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

2015-12-21 03:57:3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一《流动人口采集录入信息中遇到的问题及录入方法》 ...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一
《流动人口采集录入信息中遇到的问题及录入方法》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年纪在60岁以上的流入单身男性,都是没有带身份证,如何录入?在新系统中输入18位0的身份证号无法通过验证,如何处理?

答:新系统正在做进一步调整,允许50周岁以上与15周岁以下的流入人口,没有身份证的可以通过(身份证码为空)。

2、流出人口计划生育采集卡中的 “户编号”是填什么内容。 答:就是指家庭户编号

3、多数信息采集员都反馈说流出人口的采集比较困难,有的只通过其他人问到流出人员的姓名,其他的信息都无从采集,家庭户流出的,信息就更难采集到位了,有的也只能问到大致的地方,如:上海、北京、广东或厦门。

答:对流出人员不知具体乡镇的,以大致流向自定乡镇或街道,登记录入到省平台列入管理,外省的不要提交协查,等流入地通过国家PADIS提交协查过来的正确详细乡镇地址后,再到省平台进行修改更正,省内的流出人员通过远程查询进行修改更正。

这样做法一是能对流出人员列入管理并到位,二是完成省上要求的建库率达80%以上。

4、信息采集卡采集到这个月几号,几号开始录入工作? 答:正式版已启用了,采集好的流动人口信息就可以录入新系统中,我市定于10月1日前完成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录入工作。

5、以下两种情况是否要采集:(1)双方现都居住在我市,

其中有一方的户口未迁入本市,其子女的户口已迁入我市;(2)来我市多年的,房屋也在我市的,但户口还未迁入的。

答:第(1)题——女方虽婚嫁男方,但户口未迁出,并其子女的户口都在女方户籍地,男方的户口未迁入,但已长期居住在女方,双方有长住趋势,不作为流动人口,不要采集,

第(2)题——外地在我处购房,并有长期居住趋势,虽户口未迁入的,不作为流动人口,不要采集。

(流入到现居住地经商务工,并在现居住地购房,有2年以上的长住趋势,虽户口未迁入,可作为常住人口统计。

流入到现居住地经商务工,并未购房,既使有5年以上的时间,作为流动人口统计。)

6、家庭户流动是否全部都要登记?能把步骤细化吗? 答:每个人员都要登记。步骤:

(假设育妇、丈夫、小孩、母亲四口人)

首先,对育妇先登记。在录入时[与户主关系] 不能为空。要设[户主],才能对其他人员进行登记;然后在[家庭户流动]框里打勾;

其次,在左下方点击[配偶登记]按钮,系统自动将基本信息和配偶信息对调,赋‚与户主关系‛为‘夫’,其他信息不变,点击保存后即完成配偶登记。(如果配偶身份证号为空,配偶登记只能放入[其他成员登记]中进行录入)

再次,在左下方点击[其他成员登记] 按钮——进入[家庭其他成员登记]框——点击[增加]逐个输入子女和母亲的信息——[保存]。 如小孩未取名的可以这样填写C+母亲姓名

7、 流入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中的“已婚育妇信息” 这

一栏的项目比较难采集到位,原因是大部分基层人员反馈在采集过程中对象都不配合这些方面的信息采集。

答:靠大家多做些解释工作,尽量采集多方面资料信息。

8、流入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中的“户籍地详细地址”这一栏,采集人员采集时为了信息准确,大部分都是通过向对象要身份证进行登记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身份证中的地址虽然很准确,但是它描述的地址很多都是从省直接到县级市的,比如说:福建省武夷山市„„,造成以后录入时有困难。

答:信息采集工作是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录入工作的基础,更是提高信息录入质量工作的关键。所以在向对象要身份证进行登记的时候,尽可能询问详细情况。

9、身份证录入时,点击三个小点查询,如查询已发现已登记过的,点击确定后,再把信息按采集表的内容修改和补充完整;再如查询发现流出地也做了登记,导入信息,再补充采集表信息。

10、户籍地录入乡镇(街道)一级。

11、网络如果断线,可点击左下角三个黑点重新网络连接。

第一节 流入登记

一、流入人口登记

流入人口登记提供对流入人口信息的编辑功能,本模块是流入人口最主要的登记方式。所有的流入新增与修改登记均在本模块完成。在主窗口中可以对流出人口的基本信息,配偶信息,婚育节育信息,婚育证信息,流动信息进行登记。主窗口左下角中【个案查询】是向国家发送个案查询,当流出对象为户主关系且为家庭户流动时可对其配偶信息及其他成员信息进行登记。如图:

操作说明:

(1)录入身份证号的时候,如果录入的身份证号已在本地做流入登记,系统自动将期提取出来,用户可以直接修改。

如果录入的身份证号在其它区域有做流入登记,系统会弹出窗口,将其他区域登记的信息全部列表出来。如果其它登记的已经被注销,则系统可以直接将其他登记的信息导入过来。

如果其它登记的有未注销,则系统可以直接将其他登记的信息导入过来,并将此未注销的信息自动完成注销。注销备注注明:“由现居住地XXXXX登记时自动注销”。以减少重管对象的发生。 注:成人对象身份证号不能为空。如果身份证号为空,按国家要求,则输入18个‘0’。

(3)从流出地提取流动信息

录入身份证号后,如用户要查看流出地登记信息,可直接点击身份证号旁边的[„]按钮,系统会自动查询全省流出人口登记库,并将查询结果显示在弹出的列表窗口中,用户选择确定后,系统将导入流出地登记的基本信息(配偶信息、其它信息)和流出时间。

(4)可以在本窗口中直接登记对象的管理与服务信息。

可通过点击[增加条目],增加记录,点击[删除条目]来删除记录。对于生育情况,可直接点击

[从子女信息导入],可将最近两年出生的子女信息复制到生育情况中。

(5)对于户籍地地址码的录入,有以下几种方法:

A 双击户籍地地址码栏,系统直接弹出地址码查找窗口,通过录入地名来查找;

B 在户籍地地址码栏,可直接录入地名,系统会查找包含该地名的所有地址列表,仅用户选择; C在户籍地地址码栏,可录入“地名,地名”的方式,快速定位地址码。

D 可直接录入地址码

E 可点击旁边的地址码按钮,按省-地市-区县-乡镇-村居的模式选择。

按国家要求,现户籍地地址码必需要录入到乡镇级以下。

对于配偶信息的,可双击配偶户籍地地址码栏,系统将把本人的户籍地信息复制到配偶的户籍地信息中去。

(6) 家庭户流动登记

如本对象是属家庭户流动(按国家定义的家庭户流动标准),必需在家庭户流动选项中选中,并且“与户主关系”不能为空。对于育妇来说,“与户主关系”即为“户主”。保存后,如属家庭户流动的,而且属户主的,可点击[其他成员登记]按钮进入其他成员登记窗口。

[其他成员登记]登记方法同流出人口登记的[其他成员登记]相同。

(7)登记配偶信息

对于家庭户流动,并且有配偶信息的户主对象,可点击[配偶登记]按钮,系统自动将基本信息和配偶信息对调,将“与户主关系”赋值为‘夫’,其他信息不变,点击保存后即完成配偶登记。

(8)注销对象

在本模块中,可直接对对象进行注销。

点击[注销]按钮,系统会弹出录入注销信息窗口,录入并确定后即完成信息。已注销对象不能重复注消。

(8)恢复注销对象

在本模块中,可直接对已注销对象进行恢复。

点击[恢复]按钮,系统经提示确定后即完成恢复(并删除注销记录)。未注销对象不能恢复。

(9) 删除对象

可在本窗口中直接对对象进行删除。本系统中,可对以往期间登记的对象直接删除。 注:一旦删除后,将无法恢复。

(10)协查请求

本模块提供和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的接口调用。可即时调用省计生委的WEBSERVICE平台,通过本平台和国家流动人口平台实时交换。

协查对象:省际流动的育龄妇女。紧急程度参照相关文件定义。

对于流入人口协查请求,需填写协查信息,如图:

A 协查项 至少选择一项,可选择多项。

对于基本信息协查项,国家有以下规定:

如果国家PADIS平台未建档(或未被户籍地确认的),必需选择“基本信息”项。否则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二
《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南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亦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治安、就业、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商机关必须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管在其中,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作为商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全面小康,推进“和谐南”建设,为把南建设成为首善之府作贡献。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能否认识到位,直接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效果。全市各级商机关必须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重点围绕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深化和谐建设组织专题讨论,在升华认识、转变观念上求突破。

1.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面广量大的“新市民”填补了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首府创造了社会财富,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生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流动人口作为一个蕴含巨大经济能量的社会载体,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性剂。从某种角度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身就是生产力。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深化和谐建设的重要举措。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

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不仅是强化社会管理,改善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明确四项原则。主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创新。一是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牢固确立流动人口就是“新南人”的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二是坚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切实转变职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社会、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等,依靠社会组织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管理服务的目标、措施,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四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3.实现五个转变。围绕“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目标,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置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从思想观念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转变;二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转变;三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制管理向社会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区依法自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理顺管理服务体制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少数职能部门“唱独角戏”,实行粗放式、分散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建立“党委

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共管”的工作新机制。重点抓好“四个完善”: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以公安、劳动、计生、民政、地税等主要职能部门专职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统一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完善工作网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做强基层”的原则,自上而下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在市一级和6个辖县、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为辖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房屋租赁、就业、计生、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登记、注销和治安管理、收缴税费等工作。

3.完善协管队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抓好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省定比例标准,配齐专职协管员。同时,充分发挥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协管员作用,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集中办公,相互兼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合力,有效解决基层管理力量少而散的问题。

4.完善保障机制。做好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强化日常督查,严格绩效考评,确保工作、措施、效果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动快、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很难奏效。必须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三种新模式”:

1.实行以房管人。一是推行“双集中”管理。在工业园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由政府规划建设“新市民公寓”;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房、校舍等,改建兴建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或民间资本投资建造民工楼,既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又大大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二是推行出租屋委托管理。通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中介物业公司对出租屋进行托管,由其为出租人及承租人提供房源、招租、纳税、家政等多元化服务,有效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推行落脚点查控管理。对“城中村”、“城郊村”等流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不定期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实行以业管人。坚持贯彻“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用工单位和雇工业主的管理责任。对用工人数多、且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厂企单位,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指导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厂企单位自觉抵制非法用工,不雇用无有效身份证明的外来人员。对娱乐服务、“五小单位”、建筑工地、路边店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或部位,也通过签订责任书,确定经营业主的管理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集中清查,加强暂住证、身份证的检验,及时发现打击混迹其中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

3.实行以证管人。针对流动人口中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的“三无人员”,重点强调登记办证率,通过“以证管人”,形成无证寸步难行的严管氛围。另外,改变流动人口频繁变动、重复办证、一人多证的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暂住证注册制度,保证“一证走遍南”。进一步放宽暂住证使用范围,由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南就业投资经商满3至5年或5至10年,且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视情发放居住证,改暂住为常住,凭证享受本市居民在劳保、医疗、教育、购房、买车、户籍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证”、“福利证”和“信用证”。

四、搭建管理服务平台

在人口大流动背景下,信息化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充分借鉴广东等地做法,结合实施“政务信息工程”,抓紧开发建设南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建好“三大平台”:

1.建成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搭好平台。依托公安现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市信息中心建立全市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二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多种网络结构,通过公安专网接到基层派出所,通过政务网接到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及社区,通过互联网接到社会企业、物业、中介机构,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三是实时维护。采集的所有信息,分别通过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及时传输,对没有传输条件的,统一交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管理服务站传输。四是保证共享。所有信息录入后,一并通过市信息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2.建成社会协作平台。按照“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原则,明确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采集工作职责,打破原来各搞一套、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结合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管理服务站集中登记模式,做到一次上门,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信息全部采集。根据生产、服务、流通领域用工需要,大力推广企业、物业、中介等社会单位补充登记模式,向政府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各种详细信息,便于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保证厂企单位和社会组织能获取流动人口的真实信息,便于加强用工管理。针对社会面治安管控需要,大力推广集中清查登记模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定点清查行动,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和发证率。

3.建成分类服务平台。为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综合评估,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来南投资经商、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等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对象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保证其享受市民待遇。第二类基本等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居留满3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一般外来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主要为其在南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第三类为一般务工人员,主要是居所不定、工作不稳和季节性、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三
《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对松江区泗泾镇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在他们给泗泾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泗泾镇的人口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为维护泗泾镇治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分布状况

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四川等2

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特点一是数量大、增长快,2006年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是53000余人,而截止2007年年底,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口将近65000人,同比增长22%;其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外来流动人口中建筑民工、个体经营者居多,以建筑民工为例,小学文化程度占85%以上;其三是结构年轻化,18岁至35岁之间占70%;其四是性别比例差异大,男性多于女性,在建筑民工中男性达99%;其五是滞留时间短,且季节性往返比较突出,有其规律性。

二、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现状

“流动人口”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特别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所共同面临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一)现泗泾人口分布

泗泾镇位于松江区东北部。全镇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总面积约0.7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占12.6%,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止2007年底实有居民人口80000余人,其中常住户口20000余人,外来流动人员60000余人。

2005年2006年2007年

(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单位

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更需要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安、宣传、组织、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把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当作份内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确保领导、力量、工作三到位。街道、居(村)委会要明

确分工,既要各负其责、依法行政,又要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组织管理的整体效能。

在泗泾镇政府、党委领导的重视下,并且配合泗泾派出所做好泗泾地区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还包括房屋租赁的登记、逗留3天以上办理上海市临时居住证,维护泗泾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对外来流动人口实施的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规章,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并完善三级管理体系,确立对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地位;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文化水平;注重基层创新,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

三、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

外来人口的规模大,素质偏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居村点数最多,盗窃、诈骗、抢劫等侵犯财产型犯罪较为突出,因此外来违法犯罪活动居高不下,基层基础工作和社会治安任务比较艰巨。

(二) 社会丑恶现象的加重

在外来流动人口中大多无劳动技能,也没有文化水平,很难找到能满足自身的职业,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不安于现状的人就走上所谓的“既省力,赚钱又多”的职业。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抢劫盗窃、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聚众赌博等社会恶劣现象在流动人口中就司空见惯,而且正呈蔓延趋势。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和违法经营的问题,应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要场所、重点人员和房屋出租的管理。对外来人口相对集中、问题相对突出的重点地区,投入主要精力,加大管理工作力度,重点从清理违法建设、违法出租、违法经营入手,严格抓好外来人员落脚点的管理,加强对集贸市场、学校周边环境的重点整治。同时本着“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用工单位、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其他落脚点的管理。要把外地来泗泾的外来流动人员中的零散务工经商人员、及“三无”人员作为管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对无照经营、偷税漏税和搞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重点清理整顿,有效地控制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

(三) 违反工商、环境卫生、计生等政策法规现象突出

一些从事个体饮食经营、贩运蔬菜水果、日杂商品经营的外来流动人口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证照经营,随意挤占公共场所,摆摊设点,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镇容镇貌和交通秩序。流动人口还将暂住地作为超计划生育的“避风港”,计划外怀孕现象时有发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对进一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必须转变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树立四个观点:管理暂住人口要像常住人口一样管理的观点;管好外地人首先要管好本地人的观点;将管理寓于服

务之中的观点;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的观点。从加快泗泾镇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保持社会高度稳定的角度出发,把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中,来制定工作计划、抓好落实,才能有力地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二)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

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既要在教育、疏导和服务上下功夫,又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章立制,不断调整和改革外来人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转变管理中的粗放状态,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依靠群众,常抓不懈,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外来流动人口遍步泗泾镇的诸多领域,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与当地居、村民有着密切联系,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离不开广大居、村民们。创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非法用工、无照经营、制假贩假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改变过去那种突击式、运动式或忽冷忽热的做法,实行专群结合、推进社会化管理。

相信通过泗泾镇全体居(村)民们上下共同努力,泗泾镇“规模控制,严格管理,加强服务,依法保护”的十六字方针得到具体贯彻,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及服务的各方面措施和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具有特色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这为外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近期来看,外来人口管理的重点应当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各项法规和规章的落实力度,把外管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做深、做细、做实。

(一)健全基层管理组织,严密日常管理网络

基层管理网络的构建应以街乡为中心,以居村委会为依托,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确立“外勤民警主管,户籍协管员专管,居村委会或治保会干部协管,用工单位、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员共同参与”的基层外管责任机制。

1、 应在居村委会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把好外来人口管理的“第一道关”

要把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放到与外来人口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组织,以方便外来人口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管理,从而把外管工作的根牢牢扎在最基层。

2、 应注重外来人口自管组织建设,强化自我管理

在外来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或单位,应当尽快建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自管小组。 对于外来人口自管组织,要着重落实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其在基层基础工作中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二)以出租房屋管理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管好“头”与“脚”

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应当确立“头”“脚”并重、以“脚”管“头”、以房管人的思路,以此把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和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堵塞管理的漏洞。

1、 坚持“管好外来人先要管好本地人”的原则,管好出租房主和出租房屋

通过同用工单位、集贸市场、出租房主签定责任书,要把外来流动人员的落脚点及其活动或工作场所纳入规范化管理,并建立健全各种档案资料;对于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租住过违法犯罪分子的房屋应一律不予办理出租许可证和安全合格证,严格出租房屋的审批制度;房管部门应与公安部门配合,对私搭乱建的违章房屋进行有效的清理整治,加大对违法房主的处罚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出租房主的监管责任,对于不能履行监管责任的出租房主,不予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鉴于违法建筑、违法出租、违法经营是形成大量外来人口无序聚集的重要根源,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疏堵并用的方法,要把实际已出租的房屋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对私人出租房屋,要继续推行旅店式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招用外来流动人员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集中住宿和规范化管理;对于外地来泗泾镇务工或经商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继续进行“公寓式”管理的试点,并因地制宜地鼓励探索,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当前,应当把出租房屋管理的重点放到外来流动人员居住比较多的居(村)民出租房、单位或小区自管房和“上天入地”房,即居(村)民区内楼房、套房转租和高层建筑地下室出租,并尽快出台楼房与地下室出租的有关规定。

2、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应实施分类管理

针对租房暂住、集体暂住、旅居暂住、客居或借宿暂住、“三无”暂住等不同类型,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外来人口分布、居住、从业等不同情况,应分别采取“经营店铺抓店主,建筑工地抓工头,出租房屋抓户主,宿舍院区抓单位”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将出租房户摸底排队并分列为重点户、一般户、放心户;对于雇工单位也要分为管理外地务工人员好的、比较好的和易出问题的三种类型;对于外来流动人口也要区分为长期(暂住1年以上)的、中期(暂住1年以下3个月以上)的和短期(暂住3个月以内)的。外管工作中应当将出租房的重点户和一般户、易出问题的居(村)民出租房屋和雇工单位以及短期来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员为管理的重点。在实施分层分类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通过总结各类示范点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完善管理档案,加快外来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以房屋租户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格式,为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口建立管理档案,实施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在建档建卡基础上,向跟踪管理、掌握行踪深入,既要做到人头基本情况清,又要做到落脚地和现实情况明。通过经常化管理和全程管理,要掌握重点人口的活动动向和经济生活情况,达到提名知人、提人知情。

(四)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外来人口的社会化管理

贯彻属地管理原则,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社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外来人口管理有机地纳入各类社区工作范畴,大力推进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当特别重视发挥辖区内社区联度工作会议等组织形式对外管工作

的渗透作用,充分调动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村)民自治组织等的力量,共同配合派出所及其外管机构,做好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的外管工作;要通过民工学校、社会志愿者队伍及各种形式的青年和妇女组织,将广大外来团员、青年、妇女有效地组织起来,将外来人口的主体部分管理好;应当高度重视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或机构的培育与发展,要通过他们富有成效的社会工作,及时解决或处理外来流动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一些隐患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通过提供优良的社区服务,着力增强外来人口对工作、生活和居住地区的认同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有条件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应成立有外来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相应机构,借以协调外来人口内部、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外来人口与雇主或出租房主之间的关系,使外来流动人口顺利地融入泗泾这个大家庭之中。

(五)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外来人口综合管理

1、转变管理方式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是一种与市场机制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变革方向必然是市场性的,即应以市场化为制度变革基本的目标取向。

2、转变管理方式要以外来人口服务为基本宗旨

防范式的管理方式将外来人口预设为可能危害城市社会安宁的洪水猛兽,基本上不考虑外来人口的正当利益与需求,无法把外来人口动员到城市安排的管理秩序中来,必然带来管理的低效率。以服务式的管理制度取代防范式的管理制度是外来人口管理方式发展的必然方向。

3、转变管理方式要以教育外来人口为重要环节

现行外来人口的管理方式只强调控制外来人口的行为,而忽视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教育,等他们的违法犯罪意识形成以后再去试图制止他们的行动,显然已为时已晚。放弃对外来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机会,是现行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一大失策。因此新型的管理方式必须弥补这一不足,将教育外来人员确立为新型管理方式的一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陆文军,新华社,2006年12月27日

[2]、《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办法》,沪府[2002]第128号,上海市人民

政府,2002年11月18日

[3]、《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思考和建议》,杨月娥,吴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2005年11月1日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四
《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的管理》

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的管理

2010-04-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这个活跃而复杂的人口群体,正以其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日益膨胀。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更是以一座一夜城的姿态,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万流动人口,使深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深圳,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深圳由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无论从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出发,或是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着眼,都必须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问题。为此,我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一、深圳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1、人口总量:据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深圳市共有流动人口1185.3万人,其中,男性635.56万人,占53.62%;女性549.74万人,占46.38%。在地区分布上,特区内四个区共有318.85万人,占26.9%;特区外866.41万人,占73.1%。

2、来源分布:在现有流动人口中,来自广东省内的有307.23万人,占25.92%;湖南167.48万人,占14.13%;湖北111.66万人,占9.42%;四川101.82万人,占8.59%;广西88.42万人,占7.46%;江西82.02万人,占6.92%;河南省77.28万人,占6.52 %;重庆37.81万人,占3.19%;贵州26.78万人,占2.26%。流动人口原籍为农村户口的997.19万人,占84.13%;原籍为城市户口的176.37万人,占14.88%;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1.73万人,占0.99%。

3、来深时间:现有流动人口大部分都属常住人员,其中,在深居住一年以上的有939.11万人,占79.23%;半年至一年的151.6万人,占12.79%;半年以下的94.59万人,占7.98%。

4、年龄结构:在现有流动人口中,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76.21万人,占6.43%;16-45岁的青壮年992.1万人,占83.7%;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16.99万人,占9.87%。

5、文化结构:在现有流动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73.61万人,占6.21%;高中、中专、中技人员293.6万人,占24.77%;初中及其以下人员818.09万人,占69.02%。

6、民族情况:在现有流动人口中,共有少数民族34.28万人,56个少数民族均有分布。其中,万人以上的有壮、土家、苗、侗、瑶五个民族,共有30.03万人;千人以上的有回、彝、布衣、黎、朝鲜、满、仫佬、白、蒙古、畲、仡佬、水十二个民族,共有3.77万人;其余少数民族共计4800人。

7、就业情况:现有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从事一般性劳务工作,其中,从事工业的490.71万人,占41.4%;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253.18万人,占21.36%;从事建筑业的20.15万人,占1.7%;从事交通运输业11.73万人,占0.99%;从事农业和养殖业的1.9万人,占0.16%;从事其他行业的177.2万人,占14.95%;无业和非劳动年龄的230.42万人,占19.44%。

8、居住情况:在现有流动人口中,居住在出租屋的有1009.88万人,占85.2%;居住在单位内部的88.78万人,占7.49%;居住在自购房的57.49万人,占4.85%;居住在居民家中的8.3万人,占0.7%;居住在工地现场的2.13万人,占0.18%;其他18.72万人,占

1.58%。从居住方式上看,家庭居住的有472.82万人,占39.89%;合伙和集体居住的582.1万人,占49.11%;单身居住的73.01万人,占6.16%;其他57.37万人,占4.84%。

二、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

按照深圳市人口发展规划,到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应控制在900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控制在268万人。而现有人口总规模已突破1400万人。按全市总面积1952.8平方公里计算,人口密度已达7619人/每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五。作为一个建市只有三十年的年轻城市,深圳已过早背负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流动人口过快增长,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1、城市资源严重短缺,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深圳市土地总面积1952.8平方公里,其中56%属于生态用地,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只有860平方公里,而3年前就只剩余20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现有的发展势头,很快将利用殆尽。不仅土地资源严重短缺,能源、水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上也同样如此,城市交通、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都面临压力巨大。虽然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深圳流动人口不仅总量多,而且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在现有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其中,小学和文盲、半文盲多达近百万。这些人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很多人来到城市后很难找到合适工作,不得不长期处于无业或间歇就业状态。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企业所需的高端人才,以及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的熟练技工又很短缺。今年以来,很多企业遇到的招工难问题,就暴露了劳动力供求方面存在的这一矛盾。

3、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流动人口大量聚集,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形成了典型的“生人社会”;加之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为个别违法犯罪分子作案、藏身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外来人员在繁华都市的诱惑下,怀着一夜暴富的心理,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肆意作案;有的以同乡、宗族为纽带,结成团伙进行犯罪;有些甚至与境外黑恶势力相互勾结,以暴力手段危害社会。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在全市破获的各类刑事案件中,98%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是外来流动人口,接近90%的被侵害对象也是流动人口;深圳一年所发生的案件数量,甚至超过内地一个大省。特别是不断发生的个别恶性案件和暴力犯罪,不仅给当地群众增加了不安全感,而且严重影响了深圳的形象。

4、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由于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城市公共住房体系之外,没有

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商品房,目前,全市85%以上的流动人口都租住在各类出租屋内,而且以“城中村”、“老屋村”的农民房为主;只有不到5%的流动人口购买了商品房。在流动人口居住的“城中村”和“老屋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出租屋功能设施很不完备,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些还存在着严重隐患问题,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很多“城中村”还衍生出了以流动人口为主要对象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群落,使得城中村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年来,深圳很多刑事案件、“黄赌毒”案件,以及大量违法经营问题都发生在“城中村”内。

5、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程度较低。近年来,虽然政府各部门在对流动人口服务和权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形势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现有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职能分散,政令不一,形不成整体合力;劳动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依然存在;流动人口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缺乏保障;城市公共服务难以平等覆盖到所有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自身就业、子女入学、保障住房、卫生保健、公共交通等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等。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1、切实转变管理理念。作为人口流入地政府,在人口管理问题上,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和户籍居民一样,都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生活、消费主体;既有生理、生存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文化和政治上当家作主的需要。对外来流动人口必须由过去的防范、管制为主,转变到公平地为其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自觉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今后,在谋划城市发展战略、设定和考核人均GDP目标、规划公共设施布局、确定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规模、制定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计划等方面,都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其中,关注他们的利益,全面、综合地考虑他们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2、创新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综合工作,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齐抓共管。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夯实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层基础。根据外地经验,在市、区、街道,应分别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统一组织领导辖区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使政府各部门在研究流动人口政策、部署流动人口工作、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能够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避免政出多门、互相牵制、推诿扯皮现象。

3、适当控制人口总量,防止流动人口过快增长。首先是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以业控人”。 要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型,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及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吸纳具有高级专门技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减少一般劳动力需求。同时,通过实施“双转移”战略,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的内地和珠三角两翼转移,从技术、资金、管理上援助内地发展,从而减少高就业机会对外来人口的引力,实现经济型流动人口数量的战略性控制。其次要完善GDP考核体系,落实刚性人口计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以区和街道为单位,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制定流动人口总量调控的刚性目标,完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考核体系;对流动人口调控不力、继续盲目无序增长的,亮出“黄牌”警告。三是加强人口登记管理,压缩无业人员生活空间。要结合实施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结构进行

合理调控。《居住证》主要发给有固定工作的在深人员,无正当职业的不予发放;未申领《居住证》的,要在租房、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限制;人均租住面积不得低于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

4、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开放有序的劳务市场。要充分发挥政府劳动部门在劳务管理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信息收集、职业培训、跟踪管理和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劳动力供求双方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教育培训和市场需求有效挂钩,努力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本领。

5、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各类公共设施向流动人口公平开放、各种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常住人口提供保障。与此相适应,要积极调整城市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城市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到流动人口所增加的开支,以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所需要的费用,要在财政支出中予以保障。二是在制定出台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每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要体现党和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关怀,也要使流动人口得到平等待遇和经济实惠。当前,流动人口在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劳动保障、公共住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呼声很高,迫切要求实现平等就业和社会公平。对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积极稳妥地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通过深化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建设和谐、有序、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6、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使之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接口。民政、计生、劳动、教育、文化、卫生、治安和出租屋管理等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都要依托社区落实到每一位流动人口。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使之成为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平等相处、加速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桥梁和纽带。要通过赋予流动人口在社区自治组织中的平等成员资格,增强其作为社区主人的意识和活力,培养其互信互助、共存发展、团结合作的社区精神。

7、积极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手段。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和以业管人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手段,依法落实出租屋业主和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逐步实现人口管理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参与型转变。要在巩固完善五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出租屋业主(用人单位)信息申报制度,稳步推行出租屋统一集中招租;积极实施《出租屋编码卡》制度,认真做好《居住证》常态化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出租屋门禁卡等科技管理手段;深入开展分类管理和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着力从源头上解决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方面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为2009年第一期局级干部任职研究班第三组学员,执笔:戴宣宝、李宁、王延青、许东平;指导老师:王连喜、姜智红)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五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我县工作、创业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在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适应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以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良好服务为载体,强化管理,细化服务,努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具体做法是:

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以“以房管人 ”工作为载体,通过各镇人民政府、驻地各企事业单位、房屋出租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对居民区、商业网点和企业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自201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房管人”工作以来,按照以不动管流动,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方法,制作了区划责任平面示意图,按村、小区划分若干个责任区域;把全县所有出租房屋、铺面标注清楚,摸清底子,掌握房屋出租的使用情况;填写了包括房屋出租户的性别、工作地址、家庭情况、生育情况、联系方式、服务需求等内容的出租户信息卡,将

各类信息及时采集整理、登记建档、编制档号,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出租屋(铺面)的出租信息,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

二是充分运用公安、人口计生、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管理资源,建立纵向连接各镇、村,横向连通各相关部门,具有采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共享。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的预警监测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在各镇、设立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人员岗位。村、社区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严格按照500:1的要求配备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并落实协管员职责。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对基层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服务理念、科学管理、业务能力等方面至少进行两次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是加大计划生育部门事务公开力度,向社会公布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及技术服务机构的电话和人口计生维权监督电话,公开办事程序及免费服务项目,公开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奖励优惠政策,保障流动人口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每年组织一次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

二、创新工作模,体现人文关怀,探索流动人口公共基本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

一是宣传服务均等化。为流动人口提供宣传,免费发放宣传品、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和纳入各种活动。利用集市、节日、专场文艺晚会、走进企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保障流动人口从正确渠道知晓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是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药具,免费提供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 建立健全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电子档案。流动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每年享有4次孕情环情检查,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免费享受两年一次的生殖健康体检,提供10个服务点,由流动人口自主选择。实行住院分娩、B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

三是流动人口优生优育促进工程均等化。免费为流动育龄人口提供优生优育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将流动人口纳入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叶酸发放等项目中。2010

年,我县组织开展了******活动,并将流动人口纳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同常住人口享有均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四是奖励优惠均等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将流动人口纳入到自治区“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之中,对政策内怀孕的妇女每天免费提供一杯牛奶。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待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资助。建立完善流动育龄妇女住院分娩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的流动人口,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临时困难救助。我们还积极探索对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妻给予一次性奖励,计划对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发放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奖励费。

三、建立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夯实流动人口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和流动人口需求情况,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关爱之家”,“安康亲情图书站”等一批服务流动人口的场所和平台,各显其能,各尽其责,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让每一个流动人口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镇通过在VPN虚拟专用网社区服务栏中增加用工、房屋租赁等信息,为来到我县的流动人口找工作和租赁房屋提供了方便。**社区、**社区的“爱心超市”已累计为贫困流动人口

捐助实物700多件;****镇建立了联合办公机制,简化了流动人口办证程序,为流动人口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开通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网站,发布招工信息、房屋租赁信息等各种信息;***镇建立了“流动人口之家”,倡导广大干部群众捐衣、捐物、捐钱,为流动人口及贫困母亲奉献爱心,在广大干部群众和流动人口、贫困母亲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二是开展便民维权工作。针对流动人口维权难的问题,我们多方协调,通过法律服务热线,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的有关法律援助服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为他们解决子女教育、证件办理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资拖欠等问题,努力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六
《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初探》

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初探XXX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人口流入地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受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政府财力、流动人口素质等诸多条件影响,人口流入地的社会管理难度增加,流动人口的城市择业、社会生活、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等问题日趋严峻,给相关地区的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当前,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社区等需要通力合作,在管理理念上要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参与式管理等新路子,使流动人口管理步入常态化、正规化和合理化,切实维护社会的平安稳定。关键词 流动人口 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期内返回其常住地的人口。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情况呈现以下特征:数量庞大,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居住条件差,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建国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年代,公民被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严格限制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对流动人口流动采取放宽政策,这是一个“有限制或有条件”的“相对自由迁移阶段”,流动人口逐步增加;第三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口的合理、自由流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往以户籍管理为主要手段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珠江三角洲近年来“民工荒”现象表明,城市资源竞争的范围已从资金、技术扩展到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广大流动人口的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府部门的确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障。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由农民工子女表演的《心里话》节目上央视屏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流动人口这一曾被忽略的弱势群体开始被广泛关注。面对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活跃的城市流动人口,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成为了摆在各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机制,更好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新时期流动人口现状及特点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都

有流动人口存在。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达1.3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城乡差距的继续拉大,使农村贫困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广州市是珠江三角洲起引擎作用的城市,经济处在高速发展进程中,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内地务工、务农、经商人员流入。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流动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总体素质偏低。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广州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拉动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经济欠发达省市的富余劳动力到广州寻求就业机会,以求增加家庭收入,大量流动人口流入广州,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素质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大部分,多从事制衣业、家具业、建筑装修、餐饮服务、洗车送货等技术含量较低,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行业,有的在街上以擦鞋、卖艺、捡破烂甚至乞讨为生。(二)流动人口工作、居住条件差。工厂、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花钱改善车间、作坊等工作环境,一些流动人口务工人员整天在环境污浊、空气不通的恶劣环境中工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而限于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部分在工厂、企业宿舍住宿,一部分则委身于出租屋、简易窝棚等,还有少数流窜作案的团伙成员,表现为居无定所,到处游荡,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已成为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负面影响,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主要有:1、犯罪数量居高不下。伴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犯罪现象不容乐观,2004年到2008年,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不断攀升。就全市而言,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业态结构,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聚集于此,并且低层次流动人口众多,犯罪现象比较严峻,从抓获的犯罪对象来看,从近几年外来流窜作案对象占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平均比例来看,外来流动人口占大部分。2、经济性、财产性犯罪案件突出。外来流动人口多以务工经商、致富赚钱为目的而进入广州。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及收入来源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当他们不能获取适当经济收益时,或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取自身及家人的基本生存资料时,就极可能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侵犯财产类案件在广州流动人口刑案中比较突出,从发案现状来看,受外来人口犯罪特点的影响,入室盗窃和盗抢机动车案件严重,从破获此类案件分析得出,由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3、刑事大

案、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由外来流动人口作案的刑事大案、恶性案件比例逐步上升,其中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的比例明显上升。4、团伙犯罪作案猖獗。外来流动人口利用乡亲或宗族关系结成团伙进行犯罪活动的特点日趋明显。他们以同乡同族为纽带,内聚力强、劣根性深,有的还相互影响、带动。在广州市近年的犯罪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中,逐渐出现了湖南、四川、江西等重点省市外来人口作案犯罪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新疆、西藏籍外来人口贩卖刀具等案件也有所出现。大部分团伙在实施犯罪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这样的系统化犯罪模式,让警方的侦查工作处于被动境地。二、现阶段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侧重于“控制”,以户口为首的各种证件,是政府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却把绝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之外,成为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城市边缘人”。现阶段政府流动人口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法律法规滞后,操作性不强。一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统一。不同地方的法规和规章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规定,标准不一、待遇差别大,导致人口流入地与人口流出地的管理工作很难相互衔接,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流动人口管理法制化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二是部门法规和规章缺乏相互衔接。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主要依据各自部门法规和规章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法规和规章缺乏相互衔接,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很难处理,甚到引发不同行政单位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三是部分法律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关于人口管理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制定的,有些条款带有限制人口流动的色彩,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些与户籍挂勾的涉及社会经济福利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失业、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没有把流动人口考虑在内,不利于“二元社会结构”的消除。而且对流动人口的义务强调过多,有关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法律规定还比较欠缺。四是部分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存在脱节现象。有关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定时间较长,操作性不强,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如公安部制定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的有关行为可处月租金的3倍、5倍、10倍以下罚款。在实际操作中,因房屋租金管理尚未规范化,确定租赁金额仅凭租住双方口述或自订的所谓租赁协议,

处罚往往会“缩水”,达不到教育惩罚的目的。收容遣送办法和租赁房屋治安核准制度废除和取消后,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产生了脱节现象,民警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无法可依,无所适从,产生畏难情绪。(二)管理体制不顺,综合治理能力薄弱。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虽都制定了一套相关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于各自部门利益考虑,存在重收费轻管理、重处罚轻教育现象,缺乏相互联系协作精神,齐抓共管效果不大,综合治理整体效能没有很好体现。(三)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偏重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而对其劳动就业、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重视不够。一是面向流动人口的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流动人口就业培训机制不够完善,流动人口到当地之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除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工作外,大部分通过大大小小的职介机构寻找工作,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现象,甚至有部分黑职介以侵害流动人口为手段牟取暴利。二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在城市打工的绝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工厂企业很少为他们购买社会保险,他们也不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与虚置、传统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政府承担的责任带有一定的偏向性,使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三是子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流动人口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子女上学:交一笔借读费到公立学校读书;到高收费的私立学校读书;在条件比较差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越发突出,部分儿童跟随打工的父母到处流浪。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脆弱性加固了其子女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总体状况堪忧。四是暂住证收费、各种摊派费用如城乡增容费、治安费等收费加重了流动人口的负担。三、新时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构想(一)理顺管理体制1、提高管理部门机关效能。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公安、劳动、计生等各部门之间,要界定职能范围,对职能交叉部分,划定主管部门,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联系和配合,加大整体合力。如:可以以现有公安部门治安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劳动、工商、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的外来流

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系统管理。同时,各部门要纠正重行政、重收费、轻管理、不服务的工作作风,践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理念。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社会组织能够以群体形式增强社会满足人们多种多样需要的能力。因此,“拥有社会组织多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千人拥有的社会团体数量远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就流动人口管理而言,应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居委会、物业和用人单位等组织的作用,有效化解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压力,不让他们游离于组织之外,弥补他们文化精神上的空虚,教导他们城市生活规则等等,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3、吸纳和引导流动人口参与公开管理,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人口流出地的民警参与管理。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应创造条件吸纳部分流动人口参与到社区巡逻等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中,使之成为“安全小区”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流动人口中地缘与亲缘关系的作用,尝试建立适当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针对流动人口犯罪带有较强的地缘性的特点,应大力加强流动人口中的骨干力量建设,充分利用他们在同乡关系、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条件,搜集情报,实时掌握高危流动人员的动态情况,及时予以打击。与此同时,要注意加强流动人口骨干力量的保护工作,并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帮助,这样才能使工作取得真正的成效。积极探索“外警协管外口”新模式,聘请人口流出地的民警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充分发挥“老乡警察”的优势,了解掌握外来人口在广州的工作生活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利用机会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在社会治安管理中发挥“外警”的优势,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二)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1、提供一站式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劳动、就业、计生、安监、保险、卫生、工商等部门,牵扯到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对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计生、工商、城建、卫生、司法等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全面管理,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就业管理。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给予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制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七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学院(系)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 04月 22日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摘 要】

现代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深入和继续改革大业的中心课题。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使人口高速膨胀,不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就给我们的公安部门在人口管理和控制犯罪等工作方面带来了新的困难和课题。 在城市管理诸多方面中,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保障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是我们公安干警作出的重要贡献。目前人员流动是历史上最频繁的时期。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说,流动人口是生产力,是服务对象也是管理对象。流动人口通过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派出所出示"务工证"和办理"居民暂住证"等正式手续,获得在当地的居民居住权。当地公安机关同时要对他们的一些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政治面貌、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现在工作地点、现居住地点、现联络方式、有否犯罪记录等)进行综合管理,是城市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城市人口管理系统;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简介

本系统是城市人口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适用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同时具备与公安局“警综系统”、房管局“房管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用工单位信息系统”进行一一对应的数据交换、准确比对和实时引用。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是针对城市人口管理部门大量数据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系统是融数据录入、日常管理、信息反馈、部门共享、监督考核、决策分析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以人口、年龄、房屋、户籍信息、职业、为基础,以政府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建立多部门流动人口管理综合应用为目标。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统一管理、在流动人员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都能实现对流动人员信息共

享;完全替代人工报表、统计和纸文信息传输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精确,统计不准确,同时降低工作费用,解放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功能。用户通过输入姓名、住址、职业等基本信息,由系统自行生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及各类表以供用户查询、打印;另外用户还可以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删除,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力求给用户方便快捷的途径去管理这些繁琐的数据。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管理城市流动人员信息能够使管理者和管理部门能够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绪论

开发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整个人类社会已逐步走向信息化,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计算机,也在逐步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借着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也有了更大的发展。数据库适合数据量大,关系复杂的数据处理。通过数据来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将数据和应用独立开来),适合于面向全组织的应用需求。适合共享程度要求比较高,冗余性要求比较小的应用需求。

开发目的

在人口管理中,需要从大量的人口活动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反映人口流动情况。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易发生数据丢失,统计错误,劳动强度高,且速度慢。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流动人口信息,不但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更能全面、有效地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时获取最新的准确资料和信息。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人口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

系统开发环境

Visual Foxpro 6.0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能够即迅速又简单地建立用户的数据库,同时提供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从而使数据库的操作更有效灵活。Visual Foxpro 所提供的数据库从文件结构上来说,只是一个文件类型数据库。它比较适合中﹑小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它可以包含如下几个数据来源:数据表﹑本地数据集﹑远程数据集﹑数据库连接﹑存储过程。

SQL是1974年由boycee和Chamberbin 提出的,并在IBM公司研制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型System R上实现的。SQL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操纵功能于一体。 SQL功能

极强,语言十分简洁,完成核心只用了9个动词(SELECT﹑CREATE﹑DROP﹑ALTER﹑INSERT﹑UPDATE﹑DELETE﹑GRANT﹑REEVOKE)。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现代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深入和继续改革大业的中心课题。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使人口高速膨胀,不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就给我们的公安部门在人口管理和控制犯罪等工作方面带来了新的困难和课题。

在城市管理诸多方面中,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保障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是我们公安干警作出的重要贡献。目前人员流动是历史上最频繁的时期。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说,流动人口是生产力,是服务对象也是管理对象。流动人口通过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派出所出示"务工证"和办理"居民暂住证"等正式手续,获得在当地的居民居住权。当地公安机关同时要对他们的一些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政治面貌、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现在工作地点、现居住地点、现联络方式、有否犯罪记录等)进行综合管理,是城市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口管理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们高度强烈的时间观念,也设计了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完成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客户可以查询自己的相关政策信息,而且只需按系统要求输入即可操作。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也可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资源浪费。

二、系统总体设计

通过对上述的调查和分析,可得到下面的一个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结构图

系统功能模块图 ------图1------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八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

实 践 课 题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姓 名 李志刚 教育层次 专科

学 号 1013001469410 分 校 邯郸电大

专 业 行政管理 教 学 点 磁县电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03-1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二、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通过对县公安局暂住人口登记记录表,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对象:

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4125人,其中的50人。 四、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05年10月3日,我县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50%之多。当前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

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九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建立流入人口“七项”管理制度。

一是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登记制度。对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情况进行登记入库。使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对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信息掌握到每一个人,努力做到情况明、底子清。

二是清理清查制度。以提高婚育证明办证率、持证率、查验率为突破口,会同公安、工商、房管等部门对本辖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清查。

三是《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及时掌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并纳入服务和管理。

四是计划生育合同制度。由有关部门、企业、雇主、房主、房客、社区、育龄妇女等方面互签计划生育合同,落实各自责任。

五是“以房管人”制度。对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人口计生和公安部门相互配合,实行“旅店式入住”,落实房主责任。 六是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电话、信函、网络平台等形式和渠道在两地间交流流动人口有关情况。

七是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各级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三线”考核内容,并进行单项考核,综合评估。

(二)建立流出人口“四个一”管理制度。

在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中实行“四个一”管理制度,即已婚育龄妇女在外出前办理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一

份计划生育户主承诺书、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留下一个有效的通讯联系方式。

流动人口七项管理制度

一、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一、村(社区)使用《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卡》,对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进行登记。要求村(社区)计生专干每月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入户收集信息,及时建卡,及时变更信息。对每月新增人员情况月底前通过汇总表上报镇计生办。

二、育龄妇女信息采集卡使用范围适用于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异地居住、生活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已婚育龄人员。对于县内跨镇流动人口也在统计范围。

三、流动人口流入本地居住1个月(探亲、访友、就医、上学、出差、旅游等除外)就为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卡。

四、登记流动人口个人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对象涵盖所有流动人口人群,以已婚育龄妇女为管理重点。

五、对以家庭关系存在的人员,以家庭为单位登记;对单身人员,以个人为单位登记。

六、在登记家庭子女数时,以流入本地时家庭子女数为准。如有变动情况,及时变更信息。

七、流动人口在本年度内(计划生育统计期限为上年10月1日0时至本年9月30日24时)出生当月、发现当月必须在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卡上登记

二、清理清查制度

(一)镇、村(社区)组织所辖区域内单位、村对所有流出流入18-49周岁育龄妇女每月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清查。

(二)在清理清查过程中要对所有流出、流入育龄妇女做好详细登记,摸清底数,做到“六清”,即:住址、经营地点清、信息联系清、婚姻状况清、节育措施落实清、查体服务情况清、家庭状况清。

(三)清理清查工作要做到村(单位)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

(四)对清理清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手续,堵塞管理服务漏洞。

(五)镇、村(社区)要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抓好清理清查制度的落实。

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

一、育龄妇女(15周岁至49周岁)流动人口到达现居住地30日之内,向居住地村(社区)委会计划生育部门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有效身份证件。由社区负责流入人口的信息登记工作;镇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查验情况。 二、村(社区)级计生专干必须每月对辖区流入人口进行入户登记;镇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每季度对所辖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进行清理清查,负责查验婚育证明。 三、验证机关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将查验结果在“查验记录栏”予以记录并盖章,对其中的已婚育龄人员进行登记。查验后应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其有关证明材料退还本人。

四、持证人婚育情况发生变更的,应当在30日内到现居住地验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并由本人在3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或者以其他形式告知原发证机关。 五、现居住地验证机关要对持证人的婚育变更情况在其《婚育证明》中如实记载,并及时将情况通报其户籍所在地的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不得要求当事人换领新证。 六、现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对不按规定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要责令限期补办并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逾期仍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的,由其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七、《婚育证明》有效期为3年。由持证人妥善保管,不得出借、转让或者涂改。《婚育证明》丢失或者损坏的,须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办并注销原证明。 八、流入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及时与流出地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并为流入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各项优质服务。

九、各单位流入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达100%以上。

四、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

1、镇计生办委托村(社区)委会与辖区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2、订立合同要坚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合同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4、镇计生办要督促签字双方严格遵守计划生育合同的有关条款,并认真履行相应义务。

5、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合同履约情况,对违约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篇十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4、将流动人口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5、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搞好咨询。

6、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程序

1、成年人口流入现居住地。

2、到社区计生办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查验合格后在证明上盖验讫章并出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

4、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办《暂住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证明时,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并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存档。

5、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按规定时间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流动人口经常化管理制度

一、在每年集中两次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清理的基础上,实行《流动人口信息月报告单》制度,每月例会汇总,微机提示,指导督促流出人员办证和做好两检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信息收集和管理服务工作经常化。

二、对流出人员要求做到(1)填一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表》;(2)确定一个联系人;(3)签字一份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合同;(4)确定一处孕检服务地点(孕检对象);(5)办一个《流动人口婚育证明》;(6)建一套档案(婚育证明申请表、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信息月通报单、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合同书等)。

三、做好信息交换、共享工作。


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相关热词搜索: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遇见人口流动管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遇见人口流动管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43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