点:

(1)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金陵”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石头城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第四篇

<石头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前言]
<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写于826年,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石头城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译文]
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鉴赏]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於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於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於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著「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第五篇

<道士塔>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或许是想和王道士有个鲜明的对比,乐樽和尚仅仅因为那一道金光灿烂,就要筑窟造像,而且过了千百年,而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阳关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其实哪有什么法术,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那我看两字足矣:文化。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为王维潇洒地挥笔写下了<渭城曲>,说不定早已溶解在时间里,无影无踪了。也就是因为这一曲渭城,才使无数文人迎着寒雪烈日,来寻找土墩,寻找那个千年前穿过阳关的人,寻找千年后仍持之以恒却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所以有了唐朝诗人的洒脱、肆意。但可惜唐朝是会结束的,于是经历了五代的纷乱后,一切全变了。

?风雨天一阁?的藏书令人称奇。在这里我知道了天一阁是一个藏书楼,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孙后代们用无私和奉献来延续,需要他们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这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捍卫,这不由得不让我们对此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梦?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个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孤山二十年,远避官场与市嚣看透一切的机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然而,春去秋来,梅凋鹤老,剩下一堆梅瓣、鹤羽、象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从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阅历,他用大量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了上海人,尖锐地刻画了上海人的那种无法自拔、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最尴尬的一群,并引人思考撞出这种上海文明的契机。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而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却又是另一心理品性,还有就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们已经倾听过来自黄土高原的悲怆壮歌,也已经领略过来自南疆海滨的轻快步履,将整个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继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继写上海新历史,关键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们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的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他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x从那篇<五城记>,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开封和<清明上河图>;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头城>南京,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气可吞天的未来;还有群山密布的西南边躲藏着一个?怕不辣?的成都,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茶馆小吃与历史一起细细咀嚼品尝,等待着从深厚走向宽广;风韵浓厚与清甜,座落在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牛肉面与白兰瓜,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我们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最后说的是广州的花市,不管潮涨潮退、云起云落,始终悠悠然地把庆祝打扮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书页。

作品是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时代的角度上,发现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极点!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软之处,我觉得现在的作品很多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了!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意图和真实所在!在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愧为文学的经典!

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

文章的细腻,感觉的独特,也让人佩服之至。

作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优美,见解独到,是一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文故里、风土渊源,从莫高窟到江南小镇,从唐朝走到宋代,涉足当今,纵横交错,在这里我知道了好多好多的?人文山水?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

通读完了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渊源,关键词也就落在了这个?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这种文化内涵的奔泻便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只是?没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我就是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从余秋雨的书我们能够读出他的人,他的文笔、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迹都让我望尘莫及。苦旅,不仅仅在人文。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行走在苦旅中。


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相关热词搜索:南京石头城 南京石头英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南京问什么叫石头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061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