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

2015-12-21 06:42: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一《出离心与逃避现实》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一
《出离心与逃避现实》

出离心与逃避现实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与“逃避现实”的区别何在?

方应看:出离心是给我我不要;而逃避现实是要不到只好说自己不想要。

王一蘅:出离心应该是“心远地自偏”的精神状态,身在红尘之中,心在红尘之外。明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这并不是退缩,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逃避现实是无法扮演想扮演的角色,心有不甘,没演完便退下场去。

刘昆:当我们看到世间分分秒秒的变化与生死无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自然就会生起出离心。而逃避现实则是为躲避苦痛而采取的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里不敢正视现实。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去除烦恼,但性质截然不同。如果是被动地不敢面对困难,就如同怕虎,终究还会被虎扑倒。依照佛法,由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入手,从根上永远断除了苦,最终才能达到出离的目的。前者如扬汤止沸,而沸不能止,后者如釜底抽薪,则沸相顿消。

乐伦:出离心就是智慧地看待世间;而逃避现实是一种情绪化的

行为。

见明:真正具有出离心的人会为了信仰而努力修行。而逃避现实的人则得过且过,一旦逃避任务完成,马上又会想起从前生活的种种好处。

明静:在我的理解中,出离心是对人生持一种有距离的观照。它面对现实而又超越人生的有限性,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豁达。

若莓:出离心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远离贪婪颠倒,在生活中不计人我是非,做一个纯粹的人。

菡萏:真正的出离心,是出离无明和轮回之苦,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勇士,绝不是逃跑的懦夫。

净印:具有出离心会正视现实,以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现实。

蒙卫芝:出离心是智慧的,清静安祥的,而逃避现实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两者完全不同。一个生起出离心的人,即使在闹市中也可以行六度四摄,利益众生。

徐冉:真正的出离心,就是对贪瞋痴慢念头的放弃。否则往哪里

出离?现实就是自心所招感之果报,若说逃避,就像于太阳下逃避影子一样令人好笑。出离心是正本,逃避现实是逐末。心净则土净,说明欲往生西方者,应在起心动念上自我警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加上信愿念佛,才能以因感果,如愿以偿。学佛人与其说是逃避现实的懦夫,不如说是最能接受现实、转变现实的勇者。

李亚琴:出离心就好比从世俗迷梦中醒来,明白世间荣华富贵都是轮回之因,人生的宝贵只在于可用来修行。出离世间种种物质及情感的诱惑,出离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如果离开现实,也无从实践出离。有出离心的人不用逃避现实,因为逃避是消极和不自信的表现。

刘腾亮:出离心的关键在心,而不在外在形式。大乘佛教提倡以出世之心来入世,这是很难的,我自己正在体会和摸索。它与逃避现实首先是目的不同,出离心是为了解脱轮回,而逃避现实只是逃避世俗事务;其次是方式不同,出离心是主动而勇敢的积极行为,逃避现实则是被动而软弱的消极行为。

您在生活中是否有危机感?您认为应以什么作为未来的保障?

刘昆:对于危机感的体会,我是从失落感开始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找不到工作,焦虑和困惑都浮上了水面,眼看已三十多岁,再过三

十年就到了退休年龄,就算找到好工作,挣了大钱,住了豪宅,也还免不了一死。我开始真正面对自己:我这一辈子要成为什么?我到底在世上忙些什么?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本白话佛经打开了我的心扉,最终引我走上了探索觉悟之路。我开始理解皈依的意义,开始理解佛、法、僧才是未来的保障。只有跟随觉悟者、修行者的道路,才能真正找到永恒的福地,到达永乐的彼岸。

洛可:以世俗角度而言,可以储蓄、学识、工作经验为保障;作为佛教徒,当以佛法为保障。

明静:危机感既来自工作中的挑战,也来自社会变动带来的冲击。有许多新问题需要面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同时我也祈求佛陀赐我勇气和智慧。

震邦:这个问题往大处说,叹世风日下,正法不行;叹人们无视自然,妄加破坏;叹世界风云变幻,不能和平;叹社会瞬息万变,无法把握未来。这都影响吾人当世生存,是为我们共同的危机感。只有大兴佛法,全面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准,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菡萏:我认为应该不断修行,获得坚韧不退之求道之心作为未来保障。

蒙卫芝:有很强的危机感,最深的是死亡,说不定哪天死了,而念佛还没念到一心不乱,该做的很多事都没做,真是担心。我认为持戒念佛是未来的基本保障。

果菁:被自私心主宰之时,就会有危机感,我认为布施是对未来最好的保障。

徐冉:危机处处可见,但后学对无常观修学不足,不死观还强烈支配着我,导致懈怠放逸。印光祖师说得好,纵然智同圣人,也须抛之东洋大海,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唯佛菩萨是皈依处,是未来保障,其他没有可靠之处。

李亚琴:我对生活充满信心。作为一个居士,我有坚定的信仰,也愿意接受生活的挑战,不论境遇如何都无怨无悔地承担。至于未来的保障,还是对生活的信念。我很欣赏这句话,当你遭遇违愿时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太棒了!这件事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让我又有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刘腾亮:人生无常,国土危脆,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特别是这种末法时代,随时都有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我觉得,对未来的保障只有学佛、念佛。微软公司的广告词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正确的原则是:人生苦短,及时修行。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二
《最新东财《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答题方面,选中您要回答的问题拖黑,按“ctrl+c”复制题目。然后在打开的本题库里面按“ctrl+f”打开搜索功能,在按“ctrl+V”粘贴刚才复制的题目。点“查找下一处”。 用本方法不保证满分,到80分以上是没问题的。谢谢!!

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产生力量阻止外部物体的能力指的是:

A. 动力力量

B. 躯干力量

C. 静态力量

D. 爆发力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

2. 哪一项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A. 感受

B. 性格

C. 习惯

D. 兴趣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

3. 在时间平均的基础上间断地实施奖励是下列哪种强化方法:

A. 固定间断

B. 固定比率

C. 变动间断

D. 变动比率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

4. “我不喜欢我的老板”这句话反映了态度的哪一种因素:

A. 认知

B. 情感

C. 行为意向

D. 内聚性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

5. 这三种组成因素中哪种成分是主要的:

A. 认知

B. 情感

C. 反馈

D. 行为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

6. 公司规定一周支付一次工资属于:

A. 固定强化法

B. 固定比率法

C. 变动间断法

D. 变动比率法

7. 哪些指标不能由简历特征推断:

A. 组织生命周期

B. 工作满意度

C. 任职时间

D. 工作效率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8. ( )是指当单位绩效超过预先确定的绩效目标时,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接受一定比例奖金的激励计

划:

A. 分红

B. 绩效工资

C. 知识工资

D. 总奖金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9. 企业管理人员告诫员工,如果迟到会被扣去工资属于:

A. 消极强化

B. 积极强化

C. 消除

D. 惩罚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

10. 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指的是:

A. 知觉速度

B. 归纳推理

C. 演绎推理

D. 空间知觉能力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11. 激励过程模式之三把激励过程分为:

A. 四阶段

B. 五阶段

C. 六阶段

D. 七阶段

正确答案:D 满分:4 分

12. 需要的方向维度使个体趋向该种目标,而( )则使个体逃避它。例如,美味佳肴对饥饿的人具有吸引

力,而饱食且消化不良的人就可能避之不及了:

A. 方向维度

B. 时间维度

C. 空间维度

D. 强度维度

正确答案:D 满分:4 分

13. 角色知觉的管理者一般采取用什么管理方式:

A. “人群关系”管理方式

B. 责任制管理方式

C. “应变”管理方式

D. “自我实现"管理方式

14.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A. 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 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 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正确答案:D 满分:4 分

15. 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人们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这一特质称为自尊

B. 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称为控制点

C. 冒险性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一特征对组织中的行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D. 自尊心强的人比自尊心弱的人对他们的工作更为满意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

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个体如何采取措施促使态度与行为重新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

A. 改变态度

B. 改变行为

C. 为这种不一致找到一种合理的理由

D. 消极适应

正确答案:ABC 满分:4 分

2. 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环境的挑战:

A. 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来组织我们的思想

B. 系统地考虑资源的安排

C. 需要更灵活地设计规范和考核

D. 需要更加人性地考虑管理员工

正确答案:ABCD 满分:4 分

3. 组织内部关系有哪些形式:

A. 团队

B. 联合

C. 外包

D. 直线

正确答案:ABC 满分:4 分

4. 属于知觉特征的是: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整体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正确答案:ABCD 满分:4 分

5. 把组织中的人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切均按事先规定好的规章制度、原理和原则来办事的是:

A. 韦伯

B. 泰罗

C. 麦格雷戈

D. 劳伦斯

正确答案:AB 满分:4 分

6. 管理者通过什么职能使组织变得有效,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正确答案:ABCD 满分:4 分

7.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人格特点完全由遗传决定

B. 人格特点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C.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D. 环境对我们的人格形成外部压力

正确答案:CD 满分:4 分

8. 人性化管理意味着:

A. 管理更贴近人性

B. 提升人的工作潜能

C. 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

D. 宗旨是为了克服员工的单调感

正确答案:ABC 满分:4 分

9.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包括:

A. 心理学

B. 人类学

C. 考古学

D. 政治学

正确答案:ABD 满分:4 分

10. 传统的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主要有:

A. 上级主管

B. 管理者

C. 评价对象自身

D. 同事

正确答案:AB 满分:4 分

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能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

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这描述的是:

A. 高自我监控者

B. 低自我监控者

C. 外控者

D. 内控者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2. 任何一个在组织或其成员的活动中有利益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都是企业的:

A. 利益相关者

B. 投资者

C. 管理层

D. 股东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3. 组织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

A. 人

B. 企业

C. 一线的操作人员

D. 高层管理者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4. 哪一种是管理科学学派的观点:

A. 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理性模式,把组织管理归结为简单明了的、用数量表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成果,提

出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战略目标

B. 把组织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的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和性格特征,强调人是企业组

织的中心

C. 经理人员的关键作用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各种非正式的组织,形成企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D. 把人看作只有经济需要,而没有动态地从不断满足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方面来研究人的行为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5. 在社会学习中,家庭、同龄人群、宗教组织以及文化等,都以怎样的方式塑造个体的态度:

A. 直接

B. 非直接

C. 有限

D. 决定性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

6. 工作的基本单位是:

A. 团队

B. 个人

C. 组织

D. 利益相关者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7. 产生力量阻止外部物体的能力指的是:

A. 动力力量

B. 躯干力量

C. 静态力量

D. 爆发力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

8. 角色知觉的管理者一般采取用什么管理方式:

A. “人群关系”管理方式

B. 责任制管理方式

C. “应变”管理方式

D. “自我实现"管理方式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

9. 下列哪项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A. 感觉

B. 知觉

C. 感受

D. 印象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三
《常州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四)》

常州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四)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狗看到又深又宽的沟渠会转身离去,但是人是唯一一种不知趣的动物,他荒唐地执迷于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使自己历尽艰辛,然而收获甚微。这句话涉及到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两个概念,分别是()

自负与自信 (A)

自我期望与自我评价 (B)

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 (C)

自尊与自信 (D)

[分值:1.0]

2. “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的表现

复杂性和矛盾性 (A) 稳定性 (B) 可变性 (C) 生理性 (D)

[分值:1.0]

3. ()指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失落的

内心体验

焦虑 (A) 厌倦 (B) 消沉 (C)

孤独 (D)

[分值:1.0]

4.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 )

是智力的核心。

(A) 观察力 (B)

想象力

(C) 抽象思维能力 (D)

创造力

[分值:5. 具有( )性格特点的人易在挫折打击下产生冷漠反应。

(A) 内向 (B) 固执 (C)

外向

(D)

心胸狭隘、思维方式片面

[分值:6. 人格的特征不包括()

(A)

人格的不可塑性 (B)

人格的社会性 (C)

人格的整体性 (D)

人格的稳定性

[分值:7. ()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

1.0]1.0]1.0]

外貌 (A) 能力 (B) 性格 (C) 品质 (D)

[分值:1.0]

8. 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称为()

休闲活动 (A)

必需的非工作活动 (B)

自由时间的活动 (C)

必须的工作活动 (D)

[分值:1.0]

9. 有的人游刃有余,人际关系和谐;有的人到处碰壁,人际关系紧张

的原因是()

沟通能力的强弱 (A)

人缘的好坏 (B)

人品的好坏 (C)

朋友的多少 (D)

[分值:1.0]

10. ()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

快乐 (A) 愤怒 (B) 恐惧 (C)

悲哀 (D)

[分值:1.0]

11. 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

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

完美主义者 (A)

自负的人 (B) 自卑者 (C) 偏执者 (D)

[分值:1.0]

12. 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德育 (A) 智育 (B) 体育 (C) 美育 (D)

[分值:1.0]

13. 在行为上,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

自己想法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属于什么性格的人()

狭隘性格 (A)

急躁性格 (B)

火暴脾气 (C)

脾气好 (D)

[分值:1.0]

14.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

宽容原则 (A)

尊重原则 (B)

互利原则 (C)

保持原则 (D)

[分值:1.0]

15. 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 )

思维迟缓 (A)

强迫观念 (B)

强制性思维 (C)

思维贫乏 (D)

[分值:1.0]

16. 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兴趣 (A)

社会地位 (B)

价值观念 (C)

知识水准 (D)

[分值:1.0]

17. 吸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中不包括()

自制力变差 (A)

注意力涣散 (B)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四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五把钥匙试题答案》

单选题

1.超出现实的想象或憧憬状态,甚至是一种逃避或退缩状态的自我状态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父性自我 成人自我 儿童自我 母性自我

2.简称为AC的自我状态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父性自我 顺从童心 自由童心 成人自我

3.下列属于消极父性自我常见表现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命令式,不容下属申辩,讨论偏少 用讽刺、挖苦别人来掩饰自己的错误 办事武断,乱下定义;高傲自大、惟我独尊 以上都包括

4.下列中不属于高威望领导者特质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企图心 同理心 直觉力 独特性

5. 下列不属于交错式交流特征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交流气氛具有消极性 交流动机具有间接性 交流情感具有非真实性 交流效果具有破坏性

6.下列属于父性自我常用语言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谁让你这么干的 我会尽最大努力 干得真好

7.下列属于成人自我的典型态度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常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 支持理解 消极被动 经常使用道德评判

8.角色刻板会: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影响工作心态 严重的影响人际交流 造成一种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不利的人际关系气氛 以上都包括

9. 下列不属于进行情景调控在部下管理方面要做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面对绩效中等的部下,不妨多一些母性自我 面对违纪的部下,不妨多一些积极的成人自我,稍加一些积极的父性自我

3. C

4.

D 在业余时间,不妨多一些积极的母性自我和儿童自我 面对乖巧部下,不妨多一些积极的成人自我

10.积极交流与消极交流能保持在何种比例,上下关系才会积极健康: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6:1 5:1 4:1 3:1

11.员工通常认为最不受欢迎的经理人的最大特征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自以为是 顽固刻板 态度严厉 缺少原则

12.消极父性自我的危害可能有: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抹杀员工创造力和想象力 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决策出现偏差,使企业误入歧途 以上都包括

13.作为管理者,保护下属积极的自由童心,其实就是在: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由员工胡来 保护企业的创新品质 无视企业规章制度

14. 当管理者的自我结构中,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所占比重过大,而成人自我非常小时: 回答:正确

1. A

2. B 喜欢幻想 在和别人的人际交流当中会居高临下,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别人

3. C 成为飞天型经理人

4.

D 以上都正确

15. 通向管理者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是:

1. A 交错式交流

2. B 支持性交流

3. C 公开式交流

4.

D 隐秘式交流

回答:正确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心理素质中的“素质”是 。

A.广义上讲;B.狭义上讲;C.综合上讲;D.潜能上讲。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

A. 集体教育;B.咨询;C.开设相关课程;D.个别教育。

3.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

A. 一对一的“镜像”反映;B.个人的主观反映;C.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能动的映像;D.对客观现实准确无误的反映。

4. 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与有意识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心理活动统称为

A. 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知、情、意的过程。

5. 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和身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被称为 。

A.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心理、社会模式;D.心理医学模式。

6. 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A. 精神分析;B.行为理论;C.人本理论;D.认知理论。

7. 心理自我不包括 。

A. 能力;B.角色;C.爱好;D.智慧。

8.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的评价和看法称为 。

A. 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

9. 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美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称为 。

A. 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

10. 一个人具有情绪体验深刻,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具有内倾性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时倾向于。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1. 一个人具有直率、热情、动作迅速、情绪体验强烈、具有外倾性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2.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失恋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能最好地说明哪种调节情绪方法

A. 转移调节;B.延缓调节;C.宣泄调节;D.升华调节

13. 一个人企图摆脱或逃避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是 。

A. 恐惧;B.愤怒;C.悲伤;D.羞耻

14.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A. 动机;B.需要;C.行为;D.认知

15. 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调控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意志 。

A. 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

16.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够说的是哪种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 。

A. 遵循循序渐进;B.增强挫折承受力;C.确立适当目标;D.完善人格

17. 与意志坚毅性相反的品质有 。

A. 盲从性;B.放任性 ;C.独断性 ;D.顽固性

18. 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19. 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女孩软弱、无主见,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厚道。这是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 角色固着;D.投射效应

20. 在交往中对于可能引起喜怒哀乐或与大家共鸣的事情无动于衷,或“喜怒不形于色”。这是A. 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冷漠;B.情绪情感反应过于强烈;C.自卑;D.嫉妒

21. 表现为过分的自我约束和自制,对人和事死板、不灵活,谨小慎微、顾虑多疑、墨守陈规,也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行事。这是A. 癔病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自恋型人格;D.强迫型人格

22. 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宿舍、同班的同学更容易成为朋友。这是人际交往中的 。

A. 态度相似性;B.空间临近性;C.需要的互补性;D.情感的相悦性

23. 性幻想是指在某种特定因素的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是性冲动的发泄形式之一,属于生理心理现象。

A. 正常;B.异常;C.一般;D.特殊

24. 手淫又称性自慰,未婚青年通过手淫来满足性冲动,在青春期是比较 的想象。

A. 常见;B.异常;C.一般;D.特殊

25. 他们常出没在昏暗的街道、校园的僻静处,当遇到女性时解衣暴露生殖器,或当异性面手淫,从女性的恐慌害怕或惊叫厌恶的反应中获得性欲的满足。这是

A. 恋物癖;B.暴露癖;C.窥淫癖;D.异性癖

26. 性格是人在 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A. 教育;B.家庭;C.先天生理素质;D.自我意识。

27.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弗洛伊德;B.华生;C.罗杰斯;D.班杜拉。

28. 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 。

A. 学习了不良行为;B.幼年期发生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于无意识;C.潜能发展受到阻碍;D.错误的认识观念。

29. 系统脱敏属于 。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30. 松弛属于 。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31. 来访者中心属于 。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32. 素质教育是把学生视为 。

A.接受知识的容器;B.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个体;C.学习的主体;D.被动的个体。

33. 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疾病与健康及其对策的模式被称为 。

A. 生物学模式;B.医学模式;C.社会学模式;D.生物医学模式。

34.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 自我意识;B.感知觉;C.注意;D.记忆。

35. 一个人具有安静、稳定、情绪不外露、善于忍耐、反映缓慢、注意稳定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时倾向于 。

A. 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

36. 对行动的目的、意义的社会性有充分认识,受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的指导,并自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目标和要求的能力是意志A.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

37. 学习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因此学习必须遵循 规律。

A. 学习;B.主观;C.人的心理活动;D.客观

38.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接触,彼此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衣着等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是 。

A. 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39. 择业心理咨询的目标是 。

A. 物尽所需、各得其用;B.人尽其才、各得其所;C.依社会之需,打造自我;D.依自我所需,适应社会。

40.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 。

A. 学习了不良行为;B.幼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于无意识;C.潜能发展受到阻碍;D.错误的认识观念。

41. 宣泄疗法属于 。

A. 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42. 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与体验,这说明人把外界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时,总是

A. 伴随着主观能动性;B.伴随着客观性;C.伴随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D.伴随着随意性。

43. 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对问题不良认识的看法和解释所决定的。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六
《人树屋测验》

1.测试前准备:首先要准备测验纸,1支铅笔(2B)、橡皮、测验纸

2.测验指导语:

请用铅笔在这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要求你认真地画;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不限,也允许涂改;画完后清你写上自己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

被测者中有中年、老年,还有儿童,有时候,他们会提出“我不是画家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也没有学过绘画!”从而对该测验表现出抵制。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测验者,要明确的告诉他们,“房树人测验”不是一个有关艺术能力的测验,在描绘的时候,并不要求你画得跟画家一样,只要使他们能够认真的配合、顺利进行描绘就行;当有的被测者提出要求用尺,要明确告诉他们,画这些画不能使用尺等工具,请采用手描的方式进行。

3.对测验的记录:

在测验的过程中,要求测验者进行以下记录:首先要记下描画时间,指导语结束后到被测者开始描画的时间,一幅画画完所需时间等。其次,对于被测者在描绘房、树木、人时要正确的记录画面部分的顺序,如先画房顶、然后画墙壁、再画门、窗等。最后,被测者在描绘过程中,可能会作出某些提问或自言自语的进行解释,如“这是房顶。。。。。这是墙壁。。。。。。这有一个窗……”等等,也需要进行记录。总之,要严密的观察被测者在绘画过程中是连续性描绘还是停顿性描绘。描画过程中情绪状态怎样,是平稳的,还是烦燥的;是心安理得的,还是烦恼的;对绘画是合作的,还是抵制的。以下举例说明:

作画者 张某某

房屋 (1)

房顶 (2)

在房顶的地方有窗(3)

画墙壁,上面带有门廊“要配一个好的过道”(苦笑了一下)(4)

门廊的柱子(5)

窗户(6)

画二间房的右边窗户(7)

画另一间房的左边窗(8)

二间房的中央窗(9)

屋顶的瓦片(10)

地基( 11)

18秒停顿(12)

“再画二棵树”(13)

在房左侧画一棵树,在右侧画一棵树(14)

在门的下面画一个步行道(15)

结束,整个时间五分十三秒。

4.描画以后的提问(见附表)

[询问阶段]

H关于房子

1.这间房子是在城里,还是在郊外?

2.这房间附近,有别的人家吗?

3.你这张画,画的是什么天气?

4.这是你从远处看到的房子呢,还是近处呢?

5.住在这房子里的主人是怎么样的人?

6.家庭气氛是温暖,还是冰冷?

7.看见这房子、使你想起什么?想起谁?

8.你想住在这样的家里吗?

9.你想住在这间屋的哪间房间里?

10.你想跟谁在一起住在这个家里?

11.你自己的家比这个大,还是小?

12.你绘画时,想的是谁的家?

13.你是否画自己的家?

14.(特殊的房子时)你怎么会想到画这样的房子?

15.(不可理解的部分)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16.这张画上还想涂些什么?

17.你是否成功地按自己的设想画?什么部分难画?画得好不好?

T关于树

1.这是什么树(常绿树、落叶树)?

2.这是种在什么地方的树?

3.是孤零零一棵呢?还是森林中的一棵?

4.这画上的天气如何?

5.有风吗?如果有风,会从什么方向吹向什么方向?

6.有太阳吗?如果太阳升起,会从哪儿升起?

7.这棵树的树龄有多少?

8.这是活树,还是枯树?(何时,如何变成枯树的?)

9.是棵坚强挺拔的树?还是弱小的树?

10.与什么性别相似?男?女?

11.这棵树使你想起谁?

12.这棵树使你感到象谁?

13.这是你远处看到的树?近处的树?

14.对这棵树来讲,什么最必要?

15.这棵树比你大呢,比你小?

16.(伤痕)这是什么?怎么会有的?

17.(特殊的树)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树并画成的?

18.(难以理解的部分)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19.还想添点什么?

20、画得成功吗?什么部分难画?画得不好?

P关于人

1.这人大约几岁?

2.结婚了吗?家里有几个人?什么样的人?

3.这个人干什么的?

4.他正在干什么?

5.(他)她正在想什么?感到怎样?

6.身体是否健康?

7.朋友多吗?什么样的朋友?

8.素质如何?优点?缺点?

9.幸福还是不幸?

10.对他(她)来说,什么最重要(必要)?

11.你喜欢这个人吗?

12.你想成为这样的人?

13.你想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成为朋友吗?

14.在画时,你想画谁?

15.这人像你吗?

16.(特殊的人物时)你怎么会想到画这样的人的?

17.(难理解的部分)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18.还想添点什么?

19.画得成功吗?哪个部分难画?画不好?

对作画者观察:

(一)总体印象:对被试的直感,表面观察测验态度。

要直率地、生动地描写被试者的表现,如惊喜忙乱、软弱无力、冷漠、幼稚、认真、一丝不苟、无精打采、懒洋洋、慢吞吞、粗枝大叶、不细致、生硬不合作、敷衍了事、有安定感、友好、不安、散漫等。

(二)形式分析:

1.测验时间:一般所需平均时间 房子(H)为11分钟,树(T)为9分钟,人(P)为11分钟

2.顺序:

正常为

H:屋顶、墙、门、窗。

T:树干、冠、根。

P:头面部、躯体、手足。

顺序混乱往往说明被试者 1>精神发育迟滞;2>情绪障碍、兴奋、无计划;3>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精神分裂症;4>图形综合不能,脑器质性障碍;5>轻率任性;6>无决断力、不安,有关反复抹消的部分,提示多存在心理冲突问题。

3.远近感:

1>画面远近适当的存在:提示具有适切的调动感、现实感、冷静性、计划性。 2>画面过分远离:提示回避现实,或过度批判的,焦虑不安,自卑感。 3>画面无远近感:缺乏调整力,只看到问题表面,心理水平未成熟。

4.使用画面之大小:

1>过大:画面>2/3纸——显示强调自我存在、活动过度、对环境感知无压力、但内心充满紧张、躁狂、妄想、攻击、好幻想、敌意。

2>过小:画面<1/9纸——不适应环境、自我抑制、内向、自尊心弱、自我无力感、自卑、焦虑不安、害羞、活动少、精神动力不足、退行。

5.位置:失去比例,失去比重时有意义。(空白部分>2/3)

1>、中心画——成人提示内在的不安感,努力维持内心的平衡,控制自我,

儿童具有自我中心,可塑性差,不能客观地认识环境。

2>左侧画——感情世界,过去的生活,内在生活,自我意识,女性化。 3>右侧画——理智世界,将来的生活,外在生活,客观意识,男性化。

4>上部——目标远大,努力追求,在空想中寻求满足,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感,自我与他人保持距离,难以接近,乐观。

5>下部——感到自我现实的确定的目标,失败感,不安感,非协调感,抑郁,具体的事物存在于身边才能安定的想法。

6>与画纸的一边相连接——对自己独立的行动感到不安,渴求得到依赖,支持的人。

7>转换画纸的方向——对外界的反抗态度,攻击的倾向。

6.切断

下切:内心有强烈的冲动性,压抑冲动,努力维持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自己的冲动、敌意加以抑压时的表达,或独立自主行动时,感到受外来压力的阻碍。

上切:多见于树,追求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满足,从而沉迷于空想。思考强于行动,求知欲强。

左切:对未来恐惧,或固着于过去,即想要直率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要依赖别人,反复犹豫不决,具有强迫倾向。

右切:显示逃避过去,进入未来的欲求,能直率地表达自我情感,对过去某些经历的事感到恐怖,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理智的控制。** △除树木外,切断的画指逃脱生活空间,不能良好适应社会。

7.笔划压力与线的浓淡:

笔划压力重:精神动力高,自我主张、过于自信、对行动积极。

** △过重笔迹:心理紧张,病态人格,急性精神障碍。

轮廓线特别浓,尤其内部线浅淡:提示明哲保身,努力统合自我人格,体验到自我内心的紧张,人物正面时:自我意识强,癔病,参加社交欲求;侧面时:内向,自恋。

笔压力轻:精神动力低,自卑、无助感,无自信,焦虑不安、抑郁,恐怖,心理缺陷。

8.线条:

长线条:自我控制性强,对行动控制得体。

短线条:易冲动、兴奋。

直线条:自我主张,攻击性,待人处事可塑性差。

不连贯线:敌意感。

园滑线:有关女性化,依赖性,不受束缚,健康,适应性比较好。

变向线:无自我见解,焦虑不安。

定向线:按既定目标奋斗,安定,有忍耐性。

不连接线:“—”自我崩溃,不安定,无忍耐性,失去与现实的接触,焦虑不安,无自信心。

9.影子与阴影:

影子:象征着意识水平中的不安,内在冲突。

阴影:人际交往中过敏倾向,不安、强迫,抑郁,退行,追求空想,对外界敌意与不安。

10.擦消:

反复擦消:缺乏决断力,自信不足,不安,要求过高,追求完美。

部分反复擦消:对这部分强烈冲突、潜意识中的不安。 越画越差——心理病态。

11.对称性:

不对称:人格统合障碍,失平衡,易行动化,冲动,过分活动。

过分对称:强迫观念,情感冷淡,与人保持距离,压抑,冲动,理智。

12.透明性:情绪障碍,脑器质性损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外界关系,心理混乱。

13.立体性:

自上往下观(鸟瞰图):积极参加的态度,优越感,无束缚,不适应。

自下往上观(仰视图):与环境难接近,被家庭排斥,自卑,内向,不好交际。

14.方向:

房子.树.人全正面:显示人格生硬,不妥协。

侧面人:逃避倾向,内倾,隐敝性地与外界接触,自我防卫,过度警惕。 背面人:对人和事的拒绝和否定,某些人表现为有特殊的关心。

正身侧面:不能良好地与社会接触,不正直,露出欲。

全侧人:单手单足,内向,少交际,自我隐敝,只按自我方式与外界接触。

15.详细性:

描绘详细:对日常生活中实际的、具体的意识、关心自我的处理能力。 过分详细:重点关注,对环境过度关心,强迫倾向,情绪紊乱,癔病,神经症,病态人格。

不详细:精神动力低下,内向,抑郁,智能缺陷,不适应。

16.省略:

省略部分有时具有特殊意义,有的则近似于不详细、忽略。

17.运动:

动作或运动的激烈性,自发性等,扩张性/收缩性,积极/被动。

18.地面线:

过浓线:对安全感的关注,焦虑不安。

下垂线:自我孤独,对母亲的依赖,露出倾向。

右垂线:对未来不确定感,危险感。

左垂右上线:对未来的努力意识。

19.其他:

1>太阳:权威,

2>气候/气象:对环境的感情。

对整幅图画分析:

一、 整体印象:画的主要故事是什么?画画感觉是冷冰冰,还是温暖的?用

的色彩如何?

二、 是看房屋: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是开放的,封闭的?是稳定还是摇摇

欲坠?是豪华还是俭朴的?

三、 是看人:这个人正在做什么事?在屋内,屋外,画中人主要情绪是什么?

强调什么部位?有什么部位被缺漏?有几个人物?相互之间有没有互动关系?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七
《时代光华(情绪管理)_考试答案及全文内容》

学习课程:情绪管理

单选题

1.人的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是: 回答:正确

1. A 语言

2. B 认知

3. C 学习

4. D 行为

2.一个人的情绪应该表达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状况,称之为: 回答:正确

1. A 负性情绪

2. B 消极情绪

3. C 价格障碍

4. D 情绪便秘

3.能够集中注意力、自我把握、发挥创造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并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则易半途而废。这种能力是: 回答:正确

1. A 自我激励能力

2. B 自我分析能力

3. C 认知他人能力

4. D 人际关系能力

4.预先培养应变能力取决于对: 回答:正确

1. A 新科学技术的掌握

2. B 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认识

3. C 自我的清醒认识

4. D 劳动力市场的正确分析

5.工作中的层层束缚使工作关系问题难以应付,然而一旦处理不善就会堆积问题,进而产生更多的压力。首先要: 回答:正确

1. A 搞清楚自己的角色

2. B 工作限期要明确

3. C 个性要明显

4. D 明确问题的基本原因

6.艾利斯的REF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也称为情绪困扰的ABC理论,A是指: 回答:正确

1. A 诱发性事件

2. B 个体所遇到的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

3. C 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4. D 驳斥、对抗

7.情绪链调整法的第一个步骤是: 回答:正确

1. A 确定真正要的是什么

2. B 相信改变对自己有帮助

3. C 停止所有旧的行为模式

4. D 测试一下效果

8.身体健康首先要求: 回答:正确

1. A 按摩身体

2. B 缓解压力

3. C 陶冶情操

4. D 劳逸结合

9.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具有极大的: 回答:正确

1. A 前瞻性和整合性

2. B 不随意性和不可控制性

3. C 不可行性和无挑战性

4. D 方向性和系统性

10.从情绪的功效角度对情绪分类,可分为: 回答:正确

1. A 无形情绪和有形情绪

2. B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3. C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4. D 都不正确

11.人际关系取决于一个人: 回答:正确

1. A 社会阅历是否丰富

2. B 思维反应是否敏捷

3. C 情绪表达是否恰当

4. D 文化知识是否渊博

12.特别适合从事监督、教学、销售与管理的工作的人具有:

1. A 自我激励能力

2. B 自我分析能力 回答:正确

3. C 管理情绪能力

4. D 认知他人情绪能力

13.压力源是指给我们造成压力的: 回答:正确

1. A 客观环境

2. B 主观原因

3. C 客观事实

4. D 主观感受

14.非理性信念的特点是: 回答:正确

1. A 绝对化

2. B 过分概括化

3. C 糟糕透顶

4. D 以上都包括

15.艾利斯的REF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也称为情绪困扰的ABC理论,D是指: 回答:正确

1. A 诱发性事件

2. B 个体所遇到的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

3. C 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4. D 驳斥、对抗

学习课程:情绪管理

单选题

1:激情的特点是强烈的冲动性和: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无序性 爆发性 指向性 敢为性

2:一个人的情绪应该表达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状况,称之为: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负性情绪 消极情绪 价格障碍 情绪便秘

3:辨认自身或他人压力的关键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了解身体状况以及相关的行为变化 了解反常情绪反应以及身体变化 了解反常的情绪反应以及相关的行为变化 了解身体反应以及情绪控制能力

4:艾利斯的REF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也称为情绪困扰的ABC理论,A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诱发性事件 个体所遇到的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 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驳斥、对抗

5:遇有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沉默 谩骂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八
《自我中心者的根源、特点和应对方法》

自我中心者的根源、特点和应对方法

自我中心

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乐此不疲地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认为自己有权支配其他人,或是有权被大家所纵容,只接受不付出(懒惰),以为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都能一帆风顺地实现。对于与自己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一点点挫折都不愿意忍受,一点点痛苦都不愿意忍受。有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焦虑。事事争强好胜,赢得起输不起。这种非现实心态在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现颓废、自杀等极端化表现。过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落差非常大。

二、自我中心取代了“自我负责”的意识,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对付问题。包办代替产生了独立性丧失,也不知道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面临困难时,只有一种应付方法——乞求别人的帮助。在等待别人帮助的过程当中,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没有了实践机会,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体验增多,能提升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习惯)。被骄纵产生的自我中心是自卑的最主要的根源。

挫折

受到震撼的效果对准备比较差的人来说会比较强,对懦弱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外援,所以震撼也会比较强。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依照患者的运动法则运行。

自我中心者从孩童时期起,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快乐和痛苦上,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个体心理学认为,勇气是社会兴趣的一个方向),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也缺乏社会兴趣(解决人生问题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会兴趣的介入,以及与其他人合作、交际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强烈的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自卑感种类繁多,但“逃避”与“迟疑不决”是它的主要类型)。作为一个被放纵的孩子,他发觉自己建造的个人优越目标,以及不想和人打交道的情况被破坏了,便认定失败会一直跟随他。这种高度强化的情绪,总是因为担心最终的失败到来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相互影响产生了焦虑症。

自我中心者从孩童时期起,在自己的法则里接受了从某些任务中撤退的“信念”,把本该自己承担的担子移到别人肩膀上,甚至不顾别人的意志强迫他人接受(受虐狂)。他的人生理念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伤到我的自尊”,从退却中得到解脱,以此保护并维护自己的自尊,宁愿受苦也不愿个人的价值感遭到破坏,让自己看来处于最佳状态的专注比追求他渴望成功的努力还要强,通过删除或消灭所有让他感到失败的或威胁的东西,以逃避的方式来降低挫折感。

特征

发展途径特别容易受到限制,结果会令他看来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被骄纵的孩子希望在没有任何努力与麻烦的情况下拥有一切。他不仅经常感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对失败过分敏感(自卑),没有耐心(克制力),有强烈敌意,贪心(自我中心),无法坚持(逃避),容易

感情用事,对大部分的事情都会感到不满意,十分嫉妒别人的成功,又不肯付出努力(懒惰和自卑),总是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发现自己一文不值(投射),总是从人生的任务中撤退(无法为自己负责),并且为自己的撤退辩护,让撤退变得更合理。

阻力

1、非常想改变自己,但当脱离他人自己独立向前迈进时,又必然会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2、必须停止那些喜欢的行为,例如饮酒、自己怜悯自己、操纵他人、退缩行为、无所事事地浪费时日等。这些旧有行为日积月累,而且可能还曾带来过快乐,抑制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之怯步。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有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可能更为严重。尽管如此,向前迈进的步伐绝不能停止,向后倒退一步,以后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3、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最初是偶然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逃避获益),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积极性却并不很高。例如,有一大学生,为自己所患的神经症症状感到苦恼,咨询时却在与咨询师兜圈子,总强调自己痛苦,回避实质性问题。其原因是他的症状一旦去除就必须面对学习上的竞争,而他自感无力在竞争中取胜,有病可以使他逃避这一现实。其内心的想法为:不是我不如别人,而是我现在有病,我要是没有病,肯定不必任何人差。

改变失调的行为可以使焦虑降低,同时在以这种形式寻求满足的方面也要有所改进。在消除旧有的不适应行为时,一定要以新的行为取而代之,同时对由阻力所暴露的深层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4、反复求医的失望。要认识内心的想法,并认识这种动机可能带来的消极结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再建立起好的动机。

对策

认知:一定要有矫正自己行为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大器晚成),不然就易于受挫。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面对人生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这种状况起源于童年,成年后的经验与情感都很难彻底予以纠正。当我们的幻想破灭,或者主观认知和现实世界相冲突时,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世界的一切,然后修正我们心中对这事实的主观看法。

判断或结论往往起源于具体事件,由于不合理的歪曲的提炼或称之为简化,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观念或模糊的情绪,他们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由此可见,真正影响我们心理和

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在解释时我们所表现的信心和勇气的多寡,如果之凭借经验来获得,那是永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解释是否矛盾?这个解释得出的结论对我们而言是否具有建设性?这一点对孤僻的成人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不难看出,上述那些评价常常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的活动领域十分有限,即使我们只犯了小小的错误,也常常因为无助,不敢直面问题。

社会远比家庭复杂,充满了危险、挑战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家纵有父母的万般庇护,一旦进入社会,就得单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要正确理解挫折。

行为:消除旧有不适行为时,一定要以新的行为取而代之,切身体验挫折,消除恐惧心理(由于神秘增加的敏感和恐怖)。

情感:正确发展生的欲望,失败是黎明前的黑暗,随之而来的是成功的朝霞。

我就是这样,很痛苦

楼主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人的一切的心理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这样归结:明明知道这样是不正确的,明明晓得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以及自己需要追求的,却根本无力改变自我,人在面对新的事物新的情况时尤其是软弱无力,于是也就被阻碍住无法自我发展,方法以及方法论的缺失即没有对策/办法尤为可怕,对现实中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没有任何办法的的那种感觉是凄怆之极的!!因此如果能随意地改变自己的习惯,塑造自己需要的性格,那么做任何事情纵不能一帆风顺,亦将是大有裨益。

您的分析及对策亦是精辟之极,尤其是对策的最后两段可以说是至今以来我所见过的最为高明的方法,因为我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也从方法论的角度设想乃至论证过许多种“行为/心理方案”以期改变自我,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总是解决不了特定问题。我冒昧地再做一点补充,还请原谅:

(1)行为:以新行为取代旧行为,旨在实现基础环境的转变。

(2)心态/态度:以新的心态/态度取代旧的心态/态度,目的是初步适应或调整/指引新的行为。在(1)和(2)之间,既可以先行为再心态(心态适应行为),也可以先心态再行为(心态指引行为),具体可自由选择。

(3)新的感情产生,并深入支持确立新行为和新心态的心理基础。这个不再使用“新感情取代旧感情”的说法,是因为:自己的每一份感情都是十分珍贵的,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而应是着眼于新感情的产生培养以获得人生的新动力,不同感情之间不应是互相排斥的(是从人的根本方面整体而言的)。

(4)行为——心态——感情——行为......循环往复,人的自我就得到切实而可控的改变。其人为的出发点应是“行为”或者“心态”,无终结点。

可把此种见解称之为“行为/心理学循环”!! 良性且无限循环!!

当然首先要有决心及具备一定的时间。

迫切渴望和楼主分享交流一下心得,就写下了以上这些东西,希望不要见怪。

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篇九
《缺乏自信的几点表现11》

指责和抱怨: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或向别人抱怨,因为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应为发生在自身的事情负责。推卸责任非常容易,我们总是说:「问题在于他」或「他必须改变」。习惯抱怨和卸责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他们试图透过贬低别人来抬升自己。

挑剔:我们对那些不接受或不同意我们价值观的人百般挑剔,试图透过证明自己对、别人错,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请注意,当别人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非常不快。当我们挑剔别人时,等于是在说:「我不喜欢做那件事,所以我也不能容忍你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厌恶别人也有我们同样的毛病和弱点。

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同:许多人都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认同。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需要听到持续不断的肯定(如「你很好」等),才能确认自己是被接受和认同的。

缺少朋友:自卑的人通常都没有好朋友,因为他们都不喜欢自己,所以宁愿选择独处,不与人打交道;有时他们会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挑衅、强势、喜欢批评和要求。这种个性对交朋友都没有好处。

好胜:如果想自己总是赢或总是对的,说明我们急于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我们试图透过自己的成就达成这一点。我们的出发点在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赞同。总而言之,你就是想要「比」别人更好。

放纵自己:「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的人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常常试图透过替代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由于他们觉得受到剥夺和伤害,便寻求精神和肉体上的「镇痛剂」麻痹伤痛。他们借用食物、药物、酒精和香菸麻醉自己,从而得到暂时的慰藉。他们藉由这些方式暂时掩盖了自己的痛苦和自卑。放纵的行为弥补了自我否定的感觉,使他们暂时逃避了面对现实和改变自己的需要。

情绪低落:当我们认为外在环境使我们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沮丧和挫折。当我们觉得一切都不在掌控之中,自己无能为力和毫无价值时,就会感到泄气。我们在实现自己梦想和满足别人期望的过程中不断受挫,这加速了自卑感的形成。

贪婪和自私:贪婪和自私的人有着极度的不满足。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不惜任何代价去弥补自我价值的匮乏,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去关心别人,即使对爱他们的人也是如此。

优柔寡断、拖拖拉拉:缺乏自信的人通常害怕作错决定。他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做那些自己「应该」或别人期望他做的事,于是干脆就什么都不做,或能拖就拖。他们不愿意作决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因此,他们不作决定就不会犯错。

还有一种人是完美主义者,也具备了这种基本特征,他们总希望无论什么情况都是「正确」的。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会竭力做到最好,以免受到批评。如此,按照他们的标准,他们会感到自己「比别人优秀」。

伪装:喜欢伪装的人同样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为了对抗这种感觉,他总是炫耀自己或自吹自擂,或哗众取宠或强颜欢笑,或用物质来加深别人的印象。他们不会让任何人发现他们的真实感受,以此掩饰自卑感。他们以为在伪装的保护下,别人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自怜:自怜症候群源自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无所作为。我们任自己受他人、环境和条件的支配,随波逐流。我们允许别人来攻击、伤害、批评和惹怒我们,因为我们对别人的依赖感导致我们需要被人关注和同情。我们经常透过「生病」的方式去控制别人,因为我们知道「装可怜」可以引起别人的怜悯。生病时,别人会同情我们,并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自杀:自杀是自我否定最严重的方式。选择自杀的人不是要逃避世界,而是逃避自己——那个被他们拒绝和轻视的自己。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面对现实,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因而感到愤慨和怨恨,于是想「结束这一切」。当然,他们问题的根源也是自信不足。

一个人再怎么「厉害」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自信,这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得到证实。你根据

自我接纳去感知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感觉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经被灌输到你的潜意识之中。

正面的自信不是明智地接纳自己的才能或成就,而是个人的自我接纳。培养正面的自信不是自吹自擂,更非自恋。你只是认识到自己是个独一无二且有价值的个体,不需要用成就或财富引起别人的瞩目。事实上,自吹自擂正是欠缺自信的典型表现。

表面上,许多人似乎极度积极和自信满满,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许多领袖、学者、发明家、艺术家以及那些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大多都是自信不足的自我牺牲者。历史上有些备受敬仰的人,有的是瘾君子、有的是酒鬼、有的甚至用自残的手段逃避那个他们永远无法接受甚至憎恶的自己。

培养正面的自信不仅能带给你快乐,也是你建设人生的基石。如果你曾期望自由的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你必须严肃面对的任务,否则你的自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最后只会像那些不快乐而可悲的人一样郁郁而终,甚至选择自我了结。

增强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分析自信不足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方式。弄清楚这两点之后,你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信心。

在孩童时期形成欠缺自信的环境

到目前为止,造成我们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自信。

自信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接受自父母一系列自我打击的概念、看法和价值观;第二是在学生时代一些观念错误的老师或其他事物──例如职涯分析和智力测验──对你作出贬损性的评价;第三是那些过度强调自己充满罪恶和毫无价值的消极宗教信仰。当然缺乏自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这三个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章要讨论第一个因素。

到目前为止,造成我们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自信。尤其是母亲,母亲的角色对我们影响至深,因为我们人生中最易受影响的时期都与母亲一起度过。许多成人会透过态度、行为和举止等,把对错误的观念、看法和价值观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给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的父母没自信或感到自卑,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会深受影响,认为自己应付不了家里和学校那些最简单的问题。事实上,父母 「错误的」假设会变成我们生活的「事实」。以下我们将分析一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出生后到五岁左右这段期间,是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印记阶段」(imprint period)。在这段期间,大脑接收到的印象会变成你的行为模式。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的表现没有自信,很容易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你初次犯错被骂「坏孩子」时,你的自信就开始受到伤害。因而造成你的误解,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但实际上「坏的」只是你的行为。事实上,世上根本没有「坏孩子」,孩子唯一「坏」的地方,是他们欠缺什么样的言行才能产生正面之结果的认知。

当然,有些事孩子是不该做的,做错事接受管教无可厚非。但这些事情本身并不会使孩子变坏。在被别人说成是「坏孩子」时,你也会跟着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坏孩子的行径,但你忽略了一点:你的行为只是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明白这点,相信自己是个坏孩子,就会形成充满自卑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这种感觉进入他的潜意识,最终会以羞愧、自责、懊悔和内疚等形式表现出来。

拿自己与别人比较,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这种行为也会导致没自信。当父母拿你和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做比较时,孩子的自卑感就会增强。他们把缺点视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总拿自己与他们崇拜的同侪相比,相信别人的力气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强、比自己讨人喜欢、比自己更自信„„于是,自卑的乌云开始笼罩在自己的头上。如果父母将批评换成鼓励性的言语,例如:「你那么棒,我相信你不会做这种事。」可以很大程度地阻止孩子自卑感的形成。

对孩子的独特性欠缺认同和欣赏,是父母另一种失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

意见视若无睹,他们会用这种话堵住孩子的嘴巴:「小孩应该有耳没口!」 或「爸妈知道什么最好!」通常小孩把这种不认同视作对自己的轻视与不尊重。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这种表现代表他们不够自信,所以才想要维护自己的立场。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事都一手操办,这是个很扰人的事实。私底下决定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照他们内心的渴望去做,他们把孩子推到孩子力所能及之上。他们将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无疑会让孩子付出代价。但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无法满足他们那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因为孩子还没有形成——甚至根本不具备——那样的心智或体力。

外表也是导致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点人们还没有足够的了解。许多孩子因为与众不同或畸形的外表而身心饱受折磨。如果你常常提醒他们「太矮」、「太高」或「反应太慢」之类的话,会形成他们难以克服的自卑感。

有些父母过于看重金钱和物质,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种价值观,而被物质生活所束缚,努力奋斗和打拚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这导致他们多数会为金钱而结婚,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过于重视金钱和物质的孩子,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总是花钱购买一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物质主义破坏了孩子对自身真正价值的理解,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追逐财富,借以慰藉他们的自卑感。

前一章我们提到许多父母没有及时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过于强势、过于宽容和占有欲强的父母,会麻痹了孩子的情感。他们剥夺了孩子沉着、自信面对人生的权利,将他们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自信不足会导致不好的感受,而不好的感受又会形成自信不足。

完全透过奖惩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这种说法可能与许多人秉持的观念背道而驰。必须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从错误中记取教训,而不要用惩戒措施威胁他们。一旦记取教训,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要嘛成功,要嘛就遭受失败的结果。愈早认识到这点愈好!

自信不足最糟糕的一点是,自信不足会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研究显示,自杀行为在家族成员之间会相互跟随。这并不奇怪。如果你遗传了自信不足的缺点,遇到某些状况时就会采取极端方法来处理。

自信不足不但会传给孩子,也会对我们周遭的人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影响他人的位置,例如教师或神职人员,我们就会散播自信不足给向我们寻求指导和鼓舞的人。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缺乏自信和欠缺自我认同,从而受到影响。我曾经开导过数百个缺乏自信的人,劝告他们要积极面对各种人生境遇。他们都因深受家庭、学校或消极宗教信仰的影响,而成为自信不足的牺牲品。

自信不足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这会让人沉溺其中。自信不足其实是我们企图逃避日常生活的方法与习惯,是我们允许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借口。我们对自信不足的沉迷程度,与我们的自卑感和畏惧感(害怕证明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沉溺于这种方式的人,是想掩盖自己不愿为人所知的自卑感。

作者:罗伯特.安东尼

当你清晨起床后就要决定“今天要好好干!”出门前听听音乐,面对镜子说一句自我鼓励的话,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形象处于最佳状态。这样一来,一整天你都不必为自己的外表担心,而会一心一意地去工作和学习。

不论是工作或学习,对于自己认为得意的或曾经顺利做过的事情,今后做起来也会使你充满自信。因此,一天最初的工作,应该从自己最得心应手而不会出现问题的事情开始。 要注意,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别人不一定注意得到。因此,不要总想着自己身体的缺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足,你对自己身体的缺陷想的越少,自我感觉就会越好。又如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感到面红耳赤,但其他人可能只是认为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

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表,激发自身的信心。要挺直腰杆,快步行走;在文件、信纸上签名时要尽量苍劲有力;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握手时要以大于对方的力量紧握其手;与人交谈中,必要时可以配合较大的动作(但必须适度)。

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里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成为习惯。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为人要坦诚,不要不懂装懂,不能故作冷漠,否则只会引起别人的厌烦,也不会增强你的自信心。

要想自己朝气蓬勃,增强信心,就应该尽可能增加和他人接触的机会。比如多参加社会活动,如家长会、同学会等。同时,要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能与之分享快乐和承受痛苦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请记住,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如果某人不大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少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更不要试图用酒精来壮胆提神,如果你羞涩腼腆,那么就是你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讨人喜欢。

请记住,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下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里轻视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逃避现实的名人例子 逃避现实的例子 逃避现实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逃避现实的人的表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52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